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教你怎样找到一份好工作 |
来源/作者: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07-11 14:17:51 浏览: 460 |
赵彩瑞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北森测评网和新浪网联合举办过“第一次就业调查”,其结果显示:半数人第一次选择工作时是盲目的,有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而16.3%的人是“没有太多考虑,跟着感觉走”而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只有11.1%的人根据兴趣爱好,6.4%的人根据未来发展进行选择。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其次是“不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伴随着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违约、跳槽频繁出现,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达到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导致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这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看重的大多是稳定、薪水、大城市、大企业,他们觉得符合其中两项以上标准的工作就是好工作。那么,大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应该看重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怎样才能选好第一份工作?近日,我们采访了几位人力资源专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相信会对大学生有所启示。 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 人力资本网景素奇——大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成长 饭碗感、成长感、舞台感和归属感 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不是自己想做什么、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而是自己适合做什么,但是往往不能如愿。我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对自己不了解,二是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的不一致。怎样才能实现呢?一是通过测评,运用科学的工具和分析来获得对自我清晰的认知,二是从第三方的眼光来判断是不是适合。采用第一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中西结合,因为测评工具引自西方,而往往有不适应中国人的地方;听取第三方的评价则要选对人,听听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力资源经理这些做人的工作的人的看法。 对于好工作的标准,景素奇先生认为是饭碗感、成长感、舞台感和归属感。饭碗感就是优厚的薪水,成长感就是能学到知识、拓展能力,增加智慧,舞台感就是能展示才华和能力,归属感就是与组织的彼此认同和接纳。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成长感最重要,对于工作几年的人来说舞台感更重要,对于四五十岁的成熟的职场人士来说,饭碗感和归属感是最为看重的,也是好工作的标准。组织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是高度背反的,在三十五六岁之前,老板希望员工归属,忠诚于企业,但是员工归属的不是组织而是行业,甚至是市场;等到四十五六岁的时候,员工想归属企业,老板又因为员工不能进一步创新,不能跟上企业的成长步伐而淘汰员工。 大学生要在学习中成长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大学生呢?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大学进行的是纯知识化培养,而企业则要花费5到10年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大学生毕业后的十年时间,几乎都要用来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组织学习,向资深的人士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大学生不要急于体现自己的价值,不要急于把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不要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不需要你做贡献,到35岁以后,甚至到40岁以后,才是你回馈社会、回馈企业的时候,所以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然,这是对一般行业而言,新兴的IT业以及其他年轻人的行业另当别论。 以此为标准,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是一种胸怀祖国而又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的选择。从现实情况看,人有本事放到哪里都能成长,从未来的客观效果来看,能成大器的人,往往是比别人经历更多坎坷、更多磨练、更多风雨洗礼的人,没有基层的经历和经验,人就不厚重。比如说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是在大公司的高职位的,几乎都是从地方干起,甚至是从很艰苦的地方锻炼出来的。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去西部,但是最好能从基层岗位干起,从小事做起,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知识结构决定了你最终的高度 关于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本科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各项能力都达到最高水平,这个时期学的东西构建了一个人基本的知识结构,因此虽然也有人学非所用,改行发挥复合优势,最后做得很成功,但是那些在专业领域干到很高的层次和水平,成为某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人,往往是那些本科就学这个专业的人。此外,工作是否一定要和专业对口,还要根据个人的特质来决定。