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离开电视去读书  [打印本页]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0
标题: 离开电视去读书 
转载)离开电视去读书 
[ 2007-4-14 10:01:00 | By: klxj ]
     《虹猫蓝兔七侠传》在央视被禁以后,引来八方热议。多数人认为该禁,称其“内容过于暴力”。也有人称这样内容适合孩子们观看,还说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其中,在众多的议论中我注意到一位家长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个片子我有时也会陪着孩子一起看,如果说暴力我倒没有特别注意,反而是片子中的一些对白显得很成人化。不准孩子看这类动画,我想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反对”,不过,这位家长也表示,在现代社会信息的来源是广泛的,“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由一部动画的播放,使我想到一个如何对待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当然内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曾经就有报道说有的孩子由于模仿电视上的“画面”而酿出悲剧来的。即便就是在看电视这现象本身,也大有问题。只要查一下相关资料,也会发现,孩子沉迷于电视之中,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看电视一来能学知识,二来安全不会出事,三来不会给自己惹麻烦,省心。

其实,电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剥夺了孩子的想像能力,使他们变得不愿思维,即使在想问题,也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流于浅层次的认知。在国外,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在他很小时就离家出走了。他、哥哥和母亲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底特律又脏又乱的贫民窟里。他做什么都不专心,因此他的成绩很糟糕。他们生活的背景声音便是电视里不时传出的枪声、马蹄声,还有无休止的广告声。他们常常懒散地躺在母亲的大床上,连续好几个小时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的母亲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但是,她比他们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她在给别人家做清洁的时候,注意到了那些住在别墅的成功人士家里的重要东西——书籍。于是,在上小学5年级时的某一天,母亲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她关了电视机,要他们坐下来听她说。她告诉他们,她的儿子们应该从现在起立志,创造自己的生活。

  “你们俩每周得读完两本书,”她说,“并且写一份读书报告交给我。”

  他和哥哥唉声叹气,抱怨说这不公平,别人家的孩子也在看电视呀。但是,他们的抗议没有用。于是,他们想,好吧,也许过几天她就会忘了这事,再说,家里除了《圣经》,也没别的书呀。但是,母亲有她的主意。她说他们应该到有书的地方去:“上车,他开车送你们去图书馆。”于是,两个嘟哝着嘴的闷闷不乐的少年被迫钻进了母亲的旧车,前往底特律图书馆。他在儿童书籍栏不情愿地、漫无目的地徘徊着,不知该读什么书。

  他喜欢动物,当他发现有些书的封面像是描写动物的,便随意拿在手里翻看起来。他能从头到尾完全读下来的第一本书叫《筑堤者》,这是一本关于海狸的书,写了它们的生活,特别描写了它们如何一点一点地、勤奋地修筑堤坝,以便建设自己的家园。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完全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没有一个电视节目能像这本用文字写成的书令他着迷,它把他带到了森林的小溪旁,带他去观察动物们如何坚持不懈地修筑自己的房子,建设自己的生活的情景。

那时,他并没有马上觉得读书与看电视有什么不同,但不久,他就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体验。随着他的阅读,书中的情景会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阅读调动了他自己的想像力,而不像电视那样将情景仅仅展现在他眼前,他只是被动地接受。还有,他可以把书翻来覆去地看,重温那些精彩的描写。

  不久,他就盼望着能经常去图书馆,那是与他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安静的圣地。甚至,他常常是迫不及待地一放学就回家去读书。他和哥哥也不用等母亲做完了工再送他们去图书馆了,他们为自己找到了捷径:他们沿着铁路线走,有时遇到开得慢的火车,他们还可以搭个顺风车,快到的时候,他们就跳下来,徒步翻过一个小山冈,就到了书籍圣地。

  在书籍中,他发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他能够自由自在地漫游其中,开始认识了新的事物。此外,他还发现了更重要的东西:他不仅喜欢阅读,他还能够更快地吸收更多的信息,这比他从声音或图像上接收信息更快。

  他从动物读到植物,他发现了恐龙、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区别。当他贪婪地读完他能找到的每一本植物书后,他又把目光转向崖石。他常会沿着铁路线,采集石头样本,把它们装进纸箱,然后拖回家,对照着一本地质学书,试着辨认它们。

  在他浏览群书时,一些有趣的事出现了:他的思维变得敏捷了,做事专心了。老师也注意到他的变化。

至于不准看电视的禁令,后来母亲也放开了一点点,不过,电视已经不再那么吸引他们了,它只不过是偶尔的娱乐罢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母亲几乎是文盲,她甚至不能读懂他们每周交给她的那些潦草的读书报告。但是,后来,她和他们一起学习,不仅渐渐地学会了阅读,而且还通过考试获得了普通教育文凭。

  现在,他的哥哥成了一名工程师。他也成了巴尔的摩市约翰·霍布金斯儿童中心的神经外科主任。有时,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会从一个差生变成耶鲁大学的奖学金得主,最后做到现在这个职位。

  然而,他切切实实地知道,他学习之旅的起点,就是始于几近文盲的母亲“啪”地一声关掉电视,把他们吆喝上车,前往图书馆的那一时刻。

这位母亲所能做到的,其实我们所有的父母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我们的家长有她这样的认识吗?能付诸实际行动吗?作为教师,我敬佩这位母亲,用她智慧的爱和付出,使两个孩子在阅读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所以说,作为家长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看电视,不但要替他们筛选内容,也要严格控制他们的时间。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9-2-9 08:56 编辑 ]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1
说的真好。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做一个恰当的引路人。有的时候需要一点专制和垂范。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3
读书与成长
                                         肖川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现在大多的教师的阅读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好的读物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就是那些能够唤起你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的读物,那些使你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读物。记得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具体地说,一部好书给予读者的是倾注了作者强烈注意力(我们通常把注意力称为“心血”)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而一部糟糕的书给予读者的无所用心或用心很少地收集来的信息。张爱玲在评论爱默生的创作时说,爱默生的书不算多,因为他的书就像珊瑚礁一样,是在海面下缓慢地累积而成的,直到最后露出海面。

那么,读什么呢?首先,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尽管教科书编得还不是很理想,但仍然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读物。现在中小学的教科书上的内容对于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古人讲得好:“故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林语堂先生就曾感慨:“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的味道来……四十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地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其次,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翻译过来的书籍或多或少经过了选择,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英、美、法、德等国)有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简单的抄袭和剪接不太有市场,这就保证出版物一定的原创性和水准。另外,这些书籍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建立一个自由社会需要的。

再次,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我建议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视野要宽广一点。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充满智慧的表达。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最后,在中小学教师读什么的问题上,我主张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报刊。因为优秀刊物上的文章比较精粹,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明日教育论坛》(福建)、《教育参考》(上海)、《中国教师》、《小学青年教师》(河南)、《教师博览》(江西)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类期刊。

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上,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个人的经验是,不一定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作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宋代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朱熹)“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3
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转帖)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莎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没有书籍,如同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在所有动物中,唯有人才能编写制造出来。只有读书,人才能更加像人!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大师对话;读一本好书,精神就会得到一次升华;读一本好书,灵魂就会受到一次洗礼。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枯萎,人的生活色彩就会黯淡。书籍,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读书会改变人生的气质,读书会让人脱俗。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让我们揣着明媚的心境漫步书海,细细品味书香,听书中鸟儿浅吟咏浅唱,看蝴蝶翩翩起舞,任雪花嬉戏在你的面庞,采撷着大自然的珍奇,体味到了人生的哲理。走进书中,与圣贤相对而坐,倾心长谈,品一品李白的老酒,摘几朵易安的黄花;看看杜甫的眼泪,瞧瞧东坡的华发;听听泰戈尔在“雨天”讲述“孩童之道”,闻闻冰心 “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的心灵诉说……

漫步书海,带着我们的心灵去感受老子的深邃,庄子的诙谐,去饱览“四大名著”的波澜壮阔,领略鲁迅的犀利尖锐,品味巴金的沧桑凝重,去欣赏唐诗宋词的豪迈宛约……这是何等的惬意,又是何等的潇洒!

朋友们,请走进书里去吧!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是一座开发不完的宝藏啊!

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的时候,马上会听到许多声音,有美妙的音乐,有战马的奔腾,有铿锵的诤言,有淡泊的心境,还有自然万物中生命的灵动。只要你带着心灵的耳朵聆听,定然能感悟到书中那让你痴迷的独特的风情!

朋友们,每天都不妨问自己一声,今天我读了吗?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在书海荡一回小舟,放松一下你紧张的神经,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能够愉悦我们的心情,陶冶我们的情操,升华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品味,充实我们的精神。更何况每年我们还拥有暑假、寒假两个黄金假期,如果我们能潜下心来,让心灵在书山上攀越,你会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意境。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朋友们千万不要忘记:不动笔墨不看书,那是我们送给学生的座右铭。现在我们也不妨让笔随心走,随时记录下书中的精美语段,书写下自己瞬间的感悟、心得和反思。天长日久,那日渐丰富的阅读积累必定成为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朋友们,让我们心田书香飘逸, 让知识浸润你我的心脾,让文化浸染你我的灵魂,让智慧装点你我的人生。让书卷充盈去我们的事业;让“师生共享读书乐趣”成为育黎初中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快乐终生!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捧起书本,亲近书本,走进书本;终身以书为友,与书相伴!

让我们的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我们的民族因读书而精神,让我们的家园因读书而强盛!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12-27 19:45 编辑 ]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4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快乐终生!

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乐趣,乐在其中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9
张中行谈读书

野渡过客



   

     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1909—2006),出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 1935年毕业北京大学,多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他一生广阅博览,博闻强记,文史、佛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深有造诣,尤其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季羡林赞其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先生一生宁静淡泊,其生活状态最切合刘禹锡的《陋室铭》所写。虽然身居陋室,却逍遥神游。读书是老先生一生的爱好与享受。在其《顺生论》中有一篇谈及读书。

他说读书是人生获取知识最合算的途径,因为一般来说,书籍都是他人人生经验和研究成果之精华。读书的具体作用,先生列出七项:

其一是简单的吸收,变不知为知。譬如读地理知道有遥远的大陆,其二是读书可以明理,破除各类迷信,其三是指导生活,譬如看菜谱学做菜。

读书的第四个好处是培养性情。他说人之性情有高下之分。高者为人处世时不强制造作,能合情合理。性情来自于天性加环境的感染。“但天性加感染,也可能并不高甚至很下,这就需要化或培养。很明显,读书会有利于培养。培养之道有直接的,即从昔人的言论中吸取教训。这样的教训,由《尚书》的‘满招损,谦受益’起,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多,虽然并不等于特效,但耳濡目染(不只嘉言,还有懿行),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还有间接的,是在书香的熏陶之下,心胸狭窄可以变为开扩,偏颇可以变为平和,也就是性情可以由不好变为好,至少是较好。世间的人情也可以作为佐证,是读书人常与文雅为伴,文雅的对面是粗俗,可见读书确是有培养或改变性情的力量。”新教育实验要营造书香校园,也是此意。

其五是欣赏,即获得美的享受。“茶余饭后,或有郁闷,或只是闲情难忍,翻开看看,或念念,都可以暂时忘掉现在,另入一境,其所得又非口腹之欲的满足所能比了。由这个角度看,人生一世,不能读书或不肯读书,等于过宝山空手而回,损失就太大了。”多多读书的人,确实是讨得了大便宜!

其六是可以取得立言的能力。先生这里说的立言,泛指以文字表情达意,小作写个便条写封信,大到论文写作,著书立说。先生说:“学会写,显然只能由读书来,因为不读书,腹内空空,就不会有分量重的内容可写;就说是有些情意,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仍是不能写。”新教育实验倡导结合教学实践与阅读实践来写随笔,也有这样的考虑。

其七是因读书而收书。爱读书之人,也人有藏书的爱好,一本好书,得而收藏自得其乐。“虽然只是闲情,以读书人为本位,也很值得珍视”。
  

谈完读书的好处之后,张先生接着谈如何读书,读书应注意些什么。他说,一是要读好书,二是读能益智明理的书,三是既要多读,又要杂读。多读可多吸收知识,更可开扩眼界。杂读很重要,“有人喜欢文学,多读,也古今中外,而所读限于小说,绝不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就有可能,谈起国事,站在保守派一边,春秋佳日,到寺庙去烧香。这是读书多而不杂,钻了牛角尖,反而不能明理。”先生又说:“有些书性质枯燥,也就较为难读,却必须捏着头皮读。最典型的例是知识论和逻辑”,这些书没有生动情节和人物活动,初读必无兴趣,可是有大用,能提高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先生强调读与思的结合,“读的中间,还要兼能思”。若“读什么信什么,必致不能明理。思是吸收之后,经过辨析、比较,以判断真伪、是非、高下等的心理活动。所谓有知,明理,或总称为有学问、有见识,都是由能思养成的”。

  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开头要靠“理智”,即知道读书有大用,就强制(或由家长、老师强制)自己读。最好是定时(可以不很长),天天如此,过一段时间会养成“习惯”,这就有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保障。这之后,以习惯为根基,会产生“兴趣”,就是觉得读书有乐趣,显然,到这时候,以前百分之八九十的保障就变为百分之百,简直可以说,想变为不读也办不到了。此之谓功到自然成”。先生的这段话,对于我们如何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及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十分有启迪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49
张中行:"初步养成读书习惯,后来略发展,成为不以读书为苦,再发展,成为以眼前无书为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50
读书使人产生差异,读书改变一个人,也延伸一个人!学习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50
读书这件事--给老师的读书建议(闫学)


为什么读书
闫 学

谈起读书这件事,也许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书?读书对我的教师生涯,乃至对我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1967年,大哲学家罗素以95岁的高龄在自传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正是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哲学家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义和源泉。在我看来,对知识的寻求固然有许多途径,但读书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读书将使我们的人生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追寻,能够从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突围,而不仅仅是“活着”?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界,一个是理想界。如果说现实界是有限的,那么理想界就是无限的。我们的“有限”不仅在生命的长短,不仅在于生活区域的固定和不能顺意,还在于我们的思想常常无法超越自身,超越时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求“无限”,寻求我们心中的理想界。那么,读书无疑是这种寻求的重要方式,由读书而引发的思考和获得的快乐将帮助我们逐渐走向“无限”。在读书中,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从而对现实与自身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读小说,悲喜着人物的悲喜,见证着人世的沧桑;我们读散文,感悟着生活的真谛,品味着生命的隽永;我们读诗歌,吟哦着瞬间的永恒,超越了庸常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因此丰富,我们的世界因此阔大。这就为我们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生活)提供了必备的前提和基础。我一直不太赞成“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样的说法,因为我觉得教师的生活不能仅仅只有教育,教育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教育成了生活的全部,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向偏狭与单调。

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如果说技术和思想是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那么,“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有一点必须清楚,技术可以操练,思想则必须修炼。“操练”与“修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操练”意味着机械和次数,“修炼”则意味着沉入和思考。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气质”,但想必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那么,读书就是最好的修炼。

对现实界和理想界的共同关照,我以为便是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而这,绝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言。



读什么书



现在常听有人提倡读书的“非功利性”,也曾见有知名作家表白“愉快是阅读的基本标准”,其实,这样的说法对教师而言是非常片面的。我曾经多次撰文并呼吁教师读书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对此,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曾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朱光潜先生认为,“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所以,他认为读书“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读书,有兴趣的阅读是好事,但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因此,广博而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与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细究不少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年,通过阅读经典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我的阅读指南,成为我孜孜以求的目标。我曾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了明确的分析:上大学的时候,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虽然远远谈不上精深,但基本够用;那么,我要着力弥补的就是教育理论和人文素养这两个板块了。于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老子的《道德经》、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再到国内外大量的儿童文学经典,都是我阅读的对象。长期高品位的阅读不断完善着我的知识结构,使我逐渐拥有了开阔的胸襟和自由的思想方法,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够比较敏锐地看清楚问题的实质。一句话,我作为教师的专业“底气”在阅读中逐渐厚实了。

我想,不论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如何,完善知识结构都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基本的读书方向。

