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情感的两极,一个人在挣扎
[打印本页]
作者:
zjh
时间:
08-9-15 20:16
标题:
情感的两极,一个人在挣扎
日志原文:
http://jiatingys.blog.sohu.com/99029336.html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一段时间情绪高涨,对人很热情,做起事情来干劲十足,思维奔逸,即使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也精力充沛;而过一段时间,情绪又一落千丈,总是提不起精神。这样的人似乎是双重性格,感觉古怪。实际上,这很可能是患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病名。但事实上,这种病的发病率却不低,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一百年前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 “患者的情感,就如同一个钟摆,不停地在抑郁与躁狂两极之间摆动。”王刚教授如是形容。 对大众而言,它太“陌生”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不仅是普通百姓,医生也是如此。 可是,医学家们发现这种病,却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当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发现有这样一种病人:情感在高涨和低落之间摆动,高涨时兴奋话多,精力充沛,言谈夸大,行为具有冒险性;低落时话少活动少,精力差,自责,有轻生观念。克雷丕林称之为躁狂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1%,70%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于欣教授指出。一种“天才”病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接受电视访谈中提到自己身患抑郁症时,自嘲“得抑郁症的,都是天才,一般人想得还得不上”。
可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天才病”。“恰恰相反,研究显示,抑郁症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于欣教授介绍。 在于欣看来,躁郁症倒称得上是一种“天才病”。不少著名艺术家,像画家凡·高、音乐家莫扎特、作家海明威、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等,无一例外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这是由于,当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下,其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像有人研究后发现,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高峰,都是其处于轻躁狂状态时。 既然轻躁狂会给人带来这么多“好处”,带来创造力,那么让患者始终处于轻躁狂状态岂不是挺好的?为什么还要把它当成一种病,要治疗它呢? 原来,躁郁症大多数的发作时间,都是处于抑郁发作,而不是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时间是躁狂发作时间的3倍),轻躁狂更加为时短暂。现在也没有办法让患者长期处于轻躁狂状态,它会自动转向,转为抑郁,或者转化为破坏力强大的强躁狂。挣扎于两种情感之间 躁郁症患者躁狂发作时,尤其在只是“轻躁狂”下,会呈现“阳光”的一面,周围的人会觉得患者好交朋友,非常友善,也特别活跃。在饭桌上,患者的笑话不断,让人感觉很“热情”。 但与“阳光”相伴而来的,也有“黑暗”。 患者在躁狂时,有了“热情”,却往往会失去耐性,在此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容易发脾气,对看不顺眼的人有攻击倾向,充满敌意。 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变得盲目冲动:开车鲁莽,过度沉溺于一些危险刺激的活动;花钱多或乱购物;进行一些愚蠢的商业行为或投资。 处于“轻躁狂”阶段的患者,还有一些“自知之明”,会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不太合适。曾有一位患者,在“轻躁狂”时,觉得自己像毛主席一样伟大,于是来到天安门广场,要学毛主席那样挥手。但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妥,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只在有车经过身旁的时候才挥手,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他与车里的人认识,只是与熟人打招呼而已。 但到了强躁狂阶段,患者就会丝毫不理会后果,做出一些突兀出格的举动。 当到了抑郁发作时,患者会像普通抑郁症患者一样,变得郁郁寡欢,毫无自信。 可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不是把自己的抑郁跟正常状态作比较,而是与自己处于躁狂时的状态相比。“患者会感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于欣教授说。由于差别太大,患者的痛苦更深刻,比一般的抑郁症要强烈得多。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长期以来,双相情感障碍一直处于被大众忽视的状态。近年来,人们发现其发病率日趋增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往对这种病的检出率相当低,许多患者并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该国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50%未被诊断,30%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仅有20%的患者被正确诊断,也就是说,5个患者当中,只有1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当完善,其状况尚如此,在我国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于欣教授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患者从11岁起就开始出现症状,之后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并接受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存在,直到患者50岁时,才被确诊为躁郁症。 类似的病例,在临床比比皆是。 据王刚教授介绍,有资料表明,美国躁郁症的患者,从起病开始,到其获得明确诊断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长达10年。在我国则更长。“患者不要说治疗了,就连得到正确的诊断,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王刚对此深感无奈。 双相情感障碍,最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是在抑郁阶段来就诊的,而在躁狂阶段,则鲜有上医院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躁狂。”于欣说。 