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禅--心的效能训练 [打印本页]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5
标题: 禅--心的效能训练
dhit按:禅是佛教发展派的最高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我以为是西藏金刚乘和大圆满的发展完善.禅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真正的禅是很严峻和艰难的,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同时禅是一种很中国化的佛教生活和内省方式.
现代人在生活中,追求那些古典的东西,试图以这些传统文化发现当代生活的品质.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本台湾心理学家
郑石岩的书,这本书对于调心是很不错的.虽然我可以保证该书作者一定没有悟禅,哈哈!但他结合禅的许多想法会对于阅读着有许多启发.因为或许大部分人意愿并不需要开悟,而只需要好好活着就可以了.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5
禅--心的效能训练
郑石岩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东方的哲学家们已经开始对“禅坐、冥想”作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而其中钻研得最透彻的要属西方的佛陀了!

  佛陀除了悟出人生痛苦的原因,也提出现世解脱痛苦的实践方法。而这个方法即是借着禅定、冥想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修行,而达成对个人身心的自我控制。禅定是佛教的根本,佛法如果离开了禅定和生活的实践,就会变成虚妄不实的玄学空谈了!而禅定的修行有一定的次第方法,因此由一个好的禅师把我们引进门是必要的。

  十年前的一个夏日夜晚,我有幸能到郑石岩先生的家中聆听他说禅,从满室的大藏经典、佛堂和他悦乐的家庭欢笑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禅喜的生活。

  郑石岩教授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背景,使得他很善于掌握禅的核心与实践的次第方法,因此,他的禅学很浅显而易行。我们或许无缘听到郑教授的课,但借着他的书,我们仍可以得到他的禅修心得,并据此实践而达至个人的现世净化与进化,从过去经验中解脱,开放自我的心灵,在生活体验中品尝禅味的喜悦。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6
前 言
  人因为容易陷入执著,所以经常生活在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之中。相对的,我们却生活在不断变动的现实,生活是不确定的、变动的。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社会里,如果执著于过去的情绪、态度和观念,就会发生适应上的困难。

  人注定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能地面对人生。

  禅的功用就在训练自己的心。它让人从贪婪、敌意、野心、享乐和放纵中解脱;使自己的智慧自然地运作,去过清醒、有效能的生活。同时,在禅的修持中,也能看出生命的丰富意义和希望。

  现代人生活在严重的情感污染之中,心中的蓝图是扭曲的,因为大家把生活当手段,把工作和占有当目的。结果,生活变得乏味,情绪开始低落,身心健康受到摧残。最普遍的心理症状是紧张、焦虑、忧郁和充满敌意。

  禅是现代人寻求精神悦乐、充实生活和发挥潜能的处方。透过禅的训练,可提升心的效能,既可生活得好,工作得以顺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我年少学禅,及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很能了解现代人心灵生活的困扰,也相信禅是开启现代人过悦乐生活的钥匙。这几年来,抑郁症已成为新的流行病,家庭功能低落,离婚率提高,虚拟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增加。我们的社会性格似乎也有了问题。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6
虽然我们的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仍然向前推进,但心灵的生活却变得紊乱、不安和茫然。我认为禅应是现代人最好的方剂。禅的训练课程中有几个重点,是现代人不可不学的素养。它们是:

  学习不放纵自己的情欲:你想当生活的主人,就得使它臣服于你,为你服务,而不是你成为它的奴隶。

  调伏自己的心,让它不再执著于敌意、不安、成见、偏见和情欲之中。这能使心力变得清醒、有效能。

  面对真实,看清生活、工作和生命的真相,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

  解开执著或情感污染的系缚,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从中找到真正皈依处,看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禅的训练,使人更清醒,领受到更多生活的安定、自在和悦乐。这是现代人克服情绪纷扰的良方。

  禅是心的效能训练,是21世纪的现代人必须修炼的功课。

  本书精要地介绍禅的几个重要课题,包括禅心、禅行、禅灯、禅机、禅喜、禅悟及禅坐。每一个部分都与现代生活相衔接,并以实用、易懂的语言,将它呈现给读者,以方便读者作自我训练。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6
禅心——清醒觉察的心力
  禅是一种内在学习,经由净化自己的过程,进行心的训练。从冥思、静坐开始,到心灵的开悟;不只带来身心的健康、喜悦的态度,更从中看出生命的意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的价值,透过这项心的效能训练,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

  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透过禅的训练,心的效能就会提升。我们是历经心识的不断提升,才有成功的人生、喜悦的生活,从而找到生命的归宿。心的效能决定个人的思考、情绪和回应能力。禅即是心的效能训练。

  心如果紊乱、不安,就无法专注、清醒地思考和工作;心情浮荡、低落,忧郁、烦恼和痛苦紧跟着出现。禅的修持就是要我们从这些无明和尘劳中解脱出来,展现自己亮丽的本性。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7
禅就是内在学习
  现代人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价值是多元的,所以呈现在眼前的事物和现象,林林总总,千奇百怪,如果没有做好心的效能训练,面对繁复的声光世界和无穷的信息丛林,就会迷失其中,找不到自我;随波逐流,厘不清方向;摸索不出人生正确的道路。

  我们的生活情境是竞争,社会现实是功利和快速变迁。于是心灵生活很难逃脱紧张、焦虑和忧郁。紧张久了,心会变得焦虑;长期的焦虑,人就会觉得忧郁和倦怠。要克服这些困境,人们必须提升心的效能。

  禅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它能帮助现代人找到清醒、安定和自在感,同时也是克服紧张、焦虑和忧郁的自然药方。在过去50年之中,科学对禅作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是一种内在的学习,透过它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效能,打开心灵生活的视野。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却只一味往外追寻,于是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环视周边的人,彼此比较、互相嫉妒,于是陷入争夺战的心态之中。我们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内涵,大抵倾向于“向外追求”的学习,而疏忽内在学习的部分。人的内在学习,指的是对心灵生活的提升,保持生活的平衡、悦乐和丰足感;内在学习就是心的训练,一种净化自己的过程。

  人的生活既需重视事功的追求,物质的创造,乃至财富、权力和生活现实的维持,同时需要注意内在心灵的成长,内在效能的提升。

  禅就是内在学习。透过心的效能训练,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如果你能多了解禅学、冥思、静坐方面的好处,就会加深对内在学习的兴趣,并从其中受益。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7
禅坐对身心的影响(1)
  首先来了解禅坐对身心的影响。日本的笠松明(Akira 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 Hirai)研究记录了45位禅者坐禅30分钟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坐妥后一两分钟,α脑波就开始出现;而且随着禅定的加深,渐渐变强、变慢。最热烈的人,还会出现θ脑波。α脑波是一种清醒、放松的脑波,若长时间出现α脑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脑波则是清醒、放松而又保持觉察的脑波。

  坐禅的人,对于外界轻微干扰的反应与瑜伽静坐的结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响一声“咔嚓”来干扰他们,禅坐组的α脑波会阻滞几秒,继又恢复原来状况,他们开始保持警觉状态。瑜伽静坐组则在第二、三声后,α脑波减少阻滞,到第四声之后已不再受干扰。他们已经习惯那声音的干扰。禅者的报告是:

  在禅坐冥思时,对外界每一个刺激,感觉比平常更敏锐。但心灵一点也不受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他感觉到什么就作出反应,接受每一个刺激的本来面目,而且任它流过脑际。此时,心灵状态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个人,走过就走过,从来没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外离相,内不乱

  禅是一种内在效能的训练,从脑波的证据可看出,它是一种清醒的心理状态。禅是透过坐禅的训练,培养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清醒、放松和随时待动的态度。《六祖坛经》解释禅定时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当外界的种种刺激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只是觉察看得清楚,但不会被它给欺蒙或系缚,而内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乱,这就是禅定。

  从禅坐的内在训练,迁移到日常生活动静的响应,是禅所谓向内学习的要领。于是,坐禅成为习禅的重要训练,不只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觉照。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7
坐禅使人安定下来,不过它比一般的静坐更进一步达到觉察和清醒的效果。现在,进一步讨论静坐冥思对生理机能的变化。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华里斯(Robert K. Wallace)和赫伯特.班逊(Herbert Benson)两人,研究36位学习超觉静坐(TM)三年的人。他们学习想着一个单纯的念头或一个令他安静的声音,舒适的静坐,把注意力集中于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灵超越了它,而归于此意念的本源。这个冥思方法与禅宗参话头的法门,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这些受试者静坐30分钟,结果是:

  一开始,他们的耗氧量快速下降,身心舒缓下来。

  皮肤电阻升高,表示放松、不紧张。

  心跳缓慢下来,身心感到舒适。

  出现α脑波,身心安定、放松。

  血液中乳酸盐的浓度下降,焦虑得到缓解。

  这些受试者静坐30分钟,耗氧量减少16%;相对于睡眠6小时,才减少8%,催眠时则没有什么改变,静坐的休息效果可见。血乳酸与焦虑息息相关:焦虑症的人,每逢紧张,乳酸盐浓度立刻上升;如果将乳酸注入人体,不但会引起病人发病,也会使正常人出现焦虑症状。低浓度乳酸盐显然与心神宁静有关。研究发现,静坐对于降低乳酸盐,比睡眠要快四倍。至于皮肤电阻,是松弛的指标,静坐对于皮肤电阻的提升,要比一般睡眠快四倍。

  研究还发现,超觉静坐能使自主神经系统平息,产生清醒和代谢的效果,使心跳跟着缓和。如果我们经常紧张、焦虑,心跳加快,氧的消耗增加,全身进入备战状态,生理平衡容易受到干扰,则会导致慢性高血压,心脏功能失常。研究指出,静坐不失为舒缓身心的良方。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7
此外,泰瑞.拉斯(Terry V. Lesh)曾经对心理辅导人员作过每天一小时坐禅的训练,为期四周,主要的发现是:

  同理心(empathy)增加。

  产生开放的经验(open to experience)之态度。

  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同理心增加

  同理心是觉察人我关系的心力。同理心强,比较能清楚了解别人的感受、立场和想法,容易和别人沟通。对自己的角色和立场也清楚,不会把自己的感受、意识硬加于别人身上。同理心就是慈悲心,是生命世界相互了解、互助互爱,从而发展民胞物与的襟怀。真正的爱建立在同理,珍贵的情感来自同理,它是精神成长的关键因素。

  透过同理,个人才可能从自我中心和执著中解脱出来。透过同理,才有真正的信仰,因为它让我们与“他”有了真正的默契和会心的互动。

  宗教的情操来自同理。同理心一旦开发出来,你将会仰望着他,但也明白自己的存在。彼此交流着,形成清醒和觉察,从而看清生命的真实。

  同理心使人在精神生活上找到自己。因为它是内在纯净自性萌发出来的力量。

  透过禅定的修持,我们看到自我,认清了“无相”的慧命。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8
开放的经验

  其次是开放的经验。人的心很容易被自己所产生的感情、经验、知识和成见所障。心在面对生活情境时,必然产生感受、思考和反应,这是维系生命的本质。我们当然要记取前次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作为以后前车之鉴的参考。正因如此,这些过去的经验和感受,都回过来阻碍我们清醒的思考和回应的智慧。

