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如何消除心理疾病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3 20:01
标题: 如何消除心理疾病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5-14 11:57 编辑

现代社会,心理疾病逐渐增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对治心理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也能治疗生理上的疾病。患者只要严格的按照这些方法去做,相信一定能摆脱疾病的折磨,获得健康的心身。患者修习时要有恒心。一般来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才会有效果。



                     认识一些基本理论


    一、“阳能量”与“暗能量”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有两种:“阳能量”与“暗能量”。

    所谓的阳能量,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比如:吃饭、穿衣、住房即包含阳能量,人所追求的名、利、色其实都包含了阳能量。

    什么是“暗能量”?所谓的“暗能量”,是维持人体生命机能的一种能量场。

    这种“能量场”不是物质性的,肉眼看不到,仪器测不到,但又实实在在是存在的。
      这种能量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你在物质上,感情上付出越多,那么你的这种暗能量就聚集得越多;你要是过度地追求物欲名利,那么这种暗能量就会渐渐的耗散。

     人生的追求,无外乎名、利、色三个方面。本来,追求名、利、色也是合理的。比如:我是一名领导,我就需要一定的名气,因为有了名气,能提高威望,对管理有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金钱,因为没有金钱就无法生存,所以就要去工作赚钱;一个男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对女孩子感兴趣,便会娶妻生子,这些都是合理的。

     总之,对于名、利、色的追求,是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需要,如果人类完全没有这些欲望,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凡是都有个限度。一旦超过某种限度,事情的性质就会转向反面—过度地追求名、利、色,也就变成了一种极端。这种极端的的思想观念,会使一个人偏执狭隘,思想龌龊,放纵物欲,自甘堕落。这种放纵 堕落,会导致人体暗能量的损耗,以至于疾病的出现。

    当人体暗能量保持充沛时,人的身心就处于健康状态;当人体暗能量耗费过多时,人的生理或心理就可能发生病变。

   当然,适度欲望追求是可以的,并不会导致暗能量的枯竭。因人体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时,会自动产生暗能量,只要你不过度的损耗,不管怎么样是不会出问题的。

    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阳能量与暗能量都是人体所需要的,缺少一种,人就无法生存。
     要辩证的看待“阳能量”与“暗能量”的关系,在汲取阳能量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保养与培育暗能量,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


二、人体“自疗系统”


   什么是人体“自疗系统”?

   所谓的“自疗系统”,即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能自动治疗各种心理上的、生理上的疾病的功能系统。

   比如,人的身体受了轻伤,即使不用药,过几天也会痊愈;有人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蒙头大睡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轻松了,这些都有”自疗系统“的功劳。

    当然,“自疗系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当病情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它就无法控制病症了。这时,就必须借助医药才能驱除疾病。

    其实,人体“自疗系统”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之所以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人的物欲过重,妄念过多,才使它的隐蔽了。

   当我们放松显意识,清静无为时,它就会出来工作,驱除疾病,调治身心,以臻于健康境地。

   调动”自疗系统“治病功能的办法很多,有放松、静坐、练太极拳等等。

   

               治疗心理疾病的具体方法

            说明:以下方法,是根据潜意识的特点来设立的。目的是想培育人体“暗能量”与调动人体“自疗系统”的功用来治病。不可等闲视之。本方法共有七条,前六条可以自修,第七条最好在师父指导下进行。没有师父,患者按照前六条的办法自修,效果也非常好。


   一、净心

   所谓的净心,并不是要你去做清教徙。而是要调整我们的思想与观念,要让我们的欲望淡泊一些,心地善良一些,胸怀宽广一些,为人正直一些。

   不要求你一定要去做圣人,但我们为人处世,凡事都要有个分寸,不该想的的不要去想,不该要的不能去要,不该做的绝对不要去做。

   即使在某个特殊环境下,有些事不得不去做的时候,也应该适可而止,不要搞极端主义。

    在现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流行的社会。有些人总有这样一个理念:人生不过几十年,如若不追求享乐,倘若大限一到,真是不值得。是的,享乐也是人的需要,但要有个尺度。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有心理、生理疾病的人正是因为过度的追求享乐引起的?

