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学习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3 23:45
标题: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学习笔记
按:我在参与当地的心理沙龙活动中,第一次接触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然后,就初步学习了相关知识,感觉颇有收获。现将我的学习笔记与大家分享,希望感兴趣的战友一起交流。我觉得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相关理论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我希望大家也同样能够通过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所裨益。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相当完整的理论,萨提亚的理论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更好的活;病人所背负的问题,不单是出于自己本身,有些部份是出自社会、家庭(也就是“系统”)的影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跳脱了治疗时只针对个人问题加以解决的方式,而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包括对生存姿势(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改变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的成分、转化的过程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个性部分舞会、家庭和个人雕塑技术,主要应用雕塑、隐喻、对自我的接纳、冥想、转化及温度读取等作为工具,使微妙的心理机制可视化,特别是在家庭重塑的互动过程中,用绳索链接来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心理学知识。

(待续。。。)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4 00:17
家庭雕塑技术通过让整个家庭将平时交流的场景用雕塑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展示出来,让家庭成员意识到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之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萨提亚提倡用系统性的观点和方法来让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从而将人们功能不良的应对方式转化为高自尊情境下的高水平自我关怀,强调每一个人都需要其自己的个人空间。她认为,人是可以不断成长的。萨提亚的理论让我们拥有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担负责任和抉择的能力;帮助人们寻找其所能利用的资源,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决策和行动的能力;通过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评判,来利用自身的资源帮助自己成长,成为更加完整的人。

不管人们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变和转化,可以从内在的力量、动机和真实感中发展出自我成长和管理的能力。

萨提亚提倡我们要从多角度来观察,以帮助我们看清事情的全貌,因此就要跳出系统,找到合适的视角,使治疗师能够意识到家庭成员自己无法意识到的自身问题。

作者: dyingrose    时间: 09-11-4 12:29
了解过这个,但是参加他的培训课程好贵。。。
作者: meloncat    时间: 09-11-4 13:24
太专业了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4 13:29
病人所背负的问题,不单是出于自己本身,有些部份是出自社会、家庭(也就是“系统”)的影响。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4 13:29
不管人们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以改变和转化,可以从内在的力量、动机和真实感中发展出自我成长和管理的能力。

认同!!!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4 13:31
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什么才叫高自尊?难道我们不够自尊吗?
作者: 深海    时间: 09-11-4 13:37
学习了!谢谢波波!
作者: 致一    时间: 09-11-4 19:29
非常好的分享,建议有的朋友也参加一类似的工作坊,会有很不错的收获。心理剧、家庭排列、萨提亚等,价格是贵了些,但无法用价格去衡量精神的收获。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4 23:24
非常好的分享,建议有的朋友也参加一类似的工作坊,会有很不错的收获。心理剧、家庭排列、萨提亚等,价格是贵了些,但无法用价格去衡量精神的收获。
致一 发表于 2009-11-4 19:29
参加工作坊确实是需要花费很大,我目前还不舍得花那么多钱去参加工作坊,毕竟现在我的经济水平还较为一般。

我更喜欢自学相关知识,有机会就参与相关的活动。我所参加的心理沙龙是不需要多少花费的,所有费用都采取AA制,活动结束后再结算。需要请老师讲课时,大家就凑一点讲课费给老师。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4 23:28
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什么才叫高自尊?难道我们不够自尊吗?
yzplq 发表于 2009-11-4 13:31
照我的理解,高自尊是需要有自信的。在高自尊的状况下,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同时会兼顾好他人的感受和情景的需要,在综合考虑上述这些因素后,再做出决策和行动。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00:22
感知世界的普遍方面

我们怎样看待世界?通过评估我们对关系和人的怎样定义、怎样解释事件以及对改变抱有怎样的态度来知晓。(注:在此,“定义”与“认知”是基本同义的,我认为这两个词在此可以互换)

对关系的定义: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存在等级模式的关系,出现在等级关系中的感受包括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与之伴随的身体语言(姿态)则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这种等级关系往往是由于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所致。而人的角色与人类本身的自我(萨提亚称之为曼陀罗)是需要区分的。对于人类本身的自我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感知和接纳人类自身价值的平等,所有人都拥有让自身变得整合统一的能力。

对人(个体)的定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性,世界上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如果我们仅通过外部的条件、期待和标准来衡量自己,就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独特性。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和我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帮助我们增加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在等级模式中,个体对自己的定义取决于他人的准则,这是非常限制人的。这样的定义不利于个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萨提亚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人类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独特结合。人可以通过其内部的力量源泉来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更整合统一的人。

对事件的解释:萨提亚在成长模式中,将一个事件(即我们的行为表现)定义为一系列重要变量及其产生的综合性后果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是交互作用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关系。对于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不仅是探讨其表面的现象,还要探讨包括隐藏在表象下面的因素。要想解释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就需要了解人们的内心正在发生着什么,他们的内部加工过程是怎样的。

如果想要帮助改变人和事件之间互动的系统,我们就需要不带任何评价或者是责备地寻找互相之间的联系。

对改变的态度:在萨提亚的成长模式中,改变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断改变,人才能得到成长。当人们知觉到自身的平等性,并意识到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相似性时,就会接受和欢迎改变的到来,他们甘冒风险去尝试改变,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从而能够获得新的选择和可能性。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23:33
萨提亚的成长模式

萨提亚关注人们心理的内部加工过程和人自我的成长。伴随着爱,人们发现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差异,构成了萨提亚成长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其要点如下:
对关系的定义:人们的自我具有平等的价值;人与人(指个体的自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的社会角色、地位与其自我是需要区分开来的,不应该将它们混淆,人的角色、地位与其自我是截然不同的;角色仅仅是意味着在某一时段的某一特殊关系中的作用;平等表现在人际平等、彼此关联、个人兴趣、对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接纳上;人们感受到爱、自我拥有、对他人的尊重、表达的自由、自我确认。

对个体的定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且有能力通过来自内部的力量和自我确认来定义自己;每个人都拥有同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力量;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整合,值得尊重,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并通过合作、观察与分享发现了真正的彼此和自我,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并接纳彼此间的差异。

对事件的定义:任何事件都是许多变量和事件叠加的结果;每件事情往往存在许多种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标准来选择恰当的方法;人们可以超越事情的表象来理解它的本质、它所处的情景以及许多对它产生作用的因素;反复的思考和系统的方法(行动-反应-交互作用)将会导致实用性、新发现、信息、秩序和联结的产生。

对改变的态度:安全感来自于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信心;认为改变是持续、至关重要和不可避免的,因此会欢迎和期待改变;将不舒服或者是痛苦看作是需要改变的信号;进入未知领域对人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们为发现新的选择和资源而欢呼雀跃;遭遇变化的未来时,人们会体验到兴奋、联结和爱的感受。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23:59
萨提亚模式的治疗信念

萨提亚模式当中比较普遍的信念和原则如下:
1、改变是可能的。即便外部的改变非常有限,内部的改变仍然可能存在。
2、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
3、我们拥有许多选择,特别是在对压力而不是对情景作出反应的时候。
4、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是成分。
5、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
6、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7、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
8、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9、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
10、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它们。
11、人们要想与其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它们,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内部资源和财富。
12、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3、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事情(遭遇),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14、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5、迈向整合统一的一个目标就是接纳我们的父母亦是普通人。我们可以在他们本身具有的个性水平上与他们交往(即大家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仅仅与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进行沟通和交往。
16、应对是在自我价值水平上的展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越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就越健康。
17、人类互相之间的沟通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景、文化和环境当中。
18、过程是通往改变的途径,而内容形成了改变得以发生的情景。
19、在萨提亚模式中,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目标。
20、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0 23:05
萨提亚理论的假定: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都是由相同的生命力量所组成的;我们只不过是激活了生命,而不是创造了生命;人在刚出生时,所有的刺激信息都可以毫无遮拦地通过其感觉通道,我们会不加区别地积累、储存自身的经历、体验,以及与周围互动的体验,从而慢慢形成了有关自我的意象;人们具有内在的驱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关键是能否正确的利用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萨提亚理论的生存模型是由自我、他人和情景共同构成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考虑了他人、自己和情景的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并付诸行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评判。我们可以体察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并尊重它们。

人们会在相似的基础上相聚在一起,在发现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成长,从而得到和谐相处。

没有认识到自我价值的人会在生活中面临非常严峻的阻碍。低自尊会损害我们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自我价值感处于怎样的状态,对我们自身的影响至关重要。成为一个更加整合统一的人并不需要将个体本身与他们的行为等同起来,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所发生的事情中学到些什么。因此,能否做到自我接纳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0 23:30
绝大部分从功能不良到适应良好的转变,都需要我们在已经存在或知晓的事物当中添加一些新的内容,以供我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充分认识并欣赏这个转化的过程,就会得到很好的成长。

无论一个人的年龄和所处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都是可能发生的。而积极的改变,通常会聚集于人们的预期、知觉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

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而不是过去,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完善。

我们只有尊重自己的所有感受和感觉(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才能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正确的选择。