禅坐对身心的影响(2)
  经验包括所有经历过的感觉、情绪、思考、知识和能力,它既是一套心灵生活的工具,同时又可能成为我们认清真实的障碍。所谓开放的经验,是指一个人不会被过去的经验、成见和情结所困,但又能清楚地活用这些工具;心灵的自由和智慧就建立在这个关键上。

  有了开放的经验,在生活与工作中能看得真实,就能领会其中动人的喜悦。看得真实,让我们有真正的见解,去解决问题,提出创意,才有新的研究发现。许多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所谓SCI(Science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的课程,就是着眼于开放经验的训练;主要的课题,仍然建立在静坐、禅坐的心灵放松等课题上。

  人在努力工作和学习之后,保持悠闲自在的心情,放下干扰你的种种想法和意识,让自己清醒、自由、放松下来,便容易产生创意和正确的思考。

  在生活之中,留给自己悠闲的心境,将会是生活上的丰收,带来许多妙悦和欢喜之情。禅的训练对忙碌的现代人尤其价值不凡。现代人脱离不了工作和忙碌,但如果懂得打开心境,就能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欣赏和悦乐的态度,而使生活变得活泼、有生机。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8
“放下”你的尘劳,在下班的途中,触目遇缘,竟然都是兴味。如果你带着不满、挑剔和敌意,任你看到什么,都令你冒火不悦。工作时拿起,休息时放下,让休息时的心保持经验的开放,你会看到生活情境中,也有许多雀跃和丰收。禅家指出:

  雨过竹风清,

  云开山顶露。

  用封闭的心去看你的家人和朋友,不免处处拿着心中的标准丈量他、批评他,这时就会陷入封闭经验的死胡同。如果保持开放的经验,就能看出量尺之外,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欣赏的优点、天赋和能力,你就不会陷入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开放的心,能开发生活的兴致;阳台上一株小花开了,能令你愉悦;天边的白云,带给你松弛、神往;周边的朋友,令你觉得温馨和有安全感。

  开放的心让你有机会看到造化之美,在平常的生活中领会它的神奇。由于禅的训练,很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超越出来。禅定的训练,有时会令你从自我意识中解脱,去当一个“局外人”看自己,去看生活和眼前的情境。“局外人”能看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于是有了惜福和感恩。局外人能看到生活中的奇迹及许多美妙的事物,所以会珍惜人生。

  以“局外人”来看自己,使你从主观和自卑中解脱出来,走出窠穴。这时,你猛然有“大死一番,再活现成”之感,而“再活现成”又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啊!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8
生活中的自我实现

  其三是生活中的自我实现。禅的生活态度,是一切现成的。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依自己的现实过生活。我们不可能用自己没有的东西去生活。因此要回到当下,把自己看清楚,用它来生活。生活的任务是依据现有的,活出它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也得到喜悦。

  禅把快乐分成三个阶段。透过五蕴受身所感觉的快乐,那是快乐,是依赖感觉和接触,是五蕴受身的乐。它是身心的需要,人当然要保持这方面的基本快乐。但如果快乐的来源是靠它,而依赖着它,就会如饥似渴,把快感当快乐,一味追求声色之娱,甚至陷入更多酒色、毒品和荒淫的生活,这会使生活溃败,失去健康和快乐。

  第二个阶段的快乐是主动的、创造的和肯承担的生活态度。透过爱、慈悲、责任和智慧,去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行菩萨道之中,领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先苦后乐的,是经过创造和责任之后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个阶段的快乐是禅喜。超越了创造快乐的意识,从真正的悠闲中得到快乐,那是禅喜。

  禅喜代表着对生命的接纳,没有丝毫的挑剔,而欢喜地承担它,并领受它带来的喜悦。虽然工作是辛苦的,但找不到受苦的人。生活虽然需要负责和承担,却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是一种生活的实现、悦乐和满足。他们领会到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心情安适,触目遇缘,显得自在、恬淡和欢喜。

  禅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启发个人能过实现的生活。实现者已摆脱了我执,能放旷自在;在起居中如实地领受生命的赏赐;在生活中如实地迎接它、回应它,却也明白它的无常。把生活看成有趣的事;对于能看、能听、能工作、能穿衣吃饭的自己,抱着更多珍惜和感恩。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8
生活中的自我实现

  其三是生活中的自我实现。禅的生活态度,是一切现成的。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依自己的现实过生活。我们不可能用自己没有的东西去生活。因此要回到当下,把自己看清楚,用它来生活。生活的任务是依据现有的,活出它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也得到喜悦。

  禅把快乐分成三个阶段。透过五蕴受身所感觉的快乐,那是快乐,是依赖感觉和接触,是五蕴受身的乐。它是身心的需要,人当然要保持这方面的基本快乐。但如果快乐的来源是靠它,而依赖着它,就会如饥似渴,把快感当快乐,一味追求声色之娱,甚至陷入更多酒色、毒品和荒淫的生活,这会使生活溃败,失去健康和快乐。

  第二个阶段的快乐是主动的、创造的和肯承担的生活态度。透过爱、慈悲、责任和智慧,去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行菩萨道之中,领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先苦后乐的,是经过创造和责任之后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个阶段的快乐是禅喜。超越了创造快乐的意识,从真正的悠闲中得到快乐,那是禅喜。

  禅喜代表着对生命的接纳,没有丝毫的挑剔,而欢喜地承担它,并领受它带来的喜悦。虽然工作是辛苦的,但找不到受苦的人。生活虽然需要负责和承担,却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是一种生活的实现、悦乐和满足。他们领会到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心情安适,触目遇缘,显得自在、恬淡和欢喜。

  禅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启发个人能过实现的生活。实现者已摆脱了我执,能放旷自在;在起居中如实地领受生命的赏赐;在生活中如实地迎接它、回应它,却也明白它的无常。把生活看成有趣的事;对于能看、能听、能工作、能穿衣吃饭的自己,抱着更多珍惜和感恩。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9
永恒的自性与慧命
  禅的功课就是透过这个无常的生命世界,看到永恒的真理,发现慧命的“存在”。它不属于知性的部分,但也不属不知的世界。它是一项生命的大突破;他开悟了,最后积小悟成为大悟,他顿悟了。顿悟到原来自己在戏台子上,戏演完了,就要拍拍手,高兴地“回家”。家的门是开着的,随时可以进去歇息。他也领悟到,这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如戏如梦,真正的自己是永恒的自性或慧命。

  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却也从中找到永恒的归宿。明明知道它如梦,但要努力做个好梦;明明知道它如戏,但要当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时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的“自性”或慧命。

  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透过禅的训练,心的效能就会提升。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49
禅行——笃实力行的智慧
  对现代人而言,达摩秘付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的锦囊。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安服内心不平的情绪,引发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它能给人一套实现的方法,训练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无知和种种引诱,有足够的定力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成功的人生。它能给你清静的态度和意识,以冷静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价值体系,使你活得有目标、有意义。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无所求行。

  禅是开启生活智慧和生命意义的法门,它是一门心的效能训练。

  人如果明白怎么活,为什么而活,就能过得充实自在,活泼悦乐。禅正是教导我们获得这个答案的实践方法。

  生活在喧嚣扰攘的现代社会里,触目所及的是琳琅满目的诱惑,众所关心的尽是功名利禄;争夺心、较量心、嫉妒心、愤恨心,充斥大部分人的心灵世界。它像浓雾浑尘一样,蒙蔽了心理生活的视野。看不出人生的轮廓,理不清人生的蓝图。这正是容易沦落陷阱的原因。

  禅能帮助我们拭亮眼睛,看清世态的真相。净化心识,觉察生命光明之路,引导人们跨出踏实的脚步,走出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禅就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锦囊,时时刻刻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指引,展露自性中的般若觉性。

  中国禅的始祖达摩,是印度人,约在公元520年,由海路来到中国,弘扬禅法。由于其弟子们的创造发扬,结合中国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禅宗,达摩也就被尊为初祖。达摩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诸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等,甚至还有“易筋武学”等说法,其实大多是附会传说,而且也不重要。达摩所留下来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篇称为“二入四行”的经文,堪称达摩留给世人作为红尘路上的锦囊。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0
解行并重
  达摩所传授的人生锦囊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入”,就是教导人们参悟生命的圆满性;透过冥思与顿悟,看出生命的原貌,从而建立完整安身立命的价值系统。这也就是所谓的开解。它是发现生命的实相与证悟成佛的修持方法。故云:

  理入者,

  谓藉教悟宗。

  这是透过万缘放下,忽然超越于一切客尘(生活所接触的现象和执著),而看入生命的实相;在舍妄归真中,见如来本性,成就正等正觉。同时,也因为清醒和觉察,我们能活得更充实、更悦乐和更有效能。

  理入现清明,学禅以安心

  当我们从各种成见、偏见、私心和自我中心的系缚中解脱出来时,理性变得清明,思考和觉察力于焉现前,这就是理入。因此,它是现代人必须学习的法门,是清醒的生活与工作必要的条件。

  于是,我们该学禅,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变得安定,发挥清醒生活的功能,觉察到生命的喜悦,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领悟。

  训练就得从禅定开始,透过禅坐,让内在的理性得到充分的开放和流露,让心灵世界里的智慧得到苏醒。禅坐就是面壁,又称为壁观。它教导我们作超越现象的思维,解脱种种限定性思考,而入于智慧的直观,从而展开宽阔的心灵生活和视野,得到满足、喜悦和自在。这时,回过头来思考生活中的事务,就变得清朗又有创意。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0
禅坐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一种心灵修持,透过禅坐,身心可以放松,压力和焦虑得到纾解,生活与工作的创意得以提升,这些都是经过研究证实的。近年来,坐禅对个人心灵的影响又有许多发现:

  它有助于一个人清醒的直觉(direct perception),这是一种对生活及事务产生直接的知觉。这种能力有助于我们观察事务的真相,看清事务的道理,明白自己真正的态度。

  禅坐的训练可以引发悠闲的警觉(restful alert),它有益于专注和学习。

  经过禅坐练习,心灵深处的纯净智慧(pure intelligence),自然得到开启,它是领悟和开悟的根本。

  在禅的训练中,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内在自我(innermost self),它就是无我相,没有执著的真我,在那儿我们容易接近到永恒的慧命。

  禅学中所谓的“理入”,也就是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从执著与对立的思考中解脱出来,我们不再只是生活在成见和限定性思考之中,不再只是用防卫的态度生活,而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这时,努力去生活,去实现人生,但没有执著和不安。这就是佛陀所谓:

  我生己尽,

  梵行己立,

  所作己作,

  自知不受后有。

  禅的训练,就理入的部分来看,不但学会真正的心灵自由、解脱和证悟永恒的法界,同时也领悟到,自己尽了人生该做的事,用慈悲和智慧实现人生,而得到圆融的满足。

  禅教导我们努力面对人生,告诉我们用清净的智慧面对生活与工作。这就叫“我生己尽,梵行己立”。禅也指引我们,努力开拓人生,增进众生的福报,但却让我们看清楚,没有一样东西在生命终了时能带得走,所以要懂得达观,懂得放下,不要执著。透过这个观照和觉悟,就能超脱,不再被六道轮回系缚,而回归到本体圆满的精神世界。

  理入的禅行,能让我们看出生命的意义;理入的实践过程,则使心的效能变得清醒,从而流露出慈悲、喜、舍的智慧和态度。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0
以行入作理入的资粮

