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续我好了?2
[打印本页]
作者:
伤痕1
时间:
10-5-23 23:16
标题:
续我好了?2
本帖最后由 伤痕1 于 10-5-23 23:27 编辑
顺其自然对我没有什么用,应该先解决的是你内心的问题,不要逃避自己也不要逃避别人,不要让自己在面对他人时觉得累,有时候长久以来的被伤害造成了我们潜意识的拒绝人,不想和人交流,要相信和人交流有好处的,不要去想症状,不要去想方法,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那怕是出去走走,买点小东西,也行,一定要跟人接触,(
颈椎病或者是脑供血不足会让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差上加差,)!!!!,睡觉的时候用大的可乐瓶子垫住颈椎睡个人效果很好,我的颈椎病好一点后,表情和心情好了非常之多,之前手和头和脸之前会发麻,身体供血不是很好,!!!!每天要坚持运动,我在晚上在家里做俯卧撑,
情绪太差的时候可以打拳,我心情差的时候就打拳发泄,把力量都用拳头发泄出去,专心写字也可以发泄情绪和集中注意力,我看有好文章我就做在电脑前用笔抄下来,写到自己手没力,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写好字上面,多吃豆类食品,我买豆浆机,红豆,黑豆,黄豆等等加在一起做成豆浆.多吃水果,营养跟得上,身体也会好,当你害怕或者是不自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可以把对方当成你的朋友,你想对待朋友那样去对待他,
症状有时候会让你感觉到突然好了,但是不久又出现了,那是正常的,不要气馁,那是因为你只是解决你表面上的解,而当你解开了你内心的解时你才能算是真正的好了,
不要去强迫自己去站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自然,你应该练习的是你的内心,一个苹果腐烂了,外表也烂了,你拼命想去把它的外表包装好,但是它总是会腐烂了,因为你包装错了,是内在腐烂了,不是外表腐烂/
当症状占据了你生活的全部时,一定要找一件能让你觉得开心的事去做,让你觉得生活中还是有开心的事的,,好笑的是在我忙了一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的时候,我连家都不想回,而想到了回家后能一边听歌一边玩斗地主是那么的放松和愉快我才有动力回家,这道理和家长为了孩子而辛苦工作的动力,为的是孩子能出人头地,和在社会上打工的人为了能赚到钱娶老婆,出人头地,等等所有的目地一样,人活着就是为了要让自己开心而已,这种目的能让你多一点力量和希望,而不是整天沉迷在为了好而活着,,
有个小游戏.在我最严重的时候,我用视频给自己照了张像,然后去玩QQ游戏,游戏室的人都是有照片的,这种也可以练习你在人群中的自在,
未完待续...................
作者:
伤痕1
时间:
10-5-24 09:57
森田疗法的住院疗法是怎么回事,它是让你的身心尽最大可能的休息,不让你去接触那些让你受刺激的场合,通过时间让你的自然伤口愈合,
通过休息让不安,焦虑,恐惧,各种状态平息下来,让你本身的那些健康情绪恢复出来,
第一次的1-7天绝对卧床只让你躺在床上不让你干任何事情,这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躺在床上的是你,你会怎么样,你会真正的放松下来,因为你可以不干任何事,不接触任何人,这时候你的情绪会不会平静下来????也不用为等一下要做的事焦虑和不安,你会感觉到安全感,这时候你可以安静下来想想你自己,想想你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医生要你放日记也是因为他要从医生的角度是指导你那些思想是错的,那些行为是错的,
第二次的渐渐让你短时间的去工作,到长一点时间工作,是要你去习惯你的正确行为和思想,
总之,长达40多天的治疗,,主要是让你那些坏情绪平静下来,恢复你的健康情绪,它是让时间来治疗你的伤口,
作者:
伤痕1
时间:
10-5-24 10:11
好.的意思不是让你完全没有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正常人有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何况是没有信心的我们,这时候你可以要求自己"我相信自己的这些坏情绪可以少一点,意思就是跟顺其自然有点相同了,
而你一定要强装出你完全没有紧张感...等等,那是应该得强迫症了???
作者:
伤痕1
时间:
10-5-24 10:35
行为改变性格,光想是没用的,
作者:
emqiu
时间:
10-5-24 13:38
写得很好,支持!
作者:
伤痕1
时间:
10-5-24 20:03
本帖最后由 伤痕1 于 10-5-24 20:04 编辑
有很重要的一点的,我们总是很急却的想要走出这种病态的状态,希望在每一次的社交都能表现出自己想要的状态,而有时候做不到了,就会责怪自己,失望,情绪和信心都很差,
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健康的想法,比如这样想,这一次社交比上一次进步了一点点,或者是起码这一次社交没有比一次差,或者是其他健康的想法,
这一点对自己情绪和信心起了很大的一种状态,
意思就是要你降低要求,满足自己,接受自己,
作者:
shaozhiqing
时间:
10-5-25 23:28
楼主写的那些我都有,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