   人生一世,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执著的追求享乐而失去健康那是最愚蠢的做法。


    二、念诵
     
    在每天早晨起床时,第一件事第一句话即是念诵此句:“在未来几天里,我的潜功能会采用最适宜的方法,使我的身心健康起来”。
     一共念三遍.记住,早晨起床时,第一件事、第一句话即是念诵。

   三、祝福
   在每天早晨起床时,第二件事、第二句话即念诵另一段话:“祝愿一切生命正当的愿望该实现的都能尽快的实现”.
一共念三遍.

   四、积德
   
  所谓的德,就是做好事.做好事,并不是要求你放下学习与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到处寻找事情来做,你只要择机而做就行了。

   当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就让座;在大街上,看到果皮丢在地上,你把它扔进垃圾箱;当你看到有人心情郁闷时,你就给予劝导安慰,看到有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你懂得的话就给予解释;看到有人囊中羞涩时,你经济宽裕,就给予接济……

    做好事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给别人带来真实受益;二如果在遇到很多做好事的机会时,应尽量选择能使多数人受益的事来做。


   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因为有心理问题,便自暴自弃,拼命地去追求感官刺激,这无异于火上浇油,病情会更加严重。

   所以,凡是有心理疾患的人,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可沉湎于酒、色、财、气中,如果因工作需要,有时不得不参与时,也应当把握分寸,不可放纵。

   平时注意生活俭朴一些,不奢侈浪费。此外,经常体育锻炼,散步、打球、练太极拳等等都是好的方法。


      六、放松练习

     放松,就是要调动自疗系统来清除心身疾病。
    选择空气新鲜环境优秀美的地方〔车辆多的地方行人过于稀少的地方不要去,在风景区游玩,不能太靠近水边。如果没有好地方,在比较幽静的地方也行,在家里也可以〕,
来到这个地方以后,就可以静心练习。

   放松自己的意念,放松自己的全身,慢慢地散步.放松意念,并非是把意念断绝,而是不刻意去起心动念,不刻意去思索什么,念头来了,就让他自然来,念头去了,就让其自然去,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就这样放松,慢慢的,浑身上下会出现一种舒畅的、温暖的、宁静的感觉.这个时候是“自疗系统”在发生作用了,它在帮你调整心身呢。

    要撑握几个要点,效果会更好.
    1、在放松时,不完全放放弃显意识〔常态下的意识〕,你只要放松显意识,让“自疗系统”出来工作就可以了。

   2、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体上,应将其放在外界。

   3、在放松中出现的一切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感受,即不拒绝,也不要去追求,听其自然。这些都不过是放松练习后的反映而已。

   如果是晚上睡觉出现一些好梦或恶梦,都是练习放松后生理变化所引发的。即不要去追求,也不要害怕。任其自然,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4、放松练习完毕后,用双掌合住揉搓,发热后再用手掌在头部、面部及全身按摩一遍。


  5、最好是每天放松练习一次.如果没时间,至少也要两三天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如果能坚持一个小时就更好。放松练习一定注意防寒,以出门不感觉冷为准。在寒冷时节,也可在家练习。

 6、病情严重者,可由亲人陪伴练。



   七、静坐

     静坐的疗效非常显著,但最好是在内行人指导下进行。在此不详细介绍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5-5 21:01 编辑 ]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4 13:55
治疗心理疾病,要从根本上治起。
光吃药物是不行的。

[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5-4 13:57 编辑 ]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5 08:32
有朋友发短消息给我。
我再说明一下:我这篇文章写出来就是想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
我没有什么保密。患者如果能在当地找到师父,就可以练习静坐。

如果没有师父,按照前面六条去修,持之以恒,必有效果。

我本人不收弟子。
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能帮助别人摆脱疾病的折磨,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5-5 11:38 编辑 ]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5 08:34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我在帖子中答复。
作者: wyd671124    时间: 09-5-5 10:31
l楼主的个人经历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文章对我很有帮助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5 11:14
我以前也是心理疾病患者。
焦虑,强迫,恐惧我都经历过。
后来遇到一个师父,他教给我这些方法。
我就是按这些方法治好的。

我用这些方法,也治好过其它的一些人。

治疗心理疾病,要从源头治起。
如果不从源头治疗,是很难根治的。
当然,如果某些药物有效,也可以在修习我以上介绍的方法,再配合药物疗法。

静坐,本来是可以普及的。
但考虑到个别特殊情况,故建议最好有个师父指导为好。

[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5-12 12:34 编辑 ]
作者: 悟道2001    时间: 09-5-5 11:16
标题: 回复 1# 大明 的帖子
厉害厉害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阳光论坛不乏高人。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6 16:47
焦虑、担忧、苦恼……
明明知道是多余的,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有这些心理问题的人,有的还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这样,是治不了的。
其实,这虽说是心理问题,其实还是生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产生,总根源还是阳能量、暗能量的旺衰及人体自疗系统出了问题。

