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打印本页]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7 19:22
标题: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朱永新与孙云晓对话录

2007年3月7日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孙云晓研究员做客搜狐教育频道的两会系列访谈。两位执着于教育的学者和网友一起探讨有关阅读的话题。这两位从少年时代便开始阅读的人,用自己的亲身感悟和理性研究与大家分享有关阅读的认识。现将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今天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没有教育,只有训练。
主持人(李静玉):朱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市长”,说到阅读的重要性的时候,举的例子对我触动特别大。提到犹太民族只有两三千万的人口,但是整个历史中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无论是在商界、科学界、文学界的,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我觉得这是特别鲜活的例子,能不能在这里再分享一下?

朱永新:我自己特别看重的行为就是阅读。应该说从2003年开始,关于阅读的问题我写了五年的提案。我觉得阅读是整个中华民族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犹太民族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的一个民族。美国人有一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我们中华民族应该肃然起敬。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曾有统计,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的阅读量是45本书,犹太人生下来就要在圣经上舔一下封面,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犹太人对书的崇敬差不多近乎宗教,所以犹太人是一个阅读的民族。我经常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因此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可以说这也是我倡导阅读的时候以犹太人为例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第四届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显示,我们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的势头,并首次跌破50%。孙老师是不是有一点看法?我看您听到这组数据的时候,表情很凝重。

孙云晓:深圳举办了多年的读书节、读书月,两次请我去做讲演。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他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阅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问题,它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行为、国家的导向。对图书的出版、推介,应该作为国家文明的基石。比方说,现在图书的价格越来越高,图书馆很不发达,我们的阅读很不方便,儿童的书儿童拿不动,为什么?我们阅读的推动力是非常不够的。

朱永新:我讲过一句话,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今天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没有教育,只有训练。

孙云晓:我是做儿童研究的,我们的调查发现今天的父母最希望孩子读的书是教学参考书,最希望孩子看的书除了参考书就是名人传记。我们调查儿童希望看什么书呢?儿童不喜欢看这些书,至少说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教辅读物,累死了,烦死了。儿童最喜欢看的是冒险的、幽默的、动漫的,这些符合儿童的心理。我们的儿童阅读处于不符合儿童需要的状况。
人的精神实际上也有饥饿感,习惯阅读的孩子会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满足精神的饥饿感而读书

主持人:我想到另外两个词,读书跟阅读,这两个词看似很相似,但是我们的孩子只是在读书上学,并没有真正的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幸福。这里面有个悖离初衷的东西。

朱永新: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阅读是那么重要,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对教育价值本身的意义,包括很多父母亲、很多老师,甚至很多研究教育的人。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教育信仰的真谛。他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也就是说阅读实际上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发育起来的?当然是靠书。我们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是靠母亲的乳水,但是母亲的乳水一年以后就会减弱,因此需要自主地进食,每天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来充实,才能成为躯体发育健康的人。

我们很多人没有想过人的精神需不需要吃东西,我认为精神同样需要吃东西,教材教辅也需要,那是母亲第一年的乳水,是为孩子最初的精神成长所准备的。但是只看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所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要大量地阅读,而且我认为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以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等一切教育内容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就是形成是人的精神饥饿感。我认为每个人躯体有饥饿感,因为从小我们已经被训练了要定时进食。

人的精神实际上也有饥饿感,经过大量阅读的孩子,每天都会阅读,以满足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饥饿感。没有这样阅读训练的孩子就没有精神需要,你让他读书他也不会读。所以像我们现在每天不读书,就感到精神饿得慌。所以高尔基就有类似的感受,他说一个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就是精神的饥饿感。虽然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大学,但是他在《我的大学》里面就是把阅读作为他的大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精神饥饿感,这是我创造的概念,创造的名词,我觉得对人的精神成长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够不断地去阅读、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来源,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我觉得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对书的一种依赖或者说一种渴望。

朱永新:对。
主持人: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是没有接受过的阅读的“饥饿培养”,那该怎么办?比如说我就没有这样的饥饿感,看书也能看,不看也不觉得“饿”。

