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4.23世界读书日:今天,全世界都在读书 [打印本页]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25
标题: 4.23世界读书日:今天,全世界都在读书

    今天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

  为鼓励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195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选择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是因为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此外,许多著名作家包括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这一日出生或辞世。今天,全世界都在读书。(东方早报记者 石剑峰)

  今天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以“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为主题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今天在天津正式启动,以培养全国三亿多少年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全市各大书店,今天起各类购书优惠活动也在陆续举行,并设立“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推荐图书专柜,以“书香上海 快乐阅读”为主题,配设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推选的50本全民阅读优秀图书。由新闻出版局组织的“2009上海全民阅读”活动今早也在黄浦区图书馆启动。

  为了培养全国三亿多少年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图书馆学会依托少儿图书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少年儿童、家长、教师为主体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系列活动。今天,“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

  为配合贯彻全年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一系列活动将在全国举行。其中全国性活动包括,送书到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或少儿图书馆和乡镇小学;大型全国少年儿童阅读调查,为少年儿童阅读服务与研究、中小学教育、少年儿童图书出版提供依据;建立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网站(www.nycr.org.cn)及活动馆网站联盟等十几项。

  在上海,各类购书优惠活动今天起陆续举行。上海书城各门店以及新华书店中心门店,每天挑选一本畅销新书,11天、11种新书以6.6折出售。福州路的艺术书坊,今天全场8折,即日起至5月31日部分设计图书5折和进口版美术图书4折。在博库书城,今天早上9点,读者可持旧书兑换书券,每捐赠一本旧书可兑换该书原价10%的购书券,同时,近万种图书8折起。在大众书局各门店,全场单笔现金消费满88元,即获20元现金书券1张,凭书券至指定图书区换书。在季风书园,从今天起购买200元储值卡,可获赠季风会员精英卡1张;购买500元储值卡可获得会员精英卡1张及20元面额的书券一张。

  相关新闻

  今年世界图书首都选在贝鲁特

  阿拉伯世界文化之都、印刷重镇、对阿拉伯文艺复兴贡献重大

  2001年起,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2009年世界图书首都”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范虹

  当大部分国人对黎巴嫩的印象还停留在2006年那场战火纷飞的黎以战争时,今年4月它的首都贝鲁特却要以“世界图书首都”的全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了。

  贝鲁特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自由的气息。在这里,有最温和的声音,也有最激进的呐喊,有最保守的掩饰,也有最开放的大胆。对阿拉伯世界的学者而言,这是一个自由的避风港。与阿拉伯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贝鲁特没有严苛的新闻审核制度,言论自由备受推崇。

  贝鲁特自由宽松的环境孕育了一大批艺术家。战争的阴影重塑了一代青年艺术家,他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独特视角探寻和发现时代的内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十年的内战中贝鲁特本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用笔唤醒了沉睡的女性主义,改变了阿拉伯战争文学的格局。

  中东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埃及人著书,黎巴嫩人出书,伊拉克人读书。”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公认的“印刷工厂”。在书店,你可以发现各类装帧精美的图书,从封面上镶着金字和花纹的宗教书籍,到做成沙漠骆驼塑像的儿童书,从大厚本的《伊斯兰艺术》到一长溜的莎士比亚著作,从励志读物到经典名著,每位读者都能在书店的一角淘到自己心爱的书籍。

  在4月份拉开帷幕的“2009世界图书首都”活动包括:一、带动出版商对青年文学的关注,进一步发展黎巴嫩国内的图书出版业;二、联合学校提高在读学生的阅读品位和质量;三、通过邀请外国作家以多视角多层次解读文化。届时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重印在战争中付之一炬的一百三十部名家名作,举行各国图书展等等。由法领馆组织的“写信给贝鲁特”活动将面向全球约稿。而德国和墨西哥的诗人、法国的小说家、意大利和埃及的出版商、西班牙的设计师、瑞士的插画家以及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叙利亚、突尼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书商都将在4月齐聚贝鲁特,触摸文化的脉搏,讨论世界文化的走向。