相反,很多患者会认为躁狂阶段是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个阶段的自己思维活跃,创意百出,而且精力旺盛,尤其是轻躁狂状态下更是如此。 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在旁人看来,会觉得处于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很热心,乐于助人,是“大好人一个”。 即便是到了医生那儿,患者也只表现或讲述自己“抑郁”的一面,因而难以分辨。 王刚教授认为,如果患者因为“抑郁”来看病,医生都应有意识地去考虑患者是否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并通过检测予以排除。后果严重,须及时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工作,引发酗酒,药物滥用甚至自杀。 有资料显示,多达20%的躁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多达50%的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自杀企图。而且,“躁郁症患者自杀的成功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于欣教授指出。 很多人把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看做是“脖子以上的疾病”,认为是脑子出了问题。但据王刚教授介绍,现在专家们更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为其共病率相当高。 所谓共病,是指与疾病常同时出现的问题。具体到双相情感障碍,其主要的共病包括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国外主要指吸毒,国内主要体现为酒与烟草的滥用),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这些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等等。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共病的超过70%。治疗,得靠心境稳定剂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核心,不能仅着眼于发作的治疗,更需要治疗疾病,即着眼于躁狂、抑郁反复发作的共同基础,遏制发作。 “不能看见躁狂就治躁狂,看见抑郁就治抑郁。”王刚教授说,如果仅是治疗发作,则反而会取得相反效果。像如果仅针对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会出现“逆转相”,即由抑郁转为躁狂。 王刚教授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综合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在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一个躁狂症患者。 这是由于医生没有识别出患者实际上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以为是单纯的抑郁症,并按此进行治疗。而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还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商品名:德巴金)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心境稳定剂,应当成为治疗的基础。”王刚教授介绍。 心境稳定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躁狂和(或)抑郁,并能预防随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临床上主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缓解期。 在患者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用情绪波动表(心境图)的形式,记录下患者每天的情绪表现,比如情绪是低落还是高涨,什么原因诱发或是无任何原因,吃药情况,饮食和睡眠状况等。通过这样的表格,能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调整。
作者:
铁观音
时间:
08-9-15 21:27
学习了 从头看完的的
作者:
zjh
时间:
08-9-15 21:33
这个格式会更容易阅读: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一段时间情绪高涨,对人很热情,做起事情来干劲十足,思维奔逸,即使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也精力充沛;而过一段时间,情绪又一落千丈,总是提不起精神。这样的人似乎是双重性格,感觉古怪。实际上,这很可能是患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病名。但事实上,这种病的发病率却不低,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
一百年前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
/
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
“
患者的情感,就如同一个钟摆,不停地在抑郁与躁狂两极之间摆动。
”
王刚教授如是形容。
对大众而言,它太
“
陌生
”
了
——
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不仅是普通百姓,医生也是如此。
可是,医学家们发现这种病,却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当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发现有这样一种病人:情感在高涨和低落之间摆动,高涨时兴奋话多,精力充沛,言谈夸大,行为具有冒险性;低落时话少活动少,精力差,自责,有轻生观念。克雷丕林称之为躁狂抑郁症。
“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
1
%,
70
%的患者在
20
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
于欣教授指出。
一种
“
天才
”
病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接受电视访谈中提到自己身患抑郁症时,自嘲
“
得抑郁症的,都是天才,一般人想得还得不上
”
。
可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
“
天才病
”
。
“
恰恰相反,研究显示,抑郁症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
”
于欣教授介绍。
在于欣看来,躁郁症倒称得上是一种
“
天才病
”
。不少著名艺术家,像画家凡
·
高、音乐家莫扎特、作家海明威、好莱坞影星玛丽莲
·
梦露等,无一例外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这是由于,当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下,其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像有人研究后发现,音乐家罗伯特
·
舒曼创作的高峰,都是其处于轻躁狂状态时。
既然轻躁狂会给人带来这么多
“
好处
”
,带来创造力,那么让患者始终处于轻躁狂状态岂不是挺好的?为什么还要把它当成一种病,要治疗它呢?
