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六大可恶之处
[打印本页]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4
标题:
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六大可恶之处
春晚已经过去几天,除了第二天央视报道某项抽查观众满意率达到80%,听到的总体评价并不太理想。反而有消息报道另一抽查所得满意率不达两成。一台晚会的确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文化兴趣,晚会的创新赶不上人们快速提升的文化需求。这将是一个长久的矛盾。等到什么时候中国春节晚会的观众成熟到像维也纳音乐会听众那样有定力有静气,能够像北方农民把过年浓缩成吃一顿饺子一样简单,接纳固定的演出模式和铁打的作品了,这个矛盾就解决了。可是中国春晚似乎看不到可以如此定型的那一天。除非停办,只要继续办下去,谁当总导都必须准备承受观众的拍砖。今年的金越是这样,明年换了张艺谋也同样。这件事大概不会模仿国足,去殃及国外的导演了。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4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对春晚的评价以偏概全。晚会占三分之二的歌舞以及相关的舞美音响声光电等高科技背景,观众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观众和评论家们批评的重点,基本上是语言类节目,主要是小品,而焦点是赵本山团队的《捐助》。我看了一部分评论文章,虎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本次才有,只是继续了多年来逐渐积累的“顽疾”:
歧弱:多年来,赵氏小品以农民、老太婆和残疾人为对象调侃取乐。今年春晚,他的作品仍然带有明显的歧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倾向,只不过不是残疾人,而是寡妇,或者说是单身母亲,噱头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当前婚姻宽松的环境下,单身母亲不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在这个虎年的春晚,在万家欢乐的时刻,《捐助》对单身母亲充满戏谑与取乐的意味,损害了她们尊严,使她们原本不圆满的生活再次受到伤害。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4
恶搞:记得前一个牛年春晚,姜昆与戴志诚恶搞芙蓉姐姐的段子,曾经受到媒体的批评。今年春晚除了演员继续自贬自损、互贬互损的套路,对过去一年的娱乐焦点人物仍然大开贬戒。当湖南卫视2009年“快乐女声”的争议人物曾轶可的绵羊音,被相声演员模仿得维妙维肖时,当韩乔生“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又被拿出来炒现饭,并加长了后缀时,我总感觉这离幽默很远,而离恶俗很近。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4
媚俗:在全民娱乐的时代,春晚语言类节目成了媚俗的领头羊。小品主创人员从年头到年尾收集娱乐焦点和网络热词,备战春晚时突击加工。比如“偷菜”、“贾君鹏”、“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等等,几乎一网打尽。此举也许在央视自己看来是一个与网民亲近的动作,但最终免不了让自己成为网民们心目中一个新的笑柄,被批“邯郸学步”,是艺术原创能力的匮乏。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5
傍星:说赵氏文化集团长期垄断央视春晚,也可以说是最近的历代春晚导演为了强撑门面,绑架了那几个小品大腕。春晚不仅榨干了这些演员的油水,也客观阻挡了新人的成长,反被指双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观众戏谑央视在赵本山小品里插播广告,而赵本山则通过春晚营销自己的新品牌弟子。以“铁打的赵本山,流水的总导演”为标志,不仅让中国公共文化生活重演了物质财富的两极分化,而且把春晚引入了走不出的死胡同。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5
吸钱:央视春晚以往的隐性广告多以电报和短信的形式,今年的语言类节目,特别是本山小品这类观众关注度较高的节目,被硬性地植入了如“国窑”、“洋酒大典”、“鲁花”等商品广告,对于商业嗅觉已经提高的中国观众,这样做严重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认同,媒体大呼央视究竟是为百姓过年还是为自己筹钱?央视钻《广告法》暂未规范植入式广告的空子,一个广告几百万,游离于现有法律之外赚大钱太不地道。
作者:
通房大小子
时间:
10-2-22 17:35
愤青:不可否认,春晚已经从偏重政治说教转变成了春节民俗文化。但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虽聪明地回避“躲猫猫”和“纸币开手铐”等敏感事件,却拿中美关系出现“寒流”大作文章,一次是由赵本山调侃“强大的美国也向中国借钱”,一次是郭冬临小品要在美国人面前挣面子,果然引发晚会现场的强烈共鸣,表现出一种“大国小民”的心态和“愤青”式的社会焦虑。这不利于春晚走向世界。
作者:
开心果果
时间:
10-2-22 21:35
有些道理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