  (感谢黎巴嫩驻华大使馆提供资料)

  “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开张

  据新华社电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的“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前日开张,开始向全球网民免费提供一些知名文化作品的文字及影音资料。

  “世界数字图书馆”由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个小组和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等方开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网址为www.wdl.org。这个网站有汉语、英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7种语言界面,向全球网民免费提供一些珍贵的书籍、手稿、地图、照片、录音以及电影的数字化影音资料,包括甲骨文、1562年版“新世界”地图、11世纪塞尔维亚语手稿以及一些早期照片、电影、录音等。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詹姆斯·比林顿说,同数量相比,“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更注重质量。他说,创建这一网站的“部分目的是对一些零散的材料实施汇总”,使它们位于“同一焦点”内。

  观察

  “图书日”成“读书日”,版权不见了

  康慨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设立的“世界图书日”,14年来,中国正在以越来越高的热情参与此项活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细节,这一活动的名称在中国成了“世界读书日”。更少有人提及联合国为这一天确定的官方名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有一个字被悄悄地改变了,另外几个字被不经意地省略了。

  一字之差或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书写出来,印出来,不就是为了让人读的吗?有更多的人读书绝不是坏事。我同意。但我也看到,五彩斑斓的活动背后,大多是书店在操作,以“读书”的高尚名义,行卖书的庸常事。多多地卖书,当然是大好事,只是我们的“读书日”过于商业化了。在这个大日子里,为什么很少看到图书馆的身影?

  “图书”代表着一个完整的概念,多环节的流程,从创作、出版、发行,直到阅读。“读书”只强调了最后一个阶段。

  而被省略的“版权”二字,则渗透着作家与出版人的辛酸。在数字化的今天,这恰恰是最不该被省略的两个字。

  对全世界的作者来说,互联网就像是一场再也不会醒来的噩梦。你的作品一旦被电子化,就难以避免地成为网上人尽可得的免费公产。

  当法律无法提供切实的保护,当人民没有自觉的版权荣誉,“版权”只能成为空谈,连麦田里唬鸟的稻草人都算不上——稻草人还有画上去的乌眼和獠牙呢。

  中文互联网对原创文字作品的转载和转贴,已经疯狂到了令人绝望的程度。从门户网站到个人博客,转载他人文章时不仅毫无羞耻感,而且过程极其混乱。我不排除其中或有合法的协议存在。但作者的权益被漠视、被践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看到,中国的一些门户网站的所作所为,已非“门户”之事,不再只是提供一个入口、索引或指南。如果全文转载,已等于将他人的家当全部搬到自家,拿人家的东西卖页面广告赚钱,不仅不付酬,还往往改动原作的内容,或者删掉署名,或者改一个低俗的标题,以吸引过客的眼球。

  我多么希望世界图书日到了中国(哪怕它成了“世界读书日”),不是淮南的橘到了咱淮北。

  我多么希望明年这个时候,它能以本来的名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现身。

  强调完整的“图书”概念,尊重和保护版权,这就是我要说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27
时艰共克多读书 有感于温家宝总理的号召

         假日里逛书店人多了起来。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今天,图书似乎悄悄地呈现逆市上扬的趋势。据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数据显示,今年的图书订货码洋达到25.16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8%,创历史新高。过去较少有关于时势与读书关系的探讨,但据古今中外的一些例子看来,似乎隐约显现出愈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读书的风气反而愈会盛行一些。

