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战胜不良情绪的认知疗法(搜到的一篇好文)
[打印本页]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4-17 17:51
标题:
战胜不良情绪的认知疗法(搜到的一篇好文)
战胜不良情绪的认知疗法
作者:心田暖风
这里叫做认知疗法,有的心理学书上又把它叫做“
ABC疗法”,A代表外界的客观事件,B代表人的思想观点,而C则代表情绪。这里有一个问题,人的情绪C,到底产生于外界的客观事物A,还是产生于人的思想观点B?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两个人遇到了同样一件事情,张强与王兵这两个人都与李红打招呼,李红既没有理睬张强,也没有理睬王兵。但张强与王兵的情绪反应则完全相反,张强情绪低落、难过,为什么呢?因为张强在心里想:“李红之所以没有理睬我,是因为她瞧不起我,眼中没有我。”而王兵的情绪则很平静,为什么呢?因为王兵的心里是这样想的,“李红之所以没有理睬我,是因为她头脑中正在考虑其他事情,而没有注意到我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张强与王兵遇到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情绪反应会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不同,张强的思想观点消极悲观,所以会出现低落的情绪,而王兵的思想观点客观冷静,所以情绪平静。由此可见人的情绪C产生于人的思想观点B,而不是客观事件A。而要改变人的情绪,就要改变人的思想观点B,认知疗法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建立起来的。
下面
介绍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成果,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花了将近
10
年时间研究出了容易导致人消极情绪的
10
种扭曲性认知。一旦您情绪不佳时,您可以从这十种扭曲性认知中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
十种认知失真现象
1
.走极端——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
2
.公式化——一成不变的唯心意识
3
.变色镜——一叶障目的偏颇倾向
4
.失锐气——妄自菲薄的消极意向
5
.疑心病——毫无根据的杞人忧天
6
.谬推测——一错皆错的悲观哲学,
7
.消极化——一误再误的心理困惑
8
.想当然——自怨自艾的错误根源,
9
.贴标签——积怨日深的不智之举
10
.自卑心——孤僻自卑的源头祸根
(
一)
走极端——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
这种现象表现为人的一种走极端的思想意识,非此即彼,不是白就是黑,绝无中间过渡部分。这种走极端的错误想法源于一种要求一切十全十美的“至善论"
观点,它使人对任何小的失误或不完善,都能产生极大的失望和恐慌。一遇挫折,就会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任何价值。
这种感觉当然是不真实的,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免遇到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挫折,很难尽如人意,任何人都不是绝顶聪明,也不是生来就愚蠢,事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就
象你不能说一个人外貌不是美不可言就是丑陋无比一样。再看一看你所处的房间四周,只是相对干净一些,哪有绝对清一洁一说?
绝对无尘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人的感觉
一旦陷入走极端的意识,那就会对一切都不满意,会觉得思想感情与客观世界格格不入,使你不时泛起一种幻灭感,失去自信。
(
二)
公式化——一成不变唯心意识
戴维伯恩斯
11
岁时,在亚莉桑那州买了一副旅游纸牌,这是一种称为斯文加利的魔术纸牌(
斯文加刊是英国作家George Dn Manrier
小说中的人物,能用崔眠术把人训练成为一个歌唱家。此处比喻精神上的控制者——译者注)
。如果你看过别人表演这种牌,一定由于它的奇妙魔法而有深刻印象。是这样的,手里拿着这副牌,让大家看看,每一张都不一样,请人随意抽出一张,假如抽了黑桃J
,无需告诉我抽的是哪一张,然后再插回整副牌中,我喊一声“斯文加利”,再打开整副牌,这时每一张牌都变成黑桃J(
遮当然是一种障眼的把戏)
。
当一个人对外部世界过分公式化时,这好象他在玩精神上的“斯文加利”游戏。好比某一天在某条路上摔了一跤。就主观认为日后再走这条路还将摔跤。事情只要发生一次。
就以为会不断重复发生。多么象中国典故中“守株待兔”的那斤人的思维意识啊!
一个失意的商人驾车外出,一只鸟从上空飞过,鸟粪恰恰落在他的车窗上,于是他叹道:“唉!