同样是建筑学专业毕业,但一个从小有美术细胞,在一个艺术家庭熏陶长大的大学生比一个不懂美术,只是因为分数高才录取到建筑学专业的工人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优秀的人才集中到优秀的组织 关于去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的抉择,我觉得优秀的人才是集中到优秀的组织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处于生存状态的中小企业,培养的人往往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会就等于什么都不会,面上的全才站不到职场的高端;而有着系统培训计划和成型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的大企业,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但是,如果一个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人去了这样的大企业,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阶段,有的人有意识地转化,去学习职场知识、职场礼仪和规则,因此往往用很短的时间甚至几个月就能成功完成蜕变,大多数人是不自觉地接受组织的熏陶而实现转变,常常需要五六年时间,还有的人抗拒这种转变,留恋校园那种单纯的生活和环境,这种人是最危险的,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总之,主观努力要和客观选择相结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流的人才去一流的企业,二流的人才去二流的企业,末流的人才去末流的企业,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大企业。 跳槽前不要问道于盲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成本就低,否则,就会出现跳槽。工作了几年的大学生,往往急于跳槽。但是分析他们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跳槽往往没有规律,呈波浪运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跳槽,一定要听听领导尤其是顶头上司、专业人士比如人力资源经理、过来人的意见,因为他们更了解你,更知道什么适合你,或者更有专业知识,更有经验。比如你要创业一定要问问创过业的人的意见,即使他创业失败也能给你提供宝贵的教训,而不要问其他人,比如你的父母、同学,这等同于问道于盲。在一味要求企业提供高薪、发展空间、优厚待遇的同时,更应该想想自己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创造了多少价值? 况杰——工作好与不好因人而异 判断一份工作是不是好工作,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一是否能学到东西。第一份工作在于积累工作经验,是什么,并不重要。在刚工作时,对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因为这样能让你学到什么东西,如接待拜访客户、使用办公用品、撰写相应文案等。 二是公司的成长性如何。一个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成长,大学生你可以随公司一起成长,这样的工作机会就是好工作,而不一定非要去大公司,去高职位。大公司的CEO往往是在一个公司的小角色开始,工作几十年,逐渐成长起来的。户口和稳定关系并不是特别大,想要成长,想要做一番事业,那么能学到东西,能在一个成长中的公司发展,更为重要。 三是技能对口。企业拟聘本科生的职位往往并不需要特定的一个专业的学生,而是要求相关专业,不是专业对口而是技能对口,另外,现在很多行业都有交叉,因此,大学生找工作不要一定要求找专业对口的职位。四是符合个人自身特点。从个人发展方向来说,你是想做专才还是想做通才?如果你想做通才,跨专业求职当然不成问题,如果你想做专才,那么就按照自己的专业去找工作,不过,在校时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在校时的学习创见性不多,更多的是继承性。 一份工作好与不好,因人而异,要看是否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利于个人的优劣势的发挥与避免,个人是否适合企业的风格或文化。城市、户口、薪酬等因素需要考虑,也很重要,但是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目标是创业,那么就不一定要选择大城市了。总体来讲,对企业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企业是良性、健康地发展的,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很好地发展;其次,企业注重员工发展,重视培养和培训,尊重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老板善于培养和指导员工,好的老板就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 覃彪喜——“四要四不要”助你骑一头能找千里马的驴 第一份工作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选择呢?我觉得大学生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要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要对自身有一个定位,自己是想赚钱,还是想实现自我、锻炼自己,还是想继续做学问?自己的能力和个性适合执行、管理还是创意,这份工作提供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你是一个很有说服力而且敢于迎接挑战的人,那不妨去做一名销售人员;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并且对技术以外的领域没有太多兴趣,那就去公司做一名技术人员。如果一个富有商业头脑的人出于从众心理或是官本位意识而参加考试并最终成为一名公务员,那么很可能在某栋不显眼的政府办公楼里碌碌无为地走完一生。缺乏自省能力的人,可以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找辅导老师咨询或借助职业规划、性向测评等科学的方法来获得指导意见。 要争取进入适合自己的行业 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较多的想象成分,对自己立志从事的行业存在一些主观化的认识。要了解各个行业的特点,通过书籍、报纸、杂志、行业性的资讯网站、论坛等媒介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或者向亲朋好友了解某些行业的特点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了解行业的地域分布特点,然后尽量去这个行业最发达的地方工作。