此外,具体书目的选择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如果确有必要,对非经典的书只作略读与泛览,不细读,不精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叔本华谈到读书的选择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为愚者写作的人通常都是会大受欢迎的。”这种说法虽然不无偏激,但却自有积极的意义。他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读那些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书,没有经过时间长河过滤的书,尤其是当下备受推崇的一些流行畅销书,是应该特别警惕的。这类书,往往迎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口味,用通俗而不乏谄媚的手法表现,投机色彩严重,“掺水”太多,并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对这样的书,我常常会拿来“翻翻”,但也仅仅是“翻翻”,做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绝不会花费时间去精读、细读。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51
怎样读书



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我看来,读书与写作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必然引发有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也许立足于自身,也许是对教育的宏观或微观的思考,抑或我们的思绪会更广一点,着眼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所以,我们说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但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让这些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不致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不致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这就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如果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这些年,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首先做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写成一篇篇或长或短的读书随笔。这些读书随笔在《中国教育报》以较大篇幅(有的则是整版)刊登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有些文章被多家网站与个人博客转载,成为许多教师撰写读书随笔的范例,成为教育写作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

有坡度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阅读原则。所谓有坡度的阅读,是指书目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大体说来,有一定难度,内容或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够引发思考,开阔思路,或者导致困惑的书都值得阅读。相反,那些读起来非常“舒服”,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书都不值得花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有时,我们读不懂一本书,不光是语言表达的不习惯,也许更可能是一个知识背景的问题。五年前,我读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完全不知所云,因为我从来不曾见过有学者可以站在如此开阔的视野下看待教育,看待课程,我已有的知识背景给我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碍。但我没有放弃,这几年一直在反复阅读此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渐渐地读出了个中真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我想,这种阅读坡度的降低,当然不是书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我的阅读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结果。

有些书不妨重读,而且是一读再读。曾经读过叶灵凤的《重读之书》,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机械生产的今日,一个人即使财力和精力都胜任,恐怕也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买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喜爱的读过的书取出重读一遍,实是人生中一件愉快的事。”古人也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句,对这样的说法我深为赞同。这些年,凡是我认为值得重读的书,如《泰戈尔诗选》、《小王子》、《傅雷家书》、《给教师的建议》,常常放在枕边,书桌上,电脑旁,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午后慵懒的时光,在人声嘈杂的火车站,在无所事事的飞机上,都会拿出这些一再重读的书,仿佛一个个最可信赖的老友,捧读在手的感觉是温馨与快慰,又常有新的发现和由此而来的惊喜——真正的好书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

其实,读书的方法再多,手段再高明,都有一个前提:先读起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51
读书的境界



书读到一定的程度便会自成境界。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一种境界;作家蒋子龙曾经写过一篇《恋爱般的阅读》,认为“读好书如遭遇一场恋爱”,这也是一种境界。蒋子龙还认为只有“爱人生的人才会有这般恋爱似的阅读,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所居住的世界。而狂热的阅读又丰富精神,精神丰富就如同心底里有一片阳光,站在阳光里,心与阳光共同升腾,人生变成一个朝圣的旅程。”身心同时站在阳光里,行走就成了一种快乐,一种渴望永远迈出下一步的芬芳之旅。而这,都是因为我们以书为侣。

在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读书人物时,我曾经这样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意在表达一种思想: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读吧,让我们一起追求这种境界。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20:05
关注课改:老师,你读书了吗?
                                                                            石修银

      ●老师,你读书了吗?
      这是一个“可笑”的疑问,但又是一个应迫切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些老师不读书。不信,我就问二点?
      一问:你一天有一点时间看看专业刊物吗?
      我常常在一重点中学图书馆,见到图书馆的工人员怨在叹气:我们的领导要我们认真整理摆放图书杂志,以方便老师借阅,甚至一年一年的图书报纸都要装订,存入过期资料库,方便老师查找,但到底有多少老师在看呢?有的老师,我一年也见不到一次老图书馆呢,我正为自己工作的无效而伤心。
二问:你自己订阅了什么专业杂志?
      看看每半年的杂志订阅,我们一些老师订的不是自己孩子看的《小学生周报》,就是《家庭医生》,跟自己专业最有关的恐怕就是《读者》,有多少人在订专业杂志?有多少人订了二种以上的专业杂志?一个老师说:订了,我也没翻,杂志还新的一样,所以干脆不订了。
       10月2日福建师大中文系82级聚会,一在福州名牌中学任教的同学走过来:“老同学,不错啊,我看到你的文章呢。”我心里一热:“什么文章?”“写老师的,在《福建教育》发表的。”我心凉了半截:这是我发表在《福建教育》05年第11期的散文,可我每月在专业刊物发表3、4篇文章,他怎么就没看到呢?或许《福建教育》的这篇文章也是他偶然看到的呢。我心真的凉了:这位在省会重点中学任教的老师,这位应是更有教研氛围的重点中学老师,都很少翻看专业杂志,我们小县城的老师就更不用说了。
       ●读书,是课改的呼唤。
       我听见两个语文老师谈话。一老师说:现在课改了,学生自由发言了,我们老师就更轻松了。另一老师说:当然,现在学生为主体了,我们只是架设他们对话的平台,引导他们感悟思考就行了。
       我大吃一惊:课改了,学生为主体了,我们就可轻松了,真是如此吗?请看一个场景:
       生1;老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为什么就译为“没有文化的人”?
      生2:对应译释吧
      师:是的,对应推断。还记得这么一句?“贤俊者自可赏爱,玩鲁者亦当矜怜”,“玩鲁”与“俊赏”对应,不就译为“愚笨、丑陋”吗?”
     生1:可我想,为什么不用其它词来写,就偏要用“白丁”?。
     师(微笑颔首):这同学有点穷追不放!不饶我呀!(众笑)是呀!为什么就要用“白丁”呢?这要从古代的服饰说起。古代皇帝穿的衣服,是黄色的,公卿王侯穿的衣服,是红色的。大夫令臣穿的衣服,是蓝色的,小卒穿的衣服,是褐色的。而那衣服,是白色的,可以说没有一点颜色的,那是谁穿的呢?
      众生:是平民百姓。
      师:是的,在文中,“白丁”对应的是“鸿儒”,“鸿”是“大”的意思,“儒”,是有学问的人,因此“白丁”就译为“没一点文化的人”了
这就是对话课堂的一幕,我想这个老师没有厚实的底蕴,平时没有读书,他脸上有微笑吗?我们再看一个场景: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一个作文切角的训练。大家知道,写作是构思的艺术,找好切口,也就为文章选择了一个展示景致的窗口。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温暖是什么。
    生1:温暖是我深夜回家母亲张望的眼睛。(鼓掌)
    生2:温暖是我回家见到桌上母亲煮的荷包蛋。
    生3:温暖是老师关切的问候。
    生4:温暖是烟雨朦胧中母亲送伞的身影。(鼓掌)
    生5:温暖是我回家闻到奶奶蒸药的药香。
    师(惊奇):为什么?
    生:因为奶奶可以自己下床蒸药了。(鼓掌)
    ……
    师:同学们,我为你们丰富的情感而震撼,也为你们睿智的角度选择而高兴,你们的选择角度小与巧,为自己的写作的脱俗厚实,为自己的情感的演绎创造了有利条件。祝贺你们。
一堂课,同学们踊跃发言,掌声不断,老师也欣然有色。但我纳闷:这是一堂生动有效的课吗?
     老师对学生的自己的感悟与诠释,没有点评,只是一昧赞扬,何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真的“大家好”吗?难道没有优劣之分?稍稍思之,我们就知:生5是最好的,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切入,文章清新情感真挚;生4、生2是俗套的,不像一个高中所写的,显然有矫情的嫌疑;生3是空洞的,切角过大,如此写来难以厚实出新;生1一般,难以新颖脱俗。老师如此一昧迁就,或是不置可否,如此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厚实的专业修养,没有坚定的科学立场,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知识的干货”(钱理群语),学生会佩服你吗?家长会放心你吗?
      课改实施了,学生思维开放了,问题也就多了,如何驾驭新的课堂,此值我们教师迫切思考。面对课改,一个怀抱一本教参、一本课堂练习而匆匆登上讲台者,如何可以驾驭鲜活的课堂?


      ●读书,是职业的要求。
       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就意味着有了教学的底蕴与能力吗?读了本科,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其实不然。不信,我问三点。
       一问:你可以离开《教参》独立分析教材吗?或是,拿出一篇散文或短小的诗歌,你能分析头头是道吗?
      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特处理教材。”我们从师范中文系毕业的老师,有多少人能做到?没有《教参》,今天,我敢说相当多的语文老师会举足无措。
      二问:你能自己写好一篇下水作文吗?
      我们的语文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沾沾自喜,赞誉有加。而对学生语无伦次之作愤然作色,恨铁不成钢。我想你会写出让自己让学生鼓掌赞叹的文章吗?若是有一天,你的学生看你愤然有词,而面露不满:“老师,你在指斥你在骂,你写写看?”,你将如何面对?
       三问:你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愉悦地体会你的课吗?
       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的;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因为课本是例子,高考出自课本的也就只有古文的虚词或实词的句子3分,以及背诵的6分。于是,学生往往就会轻视语文课,你能让学生始终有昂奋的激情欣赏你的课吗?
      有人说:语数英这三主科中,上课最没人听的,就是排在首位的就是语文;上课可以逃课的,也就是排在首位的语文。有学生抱怨:“语文课是废课。”瞩目此景,我们老师难道不寒心吗?
      我想: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就要有一定的底蕴,就要以自己鲜活的生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不可或缺。不然,我们何谈地位与价值?


      ●读书,是时代的要求。
     课改,是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起点,都是一个打造提升的机会。时代呼唤学者型的老师,呼唤老师读书思考。
    可是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真正去读书思考?
     一听要写学年论文,不然年度考核没有得分,于是,就从网上下载一篇,改上自己的名字,心里还愤愤然:这里的领导真是形而上学,老师会教书不就够了?更有甚者,一听说他人发表论文,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位老师会否上课,如果不会上课,成绩又没有比别人高,就大可褒贬一番:你看看,会写论文的人又怎样?成绩没有什么更好。于是自己也就满足了自慰了。
       我想:一个本科毕业的语文老师,教了十几二十年的语文,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与感悟,没有自己对某一二问题或独特或深入的思考,只会是人云亦云,只会用旧船票登新船,对得起你的学位你的文凭你十几二十年的教学生命吗?
      偶闻一老师发言:“教师没有经过思想的‘我认为’,学生也自然不会说出‘我认为’,只能培养成一群‘精神侏儒’。如果我们老师跪着捧着《教参》教学生,我们的学生就趴在地上了。”这不是出自大“家”之口,却于我们警策尤深,信乎?


      ●我们真的就没时间读书了?
      老师说:我们工作太忙了,你看又要上课,又要备课,又要改作,晚上还要坐班辅导,找学生谈话,哪有时间读书?
     老师忙,此说不假。但我想只要自己去挤,总能可以挤出读书的时间。我05至06学年,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还担了班主任。但我还是挤出时间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学语文》等省级以上专业杂志(CN)发表论文41篇,还在《福建教育》《中国教师报》等发表散文4篇。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
      上午:6点起床“下班”检查学生早读,然后锻炼;8点到10点上课。10点后备课改作。下午:2点半后,读书,思考,整理,撰写或修改文章;5点半到6点,锻炼。晚上:(1)三、五晚上,“下班”辅导;(2)另外时间,散步或会友或看电视,9点到班上检查学生。就这样,我也不感到疲倦,有时还觉得日子过得挺充实呢。
      胡适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道: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柳斌说:“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于漪老师说:“老师要有时代的年轮,要与时俱进.。”读书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实我们的底蕴,张扬我们的活力,亮丽我们的人生。现在课改来了,挑战来了,机遇来了,上课之余,沏壶清茶,摊开书卷,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20:06
读书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实我们的底蕴,张扬我们的活力,亮丽我们的人生。因此,有人说:读书能美容。老师们看看书吧!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20:07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


                              □文/梁厚甫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
    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这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我只能说,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
    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人,倚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般地一脚着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
    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美国人没有书房,然而却能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
在美国,随时随地都可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中外的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成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至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非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话,那就不免过于隆重其事了。
    由于读书要隆重其事,因而,便有人不肯读书,并为自己不肯读书来解脱。记得20多年前看到了一本好书,介绍朋友去看。朋友皱眉道:“白天我要上班,晚上回到家中,太太每晚都设麻将局,叫我怎有机会看书?”
    一个真正肯读书的人,不要说旁边有人打麻将可以看书,即使旁边有人打架也照样可以看书。
    毛病在于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隆重。其实,读书之平凡有如搔痒,不见得有人在旁就不可以搔痒的。
    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使自己在心理上把读书看得平凡,那就首先要忘记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
    其次,对读书的结果不要期望过高。正确的读书态度是有空便要读书,不读书,浪费光阴,未免可惜。
    至于读书是否有收获呢?仍应该相信古人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之所以可取,就是因为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张军摘自《华文读者文摘》)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20:09
书·酒 
[ 2007-5-3 17:11:00 | By: 夏朝晖 ]
  
书如酒。酒有好坏优劣之别,书亦如此。

读好书,如饮醇酒,打开即有清香扑面。饮时,满口生津,齿颊芬芳。饮罢,精舒脉畅,余香满口,久而不去。孬书似劣酒,初饮淡而无味,再饮头昏眼花,多饮则身心俱损。

书又有别于酒。再好的酒也不宜多饮,饮多了不仅不能提神活血,反而有碍健康,甚至减寿殒命。劣酒更不必说。好书则不然,多多益善。多读好书,心宽眼明。

酷爱读书而滴酒不染者是纯粹的书呆子,见书头疼嗜酒如命者是令人讨厌的酒鬼,既能读书又能豪饮者多为豁达洒脱的狂士,如李太白、苏子瞻。与书酒都无缘的人,人生的趣味无疑大减。

倘非能力所限,好读书者不妨学着饮点酒,或许会使你变得开朗热情些。有钱买好酒喝的人,何妨多买些好书品味,肯定会使你的人生更有滋味。
常常是:有钱者大多爱喝酒却很少自己买酒,好读书者大多没钱却仍节衣缩食买书。喝好酒自己不买的人,可恶;买好酒自己不喝的人,可怜;有钱买好书自己不读的人,可惜;好读书却没钱买的人,可叹。
我生性喜读书却不胜杯盏,没钱买书便常借些来读,勉强上席应酬几杯便脸红不已,不知该归入哪一类人。
我所向往的境界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且饮酒难得糊涂。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20:10
闲话读书
[ 2007-5-3 16:54:00 | By: 夏朝晖 ]
  
读书不外乎两种境界:

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骨,数九寒天用冷水洗脸,三伏酷暑将腿插在水中防蚊虫叮咬,为防打瞌睡,在眼皮上撑断了火柴棒,呵欠连天,泪水涟涟,硬为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强打精神,苦撑在那里读之乎者也ABCD,此为读苦书。

雨夜灯下,一杯香茗,半包点心,斜依榻头,到蒲松龄聊斋与妖狐媚仙幽会,陪周作人漫游雨中人生,在余秋雨的引领下跋涉文化苦旅,静静地聆听林清玄谈禅悟理。或者在茶余饭后,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或一本故事书,在阳台的藤椅上躺上半天,过一把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瘾。此为读闲书。

培根把读书的目的分为三类: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能。其娱乐方面的主要用途在于独处和隐退之时,其装饰方面的主要用途在于言谈之中,其增长才能方面的主要用途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后两种读书目的,都带上了一定的功利色彩,这自然会削弱读书的乐趣。在我看来,第一个目的——娱乐,才是真正纯粹的读书,也即我所谓的读闲书。而读书的真正乐趣,应该都来自读闲书。

春天午后的窗前,秋夜漂泊的舟中,夏季清晨的林间,冬日雨夜的炉边,都适宜读闲书,读闲书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一本正经,只要自己喜欢,并且拥有一颗闲适的心,就够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20:18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2007-6-15 9:27:00 | By: 刘清国 ]
  
编者按:

  因为“世界图书日”,也因为第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针对国民读书率逐年下降的现实,本报联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从4月4日起,连续6期推出以倡导阅读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文章,专题取名“书香中华”,寓意希望人们重拾阅读的乐趣,书香遍中华。由读书报来做这件事情,尽管应当应分,但实际上也有一种尴尬在其中——很明显,坚持阅读读书报的,当然是仍然在读书的人,他们是不需要被倡而导之的——这就使专题似乎变成了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然而考虑到读者朋友分散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当中,如果大家都能行动起来——比如在恰当的时候做一点小小的提醒或是劝说,也许就会有新的力量加入到“我们”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期本版所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余光先生的演讲稿,尽管是“书香中华”专题的结束,但“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美好期嘱,也许会从此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首先,阅读是人的权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文化产业和版权部负责人戴奥克拉奥(Milagrosdel Corral)女士针对长期以来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平等,提出“我们必须保证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有书读”。我们开展大众阅读,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有书读。读书是一个人的权利问题,这种权利的保障,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所决定的。回顾阮冈纳赞对图书馆学五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读书是少数人的特权”到“读书是所有人的权利”这个过程是多么漫长。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雅典和斯巴达只向自由人提供教育,十分之九的人口是不享有学习的权利的……因而书是供有选择的少数人使用的”。到18世纪,“为了在最简陋的环境中使社会和平,人们安居乐业,就要求许多人除了贫困外,还要无知……因此,为了每个国家或王国的康乐和幸福,就要使劳动阶层的知识只限于他们的职业范围以内,而不可超越它。牧羊人、庄稼汉以及其他农家人,对这个世界,对与他们的劳动或工作无关的事知道得越多,对他们愉快地并心甘情愿地经受住劳动的艰苦和劳累越是不合适。阅读、书写、算术等……对那些被迫通过他们每天的劳动以换取每天的面包的穷人来说是很有害的。”一直到1913年,要在莫斯科开办一所图书馆学校时,还有沙皇议会右派的领导人提出反对意见:“政府怎能容忍图书馆的发展呢?这将会为一场革命铺下道路。”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崇尚读书的国家,读书也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过去没有图书馆的情况下,穷人家的孩子,当然就没有机会读书了,阅读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就被剥夺了。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这是一个大道理,但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国正在面临着经济腾飞,但是经济腾飞,并不能表明中国就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民的素质上,提高国民素质依靠教育和继续教育,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阅读是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朱永新也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对阅读的热爱程度,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气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人是不是能认真读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其竞争力的强或弱也取决于国民的阅读状态。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最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尊重书籍、尊重知识的民族,阅读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最古老的话题和传统。今天,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代这个传统还需发扬光大。

  第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提倡阅读,尤其是传统经典的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同时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我认为阅读经典具有这样的作用:不仅对人们的系统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好处,还拓展了我们的生活,培养了我们的素质。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阅读经典是作为一个人进入精英阶层所应必备的,是与人沟通的条件。无论中国也好,西方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有这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否则你在这个问题上就失去了发言权。

  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英国文学时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那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去教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机车。然而,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在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正因为如此,我相信:读书,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家庭藏书读书的传统及其重建

  我国家庭藏书与读书人比例在21世纪的前几年呈下滑趋势,根据中国出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三次追踪调查,五年来全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3年,在识字者中只有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这一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读书率比1999年下降了8.7%,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农村居民下降了9.6%。读刊率也从1999年的57%、2001年的49.8%下滑到2003年的46.4%。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调查表明,从国民的媒体接触率来看,高居前三位的仍是电视、报纸和图书,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今后,随着其他媒体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有限的闲暇时间,全国国民的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广读书、鼓励读书,希望重建家庭藏书,让书籍走入每个家庭,让“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并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今天,耕读传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诠释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耕”就是物质建设,“读”就是精神建设。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也仍然保持着很好的阅读传统,比如,基督教强调读书,早期教徒读书主要是指读《圣经》,阅读是教徒跟上帝沟通的一种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好的阅读传统。有学者曾经对英国18世纪的家庭阅读进行过个案研究,在托马斯·特纳和佩吉·特纳夫妇家里,他们的阅读呈现出4个特点:第一,尽管这个家庭日常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中,阅读仍然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第二,他们的阅读大部分是出于宗教的规定;第三,阅读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第四,他们的阅读是间歇性的,也就是不同的文本交替阅读,或者边做其他事情边阅读。据说,犹太民族的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西方的读书传统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今天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有能力重建家庭藏书。我主张应将购书经费列入家庭开支,建立家庭必备的基本藏书。家庭藏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让家庭成员有一些必备的读物,有些人家里根本无书可看。在目前图书馆还不是十分普及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家庭阅读,就不仅是继承传统,还具有实际的意义,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让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有书看,家庭藏书在目前能够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家庭藏书可以给家庭成员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展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培养有修养的母亲、提倡亲子阅读等活动。如果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读书习惯的话,他一生都受用无穷。巴特勒曾经指出:“人们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就比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容易去阅读。”这就是我们建立家庭藏书、提倡家庭阅读的意义之所在。

图书馆在开展大众阅读中的作用及措施

  首先,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能够有力地提供阅读的保障。因为我们建立家庭藏书只是一个方面,毕竟家庭藏书是有限的,杂志、报纸往往都不具备,也没有必要,而图书馆可以提供我们一种连续阅读的保障。《第二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这样一个结论:“国民家庭藏书比例超过一半,但数量不多,比例下降。”说明家庭藏书的普及率还很低,将近50%的家庭没有藏书。所以在中国家庭藏书还得不到普及的情况下,图书馆在我们大众的阅读生活里面意义就被凸现出来。

  其次,图书馆本身承担着很多责任,比如政府咨询、科研保障等,但同样承担着民众继续教育、民众阅读的责任,这是图书馆的一个神圣的使命。中国从图书馆建立的100多年来,图书馆的研究者、工作者以及有识之士,都一直在呼吁图书馆要成为大众阅读、民众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图书馆要有大众意识,对大众开放,对大众开放是保证此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就是因为让所有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能够得到阅读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以及各类图书馆,都有这样一个使命,当然有些研究图书馆可能不重视,但并不是说它没有这样一个责任。从世界图书馆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图书馆一直在承担这样一个使命。今天我们呼吁要加强这样的使命感,让图书馆成为大众阅读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第三,图书馆要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社会阅读,比如:推荐书目、读书报告、新书宣传、协助社区和家庭开展亲子阅读等,像东莞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节活动就很有特色。该馆在2005年新馆落成之际,开展了首界“东莞读书节”,今年已是第二届,推出了一系列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如:东莞图书馆专题动漫活动展、东莞学习论坛读书系列讲座、开通市民学习网、图书展、读书知识竞赛、“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比赛、“我喜爱的书房”设计大赛、“藏书与阅读”优秀图书推荐、推荐书目、“学习之家”评选、外来员工“读书学习,争做新东莞人”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东莞市政府还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着力打造建设“图书馆之城”。从全国范围看,许多图书馆都已经做出很多实际工作。

  此外,图书馆还要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清华大学的老图书馆极有这种氛围,我到那里参观,感觉那个地方真漂亮,宽大的落地窗、古典的书柜、宁静的氛围。坐在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到书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我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那种环境。我曾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双休日谈读书》里专门谈到这种感受,“双休日,图书馆应当成为人们读书的好去处”。今天我想变换一下说法:让图书馆成为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居所。
作者: 木碗    时间: 07-12-27 23:04
现在想想,我还真要感谢自己生对了年代,长对了地方。小时候,电视机还是一种奢侈品,电视节目也很少,更没什么玩具,除了搬着板凳去看露天电影,课余时间就是在家看书。住在省图书馆隔壁,近水楼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如果全部靠购买书籍来阅读,我可没那个本钱,绝大部分书籍都是在图书馆借阅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8 14:22
[转帖]读书妙语

读古人书最解颐的是读古人论读书的文字,不管在低层次还是在高层次上,古人那些读书妙语都有一种引领和校正作用,发人深省,受益不浅。

  《礼记·中庸》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仅此一句,几乎把读书方法的话题说尽了。读书人终一生都不可能把这一句话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难,说这一句的古人也很少能够做得到。于是,古人里便有把它割裂开来的,比如便有所谓苦行派(颜元)和苦读派之分,把读(知)和行完全对立了。国人当信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一家言”的,反对那“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曾国藩有家书中答复其弟要求赴京读书以求深造说的一番话:“苟能发愤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能读书;即清净之,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这是说一个人想读书时,随时随地皆可读书。据说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读书是很讲究窗明案净,正襟危坐的,把读书看得如祭祀祖宗一般的神圣,实在可笑。而今人的读书则比较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不大讲究读书的场所。古今读书人心态的不同或许也从这一小的方面上表现了出来:读书为做官与读书为求知。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是古人很有名的咏读句。这很有境界。有两个意思。其一,中国的读书人大多是出身贫寒的穷佬,耐得贫穷清寒。说得绝对一点,读书要受穷,穷方可读得书。有香衾美酒伴日那心思便不在书本中了。其二,读书人往往是物质的贫乏者精神的富有者,清贫而不坠青云之志,乃是读书人的一种境界。

  张载也有一句很中听的话:“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耳。”许多人常常抱怨记忆不好,除了在生理机制上确实有少数人记忆超群之外,一般地说大伙儿都处在同一水准线上。用张载的妙语来反诘一下自己,或许可以减少一些自烦。确实是这个理儿,熟悉的东西忘不了,不熟又不去钻研的东西就记不住。张载的话,使人如醍醐灌顶,懂得了去寻求读书的义理,“不时思索则心熟”。

  古人读书妙语无穷尽,从这些妙语中,不信找不到登堂入室的路径。古人语:“书犹药也,可以医愚。”谨以此语为共勉。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8 14:24
[转帖]现代读书人读书四相

醉书 大学者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均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到处也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醉”。

  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抄书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他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吃书 青年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好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认真阅读。他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页,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地反复学习翻摸,洁白的书边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夫人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呵,简直是吃书。
 大学者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均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到处也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醉”。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8 16:13
转帖]读书是为了生命的积淀

  前不久,在“青春中华”中国青少年读书周名家讲座中,记者聆听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关于青少年读书的报告。报告中的不少内容,对于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提示意义。为此,记者截取片段整理成文,希望能为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些积极有益的参照。

  ●心灵保持空闲才能阅读更多的好书,老是忙这忙那,不去读书,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无用。

  ●其实寻找书籍就是寻找自己,突然发现一本喜欢的书就如从书里找到了自己,为书中的某些语句激动不已固然是作者的高明,其实也是自己心灵的被发现。读书最大的兴奋莫过于此。

  ——余秋雨

  保持心灵的空闲

  余秋雨小时候家庭作业量很小,他大量的时间都在阅读。余秋雨教授认为,读书比做作业更为重要。他说,自己现在之所以能够侃侃而谈,正是因为自己利用空闲时间读书的结果。如果总是忙这忙那,不去读书,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无用。有了空闲的心灵,才能使自己接触到更多的好书。

  要读一流的书

  余秋雨教授说,书是分很多等级的。在阅读中,横向的学科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横向等级。其实最高等级的各学科是汇合在一起的,因此无论哪个学科的阅读都应该追求最高等级。

  因此不能形成这样一个观点:读不懂一流的书就先读三流的书,然后再读二流的书,最后再读一流的书。文化的等级是势不两立的,读低等级的书时间长了,会离一流的书越来越远。不要以为看了几本不好的书没有什么大不了,这是错误的想法,你已经在这本书上浪费了时间,而且书中的东西已经悄悄进入了你的思想,使你的思路不再清晰。而读一流的书会使我们找到制高点,快速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在青少年时期,读书是为了生命的积淀,而到后来,阅读都是为了工作需要,可见在最适合读书的时候,让低级的书占据了你的时间是多么的可惜。因此,要努力寻找一流的书来读。

  参照书单读书

  青少年很难判断一本书是好是坏,因此在读书方面需要一些优秀的人的引导,需要有经验和有学识的人的帮助。现在报纸上经常有一些推荐给青少年阅读的书单。开书单是好的,但是总有些毛糙,很多书并不适宜所有的青少年,因此,在读书中,不一定要严格按书单阅读。但是需要参照一下书单,因为这些书单上的书基本上是一流的,而青少年只有读过第一流的书才会对书的好坏有一定的判断力,树立起书是分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更贴近好书。

  读和自己有缘的书

  第一流的书太多,因为种种原因,会使一些书和你合不来,另一些书却使你怦然心动。因此在读书的时候难免会碰到一些读不下去的书。这时不要因为读的是一流的书就刻意坚持,而应该暂时放一下再读或者干脆不读。余教授说自己小的时候根本不喜欢看《红楼梦》,而班里有个女生竟然看了12遍。可是过了许多年后自己又喜欢上了《红楼梦》,还专门写了一部红楼题材的戏剧。

  余教授说,刻意读一些读不下去的书就和强扭的瓜一样,是体会不到甜味的,因此应该去寻找一些和自己有缘的书来读。其实寻找书籍就是寻找自己,突然发现一本喜欢的书就如从书里找到了自己,为书中的某些语句激动不已固然是作者的高明,其实也是自己心灵的被发现。读书最大的兴奋莫过于此。

  从书中借鉴人生

  生活中有很多道理,但是有些青少年连一些最简单的都不懂,因此,我们需要读一些人生借鉴方面的书。像《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看起来很浅陋,既称不上是美学也不能算是哲学,但是这些书可以让人向上向善,可以弥补我们在整体结构上的一些缺陷。当然,像我国一些千古道义方面的《论语》、《孟子》等书就不同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书。

  用书拓宽视野

  你知道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吗?你知道目前全球环境保护的基本趋势吗?你知道中国全球竞争力排第几位……对此,不少青少年并不清楚。其实,青少年读一些这种宏观思维方面的书,对于开阔视野是大有益处的。尤其是女生,很多女生以为这些都是喜欢高谈阔论的男生应该读的书,但是只有使自己多学习一些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一个小女人。

  多读一些创新方面的书

  余教授说,教育和创新是矛盾的,教育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告诉人们的是万古不破的道义。如果把陈旧的知识当成一个不可逾越的殿堂,就会使学生不敢打破老师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既需要继承,也需要日新月异,不断往前走。因此我们需要冲破教育导致的保守思想,明白平时学的都是以前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一些创新方面的书。也许这些书中的新思维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冲撞,面对创新会使人惊讶,但惊讶正是突破旧思维的一个窗口。

  不要成为网络的奴隶

  网络文学的发展是应该鼓励的,因为文学的生存形态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不要责怪或看不起网上文化。但是由于网络文化刚开始不久,还是一个比较粗糙的事物,难免泥沙俱下,掺杂着很多肮脏的语言,有些甚至不能称其为文学。

  网上阅读是一种比较消耗生命的方式,里面多是过眼云烟般的消耗性的信息,虽然可以阅读,但当这种阅读形成一种无谓的生命消耗时,就应当进行纸面阅读。毕竟,阅读是为了保持生命的宝贵,单纯追求网上阅读会使人成为网络的奴隶,所以有时候是需要对网络文学进行抗拒的。

  传统的阅读最好不要放弃,因为,纸面的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情趣,肯定不是网上阅读所能完全替代的,就像电视电影不能完全替代戏剧、火车不能完全替代汽车一样。正是因为各有自己的情趣,纸面的阅读更是一种生命乐趣,所以我们应该迷醉于它的美。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12-28 19:32
原帖由 美惠子 于 07-12-27 20:07 发表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


                              □文/梁厚甫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
    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 ...