  在面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坚定信心,努力前进呢?窃以为,多读书,读好书,对共克时艰有良好的助益作用。就二者的关系而言,试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首先,时艰更易促成全社会的读书风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这是郭沫若先生对邹韬奋先生领导下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时局危难的状况下为国民阅读所起的积极导引所给予的高度评价。联中所透露出来的主张还在于强调韬略的价值在于有所实用,而奋发的方向必须从读好书中借力。我们今天所遇见的时艰性质已经大为不同,但在全社会倡导读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却有着十分的必要。反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刚刚开始萧条的时候及时制定了促进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动漫产品的壮大即与此密切相关,更为明显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也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这直接促进了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从国家战略的层次上来说,需要关注的一种内在的关联是:越处在时艰,越需要建立信心,而信心的建立,需要有文化的慰藉与启发,而这种需要反过来构成文化发展的契机。相对而言,在面对危机的过程中,娱乐文化的作用可能会让位于读书的作用,因为前者主张的是消遣和疏导,虽有必要但于信心建立作用有限,而提倡读书,营造读书环境却是立意于建立与创造,会对新时期民族价值观的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们也更能从后者得到力量。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过去没有经历的,通过读书的启发开启智慧的觉照就显得格外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培根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是很深刻的。

  其次,遭遇时艰我们有着很好的读书传统,在现实中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传统的中国读书人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其中以忠厚传家,以诗书继世也是重要的体现方式。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读书人能够“君子固穷”,而不是“小人穷斯滥矣”。同时,在学习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又生而知之者,上也;或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讲的是无论你是天纵之资,还是勤学所致,甚至是外在的逆境逼着你去求知,假如你求得了真知,从后果来看是一样的。所以孔子认为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他非常强调学而知之,甚至是“困而知之”。所以孔子对于“困而不学”很看不起,认为“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即在逆境中不加强学习,就很容易沦落了。所以求知的方法虽然有先后甚至高下,但重在求知的结果。由此可见,能在逆境中加强学习、砥砺学品也是中国读书人的好传统。历史上如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式的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物也不在少数,他们是时艰多读书的践行者。

  最后,读书能提高个人应对时艰的能力。读书本身能给予我们理性的力量与自我的提升,从而使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紧密呼应。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身处此中我们可能有着不同的思想、判断与行为选择,读书能使我们打破个人视角的局限性,使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家国天下,从而使自身在时局艰难时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读书也能使我们更加理性而不是盲从。古人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此处之“愚”并非仅是愚人之“愚”,也指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近于“愚”的认识和理解的盲区。正是读书本身,能使人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提高应对时艰的能力。如果领导干部、老师、家长能通过读书自我提升,则不必一味从外部求计问策,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行文至此,恰好读到温家宝总理号召全民读书,说希望看到地铁里人手一册书的场景,令人振奋。遂赋诗云:百年故国新征途,运会东风万物舒。寻诊古今兴灭法,时艰共克多读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29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 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引用的古语和诗文
  ■ 温家宝谈和中国文学艺术家交往点滴

   “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

  网友“天天向上”问总理:“总理,您好。我感觉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真是重视得不够,能不能设立全国读书节,提倡全民读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温家宝回答说:“我赞成他的意见。方才我讲,我们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

  温家宝表示,毫无疑问,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世界的先进文化,但是如果连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都没有能够学好,就很难增强对世界的了解。

  “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温家宝说。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30

3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作客新华网,畅谈对温家宝总理走进互联网与网民亲切交流的感受,从传媒角度剖析此次在线交流的深远意义。(新华网 张龙 摄)
  2009年2月28日,对海内外亿万网民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在这一天,共和国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坐进了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直播室,与全球网民进行了一场历时两小时、没有任何辗转和阻隔、用心交流的真诚对话和聊天。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3月1日,“新华访谈”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老师,请她谈对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的特殊感受。她在访谈中表示:我看到总理说希望大家多读书的时候,真的是掉眼泪了。

  主持人:温总理在这次访谈中提到:"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我想这点您一定与总理能产生共鸣。

  于丹:其实我看到总理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掉眼泪了。他说,“有人提倡建读书节,这是一件好事儿,我真的希望大家多读书。”我特别感动的就是他说的这句话,不仅仅给人知识和力量,而是给人安全和幸福。