  锦囊的另一部分是“行入”,它包含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四部分,是勘破种种客尘,让自己在种种挫折、诱惑、困惑中能起正觉;生活过得悦乐自在,从而供作理入的资粮。

  现代人不肯思索生死大事,不愿参悟自己本来面目,在“理入”上较少澄澈的顿悟。于是,“行入”的四个方法,对多烦恼的现代人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四行的意义和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价值。我深信,如果一个人能透过四行改变自己的意识世界,无疑的,对心智成长、生活适应,乃至工作事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确能帮助人在滚滚红尘中看出希望,活得坚韧有力。

  达摩所提出的四种改变意识的方法,正是帮助现代人精神生活调适的四种方式(四策)。不过,这四种方式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灵活应用。特别是透过现代心理学的新知加以剖析说明,读者更能了解个中旨趣。不过,在未作详细分析前,我们有必要先检讨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精神生活困境的根源时,也就更能有效的应用达摩的心理适应法则。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0
生活适应的难题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呈现着紧张、焦虑、空虚和不安。一般而言,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裕的,但在心灵上却显得赤贫。看来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夜深人静时却觉得怅然若失。许多人为了避免这种空虚,开始一头栽进电视节目、整晚打麻将,或者置身灯红酒绿、吸毒麻醉或步入淫色之乡。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精神上的困扰源自心灵的空虚。据我所知,空虚可能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最大难题。它使一个人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光明面,从而堕落迷失。

  欲望带来贪婪带来苦难

  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重心是欲望而不是希望。一个只顾欲望满足而不去接触希望是什么的人,生活态度是竞争与囤积。他对外在事件的知觉向度是敌意和对立。这是现代人精神压力的来源,也是紧张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敌意破坏了人的安全感,使人从自在感中连根拔起。此外,强烈的欲望带来严重的贪婪,它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匮乏和饥饿的感觉,造成永远不知足地向外追求;嘶竭呐喊地向外追求,正是一种苦难。

  过度功利的观念使人汲汲于营求,人竭尽自己的力量钻营,而把生活倒悬过来,生活变成追求物欲的手段。结果越是营求,生活越被扭曲,精神生活也就更加空乏。最严重的问题是,人们在功利的价值观念下,慈悲、宽恕、恬淡等人性体验已渐渐淡忘,人的相处不但体验不出温暖和亲密,经验到的反而是彼此的冷漠和冲突。

  享受越多,保护越周到,人们越容易失去强韧的心智力量。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既欠缺完整的生活经验,又缺乏种种历练;没有学会负责,更未培养出“有能力的爱心”。精神生活变得脆弱,脆弱到不能接受或容忍挫折,以致失去响应失败的能力和毅力。在我的辅导咨询经验中,脆弱是生活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脆弱的性格特质,使一个人走向逃避、攻击或防卫机转,如吸毒、酗酒、逃避现实。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0
这些现象与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功利倾向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的观念。佛教所谓“万法唯心”,它的意义是说,就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发生什么事其实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它和体验它。现代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虽然改变,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成熟、健康的态度面对现代环境,精神生活无疑仍可以积极振作起来。

  现代人精神生活颓废的另一原因,是缺乏足以引导个人,从生活环境中发现意义,及建构其适应环境的健康态度。我深信人若以囤积财货为心态,精神生活即会弥漫着匮乏、不安和争夺的紧张或焦虑。反之,若有一套正确的引导系统,表现出来的将是一个健康活泼、适应力好的精神生活状态。

  此外,社会越开放,越自由,对于个人心灵生活而言,要寻找稳定的生活模式已不复存在,生活适应完全要看自己。如果人不能坚强起来,反而会因为开放和自由,而觉得失去安全感。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安、忧郁、逃避自由,甚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剧增加。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1
精神生活是共业

  从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精神生活困扰的主要现象可归纳为:

  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机械式的上班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因此,创意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许可以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得到纾解或治疗。但是这两种对治方法都是治标的,有时连治标都无法令人满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问题,就佛教的观点而言,那是一种共业。因此,它必须透过教育,透过净化和启迪,透过个人与社会的苏醒,才能展现活泼悦乐的面貌。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1
生活的四个行持
  达摩的教诫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光明的指引。它不但可以帮助个人解脱生活适应的困境,同时也是创造安和社会的途径。现在我们要来探讨达摩四行对现代人的生活适应,有些什么帮助。

  对现代人而言,达摩秘付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的锦囊。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安服内心不平的情结,引发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它能给人一套实现的方法,训练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无知和种种引诱,有足够的定力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成功的人生。它能给你清静的态度和意识,以冷静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价值体系,使你活得有目标,有意义。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

  报怨行:要从因果现象中培养通达事理和勇于承担的气度。

  随缘行:要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称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确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俾能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态度,开拓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这四个行动策略,不但能促进现代人身心健康,缔造成功的人生,同时也是自我实现、令自己丰足自在的光明之路。兹分别就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以阐明。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1
通达与承担(1)
  生活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报怨行。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轻怕重,只顾享受而不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规避会使人堕落,怕苦只会徒增困扰。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无怨无悔地接受它。达摩说: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检讨自己的过错。他把错误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环境和命运;他埋怨别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担、检讨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崩溃。心理咨询专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人格异常者与生活环境发生冲突时,总觉得别人或环境是错的。因此,人格异常的人往往不够负责,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检讨,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生活是不可能处处顺心的,如果你没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愿意忍受或承担得久一些,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觉察能力去分析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当然,问题也不可能自己走开,那就会有更多的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担它,并设法解决。达摩说:

  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是故说报怨行。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1
达摩对于意识活动的了解,实在很令现代心理学家感到敬佩。他说的这段话,如果把它译为通畅的语体文就是:你怎么才能逢苦不忧呢?那就是要承担它、忍受它、思考它,并设法找出答案。你一旦有这样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与理性相契合。人只要能体会怨恨的来源,避免错误,勇于改进,就是心智成长之道了。

  报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诸己,遇到苦难要想着:是我过去的错误和造业,才导致现在受苦报。心里一有这样的念头,就能逆来顺受,而且比较能平心静气地承担它,思考解决它。故云:

  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报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对眼前无法克服的灾难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释怀。佛家在生活中强调因果,这因果是可以异时而熟的。也就是说,所造之业,有些是隔世才产生果报的。因此,深信因果的禅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处世,避免再造苦业,同时还知道时时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碍,设法解决种种问题。

  有许多人用消极的观念看待报怨行,他们以为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报,而予以承担就行了。事实上,报怨行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担受苦,并从中发慧,设法解决问题。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2
明因果以长智慧

  从心理学观点看,选择现在受苦,是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解脱)。也就是说,今天的承担受苦,正是为明日进步和幸福铺路。此时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个人增长智慧;也是防范行为逾矩、避免导致失败的最佳方法。谈到这里,就不免想起禅宗典籍的一则故事:唐朝禅宗大师百丈怀海,是“百丈禅规”的创立者。他说法时,经常有一位老人前来听法。有一天,百丈说法结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百丈问他是谁,他说: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过去迦叶佛时,曾是此山的住持,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的人,是否还会落于因果。我说,不落因果,从此堕入狐狸身。现在请和尚开示,好让我能解脱野狐身。”

  于是,老人问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还落因果?”

  百丈禅师答说:

  “不昧因果,不是不堕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乞请老和尚以亡僧之仪为我埋葬。”后来,百丈领着大众,到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礼予以火化。

  这一则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语言表达的。整个公案似乎就在说明,如果你认为可以不堕因果,你就可以肆无忌惮,那就会失去智慧,从而迷失堕落,像一头野狐一样。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脱,成就正等正觉,显现自性中的智慧。中国人的观念中,野狐是狡猾的、兽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会使自己陷入愚昧的兽性。如果不愿意从因果关系中检讨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精神生活的状况,他就不可能成长和幸福。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2
从佛经中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你的精神状况。它不但决定往后的人生,同时这种精神的品质,也塑造了下一个“生命之旅”的种子。依《西藏度亡经》所述,人在濒临死亡时,称为临死中阴身,这时所面对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点,使亡魂在这时候几乎无法开脱自己所布下的天罗地网,种种诱惑和享受,各类胁迫和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种精神性质(业力)的亡魂,走向他应有的果报。

  我们能回到当一个人就很难得了。至于那些业报则是我身为人的代价,必须接纳,从而把业转动成为善良的慈悲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剧增加。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2
精神生活是共业

  从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精神生活困扰的主要现象可归纳为:

通达与承担(2)
  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机械式的上班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因此,创意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许可以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得到纾解或治疗。但是这两种对治方法都是治标的,有时连治标都无法令人满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问题,就佛教的观点而言,那是一种共业。因此,它必须透过教育,透过净化和启迪,透过个人与社会的苏醒,才能展现活泼悦乐的面貌。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3
随缘实现人生(1)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子,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随缘。

  人生不能空等待

  随缘表示不可以在生活历程中裹足不前。生活是现成的,环境际遇是不能挑剔等待的。待机而动往往是虚掷光阴,蹉跎岁月。生活必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任何等待都在破坏生的成长和完整性。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晤谈生涯规划的问题。他叙述自己的境况时说:

  “我在等服兵役,所以每天都待在家里,心里很闷、很无聊。”我看得出来他正在蹉跎岁月,正犯了不随缘的毛病。于是问他:

  “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它既能解除你的无聊,而且可以获得一些生活与工作的体验。”

  他回答说:“那些都是临时性的工作,我不喜欢。我希望等服完兵役后,再找固定的工作,或比较适合我兴趣的工作。”

  他好像很有理由,很执著的样子。于是我为他解释道:

  “此刻就是你找临时工作的时候,你不随缘接受这个事实,那你就得为自己的等待,付出无聊和痛苦的代价。”

  他迟疑了一下说:“短短的几个月,又有谁肯雇我呢?”我说:

  “正因为是短短的几个月,你无须考虑太多,有许多正当的临时工作可以去尝试。只要你不怕苦,我相信许多工作正等着你。”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3
人生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顺逆成败,都能随缘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随缘成长,随缘教学

  随缘绝对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随缘不断增长智能,丰足自我。已故的美国科学奇才费曼(R. P. Feyman)曾回忆他父亲如何随缘教导他观察事物的过程,他说父亲周末会带他到树间散步,讲解树林里的生态给他听。随缘所看到的都是用以教导的素材。看到小鸟,就教他观察小鸟在做些什么;看到树叶,叶片就是他的教材。有一次,他要费曼想想鸟儿为什么要啄羽毛?