孙云晓:人阅读的问题其实说得再深一点是养成民族阅读习惯的问题,习惯不是号召出来的,习惯是坚持出来的。人的一生都可以不断养成各种习惯,但是你要看到所有的习惯莫过于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比方我们口味千奇百怪,但是你想一想你的口味哪来的,你的口味很可能就是在你十几岁以前养成的习惯。你小的时候都觉得家乡的东西好吃,为什么呢?那就是习惯。所以童年的阅读习惯对一生的影响最大,到了成年之后你也能阅读,但是你会是理智性的。所以说儿童的习惯哪来呢?习惯决不是来自于命令,习惯来自于一种兴趣,他一定是充分地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才愿意千方百计地找书看。我可以作为朱教授刚才这个观点的例证,你们可能也不知道,我今天也被认为是一个有一些成就的研究者或者是作家,这一切的成长我的幸福都是从阅读开始的。

大家可能难以想像,我在11岁之前没有看到任何文学著作,我们家穷得没有一本课外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那个冬天,我哥哥看到工厂要清除图书馆里的“大毒草”,把一些名著推倒在地要烧掉。他比我大4岁,他想看书舍不得烧掉,看没有人就偷了一书包的书回家。我11岁的冬天是停课闹革命,我疯狂地看了一个月的书,那个感觉就和高尔基说的一样,一个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一个荒漠时代的人看到了绿洲,看到了甘泉。我读了一个月的书,从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一个月恰恰可以养成习惯。

从那个时候我就有文学梦,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作家,梦想写出一本书。那种强烈的冲动点燃了我心灵的火炬,阅读的需求使我追求真善美,我的文学梦到今天都没有醒。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冬天我就到处找书看,到15岁的时候我就写日记,一直写到今天,我写了37年日记。朱教授有句名言,谁写10年日记不成才他负责赔偿,我说我写了37年日记,傻子也能变成一个人才吧。

现在我每次出差之前一定都要挑一本最喜欢的书带在身边,什么飞机延误了,火车晚点了,我从来不着急,看书啊。我的切身体会是坐在写字台前的时候就是拥有快乐的感觉,打开电脑,摊开书,幸福啊。到现在我女儿都奇怪,老爸,你不累啊?我写了5部长篇小说,我拿起笔写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时候。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而阅读恰恰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主持人:我很后悔今天的节目没有做成视频的,因为孙老师刚刚对阅读的这种幸福和喜悦特别有感染力。现在的人有很多不幸福与很多不开心,大家都有很多忧愁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在寻找快乐,如果都能像孙老师这样,拥有这样一个习惯,能够带给你30多年、40多年的幸福、一直是你快乐的源泉,真是一件十分可贵的事。

孙云晓:从11岁的冬天,到现在我52岁,我受益这么多年。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我当过红小兵、红卫兵,为什么没变成魔鬼?因为阅读,读文学的结果一定会使人走向真善美。文学是梦想,一定是真善美的东西。

朱永新:特别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文学,实际上是让你和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真正的走进他们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读书是让你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信任、学会合作。很多东西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的,而不是老师在课堂里面教育你说你要爱、你要合作,永远都教不会。

孙云晓:我们发现对儿童来说最适合读的东西是两类,一类是儿童文学,一类是科学知识类的,这两类东西对儿童非常好。
我们研究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儿童阅读非常有意思,如果说孩子读书、读报、读纸媒介的时间超过接触电子媒介的时间,他的品德得分提高、智力水平提高,所以说今后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把握一个平衡点、电子媒介,不能够取代传统阅读,这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智力发展是有益。我们要发现阅读当中很多的规律,很多重要的一些特点,要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而且特别是指导儿童阅读。

朱永新:任何时期都可以开始学习,作为成年人同样也可以重新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

主持人:我是有这种兴趣,但是因为以前没有听到精神饥饿感的这种说法,我突然觉得我缺少这个东西我很着急。
朱永新:这就是养成的开始。

倡议建立“阅读节” 通过阅读来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
主持人:这已经是第四次关于阅读节的提案,朱老师很执着地要把这个梦想实现。您觉得这个过程中不能得到回馈的阻力是什么?
朱永新: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大的挫折感,实际上从2003年我第一次提出以来,我这个提案已经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响应、越来越多的关注。每一次提媒体都那么关注,说明呼唤阅读不是我一个人的声音。我觉得整个提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推广阅读理念的过程,能不能被批准我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期待着它被批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被批准。

阅读节我觉得和其他的节日不一样,我希望放在9月28日,把孔子的诞辰日利用起来,孔子在中国没有一个诞辰节,阅读节放在着一天实际上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阅读精神在今天还没有过时,因此我们把这一天作为中国人的阅读节,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一个传承。

我觉得阅读应该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情,甚至于我觉得中国教育的改造从阅读开始,陶行知先生几十年以前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教育改造》,他希望改造中国的教育。我希望通过阅读开始撬动整个中国的改造,希望人们拿起书本来,能够跟中国伟大的经典对话,从中获得最伟大的智慧。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教育,甚至于整个民族的当务之急。

主持人:您刚刚说通过阅读来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那么中国教育改造这样一个概念如何理解呢?