  今天是一个图书爆炸的时代,但是我们读书的心越来越不静了,我们读书的行为可以说有点急功近利了。人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一种是为知识的阅读,另外一种是为生命的阅读。现在社会竞争很厉害,要不断进修获得新的技巧,要去修学分,所有这些都是有用的阅读,为知识的阅读。它提供了我们一些生存的底线,这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阅读的全部。

  温总理说的是给人安全、给人幸福的阅读,就是我认为的为生命的成长的无用阅读。可以抚慰你的内心,让你成长,有这么多生命穿越了这些经历,他们每个人都是我沙龙的座上嘉宾,每个人都用华彩思想真实的袒露着幸福,他可以成为我们绝望和失落时候的一种生命拯救,不一定是你背会的一个计算公式,一个外语单词,甚至在你的日常生活里不被想起,但是在某一个时刻,当你夜半梦回,当你挨了批评,或许当家人有了意外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温总理说的:这一刻你安全了,你也幸福了。

  所以安全与幸福在今天既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奢侈的愿望,我们都在说人挣钱了,人出名了,人成功了,这些东西可能随手都能得到,但是安全与幸福在哪里?其实这是一种精神声音,我看这段话的时候眼泪就流出来了。我相信,当我们读更多的书的时候,书不是一种外在的知识系统,不是你要背诵的技巧,而是我们生命里面不可获取的一种养分,让我们的心舒展和安宁,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到这位老人说的那种感觉叫做安全和幸福。


(责任编辑:黄维)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32
 文化批评:路上多打牌、睡觉?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张  贺


2009年04月22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和睡觉。

  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今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问的问题。但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有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成就惊人。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35

闪客定格造型必须摆出读书状 早报记者 安光系图
  23日中午12点30分,上海百盛购物中心淮海店门口突然聚集了三十多位看书的年轻人,5分钟后人群散去,百盛门口重新恢复往日的喧闹———这是快闪族年轻人为庆祝第14个世界阅读日而玩起的“快闪定格看书+换书交友”创意活动,同一时刻同一幕也分别在北京王府井、广州中华广场、深圳万象城下沉广场等繁华街道上出现。

  该活动组织者是国内知名快闪族组织魔时快闪族在四地发起举办的,旨在营造世界阅读日的节日气氛。活动上海站组织者表示,此次快闪主要是提醒网友们不忘阅读日,警示阅读时间下滑,号召大家多读书,提醒白领适度离开电脑。

  魔时快闪族要求参与活动的网友必须自带书籍,定格造型必须摆出读书状;定格结束时,可以拿自己手中的书籍和身边的朋友交换。参与此次活动的快闪族一是喜欢快闪,二是此次快闪颇具新意,既可以换到想换的书,还可能交到想交的友朋友。

  快闪,英文为FlashMob,指相互不认识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约定在某个时间和地点聚合,一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快速闪开,制造突发效果,也被看作街头行为艺术。(记者石剑峰 )


(责任编辑:雷志龙)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37
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 6成中国人不满自我阅读状况

2009年04月23日08: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昨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近半数读者认为现在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 61.2%的中国人对自我阅读状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有63.8%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在社会上倡导阅读、推动阅读。

  据了解,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前后历时半年,执行样本城市为56个,覆盖中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有效样本量为25500个。经过加权,调查结果可推及全国总人口11.88亿人。

  ■2.8%的成年人已舍弃纸质阅读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成年人阅读率为69.7%,其中图书阅读率为49.3%,较2007年的48.8%有所增长。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

  全国国民阅读项目调查组在2008年度调查中,首次对成年人阅读情况在出版物上作出了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的细分。结果显示,我国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15.7%),其次是“手机阅读”(12.7%),另外还有人通过PDA、MP4、电子词典、光盘、手持式电子阅读器等数字方式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另一数据表明,2008年,新华书店是成年人买书的最主要渠道,但已有5.7%的成年人习惯网上购书,较上一年度增幅达62.9%。论及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原因,认为“获取便捷”者居多,占60.1%;其次是方便信息检索,比例为30%;还有29.9%的选择,是出于“收费少或不付费”。调查结果显示,当下付费阅读中,中国人能够接受的单本电子书平均价格为2.52元。