这就是我的命,鸟也和我过不去,总是往我窗上拉粪便。”当我认真问起这件事时,这位商人承认,他驾车二十年,还记不得有第二次鸟粪落在车窗上的事情。
如果遭到别人的拒绝或疏远也容易产生这种意识。其实,即使真有人故意冒犯你、刁难你,你感到烦恼也应是暂时的,不能让它长期支配你的情绪。比如,有个胆怯的年轻
人鼓足勇气去找一个心中另有所爱的姑娘,要求约会,姑娘很有礼貌地拒绝了他。他竟得出如下结论:“看来我从来就不配找姑娘约会,现在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姑娘再愿理睬我了。”
仅仅受到一个姑娘的拒绝,便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姑娘都会拒他于千里之外,这未免太想不开了吧。
(
三)
变色镜——一叶障目的偏颇倾向
有的人遇事往往只想消极的一面,想来想去,似乎整个形势都对他不利。举个例子:一个心绪不佳的女大学生,一天所到几个同学在取笑她最好的朋友,立刻怒不可遏。因为
这时,她有这样的消极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残酷无情的,她不能忍受别人“残酷地对待”她的好朋友。殊不知她几个月前也受过别人的冷嘲热讽。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对一切人都抱有成见。还有一次在第一学规期中考试时,她觉得自己忘了答第17
题(
考卷共有100
道题)
,考试完后,她总在想这第17
题,为什么当时会忘了做,进而惶惶不可终日。得出结论曰:完了,全完了,这次我会由于不及格而被学校除名。可是实际结果是,她的成绩是A+
,本年级的最佳成绩。
这就是说,人在情绪低落时,就象戴了一副滤色眼镜,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全都暗淡无光。这时外界事物进入他的脑海,当然也显消极压抑。这种无益的心理状态,给人带来完全不必必的精神烦恼与痛苦。
(
四)
失锐气——妄自菲薄的消极意向
另一种更为有害的情绪绪病态,表现为这样一种倾向:一些抑郁病人把本来松弛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把正常愉快的心境变得惆怅失望。它孑E
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迅速把一些美好的记忆变成恶梦般的往事,使人经常无缘无故地长吁短叹,莫名其妙地无病呻吟,毫无根据地自怨自艾。这是一种情绪逆转现象。如果人精神上存在上述病态倾向的话,那他就无异于把黄金般的快乐和喜悦,变成铅黑色的抑郁和愁苦。然而,也许他还意识不到自己干了何等的蠢事。
又如,我们大家每天见面都要打招呼,当一个人某一天当面称道你的工作或你的外貌时,你可能不以为然地想:“他净挑好听的说,真会阿谀奉承!
”无形之中把人家的一片真诚赞誉迅速转变为虚情假意。在其它场合,更容易把别人的好心当作歹意。你对一切正常的人际关系,总是想入非非,往感情和友谊的热流中浇冷水。长此以往,你就难免有一天会置身于一个冰冷孤寂的世界。
这种畸形的“愤世嫉俗”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孤傲清高、固执任性。有一个经常受挫的研究人员,总是这样想:“看来我生来就不是什么搞研究的料。”可笑的是,他还要找出很多“证据"
来,证明他自己根本不行。一旦获得成功.他又怀疑不是真的,总认为太偶然、太侥幸,不能算数,
或者表现为不属一顾,
让人觉得他对一切好象都无所谓。这是一种人为的情绪失凋,能丧失许多应有的成功,埋没任何奠好的愿望.这种思想发展下去,可能导致一种极端的抑郁心理病态。
当然,大多数人的消极意识并不十分严重,
但是很多人确实忽略了日常生活中许多有积极意义的侧面,不但未能因势利导将其变成使人豁达、令人奋发的积极因素,而且由于
漫不经心熟视无睹,听其湮灭,致使本应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生活画面,变得乏味单调,暗淡无光。
(
五)
疑心病——毫无根据的杞人忧天
有些人情绪经不起挫折,是由于急于做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有两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思维,一种叫做“看透心思”,另一种叫做“未卜先知”。
先看看所谓“看透心思’’。有这种先验意识的人,总是假设别人看不起他,自己也渐渐相信起来,从来不验证一下别人是否真的小看他。比如,有位教授做了一次非常出色的
专题演讲,偶然间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个人在打瞌睡,。这个人其实是由于前一个晚上熬夜很深。这位教授不谙此情,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看来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讨厌鬼。假如一个朋友在大街上边走边思考问题,没和你打招呼,你心中萌发了这个念头,
他越来越看不起我,根本不屑和我打招呼了,
有一天晚上,你的爱人下班回家后,由于工作上的
不顺心而心情不好,对你不象往常那样热情,你心里凉了,她(
或他)
怎么这样冷落我?