原来,躁郁症大多数的发作时间,都是处于抑郁发作,而不是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时间是躁狂发作时间的
3
倍),轻躁狂更加为时短暂。现在也没有办法让患者长期处于轻躁狂状态,它会自动转向,转为抑郁,或者转化为破坏力强大的强躁狂。
挣扎于两种情感之间
躁郁症患者躁狂发作时,尤其在只是
“
轻躁狂
”
下,会呈现
“
阳光
”
的一面,周围的人会觉得患者好交朋友,非常友善,也特别活跃。在饭桌上,患者的笑话不断,让人感觉很
“
热情
”
。
但与
“
阳光
”
相伴而来的,也有
“
黑暗
”
。
患者在躁狂时,有了
“
热情
”
,却往往会失去耐性,在此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容易发脾气,对看不顺眼的人有攻击倾向,充满敌意。
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变得盲目冲动:开车鲁莽,过度沉溺于一些危险刺激的活动;花钱多或乱购物;进行一些愚蠢的商业行为或投资。
处于
“
轻躁狂
”
阶段的患者,还有一些
“
自知之明
”
,会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不太合适。曾有一位患者,在
“
轻躁狂
”
时,觉得自己像毛主席一样伟大,于是来到天
安门广场,要学毛主席那样挥手。但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妥,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
只在有车经过身旁的时候才挥手,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他
与车里的人认识,只是与熟人打招呼而已。
但到了强躁狂阶段,患者就会丝毫不理会后果,做出一些突兀出格的举动。
当到了抑郁发作时,患者会像普通抑郁症患者一样,变得郁郁寡欢,毫无自信。
可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不是把自己的抑郁跟正常状态作比较,而是与自己处于躁狂时的状态相比。
“
患者会感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
于欣教授说。由于差别太大,患者的痛苦更深刻,比一般的抑郁症要强烈得多。
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长期以来,双相情感障碍一直处于被大众忽视的状态。近年来,人们发现其发病率日趋增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往对这种病的检出率相当低,许多患者并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该国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
50%
未被诊断,
30%
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仅有
20%
的患者被正确诊断,也就是说,
5
个患者当中,只有
1
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当完善,其状况尚如此,在我国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于欣教授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患者从
11
岁起就开始出现症状,之后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并接受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存在,直到患者
50
岁时,才被确诊为躁郁症。
类似的病例,在临床比比皆是。
据王刚教授介绍,有资料表明,美国躁郁症的患者,从起病开始,到其获得明确诊断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长达
10
年。在我国则更长。
“
患者不要说治疗了,就连得到正确的诊断,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
王刚对此深感无奈。
双相情感障碍,最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是在抑郁阶段来就诊的,而在躁狂阶段,则鲜有上医院的。因为,
“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躁狂。
”
于欣说。
相反,很多患者会认为躁狂阶段是自己生命中
“
最美好的时光
”——
这个阶段的自己思维活跃,创意百出,而且精力旺盛,尤其是轻躁狂状态下更是如此。
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在旁人看来,会觉得处于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很热心,乐于助人,是
“
大好人一个
”
。
即便是到了医生那儿,患者也只表现或讲述自己
“
抑郁
”
的一面,因而难以分辨。
王刚教授认为,如果患者因为
“
抑郁
”
来看病,医生都应有意识地去考虑患者是否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并通过检测予以排除。
后果严重,须及时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工作,引发酗酒,药物滥用甚至自杀。
有资料显示,多达
20%
的躁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多达
50%
的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自杀企图。而且,
“
躁郁症患者自杀的成功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
”
于欣教授指出。
很多人把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看做是
“
脖子以上的疾病
”
,认为是脑子出了问题。但据王刚教授介绍,现在专家们更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为其共病率相当高。
所谓共病,是指与疾病常同时出现的问题。具体到双相情感障碍,其主要的共病包括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国外主要指吸毒,国内主要体现为酒与烟草的滥用),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这些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等等。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共病的超过
70%
。
治疗,得靠心境稳定剂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核心,不能仅着眼于发作的治疗,更需要治疗疾病,即着眼于躁狂、抑郁反复发作的共同基础,遏制发作。
“
不能看见躁狂就治躁狂,看见抑郁就治抑郁。
”
王刚教授说,如果仅是治疗发作,则反而会取得相反效果。像如果仅针对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会出现
“
逆转相
”
,即由抑郁转为躁狂。
王刚教授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综合医院治疗、被诊断为
“
抑郁症
”
的患者,在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来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成了一个躁狂症患者。
这是由于医生没有识别出患者实际上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以为是单纯的抑郁症,并按此进行治疗。而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还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商品名:德巴金)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
“
心境稳定剂,应当成为治疗的基础。
”
王刚教授介绍。
心境稳定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躁狂和(或)抑郁,并能预防随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临床上主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缓解期。
在患者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用情绪波动表(心境图)的形式,记录下患者每天的情绪表现,比如情绪是低落还是高涨,什么原因诱发或是
无任何原因,吃药情况,饮食和睡眠状况等。通过这样的表格,能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调整。(编辑:王强,本文来自《家庭医生》杂志
作者:
starwx1986
时间:
08-9-15 21:52
德巴金蛮不错的,副作用小,效果也还好,只是这个长期是个什么概念,呵呵
作者:
铁观音
时间:
08-9-15 22:04
我也在吃德巴金~~~~~~~~~~~
作者:
malnu
时间:
08-9-17 10:11
不错的“科普读物”,没有太吓人的学术用语,非常平和而且某些部分角度新颖。
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看过这篇东西我会觉得双相是种很好玩的病。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