好文章!我和前夫的合不来,最大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读书的态度不同。虽然我从来没有认为读书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但我总认为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的思想境界和待人处事总是有很多差别的!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12-28 19:49
标题: 回复 #21 美惠子 的帖子
  ●心灵保持空闲才能阅读更多的好书,老是忙这忙那,不去读书,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无用。

  ●其实寻找书籍就是寻找自己,突然发现一本喜欢的书就如从书里找到了自己,为书中的某些语句激动不已固然是作者的高明,其实也是自己心灵的被发现。读书最大的兴奋莫过于此。

  ——余秋雨

说得好,最近看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和《安静》,的确很有以上第二点所说的感受!
前不久看到一个朋友的博客签名:“阅读是心灵的旅行,写作是生命的延续”,也很有同感!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12-28 19:51
哈哈,我也的确好久没去打开家里的电视机了。只是觉得自己花在网上的时间还是多了点,接下来该多读点书了。

谢谢惠姐姐的转贴!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30 09:12
书中锦句

茶--苦而后甘,令人回味;酒--绵而后劲,叫人道爽;泉--清而味淡,却用一生来品出甜。一个知音,如茶、如酒、如泉,让人受益一生。

    梦:总不够漫长,可是我们需要梦想;情:总让人受伤,可是我们还念念不忘;雨:下得再漂亮,我们还是喜欢阳光;你:虽然不在我身旁,但我从未将你遗忘!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只是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只是牵牵手;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开。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挣多挣少不赔就好,家贫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这一生平安最好!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12-30 14:36
标题: 回复 #25 美惠子 的帖子
好句,转了!
作者: 木碗    时间: 08-1-1 16:04
标题: 回复 #22 绿罗裙 的帖子
红袖添香,也要伴个才子才行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15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们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因而,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我也一直以为,读书能够修身、养性、怡情、健体。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19
读书的女人最美丽,读书的男人最潇洒.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20
我的生活空间因为萦绕着书香而充满着醉人的气息.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21
我想为自己打造一个书香世界,让我的生活因为书的点缀而充满亮丽的色彩,让我的日子因为书香的充盈而弥漫醉人的芳甜!”“我要打造一个美丽的书香世界,来一次精神之旅,远离所有的世俗,远离所有尘世的喧闹,给心灵一个歇息的空间,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然后用我真诚的文字,构筑所有的大智慧和大追求,然后如肖川博士所言‘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23
我真的喜欢读书,喜欢品那文字的清香,那一个个大家笔下甜美而酣畅的文字常能涤除我内心的疲劳,带给我永恒的精神享受。我真的喜欢读书,喜欢琢磨那哲理的情思,文人的情怀,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透过文字看历史风云观世界变幻。小小一册书在手,我仿佛握着了我命运的琴弦,会弹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久久回荡,余味无穷。”我深切地感到:“因为读书,唤醒了我沉睡的生命活力,激活了我的生命;因为读书,激发了我埋没的教育热情,我开始用全身心的爱去拥抱我的教育理想;因为读书,挖掘了我潜藏着的才能,我开始找到自信力争做最好的自己。”因为读书,让我对教育也产生了无比的痴爱,不再牢骚不再抱怨,不再懈怠不再疲沓,不再灰心不再沮丧,不再视野狭窄不再思想单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23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8
阅读是丰富思想的最佳途径。 我们的一生,因为有书相伴,而精彩飞扬; 我们的一生,因为有书相伴,而散发韵味; 我们的一生,因为有书相伴,而有了回味的价值。 让阅读与我们一路同行!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8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9
读书 干渴时可以饮到清泉 饥饿时能够拥有食粮 看得见雾中之花 走得近梦中天堂 听得见智慧的声音 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9
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思想,

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灵魂,

不读书的人,人的生命就不会精彩!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0
今夜因为阅读,心中满是美丽!一片飘飞的叶子也在心中蔓延成诗!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0
我想起了这一句话:读书的高度决定生命的高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0
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1
活到老,读到老;读到老,想到老;想到老,写到老.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2
“自信的女人最美”。我要说,有思想的女人更美!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3
让生命在阅读中精彩
让每一天都成为学习日 每天我们都会获得进步 每天都得到灵魂的洗礼 每天都获得快乐 学习是快乐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3
享受阅读好时光,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4
"静静阅读的女人是道美丽的风景,静静阅读的女人有个丰富的世界!"说得真好!可惜身边这样的女人太少,所以总看不到这一道美丽的风景.所以有些女人虽然看上去好像很高贵,其实却让人觉得那么俗气!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16
读着书,心绪和作者的心思融合在一起,感受人生的无常,感受爱的滋味,品尝生命的快乐!许多的无可奈何也会从文字里得到最好的诠释,就像朝圣途中的豁然开朗!因此,总觉得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一种飘逸心香的生活!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24
2007,我的读书生活(作者风之舞)

(盘点2006。7——2007。7)


当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电脑旁因随手翻过而搁下的一摞书,似乎正向我颔首而笑。

“我看青山多妩媚,我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惜书,书亦懂我。我爱书,书亦香我,无需其他,彼此之间的会心一笑,便已是一个静谧而富足的世界。——书在我的生活中,像是情人,一日不相会,便有失落难安的感觉。而有“情人”相伴的日子,心里是踏实的,心灵是宁静的,时光里飘溢着的,也是满满的幸福滋味。

对于爱书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晨读开始的。最惬意的,是打开小窗,邀清风进屋的瞬间。这样的晨光里,半个时辰与“情人”的相约真是曼妙无比。于我,当然要选自己的所爱来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常常被我捧在手中的,是一些不朽的经典,如泰戈尔的散文诗全集,如《论语》、《道德经》或是唐诗宋词,或是自己以前摘抄的读书笔记,临窗而立,执书在手,便尽可以美美地读,畅快地、反反复复地读。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会让你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我,则经历了由原来的默读,到最近出声的朗读。沉浸在历经千年而辉光不减的经典里,最令人欢喜的是被自己的目光触摸过的文字都活了起来的感觉——那里面跌宕着生命的泉声,他们会带你的心灵一起飞翔,伴随着一种破茧成蝶的喜悦。

经典的书籍,如一杯能疏离浮躁的佳酿,饮之,如醍醐灌顶,可令你耳清目明,心旷神怡。带着这样的一份心境,开始新的一天,脚步纵然是匆忙的,事务纵然是繁杂的,然而因为有了晨读所充给的精神能量是不竭的,所以一切便都有了支撑。——面对纷繁的世事,一颗被大师的经典点化过的清明的心,会更懂得如何取舍,如何把握,而不至于混沌,不至于盲目,不至于迷失。

白日里的时间大多是属于工作的。然而要挤,也总能挤出那么一点来。譬如理清自己的工作重点,按计划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配时间,便等于节约时间。节约出来的时间便可归自己支配了。网读,迅速浏览信息,帮助自己看到外面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而不至于如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头顶的一小片天。短视,最易导致的便是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而此两者,却正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大敌。

抑或读点教育类书籍,因为工作的间隙只能是一些零碎的时间,所以不适于读长篇巨著,如果是长篇巨著也无妨,但一定是分章节的。读一小节,读某一章,也会带给你一些意外的收获。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因为恰好受到书中某一句的启发而忽然顿悟了。个人以为,书海浩浩,案头之书,应该是一些教育经典著述。因为不论是文学经典,还是教育经典,都有着不会过时的相同特质。譬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譬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等等,都是我最近的案头之书,随手取来,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地读,遇到令自己豁然开朗或是喜欢的句段,便摘记下来。

摘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吸收与内化的过程,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化为你的血肉——这是我经常作读书摘记的体会之一。以前是抄写在本子上的,并自配以画,现在大多则是桥在电脑上的。两者虽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本身便是快乐的,就像收藏家遇到自己钟爱的藏品一样。得空暇时,拿出来细品,玩味,揣摩,便如同含英咀华,启迪心智,余香缭绕。曾经因为搬家,不慎丢失了两个读书笔记本,现在每每想起仍然不能释怀。某些东西是不能替代的,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是不一样的。自己一字一句摘抄下来的,那么厚厚的两大本,曾经一次次缤纷在我生命中的笔记本,就那样消失了——岂不痛煞!幸而还有保留下来的两本,为防再遭此命运,我把它们存放在了书橱中最保险的一处地方。

我的读书笔记,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文摘抄,另一种则是读后所思、所悟的读后感。古人云“厚积薄发”,虽然我积之不厚,但却喜欢“薄”发。我以为,读书是积淀,而因读而触发的“写”的冲动,则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和与书的作者展开的再次对话。在开博之前,我也读,读了也常常激动不已,感慨万端,却少有付诸笔端之时,于是当时的感动感想随时间流逝而一并随风飘散。当开博后养成了勤于整理自己读之所悟的习惯后,并且看到因为自己的书评,而吸引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同事也想读那本书时,心中的欢喜更是倍增,能够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多多少少的照亮别人,何其乐哉!

书既然已坐定了我“情人”的宝座,那么自然少不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有哪对情人不喜欢夜晚的宁静?夜阑人静,是与“情人”敞开心扉畅谈的最好时光。就那么浅浅的、低低的语;静静的、切切地聊,幸福就在其中中缓缓流淌。懒懒地躺在床上也好,斜斜地靠着沙发也好,且不去管什么姿势,只需放松,只要惬意便好。夜读的范围可以很广,不分体裁,不问类别。当然,最好是经常给自己一些突破和超越,提高读的品质和层次。原来只喜欢读自己读着“顺”的书,其实这是一种偏食。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读对自己的知识背景能构成挑战的书了。越是读来不“顺”的书,我越想好好去“啃”,当然,不是那种完全读不懂的书。部分生涩,“使劲啃啃”就能懂,与自己以前所读的书格调迥异的书,都是近来颇为吸引我的书。

        教育学理论书籍,是被以前的自己视为避犹不及的“肥肉”的,哪会想到“肥肉”有一天也会变成我口中的美味呢?想来,这也许是自己在阅读中不断接触新思想、新理念后而自然生出的新的阅读饥渴吧!尤其是接触新教育,触网,读过朱永新教授《我的新教育之梦》后,我开始重新看待理论书籍了。并且饥渴感越来越强——未知的世界在我的面前不断展开来,越读,便越觉得还需要读的越来越多。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做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达到的高度。而要拓展知识的宽度,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一语警醒梦中人。“最缺哪块,先补哪块”,就这样我开始了新的阅读历程。当然,教育书籍,不像小说,是需要慢读,需要沉静下来,慢慢领会其中奥妙的,最好是能“潜入”其中,我非常喜欢这个词。否则,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可能只会让你看到冰山的一角。好比是一棵树,当水分不能深入大树根部的时候,水分对树而言,便不是一种有效的滋养。

        其实,晨读、夜读、课余读,甚至是在旅途中的列车上读,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里读,能否做到,均取决于个人对书的态度——读书有没有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迄今为止,自己究竟已读过多少书?哪些书?从未做过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些书,已经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那些书必然是被自己翻过一遍又一遍的。因此,我体验较深的一点是:如果你没有遇到过一本让你激动不已、让你迷恋而为之痴狂过的书,那么你就没有体验过真正的阅读。最近,让我迷恋的有很多——有教育书籍,也有童书,包括经典的图画书,插图本的文字童书等。

       自己常常沉浸在书中,却未思考过读书更深层的意义在哪里,当读到闫学老师的一篇文章时,我好像忽然找到了一位知音,她说得太妙了,看到后马上就把它摘记了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界,一个是理想界。如果说现实界是有限的,那么理想界就是无限的。我们的“有限”不仅在生命的长短,不仅在于生活区域的固定和不能顺意,还在于我们的思想常常无法超越自身,超越时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求“无限”,寻求我们心中的理想界。那么,读书无疑是这种寻求的重要方式,由读书而引发的思考和获得的快乐将帮助我们逐渐走向“无限”。在读书中,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从而对现实与自身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在读书中返回自身”, 现在的我越来越感觉到不断拓宽的读书范围,给我带来的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内在,到外显;从生活,到工作;从课堂,到家庭。我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于是其他的一切自然随之而变。

如果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于我,书籍就是能穿透森林的那一束束明亮的阳光——正如泰戈尔在一首诗中所写:

“你的阳光射到我的地上,整天地伸臂站在我门前,把我的眼泪,叹息和歌曲变成的云彩,带回放在你的足边。”

“你喜爱地将这云缠围在你的心胸之上,绕成无数的形式和褶纹,还染上变幻无穷的色彩……”



附:


2006.6——2007.6一年来的读书清单:(有些为精读,有些为略读)

国学精粹:《论语》《道德经》《论语别裁》《论语今读》(李泽厚)(还未读完)《人间词话》(王国维)

教育书籍:《教学勇气》(帕尔默)、《静悄悄的革命》(左藤学)、《教育漫话》(洛克)、《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用心做教育》(张思明)、《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薛瑞萍)、《教育先锋者档案》(陶继新)、《写在新教育的边上》(朱永新)、《治校之道》(陶继新)、《人生的亮点》(陶继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好父母,好方法》(孙云晓)《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

人文阅读:《守望的距离》(周国平)《人与永恒》(周国平)《草房子》(曹文轩)《青铜葵花》(曹文轩)《我的人生笔记》(毕淑敏)《几米书系》(一套,20本)《图画书》(彭懿)《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易如)《思维的乐趣》(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瓦尔登湖》(梭罗)《芒果街上的小屋》(希斯内罗斯)《情人》(杜拉斯)《美学散步》(宗白华)《书家语林》《汉字王国》(林西莉)、《汉字的故事》《活着》(余华)《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刘小晴)

网友的书:《冬去春又来》(铁皮鼓)、《飘着花香的琴弦》(电子版,王艳芳)《让世界因你而更加精彩》(孙松波)、《洒落在校园里的思绪》(衣奎伟)、《非常语文课堂》(王开东)

儿童书(包括亲子共读书目)绘本:《月亮的味道》《彩色的乌鸦》《一只孤独的乌鸦》《大象和苍蝇的足球赛》《吃噩梦的小精灵》《极地特快》《幸运儿》《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有友情要出租》《爱心树》《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风到哪里去了》《驴小弟变石头》《石头汤》《爷爷一定有办法》《胆小如鼠的巨人和胆大包天的睡鼠》《獾的礼物》《阿利的红斗篷》《花格子大象艾玛》《疯狂星期二》《母鸡萝丝去散步》《犟龟》《蚯蚓的日记》

文字配插图本:《小王子》《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棒棒糖小姐》《胡桃夹子》《幸运的棒棒糖》《柳林风声》《巧克力战争》《兔子屋的秘密》《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亲爱的汉修先生》《帅狗杜明尼克》《青鸟》《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昆虫记》(1-10)《魔法手指》、《晴天下猪》(6本)《小猪唏哩呼噜》《土鸡的冒险》(常新港)

      从2006年6月至今(2007.7)写读书笔记38篇,计8万多字。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31
昨天,我们从阅读中起步;

今天,我们在阅读中充实;

明天,我们从阅读中圆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35
一个人如果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如同自然涌动的清流,谁也别想阻拦她对大海的向往。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38
爱读书的女人不仅美丽,而且睿智。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39
买书·借书·索书·读书 (作者北国之春)


买书、借书、索书,都缘于读书。



“读书是与高尚的人对话”,不记得是谁的名言了,但我潜意识里感觉读书时是与高尚的灵魂在沟通。与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文人的特质,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文人,却也与书结缘、与书为伴。

过去自己读书只是随缘:读教育专业书,读喜爱的文学作品,读品位很高的杂志,积累下来,旧书堆积已成一道风景,笔记也写了几大本,但这一切顺理成章,没刻意追求什么。随着进入不惑,是不是紧迫感我也弄不清楚,总之是读书成性了,于是买书、借书、索书、读书就成了生活常态。


买书。买书当然是要去书店的,但说来惭愧:还是那句话:去年,《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某校实验《大鼻子李教授》体验作文教学的经验,于是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在本地、省城的图书市场搜索,也没找到,只好从中国图书网邮购,没过几天,书放到了办公桌上,这次经历给我疏通了一条购书捷径。于是接着有《做一个书生校长》、《我的教育苦旅》、《学生第二》、《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等教育书籍不断邮来,当然网上购书也有它的弊端,《无分数教育三部曲》我付了三部曲的款却只来了一部,收到站内短信是很轻松的:暂时缺货,您的余额可以留着以后用。刚昨天又看到我心仪的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也暂时缺货。半年来,从网上已购得多部教育书籍了,填补了我每周读一本教育专著的物质空白。



前段时间得知我市一大型书市宣传图书打折,于是抱着看一看的心理进去转了一圈,还挺有收获,原来众多世界名著都被搁置在图书市场最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俨然挂着:会员四折。我马上拿了会员卡,一顿“抢购”,《忏悔录》《爱弥尔》《罗曼·罗兰传》《莎士比亚喜剧集》等几百元喜欢的书都被我“请”回自己的书架上了。看着他们,真有“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也体验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


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本身就是自加压力。借书的好处很多:书是需要交流的,你读过后,他也可以再读,这一方面是资源共享,一方面是节约资金。我借书多指向朋友、老师、上级领导,为什么不向图书馆借书呢?因为我去过多次都是乘兴而来区失望而归。我到了别人的办公室时有个不好的习惯:总爱往书柜跟前晃,看看书柜中有什么书,如果主人是很熟悉的,我会拿出一本赏玩一顿,实在喜欢就开口问人家借。