  ■半数中国百姓嫌书贵

  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中国百姓(49.2%)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认为书价合适者不足1/3。此外,46.9%的家长认为当前童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

  目前,我国图书读者平均能接受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价格为11.6元,比上一年度的14.3元减少了2.7元。有17.9%的国民能够接受价格在21元以上,只有6.4%的国民认为“只要喜欢,多贵都买”。

  ■六成国民不满意自我阅读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自己阅读状况的满意度偏低,只有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国民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在个人阅读数量评价方面,有6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而认为个人阅读数量很多的只有1.4%。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发现,只有6%的国民表示自己身边有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有六成以上(63.8%)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此外,仅有8.5%的国民表示,参加过读书节活动,其中,参加图书展览会或特价书市的人最多。没有参加相关阅读活动的国民表示,没见到相关活动是他们没参加的最主要原因,比例为62.1%。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2:39
领导干部要做读书模范 “没有时间”不应成为借口
2009年04月20日09: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
  核心观点

  善于读书的领导,往往知识面比较宽,决策比较理性,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部门的命运。同时,领导干部的读书具有示范作用,他在会议上引用到什么书,他正在读的书,多少会影响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

  最近两年,阅读的问题不断升温,领导干部阅读也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去年,一项“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工作太忙、应酬过多已经成为影响干部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从阅读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个人精神的发育。

  从阅读对于日常工作来说,其指导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领导干部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自己分管的领域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部门的命运。而善于读书的领导,往往知识面比较宽,决策比较理性。

  同时,领导干部的读书具有示范作用,他在会议上引用到什么书,他正在读的书,多少会影响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的床头有一部《沉思录》,这本书马上就成为畅销书;汪洋同志担任重庆市委书记期间,曾经向干部推荐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一下子就在重庆火了起来。

  总之,读书,会让领导干部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那么,作为领导干部,应该读什么书呢?总体上说,开卷有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去读,更有一些书是麻痹我们的灵魂、消弭我们的意志的。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竟然随身携带《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招》,酷爱如宝;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对面相书曾“刻苦钻研”。因此,读什么书,往往反映着读书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应该读一些中国文化的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这些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帮助的。

  其次,应该读一些好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往往通过移情的作用,通过作品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让你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再次,读一些人物传记,如《林肯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等,与伟大的人物对话,与崇高的精神交流,会使自己不断地汲取他们身上的力量。

  第四,应该读一些通俗的优秀管理图书,如《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改变世界》等。

  最后,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阅读一些相关的书。如我在政府部门工作,就努力读一些城市管理、经济、环境方面的书籍。到民进中央工作以后,结合参政议政等方面的工作,我加强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阅读。

  我认为,读书只要坚持不懈,作为领导干部,成为专家的可能是有的。一些领导往往容易说外行话,做错误的决策,与他们不善于阅读是有关系的。

  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借口。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我们真正把阅读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你总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3 13:14
世界读书日: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69551240440573899.jpg (18.83 KB)
2009-4-23 11:35



    “世界读书日”又至。在物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不少人扪心自问: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希望提倡全民读书,“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其中意味,值得深思。

  今天,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号召,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的乐趣。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读书”仿佛成了一个奢侈的愿望。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忽视了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又如何才能使人重新发现读书之美?