在如何反应、应对来处理存在的问题上,我们拥有多种选择。我们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自尊和认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诱因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反应。我们不但可以掌控对自己、他人以及所处情景的解释,还可以掌控自己对这些的认知和感受,从而让我们可以发生重大的改变,不再做环境、他人或者自己的牺牲品,为自身和情绪担负起完全的责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习惯性自动化反应模式会干扰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应对。因此,我们需要接触到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深层渴望,通过实践来体验而不仅仅是在理解的层面来认知。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0 23:56
萨提亚理论关于高自尊和低自尊的阐述

对高自尊的描述:可以感受到我正被自己和他人所爱和接受;在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应对姿态是一致的;认知到:我会做合适的事情,我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大家都是整体当中的的一部分;接纳所处的环境;在感觉和认知方面是确证的、充权的和自信的;会作出积极的响应;能够意识到多种选择和责任;接纳自我和他人、彼此信任、坦诚相见、接纳并尊重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完整性和人性;愿意为不熟悉的事物冒险;关注当下,愿意改变。

对低自尊的描述:认为我需要被爱,自己想要被爱;在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应对姿态是不一致的,具体可能表现出:我将做任何事情(表现出讨好姿态),我要让你感到内疚、不愉快(表现出责备姿态),我要从现实中分离出来(表现出超理智姿态),我要否定现实(表现出打岔姿态);在感觉和认知方面是僵化的、评判性的;会作出消极的响应;由家庭(或其它方面的)规则和“应该”所束缚、驱使;通过外部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表现出防御姿态,会产生压抑的感受;只想停留在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冒险去求得改变;关注过去或者未来,希望维持现状。

我想,上面的这些描述可以较好的解答了烟云对高自尊含义的疑问。

作者: 致一    时间: 09-11-11 11:39
"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句话就是普遍真理,就是治病的良方!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1 12:46
"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句话就是普遍真理,就是治病的良方!
致一 发表于 2009-11-11 11:39
谢谢致一老师的点评! 这个观点也是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希望大家注意这个观点。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11 16:17
17# 波波

是的,是的,很睿智的解释,我正想知道,非常感谢波波。

从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我想我可能偏向于低自尊。在理智上,我是非常向往,也能理解这些高自尊的表现,但行为上确实有所相悖,所以知行不统一,主客观不一致。

我需要继续学习,主动实践,还要争取得到更多指导。

(高自尊才是真正完美的人格)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11 16:36
哪儿有样的工作坊和心理沙龙呢? 是不是曾经红火一时,后来又被强行关闭的“汇才”培训机构之类的组织呢?  

我曾经在热心同事的介绍下想报名参加广州的“汇成”培训, 可该机构的一位教练拒绝让我加入。原因就是报名填表时,我诚实地告之我患有心理疾患,求助过心理医生。尽管我一再解释问题并不严重,可他还是要求我的心理医生开个证明。医生诊断是强迫症,于是我就彻底失去了这次机会。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11 16:38
波波,你们那儿这么好,还有这种有益于大家的AA制心理沙龙。不知道广州这边有没有呢?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2 22:38
17# 波波  

从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我想我可能偏向于低自尊。在理智上,我是非常向往,也能理解这些高自尊的表现,但行为上确实有所相悖,所以知行不统一,主客观不一致。

yzplq 发表于 2009-11-11 16:17
我想,正是你的知(认知)行(行动或者是实践)不统一和主客观不一致,才导致了思想矛盾(即观念上认为“理应如此”但在行动中却无法满足观念的要求)的产生,然后由于精神交互作用使自己固着于症状,被症状所束缚,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强迫症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因此,要解决你的问题,我想最好的方法是知行合一。当认知与行动或实践相统一、相符合时,两者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就自然消失了,思想矛盾也就自然消除了。即如森田理论指出的:当实践和情感(认知)和为一体时,就成了同一个事物。具体是:凭着直接的直觉和智慧作出判断: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马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去实施;对于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实施后会产生不利于后果的,就坚决抵制住,不管自己的内心渴望多么想做(错误的事情,即不利于症状消除的行动)也要克制好自己的行动,而让想法和冲动自然的存在,可以觉察自己的想法和关注,但就不必去关注它。这样,就可打破、消除精神交互作用,慢慢的摆脱束缚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2 22:44
哪儿有样的工作坊和心理沙龙呢? 是不是曾经红火一时,后来又被强行关闭的“汇才”培训机构之类的组织呢?  

我曾经在热心同事的介绍下想报名参加广州的“汇成”培训, 可该机构的一位教练拒绝让我加入。原因就是 ...
yzplq 发表于 2009-11-11 16:36
只要你有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我相信你迟早会遇到缘分参与类似活动的。我也是通过朋友介绍而加入了当地高校的心理沙龙的。广州有这么多的高校,而且心理爱好者也肯定不少,你不妨到高校的心理系去了解是否有相关的活动。据了解,华师大的心理系不错,你不妨联系一下。

祝福你!!
作者: blackeye    时间: 09-11-12 23:25
波波这个帖子开得好,读了很有收获。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2 23:31
标题: ()
萨提亚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或是说非语言方面的。某个人在做语言陈述时,同时也会自动地表达出包括表情、姿态、皮肤色泽、语音语调以及呼吸频率等在内的多种信息,而且这些非语言的表达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

当人们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时,我们就称之为“不一致的沟通”。在一般情况下(即平等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表现出一致性的姿态,运用一致的姿态进行沟通;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下,也需要我们善于利用不一致的姿态与他人沟通,如当自己与他人处于等级关系中时就需要善于利用不一致的姿态与他人沟通。此时,只要我们自己在沟通时觉知到自己所采用的沟通模式只是为了响应情景的要求以及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愿意自己作出妥协,就不会影响到自我的高自尊。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当我们在驾车违反交通规则而被交警截停时,尽管我们当时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非常的不痛快,但在与交警沟通时,我们就需要以讨好的姿态与之沟通,以让事情的处理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此时就不能刻板地认为必须要以一致性的姿态进行沟通而表达出自己的不痛快甚至用责备的姿态与交警沟通,那事情肯定会大大不妙的。因此,采用何种沟通姿态,要根据情景来随机应变,让我们所采用的姿态有利于沟通的进行,有利于事情的处理为原则。最好的沟通是兼顾了情景、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而综合作出最优选择的沟通模式和姿态。

萨提亚提出了5种沟通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以及表里一致,前4种姿态都是属于不一致(即不是最优化)、低自尊的沟通姿态,最后一种是一致性(最优化、最合适,即儒家学说里所提倡的中庸境界)、高自尊的沟通姿态。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12 23:36
谢谢波波。所有这些文字我还要细细琢磨,慢慢体会,希望能内化到我自己的头脑中。

有时间我去打听一下,看能不能找到投缘的心理组织。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00:04
波波这个帖子开得好,读了很有收获。
blackeye 发表于 2009-11-12 23:25
很高兴我的这个帖子能够引起黑眼睛(虽然我知道你说过你的真正中文名叫做“黑眼圈”,但是我还是喜欢叫你为“黑眼睛” ,望你别怪)的共鸣!!希望你喜欢!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00:05
谢谢波波。所有这些文字我还要细细琢磨,慢慢体会,希望能内化到我自己的头脑中。

有时间我去打听一下,看能不能找到投缘的心理组织。
yzplq 发表于 2009-11-12 23:36
不用客气。希望你能够如愿!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01:20
下面给大家介绍萨提亚理论中的沟通模式(姿态)

上面已经说过,在萨提亚的理论中,共提出了5种沟通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以及表里一致,下面逐一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介绍时,往往描述的是一种姿态的极端表现,在人们的现实交往和沟通中,不一定会表现的如此极端。

1、讨好
萨提亚理论认为,当我们讨好他人时我们往往会漠视了自己的感受(价值感受),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

在萨提亚理论的生存模型(由情景、自我和他人构成生存模型)中,采用讨好姿态者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他人和情景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但却毫不在意其自己的真实感受,轻视自我。

不利之处:他们在处理压力时会采取委屈自己、压抑自己的愤怒等真实感受而努力的去取悦他人,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生理紊乱,导致心身的失衡。而事物往往是存在两面性的,采用讨好姿态的人往往会关心别人,对事物表现得较为敏感,对事情的处理较为有利。

2、责备
责备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责备者认为:我们决不可表现得“软弱”,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就需要不断烦扰、指责他人或者环境,不接受他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表现出敌意、专制、暴虐,对他人不断挑剔苛责,拒绝别人的请求,并经常反对别人的提议。

在萨提亚理论的生存模型中,采用责备姿态者会关注他们在交往中的自己和情景,但却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藐视他人。

不利之处:容易由于攻击他人、不顾他人的感受而使事情越来越糟。可取的一点是采用责备姿态者往往会有较强的自信心。

3、超理智
在超理智的沟通模式中,一般会漠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而仅仅是关注环境背景(情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在沟通时,当事人往往会滔滔不绝地发表看似正确的意见,显得明智而善辩,但由于人是有感情的,故这种不顾人们感受的、非人性的沟通模式往往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超理智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