这不,刚从我们教育局刘主任那到一本多年来未重印的旧版本《四书集注朱熹集注》,想领略这部“地位几乎和欧美的圣经、阿拉伯国家的古兰经相等”(《四书集注朱熹集注》前言)的著作的风采。窃书还不算偷呢,所以向别人借书都能得到应允,甚至还被冠以好读书的美名。



现在我们学校每班都建了小小图书柜,我到教室时总要驻足于书柜前,看看都有些什么书。《爱的教育》就是我向四年级48班借来的,借书证是一个精致的小书签,写了我的名字,借书使我成了他们班一名读者,我给书包了皮,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某月某日借于48班。自己定了还书的时间,来印证“书非借不能读”。



当然我的书也借给别人读,我购回来的新书第一读者一般都不是自己,谁喜欢读哪本就先拿了去,但我一般不无条件借给他们,都要求他们还书时要一起还来读书笔记。

借书也有它的不便:因为借来的书一是不能随便做圈点,二是以后不能随时供查阅。




索书。索者,要也!那次,我问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张刘祥局长要书算是典型的索书。远隔千里的张局长把自己的书通过邮局送给我,现在我看着眼前的《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依然感慨万千。它不仅使我获得精神的享受、教育智慧的熏陶,更受到投身教育、热爱教育、勇于实践的张刘祥局长的情怀的感染,5000字的读书笔记说明一切。再者,我市教育局的王主任处也是我索书的“宝地”,手头的《做专业教师的55个细节》《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是从他那里索得。因为共同的教育追求,把书送我的老师、上级是用行动对我进行着引领。索来的书更觉宝贵,读它们的认真程度比读自己的书“更上一层楼”。



现在索书的渠道还有网络,网络资源的丰富给了我索的机会,我们学校教师在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索来的:凤凰语文网的朋友把它打包后给我放好,我下载、解压、编辑、打印,立即成了我校教师手中的必读教材。

读书。品位思想,使我告别了电视连续剧,远离了逛街购物的疯狂,疏远了留恋风景的驻足。读书,默默浸润灵魂,逐渐升华思想,不断积得智慧,无声净化心灵。晨曦中、暮霭里、红尘滚滚的缝隙间、公务劳累歇息中,只要你喜欢,手中的书都会陪伴着你,替你解忧、给你欢娱、为你加油。即使有时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孤独,但捧读的快乐使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教育》2007年第6、7期)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45
网上阅读(张菊荣)


网上阅读,实在过瘾。走进书山书海的书市,我们常常已经无所适从。网上阅读,我们更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那种感觉了,人,就好像是国家图书馆的一只书虫吧,不对,哪有书虫那么大?大凡常见的名著,流行的小说散文诗歌,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诺大的一个因特网上,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在无事的黄昏,在清闲的周末,狠狠地上网,到处去阅读,阅读新闻,阅读时尚,也阅读经典。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今日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org),那里每天都有新的文学信息更新,每天都有新的作家的故事发布,我没有访问到过比它信息更多更新更快的文学网站了,我藉此可以在中国一个最偏僻的角落了解当今文坛诸事,快哉!有时,我也到处去看专业的书站,黄金书屋、白鹿书库、博库、书路、E书时空、国学网站之类的,去浏览几部名著,当然,也只能是浏览,就像是我们走进书市粗略地看看,不可能细细地品味,要细细品味,也只能买了回来,放到枕边,慢慢读。某日在某站,偶然看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体诗作《槐聚诗存》,十分激动与欣喜,细细地读了一遍,虽然有些似懂非懂,却也很过了一回钱诗瘾。我以前曾经很喜欢下载书或者购买书籍光盘,下载下来的东西当然也并不一定去看(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不看的),就像我们买回到家里的书,并不是每部都会悉心地阅读一样。但下载时的那种热情真是很黑心的,恨不得把整个整个的网站都搬回自家的硬盘。

——其实这是没有真正拥有网络的人才会做的一件较为憨兮兮的事,这种习惯已经随着我网络生活的基本形成而改变了。以前偷懒未读到的一些作品,总是说,这么好的作品,可惜我们弄不到手,要不然的话……可是今天,我们连这样的借口也是难找了: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从网上搜索到了一部一部的书,我们真的去研读了吗?算了吧,人啊,常常是这样,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真的拥有了,却又不会真心珍惜。凡事有利必有弊,尽管网上什么都有了,但也会由于太多了,让我们的阅读泛起来,也浮起来。广固然是广了眼界,但深却未必因此就深了思维。我有一个偏见,也许是像我这样纸质书培养出来的人几乎都有的共同偏见吧:网络阅读毕竟不会底蕴十足,手捧经典细细品味的感觉,那种思想感,那种书斋味,与电脑网络前的匆匆忙忙是并不一样的。上网阅读也有让人很不畅的时候,那就是期刊,总是只给个目录,诱诱你,眼看着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小说已经在什么什么杂志发表了,不知道倒也罢了,却偏偏让我看到了且仅仅看到了目录,这不是存心气人?哼!我偏不订你的杂志!也气气你!当然杂志也不是冲着我张某人来的,张某人气他们他们也不会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伤不了他们的哪怕一根汗毛,真是说说罢了。但我看像《新民晚报》、《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真是大气魄!每天都是那么一版一版地发布出来,比报纸的内容有增无减,这样做了会减少订户吗?我不太相信,因为这些报纸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少了发行量。过瘾的网上阅读,倒底也有让人不过瘾的时候。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46
捧本书来看----不错, 网上阅读----更好    两者兼备----绝佳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46
我不喜欢网上阅读,它让人心浮气躁。我比较喜欢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让心灵在阅读中沉淀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48
夜静好读书,尢其读旧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回的感悟都不一样,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人和事的变迁之后。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51
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一、明确阅读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二、精选读物   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   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   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三、按计划读书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四、合理利用时间   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六、读思结合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七、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八、善于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九、虚心求师问友   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十、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上述十种习惯在阅读中起关键作用,一旦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基本上养成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8:42
标题: 看书的女子
(作者淡月如钩)

沉浸在书香中的女子是美丽的。


那一刻,幻化成书中或灵动纤巧,或丰姿绰约,或清纯可人,或洞明世事……的那一个。(在那虚幻的时空里,在那迷朦的眸子里,不知觉地灵动着)

常想像自己也能手执一本书,懒懒地躺在松软的被褥中,床边落地灯忠实地守侯着,撒暖暖的光晕于一身,而床上的那个女人则闲闲地翻着手中的书,痴痴地感叹着,累了便将之轻置枕边,满足的叹息。

亦或柔柔如一只慵懒的小猫,蜷缩于沙发一脚,脚边是散落了一地的张爱玲、卢隐、德芙小猪……在萨克斯温情地抚慰中,在玫瑰花茶淡淡的清香中,若有所思……

或者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搬一张躺椅,沏一壶清茶,再摆上女孩子爱吃的零嘴,头顶是蓝天流云,耳边是风语鸟鸣,日子便在几本杂志的轻松写意中亮丽了起来。

如果有一本难得的好小说,那又得另当别论了,最好是能闭门读之,连爱催饭的老妈最好也一并拒之门外,如厕了都得捧着,惟其如此方能一解“书馋”。

……

看书的女人才美,而不看书的我则忙里偷闲想像着那样及至的女人们。

唉!空想不如行动!看书去喽!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8:46
读书好

    2007年就这样走了!在漫天飞雪中静悄悄地离去了。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歌声、我们的奋斗和努力,我们的困惑和迷惘,我们的一切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但那些捧着经典名著研读和赏玩的日子,那些在灯下静静地读书的时光,都成了美好而温馨的记忆了,而那些读过的书,也像老朋友一样,时时引起我的牵挂和回忆。

    2008年来了!新的一年总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希望和新的憧憬。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尽天下的名篇佳作,这总是我的一个追求和梦想,也是我的兴趣之所在。

    喜欢读书,不是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或者如古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带有功利性目的;喜欢读书,也不仅仅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者如黄庭坚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喜欢读书,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就像每天必须吃饭和睡觉一样,是非常自然的生命需求,是自己的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也是我的人生乐趣之所在啊! 
 
   在晨光微熹的清晨,在布谷鸟的轻鸣中读书;在秋雨淅沥的黄昏,在雨打芭蕉的意境中读书;或者在北风呼啸、飞雪飘零的冬日,在红红的炉火前读书;或者在春意盎然、花香四溢、蜂蝶翩跹的花园中读书;或者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湖边读书……总之,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都会感到其乐无穷、妙趣横生。读书真的是一件美事儿啊!    

    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学习欣赏前人的智慧和精神成果,可以跟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进行对话,也可以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读书,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万里,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进入书中描绘和营造的诗情画意和无限空灵美丽的境界;读书,可以扩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最终使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淡泊和超脱的人生境界。由此看来,谁说读书不是一件美事儿啊?! 
  
   虽然如此喜欢读书,但我却不能每天都用大块大块的时间来阅读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书籍,为什么呢?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啊!时间总是被忙碌的工作、被快节奏的生活,被红尘中琐事的牵挂和羁绊分割得支离破碎,我几乎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书,但我渴望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尽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因此,如今能静静地读一会儿书,对我来说总是一种奢望!    
        
   书籍是记载人类知识、思想和文明的最终成果的载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关于读书的名言总是太多,不绝于耳!    
  
   但要沉下心来认真读点书,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为世界太喧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形式广告的耀眼炫目、报纸快餐文化的派送和填鸭、电视的叫嚣争宠、网络的诱惑,媒体的多元化正在分流着读者,为了博得公众的美目的一瞥流盼和一点点青睐,一切媒体都在苦心经营、哗众取宠的伎俩真是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我们身边吸引眼球的事物太多了,如今诺大的世界,很难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呈下降趋势。不是吗?在电视上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中,有的歌手连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都说不出来,还不要说解读和赏析那些经典名著了!国民的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功利性和实用性目的,与自己前途和命运无关的书还读他干什么?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兴的是快餐文化,真正读书人越来越少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少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时我就想,在这个信息电脑时代我们还要不要读书?怎样读书?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隔三五年,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而书籍是知识和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载体,一种纸质载体。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不可计数的书籍出版,据有关报道,中国目前每天要出版三部长篇小说,至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书籍那就更多了。读书,一本一本地读,每天24小时不吃饭不睡觉地读,一目十行地读,也是只能读很少的一部分啊,可以说是整个图书市场的九牛之一毛。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文化界、图书出版市场,我们这些读书人,永远也跟不上形势,我们永远都处在落后的地位。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吗?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到目前为止,记载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真正优秀的作品,真正能代表人类文化的书籍却是有限的,它们才真正称得上精神财富中的珍品。比如要谈中国文学,就不能不谈《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古典名著。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学中的珍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几年前就有人评选过、统计过影响人类文明的100本书,影响中国文化的100本书,虽然不知道这些书是不是真正具有代表性,真正具有权威性。但多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最好能用有限的宝贵时间读这些有代表性的书,读这些被公认为经典和珍品的书。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但就是要读完这几个有影响100部经典名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更不要说读尽天下所有的名著和经典了。因为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而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却用来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于是我突发奇想,能不能发明一种电子芯片,将人类拥有的全部知识、全部经典都输入进去,然后把它植入人们的大脑,那样我们大概就不需要读书了,只需要每隔三至五年更换一次这样的知识芯片,或者称之为升级、版本升级也罢。这样,也省得了知识的继承和接受过程。岂不快哉!   
     
   还有,就像接种疫苗可以防病一样,如果能发明一种知识疫苗(或者称之为试剂),这是一种以前人的科学和知识成果为载体的试剂,用它来继承前人的知识(接种知识)那该多好啊!到那时候,人刚一出生,就立即注射这种试剂,被注射接种的人就立即掌握了前人的全部知识,这样,他就可以在童年时期开始科研和创造。至少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人们就可以用生命的有效年华来继续开展研究和创造,不必为生命的大量消耗和浪费而惋惜。 
  
 但这样神奇而美好的构想,目前还没有被发明和研制出来。于是,没办法,我们就只有继续按照传统方法读书了。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是不需要的,只要一杯飘散着淡淡醇香的清茶,在柔和的灯光下,一边品茶,一边读书。我们,就会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一本一本地欣赏和玩味,陶醉在无尽的诗情画意之中,读并快乐着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8:54
享受书香

凌龙华

    尽管这世界有许多诱人的芳香,但如果缺少了“书香”,精神的家园将是怎样的黯淡。文字是一朵朵蓓蕾,标点是一颗颗露珠,在思想的清风吹拂下,串联起一个个憧憬,绽放成如锦似绣的“文章”。因而,书是那么香,书香是那么飘逸。柔和的灯光下,触摸平整的书页,你会感觉智慧和情感就像可爱的小蚂蚁在手指间穿梭,又像金黄的小蜜蜂在眼帘上翩舞。书就这般清新明丽,书就这般蕴藉典雅。在书香的氤氲中,精神的雏鹰迅捷发育,成长,最终展翅凌空,一如庄子笔下的大鹏,搏击天穹,翔越今古。

    与书对话,你不必仰视,也不必正襟危坐。书是智者,是仁者,是古代派往今天、今天派往明天的神奇使者。没有威压,也没有不得不应酬或斡旋的世俗利害。书的睿智与精深,让你领略“孤云独去闲”的豁达;书的平和与宽容,则让你坐拥“相看两不厌”的恬适。沉浸在书的天地中,就像鱼儿潜泳到波澜不惊的海底世界,喧嚣与动荡隔离了,烦恼与不安也暂且隐去了。一丝丝,一缕缕,沁入你心脾的是书情、书理、书趣,它们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悠久,那么绵长。

     在书香的抚慰下,为名利牵引着出走得太远的心灵或许有所悟,有所悔,并真诚地踏上“归去来兮”的回家之路。书籍──人类知识、智慧、理性、情感的“经典”凝聚物,永远是人类精神发育的“黄金”滋补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人的创造史!读书,在让浮躁的心灵沉寂下来的同时,更激发探索的步履义无反顾地迈向创造的洞天──思想的远方。因而,有书读,有好书读,不啻为一种“福”,一种近乎“缘”的福!在开满鲜花与荆棘的生命旅途上,每一处,每一程,如果都有一本本好书如一位位挚友与你结伴同行,那么你完全可以自傲地宣言,你的生命是绚烂的,你的人生是充实的!糟糕的是,我们的空间正被彰显眼前绩效的数字蚕食,我们的价值天平也正被利益驱动的“营销”和“快餐”所操纵。校园里回荡着的不是余音袅袅的书声而是高高低低的叫卖声,不是沐浴心田的书香,而是动不动就要明码标示的铜臭。应试教育,让读书郎的眼睛近视了,也让读书郎与审美意义上的书疏远了。书包成为包袱,读书跟着成为负担,久而久之,真让人担心,我们还会不会读书,我们还要不要读书。真水无香,真正的读书也许真的是甜蜜蜜“润物细无声”。守住一个书香的梦,推开一扇学习的窗,每天,让我们都对自己问一声:今天,你读书了吗?花不言,但你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书不语,但你可以感受到书自远方向你发来的邀请。学习化时代,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就是人生,读书就是生命!即使在书香中喘息,你也是幸福的。这世界,诱惑太多,但有什么比享受书香更简单更快乐的呢?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22
生活,因读书而美妙 (小木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最初接触这个句子时,正是青葱水嫩的季节。一下子,就被这种读书的气势击中,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读书。  

    春暖花开,莺歌燕舞,阳光明媚,捧书于百花丛中,让心灵在书中漫漫而游,观大漠孤烟,赏二月细柳,随陶渊明到桃花源中信步闲游,与李清照一起荡舟争渡......与书相伴,让清风拂去你心灵的尘埃,希望的种子便在心田上萌芽、抽枝、绽放。

炎炎夏日,邀书香同浴,伴蝉鸣共舞,让疲惫的心绪融入半亩方塘,让心灵在天光云影里迤迤而行,惆怅的思绪伴着清风半夜鸣蝉,干涩的歌喉伴着蛙鼓低吟浅唱。春花里孕育着秋实,给自己留下一份痴迷的向往。

   秋高气爽,任菊花的芬芳肆意地游走,怀一颗明静的心境静观小桥流水,品古道西风,携书观赏秋韵,任凭思绪纵横驰骋,自己也就拥有了一颗诗心,不觉身心轻盈。

   雪花飘落,掩卷于火炉之旁,吟咏荷马的史诗,倾听屈子的悲歌,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和诗人雪莱一起低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中的信念一如熊熊燃烧着的炉火。又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潇洒!此刻,心中油然涌起一份感动:读书,真好!