  图书阅读率仍有待提高 近半数国人觉得书“很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和交际,却鲜有时间翻看书籍。不少相关的报道中,都透露出对人文精神流失的焦虑和担忧。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传统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降低了14%。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归结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

  昨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增长了0.5%。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38.6%)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满意。近半数国民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

  有鉴于此,在读书界,甚至出现了“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和“人文阅读遭遇危机”的说法。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那么,对于不常读书的人来说,可供支配的时间里又在做什么呢?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看电视仍是城乡居民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以自由支配时间4小时21分钟,农村居民为3小时47分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看电视时间1小时53分钟,农村居民2小时10分钟。但单从阅读书刊的时间来看,北京市城镇居民每天所花时间为22分钟,农村居民每天阅读书刊所花时间仅为8分钟。

  数字化阅读流行 是否可以取代“书香”

  与传统阅读走低形成对照的是,数字化阅读正成为全球性趋势,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接受。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日本手机小说《深爱》销量更是达到250万册。

  回到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的阅读率已经超过传统图书。前者占36.5%,后者则下降到34.7%。

  一些人对这种趋势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网络阅读形式渐成人们的阅读习惯,可能造成国民思维能力的弱化。网络小说看了一堆,阅读《论语》的那个美好午后仍是遥遥无期。

  但在另外一些人眼中,阅读早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传统纸质图书不再是人们阅读的惟一选择。说中国人远离了全民阅读,不过是杞人之忧。

  著名作家王蒙对读书的看法比较宽泛。在他看来,网上浏览也是阅读的一种。不过,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

  为什么读书? 于丹:滋养自己

  有人表示,说国人不读书是不对的,只是读书的目的明确且理性。放眼望去,在各大图书榜上热卖的,有不少是养生、技能等“实用”书籍。

  “读书无用论”在当下仍有一定市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是看到寒窗十数载的大学生难觅工作机会,或者是忙着赚钱认为读书浪费时间。

  著名学者于丹日前在做客人民日报谈到读书的功利性时,把现在的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

  在于丹看来,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在这个时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于丹认为,文化能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学者:应有国家的“读书节”

  当前图书阅读率走低的现状亦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担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就在两会上再次建议国家设立“阅读节”。在王教授看来,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有评论认为,国家“读书节”的设立,在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仪式下,我们的阅读将变得高贵、神圣和富有尊严。

  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在于儿童

  在学者曹文轩看来,孩子的阅读情况,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曹文轩认为,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则表示,“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这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一条黄金定律。儿童阅读的首要之义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爱上图书、爱上阅读。”

  全民阅读 树立民族新形象

  如何让国人重新发现阅读之美?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尤为重要。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促成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

  通知指出,希望各地结合实际,设计和实施推动本地区全民阅读活动的具体安排。同时,要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全民阅读活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全民阅读。

  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表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有评论指出,比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地铁中的阅读者应该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作者: 茶树的夏天    时间: 09-4-23 16:56
原来是读书日
作者: 虚空    时间: 09-4-24 00:16
我几乎每天都读书,唯独这天不读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4 15:17
标题: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网络时代的我们是否远离了书香
http://xinhuashe2007.home.news.cn/blog/a/010100002940066B83E0FD93.html

作者朱继东


前几天翻看报刊,忽然看到一组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的文章。心里一震,才猛然意识到在这个网络时代自己已经远离了书香,很少能有时间沉下心来好好读书了,而偶尔读的也是被昨天我和纪老师一起称为“垃圾”的所谓畅销书,实在是有些堕落!因此,在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网络时代的我们是否远离了书香?”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选择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是因为这一日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特殊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此外,许多著名作家包括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这一日出生或辞世。自“世界读书日”确定以来,每年的这一日,世界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因此,我更愿意把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看作一封每年一次的邀请函,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读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热爱学习的传统。从“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验之谈……人们相信,读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更是人们自我完善提升、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心理的强化,更多是需要从阅读本民族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中感悟和体味。削弱阅读环节,就很可能造成个体对民族历史的割裂,民族记忆的缺失。而缺少民族记忆的个体又何谈民族自豪感呢?从小时候起,我们就是听着那些伟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走上了求学之路,也才有了今天的点滴成绩。