在萨提亚理论的生存模型中,采用超理智姿态者会关注他们在交往中的情景,但却毫不理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没有人性化。

采用超理智姿态者往往会较有才智。因此,人们往往会将超理智和智慧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

4、打岔
打岔者通常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并且不断变换想法,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打岔者在语言上的表现为:经常说一些与正在讨论的话题无关的话,所说的话毫无实际意义、脱离重点,常常在与他人的对话当中离题千里。

在萨提亚理论的生存模型中,采用打岔姿态者不关注他们在交往中的情景、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

采用打岔姿态者往往会表现得较为有趣,表现出自发性和创造性。因此,人们往往会将打岔和搞笑或滑稽混为一谈。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13:57
5、表里一致
上面所介绍的4种生存姿态都是低自尊应对方式的表现,下面介绍萨提亚理论推崇的高自尊应对方式--表里一致的生存姿态。它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与自我和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高自尊和表里一致,是检测一个人是否具有更加完善的机能的两项重要指标。表里一致具有如下特点:

是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是可以自由流动于自身内部和人际之间的一股能量;是对个性的主张;具有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愿意承担风险,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接纳他人的自由;爱自己也爱他人;面对改变,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中,自我(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景(的要求)全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因此,选择表里一致的沟通时,我们想到的不是苛求胜利,不是去控制他人或者情景,也没有忽视自我、他人和情景的存在状况,而是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但同时也注意兼顾好他人的需要、感受和情景的要求、限制,选择与他人进行接触、沟通和联结。也就是说,我们是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充分意识到当前情景的角度上,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反应。

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语言反映的是现实,体现出对于感受的觉察,语言与身体姿势、语调以及内心感受是相匹配的,即与情感一致,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是流动的、随机应变的;内心的体验是和谐、平衡和高自尊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开心快乐、没有烦恼,也不意味着我们会在任何的情景中都会表现得礼貌得体,而是顺应自然,根据不同的对象、情景和时间段的情况,采用灵活机动的应变方式,作出最优化的反应和应对。

以表里一致的方式反应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刻板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愿意在意识水平上做出这种选择,就需要我们充分地觉察、了解和接纳自我、他人和情景,并为自己负责。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做到以下8点时,才能表现出表里一致:1、直接回答问题而不是首先回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2、展示出某种程度的新活力;3、提出自己具体的需求,而不是给出罗嗦的原因或者其它铺垫;4、做出诚实的选择;5.觉察、检验所接触的评论、想法、行为和情景,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形成评判;6、在打消所有恐惧之前,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意去进行尝试和冒险;7、不断地对生活提出疑问,对于任何新的可能性持开放的态度,并且不要在新情况发生之前就假装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答案;8、在面对任何新的可能性、选择以及解决方式时,听从自己的直觉或者是智慧的意见,并在所有制定决策的情景中充分考虑这些。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16:04
转化姿态

每一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都包含着积极方面的种子:讨好当中隐藏着关怀的种子,责备当中隐藏着决断的种子,超理智当中隐藏着才智的种子,而隐藏在打岔当中的是创造和变通的种子。因此,对于每一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都可通过添加的方法来将其转化为表里一致的沟通。具体在后面再阐述。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23:06
萨提亚提倡应用“五种自由”来积极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以增加自我的选择机会和选项:1、自由地去看和听存在于当下周围的一切,而不是那些应该存在、过去存在或是将要存在的;2、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表达那些你认为应该表达的感受;3、自由地去感受自己所感觉到的,而不是感受那些你认为应该感觉到的;4、自由地去要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永远等待许可;5、自由地鼓励自己去冒险,而不是仅仅选择“安全”和不捣乱。

萨提亚理论认为,沟通模式只不过是反映了我们过去生活经验的冰山一角,是经过自己认定、自动化和习惯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需要认知到这一点。

在一致性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对方的真实意图,而不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23:31
当我们处于表里一致时,我们既可以意识、觉察到自己的感受,也能够承认、理解和接纳它们。因为它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愿意在不带任何否定或是投射成分的基础上加工和处理它们,我们选择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感受,以便让它们毫无阻力地产生和流淌。这些感受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并可以自由的与他人分享;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感受,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同时也就阻碍了他人获知自己感受的通道和可能性。

我们要学习如何用健康有益的方式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享受存在于我们人性当中的许多积极感受。这样,我们就可通过和谐、积极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高自尊,同时也能够与自己、他人和情景和平共处,实现内心的完整、完满状态感觉。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4 23:45
情感可以通过声音特征(语调语气等)、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肌肉颤动、皮肤色泽和呼吸等方面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通过上述这些来体察情感。

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是我们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由人类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的;而情感则常常反映了我们的当下,与我们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感受和知觉息息相关的,非语言表达来自于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两者的表达往往会出现不一致。

我们的身体提供的信号可以帮助我们觉察到自己传达的信息,我们需要留意这些信号和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作者: blackeye    时间: 09-11-15 09:49
萨提亚提倡应用“五种自由”来积极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以增加自我的选择机会和选项:1、自由地去看和听存在于当下周围的一切,而不是那些应该存在、过去存在或是将要存在的;2、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表达 ...
波波 发表于 09-11-14 15:06


这五种自由在孩童时期如果没有被父母剥夺,也一定会被学校教育剥夺的。我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教育,西方的教育也一样如此,说是个性化教育,其实很有限。任何教育体系为了能够有效运转都会注重一致性,纪律性,而不是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一旦上了大学,没人管了,有些人就会放纵自己,而另一些人就会无所适从,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5 19:43
这五种自由在孩童时期如果没有被父母剥夺,也一定会被学校教育剥夺的。我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教育,西方的教育也一样如此,说是个性化教育,其实很有限。任何教育体系为了能够有效运转都会注重一致性,纪律性,而 ...
blackeye 发表于 2009-11-15 09:49
谢谢您关注我的这些帖子

关于教育,我觉得确实是需要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目前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只是关注智力(智商),兼顾了体育(提高身体素质),但在情商(心理素质、情感管理)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在压力日渐增大的当今社会,是需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否则会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和损失。

希望我们的社会关注和认识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行动起来!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16 00:56
建立表里一致性并不是问题解决式的方法,而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会帮助进入自己的内部资源,并找回选择的权利。只有充分觉察自身内部存在的想法、感受、身体信息以及从经验中得到的含义,我们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表里一致性。

要构建表里一致性,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改善认知,然后在自我水平上巩固我们的自尊,通过接纳情景、他人和我们自己来使自己保持在当下的时刻,不要让我们的感受和内部解释带有过去经验的痕迹。因此,就需要重新评估自己,重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需要能够在任何一个时刻衡量我们的自我价值,能够从支配--服从模式转变为萨提亚的发展模式。

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去选择如何行动、如何作出反应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承担责任。通过“添加”某些资源或者选项,就能够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对于讨好者来说,增加一些自我关怀的资源,就可让其恰当地关怀自己和他人,从而达到表里一致;同样,给责备者增加一些对他人的肯定,就可同时达到表里一致和自信的效果;处于超理智姿态的人需要增加一些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注和承认,处于打岔姿态的人就需要很好地接纳和整合自我、他人和情景的相关方面,才能实现表里一致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幽默才能。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16 12:43
为什么孩子们一旦上了大学,没人管了,有些人就会放纵自己,而另一些人就会无所适从,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是的,我自己就是。问题真正突显出来是在大学阶段。
作者: yzplq    时间: 09-11-16 12:48
真正能做到表里一致的人肯定是有的,但估计可能不算多。

象周总理这样的伟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  

能培养出这样表里一致的人来,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还是需要一定的遗传特性呢?同样的教育,是不是造就出来的人表里一致性也不一样呢?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
作者: 致一    时间: 09-11-18 21:29
波波的这个帖子非常OK,相信每个读过的人都会有收获,谢谢分享,也希望能将这个帖子进行到底。
作者: blackeye    时间: 09-11-19 03:27
为什么孩子们一旦上了大学,没人管了,有些人就会放纵自己,而另一些人就会无所适从,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是的,我自己就是。问题真正突显出来是在大学阶段。
yzplq 发表于 09-11-16 04:43


烟云:我觉得从波波的这些贴子里应该能推出来为什么呀。建议你读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2b9830100h5pd.html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4 00:25
波波的这个帖子非常OK,相信每个读过的人都会有收获,谢谢分享,也希望能将这个帖子进行到底。
致一 发表于 2009-11-18 21:29
感谢余老师对这个主题的青睐并加精! 我会继续努力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4 01:13
我们通常会倾向于本能地、自动化地对他人(及情景)作出反应。尽管如此,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总还是拥有选择作出一致性反应的能力及可能。尽管这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较难。

其他人所说的话语及所做的事情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一切,除非我们允许他们这样做。

