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完美主义的家庭根源 [打印本页]

作者: woshilili    时间: 09-1-17 09:34
标题: 完美主义的家庭根源
完美主义者倾向于为自己或他人的工作设置超越现实的高标准,同时无法接受诸如个人外表、家务或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与缺陷,并对完整、纯洁、善等过于偏执。早在1950年,美国分析心理学先驱Karen Horney就在其著作《神经症与人类成长》一书中提出了完美主义这一概念。多年来,人们已经发现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障碍存在关联,但直至最近20年,更多学者才就完美主义与抑郁、自杀倾向、社会焦虑、社交恐惧、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逐步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目前完美主义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

一些研究探讨了完美主义的形成,发现追求完美、过度苛求的父母导致了子女完美主义的产生。研究表明,如下四种教养方式促进了儿童早期完美主义的形成:1. 过度指责、过度严格的父母;2. 父母期望与标准极高,间接指责;3. 父母对子女缺乏认同,或者认同不一致、有条件;4. 完美主义的父母成为完美主义态度与行为的示范。本文将在上述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个案解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产生影响的心理学过程。除非特别注明,所用个案均为笔者的访谈资料。

1. 完美主义父母对家庭氛围的影响

完美主义的父亲或母亲要对子女产生影响,或者父母双方必须达成一致,或者不赞同完美主义的一方在教育子女时起不到主导作用。对于后者而言,如果父亲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母亲将被迫保持沉默;如果母亲专制,就成了弗洛伊德所谓的“母亲主导、父亲缺席”(mother dominant, father absent)。极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持有严格的是非标准和规则刚性,要求配偶的绝对服从,否则将施以极为严厉的惩罚,最终迫使对方就范,其策略包括语言伤害、大打出手、打冷战、自虐。在语言伤害方面,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敢于动口,什么话难听就骂什么,骂对方的身体缺陷、骂对方事业无成、骂对方的习惯嗜好、骂对方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乃至祖宗十八代;敢于大打出手,敢于动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乃至动刀,完全不顾后果;敢于砸东西:配偶喜欢什么,他就砸什么:喜欢书,他就撕书;喜欢音乐,他就砸碟片;敢于搞精神暴力:打冷战、把对方关在门外不许进家、不许吃饭、不许睡觉、不许上班、不许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不许用钱;敢于在公共场合撕破脸皮,羞辱对方,乃至公开煽对方耳光;或者采取自己不吃饭、不睡觉等自虐手段。总之,打击是全方位的、毁灭性的。对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偶尔也会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火山爆发、歇斯底里、血拼到底;但是,如果不希望拆散家庭,为了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和谐、避免更为猛烈的碰撞、保住自己的脸面,一般情况下只好忍气吞声、三缄其口、委曲求全。于是夫妻双方或者主动或者被动达成了一致,家庭开始被如下的氛围所笼罩:较少宽容、忍让和笑声,更多的是吆喝、叫喊、冷漠、瞋恨、争执、指责、谩骂、命令、强迫、羞辱甚至诅咒。这既为子女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塑造子女的完美主义性格创造了条件。

2. 从个案看子女完美主义的形成

2.1 高标准与规则刚性

例1:小孩正坐在地板上玩得高兴,突然听到母亲带着强烈的瞋恨心厉声尖叫:“快起来!地板脏!不能坐!”小孩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只得蹲在地板上继续玩。

完美主义者往往有绝对的是非观念,认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存在中间状态。因此,只要哪怕稍微偏离一点点他所认为的绝对正确的标准,就是绝对错误。比如,一些完美主义者有洁癖,他们对干净整洁秩序要求极高。地板不是绝对干净,就是绝对肮脏,不存在有点干净、比较干净、非常干净等梯度。地面上的一张纸片、一根头发都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父母不允许小孩把手放进嘴巴,不可以坐在地上、不得触碰地面、青草、树叶、栏杆乃至别的小朋友,就是因为一个字:脏。白天不允许孩子坐在床上,以免身上的衣服“弄脏”床单;睡觉前,小孩准备在床上翻跟斗,被喝令禁止,因为这会把床单弄皱;如果把手放进嘴巴,父母就会立即打他的小手。一个典型的展示规则刚性的例子是这样的:

自打我生下来,父亲就按照他的理想设计着我。生活上,他给我制订了一个严格的吃喝拉撒睡的时间表,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坐痰盂,几点钟刷牙,几点钟用早餐,几点钟饮水,几点钟玩耍,几点钟吃午饭,几点钟吃晚饭,几点钟吃药片,几点钟喝牛奶,几点钟睡觉。在他给我吃的各种颜色的药片里,有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另加一支市场上流行的营养液。父亲认为,他的这种“科学喂养法”一定能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有时我玩积木正玩得高兴,他说是该尿尿的时间了便非要我去坐痰盂,我说我不想尿尿,可他不由分说就将我抓起来放在痰盂上,不尿尿就不让我下来。有时肚子分明饱饱的,什么也吃不了什么也喝不了,可是喝水时间到了,他硬要我喝水。妈妈说他太机械会害了我,可是他不听,并搬出一套道理,诸如营养需要搭配,人有固定的生物钟等等。为了这些琐事,他和妈妈之间经常发生争吵,我害怕他俩吵架,于是后来每次都很听话,他让我尿尿我就尿尿,他让我喝水我就喝水。妈妈拗不过他,只好撒手不管。

这些例子看似简单,但由于从小开始,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次,慢慢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例1中,首先,孩子正玩得高兴,突然被喝令禁止,第一个反应就是“吓了一跳”,慢慢就会把这种恐惧心和手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最终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完美主义者往往比较压抑、忧郁、厌烦、冷漠,这跟儿童时期快乐的被剥夺有关。其次,父母带着强烈的瞋恨心强迫子女服从命令,会使子女产生瞋恨、逆反和报复心理,导致攻击性,甚至爆发歇斯底里;成年以后,对外界稍有不满就会怨恨,发脾气,很大程度上是在发泄童年时期压进潜意识深处的不快;当子女无法反抗父母的意志而不得不服从的时候,会变得阳奉阴违,缺乏自律意识,表面上遵守规则,一旦外界的约束消失,就会放纵自己。此外,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跟什么人接触,首先担心的就是脏不脏,把是否干净提到了超越一切的高度,身体的轻松、内心的愉悦被扔在一边,导致自虐倾向;当他要求别人也要遵守这套规则的时候,会漠视他人的身心疲劳,导致情感迟钝、虐他以及非人性化倾向;由于对外界的戒备心理和不信任感逐渐产生并增强,在自己与他人以及外界环境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离带,把自己隔绝开来,容易变得孤独、不合群,很难信任别人,做事情也是缩手缩脚;对脏乱的恐惧同时也是在不断暗示自己:我不行,我很容易受到伤害,使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心态;过于关注干净整洁这些表面化的东西,思维容易被表象所束缚,抽象思维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对秩序的过度追求排斥了混沌和不确定性,使幽默和创造性失去了产生的土壤,变得机械刻板缺乏灵活性;由于“干净”无形且没有极限,为了更加干净,需要“不懈追求”,于是反复洗手、洗衣、拖地,慢慢就形成了强迫性人格障碍;有学者指出,完美主义者比较吝啬。这是因为,儿童时期父母大量的“不行”、“不可以”、“不得”、“不准”、“不许”极大地剥夺了儿童的行动自由,在子女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匮乏感,吝啬意味着占有,是为了弥补匮乏感,也是为了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此外,由于经常性地处于过度干净的环境中,缺乏细菌对免疫系统的良性刺激,结果免疫能力下降,胃口、睡眠、体质都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并养成挑食的毛病。