朱永新: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东西,从体制到机制,到我们的结构,到我们的内容,这是一个全面的改造过程。刚才我说把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或者作为一个着眼点来开始,是具有非常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的。

苏州市有阅读节,是9月28日,去年的主题就是“阅读让苏州更美丽”一个没有阅读的城市,市民素质不会高,这个城市不会美丽。再漂亮的建筑,再繁华的街道,没有美丽的心灵永远不会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馨。现在东莞、深圳好多城市已经开始了阅读节,而且很多城市响应我们的号召把9月28日定为阅读节。

孙云晓:我还有一个建议,我觉得设立阅读节非常好,即使说现在还不成为一个全国的节日,但能够像苏州这样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设立自然会成为一个节日了。我想补充一个建议,我希望读书节是读书月的一个高潮或者一个开端。

为什么我特别提这个问题呢?不要搞读书周要搞读书月呢?就是因为一个月恰恰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这一个月的读书气氛很浓厚,天天读,就会使很多人养成习惯的。像读书节也好、读书月也好,其实你会发现最有效的受益人就是中小学生。所以我建议能够把“节”和“月”结合起来,这样做渗透性很强。过去我谈一个观点,叫做“德育为什么成为一壶烧不开的水”,德育从认识到行动、从认知到行为,这是德育的前50度,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为什么烧不开这壶水呢?因为从偶尔的行为到习惯是德育的后50度,这个阶段更为关键。大家读书会很热闹的,但是必须把阅读行为变为阅读习惯,这才是真正长远见效的。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想忘都忘不掉的,那就是习以为常的,这才是习惯。阅读要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成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

朱永新: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一天不读书就像每天不吃饭一样难受。

主持人: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阅读节,应该说是有百益无一弊的节日我们国家为要实现这个,还有什么难度?

朱永新:在从认识上,很多人有这样的怀疑,你做一件事情靠一个节日能够改变现状吗?我觉得实际上节日是一个仪式,一种文化的仪式,文化的仪式往往会凝聚着文化的情感,凝聚着这个民族对这个时间一种特殊的记忆和特殊的认知。我们不指望通过一天,甚至也不指望通过一个月解决阅读的问题,只不过希望每年到这个时候警示、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了阅读。最近我在写一本书,书名叫做《改变从阅读开始》,我觉得阅读是改变一个人,是改变一个民族,是改变一个国家,改变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活动。当然关于阅读有很多的问题还是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选择好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很重要。因为孩子读书当然不像做游戏那么轻松,毕竟是一个智慧的过程。

朱永新:现在到底读什么书,我觉得是一笔糊涂帐,没有一个机构对阅读负责。我主张中国应该有独立书评人的制度,应该有一个群体本着对社会良心的高度负责,对各种书评说。然后通过我们搜狐网站,或者各类媒体发布出去,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方式,都应该坚持下去的。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电视应该赎罪》。从一百年以前电视产生以后,实际上人们的阅读就开始下降了,网络当然更要赎罪。但是电视、网络本身应该承担起呼唤阅读的功能,我设想应该在早晨新闻联播之前有10分钟的阅读时间,把唐诗、宋词等最经典、最伟大的作品跟市民分享。在晚上的黄金时间也应该有一个读书的节目,像现在易中天、于丹这么火,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给大家专门讲书的人呢?我觉得媒体要承担起推荐好书的作用,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读什么书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在很多母亲也意识到读书很重要,但是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书,我们现在就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当然我们还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比如说我今天晚上跟孙云晓在讨论,我们在做一个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的试验。大家不要以为阅读就是孩子的事情,实际上很多书父母亲和孩子一起阅读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因为只有共同的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才能拥有共同生活的密码。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整个家庭交流的语言中就开始有了书中的人物、书的概念、书中的理念,那时候的家庭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共读、共写、共生活。