当我们达到表里一致的状态或者是有意识地应用不一致的姿态进行交流时,情绪的扳机就会失去了它们的火力和威力,而我们也就摆脱了作为过去不良经历和体验印记的受害者命运和角色。一旦承认并接纳了我们自身的经历、体验,接纳了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就可做到觉察并脱离了“自动驾驶”的状态,从而随机应变的作出自己的选择。

为了帮助人们进行表里一致的沟通,萨提亚理论发展出了一些指示:1、要能够意识到自我、他人和情景;2、在和他人相联系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3、要意识到各自的身体信息;4、要充分意识到他们的防御机制和信念(价值观、规则等)。

关于关注自我:留意自己的身体信号;通过呼吸保持冷静;巩固自我价值;具有洞察意识。要觉察到我们的自身感受,承认并接纳它们,对它们进行相应的处理,至于怎样、如何处理我们的自身感受,可以根据各方面(自我、他人与情景)的情况作出最佳的选择。因此,就需要我们改善认知,并放开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同时在评估期望是否合适后作出相应的调整,让我们的自我期望与自我认知及情景达到和谐状态,这样有助于建立我们的信心和自尊。

关于创造接触:要注意审视和倾听;要留意身体信号;要表现出尊重;要互相接纳并信任。

在情景中实现改变需要注意的方面:将“问题”转变为应对方式;处理感受;重构期望和知觉;增加机会和可能性。

将自我、他人和情景,以及多种体验水平,与最新的现状进行转换和整合,就可达到表里一致性。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4 23:52
萨提亚理论中关于实现表里一致的沟通所需要关注的要点

1、能够意识到并且接纳: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进行反应;2、与当下在我们内心里所发生的事件的期望、觉知和感受等方面保持接触;3、承认那些来自于我们本身的事物,以及语言、身体信息或行为;4、清晰地传递出以下信息:我们能够主宰着自己所说和所做的;5、当我们看到和听到别人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并需要与其沟通时,要通过描述性而不是评判性的语言来与他们分享自己内心中正发生的事情(可以包括自己的期望、觉知和感受等方面);6、当我们与他人接触和沟通时,要注意保持彼此都舒适的接近程度,即森田理论中所说的“不即不离”的状态。不要逃避与他人的接触和沟通,也不要过于纠缠他人从而对他人造成困扰或者带来烦恼。

萨提亚理论所持的信念:所有人都是同一种生命力量的体现,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都是有能力的,都可以成长,都可以独立自主,都可以建立亲密关系,都可以成为选择者。

萨提亚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在意识水平上完整地吸收所有的感觉,包括视线、声音、气味、触觉、味道和肉欲;要学会分享,觉察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感受,揭示但不一定需要暴露出来;要清晰地理解被说出来的言语,理解人们的本意;将抽象、概括的描述和信息变为具体的,把被掩盖的事物变为公开的,使隐藏的含义变得明显;澄清你、我、这里、现在以及特定情景之间的关系,分清彼此的边界,不要混为一谈。

在萨提亚理论中,表里一致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沟通方式。当我们处于表里一致时,我们既可以意识、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包括我们自身的感觉、解释以及随后对于这些感觉的感受),也能够承认、理解和接纳它们,并且能够表达它们;倾听我们的知觉和期望,并通过觉知我们深层的渴望,将外界和自身条件通过行动转化为满足我们需求的可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的心身保持和谐、平衡状态。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5 00:17
改变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萨提亚理论将重点放在如何在渴望、期待、知觉以及感受等方面将家庭成员彼此联结起来,以产生一个包含分享、接纳和尊重等在内的系统,这样,就可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转换,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尊水平。实现这个过程的主要途径是家庭成员不断体验和学习表里一致,通过帮助那些不一致的成员用“添加”的方法来学习表里一致性。在学习、体验表里一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检验发现、觉察、理解以及新的应用,并随机应变,相机调整。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5 21:59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处理“发现”、“觉察”和“理解”的东西,并且不断寻找新的应用,即通过可以帮助我们成长的方式来应用我们已经发现的、值得被欣赏和重新理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收集信息而不是制造假设,要检验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仅仅主观臆测,要懂得协商和发展而不是争强好胜或过分苛求。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善认知、增加一些新的关联方式、对自身感受的新体会、重新修正自己的期望、以及新的选择来实现转化。

萨提亚理论主张通过“添加”某些资源或者选项,就能够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成长,而不需要清除掉某些事物。也就是说通过增加一些觉察、了解、实证和体验,让新的事物得以发生,顺应自然。正如前面所说,每一种生存姿态都蕴含着自我完善和表里一致的种子,如,给讨好者增加一些自我关怀的资源,使之能够自我觉察,就可让其恰当地关怀自己和他人,同时也关注到情景的需要,从而达到表里一致;同样,给责备者增加一些对他人的肯定和觉察,将心比心,就可同时达到表里一致和自信的效果,从而可以激励他们保持自信和决断而不带有责备或是评判;处于超理智姿态的人需要增加一些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注、觉察和承认,从而可以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整个情感、感受和身体意识与他们已经拥有的聪明才智整合在一起而达致表里一致;处于打岔姿态的人就需要很好地接纳、觉察和整合自我、他人和情景的相关方面,才能实现表里一致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幽默才能,从而帮助他们在适宜的情景中释放自己对于改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可行的干预方法是:拓展自身的知觉并对过去的知觉进行重构,改善认知;努力探索过去的习得经验是怎样与我们现在的知觉和认知联系起来,又是怎样形成负面影响的;努力将现在的知觉和认知与过去的区分开来。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每一种生存姿态来应对情景,而不是在面对威胁情景时的自动化处理。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5 23:18
人们并不需要等到消除了自身存在的大量特性后才能学会新的、更加健康的应对方式。因此,在寻求改变时,并不一定需要与许多旧的习得反应作斗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重新学习,并寻求改变,只要我们愿意。

改变和转化本身无所谓好坏,它既可以带给我们建设性,也可以带给我们破坏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改变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选择错误的话,自然就会承担错误选择带来的后果。

改变需要人们对一个积极的目标持有期望的态度,而不只是盼望着摆脱痛苦或者恐惧的状态。森田理论与此对应阐述是:充分发挥自身“生的欲望”,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促成我们改变的发生需要来自于内部或者是外部的动力(除了自身成长的欲求,即自身的生的欲望所带来的动力外,有时适当的压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动力)。

萨提亚理论强调:我们需要关注“过程”结果而不仅仅是“内容”结果。如,假如一个人因为没有得到晋升(内容结果)而感到愤怒、沮丧和遗憾,虽然恰当的处理这些情绪并不能使其重获晋升,但是这个过程可以让其更加现实地对待自己的期望,并且要求其在没有得到晋升的情况下也能够积极的界定自己。
作者: 致一    时间: 09-11-25 23:26
波波辛苦了,继续加油!
这个学习心得非常详细,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可以帮助大家对心理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5 23:28
谢谢余老师的鼓励!!这是我继续下去的强大动力

谢谢您对这个主题的认可和关注!!
作者: 兰草    时间: 09-11-25 23:55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重新学习,并寻求改变,只要我们愿意。改变需要人们对一个积极的目标持有期望的态度,而不只是盼望着摆脱痛苦或者恐惧的状态。
共勉!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26 10:57
谢谢兰花草关注这个主题帖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30 00:38
萨提亚理论对改变过程的描述

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现状(个人或家庭系统在现状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明确地向系统外的某个人【这个人通常是朋友或者治疗师】表达了改变的需要);3、混乱(指开始从现状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4、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5、实践强化(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6、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在新的状态下,系统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从而使系统不断得到正向的发展、变化。(注:贝曼指出,在改变的过程里,可在混乱与整合两阶段间增加一个“转化”的阶段,共计7个阶段)

阶段1、现状

当家庭系统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时,大家会互相帮助,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某一成员出现不良行为,则系统会保证其自尊不会因此受到损害的基础上指出该不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但这个个体还是被爱和接受的。即系统的成员可以做到将“行为”与“个人”(即行为人)区别开来。

在一个不健康状态的家庭系统中,人们通常会感受到愤怒、恐惧、未被满足的期望、缺乏亲密感以及有限的亲密关系等。。。,系统中的成员会习惯性的以讨好、责备、超理智或者打岔的姿态来应对和沟通。当系统中的某一成员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系统的冲突公开爆发时,就会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
作者: 笑着活下去    时间: 09-11-30 21:13
波波,你是哪里人?怎么不开个QQ群让大家交流一下。
作者: 笑着活下去    时间: 09-11-30 21:14
我的QQ:290496302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4 00:51
我的QQ: 928152250,不过除非相约好时间,否则我是很少聊Q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4 01:29
阶段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

保持接触:传递接纳、希望、可靠性以及对改变的意识,示范表里一致,促进表里一致的沟通,促成某些有意义的、新的可能性发生,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感。

检验预期:探讨对于改变的态度和预期,我们不要期望他人首先发生改变从而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达到自我完善与好坏、对错无关,我们要勇于面对和处理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分享彼此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高自尊。(关于高自尊的含义在上面已经阐述)