   当我们把读书当成了一件赏心悦事,也就多了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不自觉地引领孩子的前行,他们的潜能就会被唤醒。师生共读,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轻舞飞扬,而你的个性你的才思会和孩子们一起在理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夜阑星稀,将喧嚣和浮躁置于心门之外,让一切都归于沉寂,潜心书海,穿越时间的邃道,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谛听谆谆教诲,思绪豁然开朗,困惑迎刃而解。谁能不说开卷有益?
旭日初升,斜倚窗前,清新的空气在你心底弥漫。怀揣着明媚的阳光,让书中的甘露浸润着心房,让希望的种子在心田上萌芽抽枝,闭了眼,你甚至可以嗅到果实的芬芳,你能说读书不是一件乐事?

   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道破了读书的妙处。书,是宿营地,安置你的不安的灵魂;书,是百草园,医治你的精神的贫乏;书,是智慧岛,插上你理想的翅膀...... 读书,使躁热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枯萎的心变得丰盈;读书,使贫瘠的心变得充实……

   正是: 放舟书卷间,坐看云起落。 名利自此去,平淡味正甘!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25
书香笔影(小木屋)

    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把书放在床头,下班回家总要翻两页,似乎书香味能使人的心情安静平和,渐渐恍惚入了梦境。

    有人说,商人一代就可以出一个;官僚两代可以出一个;而读书人,起码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想想也是,读书人的气质、涵养,的确需要书香的浸淫和几代人的积淀、熏陶和培养。 拿破仑说,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的气味,其实这就是故乡的气味。从某种意义上讲,书也有她独特的气味,这是由文字、历史、生命编织而成的,需要懂她的人细细地去揣摩,去体会,久了,便能从书页的深处氤氲出一种气息,她高雅,她芬芳,她清幽,她似有若无……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文章。我认为有气味的文章是好文章。有自己独特气味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如果能有幸碰到这样的书,那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如果能再有幸和这样的作家聊上一两句,那你一定是个被上帝宠坏的孩子。

    秋天是个特殊的季节,因为她有成熟的稻米飘出的清香,有星星点点的丹桂飘出的诱人甜香,有大朵的菊花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幽香,还有落叶飘落的无奈气息,混杂在一起,这一切都诱使你挑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走在幽深的庭院里,踩着影子,淡淡地走。

    这时候,心情就像水一样,是流动的,也是不息的。她需要找一个出口倾泻。而笔成了最好的对象,不管深夜也好,清晨也好,或是工作空闲的当儿也好,飞快地写划一阵,这才给我快乐。她的姿势,如舞蹈,在或明或暗的思绪里,闪烁不定,像火焰一样美艳逼人。她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裙摆如一朵盛开的巨大百合,幽香着整个房间,每一个细胞。以至分不清原始的初衷,只由着性情,顺着最强烈的欲望奔突。我成了另外一个我。我在笑,我在哭。我笑得花枝乱颤,我哭得泪雨磅礴。 当梦想被击碎的时候,我冷静地打量着流血的伤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残忍,但我清楚地知道,有一种信念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在灵长生命中闪动着它飘渺的影子。或许当生命从降临于这土地上开始,它便悄然地附在所有的灵魂里,于是才有了明媚的微笑,有了自由的脚印,有了诗的遐思和梦一样旋转的影子。

    哦,只要不停地阅读,写作,那平淡的僵化的日子,贫瘠的暗淡的生活,就会被美妙地笼上一层淡淡的光彩,因为生命深处有了一双醒着的眼睛,深情地望着梦在头上悬浮。 这幽幽的书香吆,你悠悠流去的是什么?流不去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46
啊,爬格儿(小木屋)

    常常有一种不停地走的感觉。我一路向前走,为了追寻演绎生活的最佳方式。曾一度泡在图书室不分昼夜的读,然后模仿着写,鼓足勇气投稿,接下来就是望眼欲穿的等待。白天过去了,黑夜来临了,这种情绪就像一只虫子啃着黑夜的叶子,叶子啃完了,天就亮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

   殊不知在一味地追求一种表达方式的同时,我却忽略了生活本身的内容,它是真实和素面的,它排斥浓妆艳抹。而那时想来有些可笑,每作一篇文章都绷着脸,鼓着劲,托着腮,查着典,以心血为膏,脑汁为油,伴着孤灯,煮熬出一个个文字来,可以说写得很辛苦。几天后把那篇文章拿出来读时,好象鸡肋,丢了可惜,啃起来无味。

   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月,我静下来。宁静真是一面照出灵魂的镜子,它散发着孤独的芬芳。我才明白功夫在诗外,光盯着文章本身死做,再有灵气也显得小器,器小易盈,文章也就山穷水尽了。在写作之余我愿意四处走走,到处看看,我心甘情愿混进人群做一名听众,随时接受别人的倾诉。我知道我正从象牙塔里一步步走出来,走向纷繁多姿的生活。

   于是对写作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当灵感袭来时,往往形成一股“气”,这股“气”充溢心胸,憋得涨痛,不吐不快。于是赶紧坐下来,在稿纸上划拉,稿纸的方格子,成了我的透气窗,一鼓作气,气尽掷笔。

   在我的眼里,稿纸的方格子,是脚印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51
读书,真好 (小木屋)

   记忆中常常出现这样一幅风景:一个女孩急匆匆行走在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上,街的两边是林立的老房子;老房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山峦的上面悬着一弯瘦瘦的新月;新月的旁边,几粒寒星眨着孤寂的眼。女孩匆匆走在街上,仿佛在寻找什么。小街却渐次朝前延伸,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其实,那只是我的一个梦境,茫然的、不知所措的现实生活的延伸。

   我不知道我要寻找什么,我只是真切地感受到心灵的无所依傍。或许,人在寂寞中总要寻找点什么,书在这时适时地出现了,它默不作声地、静静地出现在我苍白的生命里,放着一种异样的光彩。

   我喜欢看书,这种爱好似乎是早就注定好了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
  
    每当清晨或黄昏,伴着鸟鸣迎接每一天崭新的人生,惬意时,泡一两杯清茶,看茶叶的任意舒展,品书中的人生百味,无形中日子有滋有味的涓涓流淌着。

   与阅读做伴,将打开人生封闭的门窗,让清新的生活气息、绚丽丰富的色彩润湿心田、明亮眼睛;与阅读做伴,将飞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岂不快哉!当经历书中的一些悲欢离合而大彻大悟,也就经历了精神上的一次涅,拓宽了生命的宽度;当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甚至苦难,阅读也许会帮助解开心结、化解块垒,产生全新的感悟。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累了倦了,就在小巷漫步,偶尔抬头,见人家院子里槐花探出串串雪白,轻轻吸一口气,一阵清香扑鼻而来。 只有香如故,只有书如故。

   书啊,隔着浓浓的绿草,我望你;隔着厚厚的尘土,我呼唤你;薄纱的秋月里,我思念你;阳光雨露,都让我记起你。

   读书,是一种呼唤,是一种回到自我、保持自我、听凭生命的呼唤。人回到自我,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住自己喜欢的地方,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交自己喜欢的朋友,读自己喜欢的书,干自己喜欢的活儿,这就是一种幸福。

     当夜阑人静,早早的歇了上床,如与佳人有约,那种感情是早就酝酿好的,是一杯新焙的葡萄酒,不,更准确的说,是一桶窖藏千年的老白干,绵长而悠远。如一时不巧,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就如同灯下的人等待心上人不得,不由得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时,一切都索然无味,抑或是孤独的。

    月色如水,纤云如裳,我知道今夜又难以入眠了。不如选一本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53
读书,让灵魂坚韧起来(小木屋)

   从小就爱读书,可能老早就模糊地意识到现实的无奈与枯燥,在书里可以无忧无虑地飞翔,再也不用为那没完没了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农活而绞尽脑汁。我是童话里的一株忘忧草,抑或是歌谣里的一个快乐音符。

    长大后,看到史铁生的文章,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天上的是晓华老师的写作课,窗外飘着蒙蒙细雨,园子里有几棵绿绿的芭蕉。一如史的作品,笼着一丝哀哀的凄凉,又跃动着几点突围的暖意。

   现实的痛苦和绝望使得史铁生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投向了过去那种算不上五彩斑斓却充实的世界里去。在对过去生活的深情描摹中,史铁生才能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至于取材残疾人生活的作品,完全是周遭的环境以及孤独、绝望心境的流露。他的心逃不出上帝对他的捉弄,思绪总是沉淀在对往日生活的咀嚼中。在命运的惨痛打击下,史铁生还是挺了下来。在这里我之所以不用坚强,是因为事实上他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一往朝前,他学写作却怕别人发现他的秘密,他摇着轮椅出去却怕母亲跟着,他只是在调试着他生存的状态。虽说这种游走状态的生活透露出的是无奈和孤独,但毕竟还是挺下来了。我为他激动,为他喝彩。这时的史在意识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他的作品也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索,一种对人生的思索,一种对生命的展望,一种对爱情的渴求,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虽说这些思索还不是很成熟,甚至有一种虚幻意识的麻醉作用,但这毕竟是史铁生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最具有人文内涵的应该就是那篇大家熟悉的《我与地坛》了。

    我以为,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精彩最有蕴涵的文章。如今再读,我还想流泪。就是控制不住。它撞击了我心最柔软的地方。如一滴墨汁滑落于宣纸,起先只是针尖那么大,渐渐地,竟氤氲到整个画面。就是这样,如一首歌,似一个梦。

   在这个思索的当儿,他不得不找一条得以喘气的途径,那就是读书、写作。他说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诠释得多精辟啊!通俗地讲,就是要让灵魂变得坚韧起来。

   生活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当我们痛苦或遭遇失败的时候,不应该沉迷于自身的狭窄局面,而应该用读书作为弥合自我与灵魂的原动力,去洞察、知晓、感悟生命的真实存在。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人生必将经历当初的失意害怕,到思索的镇定欣然,到最终的品格坚韧。

    史带着一身的疾病而无法治愈,却如此泰然、坚韧地活着。我钦佩。
   三毛因对生活的无望甚至绝望,孤独地死。我钦佩。

在那十年动乱的疯狂年代,很多人因为尊严而高傲地选择去死。我钦佩。张爱玲洗尽铅华后在美国旧金山隐居,默默地走向生命的终极。我感慨。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幻境一场梦。我无奈。

我想任何人都有一天会走向死亡,只是时间的问题,态度的问题,我想我会从容面对的,该来的总会来,想躲也躲不掉。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惟有读书忘不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55
书!书! (小木屋)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

   回忆有了文字,便是书。
   只有书,在我心灵蒙尘的时候,袅娜而来,拭去庸常的沉重和苦痛,拯救快要窒息的灵魂,在最暗淡的岁月呵护原有的光芒。

    书让我成为我自己。
    夕阳下,让风追逐着我轻盈的脚步,于是影子愈拉愈长,渐渐和村庄上空淡淡的炊烟氤氲在一起。在母亲高高低低富有韵律的呼唤声中,我攥住了书的手指,狠狠地,不放开。停下步伐,我闭上眼睛,轰然倒在晓风习习霞光满天的暮蔼里,很温暖,很纯净,像散发着香味的软软的床。我不想睁开眼睛。我是属于风的,我是属于书的,我是属于我自己的。 T4G f.E#  
我不惧怕夜晚,因为风会透过窗户为我吟唱销魂的情歌,告诉我并不孤独,并不寂寞.一个树梢一枚月,一种月色一颗心。

   想必这时候,是该读书了。

    读书,是一种思绪。有时是透明的水,有时又是鲜红的血。是血的时候疼痛。我找不到我的道路,我的道路上可能有七彩的阳光,也可能隐蔽在黑暗中。我知道我再也不是那个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大笑的女孩儿,我再也不会骑着单车在夕阳西下任风吹乱我的长发,我再也不会为了等一封信天天跑传达室,然后耸耸肩吹着口哨佯装无所谓地离开。

   听风在耳边倏忽而过,那是一种沁人的美妙,空气与皮肤摩擦的每个瞬间,都在记忆的密码上打上了一个小小的音符,这些长长短短的音符就像一条条飞跃的银鱼,在心湖上起起落落。终于可以不必去面对现实的失败与窘迫,终于明白了生活也可以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冲破樊笼,静静享受灵魂随着文字飞舞,穿上红舞鞋,今夜,与书中的心仪的人儿翩翩。它不像山川江河,海燕鲲鹏;不像太阳彩虹,眩目万丈;不像高楼大厦,参差林立。它只是一支歌,一首诗,一个梦,一条河,深情地款款地流淌,使得精神的领地拓展到无限辽远。

   我无法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恐怕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下一刻的意图、欲念和方向。我只是被书推搡着,在自由、奔放、辽阔的行走间表达着汹涌的情绪、意念和情感。书是一个内心太过饱胀,被表达的冲动力驱使,而不得不引诱你来咀嚼的红苹果。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像书那样了,和人体贴入微亲密无间地朝夕相处。政治家把志向寄托在鸿鹄鲲鹏上,文人骚客把理想寄托在梅花青竹上,人们把爱情寄托在蝴蝶玫瑰里,飘泊异乡的游子把一缕乡愁寄托在秋水月亮上。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歌颂赞美所寄之象所托之物,殊不知真正寄托呵护灵魂的是书。政治上的你争我夺,名利上的斤斤计较,感情上的起起落落,终将如过眼云烟。风吹过,烟也就散了。惟有书,是你一生不变的亲密爱人。

    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是书。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喊出来:
    书!书!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5 07:56 编辑 ]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7:58
书,我的牵挂 (小木屋)

每天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同自己心爱的书见一次面。打开它,就看见了一个个日子的驿站,看见了生命的一个个驿站。

现实有时是美丽而虚幻的载体,只要你仔细回忆起一些不经意的点滴就能察觉。滤出生命底色的碎片,我并不坚韧,也不清雅脱俗。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多么遥远,我的稚嫩让我痛苦不堪.我对书的眷恋成了我保存勇气的唯一武器。

  他们在那里存在,沉睡着和沉默着,和我的思念有一种默契。我隐隐地有一种冲动,想抚摩他们光滑的脊背。手指在其中穿梭,思绪如风,行走在冷与暖、正与负、强与弱的界面上。

  每次,我都要低下头一一去体察一番,缠绕一番,用自己的生命原力,将差异弥合,让一切尽情任性蓬勃生动地舞动起来。看似柔曼的风,却拥有着强劲有力的表达。

  读书,是抵达和离开自己的一种方式。读思想的书籍像闪着星的夜空,读心情的书籍像叮咚的溪,读往来人事的书籍像一卷生活的画面。

  书,是我的灵魂我的知己,是我的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追寻她呼唤她。即使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被子还是想起了她。读书就是在梳理自己的羽毛,张开的翅膀像一本打开的书,每一根羽毛里都记录着她的快乐和忧伤。在人生的的路途中,有阳光大道,也有通幽曲径;有悬涯飞瀑,也有小桥流水;有大树参天,也有小草低吟。但我们常常匆匆忙忙赶路,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路的风景。

  捧起书,如同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翻阅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

  其实,我感恩,感激上帝的苦心安排,让我和书在冥冥中相遇。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那天,走进杜拉的文字就像走进了往事的那一刻。那一刻,一切都静下来,表针再不为世界和我转动。只有书,只有我,在时间的刻度上,永恒。

  这时候,满脑子都是席慕容的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企盼。于是,我想起他。

   我提笔写信:你出来看呐,夕阳好美。三天后,传达室的大爷递给我一个包裹,是他画给我的一幅画:一轮夕阳温柔地沉静地挂在山冈,天空是通红通红的颜色。他说:青山一道同风雨,夕阳何曾是两乡。燕,看见了。真的很美。美妙绝伦。再后来,我一个星期收到他的信。几个星期收到他的信。然后,不管我怎么写,都没有回音。再去他的画室,已有另一个女孩,她在笑,由眼神透出来的媚到极点的笑,而他只看她,根本看不见我。我懂了。

   我明明有我的道路。我可以有明丽的太阳并不忧伤的心。可如今,还是错。杜拉说:绘画,还是写作,并不是在明光通透中形成的。读了杜拉的话,知道这是箴言。其实,我早就该知道的。我开始在白天写作的时候也拉上窗帘。我常常想,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他的画,我的诗,是不是,也可以沉淀出所有的昨日?