  费曼说:“也许鸟儿飞行时把羽毛弄乱了。”

  父亲说:“好,若是这样它刚飞过之后会啄得勤些,而且停留在地面一段时间后便不太啄了——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费曼说“懂”。后来观察的结果发现,鸟儿在落地时并未啄得勤些。费曼的假设错了,于是父亲说“因为虱子在咬它。鸟的羽毛会分泌蛋白质,虱子就是吃这种蛋白质的薄片维生。”他进一步解释说,“虱子的足部又有一种蜡质,一种更小的虱子就吃这个,它们吃下去后,消化不完全,排出一种糖类,细菌就靠这个滋长。”

  最后他说:“所以你知道啦!哪里有食物来源,哪里就有某种形态的生物赖以维生。”

  费曼所受的教育是随机教学,是一种随缘的思考、学习和心智成长。他在科学上能有卓越的成就不是没有原因的。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3
在我们的社会里,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并非不关心,而是观念有了偏差。父母教给孩子的都是目标和欲望。许多父母为孩子买一整套的伟人传记,希望他向伟人看齐,却很少从生活教育和身教的示范中,随机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思考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伟人的典范是遥远的,随机教学的心智成长才是切实有效的。

  随缘又表示能随自己的本质自我肯定。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女歌唱家成功的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听完女歌手的演唱后,来到后台告诉她:

  “你有演唱的天赋,但照现在情况继续下去,你不会成功。”

  女歌手很讶异地说:“为什么?”

  老先生说:“不瞒你说,你长得有些暴牙,所以你在歌唱时一直想要掩饰它,嘴巴不禁要合起来。你要听我说,暴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的它正是你的特色。好好照你的暴牙去唱,才能唱出你最好的歌声。”

  这位女歌手就因为这位长辈的指点,在歌唱上脱胎换骨,成为成功的歌手。

  随缘也表示自己可以依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成功和成就感。我们的社会,潜藏着一种刻板的错误观念,大家只一味要进大学,得高学位。似乎只有会念书、学业成绩好的人才算成功幸福。这样的观念,导致许多青少年,空有其他能力,而得不到鼓励,使得智育以外有着极高禀赋的孩子反而造成压抑。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4
我们缺乏随缘鼓励孩子,依其个性和能力去实现人生的观念,以致大家拼命挤高考的狭门。我们必须认清,成绩好未必就是幸福的保证。只要孩子肯干上进,一样有成功幸福的人生。若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过去在校成绩未必很好;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高学历。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人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禅家有一首诗说: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随缘实现人生(2)
  为他闲事长无明。

  这是说要随缘而生,随缘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千万不要与别人比较,那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闲事)。最切实的方法是,把握自己,努力成长。

  结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随缘也表示我们还要懂得结缘,因为结了善缘之后又可以随缘增长。什么是结缘呢?那就是培养成功、幸福及成长的机会和环境。这包括:

  培养人缘。

  改善环境。

  充实自己。

  把握机会。

  注意培养你的人缘,有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成事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情感生活也比较丰富,它对健康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人缘是建立在相互摄受上;佛法所谓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就是培养人缘的最佳方法。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4
布施是指关心别人,能为别人多做服务。对企业家而言,能多为顾客服务,企业就能经营得好。对教师而言,能给予学生教育爱,教育就会成功,自己也觉得欢喜。对父母而言,能随时注意子女心智成长的需要,多给他鼓励和帮助,孩子就会有健康的人格。所以说布施是成功的缘,是幸福的缘。

  在与别人意见沟通上如果没有障碍,就会投缘,容易合作而有默契。好的沟通就是爱语,它能结合大家的智慧以成事,能融合家人的情感为温暖,能令自己与别人和谐相处,这就是福慧增长的缘。

  利行的意思是帮助别人成功。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但能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和方便,同时也能给别人机会和方便,这就是互助。互助可以带来善缘。人最忌讳的是处处与人过不去,缺乏帮助别人或成全别人的雅量,这样的人,无异逼自己走上绝路。

  广结善缘需要有好的同理心和感受性,能了解别人,又能站在他的立场替他想想,这就是同事。同事的美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带来合作,同时能够培养友谊和感情。

  善用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种相互摄受的技巧培养人缘,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将大大地提升。

  其次,改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能带来善缘。比如说,多和积极肯上进的人做朋友,无形中受到熏陶而振作起来;想安心地阅读研究,就得安排一个起码的环境,如果办不到,那么你就得上附近的图书馆。环境代表着周遭的人物情况和一切硬件的条件,若不善加安排,它们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你、干扰你。所以,要远离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朋友,或者劝他们一起改变自己。这些是使人精进成长的缘。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4
再者,充实自己,提升能力,是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基本条件。肯不断地努力,有能力肩负工作,机会自然来。在现代社会里,没有能力而想成功,简直不可能;即使一时走运,也不可能维持长时的顺利。总之,人必须懂得广结善缘,再随着所结的善缘,好好努力,就能成功。

  随缘行还代表着一种随顺成长的意思。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不要随意挑剔,而要懂得随缘欣赏。这既能代表清闲,又能创造成长的契机。许多人不懂得这种随缘之美,假日出外旅游,一会儿抱怨交通拥挤,一会批评缺乏规划的头脑;不是嫌风景不好,就是厌恶游客太多太杂乱。在他的眼里,什么都不好,好像只有他才最好一样。这一来,轻松的旅游被糟蹋了。这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旅行就是旅行,不是开检讨会,要随缘体验它的美和欣喜。禅家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必须时时有洁净的慧眼,看出周遭生活的意义和美感,它就是悦乐的泉源。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最后,就整个人生而言,也是一个缘的事实,你飞黄腾达了,终究是缘的显现而已,缘起缘灭,却又回到空性的法界。懂得顺逆都只是缘,不要执著它,不要把缘当作是永恒的本体。真正的本体是菩提自性,所以对于缘生的一切成败顺逆,必须旷达以对。达摩说: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5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灰心烦恼,更不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饮恨终生。懂得禅家所谓“大死一番,再活现成”,把那些积郁彻底泯除;用晴朗的心情,就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好好活得充实才对。当然,你也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恃自傲,那就更不懂得缘如浮云,来去不定的道理。所以达摩又说:

  喜风不动,

  冥顺于道。

  真正懂得随缘的人,不但能顺着自己的根性因缘成长,还能悦乐地如云门禅师所谓“随波逐浪”一般生活。请留意!“随波逐浪”可不是“随波逐流”啊!

建立生活规范(1)
  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是成功人生的守护神。

  就佛学而言,好的生活习惯正是自己的护法神。坚守原则和一定的规范,是促进福慧增长的动力。我们把这些好的习惯、生活秩序、工作态度和法则称作规范。它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的社会所必需的行为系统。建立规范,实现规范,就是达摩所谓的称法行。

  生活需要规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变成规范的奴隶;因为死守着规范,就不能解决新的问题。生活也忌讳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会紊乱不堪。因此,规范必须与智慧同时存在,这也就是禅家要重视“戒禅合一”,才能达到理事圆融境界的原因。现在,我要透过理事圆融的观点,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规范陈述出来: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净化心中的烦恼。

  遵守伦理。

  清醒地思考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5
禅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所谓惑就是智能使不出来,老是被一些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束缚。所以达摩说: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

  目之为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对生活和工作,更要摆脱成见,以纯真态度待人处世,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原则。若不能静心思考自己遭遇的问题症结所在,就得不到最恰当的答案。请注意!问题终究必须自己解决,而不是依别人的观点解决。用智慧思考的步骤是:

  1. 面对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笔来,具体列出问题;不可以含糊笼统一味地沮丧或慌张。

  2. 把问题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列出时间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实依据计划去努力。要不断搜集资料,不断评估校正原订计划。

  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解决面对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心智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将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更灵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开阔。

  每个人为了充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吸收新知的习惯。不过,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为了直接拿来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来孕育自己的创意。心理分析学家克比(L. Kubie),特别强调灵感在创造活动上的重要性;它是创造思考的前身,往往把两个现成而无关联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孕育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5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授知识和必要的经验之外,还需要教导学生清醒地思考。它能使一个人心智不断 地成长,在人格上发生壮硕的效果。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发现,精神官能症或人格异常者最普遍的原因是执著,他们执著在“我无能”或“我不好”的自责和自我批评上,以致思考停顿,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精神官能症。另一方面,当一个人采取防卫的态度,老认为别人是无知、愚蠢的,而不屑与人沟通,自陷于独夫的偏见之中,同样会导致生活创意的退化,那就有了人格异常的倾向。唐朝的临济大师,特别教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他说:

  汝欲得如法见解,

  但莫受人惑,

  向里向外逢着便杀。

  他的意思是说,你当然要博学多闻,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学识所惑,不被多闻所困,要能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又教人逢着便杀,要破除它产生的成见。这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不学习、不磨炼自己,比不独立思考更为不如。因为不学无术的人,连孕育独立思考的资粮都没有。所以,一个人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把握的法则。请留意!博学多闻和独立思考是互为必要条件的。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6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规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质,与学识或学历并没有关联。有些人学历虽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倾向却很重。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不乏这种人格特质者。他们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语言抨击人,当自我中心膨胀到一定水平时,开始与别人冲突。很不幸的是,这些冲突和争吵,并没有引导他去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和改进沟通意见的方法。结果,他总觉得别人是错的,别人对不起他,甚至认为别人是无知。相对的,别人也会因为他的自大,而与他疏远;独夫的个性就更加明显。因此,人必须打破我执,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达摩说: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这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污垢一样,会障碍思考,必须远离它,才能展现好的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会发展为侵略性。它一心一意要占上风,要赢人家,不留给别人尊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因为太爱赢,所以才输掉许多机会。太重视自己的尊严,才会失去许多人缘。

  你若站在十字路口,看看许多驾车的司机或摩托骑士。他们两眼直瞪着红绿灯,似乎只考虑自己,经常有人在勉强的情况下冲了过去。彼此争道,互不相让,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人们意见的沟通,只要有“鸭霸”的人出现,就会出现紊乱和冲突。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6
人不要老是要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的人生游戏才维持得长久。请注意!自我中心的人,既输不起,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唯有虚怀若谷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自我中心不是不可以克服或改正的,只要能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自然能克服:

建立生活规范(2)
  开拓你的视野: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见越多,越能捐弃一己之见。

  为别人设想:这会增强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际关系能力。

  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养成赞美和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这不但有助于解脱自我中心的态度,而且能帮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泼的智慧。

  避免夸张自己:优点是在平实中流露出来的,炫耀和自夸除了破坏已有的优点之外,别无意义。

  净化心中的烦恼

  净化心中的烦恼是现代人必需的生活规范。现代生活太忙碌、太紧张、多诱惑、多欲望,如果不设法净化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很容易烦躁不安。达摩说,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净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总是在失衡时才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以禅家把这些烦恼称为“自心众生”。他说: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7
生活智慧是在没有缠缚时才展现的,所以必须注意涤荡尘垢,才能纯真无碍,活泼自在。为了净化自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确立实际的目标,不要被贪婪或虚荣心所迷惑。要以淳朴的态度生活,不要让自己沾染上奢华浪费的习气。

  要改正自己的坏脾气,戒除性急的习惯。

  不要沾染玩物丧志的游戏。赌博电玩令人神魂颠倒,色情宴冶尤易堕落;对于坏习气,必须防微杜渐。

  傲慢使人无知,自负会失去心智增长的机会;要虚心学习、步步踏实。

  培养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卫机制降至最低,对别人处处设防,无异作茧自缚。

  遵守伦理

  最后,要了解和遵守伦理。伦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安定人心的宝贵法则。大部分的伦理都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具有维护心智成长,避免矛盾和堕落的功能。每一个人不是天生具有完备的生活适应能力的,人虽具足完好的潜能,但若未经一番学习和磨炼,不可能发展出优良的行为。伦理能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法则以适应生活,同时也是纠正错误、塑造正确言行及强化自我功能的凭借。