检验改变中存在的障碍:1、是否存在一些要求你否定自己感受的规则,2、是否存在一些使你相信自己无法改变的感觉。这些障碍可能会出现在智力、年龄、金钱、状态、经验、恐惧、信心或者是自我价值等方面。

发现自我防御模式并接纳陷入困境的成员:帮助陷于困境的成员注意、关注其没有看到的、导致问题出现并固着的方面,让他们能够觉察和承认其防御性行为和表现,并进一步探讨。在接纳的基础上寻找可行的改变方法,从而更好、更有效的帮助自己生活和成长。
作者: yzplq    时间: 09-12-14 02:25
的确,对于抑郁或其它某些心理疾病,家庭模式真的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说实在的,我倒不太愿意把自己的问题那么坦白地摆出来让家人参与进来,感觉怪怪的。但我还是认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4 10:11
的确,对于抑郁或其它某些心理疾病,家庭模式真的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说实在的,我倒不太愿意把自己的问题那么坦白地摆出来让家人参与进来,感觉怪怪的。但我还是认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
yzplq 发表于 2009-12-14 02:25
不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和他人(包括家人),不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困扰和问题,就无法将感受原样的表现出来,而是想方设法去掩饰所谓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感受,这种人为的处置情感的方法、企求与森田理论中所要求的“事实唯真”(唯事实为真实,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和“顺其自然”的理念是相背的。

如果能够以忏悔的心态面对自己感到所谓的难为情感受,就可得到解脱。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4 23:19
阶段3:混乱

当我们可以仔细审视自身时,通过识别、承认和检验自身常规的预期和反应模式,就可促使改变过程的开始。而开始从现状(原先相对稳定的不良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平衡较为良好状态时,难免会出现混乱的状态阶段。

混乱意味着系统在以某种我们无法预期的方式运行,此时可能会出现丧失自己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从而体验到丧失感和焦虑甚至是恐惧。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焦虑和恐惧都是正常的感觉,我们可以觉察到这些感受,但是不必恐慌,仅仅是进行审视和感受即可。

混乱阶段是改变的开始。此时,我们已经从那些不再合适或者是代价太高的立场或反应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会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反应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处理好混乱阶段,我们就可重新排列和建构我们的期望,改善我们的认知,从而达到更新和改变的目的。

在混乱阶段,我们需要对自我给予接纳、宽容、爱、希望和鼓励,同时需要管理好自身面对的压力。对压力的处理需要关注下面的几点:1、承认压力及其潜在的动力性原因,如恐惧;2、将压力作为改变过程的一部分来接受,从而将压力正常化;3、利用压力推进改变过程的向前发展,通过关注和接纳充分调动可能利用的资源;4、适当关注、处理我们当前的感觉和感受。

在混乱的阶段,需要我们不丧失自信心,而且不断摸索良好模式的新的可能性。

萨提亚理论提出在混乱阶段应采取的步骤:1、与个人或者是家庭保持接触;2、建立契约;3、为改变的发生建立情景;4、与每一个成员的内心过程建立联结;5、如果某个事件是问题所在就要先塑造出一个场景(通过提高觉察就可以塑造出来),然后识别预期(从而努力形成接纳),确认感受(从而人们可以体验到它们),区分过去和现在(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这一目标,特别是对那些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知觉、认知、期望和感受),重新看待内心的渴望,并触碰内心的资源,然后不带任何期望地接纳存在于我们记忆当中的过去,再回到现在(重新建构当前的认知、知觉和期望,并致力于转变),最后为当前的自我而自豪;6、提供支持、接纳、希望和多种可能。

通过上述步骤,就可促进人们对由未知事物产生的恐惧、焦虑、不确定感和担忧的接纳,从而更好的利用这些感受,实现由功能不良的现状转变为崭新的、功能良好的状态。
作者: yjs2008    时间: 09-12-14 23:40
呵呵,看了波波的帖子,真有点破迷开悟了。感恩波波!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4 23:41
阶段4:新的选择和整合

僵化的规则和低自我价值感常常会导致我们出现生理、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症状,而这些可以通过表里一致的沟通来改善,提供发展自我价值感的机会。

这个阶段的内容包括:发展新的可能性;利用潜在的资源;整合我们的各个部分;以及重新评估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期望。

只有放弃过去不良的应对模式,我们才可能尝试和接纳新的存在方式。从现在起,我们在决定自我如何感知、认知和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探求自己希望别人如何知觉、认知和接纳我们,尽量接管过去那些曾经自动化反应的模式,让我们的控制重新回到意识的范围之内,并且渐渐开始对自我的内心过程承担更多的责任。

当我们使用各种崭新的、健康的、开放的方式来接纳、体会、分享和评价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我们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将伴随我们过去经验和新学到的知识体验区分开来。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接纳自己对于父母、生活经历、自我价值和未来的新知觉。欢乐、新的希望以及那些新得到或是重新找回的能量,就开始成为我们新状态的一部分。
作者: yzplq    时间: 09-12-15 10:44
59# 波波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8 00:10
阶段5:实践执行

虽然经过整合并出现新的选择后,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改变的可能性,但由于过去的模式仍然拥有强大的惯性力量,故要维持并且实践自己的新选择,需要一些方法去实践执行,以不断减少过去的模式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和诱惑。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面来践行新的选择: 1、观察和审视;2、与他人建立接触和联系;3、享受亲密关系;4、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确认;5、依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6、探索自己、他人和环境(情景);7、探索自己的感觉。

此时,我们就会思考:“伴随着更高的表里一致性和自尊水平,在我继续自己生命的进程当中,我该怎样才能在各个不同的水平上达到并体验到整合?”这样,我们就会关注如何让自己的成长、完整性和功能变得更加完善,我们就会考虑并知道该怎样避开那些已经成为我们前进中的障碍的事物。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8 23:40
关于改变的一些问题

当你关注到某个改变发生时或者之后,请您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一改变是你自己选择的吗?2、它是否是“自动的”改变?即这一改变是你并没有予以计划或是过多思考的事情。3、这个改变是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你的?4、如果这个改变确实是外界强加给你的,有哪些选择是你拥有但却没有采用的?5、如果改变确实是强加的,你都有哪些反应?对这些反应你都做了什么?6、这个改变是不是由许多你没有留意的结果或是事件所导致的后果?7、它是由痛苦引发的吗?还是由于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又或是因为感到枯燥厌倦?8、它是突然发生的吗?还是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9、它是否与深层的渴望有关?它是否让你有机会实现更完善的功能?10、这一改变是否与你多年持有的期望有关?11、它是否与你对自己应该完成什么的预期有关?12、这个改变是否基于某种强烈的感觉?13、它是否基于对某种强烈的感觉、期望或是知觉的反应?14、这个改变是否基于某些生存问题而产生?它是否给你提供了一些更好的应对机会?

上面这些问题来自于萨提亚有关改变的模型,它们探讨了在做出一个重大改变的过程中包含的多个层面。当改变正在发生的时候,关注下面的问题是有用的:

1、改变带给你的是内疚、愤怒、伤害还是沮丧?2、你是否感到欣喜、快乐、高兴?3、你是否感到舒缓、紧张减轻、压力变小?4、你是否发现自己的情况已经有所不同(变好或是变坏)?5、你是否在这个改变过程当中丧失或是获得了信心?6、改变之后,你对他人的知觉是否变得不同(更喜欢或更不喜欢)?

如果大家能够将自己从上面的这个练习当中获得的洞察和学到的东西与他人一起分享,会帮助整合自己的体验,并会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体验、意识、想法和感受上,可以知道你为自己做的决策有多少?对自己的感受觉察怎样?能否进行相应的管理?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会促进我们的成长。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8 23:49
阶段6:新的状态

新的状态是一种更加健康的平衡,它让个体和关系(系统)的功能都更加完善,新的舒适感取代了过去的熟悉感,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解放。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9 00:02
在萨提亚模式中,改变的过程包括上述的6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但所有这些阶段都不是单一的。相反,它们是多面的、可重复的。改变的过程将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下面,再简述改变过程各阶段的要点,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阶段1现状:预示需要改变(由于痛苦、不平衡等等)→阶段2:清晰地表述对改变的需要,并有外部因素 介入→阶段3混乱:从功能不良向功能完好的方向运动,从熟悉到未知,感到恐惧、焦虑→阶段4:将新学到的东西加以整合,产生新的安全感、新的舒适感,出现新的希望→阶段5实践:强化新状态→阶段6新的状态:体现出平等、和谐、完善、平衡,向新的可能和舒适感而不是熟悉感开放。
作者: starlamb    时间: 09-12-19 12:43
我之前在你的帖子留帖过。。。可是好奇怪。。不见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9 13:55
我之前在你的帖子留帖过。。。可是好奇怪。。不见了。。。
starlamb 发表于 2009-12-19 12:43
你曾经反映过几次发现你的帖子被无缘无故的被修改或者是删除,对此,我感到很奇怪!你有没有印象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帖子不见了?