看来我一定做错了什么事了!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主观臆断的消极结论,可导致人在行动上缩手缩脚,意识上失望消沉,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诱发争端,因小而失大。这种“自我击溃"
的情绪模式,常以一种过早的
“自我断言”方式表达出来,在本来并无纠葛的人际关系上人为地罩上一层阴影。
、
再看看“未卜先知”。这好比你有了个水晶球,它专预告你将要发生的种种不幸,尽管荒诞元稽,可你居然信以为真。有一个中学的图书管理员,她在一段心绪烦乱的时间
内,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样的预感:
“我不是快要死了,就是快要疯了。”事实上她后来既没有死、也没有疯,只是盲目轻信了某种毫无根据的预感。在一次治疗过程中,一个严
重的“疑心病”患者对我说:
“我敢肯定我的病是永远也治不好了,痛苦将永远缠着我,任何方法绝不会对我有效。”这种消极的预感,使他万念俱灰,但后来只经过了第一期治
疗,病情就大为好转。事实证明,他那曾难以名状的自卑,毫无根据。
(
六)
谬推测——一错皆错的悲观哲学
这是一种极易使人落入的精神陷井,那就是“过分夸大,和“过低估计”,但我称其为“双环圈套。有的人往往不是把一些事物褒得至善尽美,就是将其贬得一无是处。有的
人,把一般性过失、欠缺或挫折、困难看得过于严重。
“哎呀我的上帝!
我做错了事。太糟糕了、太可怕了、太该死了!”继而惊恐万分,自觉“罪孽深重’’,似乎这次做错了事,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弥补了。自己把过失看得过分严重,精神心理学称这种消极意识为“灾难感”。因为有这种心理的人总是把平常的小灾小难视为洪水猛兽一般。
’
可是,在估计自己的能量及作用时,又走另一极端,觉得百般力不从心,觉得自己无任何可取之处,总是过分夸大自已的不足和过低估计自身长处。
(
七)
消极化——一误再误的心理困惑
人们有时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的证据。忱如这种逻辑:“我觉得自已象个窝囊废,因此,我就是个窝囊废。”人的感觉来自个人的思维和信仰,如果思维和信仰是畸形或
不正常的——可惜这是常有的事-
那么人的感情就反映为不合乎情理,,或是难以捉摸。
诸如下列情况:
“我有负罪感,那么我一定是干了什么
坏事。”.