  缺乏伦理观念,言行不合伦理规范的人,除了与人格格不入外,也会因为缺乏认同,而带来相当的不安。用伦理管教小孩,比舍弃伦理而任其放纵,显然较能培养亲情和乐观的态度,因为伦理能提供彼此有条不紊的互动系统。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7
伦理给予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达摩所谓的称法行,重点就是实践伦理。佛家的主要伦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前面五个波罗蜜是遵行的规范,最后一个波罗蜜是独立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无论遵行任何一项伦理,都必须以独立思考的智慧为准据。六度就是要一个人能活在真实之中。唯有真实才能解决生活上一切问题,只有真实才能事事中肯。这些伦理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减除矛盾痛苦,维护人免堕邪恶之道。但必须运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为伦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为伦理的奴隶,所以达摩说:

  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为称法行。

  伦理的存在是为了除妄以发展智慧,建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拿对子女的爱而言,必须投入时间关心他,协助他解决问题,建立他的安全感,引导他主动学习,这就是布施。但教育爱并不止于此,必须能恪守纪律和生活秩序,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这就是持戒。这还不行,父母须能宽容和忍耐(忍辱),否则气急败坏,往往举措言行失当,很难教好孩子。这还不够,必须有积极的思想和态度,才能培养孩子主动向上的思想和习惯。此外,还需要有一颗安定的心,不被挫折、激怒和引诱等所扰乱或岔开,这就是禅定。有了它才能维持循循善诱、绵绵不断的教导和启发。仅此仍不为足,最后还需要智慧,用清醒的思考解决教育子女的一切问题。这六度伦理,同样可以用在任何待人处世上,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展现出光明面。

  伦理不是一种口头说说的形式规范,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力。它不是口说的,而是要实际化作行动和培养出“能行”的习惯才行。我们在上小学就常听老师说要“爱惜光阴”,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8
“惜时”是一种珍贵的规范,是一则自爱的伦理。惜时的人不但懂得上进,善于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时的人是有效率的,是会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时者。

  常有人问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课、演讲,你是怎么写作的?”其实除了惜时,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工作之余,与家人闲谈之余,演讲上课之余,正常作息之余,都是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比如说上下班在车上,就可以读书思考,晚间没有事时就可以放心写作。只要肯把握时间,在忙碌之外,还有许多时间。只要安排得当,真是充实得很。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把它变成自己生活的规范。更确切地说,要养成善用时间的习惯。  达摩所揭示的称法行就是建立规范,养成习惯,并实践伦理。它使一个人具备有效的行为系统,去充实生活,发挥潜能,过悦乐成功的生活。

恬淡与宽阔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不是追求。

  实现是一切现成的,在现成的生活中就有悦乐。人总是对自己不忠实的时候,才会压抑和痛苦。所谓不忠实是指抱着一个很沉重的期望或欲望,用它作为生活的目标,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现有条件,在那个目标之前相形见绌。于是,陷入严重的自卑或挫败感,感觉无力或匮乏。于是,开始不喜欢自己,要用许多伎俩来伪装自己。这时强烈的追求就会化作一团欲火,燃烧自己原先自在的“功德林”,这是人生的悲剧。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8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达摩提出的第四个生活方策,就是无所求行。千万不要把“无所求”误会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样就会堕入消极的“无记空”。无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确意义是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实现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实现;追求的结果是苦恼,实现的本身就是悦乐,故云: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如果活着是为了追求满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个急流似的漩涡之中。因为自己变成那个“追求之流”的难民,一直被它旋转而起漂泊,成为欲望漩涡的奴隶,那就没有快乐可言。有一位初当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妇贤孝,更希望亲人都能称赞她有好媳妇。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妇温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条。她的目标太高,又对媳妇的角色认识不清,渐渐由挑剔而起摩擦,终至水火不容,同一屋檐下,彼此经常恶言恶语。那不是苦吗?

  无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朴没有虚幻、实实在在的意思。人必须把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放下,才能实实在在的生活,能接纳自己如实的生活,自然有着悦乐的心情。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8
人最忌讳强求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因为那会扭曲自己的生活,又会使自己陷入饥馑贫乏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悦乐清心。禅门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贪心的旅客来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珠光宝物应有尽有,这位嗜财如命的旅者,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美的珠宝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脱下来,等到他感到可以满载而归时,自己却走不动了。这时地动山摇,旅者却无力逃走,他站在那里等着地层渐渐下陷,最后坠入地狱的陷阱。所以,达摩说: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不贪不求,悦乐自由

  人若能不贪婪,不强求;祛除野心,心灵自由,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于钻营,就会产生严重的苦恼,佛学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态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悦乐,所以说:

  判如无求,

  真为道行。

  无所求行使一个人从“无欲则刚”中脱胎换骨,不易受引诱而坠入陷阱,同时也有较好的心智以解决问题。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处处都能解决问题,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则障碍心智,限制了自己的开阔前程。

  我们看看双手,如果两手老握着拳想抓住什么东西,这双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里老想着钻营,是不是也卡死在钻营中,而看不出更多悦乐的生活情趣呢?所以无所求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能给我们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创意的生活条件。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9
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时时刻刻要明白并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报怨行)。由于生活是无常的、变动不羁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须检讨原因,随缘应变(随缘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变的,所以你必须懂得任命而不逃避(报怨行)。当然,必须有一套现成的生活应对方式,好解决一般生活及工作的问题(称法行)。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应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贪婪来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态度待人处世(无所求行),这样就会有悦乐的人生。达摩所提示的四行: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为成功人生的四策。

禅灯——光明宽阔的胸襟
  每个人心里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透过禅的训练,我们能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走得安稳,能在艰困的日子看到光明的方向和希望。

  人生不免有许多逆境,而顺境是克服逆境之后才出现的。辛苦和忧心是生活的必然,但喜悦却在含辛茹苦之后才尝得到。顺逆之间的转变,烦恼与悦乐之间的消长,端赖自己是否运用觉照的智慧,开悟的卓见,展开生活的豪情。

  开悟表示自己看出新希望,看出事态的真相,愿意打起精神迎接它,并照它的“应然”好好地努力。这种心智状态,就好像走在黑暗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让自己看清行路,步步踏实,不至于掉落悬崖或踏入坑洞一样,所以称它为禅灯。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9
禅灯不是供佛时用的灯,而是在供佛之前和供佛之后,从自性所流露出来的光明力量。这种心智能力,不是一般所谓的智能,不是学问知识,亦非遗传禀赋。禅灯可以勉强解释为你的生命之眼,它正在看你自己,而且要看出接纳它和展现它的意义。正因为看出自己的意义,就能振作起来,有意愿去生活,去承担现在的“应然”。

  禅灯是心灵世界的新希望。人一旦看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肯接纳它时,贫富影响不了你的自我评价,贵贱左右不了你对人生的庄严信念。这就能做自己的根器,好好发挥,得到自我肯定的满足。

  这个生命之眼是在看着自己,也看着自己的生命和周遭;是自性,又是千变万化背后的如来(根本智)。唐朝的洞山禅师年老时受到病魔的折腾,弟子与他有一段精彩对话:

  “是否在你之外还有一个不病的体?”

  “有。”

  “那不病的体是否看见师父?”

  “是我在看他。”

  “师父如何看他?”

  “当我看他时,看不到有病。”

  很明显的,当我们用那心灵的眼去看时,才看到他——生命的真实性。而且照得自己通彻明亮,不觉自己有病。因为他已超越了病与不病。

  更具体地说,当智慧之灯通彻明亮时,所有的顺逆、成败、高下、得失都成为生命中庄严的一部分,就好像有高山就有深谷,有凹凸就有明暗,有急流就有湖泊一样;不因为高山就高贵,深谷就低贱;不因为急流就壮观,湖泊就停滞,都是整个庄严的一部分,都具备佛性,同属尊贵,所以叫平等性智。这就是佛光,就是禅灯。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9
在禅的典籍里,无处不在传述光明的心灯,照亮人生的光明面,故云:

  一灯能除万年暗。

  这是说当自己的心灯明亮时,就可以从万年的黑暗中走出来,看出希望,有了新生。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禅不是在帮助一个人长生不老,而是要他看出生命的真实现象,发现它的圆满意义。禅也不教一个人变贫为富,或化逆为顺,而是教人面对厄运如何超脱,陷入困局时如何自处。当然也启发我们在顺境中,当如何作正确有智慧的回应。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解决自己心中存在的困境和苦厄。许多人在烦恼痛苦中挣扎,并不是没有钱和权势,而是它们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心理的调适必须从心中发现希望,才能挣脱泥淖。

点燃你的心灯(1)
  禅教人点燃自己的心灯,这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用自己的生活当资材,用悟性当火石,才能把它点亮。禅宗六祖慧能说: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参悟才行。希望的心灯一旦被引燃,生活即刻振作起来,感觉自在,而且能完全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禅宗有许多关于禅灯的公案,可以帮助你了解它。

  唐朝的沩山灵佑是一位禅门高僧,也是沩仰宗的开山祖师。在他还未开悟之前,跟着百丈怀海学禅,是百丈的侍僧。有一天,天气很冷,百丈对沩山说:

  “去拨拨看炉中是否还有火种?”

  沩山在灰烬中拨来拨去,就是看不到一点子火,于是回报百丈说:

  “没有一点子火。”

  于是百丈下了禅床,走了过来,深深一拨,却被他找到一粒炭火。于是百丈挑起它,对着沩山说:

  “看!这不就是火。”

  沩山就在百丈禅师深深拨开灰烬找到火种时而大悟。这则公案告诉我们,肯努力、肯尽责、肯承担,就能看到那禅灯之火。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6:59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

  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的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德山是唐朝时代的高僧,他年轻时由四川来到湖南,跟鼎鼎有名的龙潭禅师学佛。一天晚上,他陪师父闲聊,不觉已到深夜。德山离开老师的茅棚,因天色很黑而折了回来。龙潭于是点了一盏烛火给德山。正当德山要去接时,龙潭忽然把火吹熄,就在这时候德山大悟,而向龙潭礼拜。

  龙潭说:“你见到什么?”