我好像没有碰到过这些情况哦,要不要请墨清帮你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技术上的问题,我不是很懂。
作者: starlamb    时间: 09-12-19 17:24
你曾经反映过几次发现你的帖子被无缘无故的被修改或者是删除,对此,我感到很奇怪!你有没有印象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帖子不见了?

我好像没有碰到过这些情况哦,要不要请墨清帮你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技术上 ...
波波 发表于 09-12-19 13:55


是啊。。。好奇怪。
我记得我是回应你这个主题的话题说我妈也有修这个课程。

估计是被人删除了。。。算了。。。我看是找不到证据了。因为是好几个星期前,我回复你的。太久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9 18:51
互动中的成分

互动成分是萨提亚理论用于近距离审视我们的内部沟通过程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了解我们内部整个加工过程的一种好方法,也是萨提亚模式中的主要改变策略之一。

成分干预技术关注我们在加工信息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内部的精神和情绪步骤的模式或序列,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我们内心的理解和诠释是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得到的具有现实性的意图、信息,以减少我们的加工模式受到过去不良习惯的影响。

互动成分技术探讨了两个影响我们互动模式的因素:1、我们在加工信息时所遵循的规则或者模式;2、我们的应对风格(她反映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并成为我们聆听、感受、反应、防御和评价的基础)。

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知觉、感受和期望,由于我们在潜意识中对某种习惯性模式太熟悉了,故我们的反应也会自动化受到其影响。但是,只要我们觉察到这些不良的习惯性模式,就会减少受到其不良影响。

在使用成分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1、改变我们的应对模式,学会表里一致地沟通;2、提升自我价值感;3、将规则更新为指南;4、降低防御。

阻碍表里一致的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过去经历中存在缺陷的方面至今仍然控制着我们,而在使用互动成分技术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以前学习到的经验和反应模式替换为更加相关的、最新的、更加健康的互动方式,可以改变自己对评论的防御和规则,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可以以更加健康的方式将自己、他人和情景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一个更加完善的功能状态,这意味着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联结性,意味着一个自由流动的内部加工过程以及更少的来自过去(规则或者模式)的负面影响。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19 20:37
成分干预技术关注下面的几个问题:1、我听到和看到了什么?2、对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我给予了什么解释、意义?3、对于我所做出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感觉?4、对于这些感觉我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5、我运用了哪些防御方法?6、在评价时,我采用了哪些规则?

关于“1、我听到和看到了什么?”

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由此形成“那是什么?”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将我们的感官知觉从我们的理解和诠释当中分离出来,而通常,我们做出解释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经常会受到过去负性习惯思维的影响而以致我们的感官知觉受到了歪曲。因此,学会将事件与解释进行分离,以“事实唯真”,就可减少自我臆测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交往沟通过程中,了解对方意象的事实真相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求对方陈述其所看到和听到并赋予的解释,那样可以减少误解。如,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某男和某女),男方既没有看女方也没有与对方握手,正是事情的表象。而两人对事情的解读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如,女方可能会解释为男方对自己不感兴趣而产生不良感受;而男方的真实情况是:他非常害羞,故不好意思看女方;而且他认为除非受到邀请(即除非女方主动伸手),否则不可以与女士握手的。就这样,女方在没有核实男方意图、想法的情况下,女方就会误解男方的行为。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0 00:49
2、我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很多我们赋予事件、人物和体验的解释和意义都是建立在我们过去的习得经验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基础上的,这样就会经常脱离当下的情景(特别是脱离他人的真实意图)而只是形成自己的臆测。因此,为了达致一致性的沟通,就要求我们将解释和认知建立在当前的现实基础上。这样,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和区分出我们是怎样对“那是什么?”赋予意义,或者是当它们以某种方式表现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只有把自己的解释与他人的真实意图区分开来,我们才能够了解到真实、全面的情况。

我对这种解释的感觉如何?

通常,当我们对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赋予某种意义的时候,会相应的产生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会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一般是在后台自动化进行的,而我们的感受是可以觉知的,并且受到认知加工过程的很大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不经过训练的人,是很难将自己的感受与自己对事物所赋予的含义区分开的。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解释分离开来,就非常有利于我们处理好自己的感受,从而作出理性的反应。而在沟通互动过程中,核实他人的真实意图可以有效地区分开我们的感受和解释。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0 13:14
我对自己的感觉有何感受?
我们如何感受自己的感觉,表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做出的某种决定或是判断,是对自己的感觉以及对事件的解释有所评判。而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当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并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就像对待其他因素一样)。当我们处于自我不一致的状态时,我们会消极的处理(如不接纳)自己的感受。

认识到我们如何感受自己的感觉,可以清晰地为我们指明哪里最需要调节、整合。我们需要大量的处理这些反应性的感受,而不是处理我们对事件所赋予的意义而产生的感觉。即萨提亚理论所指出的: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怎样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

当我们为自己的感觉感到难过(在此,难过就是一种感受)时,常常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内部冲突和不良的躯体反应当中,从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和身体症状的出现。萨提亚理论就是提醒人们要带着特别的关心和注意来检验我们对感觉产生感受的反应过程,从而为改变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感受做出的功能不良的决策提供一个机会。

我运用了什么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主要有三种:投射、否认和忽略。向他人投射意味着我们试图将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样就会使我们放弃了个人的责任感,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投射的做法就强化了现状,对改变的发生于事无补甚至起阻碍作用。对于否认防御机制来说,如果我们否认有问题存在,就不用再关注它或者对它负责,这同样也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反应。而忽视的防御机制是指我们虽然承认某个情景或者模式的存在,但却避免面对任何可能的改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拖延常常与忽视相关。

在使用成分技术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致力于鉴别我们是否有这些防御机制,探讨其他可能的知觉、反应方式,并将这些防御机制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健康的行为。

我运用了哪些规则来进行评价?
在成分技术的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鉴别出那些限制我们的价值观、约束我们的选择以及现今已经不再适用的规则。一旦鉴别出上述的方面,我们就可以重新评估、矫正、替代或者转换它们。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0 17:06
萨提亚理论建议我们关注、了解上面的这些有关自身内部加工过程的问题来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以帮助我们转变自己的应对过程,从而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处理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令人满意。我们对事件如何做出反应,如何选择自己的意识范围,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部加工过程:我们对事件赋予的意义、对自身感觉的感受、我们的防御机制以及我们的评价规则,此外,我们的意识同样也会受到我们所处的情景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影响。

在两人的互动过程中,不妨对我们在做出反应前所经历的一系列步骤进行可视化分解:1、发出者的信息→2、接收者对于多种感觉器官的使用:眼睛、耳朵、皮肤等等来接收信息,如我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并对所感觉到的信息(包括语言及对方的情感,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肌肉紧张度、皮肤色泽的变化、气味、呼吸的深度和频率、语音和语调、其他的身体活动等等)进行筛选→3、赋予含义(在赋予含义的过程中我们将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习得相联系)→4、对于所赋予的含义产生的感觉→5、对于我们感觉的感受(它激发出了生存规则并激活)→6、我们的防御机制(投射、否认或忽视)→7、我们评价的规则(包括影响我们的反应,如对自身角色的认定和感受等,会只是看到我们应该看的,说别人期望你说的,感受你应当感受的,或者等待许可,选择安全)→8、可观察到的结果:双方所作出的最后反应。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0 19:47
在与家人或者朋友交往互动时,如果我们在不能肯定他人真实意图的情况下对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做出反应,往往会因为我们的意见不合而升级为争执、争吵。因为一旦我们感到自己受到攻击,就会陷入自动化的应对循环来进行防御,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眼前的问题上,并想办法处理自我、他人和情景中的问题。此时,由于自动化的反应性自我防御模式开始启动,人们有关对与错、公平与不公平的整个循环就会被激活,并片面性的、有选择性的认知、接收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作者: meloncat    时间: 09-12-22 06:26
一本是《新家庭塑造人》
一本是《萨提亚治疗实录》
都很不错
有兴趣,可以看看
作者: meloncat    时间: 09-12-22 06:27
我比较郁闷的时候,就会看看
里面很多理念很棒
人生而平等
我们都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2 23:33
谢谢meloncat 关注!你所说的那两本书我还没有看过,不过我相信会看到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3 00:12
转化的过程

萨提亚理论指出,人们不但可以承认、拥有并且表达他们的感觉和感受,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感受和所拥有的智慧做出恰当的行动决策并付诸行动。萨提亚理论鼓励人们依据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做出如何行动的选择。感受和感觉会告诉我们自己内部加工过程的状态,并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应对和表现。

体验的七个水平:1、渴望;2、预期;3、观点(规则、认知、评价);4、感受;5、觉知;6、应对;7、行为。这些体验全都可以在某个时刻、在属于我们的特定的情景中发生。如果我们可以在我们所有预期、觉知以及感受水平上做出良好的应对,并通过最可能实现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欲望(渴望),就会不断获得成长。