同时我们也倡导新的儿童生活方式,叫朝诵、暮读、晚省,我觉得的确应当这样,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甚至我们主张青少年适当远离电视,在儿童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养成了对电视和网络的依赖症,这样的孩子是很危险的。因此只有当孩子对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电视和网络兴趣的时候,只有当孩子对书产生依赖的时候,才能对网络、对电视有一种自然的远离的体验。他觉得书中的世界比那些要精彩得多,从书中得到的快乐比别的地方得到的快乐多了。我们都希望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孙云晓:我想补充一个视角,刚刚朱教授说的亲子共读我觉得非常好,现在朱教授推荐了很多书,我也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特别需要一些书的推荐,但是推荐书要有一个新的视角,是什么呢?不能只是成年人向孩子推荐书,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参与、青少年的参与。我曾经跟一些专家讨论设想一种推荐书的机制,要有儿童评委,儿童的推荐。专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意见,然后形成一个循环的状态。就是说孩子说哪些书好看,专家也来看哪些书好看,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的书可能会更有生命力、更有时代感。

中国现在很多的奖项,也有儿童的奖项,比如儿童文学、儿童戏剧,但是这些奖项的评选都是大人说了算的,其实这是不应该的。我当过国家图书奖的评委,也当过五个一工程奖的评委,我就觉得没有儿童了,评儿童书的时候儿童根本没有发言权,怎么能不考虑他的发言权呢,我觉得这是欠缺的。

朱永新:真正的好书,特别是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最伟大的丛书,我想首先是好的,但是最好的书不一定适合那个阶段的儿童,就是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我觉得选择好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同样很重要,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也很重要。因为,孩子要读书当然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其他的游戏那么轻松,毕竟是一个智慧的过程,因此怎么样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就很重要。像在学校里面,我们做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说配画,儿童看名著后为名著配画、绘图,他首先要读了才能配插图嘛。再比如说图书人物扮演,你去扮演孙悟空,他扮演猪八戒,而且搞情景剧,搬到舞台上。此外还有续写童话。

孙云晓:这些活动不是被动的接受,是主动的、创造性的。

朱永新:我们做的“感动接力的活动”非常有意思。具体做法是:老师或孩子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曾经备受感动的书,写一个书签或者写一个叫感言,把它漂流,让更多的人读,让感动自己的书感动其他人。这是很有创意的活动。

孙云晓:国家的一种行为或导向特别能够提升儿童文学的地位,孩子是希望,是不能等待的。儿童文学的作用非常大。北欧的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图书免税,作者写儿童文学的收入免税。实际上这些是国家的福祉啊,让国家最优秀的作家创作儿童文学,是一个政策倾斜。中国根本不是这样的,中国对儿童图书的扶植力度是不够的,对儿童作家的扶植很差,儿童文学作家是没有地位的。

主持人:我希望能够早一天把“阅读节”确立下来。最后,二位老师能不能跟网友推荐几本一生当中必读的几本书?

孙云晓:觉得对我来说受益终身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居里夫人传》、《窗边的小豆豆》,我认为《窗边的小豆豆》可称得上是童年的经典,我觉得黑柳彻子对童年的发现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中国的《红楼梦》,也是必读的图书。
朱永新:像《小王子》、《草房子》。
孙云晓:《长袜子皮皮》、《爱的教育》等。
主持人:我觉得阅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引导。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到搜狐做客,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谢谢大家!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12-27 19:53
阅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现在找对象的标准是,不喜欢阅读的人肯定不适合我。
作者: 木碗    时间: 07-12-27 22:54
标题: 回复 #2 绿罗裙 的帖子
我适合 选我吧
作者: 木碗    时间: 07-12-27 22:58
电视虽然也是一种了解外界的方式,但相对阅读,更为被动,只要坐在那里看,躺在那里听,几乎不用动脑子。何况现在的电视节目,除了央视10套,其他的真不好说。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12-28 19:17
标题: 回复 #3 木碗 的帖子
你是挺合适,我也很喜欢你。可是又得先问你老公对吧?
作者: 木碗    时间: 07-12-28 20:11
标题: 回复 #5 绿罗裙 的帖子
得问我妈怎么没把我生成男孩。。。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9 12:46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 