  德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疑天下老和尚说的话。”

  第二天德山便离开他的老师,继续行脚参访去。龙潭对其他弟子说:

  “他的心志有如金刚一般,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将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

  后来德山成为禅宗大师,培养了许多高足。你也许想知道德山在火把被吹熄时见到什么。很明显的,他见到了独立不依赖的自由性;所以龙潭才会说,他具备金刚不惑的独立思考,“牙如剑树,口如血盆”表示他能辩破邪说,破除迷信,而能高显生活的真理。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最可怕的是步上贪婪、暴力和痴迷。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而最后心灵却完全黑暗。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0
明与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人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时仍有人会绽放雪中送炭的光明。光明不是在佛龛上点灯点烛,而要在自己心中绽放觉醒的牟尼珠光。

  昏黑是什么?消极的一念就是。消极的思想,逃避的态度,贪婪的欲念,都是消极;恶习气、坏脾性、坏情绪也是消极,这都会导致心智的昏聩。

  光明是心灵无障碍的自由。自由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纵欲而不是自由,是物欲色相的奴隶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灵上的自由,是清醒与觉悟。

  唐朝的仰山禅师在悟道前问他的老师沩山说:“什么是真佛住处?”这话的意思是说,如何才能证悟成佛,沩山当然知道要告诉他,佛唯有醒觉的光明性才能契会到。但他没有这样明说,却用过程来表达,那就更加生动了,他说: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这里所说的无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观念所限,不受消极的恶习气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这正是《六祖坛经》所说:

  去除执心,

  通达无碍。

  所以禅者从无思的自由性中试着点燃自己的心灯。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0
教育在培养光明性

  人生需要光明,如果自己认为命不好,就真的时运不济起来;如果能积极振作,好运就在门口等候你。所以教育子女要从培养光明性开始,要先了解他,接纳他,然后才能教导他,督促他,进而鼓励他,省发他。

  我曾看过一幅图画,画面是两个人,一个是在通往高山半途中,从姿态中看出勇往迈进的乐观,画家把它画得很有神采,那栩栩的神采就是心灯明亮。另一位坐在离山脚下不远的地方,垂头松肩,看来迷惘颓废,画家的笔触表现得沉重缓抑,这个人看来是霉运十足了。

  教育不是用自己的野心和目标来教,不是教孩子成为什么,而是要培养他的光明性,然后让他去开拓自己的前程。

  经营事业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光明的心智就是成功的关键。松下幸之助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乡下人一起到城里谋生。他们一到城里共同目睹一副景象:城市里有人在卖水。甲说,这城市连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很难维持生计,于是打退堂鼓,回到乡下去了,一直过着贫困忧郁的生活。乙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城里头连水都可以卖钱,那么赚钱一定很容易,于是留在城里工作,发展出一番事业来。甲所以忧郁是因为消极,乙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心灯是明亮的。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0
点燃你的心灯(2)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修正它,将它化作光明面,那就是点燃他的心灯。学禅则由自己来参修,从而引导自己,走出窠穴,摆脱消极的习气,从而展现出自性中光明的心力。

  佛教有一则故事很能发人深省:在偏僻的乡下,住着一对夫妻。有一天,一位貌美端庄的女子,向他们要求借住一晚。这对夫妻答应了,便问她的来历。这女子说她是幸运之神,所到人家将非常幸运。夫妻俩听了非常高兴,热忱地款待她。不久,又有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子也要求借住。夫妻两人问明她的身份,知道她是不幸之神,又奇丑无比,便不肯借与她住。这时不幸之神说,幸运之神是她姐姐,如果要接纳姐姐,就一定同时要接纳妹妹。

  这对夫妻向幸运之神求证,果然不幸之神就是她的妹妹。夫妻两个人只因为害怕不幸之神,就把两姐妹统统赶出门去。

  幸运之神与不幸之神便一起来到另一户人家,说明她们的身份之后,这家主人则说:不管是幸运与否,都住进来好了,天色已晚,不住这里就无处栖身,便接纳她们姊妹。结果这家人家尔后一直很幸运。

  经典上说幸运之神来自功德天,不幸之神来自黑暗天,两个是相伴而游的。功德天的神可以将黑暗天的力量,转动成为智慧和光,所以两人在一起就完全地光明起来。正如同人的一生,有如意也有失意,只要能用意志力和光明性,就可以把失败的经验当作成功的踏板,用改正过去的错误化作未来成功的条件。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0
一般人都说黑暗过去之后就是光明,黑夜之后必然是朝曦。但禅者的观点却非如此,他的法眼中看黑暗本身就是光明。我们该注意一个事实:当你认为黑暗之后是光明,那么此刻你正无奈地处于黑暗,等着光明的到来。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智,怎么会得到光明的结果呢?所以处于黑暗,仍然必须像光明时那么有劲,才能化黑暗为光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蓄足了光明的智慧和热力。

  真正的佛是人的自性

  禅在宗教信仰中,并不膜拜偶像,而是要真正虔诚地礼佛。禅者礼佛是虔诚地学习佛的光明智能,虽然他也拜佛像,但他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没有佛像并不重要。在没有佛像下礼佛,也一样地虔诚。这就是所谓“无相”了。

  唐朝的丹霞禅师,有一天因为天气太冷,而把佛像劈了当柴烧,其他的禅僧看了,就责备他对佛不恭敬,质问他为什么要烧佛像?

  丹霞禅师说:

  “我想看看佛像能否烧出舍利子。”

  禅僧们说:

  “木头雕的佛像怎会烧出舍利子呢?”

  于是丹霞神清气闲地说:

  “那么它就不是佛了。”

  丹霞是为了启发众禅僧:佛不是色相的,也不是想像的,真正的佛就是人的自性。成佛就是从自性中绽放慈、悲、喜、舍的光明性。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1
禅门重视的是觉悟,要弟子见性(展现自性中的光明)成佛,而不是成天只念佛,自己毫不知努力,不肯培养德行,省发智慧。所以赵州禅师说:“念一声佛要漱口三天。”他所说的“念佛”是指依赖、迷信和不肯磨炼自己的念佛,而不是心系念着诸佛法界的念佛。一个人若流于形式的念佛,那就该惭愧地漱口三天了。

  禅宗的修行是很特别的,他们要避免“宗教的情结”或宗教的依赖性神经质,而要一个人真正能独立解脱,去面对生命,去承担人生,去认证宇宙的本来面目,去悟佛入佛。禅灯就在这里引导禅的参访者寻得那光明的至宝。

  对现代人而言,禅是不可或缺的。禅与科学文明并不相悖,甚至于能引导现代人善用科技文明,以提升生活的素质。禅的光明心灯,能澄清每个人的心念,让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流露着清新自在的情操。禅也能帮助我们厘清思考,让自己在价值纷扰的社会里,看出究竟圆融的生活之道。当然,这盏心灯,也能照亮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看出无尽的光明前程。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1
光明的精神生活(1)
  禅学的重心是引导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真我,从而展露它。发现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来,展露真我则是真正的见性。所以见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见性可以说是一个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里。真我的流露是淳朴没有夹杂的,是没有野心和任何成见或偏见的。唐朝的沩山禅师说: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万行”是指真我的展现。能从自性中的慧性,去实现自己的根性因缘,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圆满处,又必须能看出“空有不二”后的常净,所以沩山又说: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恶、有无、凡圣等对立,而在无差别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现如如的自己,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禅灯。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2
 信心

  信心带给人安定的生活态度;信心与健康的自尊有关;信心好的人乐观,肯负责任,学习效能较好。

  信心够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气。豪气是愿意面对人生,肯对生活负责,期许自己心智成长的勇气和态度。套一句俗语说,它是一个人的主运,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力量。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一谈到考试,便要求缩减范围,不要太难。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担当,只要高分的喜悦,缺少接受困难挑战的豪气。这样的态度,实不足以承担挑战重重的人生。依我看来,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个人的成败,有信心、有豪气,肯接受磨炼,才是个人步向光明前程的关键。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只重视子女的成绩,而不重视信心的培养。

  喜欢好成绩,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来是好习惯,但就心理层面来看,有时是一种恶习。因为它很容易使人沮丧,易于造成退却。消极的心理,经常是求好心切的结果;逃避学习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好成绩。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养信心,它是一种乐于接受事实,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

  为人父母和师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差,便否定他的优点;要懂得欣赏他的勤劳,赞美他对别人的关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表现,就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学校的成绩只是一时的表现,但信心却是他未来能克服困难、转败为胜、振作志气的凭借。不要把风光建立在一时高分的逞强,要把根底落实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质。要想培养信心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多培养自己的优点,少挑剔无法改变的缺憾。

  多鼓励自己负起责任,少给自己偷懒的借口。

  要坚持完成预定的工作。

  要坚守积极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2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么优点,然后才能培养信心。优点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来的。你大可不必在自己的弱点上花太多时间弥补,而要在现有的基础和优点上加以发挥。这能使你觉得有信心,有兴趣。我记得在大学时代,就把重心摆在哲学的研究上,读了许多哲学名著,充实自己的思想。我不期待自己样样都好,却期许自己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钻研。这个读书方向,使我的专长越来越明显,给自己增添了信心。

  培养信心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选择一个目标,朝着它努力,但问耕耘,深耕易耨,日子久了,必然丰收。就拿我对佛学的钻研和修习而言,每天总是孜孜不倦研读、修正、检讨和反省。我笃信“日知其所之,月无忘其所能”,同时采取缓慢渐进,不急功,对佛学的认识也就一点一滴培养出来。

  有人认为我的演讲很具说服力,认为那是我的天赋。事实不然,演讲也是培养出来的,在我受邀上大型演讲和电视演讲之前,足足有十年的时间,经常四处作小型演讲,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当然,我不是为了训练演讲术才去演说,如果这样,也就很难坚持。我所以能长期地演讲下去,是为了一个理想,把我自己的人生感悟传播出去,帮助许多人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演说总是带着对别人的关怀。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2
当优点渐渐多起来时,原有的一些短处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有时甚至透过优点而克服了那些短处。比如说,我大学毕业时,写作能力差正是我的弱点,但由于多讲多写,这些弱点也克服了。因此,要把眼光放在培养优点上,不要把心力放在掩饰缺点上,这就是培养信心的秘诀。

  其次,要鼓励自己多负责任,勉强自己做该做而懒得做的事。人很容易因为安逸而失去许多成长的机会。俗语说“玩物丧志”,一点都不错。从学校毕业,找个工作,平常下班回来就看电视,欣赏音乐,甚至找几个朋友打牌玩乐,这是很安逸的。但是,在安逸之中,却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成长的动力潜藏在肯负责里。肯为家庭负责的人,在无形中激励了家人负责的习惯,而形成家庭豪气。肯为工作负责的人,会为工作尽一份应有的心思和努力,所以能够不断地进修,想把工作做好。责任心使人变得能干,而步上卓越之路。此外,责任往往是超越功利的,它不因为你富足就不工作,不因为你已尽本分就不去助人。责任往往建立在使命感上。人因为有使命感才使自己活得有信心、有豪气。在《临济录》这本书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唐朝的临济禅师,虽然住在深山里,却还在种松树。他的老师黄檗问他:

光明的精神生活(2)
  “深山里已有很多树,种树做什么?”