渴望:是指人们对于被爱、被接纳、被确认和被肯定,以及自我实现等的渴求。渴望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我们的这些渴望经常无法得到满足(特别是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会对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得到满足,就有机会发展出高自尊、表里一致的生存方式、健康的压力应对模式以及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预期:我们对渴望的追求往往通过各种预期表现出来。人们的预期(期望)能否被满足,其影响同上(与渴望能否被满足所形成的影响一样)。我们的预期是可以转化的,不同时期(阶段)和状况下的预期需要进行合理(以现实的方式)的调整。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4 22:39
观点(规则、认知、评价):人们的观点往往会受到其所遵循的规则、认知水平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或智慧的影响。观点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的情感和情绪也往往会受到我们的认知评定的影响,事件只不过是我们情感的导火线而已。

觉知:人们所觉知到的东西(认知评定)往往受到其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很大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知觉,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产生知觉的基础一般是我们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或者说是所感受到的刺激)。我们需要拓展我们的信息接收面,以拓展我们受限制的知觉,理解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事件的多次性。

感受:我们的感受常常强烈地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基础,即使我们此刻的感受是由当前的事件所激发的,我们也常常会使用自己长期积累的感受(或称情感态度)来进行反应。我们的感受是建立在我们的期望和世界观、知觉的基础之上的,它们与我们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密切相关。

应对:在缺乏觉察时,我们的反应往往是受到惯性的很大影响,在压力情景下,人们的应对模式会表现为四种不一致的生存姿态;而在充分觉察的状况下,人们可以选择一致性的应对模式。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的生存姿态,就相当于给自己找到一支“温度计”,在检测我们自己的自尊水平的同时,审视自己就如何生存而产生的知觉。

行为:行为是人们的应对模式的最终结果和个体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他人能够观察到的结果。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4 23:05
转化过程

萨提亚模式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意味着我们要关注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关注发生了什么事情。关注过程就是要关注、触及我们自己内心的渴望,了解我们整个内部加工过程,这样就可以为我们找到一些途径将功能不良的模式转化为更加开放、自由和健康的模式。通过改变我们的知觉、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的感受、对于这些感受的感受、我们的期望以及我们的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其中一个或者全部,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对我们的感觉、以及我们对这些感觉的感受予以更多的关注,以便觉察它们。因为它们与我们的期望和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部关联。探索我们感受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雕塑出我们心中的画面、关系和姿态,然后让我们的身体智慧帮助进行加工。对探索出来的感觉和感受要全盘接纳,感受是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的。在接纳的基础上,对一些不良的感受进行转化,通过表里一致来释放这些不良感受,使我们不再沉浸于过去的不良感受和自怨自艾当中。
作者: 兰草    时间: 09-12-26 20:43

还没看呢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8 22:47
转化感受

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既可以选择让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控制我们,也可以选择利用它们更好地服务我们,以维护好整个体系,帮助我们跨越生活的起伏,并增强我们的快乐、兴奋和积极性。要想利用我们感受的积极方面,就需要了解如何管理和享受我们的内部体验,如果能够承认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就可以带着正确的意识和评价,朝着管理或是驾驭它们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掌控自己的感受可以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体验当下、生活在现在,并体验成长的感觉。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就可利用我们的智慧来转化我们的感受。单纯的认知并不足以推动转化发生作用,萨提亚还通过使用幽默、催眠、冥想、音乐、身体接触和歌唱等方式来激发人们大脑右半球的活力,以引发改变的发生。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28 23:05
转化性干预

萨提亚极为小心地提醒人们:不要用僵化的、不变通的方式来使用任何技术。一种简单的转化干预技术,就是为原本存在的事物添加一些新的东西,首先需要添加的治疗性成分就是觉察。有了觉察,我们就可从自动的反应水平上升到意识层面上的反应水平,从而给予自己更多机会和改变的可能。

自尊并不仅仅建立在感觉良好的基础上,它包括让我们人格的所有水平都和谐相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体验自身感受的能力,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感受,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在此,体现出萨提亚理论所申明的“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这一理念。如,愤怒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消极感受,但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自然的感受,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如何管理好我们的愤怒感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处理得好,就会使我们借助愤怒的力量来解决好事情,反之,就会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对此,我相信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2-31 23:19
愤怒的转化

以一种负责任的、有意识的方式来与我们自己(即自我)打交道,是我们一生中的至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其中处理好我们的感受就是这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愤怒的感受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慢慢积累,长此以往,就会表现为对于一件无足轻重的恼人小事都做出过度、过激的反应,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怒、或者转化为另一种负面感受--伤害或恐惧。

要处理、转化我们的愤怒感受,首先就要让我们接受愤怒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然感受,我们觉察到这一点后,当面对愤怒的感觉时,就可以有意识的仔细审视自己的期望和知觉,然后表里一致地做出合适的选择。转化愤怒感受对于采用讨好姿态或者责备姿态生存的个体都有重要意义。对于讨好者来说,需要学会释放自己多年来被禁锢的感受,特别是愤怒感受;而对于责备者来说,就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承认并接纳它,再对它进行处理。

愤怒转化过程中的关注点:1、感到愤怒时,你会采取哪些措施?2、你在试图向其他人表达什么?你可以怎样使用愤怒的感受进行更好的应对?3、你是否意识到你愤怒的感觉?还有没有其他与愤怒相关的感受?如感受到伤害或者恐惧。4、你对自己愤怒的感觉有何感受?5、在愤怒的感受过去后,如果让你描述自己愤怒的感觉,你有什么想法?除了变得愤怒外,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选择?6、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可能期望从愤怒中得到的结果?7、在期望的背后,你拥有怎样的渴望和追求?你可以怎样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承认并表达这些渴望?8、你能否意识到在愤怒之前、过程中以及之后你的自尊水平如何?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2 23:05
转化与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被定义为:与我们的感受协调一致,并接纳它们。我们接纳自己感受的原本样子,与自我保持和谐。如果我们拥有的某种感受(如愤怒)和与自我保持和谐一致之间存在矛盾或者冲突时,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审视,并可能需要转化我们的感受。通过转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自信、对更多选择的觉察以及找到通往更多内部资源的途径,这些使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时更加有效。
作者: xm6239    时间: 10-1-13 19:20
继续努力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4 22:23
个性部分舞会:整合自我内部资源的技术

个性部分舞会技术是一个鉴别、转化并整合我们内部资源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近距离地审视自我的内部资源,深入地探讨怎样利用好这些资源来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成长。

每一个人都拥有许多不同的层面,这是萨提亚的个性部分舞会技术的理论基础。

个性部分舞会技术的主要步骤:1、准备好“主体”;2、描述出自我的各个部分都是怎样行动的;3、各个部分之间怎样发展出不可避免的冲突;4、对这些部分加以转化,以使冲突得到解决;5、完成最后的整合仪式。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4 23:05
部分和规则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许多不同的层面或称部分,也可称之为子人格,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我们的资源,但有些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转化以变成我们可用的资源。只要我们被迫压抑、排斥或者是否定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我们的资源和能量。

当我们的规则给自己的部分划分为“好的”和“坏的”两个种类时,我们通常就会通过忽略、否认或者歪曲来压制或者除掉那些“坏的”部分。当我们这样做时,就会削弱了我们成长的可能性。我们压制的部分最终会通过迂回的方式展现出来,展现出来后往往会给我们的情感(心理)或者是身体带来痛苦。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对自身的任何部分的状态或是条件进行拓展,也可以对任何我们认为消极的东西进行转化,当我们唤醒自己沉睡多时的资源,就可将我们的资源整合到和谐的状态。

检验我们自身各个部分的运作模式,不但能够展示出我们的内部加工过程,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增加其有效性的方法。

当我们的自我价值依赖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别人的看法来决定我们的自我形象。

利用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会使我们:自我的一些需求渐渐被唤醒,开始去承认我们自己曾经忽略的部分;重新评估一直隐藏的部分;清楚地看到曾经被歪曲的部分;重新评价那些需要更多注意的部分。从而,可以将自己整合为更加完善的个体。

承认、接纳现实的状况和当下自我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因为否认、歪曲或是忽视自己不喜欢的部分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我们强加给自己的压力。

感到紧张通常是一个线索,提示我们内部有需要转化的部分,压力往往意味着我们的现存状态与我们的理想自我(即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或者展现的状态)之间存在差距。如果我们长期处在紧张和压力的状况下,就很容易导致我们的心身出现障碍。