    书,是我们人类亲密的伙伴、贴心的朋友、无声的教师。知识就是力量,而我们习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就是书本,因此,书自然成为给予我们无限力量的文化源泉。当我们疑惑迷惘、孤单寂寥时,书可以为我们安抚心灵,排忧解惑,它是一盅最美味的心灵鸡汤。如果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他的精神追求,那么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出的则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法国大作家雨果有句很有意思的名言:“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将发射火星。”很多人生灵感与领悟,都是在捧卷细读之时。一本好书的精髓需要慢慢品味与体会,在心灵与作品的碰撞中,得到性情的陶冶,智慧的升华。因此,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竞争,体现为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是,我们很多人在这个网络时代已经远离了书香,很少能有时间沉下心来好好读书了,而偶尔读的也是被称为“垃圾”的所谓畅销书,实在是有些堕落!正如昨天我和纪老师一起聊天,谈起读书,说的目前很多人都已经很少读书,有的人读书读的也是称为“垃圾”的所谓畅销书,实在是有些堕落!虽然网络阅读有不少的便利性、海量行等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手捧一本好书的恬淡沉静不同,网络阅读比较“跳跃”与“随性”,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形式,让不少人流连于各个链接与窗口,走马观花式的进行“浅阅读”,只过眼睛而来不及过大脑,这样的阅读有量无质,能汲取的精神营养实在有限。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在这个网络时代捧起久违的书本来,重新找回那已经远离了书香,让我们的人生因为书香而更加充实、美丽!

    也许有不少人都会说如今实在是太忙,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句“待饭未来还读书”。实际的状况是,现在人们休闲的时间在逐步增多,每周两个休息日,还有“黄金周”长假等。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的情况是,在一些假期里,许多商场、酒店乃至娱乐场所都是“人满为患”,这个时候你闭门读书,岂不悠哉。可惜的是,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很多人没有做到!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我们还看到,有的人虽然口里说很忙,可是在网上玩游戏、聊天、交网友甚至看成人小说以及黄色电影……可以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不下线,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悲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些时间那一些来读书,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呢?

    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新华网,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当时,在现场做报道的我听了这句话心里一震,觉得总理说得太好了,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虽然“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虽然如今是一个很多人已经远离了书香的网络时代,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在每一天享受读书带来的进步和乐趣。愿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能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4 15:21
为何现在书籍越来越多,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http://ljs19817.home.news.cn/blog/a/0101000014EE06692F371291.html

作者 刘家山

刚从海韵的博客里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原来世界还有一个读书日,据说这个日子与世界上许多大文豪、大作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巨人中,我只听说过4月23日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日子,其他的一概不知。说起读书,我是个孤陋寡闻的人,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其实,我不配谈读书。既然世界读书日走来了,也就随声附和几句,说点感想吧。

现在想来,自己最悔恨的就是不会读书,没有养成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回忆起来,除了学生时期读过一些课堂上的书,看过一些政论方面的书,其他寥寥无几。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书、文学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读得少之又少。难怪后来常常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年少时没有找到读书的感觉,让时光在儿戏和饭碗中溜走了。就是偶尔读读书,也还是那种追求时尚的读书,譬如说,在别人和媒体的影响下,某一时期有某一本书特别畅销,谈论它显得特时髦,插不上嘴显得特落伍。于是乎,拿来读读做个样子罢了。

其实,读书绝对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一个人如若学会了读书,那他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一个快乐的人。读书不但可以得到求知欲的满足,而且能够与书中的灵魂交流、丰富自身精神,领略快乐的人生。我觉得读书必须要摆脱功利的观点,祛除商品的意识,有一种从容谈定的心境。否则,谁也读不好书,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我市作协主席晨义是我的同乡好友,近年来出了几本文学书,我读过他的《一千年的回眸》和《钻石人生》,他的文学素养和精神让我很佩服。想必他是一个会读书、会写书的人,单从他处世淡然、不事张扬的为人做事的低调中,就可意会出他的读书精神来。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远的不说,毛泽东就是一例。毛泽东一辈子博览群书,直到老去。我想毛泽东之所以伟大,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