  临济说:“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临济的禅风,有很强烈的使命感,无怪乎临济宗至今仍蓬勃地发展着。禅是很重视“承担”的,肯承担的人,才有济世救人的襟怀,才有大乘慈悲喜舍的行布,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卓绝豪气。

  再次,要坚持完成所订的工作。确实评估自己,订出适当的工作目标和进度,然后自己坚持去完成它。订目标和进度时要避免野心的干扰,而造成好高骛远。在执行的阶段切忌毅力不够,导致半途而废。给自己订一个目标,有前景看好的感觉,那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以能振作起来,能激发豪气。

  坚持把事做完能使人容光焕发,身心健康。如果编造理由,纵容自己退却,那就注定要软弱无能了。在心理咨询上,最常看到的现象是放弃目标,放弃坚持,为自己寻找打退堂鼓的理由。我见过多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突然不肯上学,他们的理由是疲倦、头疼、泻肚或头晕。但是医生为他们检查,却找不到生理上的毛病。很明显的,这些学生不自觉地逃避考试,在潜意识里用病当理由,结果真的病了。他们付出的代价,远比坚持完成工作要大得多。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2
坚持是精神旺盛的原因,是培养信心的方法。放弃是颓废和沮丧的开始,有陷入绝境的危险。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姑息自己是最危险的事。”她解释道:老年人是多病的,如果姑息自己而不振作,不多运动,不去参加公共活动,那会很快虚弱下去,以致无法做一个清朗焕发的老人。禅门的修行警语有云:

  当勤精进。

  勤劳令人奋发,精进使你福慧增长。有人常说:“人生很短,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这是病态的思想。健康的信念是:“人生很短,所以要珍惜振作。”因为肯刻苦的人才有福气,才有信心和豪气。

  最后,积极的思想才能培养信心。积极表示乐观进取,肯改肯学,时时抱着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积极思想的成功者,另一种是消极思想的逃避者。积极思想的人有以下几种特质:

  对自己的目标有着活泼的想像力,不断激励自己朝着那光明的远景努力。

  当机立断,没有拖延的恶习,该做的一定订出时程去做,绝不拖延。

  把失败当作朋友,不但接纳它,而且在失败中汲取更多经验;失败越多,进步越快。

  乐观而少忧郁;在乐观中跨出笃实的脚步,在扎实的工作中孕育出信心。

  信心可以透过自我暗示来培养,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当一个自信、坚毅、乐观的人,照着上面四个原则,经常提醒自己,积极思想的幼芽就会快速成长,成为庇荫你终身的大树。透过积极振作的暗示,必能点燃生命的禅灯。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3
给自己期许

  对自己有所期许的人,其人生是光明的。期许不是虚幻的妄想,而是具体的蓝图。对自己有所期许,生活就有重心。有意义的蓝图不是用野心构筑的,而是因自己对生活的正确认识所发现的。构筑是由外塑而来,发现是由内发展现而得,外塑的东西是因野心和狂热而生,内在的展现是从见性中获得。禅者的说法是:你自己就是你的蓝图。要依自己的“既有”当蓝本,去实现,去成长。打个比喻说:如果现在的你是波,而整个人生是浪,那么你必须懂得“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

  随波逐浪。

  能很自在展现自己,就是随波逐浪,但不是随波逐流。人永远不能脱离自己而生活。事实上脱离了自己也就失去意义。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自己本来就很单纯,没有什么贪婪和野心,而生活的主体正是本来单纯的自己,而非别人。所以自己的蓝图也必然是简朴单纯才对。

  单纯的一念,最能产生有意义的期许。一位守总机的小职员,别无其他专长,那么就好好地做好该做的工作。要用责任感和包容的态度,对自己期许,因为它正是你的生活价值和对生命的肯定。接着可以在业余学习其他能力,透过不断学习和成长,看到另一个新机。也许学会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设计,有一天,机缘成熟,可以实现转业的期许。但在未转业前,毕竟要期许自己做一位尽责的职员。因为它能令自己振作快乐,把工作做好,并令你有精神努力进修。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4
在禅者的眼里,生命有如朝露,无常且瞬息万变,最后在阳光下消失。但是在阳光照射时,朝露是何其耀眼夺目。最后它完全融入那光明的世界里。人必须对光明的精神世界有所期许。因为它让你成为法界的一部分,和谐光明的一员,而不是一个游荡的疏离者。这个期许,令人生有一个皈依之处。它安定了心。太虚大师在《三宝歌》中说: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处。

  这样的期许,将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有着无尽的悦乐,因为你明白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此外,期许自己在生涯上有个充实的内涵,就必须作生涯规划。切记!要忠实于自己来做生涯规划。规划的原则是:

  不用好恶来决定生涯,而应权衡自己的根性因缘作选择,行业的兴趣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4
光明的精神生活(3)
  先检审过去经验,把做得顺利、满意和有成就感的事写出来,从中寻找自己的行业。

  要多利用现有的能力,再依所订的行业或目标学习所需的能力和经验。

  就行业和生涯而言,除了行业的基本能力之外,最有效的学习场所就是工作,从做中学最确实,最易丰收。

  不要用贪婪、狂热和野心来选择行业;要真正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决定行业或工作。

  决定行业之后,要把它视为人生的一部分,全力以赴,实现它。

  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许。期许使生活变得有意义,使自己在道德世界中有光彩,在生涯活动中植个根,在生命之旅中有个清明的方向。人有了方向就有了光明的精神力。

  踏实肯干

  踏实肯干的人,眉宇和言行之间总是绽放着光明的气质。与他交谈,就可以感受到一股热力,甚至会感动你,令你心生敬佩。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这种人处处都需要他,升迁的机会多,成功的概率大。他是真正的幸运者。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4
 依我的观察,脚踏实地肯干的人,无论他在学校的成绩如何,从毕业那一天开始,就开始走向大运。这种人肯吃苦,肯用心,他们擅长锲而不舍的功夫;能积跬步以成千里,世上成功的果实都是为这些人预备的。禅家常常提醒弟子说:

  看脚下!

  想想脚下会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呢?当然就是脚踏实地,肯精进、肯努力。脚踏实地有以下几个特质:

  实际行动。

  艰苦卓绝。

  克服疲倦。

  培养刚健的个性。

  首先,你必须像发电机一样,不断发出能量,让自己有精神去实践。实际行动的道理看来大家都懂,但真正懂得磨炼自己、实际培养它的人却不多。洞山禅师说:

  行取说不得底,

  说取行不得底。

  这段话是说,实际行动的能力,不可能从言传或认知中学会。反之,如果仅仅止于传述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化作行动。因为它终究还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知所行动。当自己决心想做某一桩事时,就要真的苦干。我们要注意一个事实,养成知而不行,在你心理层面的后果,要比失去一次成功的机会来得更糟,因为它完全养成坏习惯,妨碍下一次行动的推展。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4
 行动是艰苦的,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不可能坚持下去。但坚持需有方法,依我的经验,如果在写作上遇到困难,就会把它放下,先做一会儿劳动的事,过一会儿,障碍自然消失,就能坚持下去。此外,我也经常觉得,早上起来,若能抽出时间做一点费力的运动或工作,就会觉得精神振作,做起事来耐力提高,情绪上也闲适许多。调整生活,坚持做些苦差事,对自己的身心有极大的帮助。

  工作加上坚持是不是很容易疲倦呢?千万不要被假性疲劳击倒。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经提出过所谓“疲劳点”的现象。他说,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觉得疲倦,这就到了疲劳点。这时距离真正的疲累还差得很远。而绝大部分的人,就在这时相信自己疲累,而纵容自己无精打采地走开或停止工作,摆出一副倦容,坠入假性疲劳的陷阱。其实,若能把疲劳点往后延,坚持下去,又会振作起来。事实告诉我们:一位大忙人并不表示他要比一个清闲的人需要更多时间来休息。

  最后,是要培养刚健的个性。个性是自己生活经验累积和类化的产物。因此,要创造更多积极的生活经验,让它们能在自己的脑细胞里留下稳固的线索,并成为一套引导自己清醒、勤奋和乐观的软件系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好习惯,培养自己的道德和责任感,它会类化成刚健的性格,有了这种性格,一生受用无穷。

  把坏的习惯戒除,每天往自己脑细胞中储存足够的好习惯,这就能成长,并步向光明的人生。禅学中所说的戒律,正是这个含义。所以修禅必须奉行:

  以戒为师。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5
学禅人一定要累积更多的好习惯,以增强自己的修行和道力。现在我要建议你戒除以下几种恶习:

  自负:能使自己与人疏离,失去学习的机会,所以要改为谦虚。

  贪婪:造成心理匮乏,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误入歧途,所以要改为恬淡。

  淫欲:使人在淫乱中丧失健康,破坏家庭的和谐,所以要改为慈悲。

  怠惰:令人欲振乏力,随波逐流,陷入困境,所以要改为勤奋。

  嫉妒:会腐蚀志气,令人消极,所以要改为自勉。

  愤怒:破坏你的人际关系,浪费你的精力,所以要改为温和。

  你的个性就是你的命运,要自己好好维护培养,才有成功的人生。就学佛而言,个性就是证道的资粮,如果活到老来个性依然卑劣,那么往生的资粮就空乏不足了。

  清醒与智慧

  清醒的思考是避免错误、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核心。清醒表示正确的观念或见解,从纷扰的因素中脱颖而出。它正是思考者不被成见所缚,不被外表的假象所蔽,而能真正独立思想的根本。所以它是光明人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5
光明的精神生活(4)
  清醒思考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创意,它从非理性的心灵世界出发,提供了一个观点。因为创意的点子是崭新的,所以它绝少是经验的逻辑,而只是一个点子。这点子还带着相当成分的情性或情绪性。如果思考者的心情是开阔平静的,那么创意容易出现。其二是逻辑的检验,它是智能的,是严格的经验系统,它用来检查那点子是否能解决问题,是否符合道德法则。智能性思考必须与现实世界的法则相吻合。逻辑与检验系统,越是精细,越能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分析的线索;经验越多,就越能正确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清醒的思考包括两方面:

  开放的心灵和平静的心情。

  丰富的经验和完整的逻辑。

  每天百物不思不叫清静心,因为它无从孕育智慧;反之,孜孜不倦地博通古今,以为就能大发智能,也未必然。因此,清醒的心应该是努力充实自己,多方面历练,同时要维持一种平和清静的心情。唐朝的云门禅师,提出发慧见性的三个妙招,正好融合现实世界的逻辑经验和性情世界的创意开展。那就是“云门三句”:

  一、顾。

  二、鉴。

  三、咦!

  “顾”是指不断从现实世界、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努力学习,要看清它,了解它,把握它,令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丰富起来。所以,云门禅师对“顾”的解释是:

  涵盖乾坤。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5
如果你从小都不接近文明,就会成为野人:赤贫的知识、单调的情感和凶猛的情绪。无知是文明的障碍,是精神生活的绝境。有人以为部分文盲从未进过学校学习,他们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不过,我们必须承认活在文明社会中,使用文明的器具,每天与人往来,就等于每天在学习,所以学习是必需的。此外,人若不肯学习上进,就会适应不良,或在变迁的社会里被淘汰。因此,如果想要保持好的生活调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拓新的体验,否则就会渐渐变得愚蠢,逻辑和经验系统即将发生故障。

  其次是“鉴”,它的含义是看到,发现新的点子或有所省发;它是提供答案的线索。但这个线索是从清醒的心理世界中灵跃出来的。它不是知识经验,不是逻辑系统,而是在不受现实法则干扰之下才出现的。它是在心平气和、没有成见和偏见之中才出现的,所以云门对于“鉴”的解释是:

  截断流机。

  情绪的紊乱,得失心和烦恼结,对于所知的执著等,都是“流机”。它会阻碍非理性世界所孕育的智慧灵焰。因此,心灵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开放的心情。当你的心灵开放给各种经验悠闲无碍地进出时,就容易有悟的点子。

  接着,你会“咦!”地叫了一声,你看清了它,看清了事相,看清了自己。你豁然开朗起来,这就是开悟。开悟有小悟,有大悟。在知的范畴里有开悟,在情感的范畴中有开悟,在生命的究竟中同样有开悟。知的开悟解决了事的问题,情的开悟解决了心理的困扰,生命的开悟使自己见性成佛。这时,自己能够真正地自由和清醒,所以云门禅师对“咦!”的解释是:

  随波逐浪。

  面对现实,接受它的挑战,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地生活,就能开启清醒主动的心力。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5
踏着光明的路
  禅灯指的是精神世界的光明性,透过那光明的本性看自己,体验到“众缘性空唯识现”,了知“真我”的纯净无染及其永恒的自性,这就是见性。另一方面透过光明性而使生活落实起来,从而知道老实生活,并依自己的因缘去展现,这也是见性。

  见性是在生命之旅中,一则能看清现象界的无常和系缚,而求出离;二则要把自己现有的生活活出光彩来。总而言之,禅的旨意是要人真实地去生活,然后无牵挂地走开。它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同时圆满相契的,是透过世间生活的展现而获得出离,这就是不二法门,是真空妙有的。

  禅的旨趣是把修行建立在世间法上,以求得出世间的圆满之果。它不是要追寻和执著世间法,而是要在世间法中实现出世间法,是在有生之年中看出无限的第一义谛。能在这关键上努力,就能兼修“有”“空”的圆满,那是成功的人生。这成功的人生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实践,要用你自性的明灯实践以下八个正道:

  清醒的价值观念。

  正确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交流艺术。

  圆融的实践智慧。

  适当的工作态度。

  积极的生活意识。

  活用的知识经验。

  深厚的禅定修持。

  这八个实践方法就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它分别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和正定。这八个实践法门,是健全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我们透过对它的实践,使自己的禅灯益发明亮。它照亮自己的人生,发现成功生活之路,并谱下对永恒实在界的体认。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6
清醒的价值观念
  伦理与道德是健康人格表现出来的生活规范。因此,人若能实践伦理规范,精神生活就能健康。我深信现代人对伦理价值的鄙视和疏忽,是精神生活感到痛苦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扰攘不安的主要原因。

  伦理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分不开的。当人们在年幼不更事的时候,家庭教育及社会生活开始提供他一套生活的规范系统,它一方面保护孩子免于发生错误或丧失心智成长的机会,一方面透过伦理规范的引导,实践并启发判断和思考。因此,伦理是精神的养料,是行为的护栏。

  伦理是一种道德能力,而不是死的教条。它能启发个人克服种种困境的能力,又能引导一个人开展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前已述及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是从他的伦理生活中发展出卓越的生活信念,而这些信念不断引导他在事业和生活上成功。他的处世观是:

  不应只追求一己的快乐与满足。

  要能获得第三者的认同。

  要被社会良知所接受。

  伦理是精神生活的根源,它给你方向、勇气、信心和力量。长期实践伦理,回过头来即能创造伦理,创造自己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第一个阶段是“道能弘人”,第二个阶段是“人能弘道”。

  现代人普遍不重视伦理的实践,年轻人享有太多的浪漫,接受伦理的淬砺太少,心智发展上显得脆弱。相对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越多纷扰和陷阱;这是年轻一代亟待反省检讨的核心问题。

  人越想逃避实践伦理生活的责任,就越不能发展独立自由的人格。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套统整性的价值系统,以应付千变万化的人生;这套价值体系,是要从伦理的实践中提取,而不是捡个现成。所以禅者要从行动与顿悟中发现智慧的灵焰,它正是照亮人生的禅灯。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6
在禅者的眼里,伦理正是戒律。他们戒律森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从而发展微妙的处事态度,兹归纳如次: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非占有;实现带来喜悦和自在,占有的态度必然导致匮乏。

  心智能力源自成长而非积聚;成长是活的,积聚是死的;经验和知识的累积本身不足以应付新的情境,而智慧的增长才能应付各种无常的挑战。

  执著是烦恼之网,对于好坏、贵贱、高下执著越深,烦恼也越重。

  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无限的存在;生命有时而终,慧命是无穷的存续;但若不从有限的生命中修行,就不能证悟无限存续之永恒。

  生活是在实现中才显得有意义。实现纯真的情感,实现助人的悦乐,实现家庭生活的情趣,实现工作上的能力。这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丰足感。比如说,利用茶余饭后时间与家人闲聊谈趣,交换彼此的感受和心得,就能实现亲情和天伦之乐;懂得运动的重要,而坚持去做,就有运动后的满足感;知道知识是生活与工作所必需,规定自己要充实进修,那种成就感也是悦乐的。禅者常说:

  道在何处?

  只在目前。

  要把握时机,好好实现宝贵的一点一滴,那就是生命的清泉;反之,如果所想的都是占有,无论想要的是地位、权势、金钱等,都会觉得压力很大。事实上,实现所带来的地位、权力和金钱才可长久;借投机占有勉强获取的,虽一时得之,但却易于失去。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6
心智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成长。成长不只是知识和经验的累积,而是观察、判断、审思和响应能力的提升。我们随时都要接受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不成长无异于顽愚不灵。成长是一个历程。学习或处理任何事务,都能亲自去做,从观察、假设、实践到完成,都能清楚地思考和执行,自然能训练出一种行动的智慧。在经一事长一智中,思想从原有的结构和形态,蜕变为更丰富和更具回应能力。因此,人注定不能用人云亦云的方式生活,必须学习反省思考;不可以一套到底,僵化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出宽广的视野,那才是真解脱。

  成长不是接收一个新的观念,而是改变认知结构。更具体地说,如果想学习耐心,并不是去知悉耐心的重要,而是要从许多生活体验、工作经验和磨炼中成长,才形成耐心这种特质。

  执著可能是导致心智闭锁、失去创意甚至钻牛角尖的主要原因。人如果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就不可能把思考的空间腾出来,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是心智僵化,容易跟别人摩擦对立的原因。

  执著很少给自己带来创意,却会带来诸多烦恼。

  禅重视自由的心灵。它揭示一项真理:如果不放弃自己的成见、褊狭、害怕和自我中心,就不可能打开自由思考的空间。禅者强调:

  应无所住。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6
当一个人的心智没有执著、没有障碍,能从许多心理情结中解脱出来时,智能之门开了,他才有创意,能看清事相的原貌。

  最后,要看清一个事实:人生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无限的存在,才能真正的自在。因为那能发现自己的归宿,一种永恒的远景,而臻于满足和喜悦。也许你会问道,这个生命的究竟趣向是什么?禅者会告诉你:

  皈依无量寿佛。  因为你已从有限的生命看到无限的永恒,那不是无量寿佛又是什么呢?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肯念佛,而深信念佛可以往生的人,他已接触到那永恒光明的信息。这个行动本身就是禅的旨趣。

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想决定人的一生,思想的内涵不断在意识世界里反复暗示自己。比如说,有人一直不能信任别人。这个消极的思想,会一股脑儿强迫自己,不分青红皂白地怀疑别人,甚至连对值得信赖的人也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样的人自然缺乏亲密感,人际关系孤立,心理不安和防卫性越来越强。许多烦恼和焦虑就这样发生了;在生活与事业上,也因为疑心病重而处处有障碍。佛经上说:

  心如工画师。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8
 思想影响你的际遇和成败,左右你的健康和幸福。许多人终日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导致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扰。

  错误的思想引领人走向错误的人生,狭隘的观念引人步入死胡同,杂乱无章的思想,正是不能有效工作和学习的原因。

  人必须避免上述消极性的思想,才能走向人生的光明面。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力避免以下错误的思想:

  以抽不出时间当借口,搪塞学习和成长的责任。

  一股脑儿想着“不可能”“办不到”“可惜我能力差”“运气不好,没办法”!

  凡事不肯深思或动脑筋解决。

  过虑和疑心病的消极性思想。

  心怀嫉妒,经常愤愤不平。

  不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8
错误的思想,带来消极的态度。许多年轻人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而陷于彷徨。从心理咨询中,屡见许多人被一种几近灰暗的意识所构陷。最普遍的情况是:

  “我觉得没有前途。”头低低的,两眼瞪着用力扭在一起的十个手指。他的心思好像也打了结一样。

  “一株草,一滴露,每个人都会有前途。”我说。

  “不,老师,你不清楚。我什么都不会,我没有前途。”

  这是咨询的开始。咨询的旨趣就是要引导他检视自己的障碍,发现错误的思想和盲点。一直到他真的认清错误,愿意改进时才有转机。

  人不但要懂得避免错误,而且要肯作改正。改正就是吸收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勇于认错,并在失败中记取宝贵的经验。

  深信只要肯花心思,问题总能解决。

  不能意气用事,而要冷静思考。

  要以积极的思想待人处世。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9
在唯识家的眼里,任何烦恼和困境都是可以转变的。这种转动不是用硬功夫,而是用意识来扭转。他们深信,在失败中必有成功的因缘,只要能转变心念,情况就大大地改变。比如说,怨偶总是彼此看到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一无是处,缺乏爱心,所以互相指责,彼此埋怨。他们之间的人际交流,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反之,如果彼此能欣赏优点,相互鼓励,情感也就日益和睦。因此,人不怕不好,只怕消极。事不怕慢,只怕站;人不怕意见不同,只怕不能互相尊重。思想上有了积极的转变,际遇上便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你要记得佛经中所谓:

  转识成智。

  要把自私转变为分享,以获得喜悦;把自负转变为爱人,以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失败视为吸取教训的机会,以令自己更接近成功;把敌意转为沟通,以发挥互助合作的效果。积极的思考使人振作顺遂,消极的思考令人沮丧挫败。

良好的交流艺术
  人不可能独个儿生活,每个人都是人群的一部分。因此唯有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沟通交流顺当,才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否则就会孤独落寞。心理学家葛拉塞(William Glasser)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孤独者必然失败。他们想在孤独中寻找认同,但这条路正好埋藏了挫败的人生,带来愤怒、挫折和退缩。”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8-15 17:09
 交流使人能与别人交换心得,沟通意见,联络感情。更重要的是,透过交流,使自己完成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交流过程中,心智得到成长,自我得到肯定,同时感受到被关怀和关怀别人。这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悦乐和幸福的根源。

  个人大部分的心智能力是从交流中学来的,自我观念和自在感也是交流中获得的。因此交流是心灵生活很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语言的交流尤其重要。佛教十不善业(十种不善良的行为)中,光是语言交流就占了四个。它们是:

  恶口:攻击、凌辱和谩骂的话。

  绮语:逢迎阿谀的话。

  两舌:搬弄是非的话。

  妄语:欺骗和造谣的话。

  人因为心理失衡、不安、敌意或匮乏,才会使用以上四种语言。

  人在愤怒或受挫折时才出恶言,犹可谅解,如果一个人经常愤怒恶口,那就该检讨了。这表示他经常陷于失衡状态,看来他是在骂别人,事实上正在糟蹋自己的心灵。

  绮语的人总带着不安,所以逢迎阿谀,宁可牺牲真理,也要讨取别人的笑容。人一旦有这种性格,正义的心声就会越来越微弱,终至完全麻木不仁。

  两舌是搬弄是非者的专长,他们东家长西家短,看来很热心,但往往造?
作者: 镇空    时间: 10-9-6 11:24
郑石岩,让我激动的名字。
他的书使我走进了活泼、开阔的佛法。受益至今。
多谢分享。
作者: ShellBabae    时间: 11-1-25 12:28
1# 通房大小子

谢谢!
作者: 论行天下    时间: 13-3-5 10:14
好贴子每天学习
作者: 老阎    时间: 13-7-20 10:15
很符合现代生活特点,顶!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