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品人与品文 [打印本页]

作者: 龙井似碗钉    时间: 08-12-22 21:38
标题: 品人与品文
要了解一个作家,不妨先看他的文字。正所谓文如其人。心里的恨、苦、笑、悲,通常就铺陈在字缝里,有的朱门尽敞,大马金刀式的做派,嬉笑怒骂,不掺假,不世故,读者观之,有鲁提辖倒拔垂杨柳、数拳打杀镇关西的痛快。写这类文字的,如你所知,男性居多,尤要性格豪爽,像苏轼、韩愈、陆游、闻一多等等。有的则小扉半开,扭扭捏捏的,读者要花很多心思揣想,方能略窥一二。女性中的李清照、狄金森、阿赫玛托娃,皆是。
    但是,也不全然。苏东坡的另一面却是柔肠寸断,悱恻缠绵,悼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擦不尽的泪水滴到今天,把一帮子婉约派都比下去了。辛弃疾亦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新明快,颇有闲气。而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哪里输得须眉半分?这证明人是复杂的,此一时彼一时也,心境不同,风格异变也很正常。
    文字里的两面派,倒不至于害人,最可怕的是文品与人品的极度割裂。
    就像唐朝宋之问,诗才尚可,文辞华丽,生活中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马屁精。他曾谄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和太平公主,他还剽窃外甥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甚至为了灭口还将外甥置于死地。倘若史册中没有关于他人品的记载,后人读到他的“鬓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不掉眼泪才怪呢。还有明末文人阮大铖,为人卑劣,写的传奇《燕子笺》,文笔却“灵妙无比”,凶险着呢,说不定美丽之下便是陷阱。原来,文字于某些人格缺陷者,实在不过是块遮羞布。可是现实中,谁“给我一双慧眼”呢?
    大多数人的文字,我敢肯定,不免沾染了些虚构做作的成分,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要避嫌,甚至可能粉饰真相,有人好夸张,有人好卖弄。玩假的、虚的,不会总那么理直气壮或永远合情合理,读者若真钻进去了,“狐狸”的尾毛还是能揪住一把的。
    撬开一些大师的文字之门,我们用眼睛捕捉住了他们的生活,虽然捕捉的也许只是人生的断章残简。鲁迅的文字如古青铜器,张爱玲的文字如雕花栏杆,沈从文的文字如明月流水,川端康成的文字如青花素瓷,梭罗的文字如沙沉湖底。那么品文字,岂止是品人,更是品别样风景了。
    在字缝里看人,常有意外收获。在当代男写手中,青岛的吴克诚和岭南的沈胜衣特有趣——吴克诚写了《数苍凉》、《药香如蝶》、《烟花》,柔媚流转;沈胜衣恰如其名,一袭蝶衣舞,有柳七遗风。他们是扎在女人堆里的男人,或者说是男人堆里的女人,在哪里都算异类,因而颇得异性读者青睐。
    而有一些前卫女作者,一改“淑女”形象,文字另类得半人半妖,又半干不湿的,却深得喜欢猎奇的读者吹捧。但我不敢恭维。我喜欢像安纳宁、项美丽那样的女作家,她们知书达理,恪守妇道,知白守黑,但从不把女人的美丽漂亮和文字的粗野放荡掺和在一块。
    此中原因,钱锺书分析得精辟:爱漂亮的男子都模仿女气,逼得时髦的女子只好别出心裁,带着妖气。信然!
    我想,作为读者,在光怪陆离的文学现象面前,还是保持理智、清醒的鉴赏眼光为好。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作者: 木碗    时间: 08-12-22 23:22
文字里的两面派,倒不至于害人,最可怕的是文品与人品的极度割裂。
而有一些前卫女作者,一改“淑女”形象,文字另类得半人半妖,又半干不湿的,却深得喜欢猎奇的读者吹捧。

我是从钱钟书的《谈艺录》开始真正接触文学的,读过此书才知自己的浅薄。
作者: 开心果果    时间: 08-12-27 15:36
恩 说个有关钱钟书的小故事 大意是 自打钱老写完围城后 他的粉丝群就开始不断增加 甚至有人慕名拜访 作家嘛 自然喜欢清净 所以如此一来把钱老弄的不胜其扰 有次一个老外拿着书登门 被钱老婉言谢绝 他说  如果你喜欢吃蛋 有必要去寻找那只下蛋的鸡吗?
作者: 木碗    时间: 08-12-27 15:42
原帖由 kingamigo 于 08-12-27 15:36 发表
恩 说个有关钱钟书的小故事 大意是 自打钱老写完围城后 他的粉丝群就开始不断增加 甚至有人慕名拜访 作家嘛 自然喜欢清净 所以如此一来把钱老弄的不胜其扰 有次一个老外拿着书登门 被钱老婉言谢绝 他说  如果你喜欢吃 ...


呵呵,是啊,这句话后来可是广为流传。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