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失意孔子为什么不得抑郁症 [打印本页]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5:34
标题: 失意孔子为什么不得抑郁症
本帖最后由 carol1228 于 10-1-25 15:35 编辑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达14年,居无定所,食无定点,有时候被人追杀,有时候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历尽磨难,然而却能年逾古稀,算是长寿了。从《论语》来看,孔子是有一套养生之道的。

  64岁那一年,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强调的是精神对长寿的作用。发愤者,连食都忘记了,还有什么愁?乐观者,连忧都忘记了,还有什么虑?愁、虑伤身,伤身必损寿。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5:36
本帖最后由 carol1228 于 10-1-25 15:39 编辑

  首先,孔子很会养心。
  养生之道,重在养字,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二者能够巧妙地结合起来,那自然就达到了身心健康、实现自身的和谐。

  孔子很会怡情养性,爱好广泛,兴趣多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精通诗书礼乐,喜欢唱歌弹琴,他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为教学内容。对“六艺”中的“乐”,他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亲自修订了《乐经》,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说,“仁者寿”,心身双休,长寿之道。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李元宾墓铭》中有云:“生而不淑,孰谓其寿。”什么叫“淑”呢?就是单纯、天真的意思。“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意思是说,不单纯,好算计的人,不可能长寿。反过来说,长寿的人,一般都有单纯、天真的一面。单纯、天真,不会耍心计,一定是心境平和、品德高的人。现代人不是爱说一句话“寿高先得德性好”吗?巴金先生有一副对联:“心怀宽广能增寿,德高望重可延年”。

  有一次,子路等四个高才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几岁,就觉得我了不起,其实我也和你们一样。你们平常总埋怨我不了解你们,现在你们把心里话给我说说吧,就说说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吗?

  子路是急性子,脱口而出,说一个中小国家,不管财政多困难,不管遇到什么灾难,交给我子路来管理,保证三年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谈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说人生理想。惟有曾点在那里埋头弹琴,搞他的音乐,表面上看他没听人讲话,实际上大家说的话他都听到了。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就说,我的理想和他们三位同学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农忙也过去了,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快活地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很渺小,志向不够远大,可是,孔子听了之后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我们俩是一路人。

  孔子有着非常天真、理想主义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实很羡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5:38
  第二,孔子不发火,是个豁达开朗的人,有宽广的胸襟和豁达大度的气质。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说他什么的都有,你能告诉我,你的老师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后来,孔子得知这件事,就说:“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知足常乐,乐观豁达,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发脾气、心胸狭窄对健康很不利。美国威斯康辛州伊林艾克博士在她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愤怒和敌对情绪可能诱发心律不齐,并因此增加脑中风的危险。医学专家指出,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肌电信号系统发生障碍,使得心跳节律失常的一种心脏病。心律失常会造成心脏泵血效率降低,诱发心脏功能衰竭和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发怒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强烈反应。人在发怒时,体内与应激反应有关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就会大量分泌。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代谢功能也处于“一级戒备状态”。有些人由于性格原因,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无论大事小事,动不动怒发冲冠,对体内生理机制作不必要的“战前动员”。结果,在应急反应性激素的作用下,使心血管系统反复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经常发怒的人就比遇事冷静、心态平和的人容易患心律失常。医学界对于情绪和心律失常关系的生物化学过程尚有待于实验论证。然而,对于易怒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调理情绪,将会有益于心脏健康,这也已经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5:38
  第三,不要纵欲。纵欲不仅仅指的是生理方面的,更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交际习惯、起居习惯、说话习惯等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一个人爱吃甜食,就天天吃,顿顿吃,明知道对身体不好,还要吃,这就是放纵自己对食物的欲望。比如,有人爱抽烟、喝酒,明知道这不好,但习惯依旧,就是改不掉,也没有毅力和决心改掉,这也是纵欲,不懂得克己修身。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戒之在色。壮年时期,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就应该戒之在斗,好斗会伤身。到了老年,就要看淡名利,学着清心寡欲一点。不要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了,别再苦心追求什么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该想得开,心情舒畅最重要。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5:39
  第四,要讲究吃相,注意饮食卫生。孔子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言,寝不语。”我们现代很多人离不开电视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这习惯很不好。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孔子有“八不食”的习惯,比如,食物变了颜色不吃,变了味不吃;作料放得不当的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的酒和熟肉不吃。

  讲究吃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史书记载: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饱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子路三日沉思而不得其解,却在第四天突然顿悟:原来夫子虽是圣贤,仍如同常人一样,车到哪里说哪里话啊!