“我感觉自己心力交瘁,一蹶不振,那么我就无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之时。”
、
“我觉得心力不足,.那么我一定是个‘低能儿’。”
“我一时觉得没心干一件事,那么我索性什么事都不平了。”
或“我看他不顺眼,他所做所为无一可取”,或“这人老
是变着法儿想占我的便宜"
。
人在情绪低沉时,这种感情推理特别活跃,
你觉得情况不妙,
它就一定会真的不妙。这种感情用事的逻辑,有时会真的导致事情的不妙。人们常常忽略求实和验证,而过分依赖内心萌发的意识。
。
感情用事的副作用,通常是因循和拖延。比如,你不愿清理你的书桌是因为你自己“告诉”自己:
“我一想起我那张满是杂物的桌子,就不想动手,觉得它已脏乱不堪,要想把它清理干净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是半年以后,你偶然一次“勤快”,竟把桌子清理得千干净净,这时你惊喜地发现,原来事情根本不象想象的那么麻烦。你一直被消极的感觉驱
使着,是它愚弄了你。
(
八)
想当然——自怨自艾的错误根源
有人常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自己:
“我今天应该干这个”,“我明天必须干那个”。这种“常立志”式的口头语,总不免使你产生感觉上的压力或精神负担,可事实上常常不了了之,弄到最后,一种消极怠惰的感觉又油然而生。我称这种现象为生活中的“应该倾向”。
当你有这种“应该倾向”,并施用于他人时,就难免被、人看成是个喜欢指手划脚的人,你自己也不时会有孤立受挫之感。有一次,我给一个女病人看病,因故晚了几分钟,这个病人心里就想:
“这个大夫不应该这么难请,对病人不应该这么漫不经心,他给病人看病应该雷厉风行,一分钟也不应该拖延。”这种“应该式”一的倾向使她怨气冲天,感到心烦
意乱。
这种“应该式”的抱怨,常使人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感情骚动,使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时感到心绪不宁。当人的原来精神状态一旦陷入这种所谓“应该不应该”的境地时,就会产生种种诸如焦躁、疑虑、厌恶、怨恨等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必定与他人常常话不投机、关系紧张,因为他不鱼总是自怨自艾,还要以已度人、强加于人,他自己只落得更加烦
躁、孤独、痛苦的结果。这样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固执己见,使自己的感情长期处于变形状态,要么改弦易辙,彻底克服这种不正常心理。
(
九)
贴标签——积怨目深的不智之举
给自己冠以不适当的绰号,是一种消极的把人公式化的极端形式。哲学家有话:
“一个人的价值,即他过失的多少。”如果发生下面的情况,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比如你在第18
杆还未把高尔夫球打进洞,你是说:
“唉,我真是个天生的笨蛋!
”还是想:
“我只是这一杆没打好。”
给自己贴上不恰当的“标签”,不仅使你勇气锐减,信心顿失,而且会把本来能胜任的工作也视为畏途。你的精神世界日趋动荡,失去条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你象一条河不象一座雕象。你一目三餐,能说就是个饭桶?
每天呼吸,能说就是个出气的机器?
妄自菲薄来自荒诞的推理,徒然增加不应有的精神痛苦。
当你给别人贴标签时,无疑对别人充满了误解与敌意。有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老板对他的女秘书平素不满,再加上有焦躁表现,他就称她为“不会合作的贱女人”。在这个称号的作用下(
“标签”作用)
,老板动不动就对她揶揄讽刺、挖苦打击。女秘书当然不甘心,以牙还牙,给老板冠之以“毫无人性的沙文狂”,反唇相讥,有来必往,经常相互攻击一点不计其余,久而久之,两人结怨日深,以致最后彻底闹翻,分手了事。
还有一种“乱加标签”的意识,这发生在那些毫无逻辑思维及感情负担过重的人中间。比如有个家庭主妇,一天独自吃了一大盘冰淇凌,突然想:
“我怎么这样能吃?
简直象只猪!”这个怪念头,使她一下子吃了整整一夸脱(
相当子1
/4
加仑)
的冰淇凌!
(
十)
自卑心——孤僻自卑的源头祸根
。
这种感情失真,是一种变形的内疚心理,你总是主动承担本来不是你的责任,而且妄下结论:一切坏的结果完全是你的过失与无能所致。假设我是一个有这种心理的大夫,遇到一个病人没有按我的指示按时服药、做自疗,我就会觉得自己有罪,因我有这样的思想意识。
“我肯定是个极糟糕的大夫,病人没按时吃药,完全是我的责任,病人的任何闪失都是我造成的。”再比如:一个孩子的母亲如属这一类人的话,那么她发现老师在儿子的成绩册上面写下不好的评语,更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一定是个最糟的家长,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好证明了我是多么的无能。”
自卑心理会导致人有负罪感,一种变形的过分的责任感,你总觉得你肩上应该承担许多不着边际的义务,这种义务时常折磨你的精神,令你压抑窒息。
参考书目<<感觉良好>>
(美国戴维伯恩斯著,昊颂先、李长安译,学苑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分享到新浪微博
作者:
红魔牌自行车
时间:
10-4-18 16:10
感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