识别、承认、检验并使用我们的各个部分、规则和内心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转化自己的内部加工过程,并恰当地处理当前的情景。通过移除那些自己设定的限制和束缚,最终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选择。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10-1-17 21:32
看到这个,心里一下子有些欣喜,一直想看些家庭跟抑郁怎么互助影响的书.没想到在这里又发现了.顶下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7 22:38
看到这个,心里一下子有些欣喜,一直想看些家庭跟抑郁怎么互助影响的书.没想到在这里又发现了.顶下
宛小童的十二月 发表于 2010-1-17 21:32
很高兴你能喜欢这些帖子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10-1-17 22:41
是的,我很喜欢,我不喜欢那么些难懂的理论,但是很喜欢它所传授的内容。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7 23:06
内部冲突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大量的组成部分、资源和个性特点,它们可能以多种变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包括如智慧、内心的法官(道德良心)、孩子、成人、管理者、老人、性的部分、继续我们生命力的希望(欲望)、对死亡的恐惧、对快乐的需求,以及一个歌唱的部分。这些部分并不总是和平共处,而是时而发生冲突。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将自己的各个部分打上“好”或“坏”的标记(这些好与坏的判断标准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关,在孩童时往往会受到父母的重大影响),并且会通过忽略、否认或是歪曲的形式去除了那些“坏”的部分,由于受到压抑,我们身体内那些“坏”的部分就一直叫嚷着要求得到释放,一直到我们的内心智慧无法应付,就会表现出功能不良或者障碍。从而,减少了我们成长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与此同时,我们自身的生命力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榨。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7 23:18
发现内部资源

通过重新标定我们的各个部分,并将它们作为我们的内部资源来进行再整合,我们就可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改变我们的内部冲突。当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许多部分,并且看到它们是如何彼此相联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可以重新唤醒这些资源,不再否认我们的任何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想起自身具有的部分是怎样互相联系和彼此依赖的,我们就可以体验到多样化而又统一的形象。

我们要打破那些“应该”的禁忌,让我们自由地发展成为更加丰富多样、与周围相关联的、和谐一致的个体,那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坦然地接受和表现自己。


承认我们的各个部分,特别是了解、承认那些顶着“不应该”标签 隐藏部分,如感到愤怒、脆弱、性欲、恐惧或者自负的感受部分,通过表里一致的表达、沟通让我们所有的部分都得到和谐的成长。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7 23:49
接纳、转化并整合我们的各个部分

一旦我们承认了自身拥有的各个部分,我们就可以致力于学习如何来接纳并转化它们了。在接纳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关注我们的感受,但不必受到它们的伤害,让每一个部分(每一种感受)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被整合和获得价值。

我们转化某个部分并不是意味着要消灭任何东西。只要我们发现如何去使用,我们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被转化,而且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成长的力量。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是消极的部分,如愤怒、傲慢、破坏性和操纵性都蕴含着潜在的创造性能量,只是并不位于它们现有的表现形式当中,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发挥它们作为资源的作用。

在转化后,我们就可以有效整合我们的各个部分,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比别人卑下或是优越,而是开始发现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它们全都在我们的内心占有独特的位置,并且每一个部分都与其它部分息息相关。

这些通过萨提亚的个性部分舞会技术可以让我们表现得更加的表里一致,实现自己的目标。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9 22:48
结构化个性部分舞会技术

个性部分舞会技术的五个主要步骤:
1、为聚会准备好引导者和主体,引导者一般是治疗师,而主体是一个愿意去接纳、转化并整合其各个部分的人。在这一步需要完成以下工作:用著名人物来辨识和代表主体的各个部分(选择一些人们熟知的形象或人物来代表主体所拥有的六到八个需要处理、整合的部分,如希特勒、佛祖、爱因斯坦、魔鬼、小丑、狐狸等);分别为这些部分选择较为恰当的形容词(如暴力或破坏、纯洁、慈爱、聪明、邪恶、有趣、狡猾等);将这些形容词进行归类(贬义或褒义,可以让主体思考,在哪些情境下,褒义的形容词可能会变成贬义的,或者是贬义的会变成褒义的);选择恰当的角色扮演者。

2、让代表主体的各个部分(即其角色扮演者)见面。包括:让各个部分见面和互动,以此作为聚会的开场;让各个部分停下来,然后鉴别它们各自的感受;与主体一起验证这些感受;让各个部分重新开始互动,并且让它们将自己随后产生的感受夸张地表现出来;再次让各个部分暂停,并鉴别、检验它们的感受;最后和主体一起验证新的感受。

3、出现矛盾。在这一步中,让各个部分根据它们自身的印象来塑造这个聚会;让其中一个部分占据主导地位;让所有的部分暂停,识别它们各自的感受;与主体一起验证这些感受。

4、转化冲突。包括:让各个部分互动,并达到协作的状态;让这些部分在彼此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它们彼此接纳对方;与主体一起审视思考整个过程。

5、举行整合仪式。包括:让每一个部分分别展现出它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以及所做出的转化;让每一个部分请求主体的接纳;让主体整合并接纳所有属于自己的部分;让主体带着更多新的选择和新的能量来掌控所有的部分。


具体我目前没有水平细说清楚,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原书,以进一步了解。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4 12:21
家庭重塑技术

家庭重塑技术是萨提亚的主要改变技术手段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重新看待我们的家庭成员和我们自己,并以一种新的观念和认知来看待现在和未来,从而给予我们自己更大的可能性、更多的自由,让我们变得更具责任感,并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整合进入原生家庭的历史经历和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位置。



家庭重塑在以下两条途径发挥作用:1、释放被压抑的感受并克服来自过去的影响:功能不良的模式、知觉和期望;2、突破我们目前所知的局限。这样就可帮助我们向着成长、完善和更优的功能迈进。

在开始进行家庭重塑前,主角要先完成其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和影响力车轮,这些(上述的三样东西的具体描述请大家参看原书)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什么是主角想要改变的,并协助我们探索主角原生家庭中的特定事实。

作者: 米兰骆驼刺    时间: 10-1-24 14:07
没有接触这个模式,学习成本太高了,香港蔡敏莉的课程8天要10600元,我有优惠也需要将近5000;珊迪。诺瓦克(美国)的亲子关系4800,优惠也要2000多,两性关系也要4800,优惠也要2000多;格罗里亚。黛博拉的企业模式也要4800,优惠也得2000多;萨提亚亚洲发展论坛,讲师为贝曼、珊迪、蔡敏莉三天1680元,我优惠只需要不到500.

关于萨提亚的学习和了解,现在实际不成熟,有免费课程的时候,可以去了解一下。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4 20:08
家庭重塑的过程

经典的家庭重塑通常是在一个大组(从15人到几百人)当中完成的。在开始时,先由引导者告诉大家主角的家族历史(通过介绍主角的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和影响力车轮),以:为家庭重塑提供一个背景环境;了解主角将当前的问题、家庭模式、过去的事件,以及影响主角发展的人物之间建立一些重要的链接;向大家展示主角的家庭是如何应对和处理压力、愤怒、冲突和痛苦的;通过将主角的许多消极体验重构为人们应付压力时的反应形式,以凸显出家庭的资源;增加更多有用的可能性;让参与者做好准备,帮助他们一同进入主角的发现之旅;指出主角的渴望、期待、知觉和感受;指出其家庭的价值观、信念、规则,以及其家庭是如何定义它自己和其中的成员的;识别出需要被改变的模式以及需要被转化的、过去的消极影响;展示出新的可能性、选择以及发展机会。

然后,主角去选择并邀请参与者来扮演在主角童年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重要人物,甚至是资源也可人格化),包括主角自己也是由他人扮演。让主角挑选出来的人就根据前面了解的情况在引导者和主角的提示下,通过戏剧的形式来展现主角家庭的动力性结构。


整个过程含下面四个步骤:1、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雕塑主角全家都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一个创伤性事件场景,以将其家庭动力因素外化表达出来,并识别这种压力情景所唤起的知觉和感受,随后引导主角将注意力集中在感觉或是任何新的觉察上。);2、雕塑主角父母的原生家庭(此举的目的是让主角注意到其父母是怎样成长的,在父母的原生家庭当中,他们分别主要的学习经验是什么?鼓励主角在一个更深程度的关怀、亲密和接纳水平上接触自己的父母,与他们分享深层的感受,以便产生出新的体验和觉察,并做到接纳他们。);3、雕塑主角父母的约会、求爱和婚礼场景(展现这些父母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要场景,以了解父母的愿望和梦想、渴望和预期,以及他们各自带入家庭的应对模式,并了解父母双方家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揭示其动力性关系。);4、重新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通过重新展现主角的家庭历史和在重大事件中的感受,让主角①体验自己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家庭的动力系统中,是如何展示出自己的应对和生存模式的;②让自己获悉对自己以及其他所有家庭成员的新的觉察和评估;③承认任何未被满足的预期和渴望,并用言语将它们表达出来;④描述和表达对自己未实现的渴望和预期的感受;⑤辨别父母的优势和弱点,并由此在自己与父母之间建立新的联结;⑥在更高的水平上,对自己拥有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拥有的人格特点予以接纳;⑦接纳自己和父母的相似性和差异;⑧接纳自己的父母作为普通人,承认他们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够达到的最好;⑨带着高自尊接纳自己,并且与父母分享这一接纳,让他们了解:主角已经不再渴望过去缺少的认可和赞同。)

主角通过家庭重塑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待现在,更完整地生活在现在,获得新的觉察和联结,放弃自己那些至今没有实现的期望,摆脱过去对现在的污染,增加对自己的掌控,帮助主角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变为现在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选择的状态下自由地应对,达到更高的自尊水平。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