  夜是蓝的,一种深情、忧郁、包容而悠远的色彩。我喜欢。静夜辽阔的星空下,选一本杜拉的书,静静地深深地把自己埋进去。那么,梦境就是蓝的了;还有内心的怀念,也多是蓝色的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4 23:16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作读书的动力。

??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媒介的发展,现代人的传统阅读似乎越来越少了,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年10月底,新浪网文化频道推出了有关读书的一项调查。截至昨天10时,共有5615名网民参加了此次调查活动。虽然他们代表的只是部分网民的声音,但我们多少还是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一些有关目前中国人读书的真实状况。

??近半数网民读书习惯在消失

??调查显示,网民们的读书时间很少。此项调查不包括电子阅读,在参与调查者中,有31.88%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57%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这表明,在很多网民中,由于工作和生存压力,或者受娱乐文化或者视觉文化的冲击,读书的习惯已经逐渐消失或者正在消失。

??此外,有36.86%的网民表示,每天读书时间在1-2小时。有12.85%的被调查者每天读书2-3小时。还有近10%的人,每天读书在3小时以上。

??最喜欢晚上在家看书

??在接受调查者中,有53.58%的网民喜欢晚上看书,习惯于清晨看书的只有5.03%,习惯上午看书的也只有9.82%。

??而在选择看书地点时,显然在家看书是很多人的最爱,有51.59%的网民选择在家看书。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办公室、交通工具也是很多人看书的地点,分别有19.48%和5.62%的网民选择在这两个场所看书。此外,还有7.63%的人和7.41%的人分别选择在书店和图书馆看书。

??读书目的很现实

??除21.2%的网民表明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其余读者的需求都非常现实。调查显示,有20.94%的网民读书是为了自我提高,有18.12%的网民读书是休闲放松;10.93%的网民读书是为了工作需要;6.5%的网民是为了通过考试;竟然还有2.84%的网民是希望借读书逃避现实。

??文学类书只有相对优势

??虽然文学类图书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它在众多图书品种中,只占据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调查显示,有18.41%的网民关注文学图书。但究竟在这些读者中,有多少人关注纯文学读物,又有多少人关注青春文学、“80后”写手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得而知。

??历史类图书比较受关注,13.94%的网民的阅读中少不了历史图书;12.38%的网民选择阅读专业(医、工、法律、计算机等)图书;此外,人物传记的受关注率为11.62%,时尚生活类图书的受关注率为11.25%,时政图书的受关注率为11.02%,哲学思想类图书受关注率为9.93%。

??买书费用占收入比例偏低

??虽然买书的人越来越多,图书出版越来越多,但买书费用在网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并不高。有50.74%的被调查者仅仅花费月收入的1.1%-5%买书。当然不排除这其中有的人收入高,即使占用的比例小,但花费金额不菲,但这部分购书者显示只是少数。这个调查结果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买书的人普遍收入不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1.05%的网民会花费自己月收入的2.5%-10%买书;有6.29%的网民花费自己收入的10%-20%买书;有1.89%的网民花费自己收入的20%-50%买书。而几乎从来不买书的人比例很高,竟然占到了19.29%。

??网民阅读量偏低

??调查显示,有35.07%的网民每年能读几十本,而将近60%的人阅读量是在10本以下,或者几乎不读。因为新浪此次的调查是把专业书籍也算在内的,所以这个结果说明被调查者的阅读量偏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表示,一个人一年所看的书如果不包括专业书籍的话,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一个月应该读五六本书;普通读者一个月也要读二三本。

??另外,这一项的调查结果与另一项关于网民购书量的调查结果是近似的。有34.62%的网民每年买书几十本,而33.04%的网民每年买书在10本以下;还有近21.81%的网民每年买书在5本以下,还有7.33%的被调查者几乎不买书。

??名著不再受关注

??在快餐流行的今天,图书也越来越“快餐化”。曾打动几代人的名著在今天似乎被人们渐渐淡忘。调查结果显示,83.58%的网民近几年一直没读过名著,而8.58%的网民近十年都没读过名著,还有1.09%的网民表示几十年没有读过名著了。此外,还有6.75%的网民表示从来就没读过名著。

??没时间是不读书主要原因

??在回答“为什么不读书”这一多项选择题时,一半的网民选择的是“没时间”。不过陈晓明教授表示,这个借口实在牵强。“没兴趣读书”的网民占19.06%;“没条件读书”的网民占13.33%。??

??■业内声音

??买书的人越来越多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这几年来,读书的内容和方式在发生着各种变化,但读书的人却在逐年增加。每个周末,无论是王府井新华书店还是北京图书大厦,里面都挤满了购书者。

??北京图书大厦企划中心主任梁胜春介绍说,“北京图书大厦1998年开业,1999年销售额是1.2亿,2003年销售额达到3.5亿。现在是11月中旬,但今年我们的销售额已超过了3.5亿。而且,现在的读者到书店不仅仅是买书,他们更愿意参加书店内举行的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读者看书越来越实用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陈红峰说,出版社要善于捕捉读者的心理诉求。从市场上看,励志类图书、财经管理类图书以及生活健康类图书无庸置疑是近两年的市场新宠爱。

??她认为,学生和女性永远是图书市场最忠诚的消费者,所以教辅、情感类图书一直是出版社关注的主要题材。此外,现在实用类的图书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京版集团今年出版的很多健康类图书非常畅销,而且以往这种书定价都不高,而今年好几本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图书都上了图书排行榜。

??读者不关心精神发育

??中央电视台文化专题部、原《读书时间》主编姚友霞说,现在人们当然还是在读书,但功利性越来越强,对自己精神发育的关注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励志类书销售火爆的原因。尤其是一些涉及工作、考试的图书非常畅销。所以,原来在《读书时间》中,我们一直希望介绍给读者一些关注精神需求的图书。

??她说:“我们单位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实习,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了解得少得可怜。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他们这十年来虽然都在读书,但阅读范围很窄,仅限于自己的课本和教辅,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不开阔,不关注社会现象,对历史缺乏了解。当然,这与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是分不开的。”

??“快餐阅读”成潮流

??“读书对于提高人的专业知识、增强他在社会中的工作技能是必须的,但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增强人的素质,熏陶人的精神生活,这个功能是实用阅读达不到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表示,现在的阅读受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很大,而且阅读也如“快餐”一样,深度的东西越来越少,有思想性的越来越少。

??陈红峰则认为:“近年来传世之作越来越少。以前的长篇小说一般30万字左右,但现在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很少,基本上都是10万字左右。我们出版的《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一年也能卖出四五万本,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种有分量的作品。今年长篇小说也有一个所谓的亮点《狼图腾》,但老实说,我认为这本书更是一个营销的成功,而非作品本身写作的成功。” (记者赵明宇)??

??■书迷状态

??买书就像女人买衣裳(张宏斌 31岁,杂志社编辑)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陆陆续续已经买了一千三四百本书了,但真正通读的大概只有三四百本。原因很简单,我感觉买书跟女人买衣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女人逛商店时看见一件漂亮衣服就会立即买回家,但至于买回家后能穿几回,就要看心情了;我买书也是如此,在书店看到好书,就会买下,但可能翻上几页就不看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买的部分是社科类,这些书或者很难在短时间看完,或者只是充当工具书的职能,只在需要时翻一翻。

??回想这几年,或者就以5年为限吧,我买书、看书还是有一些变化。

??首先花在买书上的钱越来越多,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1999年买100块钱的书都可能会影响到我吃饭的问题,但现在即使每月花1000元钱买书,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吃饭问题。

??我买的书越来越多,但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近一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买书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再仅局限于社科类书籍,热点图书、休闲类图书都是我购买的目标;但由于工作太忙,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很多书本来是为了某一项工作买回来的,但工作完成了,书却可能还没翻。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4 23:17
 最近,中国和美国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但两国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专家”从统计数据得出一个轻描淡写的结论:生活节奏紧张是阅读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r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以下。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这次还有所提高。但是,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的。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华尔街日报》等还发表社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论者指出,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的数学,大多并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直接运用。大部分家长早把所学的数学忘光,只有在辅导孩子时才抓起书来重新学。况且,世界的数学天才大多数汇聚美国,若需要还可以全球招揽,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小数学家。但是,数学训练人们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概率和统计,可以用来解释民调数据,以及饮食习惯和心脏病发病率的关系等等,涉及国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没有数学训练,人们就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商品广告乃至政治家所兜售的东西就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究竟丧失了什么?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缺乏思想的空间,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新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从技术层面来讲,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也无怪乎读经的鼓吹者甚至不在乎学童到底懂不懂经文。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笔者早已经指出,中国目前的发展大量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的小官僚,被公司内的等级和老板的权威所驯化,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驯顺、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是,当今正是个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笔者曾经指出,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他们我行我素,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最后还要归结为笔者一再向国民提出的老问题:“中国人难道永远要为世界打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4 23:28
夜静书香(转帖)


夜静书香


  (一)
  就一盏柔和的灯光,泡一杯淡淡的清茶,斜靠在酥软的靠背上。CD里放一盘小碟,让静静的小屋,流淌着静雅的琴声,和无语的花香。捧一本小书,和作者一起,细细品味人生的快乐与忧伤。
  窗外,或月光如水,或虫嘶草鸣,或雨打梧桐。
  喜欢这样的静夜,喜欢那淡淡的书香。
  多年的军旅生活,早就习惯了一个人的深夜。每当脱离繁忙的公务,回到属于自己的夜晚,便急急地收拾完毕,早早地躺在床上。打开陪伴多年的台灯,随便抓一本书,在流水般的音乐中,完成人生每日的最后一道晚餐。
  于是,当月上西楼的时刻,就不会寂寞,当小雨淅沥的深夜,就不会愁怅。
  夏日夜风拂面,会闻到田野中泥土的芳香,冬日冷风袭人,会听见雪花飞舞的流动音弦。
  累了的时候,将头深深埋在书中,闭上眼睛,闻那总也不厌的,淡淡的书香。也放任心灵,在静夜和书香中,放马奔腾。常常就在那书香中睡去,早上醒来,书已掉在地上,捡起来,拍一拍,放回桌上。晚上还是要拿来看。
  有雨的夜晚,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会感到世俗喧嚣已被一时的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悄然归位,在雨声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像,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这时的书也特别香,也特别耐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夜晚,读一读旧诗,也自另有一番体会。
                 
  (二)
  对书,我是由衷的珍爱。
  小时候,我们弟兄几个,都爱看书,而我,自小就喜欢看杂书。母亲不识字,也从来不管,几个哥哥向妈妈告状,说我看的不是课本,是三国红楼等,她总是说,他在看书就好,他喜欢就让他看吧。母亲用她无声的宽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如何真诚地对待别人,如何坦荡地相信别人,都是不识字的母亲给我的。
  那时家境贫寒,家里没有书,但我有我的法子,就是找儿时的玩伴借,哪怕是别人丢在厕所里当手纸用的连环画,也视若珍宝。
  初中时,有一女同学家境非常好,家里的书特别多。我那时生性腼腆,不敢和女孩子说话,所以一直没机会找她借书。我的老家离大别山并不远,初三时,忽然闹起了野狼,每天早晨上学时,总看到被野狼吃完内脏的动物身体,躺在路边,血淋淋的,甚是恐怖。我还亲自参加过乡人的雪夜捕狼,狼和狗其实没什么多大的区别,它用嘴叼着猪的耳朵,用尾巴抽着猪的屁股,猪就乖乖地跟它走了,这一生动而有趣的一幕永远在我脑海中定格,也让我有点害怕。
  每天晚上上完自习后,我们都要回家,她当然怕狼,请我每天送她,我求之不得,条件是我能看她的书。她家比我要远个一两里路,而且都是竹林,每天晚上送完她,一个人返回时,有时风起竹啸,加上还有狼的威胁,真的每次都是硬着头皮,揣着借来的书,一路小跑地回到家,然后点燃煤油灯(已有了电灯,但那时家里还不敢多用),安下那颗还在跳动的心,静静地读起来,第二天便还她,而后晚上再借一本。后来,其他同学们知道了,说我们是早恋,弄得我啼笑皆非。以我十多岁的审美眼光看,她无疑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事实也是如此。而当年的我,真的有点丑,而且好象偶而还有鼻涕挂在嘴边的时候,并且按我的标准,她们家是那种在改革春风中受益较早的家庭之一,算是比较有名望(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我们家除了两个值得骄傲的哥哥,其它是一贫如洗,怎么可能会看上我。好多年过去,在北京读农大的她给我写信,说她初中时就喜欢我,让我莫名的惊诧,难道故乡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从骨子里影响着年青人的审美观?也许,是对书的依恋,才使她对我有了那么一点朦胧的感觉吧。
  那一年,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读书最多的时候。每每怀念,总对自己敬佩有加。那时的我,当然也是怕狼和黑夜的,但为能有书读,竟然有那么大的勇气,有时都怀疑今天能否做到。
  少年时的记忆,也让我对书的珍爱到了极致。
                 
  (三)
  自己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养成的这个习惯,只是在偶然的一个深夜,忽然发现,没有书看的我,竟然怎也睡不着。那淡淡的书香,已成了临睡前的一片安定,永远也离不开了。而到后来,发展到中午小憩时,也要读上一会儿,才能安然入睡。
  军旅生活,是非常艰辛,也是非常寂寞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常年奔波在外,而对我们这些因工作需要两地分居的军人来说,除了日常的工作,偶而的加点班,更多的是寂寞无聊的夜晚。所幸有书相伴,我才没了夜的寂寞。
  无论在哪儿工作,无论是单身还是婚后,我都保持了这个习惯。而且工作后,每月都要拿出50块钱左右,用于买书,这近似迂腐的行动,有一段时间竟让我有了不少书。只可惜一次和夫人吵架,一气之下,把以前的书、日记和也算发表了的文章一把火烧了,弄得我现在都在后悔。我相信我以前的东西是可以拿到铁马下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可成了灰烬的东西不能复原,也曾试着努力复原出来,不说忘了,也实在写不出以前的感觉。只有心痛而已。
                 
  (四)
  我看书,但不择书,什么书都要翻一下,只为一时的快活,而不是想做点什么。
  看的书也杂,人物传记,官场文学,武侠言情,伤痕文学,心情散文,等等。谈不上最喜欢什么,也谈不上不喜欢什么。一本书,今天不想看了,过一段时间却饶有兴趣地看完,也早忘记了前些日子还不爱看。
  我不择书,但择看,想看的自然要看下去,不想看的,作者再大的名气,我也不看。所以也不记书,看了就看了,绝不想记住什么,所以,有时一本书要看上好几遍,等到看完了,才发现好象是看过了。一本《平凡的世界》,我至少看了十多遍,才记住了有个我喜欢的田晓霞。碰到好看的书,那个晚上也许就不会睡了,睡也睡不着,只好看到天亮。
  看书好象也是性情使然,看了一本类似的,就想把其他的都来看了。有一年部队外训,两月当中,我看完了三十多本官场小说,都是因为一本《国画》引起的好奇。当大家都热衷于海岩的时候,我反而拒绝,等冷了的前些日子,偶然看了一本《玉观音》,觉得虽然都是不真实的虚构,但真还可以看,于是就把他的小说全部找来,一口气地看完,有时连自己都觉得这是不适合自己看的,但还是看了。再后来,海岩出的新作,照样不看。当然,说不定,哪天有了兴趣,还是要看的。
                 