找到了根本,按我所说的方法去自治,一定能获得健康的心身。
作者: 864383578    时间: 09-5-8 21:17
恐惧的思维老是反复!!该怎么驱除心中的杂念~~麻烦你了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8 23:01
原帖由 864383578 于 09-5-8 21:17 发表
恐惧的思维老是反复!!该怎么驱除心中的杂念~~麻烦你了


请谈具体一点。
作者: 大明    时间: 09-5-11 12:22
原帖由 864383578 于 09-5-8 21:17 发表
恐惧的思维老是反复!!该怎么驱除心中的杂念~~麻烦你了


只要你按照我所说的前六条去做,我相信你一定能获得健康的心身。

如果要修静坐,我就告诉你方法。但这个要有恒心。

有什么话不好说的话,可以发短消息告诉我。

[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5-11 12:23 编辑 ]
作者: 明心    时间: 09-5-12 10:31
学习,学习
作者: 大明    时间: 09-7-21 08:18
本帖最后由 大明 于 09-7-21 08:20 编辑

这篇帖子非常重要。
只要持之以恒,绝大部分心理病症都能治好。
作者: 种番茄    时间: 09-7-22 21:23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坚强的心    时间: 09-7-22 21:37
好贴,支持一下
作者: 3378567    时间: 09-7-22 22:08
从源头治疗?
是指什么?得了焦虑症心理承受能力好低
作者: 深海微蓝*    时间: 09-7-23 01:24
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感觉这篇文章提出的一些概念有些玄奥,不太好理解。
作者: 大明    时间: 09-7-23 21:09
[quote]从源头治疗?
是指什么?得了焦虑症心理承受能力好低
3378567 发表于 09-7-22 22:08 [/quot

这里涉及到禅文化。
心身的源头是自性,我所指的这个源头虽然还不是自性,但更接近自性。
人的心身健康,与这个源头息息相关。
当你把握了这个源头,你就能最大限度的调治心身,使自己的健康起来。
至于如何把握,文章讲得很清楚,你照着做就是了。
我这篇文章,比较精简,这是因为,长篇大论,有些人没兴趣看下去,所以我尽量精简。再者,考虑心理障碍者的特点,有些问题也没必要讲得太清楚。
作者: 大明    时间: 09-7-23 21:16
从源头治疗?
是指什么?得了焦虑症心理承受能力好低
3378567 发表于 09-7-22 22:08


心理疾病的治疗,最关键的就是要相信自己,不要过分的依赖别人。

要想治好病,首先就要学会接纳。

治病如抽丝,不可能一蹴而就。

你可以找心理医生开些药物配合治疗。

但要想根治,你还是要源头治起。

相信你一定能摆脱疾病的困扰。
作者: 大明    时间: 09-7-23 21:16
谢谢大家跟帖。
作者: 3378567    时间: 09-7-23 21:49
得了这种病就变的更需要依赖别人了。是心脆弱了。相信自已?是指能站起来还是指相信自己病了。
作者: 3378567    时间: 09-7-23 21:52
本帖最后由 3378567 于 09-7-23 21:55 编辑

我是06年人流后病倒了。那时不知是得了什么病,人虚的要死了,那时认为我活不过06年了。后来一年多才转看心理科慢慢接触到这方面的问题。得知自已是惊恐焦虑症伴抑郁,身躯症状非常多。中西药都吃,吃赛乐特一年现在转吃怡诺思基本算正常,就是心跳快血压低,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博。现在很想要BB不知能不能生~~~

如果生我要如何去克服上次的恐惧呢。
作者: 大明    时间: 09-7-23 21:54
有些心理疾病,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某次经历所造成的。但是,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经历?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就是根本。
打个比方:你要除掉一棵毒草,你把它刮了,它暂时没有了,但还会长出来。当你将它的根拔掉,才能真正灭绝。
作者: 解放    时间: 09-10-19 11: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轻舟    时间: 09-10-19 12:32
好帖子顶!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