    纵观魏书生的教学事迹,他的核心内容是站在人生的哲学高度来对待一切。魏书生的成就来源于他的人生境界。可以这样说魏书生老师是以出世的心境来做入世之事。当他超然于一切功名利禄之上时,他的心灵自然无羁绊。因此学习魏书生最难学的是其精神。如果抛开这一点,学到的只是空洞的形式,其结果只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地。他的教学事迹看起来似乎只有琐屑的具体的小事,但这些小事蕴涵了他的人生哲学的精华。如果每个人都能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出境界来,他本人也自然得到大境界,连串起来他的事业也必然得到大境界。古人云:“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常”字。一切从平常开始,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再把一件件平常的事做好。当你做好了若干平常的事,你已经不平常了,而你依然用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你的过去,依然用一颗平常的心来面对你的未来,你的人生境界已经不平常了,你一定会取得不平常的业绩。魏书生就是这样,他是一位平常的,始终有着一颗平常心的,一直做着平常事的伟人。我是教师,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流动的河。”的道理。因而,工作之余,便也常想到读书,渐渐感到:教师不读书,绝不可能会成为一个好教师。课堂是个大熔炉,既造就了学生,也检验了教师。听说有学生形象地把现在的课堂比作是教师实施催眠术的场所,心中便颇生感慨。这固然与课堂缺少教学手段有关,但也绝不能说与教师的知识面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那以后,我便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对于现代的中学生的课堂已显得“入不敷出”了。于是,“读书”一词便时时萦绕脑际。书海无涯,书需要有选择地读。教师读书,无疑是为了教书,不仅教学生以书本的知识,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焕发学生对书的情感。曾几何时,在学生中间流传的“学校里,课间十分钟最幸福;在家中,厕所里最温暖”的传言,听起来,让人总感到几分苦涩。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在这样的课堂里去接受读书的使命,则若干年后,社会将不再有读书的人。因此,唤醒社会读书群,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又一次升华。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9 12:47
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
    朱永新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平堪忧。不但如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并首次跌破50%。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计算,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和美国的50本阅读计划。现在部分国民心态比较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的关系。而学校教育中,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反倒被排挤,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享受到阅读之乐,反倒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着阅读,从2003年开始,每次“两会”都提出要建立国家阅读节这样的提案。之所以坚持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我们坚信:阅读是当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心灵是怎么发育的?事实证明,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

     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了读书对人类的巨大益处之后,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犹太民族为什么那么强大?为什么这个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那么多世界级伟人呢?为什么他们依然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这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是息息相关的。从马克思,到爱因斯坦,再到弗洛伊德,20世纪人类三次思想大飞跃为什么无一例外的都是犹太人?为什么我们在为诺贝尔奖犯愁的时候,仅仅到1984年为止,犹太人中就已经有98人获诺贝尔奖(其中物理学30人,化学奖15人,生理医学奖33人,经济学7人,文学8人,和平奖5人)?我们的阅读率在下降,背后的问题并不是阅读下降本身,而是民族素质的下降。一个国家不是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阅读的人口。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取决于阅读力。读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活动,只有重视读书了,我们国家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精神境界。

    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阅读只是训练,只是工厂的制造,而不是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充其量只是训练。人的阅读需要、人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有其敏感期或关键期,而中小学阶段阅读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一个人终身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为了推动学校阅读活动,我们希望组织全国专家精心研究阅读书目,为中小学学生推荐那些最伟大的著作,那些能够告诉孩子们宽容、合作、自律、慈悲、感恩、执着、信心、爱的书籍,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

    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一方面是靠它的外表、建筑、规划,但是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丽,还是靠这座城市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2006年我们苏州阅读节的主题就是:“阅读,让苏州更美丽”。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我们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领导干部率先示范,“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我们力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倡导阅读理念,弘扬阅读文化,营造书香城市,让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群众自发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进而确立现代市民意识,培育现代生活方式,养成现代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9 14:41
教师读书十问十答

   

    经常有青年教师向我倾诉:想读的书太多,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工作太累太烦,很想读书没有时间;读了许多书就是在工作中用不上……凡此种种,困惑甚多。

    面对精彩的图书世界,陷入了迷茫和彷徨的泥沼。对此,我耐心地告诉他们———读书,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谁都想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读书者禅精竭虑地探索,莘莘学子,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不得法也。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具体来说,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学会智慧地阅读。

  1、书香醉人我独醒——您有优势吗?