  (五)
  书中自有人生。夜静的书香,也让我学会了很多的人生哲学。
  记得青春年少时,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悄悄地读书,大多数也是长篇大作,我那不识字的母亲知道我看的不是课本,但从来也没管过我。我一辈子都感激母亲的这种宽容,自己也好象学了点母亲的这种人格魅力,学会了善待别人,学会了宽容别人。而且看了这些书,似乎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有帮助,依然记得自有作文以来,我的每一篇习作,好象都是老师在讲桌前朗读的范文,那时的得意我永远不会忘记。再到高中时,我这个学理的却代表学校参加全省的作文竞赛,也算是一个奇迹。
  在军校时,一开始只能躲在背窝里,用手电照着,偷偷地看,为此,还在区队三十多位面前,做了几次沉痛的检查,完了照样不思悔改。后来,有了每天晚上写点什么的特权,就名正言顺地呆在学习室里,悠哉悠哉地看。看舒服了,就为队里写点东西,为报社写点小稿。
  毕业到部队刚当排长时,是要和战士们住在一起的。为了不影响他们的休息,就把台灯用纸遮得严严的。读一会儿书,临睡时去看看他们的被子是否盖好了,也叫工作读书两不误。这细微的主动,也让我和战士们有了很深的感情,在战士的心目中,平时有点严厉的排长也是有人情味的。当了三年的排长,也成了旅级小单位的名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算是比较扎实的基础。再后来,职务上去了,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我小屋里的台灯,肯定是全连或者全营最后一个熄灭的。
  在机关工作时,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多了,总把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用白纸将不太好看的墙壁和桌子糊得白白的,还要捧回几盆花来,灯光柔和,花香四溢,有书的夜晚,真的是快乐人生。第二天,当然是神清气爽地去上班了。很多的首长都说我精神状态好,我想一方面是我的性格使然,另一个原因就是那淡淡的书香吧。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32
语言——成功的阶梯;

语言——社会交际的名片;

语言——现代生活的绿卡;

语言——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语言——从读书中来……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语言的源头活水;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语言的信息;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丰富精神财富;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生命更加精彩。

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人生,读懂自己,

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演讲自己!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33
窦老师说: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王老师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置书,怅然若失。

叶老师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苏老师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说:只要读书,你就是快乐行走者;只要读书,就能实现教育理论上的小康;只要读书,枫叶就能彰显蓝色的生机,红色的收获;只有读书,才能像齐文化长廊那样,博大精深。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35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古人的感悟。我不知道书中有什么,我只知道书能带给我心灵的宁静,告别了压抑、紧张、忙碌、庸俗、筋疲力尽的地方,那个喧嚣的城市,回到我的小屋。当我抹除书桌上的灰尘,把书摆好,抚摸着那一本本被我阅读过、欣赏过、品味过的书,那一切都消失,拥有的只是心灵的宁静。坐在书桌前,我感觉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再干扰我,回忆起了往昔的岁月,那个坐在书桌前追梦的我,不知道现在算不算成功。可,最怀念的还是那段心灵澄静的岁月,毫无杂质。我知道,我要开始了,读我的书,整理我的思绪。在这宁静的夜晚,只有我和我的思绪,还有窗外那美妙的雨声,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44
惟有读书,才是永远使人年轻,永远欢乐的良剂。
是吗?书中的源泉是生活,是变化的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搏击,书可能会令人成为呆子。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46
的确,书中的源泉是生活,而书,是众多智者经历了生活的百味后加工、提炼成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等等。读书,是否令人成为呆子,我想关键是看读书人自己,书或者读书本身并没有错。就像同样一本武功秘籍,有的人看了练成了绝世神功,有的人却走火入魔。并且,我们从来没有倡议过脱离开实际生活去读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52
读《与懒惰者共勉》


今天我无意中在在线上读到了清澈小舟写给一位自称“懒惰者的贴子”,觉得甚是有趣。

这位“懒惰者”自称:在教育在线论坛注册已经有一年多的历史了,然而总会以各种理由不发表帖子,甚至很少上教育在线网站。难道真是太忙了吗?自己反思:不是!是本身比较懒惰,难以坚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电视和床上。总想试图改变自己这种慵懒的行为,可总是举步维艰,最终以懒惰战胜意志而告终。自称常常在心里暗骂自己并渴望有强大的压力去驱使自己成为一个做事雷厉风行,有意志力的人。最后求助于朱永新市长帮忙。因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要改掉它只有请高人帮助!

清澈小舟看到后随即跟贴:与懒惰者共勉:

我不是朱市长

但我是朱老师

和你一样懒惰着

寻找着各种不同的理由

但是 我走了一段日子

坚持走

累的时候走

闲的时候也走

痛的时候走

乐的时候还走

始终牢记朱老师(朱市长)讲的——

读书、看网、写作

成为个人成长的协奏曲

祝福你

朋友

在你的第一个贴子里

送上我一个懒惰者的真诚祝福

坚持,就会有收获!

爱上网络

切莫忘记了书本

阅读是积累

看网是对话

写作是反思与总结

坚持

一定会有收获!

 我想:“坚持“就是懒惰者与非懒惰者的区别·!就如谢丽老师的那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找出自己努力的100个理由,一个对生活麻目的人能找出1000个安于现状的原因。



我也要拿这句话与这位自称"懒惰者"的同仁共勉,努力坚持……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5:53
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8 16:11
琦君的《读书琐忆》

所谓慧眼,也非天赋,而是由于阅读经验的累积。分辨何者是不可不读之书,何者是可供浏览之书,何者是糟粕,弃之可也。如此则可以集中心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卓见,拓展胸襟,培养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51
一个读书的女人一定是美丽的

一个读书的女人一定是高雅的

一个读书的女人一定是温柔的

一个读书的女人是可远观不可亵玩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51
曾经有人问我,读书与看电视孰轻孰重?我不好回答,我只知道,同样一个感人流泪的故事,电视让你产生一分钟的感动,而书却能让你一小时沉浸,一本好书能让你终身难忘。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53
关于读书的感想:

     1、憋脚的旅行者只知“到此一游”,憋脚的读者只知道书的结局。

  2、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

  3、读书不仅是文字的沟通,而且还是能量的沟通。这里讲的能量,是人生命内涵、抗挫能力及应变能力的体现。

  4、读书的艺术,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理解生活的艺术。

  5、读书而不思考,是一种读书者本身缺席、仅让眼睛读书的“行为艺术”。

  6、读书能培养一切能力,包括愚蠢。

  7、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也是为了更好地改造自己。

  8、读书是为了找到勇气和找到好运气。

  9、读书之乐:(1)夜晚最惬意;(2)多半在床上;(3)其中佳趣不易向外人道也。

  10、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11、光读书而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不会使他们头脑清醒。

  12、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之时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

  13、两个人如果读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沟通的纽带。

  14、我们每个人翻开一本书,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领地。一本《红楼梦》,有人读出了文学,有人读出的哲学,也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书是啥感觉,最终是读书人读出来的,不是作家写出来的。所以读书的乐趣不是学别人,而是感受自己。

  15、虚弱者无力承受他们在书中读到的杰出见解,因为那只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犯错误的机会。

  16、一本书不从哪一页看起,若5分钟后还不能吸引你,请毫不犹豫地扔掉它。

  17、作者不流泪,读者也不会流泪。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54
读书的境界

                                                                    -------------- 近月楼杂谈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窥”、“望”、“玩”三个字极传神地道出了不同年龄段读书的境界。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是知识的总结,是智慧的钥匙,而读书则可以说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读书可引领我们奔向美好的未来。读书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读法之分。我以为,读书的境界有四重。

玩书。这里说的玩,不是品玩,玩味,而是简单的赏玩,散淡超脱。这种读者没有明确目的,无任何束缚,无丝毫压力。什么样的书都无所谓,权当休闲。譬如晚上入睡前,床头偶有闲书卷,困倦抛书夜梦长。又比如坐火车无聊得紧,见同座旅客刚放下的书,也会借来一阅,若有意思便多读一会,觉得无趣味,便道一声谢了事。特别是武侠小说、情爱故事,亦令许多人津津乐道。还有的人喜欢猎奇,什么厚黑学,什么隐私大暴露啊,什么内幕消息等等,都会极敏捷地赶潮流拿上一本,以为谈资。但正是这读书的初级阶段,却可不知不觉地滋养读书的习惯,涵养起读书的心情,并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由简单爱好转而生成乐趣,甚至成为癖好。

乐书。宋末元初的隐士翁森写过春夏秋冬四时读书乐的诗,其中有“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是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地做书痴、书蠹。宋·《道山清话》中有一则关于苏东坡乐读的故事:“东坡在雪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西人,拾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成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说的是大文豪苏东坡,夜晚读书读到兴处,高声阅读而忘记休息,两位拾事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景。当代作家叶灵风先生在《读书随想》中写道:“对于人间不能忘怀的我,每当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便将自己深锁在这间冷静的书斋中,这间用自己的心血筑成的避难所,随意抽下几册书摊在眼前,以排遗那些不能遗排的情绪。在这时候,书籍对于我,便成为惟一的无言的伴侣。它任我从它的蕴藏中搜索我的欢笑,搜寻我的哀愁,而绝无一丝埋怨。”  

问书。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书籍是先达、至贤思想的概括,智慧的凝聚,经验的集大成,浓缩着时代的背影。但再精彩的作品,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禁锢,有意的藏锋,难言的回避,还有的仅仅出于行文上的考虑,书中便有了缝隙处、断袭处、空白处、语焉不详处。所以要求读书人必须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寻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方能读出“大义”、“微言”来。

真正的读书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己当成复读机、录音机,一味熟读、记诵,脑袋成了人家的跑马场。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解疑释惑。悬疑而读方能知微见著,“书从疑处翻成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嗜书成性,博览群书,雅好思索,因此常常为学问所困。他刚任常州知州时,总是板着面孔,很少对属下露笑脸。一天,同僚聚会,官伎助兴,看着看着,王安石突然大笑起来,同僚们以为是官伎的表演技艺使其开心,亦一同欢呼叫好。但其中一位深谙王安石性情的同僚有些怀疑,便问王安石刚才为何而笑,他说:前些时候关于“咸常”二卦百思不得其解,刚才猛然悟得其中奥妙,自喜有所得,因此不由得发出了笑声。

用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读书有三个层次,一是惟书为上,泥古不化;二是一知半解,装点门面;三是为我所用,知本悟道。书是做学问的工具,读是基础,致用方能升华,要有孔夫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之精神,这一点对从事研究的学者尤为重要。用书,并不是说将某些书简单地拿来为我所用,而是指在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用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已的认识而生成的一种新观点。一部好书,从不同角度去读,便会有不同的收获。用书,功夫在书外,淤泥中能长出美丽的新荷,更何况肥沃的土地呢!大学问家韩愈认为读书应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功夫,在读书中,应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若能做到这点,以精华浸润自己之头脑,便会不断诞生新的学问。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59
读书的成本( 陈平原: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叫“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家对自家学问过于自信,不只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审美等,似乎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讲机会,讲效率,讲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算投入与产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学生选择专业,除个人兴趣外,还有成本方面的考量,这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谈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读书”。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读书”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钩稽。这里所谈论的“读书成本”,带有戏拟的成分,可博诸位一笑。

  

那是一则现代文学史上的公案。这么多劝学诗文,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也就是说,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诸君越说越邪乎,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学家,叶圣陶撰《侮辱人们的人》,称:“这实在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宁肯不娶小老婆云云,当然是噱头,不可取;可也说出实情: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起码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时髦的文化娱乐,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赌博、吸毒或游走青楼等不良行为,比起看电影,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现在好了,大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免费上网;网上又有那么多文学、史学、哲学名著,可以自由阅读乃至下载。好歹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干什么?总不能老逛街吧?听大歌剧、看芭蕾舞,很高雅,可太贵了,只能偶尔为之。于是,逛书店,进图书馆,网上阅读等,成了日常功课。可问题又来了,阅读需要时间。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说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读书很刻苦,他们之所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还有一点,那时的诱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们,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难。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9:00
读书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卢志文说,如果没有分数,现在过不了关;可是如果没有素质,未来就过不了关。有眼光的同学既重视学习成绩,保证将来能上一个好的学校,有较高的学历,又不忽视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便是读书。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是嗜书如命的。因为人类所有的智慧,都浓缩在书籍里面,读书,就是从书里面汲取成功路上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远离书本,就是远离成功。所以古人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生命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因为“开卷有益”,因为“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所以我们的先人能够“头悬梁锥刺股”,能够“凿壁偷光”,能够“囊萤映雪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9:01
送大家两句经典: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9 11:07
 读书,品味,犹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在屏闪前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平和如一池静水。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9 11:08
也许,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渐渐地在习惯于电脑屏幕前的安详,习惯于在机器前适应机器。不可否认的是,电脑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它快捷,更新速度快,很适合我们今天的社会,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之外,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安闲,一丝平静,一种在书香中超然物外而非电脑屏闪前的感觉?  
  书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捧一本书,就好像确确实实地捧了一个世界,没有电脑中的虚拟,它让我感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书读得久了,感觉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读《红楼梦》,读一个古代家族最真切的记录,或莞尔一笑,或蹙眉深思,当泪水顺着脸庞一粒一粒地滚下,汇着一缕缕心灵的悸动流进心田时,你知道,那是一种咸咸的辛酸的味道,勿用唇舌,心灵自会告诉你它最真实的感受。  
  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平和处,心犹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那是一种淡淡的,苍凉的味道。  

读《心灵盛宴》,读一个个发人深省,富有哲理的人生故事,在轻轻松松的故事中洞察社会,明辩事理,增加智慧,彰显道德。或掩卷沉思,或揣摩感悟,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败,多一些成绩,少一些平庸。这是让你品尝到的如同甘霖的味道,一种甜蜜清醇的味道。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9 11:09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提炼才气,实践造就名气。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9 11:31
读书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读书是心灵的对话,读书让灵魂慢慢成熟。所以每次买到一本心仪的书,心里总会激动不已,一定会在静静的夜里,收拾清亮后,沏一杯清茶,坐在台灯前,一个人轻轻打开书页,慢慢地品味语言文字的芳香、浓郁、悠长,真切地感受读书的幸福,那一刻,读书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难忘的情怀。”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9 11:32
读书是一种味道,时间越久,味道越醇香……
作者: sire    时间: 08-1-29 11:57
提倡读书,远离电视

事实是我对我2.8岁的妞妞的言传身教,呵呵,现在国内国际新闻,我们家基本不通过电视了解,我们家里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啊!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4 09:01
我个人的经验是,不一定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作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作者: 哲人    时间: 08-2-4 19:37
狂看书修身养性中!我烦呢!
作者: 给点阳光就灿烂    时间: 08-2-7 06:06
标题: 多和孩子讲故事
我问女儿是喜欢讲故事还是看电视,答讲故事,所以我每天给她1个小时的电视时间,能和她讲的故事多讲几遍,后来就要求她讲给我听,因为买的都是迪斯尼或绘本,有些还无字,女儿的词汇量突飞猛进,而且很懂事,三周岁的孩子很有思想,她没事也自己看书,父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下也喜欢,关键是给她买好书,有的家长就喜欢买书,也不讲,那就太可惜。
问女儿是喜欢打电脑还是玩游戏,女儿说玩游戏,现在20分钟电脑,游戏时间在增加。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作者: 给点阳光就灿烂    时间: 08-2-7 06:13
标题: 惠子姐,新年快乐
惠子姐,新年快乐,美国的快递还没到,收到给你快递过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0 12:55
非常谢谢你,给孩子从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9
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40
书香女人常常将人生一些最真诚`最辉煌的瞬间与一本或几本好书联结在一起,使人感到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平常的时光转换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使人的情感更细腻,举止更优雅,气质更深沉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41
女人可以不美丽,但不能不智慧,惟有智慧能重赋美丽,惟有智慧能使美丽长驻,惟有智慧能使美丽有质的内涵。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2-13 20:12
投一票。

   我是一个容易沉迷的人,像电脑,像忧伤的情绪。

     我读的书不多,关于智慧的,就更少了。

         心很浮躁。觉得佛教难懂,太深,基督教又不信,倒是觉得这里蛮适合自己的。

         这几天感冒了,情绪很低劣,眼疼,鼻子酸的。呵呵。

          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潜心修炼修炼。驱除烦躁,还有过多的欲望,人常常因为不满足而不快乐。

              顶一下哦!

             不过也要加上一句宛宛自己信仰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5 17:10
每日不离不弃的,是书;每日让我心情愉悦的,是书;陪我度过许多孤寂岁月的,是书;使我有了一点独立思想的,依然是书。

不求“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求书做我今生永远的,不老的情人!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