上述探讨能够解释前文留下的一个问题:一个专制型的人,他的配偶为什么在结婚之前没有发觉?因为在恋爱阶段,他的专制性的一面被隐藏得很好,显得非常干净、整洁、礼貌,但结婚以后外界的约束消失,在家庭里面就会展现专制性的一面。从对现实的观察以及文献的记载可以发现,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在家庭里、在公司里成为上司时、在车站、饭店等没有多少约束无需顾忌太多的地方,比较容易跟人发生争执。专制型的完美主义不是反社会人格,但跟反社会人格有某种相似之处:

这类人在外表上大多并不是电视或电影中那些坏人的样子,实际上,在第一次见面时,许多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都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显得很有魅力。但天长日久,他们的那些损人利己、撒谎和不可信赖的个人特点就会显露出来……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大多有过痛苦的童年经历,曾被情感剥夺、被忽视和受虐待……他们的脑电波模式与常人不同,说明他们的大脑没有完全进入唤醒状态。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许多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喜欢寻求刺激,一种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通过高强度的刺激来改变大脑的持续低唤醒状态或自己的“无聊”状态。

完美主义者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主人公安嘉和:他注意干净整洁,在单位表现极佳,在家里对爱人梅湘南处处管束,甚至往死里整,而且这一切据说都是为了对方“好”。

2.2 惩罚的毁灭性与突发性

例2:早晨孩子赖床,不肯起来上学。外婆拉他起来并给他穿衣服,孩子开始哭闹。母亲不耐烦了,于是狂吼起来:“你今天别去上学了!”“不许哭!”“停!!!”“我不睬你了!”“外婆帮他穿好了衣服就出去!”

父母在发现孩子“犯错”时,不问事情的大小,也不问发生的原因,搞突然袭击,对其进行严厉粗暴的指责打骂,并要求子女立即改正错误,也容易导致孩子的完美主义。

在例2中,从母亲的几句话可以解读出如下信息:首先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子女,会使子女觉得非常委屈并产生逆反心理,以后自己遇到事情也会如此,缺乏耐心,不分析就下结论。“你今天不要去上学了!”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因为哭泣这件小事可以牺牲上学这一更大的目标,以后衣服不合身也可以不去上学,因为情绪不好可以在高考的时候胡乱答题,因为个人的恩怨可以毁掉一家公司,因为看不惯他国的某人可以兴师动众带着坚船利炮不远万里去侵略某个国家。这样,孩子对大小事之间的差异开始丧失判断能力,以后很可能因为纠缠于细节而忘记了整体,执著于手段而忘记了终极目标,因小失大,本末倒置。在本例中,上学是第一位的,无论孩子是否哭闹都必须去上学,原则性问题不可妥协。

另外,带着瞋恨心和命令的语气不加解释地对着小孩大吼一声“停!!!”要求孩子立即改正,孩子会觉得没面子、尊严被剥夺,因此他不会停止哭泣,他要自我保护、对抗到底。自我防卫意识一旦强化,以后一遇到问题,就会条件反射首先保护自己、指责别人,不知道反省自己,也不知道道歉为何物,听不进他人的劝告,缺乏移情,不能领受他人的情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四个子女个个离婚,这既跟母亲不断干预子女的婚姻有关,也跟子女受到完美主义影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正如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女大学生所言:“我固执有时又偏激。只要我是对的,我就不会让步,有时争到面红耳赤的,要不我就不搭理对方。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几年我已经很克制自己了,尽量不和别人争执。即使无法避免,我也会请身边的同学作证或一同说服他。我不善于交际,不会正确表达自己,有时也会被误会。”

“我不睬你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所有暴力中最大的暴力不是别的,而是冷暴力——沉默。完美主义者有两招:或者刮台风,或者一片死寂,后者比痛骂造成的伤害还要大——“一张拉得长长的脸,足以熏黑任何一片晴朗的天空”(佚名,2004)。朝外婆大吼“帮他穿好了衣服就出去!”意思是要把小孩孤立起来,让他失去外援,好一心一意收拾他。由于讲话时语气粗暴,没有表达对外婆的尊重,会给孩子留下效仿的榜样:只要我不高兴,就可以不尊重长辈,就可以对父母师长大喊大叫。完美主义者的家庭给人的初步印象可能是非常民主,儿女对父母讲话很随便,其实是缺乏应有礼貌对父母不尊重的表现。