  大家都忙,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太急着赶路,所以我们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去领悟人生的幸福。我们变得急躁了。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提高了,但不少人的精神上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需要疏导。孔子一生最后的岁月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影响之稀微的深深失望。他最喜爱弟子颜回,但他年纪轻轻就死了,死的时候孔子哀叹“天丧予”,这句忧郁的短语,显出悲伤的语气,在孔子最后时光的表述里,屡屡回荡着。

  忙,只是忙。莫非匆匆赶路就是现代人的命?听说作家李佩甫新出的长篇《等等灵魂》,对“快进”有足够的警惕和反思。胡传吉在他的文章《别走太快,等等灵魂》中说:《等等灵魂》以奇特的构思进入了时间与时序的悖论,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与灵魂分野的故事,但它并非由物质起步,作者由时间讲起……也许作者想说的是,在肉体与灵魂分隔越来越快越来越远的年代,有必要像印第安人那样,说一声,“别走太快,等等灵魂”。确实,我们走得太快,灵魂的步子已跟不上,肉体出现了意外,活着已不足够赎罪。

  君不见大城市的人,连走路都像一路小跑,不忙不行啊,挤地铁,赶公交,慢了上班就可能迟到。生活倒是“充实”了,可未免太疲惫了。于是,有学者提出,评估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不能仅仅看GDP(国民生产总值)这一个标准,还要看GNH(国民幸福指数)。换句话说,经济发达了,口袋里有钱了之后,也要看看百姓是否快乐?是否内心平和?

  心理医生提醒说,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缺乏愉*,高兴不起来,对以往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诱发抑郁症: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各种慢性疾病(如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5:41
内心平和很重要,不平和就容易生气,生气了就自然没有快乐可言,久而久之就容易得抑郁症。有调查说,中国目前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又有调查说,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另有专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断,存在抑郁状态的人高达30%。

  管理学上有句话说,成功男人具备智商、逆商和情商。智商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叫逆商呢?就是在逆境中仍然有一颗平和之心,不灰心丧气。什么叫情商呢?就是说善于与人沟通,人缘好。我想,这话的意思就是提醒男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欲。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必定是宽容的,平和的,慢热的,而不是“激情燃烧”的暴脾气。遇事要学会以平常心处之,学学广东人,天热了,浮躁了,喝杯凉茶,降降火气。《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多反思自身,不就平和了吗?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除了在鲁国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暂地进行了政治实践外,一生中再没有得到什么值得夸耀的机会。等到后来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时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国进行无限丰富的设计。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时候也能够“乐道”,因为他有“君子固穷”的胸怀。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而》)

  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但孔子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视。

  把心态放松,不要这么严肃,平和一点,豁达一点,开朗一点,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眼前。奥修怎么说的?他说:“有很多人在这个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尸体曾经葬在那里,他们也和你一样严肃;他们曾经在争斗,现在,这些为一小块土地而争斗的人已不复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一个平和的人,写出的文章也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
《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而孔子呢?他说学道方面,自己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甚至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早上闻道,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为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别人笑他既然博学晓礼为何还要“每事问”,他回答说好问正是“礼”呀。按《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

  终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从来不骄傲,不自以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低调,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是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赞赏,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以这么说,在“好学”方面,孔子自信再无第二个人能够与他媲美了。对孔子而言,学习是他一生中一种“不亦悦乎”的快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关于为学的名言很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在当时他被世人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吹捧自己的老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子贡给孔子戴的帽子更高,他说老师“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下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

  到了后代的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出类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孙丑上》)和“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那么,孔子自己听了学生捧自己的话,怎么说呢?他怎么评价自己呢?他说,我哪里是什么“圣人”,我非但不是“圣人”,而且还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后世有人说,所谓“圣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我小时就像贫下中农家里的孩子,啥粗活都干过。孔子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等于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贡这样说他的老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从前看到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还觉得孔子太过分了。《论冶长》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予不过睡了个懒觉而误了听课,孔子就骂他是烂木头一块。现在理解了,大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好学,一个不好学的人,能有出息吗?《大戴礼·劝学》里有句话:“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孔子太好学了,他受不了学生自由散漫、吊儿郎当。《论语》开篇就是谈学,谈求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论语》的意思的话,这个字就是“学”。孔子后来说“欲知则问,欲能则学”(《尸子·处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作者: jenny1982    时间: 10-1-25 16:03
谢谢你哦,你哥哥咋样了啊。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5 19:37
谢谢还记得我哥哥~

唉,都是我不好,十一月份时候我回了趟家,和哥哥呆的那几天,被哥哥的那种顽固不化的态度给激怒了,和他吵了一架.....

我真是罪该万死....

现在给哥哥发短信,他不冷不热的,也不爱搭理我了.....
作者: 镇空    时间: 10-1-25 20:14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1-29 09:37 编辑

命题甚好,喜欢。可惜这种论述与解构失于狭窄、片面、轻率,乃至极端......
作者: 米兰骆驼刺    时间: 10-1-25 20:28
我觉得孔子不得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没有汽车,没有污染,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没有化学药品。

那时就是阶级也是新生事物,封建社会的萌芽。

吃的是绿色食品,周游列国不是马车就是徒步,不受辐射的干扰。

在70年代左右,就没听说过什么叫抑郁,更不用说是古老的战国时期
作者: 兰草    时间: 10-1-25 21:16
也许,是轻度抑郁,不太影响生活。内心是愁苦的吗?
作者: 一介书生    时间: 10-1-26 08:03

作者: jenny1982    时间: 10-1-26 08:38
carrol,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还是转载的呢。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像演讲稿,而且是男人的写的。或者是我理解错误了。