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用人单位 大型公司往往管理规范、培训制度完善、行业经验丰富、待遇丰厚,但是个人成长空间有限,而且学到的东西也局限于很小的一个范围,而在中小企业分工不是很明确,一个人往往要扮演多重角色,工作量也更大,但是能让你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晋升机会也多,尤其是有助于你了解整个行业的知识,对于今后创业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企业的寿命大致分为5个阶段,即开发期,成长前期,成长后期,成熟期,衰退期。进入不同的企业,获得的晋升空间、加薪机会、工作稳定性、风险与机遇都是不同的,应该谨慎选择。 要选择能锻炼能力的岗位 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时,为了增加简历选中的可能性,而一家企业同时投递好几个职位,这会被企业看作不了解自己的表现,而这样的人企业是不会青睐的。 现在由于就业压力的存在,很多大学生接受了从基层干起的观念。但是,从基层干起不等于从基层的每个岗位干起。公交车售票员、搬运工、柜台小姐,这样过于基层的岗位,虽然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也不排除从这些岗位走出一些成功人士,但总体来说,不能培养大学生的有效竞争力,因而也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基层做起,也不等于满足于基层工作,不思进取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 不要害怕“双失”(失学+失业)。 大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最迟应该在毕业离校以前找到工作,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没有能力的失业者,因此,病急乱投医,到临近毕业时,即使工作非常不满意,也勉强自己签约,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牺牲一两个月的工资换取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何乐而不为?毕业以后找工作,不用惦记毕业论文、离校手续等这方面的事情,可以一心一意地求职。而且,还少了违约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不要局限于地域依赖 基于心理上的地域依赖而不愿意给自己更多的择业空间,与井底之蛙有什么区别?难道在北京骑着单车迎着沙尘暴去上班,比在外地开着宝马去兜风更幸福?难道在北京任何一个公司都比在三一重工、长虹建团等外地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要局限于专业对口 虽然跨专业求职越来越流行,但是仍有不少毕业生死抱着专业不放。如果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倒无可厚非,但更多的人只是因为不想浪费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认为跨专业求职过于冒险。其实,如果工作不能给你带来激情,而只是糊口的行当,无法成为一种事业追求,那怎么指望你能有所成就呢?而且,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学历越高,工作竞争力越强,相反,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因此,研究生死抱专业不放,结果就是就业面更加狭窄。 不要只为眼前的工资工作 “钱途”是一个量化的现实,但前途却难于把握。如果过于在乎工资的多少,那就很可能选择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或者是前景暗淡的行业和公司。虽然暂时能够得到可观的收入,但是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上海贝尔范星——换位思考是关键 对于“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个话题,我觉得是不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更好一些。如果我们能从企业的角度想想他们认为什么样的员工是一个好员工,并且身体力行,那么找到好工作也就相距不远了。 对于大学生员工,企业常常会抱怨他们缺乏主人翁意识,没能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事不够踏实认真,总是好高骛远,不愿意做小事(其实工作无小事);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抱怨,或者不停地向上级汇报,犯了错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而总是找借口推托自己的责任;做事不够主动,过于依赖别人来安排,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工作不够敬业、负责。如果能够积极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把“琐碎”的小事也都认真做好,时刻注意维护企业形象,多为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能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富有团队合作精神,那么这样的人是能受到企业欢迎的。 要找到好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求职风险,尽可能避免在与企业磨合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跳槽、违约),我建议大学生多做自我分析,培养自己了解分析自我的意识和习惯,了解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盘点一下自己有哪些资源,有什么长处,理想是什么,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编后: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好工作是符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好工作是能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好与不好,没有通用的标准,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户口、稳定、地域、大企业,这些几乎大学生公认的好工作的标准,在专家那里都被颠覆。在我看来,好工作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符合个人的职业目标,二是能让自己学有所用,三是能较好地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愿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 |
原帖由 絮儿 于 08-8-4 19:18 发表
个人觉得如果给我选择的话,会选择仓管的工作,因为我也是一个极度讨厌奉承溜虚拍马,背后算计人的日子的人.仓管的工作实在些,做销售有压力,还会有算计,第一步挺难的,把第一步走好,才会有信心走好后面的路,加油.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