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其惩罚子女的方式有三个特点:毁灭性、对错误的唯一场依存性、对除错误以外的其他条件的场独立性。所谓毁灭性,意味着无论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都不在乎。广西北海一个28岁的女青年买了一本书,父亲看了很不满意,当着她的面把这本书撕得粉碎;一个年轻的母亲,盛怒之下拒绝给七个月大的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所谓“对错误的唯一场依存性”,是说只对别人的错误敏感,只要别人有错,无论错误大小,就会引发惩罚;“对除错误以外的其他条件的场独立性”意味着没有任何其他条件可以阻止他的火山爆发:父亲不会因为女儿已经28岁了需要顾及她的自尊心;母亲不会因为孩子才七个月需要给以特别的同情;“场独立性”还意味着:即使父亲/母亲正因为某件事很高兴应该会有情绪的连续性;即使子女考试考得很好、刚刚帮助做了许多家务,父母应该很高兴;即使孩子正在生病需要同情;即使有很多人劝阻需要照顾大家的面子,即使在公共场合,即使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等等,他都会无视这些外界条件的存在,在千分之一秒内勃然大怒,令人无法对其态度产生预期,因此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处处谨小慎微,生怕一丝一毫的错误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有学者认为,完美主义可以分为“适应性完美主义”(adaptive perfectionism)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或者“积极的完美主义”(positive perfectionism)与“消极的完美主义”(negative perfectionism)。“正常的”的完美主义者也给自己设立了较高的标准,但比较容易满足,并且没有心理问题。笔者认为,这跟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有关。在例2中,父母如果能够首先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表示同情和安慰;不是批评孩子的错误而是指出改进的方向;不是强迫孩子立即改正,而是给孩子以台阶、维护他的尊严,允许他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改正,就不至于使子女产生负面心态导致“消极的完美主义”,反而能使子女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并培养宜人的个性,导致“积极的完美主义”。

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母女之间的完美主义程度存在显著相关,但父女之间却不然。Frost等人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母亲的严厉程度(harshness)存在关联。这和弗洛伊德的发现一致:“母亲主导、父亲缺席”的家庭模式容易导致子女的“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被动源于恐惧,害怕受到惩罚;攻击源于受到惩罚引起的瞋恨心与报复心。这里面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和生理原因。首先,目前人类社会对男女的角色期待不同:男性一般仍被认为是家庭与社会的主导力量,必须事业有成、养家糊口;女性也可以事业有成,但不是绝对必须的;男性可以只管事业,较少关注家庭,女性却不得不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男性可以发脾气、讲脏话,女性却必须温文尔雅、温柔贤淑;男性有压力有不满可以把工作作为发泄的对象,成就了之后能够引以为豪;女性事业上的成就不那么被社会认可,有不快又不能在单位发脾气,只能压抑在内心;家务事本身繁琐零碎,很难有成就感;而作为女性,因为生理原因,也容易导致抑郁。因此,家庭比较容易成为女性发泄不满的唯一场所。而作为完美主义者的女性,要在家庭中取得主导地位,她必须敢于突破社会观念这堵厚墙,敢于凌驾于社会习俗和自己的丈夫之上,变得“比男人还要男人”。这样的女性正如Karen Horney所云:她们暗地里寻找的是英雄,一个超级强者,而他同时又如此软弱,以致永远顺从她们的一切心愿。她们需要超级强者,因为她们有着异乎寻常的自卑心与虚荣心,需要超级强者的丈夫撑起她们的面子;她们需要软弱的丈夫,目的是满足她们的控制欲。但这样的要求要得到满足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超级强者的丈夫不太可能同时是软弱的,为了争夺权力,难免引发家庭内部的暴力冲突;如果她能取得主导地位,必须具备非同寻常的超越于一般男性的暴力倾向,这样的母亲所具备的控制力度足以导致子女的完美主义。而父母关系作为子女行为的示范,父亲的被动导致了子女被动性的一面,母亲的暴力导致了子女攻击性的一面。在此过程中,因为儿子存在恋母情结,母子关系较之母女关系会更为亲密,况且儿子因为性别的原因,会把父亲而不是母亲视为学习的角色榜样,另外还可以在家庭外面通过调皮等方式释放不满。因此,完美主义的母亲对女儿而不是儿子的完美主义有更大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父亲可以把工作作为泄愤的对象,因此在家庭里独裁的可能性被弱化。但是,如果父亲事业上遇到麻烦,很可能给家庭带来双重灾难:一方面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另外家庭成了替罪羊。一个热情活泼的女大学生这样说:“我父母在同一家单位,母亲做得很出色,担任部门主管,父亲一直是个小职员,混得不咋样。父亲脾气不好,在家经常打骂母亲。人家都觉得奇怪,我妈当初怎么就那么糊涂嫁给了我爸。人家还说,我爸那种性格怎么会生出我这样的女儿。”这个例子中,父亲因为工作不如自己的妻子,在家里耍威风以获取自信。但女儿没有受到太多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她五岁之前都在外婆家长大,外婆热情活泼,特别乐于助人。另外,五岁的时候大脑除了眼额皮层这样的高度发达区域以外,大部分边缘系统组织已经发育成熟。等她回到家里,因为母亲脾气还不错,而父亲因为父女关系的缘故,对女儿打骂不是太多,因此父亲的性格对女儿影响不大。如上所述,完美主义的母亲在女儿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方面影响会更大。