    书香醉人,书痴更醉。要想获取最佳的读书效果,必须认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如记忆优势、时间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等等。寻找自己优势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可以系统地解剖自己、设计自己;运用哲学的方法,可以从原因和结果、变化和过程、对立和统一的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宏观优势、时间优势、变化优势等等;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运用生理学的方法,可以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物钟……

  2、书山万丈平地起——您会积累吗?

    书山万丈平地起,积累知识最重要。要想学以致用,读书成才,就必须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

    积累知识,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就是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指最近知识,又叫“短平快”知识。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经验交流、现代理论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认识能力等;“最近知识”的积累,像中国女排的“短平快”,接球就攻,拿来就用,落地开花,立竿见影,效果明显。“最近知识”的积累,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

  3、书海无涯莫迷航——您有方向吗?

    书海无涯易迷航。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教学与自学的生活中,我也曾经想当作家、当诗人,写小说、写诗歌,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然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空间的运转,我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不适宜走一条文学的路,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我贴近自己的生活需要,选择了“作文教学”为轴心目标。围绕这一轴心目标,我攻读了27种大中小学的写作教材。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思考中创新。20多年,我矢志不渝,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30多本作文著作。

    4、书市万卷适我取——您会选择吗?

    书市万卷适我取,学会选择有成功。我们读书,要想在失败中成功,首先要学会选择。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丰富和便利的世界,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读书的内容,选择读书的时机,选择读书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5、咬定书山不放松——您有毅力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有毅力谁成功。不论学习怎样革命,都需要获取成功的信心和毅力。毅力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宽容,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成功的力量。

    我们教师在读书、教学创新活动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会有风险,间或会有挫折或失败。但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要敢于冒风险,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以大无畏的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以超凡脱俗的创新精神,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向各种陈旧观念、教学法提出挑战。

  6、书山有路巧为径——您会运筹吗?

    当您围绕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读和积极探索时,当您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最近知识”,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创造不会创造而发愁、而焦急、而犹豫、而彷徨、而暗暗怀疑自己。这些症状就叫做学习的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突破,争取初试锋芒。所谓聚焦,就是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这样,知识之光就可以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到那时,您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7、书上得来终觉浅——您会整合吗?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须躬行。明白地说,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

    8、书破万卷求自如——您会创新吗?

    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

    9、会合作才能成功——您会合作吗?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的应用,关键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运用优势,扬长避短,学会合作,化不利为有利,选择最有利的学习目标,发挥自己的最佳才智,取得最优的实践效果。

    教育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读书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读书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读书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每一阶段的读书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

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而这些学习实践活动,都必须很好地合作才行。

  10、宽容心态亲融融——您能宽容吗?

    读书必须有宽容的心态,有宽容自有精彩。会宽容自有精彩的人生,有宽容自有精彩的生活。读书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势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万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要做到如此这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

    知识的信息变化无穷,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读书的精彩奇异纷呈,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规律性。我们教师一旦认识了知识信息变化的规律,摸准教研教改的热点、焦点,发挥自己的最佳优势,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就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事半功倍地取得教学与自学的最佳功效。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7-12-29 15:08
[推荐]要教书,先读书要教书,先读书  

    曾经有位青年教师问我:“从自身角度讲,您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说:“要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书40年,生平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才有读书的动力。
          一读理论,把握事物变化的脉搏,主动迎接发展的机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 Senge谈到思想修炼时说:“我们不能每天消耗相当于我们体重200倍的地球资源(这是美国人的平均消耗量),而把其中的99%作为垃圾返还给地球。这预示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不得不做出重大的变革与调整,我们很难说清楚它将如何变化,但变化本身是必然的。”因此,今天的教师必然要面临多变的今天,还要准备迎接那不可知的未来。怎么办?——读书!

     读思维发展、心理学的书,这可以了解到人的心理因素、思维发展有规律,认识到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原来感到困难的阅读与写作指导,一下子豁然开朗,自己仿佛一个跟斗翻上云端,九曲黄河历历在目。科学类的文章主要成于逻辑思维,自然也要以逻辑思维去解读;文学类作品离不开典型的形象,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必须调动形象思维的参与去鉴赏。面临新一轮的课改与考改,认识到变革的根本点在于对知识及其获得方式的理解,认识到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变化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于是备课、上课、备考、迎考都多了些清醒与主动,少了些迷茫与无奈。
         二读圣贤,发现传统文化的瑰宝,清醒对待令人缭乱的新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停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我们面对今天五花八门的新概念、新模式往往不知所措或照搬照抄,要清醒?——读书!  
         
