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尝试从佛学的角度把他说的论述一下 [打印本页]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8 13:07
标题: 尝试从佛学的角度把他说的论述一下
尝试从佛学的角度把他说的论述一下
  看完《邪恶人性》了,所以随便来写两句,免得以后就忘了现在想的事情。其实已经忘了一些,因为刚才去煮了饺子。
  书的前面看得比较仔细,可能因为有很多案例吧。最后一章基本上是一带而过了,可能以后还会再看吧……也不一定。
  大概读到第二章的位置,就开始可以感觉到作者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或者起码是基督教背景极深的那种人。很庆幸的,他似乎和我的思路很像(这么说总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应该是大师吧),总之我们注意到的某些东西是相同的,虽然不是全部都相同。
  我想大概是由于他的基督教背景,所以他会把那些问题归为邪恶。从他的思路中,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烙印。在潜意识里应该是相信原罪的,并且也是相信恶魔的,相信人性本恶的起码人性本来不可能是全善的)。包括他想问题的时候,也会有语言的烙印,比如关于LIVE和EVIL的问题。应该说任何人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因而得出符合自己语言的一些结论。虽然说科学家应该是客观的理论的,并且他们得出的结论通常也一定是通过严密的论证的。但是,其实所有理论又都是主观的。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那些大胆的假设有多少出于逻辑思维?更多的应该还是灵光一闪。他们是先信那个事实,然后再证明那个事实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科学和艺术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只不过灵感之后,艺术表达,科学却是求证。(其实求证也可以算是表达的一种吧?)
  他自己应该也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说“邪恶心理学”应该说是一种“宗教心理学”。说得不错。我相信,如果从佛教的角度也一样可以解释他现在所解释的东西,所以让我来尝试一下。
  正如他将所有的那一切归于“邪恶”,佛教则是将一切归于“无明”。不同的是,邪恶是一种罪,无明却不是。无明的基本意思是:无知、愚昧,不了解真相,自以为是的相信某些其实是错误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没有接受到完整的良好的“教育”,所以没有能够习得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没有能够了解一些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起完整的正确的世界观,甚至抱持着完全错误的原则(我并不愿意这么形容,因为关于世界观我们很难确定到底怎么样是正确的,但是我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词来描述那种状态)。这也就是无明了。
  由于无明,他们才做出了错误的事情。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他们认为自己那么做就是正确的。很少人会做自己认为完全是错的事情,总是自我认为是对的,所以才会去做。当然,他们的超我完全明白那样是错的。在佛教哲学里,超我被称为“心性”。当然它与超我也有不同,超我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心性则是符合宇宙规范的,是真理的代表。于是人就产生负罪感,佛教将负罪感解释为我们心灵导师的声音和指点,而我们的良知被称为“佛性”。
  但是恶人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态度,他们越是负罪越是沉沦,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他们的惰性,他们不愿意面对痛苦,他们不断逃避,并将自己的痛苦向外投射,并波及他人,导致伤害。在佛教里面也有类似的解释,佛教将自我和本我合在一起,称为“凡夫心”(sem)。当然,它并不是自我和本我的结合体,只不过在佛教哲学中是刚好呆在自我和本我呆的那个位置上。佛教对它的解释是:拥有分别观念,相对观念,会执著或者拒绝外物的心。(60)凡夫心会诡计多端,疑神疑鬼,混乱盲目,不停地干涉别人,做那些邪恶的人所做的事情,因为它不向外投射就不能存在,而且由于无明,人完全不明白凡夫心的过错。而且凡夫心还有一种迟钝的惰性、稳定性,一种冥顽不灵的习气,如果你想要触及它、改变它,它就会和你作对。它最开始总是对人很友善,一副慈善家的面孔。但一发现你是要伤及它,它就会谎话连篇(好像查琳那样),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而人不能认证自己的心性,反而认为凡夫心是自己,认为凡夫心受到攻击就是自我受到了攻击,凡夫心的痛苦就是自我的痛苦,还将凡夫心保护起来,对外宣战。听信凡夫心的谗言,不断伤害别人,毫无责任感,恬不知耻。
  佛教是没有恶魔于上帝的宗教,认为一切皆在人心之中。所以凡夫心就可以演变成恶魔,而我们的心性就是上帝了。
  关于治疗邪恶的方法,作者提到了要使用“爱”,在佛教中亦有“爱”,但我认为更相似的词是“慈悲”。慈悲是一种更广泛的爱,对于世间一切的爱。作者也提到了要充满同情、怜悯和耐心。我想这里有个错误,就是“怜悯”,这是西方人常犯的错误,他们好像特别喜欢“怜悯”什么东西,但怜悯只会带来障碍,它包含一种“施舍”的意味。佛教相信万物皆有佛性,所以其中明确提到,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可以怜悯,因为我们本质是相同的,谁也不能施舍给谁,所以我们不怜悯,而是慈悲。
  关于魔鬼,我觉得更好的说法可能是“心魔”。作者见到的两次驱魔遇到的都是撒旦,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因为他想遇到撒旦,人们也在呼唤撒旦。因为他也曾经提到过,魔鬼是依附于人心而存在的,撒旦可以是存在的,但没有人可以附身就不能现形。正是他们呼唤的心为撒旦提供了着力点。我以前看过一本小说,男主人公的家族世代负责引导周期性从宇宙来到地球的“渡星之龙”离开地球,在男主人公引导的时候,女主人公在天空中看到了渡星之龙——一条苍青色的巨龙。她感叹:“好大的龙啊!”男主人公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在听说了“渡星之龙”这个名字之后,认为那是一条龙,所以才看到龙的,事实上所谓渡星之龙只是宇宙中的一股很强的气流罢了。用佛教的方法来解释,魔鬼只是我们的业障,而我们将它具现为魔鬼。累计的业形成习气,习气存在凡夫心的基础地,它具现而生魔鬼,于是乔治就听到了魔鬼的声音。而所谓被附身的案例,也许是像渡星之龙一样的强大的气也说不定。接触过玄学的人,因为心中有了“魔鬼”、“法术”这样的概念,而且较一般人要深刻,因而变得容易被附身,因为有特别的东西降临的时候,他会立刻认证它为恶魔或者天使。事实上在巫蛊考察中发现,容易被附身的人大多数都是妇女,而且大多都是农村的妇女,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因为她们无知而坚信,心越相信越容易被附身。
  当然,不是说魔鬼和上帝就肯定不存在。他们也许是与我们不同维数世界的存在者,与我们以某种我们还不完全了解的方式沟通,而心显然是这沟通中的一部分。
  佛教可以被称为“心的科学”,其中有许多关于心的描述,也许是可以借鉴的。虽然与现在的科学的解释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显然,某些东西在被科学家研究出来之前,就已经被神秘学家抽象出来并且广泛使用了。既然这样,为什么借鉴一下神秘学家的研究成果呢?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