古时候照样有抑郁,官场失意之人最后郁郁而终估计就是抑郁症了。只是那时候不会作此定义而已,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作者: 米兰骆驼刺    时间: 10-1-26 15:40
古人说:小忍忍于野,中忍忍于市,大忍忍于朝
作者: 思淇    时间: 10-1-26 23:52
这篇文章曾经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看得我很想骂那个作者。。靠,完全不懂得抑郁症是什么就瞎说
作者: 米兰骆驼刺    时间: 10-1-26 23:55
这篇文章曾经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看得我很想骂那个作者。。靠,完全不懂得抑郁症是什么就瞎说
思淇 发表于 10-1-26 23:52


同意楼上的
作者: 天空好美    时间: 10-1-27 10:10
 把心态放松,不要这么严肃,平和一点,豁达一点,开朗一点,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眼前。奥修怎么说的?他说:“有很多人在这个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尸体曾经葬在那里,他们也和你一样严肃;他们曾经在争斗,现在,这些为一小块土地而争斗的人已不复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这句话太好了
作者: 米兰骆驼刺    时间: 10-1-27 13:31
活在当下
作者: 一介书生    时间: 10-1-28 08:04
不要太执着
作者: kingyunyong    时间: 10-1-28 10:26
我们不清楚孔子是否患有抑郁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在内心也会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可是他有一种开阔的心境和修养,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理失衡,让自己自寻其乐和安慰,并且给别人提供参考和建议,成为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师祖。他用自己不得志的一生成就了千古。
作者: 镇空    时间: 10-1-28 14:43
这篇文章曾经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看得我很想骂那个作者。。靠,完全不懂得抑郁症是什么就瞎说
思淇 发表于 10-1-26 23:52
对头。嘿嘿,公布下最佳答案哈:
1.因为那时天上还有凤鸟,地上有麒麟(虽然“谁见了?)。
2.那时的人在集体创作“诗经”,尾声会抱柱而死(人傻呗,哪顾得上抑郁,哪配得上抑郁);
3.鲁国当时小日子过得还成,咱齐国人还不好意思明目张胆地弄它(否则,他岂不怒了、慌了、郁闷了);
4.因为他是没得抑郁症的“孔子”(怪话还没想好,哲学了点,但肯定有);
5.“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人家才是“传说”,狗仔队没来,人肉搜索不闻);
6.他得过抑郁,去梧桐树下嘚吧嘚吧(时间长短保密),整好了;他认为大自然和心灵最重要,不迷信药物;(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老顽固!)
7.他爹不是可能要被辞退的坏脾气的民办老师(咱知道:孔子他爹死得太早,他老夸爹好——气死我了,“打倒孔老二”,我乃文革余孽。)
8.他是无党派人士,统战对象,住过牛棚的“国学大师”。
(注:我虽然修养不足,但我是益虫,不是苏格拉底那样的牛虻。特此,敬上。Best wishes!)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8 22:01
最近接触了一些佛学的东西,有些感悟,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或者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抑郁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经历没人可以体会,所以,总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困扰的环境中。
其实,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大都市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郁闷,关键是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如果能保持一份豁达的心态,相比抑郁就会远离你吧。

楼上有些朋友的气场有些强烈,让人感觉不是太舒服。想起了郭芙蓉的那句话:淡定淡定!

很久没来论坛发帖了,看着很多熟悉的ID, 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在心底升腾,亲爱的朋友们,请你们一定要快乐!

作者: 镇空    时间: 10-1-29 10:29
最近接触了一些佛学的东西,有些感悟,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或者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抑郁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经历没人可以体会,所以,总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困扰的环境中。
其实,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大都市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郁闷,关键是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如果能保持一份豁达的心态,相比抑郁就会远离你吧。

楼上有些朋友的气场有些强烈,让人感觉不是太舒服。想起了郭芙蓉的那句话:淡定淡定!


...
carol1228 发表于 10-1-28 22:01

      (题外话)
      “你们离开吧!离开吧!从巴比伦出来,不要沾不洁净的物,要从其中出来。”(赛52)
      主啊,您的仆人(他面貌憔悴,形容枯槁。“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赛53),见不洁而欲清理;主啊,可否?可否告诉她(他,他们),那是不洁的。
       但见明月照耀着墓碑,“惜羽之人披上斗篷”。听一个声音说:
       孩子,去吧,但要小心,“不要把圣物给.....,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太7)(有节略,《圣经》上不太淡定,但它甚佳美。)
       阳光上多有善男子、善女子,甚喜,奈何入世俗太深;执于小节,不入大道。若救他人,若得解脱,很不容易。见谅。不妥之处,还望海涵;见贤思齐,他会努力的。
作者: carol1228    时间: 10-1-29 11:45
本帖最后由 carol1228 于 10-1-29 11:46 编辑

刚才看到一段话,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为难,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十之一二,追终以那份豁达与坚决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9 14:50
谢谢 carol1228 的分享!作者的文笔不错,文学的知识面也较广,但其对于抑郁症的来由阐述不敢苟同,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战友们所指出的问题我认为比作者更专业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