2.3 完美主义者的心理防御

例3:上海某高校一在读大学生:“我父亲是个铁腕人物。我从武汉考到上海就是为了逃避他的控制。小时候一次不小心掉进河里,几乎死去,我苏醒以后父亲对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暴打一顿,从此以后我对父亲彻底丧失了信心。”

上例中的大学生,无可避免地成了完美主义者,既狂妄,又自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他说:别人欺负我也就算了,我最亲近的人不但不给我同情,反而对我拳脚相加,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无独有偶,一个年轻的母亲告诉笔者,她5岁大的儿子某天在幼儿园掉进河里,虽然没出什么危险,回到家还是被狠揍了一顿。母亲说,她这是跟日本人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吸取教训,变得坚强。但事实是,儿子越来越不听话,甚至想出走;在幼儿园不断惹是生非,欺负班上其他小朋友。因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非但得不到关爱,反而遭到凌辱,会使儿童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冷漠、仇恨、报复与攻击性。此外,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也使儿童害怕面对困难,不敢闯;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后果。这两个例子中,不管父母如何解释,其共同点在于:在本来应该表现同情和关爱的地方,父母选择了攻击。这里父母的行为和一项对10名年龄在1~3岁的受虐待儿童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对一个伤心的同伴做出适当的反应。当一个孩子不安和哭泣时,儿童的正常反应是关注、移情或者伤心。然而,这些受过虐待的儿童很可能会表现出恐惧、生气或者身体攻击。

笔者称上述现象为“落井下石”。完美主义者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对别人的痛苦熟视无睹呢?在这些不合逻辑的表象背后是否存在着深层次的合乎逻辑的解释呢?笔者认为,可能存在如下四种原因:首先,他人的不幸勾起了自己对童年时期所遭遇的痛苦的记忆,于是引发反感;第二,完美主义的父母在遭遇挫折时,往往归罪于外,迁怒于人,离自己最近的家庭成员成了最大的替罪羊、牺牲品。因此,看到别人的不幸,下意识地会认为对方将会发泄怨恨并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与其坐等对方发难,还不如主动出击;第三,父母是权威的化身,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力量。子女潜意识中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了完美主义者,自己的痛苦来自于这些人平时的强大力量,在他们遭遇不幸丧失打击能力时正好可以报复以发泄自己长期积累的怨恨。上述三种解释都是基于内心深处的恐惧感。最后一种解释是,别人遭遇不幸,需要自己提供关心和同情,但专制型完美主义的父母缺乏足够的温暖,没有为子女培养出足够的爱心。在心理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不必提供同情和关爱的合法基础在于把遭遇不幸者投射为妖魔:只要是妖魔,对方遭遇不幸就是活该、罪有应得;既然对方是妖魔,我就非但不必同情,反而要对其进行攻击。

