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半年前在精神科病房的見習,每每都要穿過其他科病房所沒有的兩道上鎖的鐵門,彷彿走進一個全然與醫院不同的世界裡……。住在精神科病房裡頭的病人,除了幾乎使得醫師束手無策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所謂的情感性疾病(affective disorder)而到這兒--一個提供暫時的安身之所的病房,幫助病人盡快讓鬱症或是躁症的週期度過,而能儘早恢復原本的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動。而自己每每與病人接觸時,常在捫心自問究竟我能夠瞭解他們的感受嗎?還是我總是照著DSM-Ⅳ(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Ⅳ,診斷統計手冊)中的各項疾病的準則一項項在病人言談舉止之中去推敲出究竟病人可能罹患哪一種的疾病,而無法以同理心去感受病人心中的苦痛呢?或許是因為以同理心看待一般的疾病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你也曾經也得過同樣的疾病或是從身邊的親朋好友得知類似的經驗;然而,卻鮮少有人可以細細道來身為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是如何走過那段天人交戰的日子。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Kay R. Jamison所寫的『躁鬱之心』呢?『躁鬱 之心』作者本身便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以其醫學專業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躁鬱症』,並且將與病症搏鬥的心路歷程仔細描繪,可以說是一部由病人立場看待『躁鬱症』的自傳式病人手誌。然而,或許是因為外文譯作或是因為作者的跳躍式寫作方式,在拜讀之後總覺得自己缺乏心靈的共鳴,無法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