我们这个新时代也提倡读书,两会上也有代表提出设立全国读书日的议案,但是,总体上看,许多人都没了读书的那种心境。金钱让人浮躁,权力让人焦心,美色让人迷乱,生计、儿女和交际又让人心力交瘁,那还有心读书。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这样多的书籍,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今天的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赚钱的。这样的境况很无奈,一个民族的无奈。试想,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到头来终究是可悲的。处在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但是很难。

应该让青年人学会读书,喜欢读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青年是未来和希望,如果青年人也都青睐于金钱,拼搏于名利场上,没有心思读书,那才是最可怕的。青年人要善于读好书,追求一种读书的品位。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有人说,看电视可以代替读书。其实不然。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我到提倡网上阅读,网上阅读也是一种现代的阅读方式,有时这样来的比较容易些。毕竟网络已经很普及了。

在世界读书日之际,写下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共同记住作家周国平的忠告: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读贤哲的书,走自己的路。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9-4-24 15:23
“读书日”谈读书
http://redseakkk.home.news.cn/bl ... B7066C896445F9.html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前段时间温总理在和网友的交谈时希望提倡全民读书,从庙堂到江湖掀起了一股讨论读书的热潮。各地各级组织也纷纷举行了种种读书活动。重庆市在薄熙来的策划下正盛行诵读经典,市委宣传部主持编辑的《读点经典》成为各单位的热门征订刊物,在重庆新华书店一度卖到脱销。

在社会日益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以海量信息和快捷获取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信息、阅读文字的重要渠道。以至于“今天你百度了吗”、“google了吗”在某些场所都成了见面语。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其时效性强的海量信息使人们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速读成了时下主要的阅读方式。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精读《红楼梦》《罪与罚》等大部头著作,对一些传统经典很多人大呼“看不懂”或说“没时间看”,书店里和电视上的各类经典解读成了人们了解经典和“读”经典的主要方式,这种被我称作的“一人看了成千上万人也看了的阅读方式”老为我诟病。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不应该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读一部经典,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升华我们的思想。

小学时,学校里贴的标语里有两条我至今印象深刻,一条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条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通俗而哲理的语言深深地影响了我,读书成了我保持至今唯一的兴趣。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就是得到一张包裹东西的报纸我都如饥似渴的读。邻居家里有一箱子书,要我帮他干活才借给我看,那时我帮他干了很多活,也看完了一箱子的书。《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通史》都是在那时候看的,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当我把里面的故事讲给伙伴们听的时候他们那种崇拜的眼光成了我继续读书的动力。到读大学的时候,站在图书馆书库里排满图书的书架前,沧海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也许自己一滴水都不是。在考英语四六级为主流的大学校园里,我沉湎于视为无用的哲学书籍中。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让处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下的我对哲学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呆坐在图书馆的椅子上思考着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易经》《道德经》让我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源头跋涉了一回。这些“无用之书”使我整个人的思想和心灵脱胎换骨,在浮躁的世界里多了一份从容。

我也曾经以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为傲,在向别人炫耀自己高超的搜索技巧的同时宣称“世界自从有了网络之后很多事情都变得容易了”,宏远计划把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进行整理建立家庭数字图书馆。狂热过后的平静,我发现我并没有进步,这些从互联网搜索到的资料我并没有认真地阅读、使用过,只知道里面的大概内容。痛定思痛后,终于发现互联网只是改变了我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我获取知识的方式。读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作者: 阳光仙子    时间: 09-4-24 20:33
世界上还有这个节日啊,我今天才知道
作者: 般若白莲    时间: 09-4-27 12:41
原帖由 美惠子 于 09-4-23 12:29 发表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http://book.people.com.cn/ ...


传承中华文明,留住绿色家园。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