笔者尚未发现对完美主义与心理防御机制相关性的研究。但是,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OCD)、强迫性人格障碍(OCPD)存在相关,而OCD以及OCPD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因此了解OCD或OCPD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对我们了解完美主义者的心理防御有一定的启发。林雄标、肖泽萍等研究发现,OCD 患者过度使用投射、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并与个性缺陷和不良的家庭教养有关。前文所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大脑持续的低唤醒状态也属躯体化的不成熟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弱化父母的毁灭性打击对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完美主义者经常感到索然无味、无聊,有时候却又歇斯底里,前者属于心理防御,后者起到了对大脑的唤醒作用。

3. 结束语

本文从规则刚性、惩罚的毁灭性与突发性以及心理防御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导致子女形成完美主义。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尤其国内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本文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文中所述专制型的父母属于极端情况,不同的完美主义者程度有深浅,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完美主义还有许多心理与行为特点,其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 sire    时间: 09-1-17 11:26
非常好。
已收录。
作者: 人生啊    时间: 09-1-17 11:38
完美主义的母亲在女儿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方面影响会更大。
==============================
写的太好了,我妈妈就是这么的一个人,我2岁左右在地上爬,她都认为我故意弄脏衣服打我
当然我爸比我过的更惨,因为他喜欢打游戏,被我妈摔坏了耳机,言语的辱骂和肢体的殴打也是时有发生。我爸是个要面子的人,一般都忍气吞声了。。。
可是作为一个被家庭毒害了的人,看了这篇文章也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是跟自己对号入座,自怨自怜,而暴力的施加者,却逍遥着,完全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文章,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
我恐怕也被同化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了,所以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毒害他人,但是我要怎么自救呢?我最关心的这点没有在文中找到。到现在还被自己的妈妈控制着,她总是希望我成为她的傀儡玩具,但是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啊,必然发生冲突。我能想到的方法就是避开她,等我爸房子弄好跟爸爸一起生活。
但是我的人格缺陷已经形成了,胆小懦弱自卑冷漠,我要怎么才能阳光的起来呢?希望作者能研究一下这方面
作者: yzplq    时间: 09-2-1 23:57
我父亲就是典型的专制型完美主义者
我可能无意识中对女儿也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太可怕了,我得改掉,不然会害了我的小心肝
作者: 古龙教父    时间: 09-2-4 18:49
标题: 看了这种文章会伤心
我现在怕看这种文章…
作者: 我生存我快乐    时间: 09-2-4 20:11
深有同感,我父亲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对我期望太高了。看了文章才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悲哀,我不幸的童年,我说我怎么和别人想得不一样呢,原来如此——命运使然!
作者: 小水水    时间: 09-2-4 23:13
好可怕
作者: axbyz    时间: 09-6-15 18: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ucheng1    时间: 09-6-16 11:00
你写了这些谢谢你的话语
作者: 冬至    时间: 09-6-16 12:42
好帖~赞同
作者: down0011    时间: 09-6-20 19:48
我看的《自然的指印》里面说性格的很多素质来自基因,环境只能在基因所设定的弹性内改造我们,就像很多精神疾病都有基因的影响,我的强迫症就是。
作者: 860710    时间: 09-6-20 22:35
我母亲就是个完美主义者
她很喜欢控制别人
喜欢自己认为是对别人好,去做事情
不管别人是否真正需要
透不过气来
作者: axbyz    时间: 09-6-23 09: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xbyz    时间: 09-6-23 09: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xbyz    时间: 09-6-23 10: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xbyz    时间: 09-6-24 08: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