       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凝聚。眼下,有人说自己是研究性学习的首创,有人说自己创造了快乐教学法,有人动辄摆出新人类、新新人类的架势,想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其实古圣先贤之书尚在,“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深思之,笃行之”,是不是研究性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不是快乐教学?“礼、乐、射、御、书、数”算不算多元智能?再读圣贤书,多了只眼睛看今天,就觉得多了几分清醒,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早就有这些宝贵的东西;多了一些参照来判断,就觉得多了一份责任,创新离不开继承,我们不能做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三读科学与艺术,加强全面素养的整合,做名副其实的老师               
     教师向人们大规模地传递价值观、标准和期望,学校从事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建立在对未来10~50年的假设预期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参与并塑造未来生活的民众的假设预期基础之上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技能、敏锐性、态度和质量都是未来发展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可以创造出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强开拓性的世界,也有助于我们的后代子孙能更幸福地生活。所以,教师的精神营养若只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平均水平,那他的精神发展就有可能趋于平庸化,就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么办?——读书!               
        科学与艺术体现着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最高境界。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形象地把科学和艺术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要阅读科学与艺术两类图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要关注科学技术的新的发展,也要阅读科学类的书籍。从中发现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最重要的思考修炼方式:教会他们符合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伦理道德的和数学的思考方式。           
        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里,我找到了《诗经》《梦溪笔谈》教学的切入点;读《数学与文化》使我指导学生古诗鉴赏能够另辟蹊径;订阅《科学世界》,使我打开了眼界,寻找到新的教学媒体与方法;研读《科学的发现》,强化了我在教学中将科学与艺术整合起来的意识,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            
        霍华德·加德纳说得好,“多元智力本身并不是目的”,“我认为最重要、最不能简略的学校目标——从小学到高中——就是学会思考”,“自然科学的半数以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们学生时代,并不存在他们获奖的学科领域”,因而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任务就是全面提高自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美国一本题为《谁是优秀教师》的书中说:“一个教师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可是教了五六年之后,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原来那样快,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如不进修,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到后来就出现衰退现象。因此,每个教师必须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否则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是的,要教书,必须先读书;要教好书,必须不断读书,终身读书!
         读书,是我们一生的需要与乐趣。
作者: 哲人    时间: 07-12-29 18:09
是的,我现在就在发狂般的读书!只是苦于购书缺钱!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38
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


2007年3月7日晚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孙云晓研究员做客搜狐教育频道的两会系列访谈,和网友一起探讨有关阅读的话题。孙云晓研究员从少年时代便开始阅读,他有关阅读的亲身感悟和理性研究,对我们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谈到阅读习惯时,孙云晓说:深圳举办了多年的读书节、读书月,两次请我去做讲演。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他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阅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问题,它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行为、国家的导向。


在谈到阅读兴趣时,孙云晓说:我们的调查发现,今天的父母最希望孩子读的书是教学参考书,最希望孩子看的书除了参考书就是名人传记。我们调查儿童希望看什么书呢?儿童不喜欢看这些书,至少说最不喜欢看的就是教辅读物。儿童最喜欢看的是冒险的、幽默的、动漫的,这些符合儿童的心理。我们的儿童阅读处于不符合儿童需要的状况。人的精神实际上也有饥饿感,习惯阅读的孩子会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满足精神的饥饿感而读书。


在谈到如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时,孙云晓说:人阅读的问题其实说得再深一点是养成民族阅读习惯的问题,习惯不是号召出来的,习惯是坚持出来的。童年的阅读习惯对一生的影响最大,到了成年之后你也能阅读,但是你会是理智性的。说儿童的习惯哪来呢?习惯决不是来自于命令,习惯来自于一种兴趣,他一定是充分地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才愿意千方百计地找书看。我今天也被认为是一个有一些成就的研究者或者是作家,这一切的成长、我的幸福都是从阅读开始的。


孙云晓向我们介绍了他感人的阅读经历和亲身感悟:


大家可能难以想像,我在11岁之前没有看到任何文学著作,我们家穷得没有一本课外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那个冬天,我哥哥看到工厂要清除图书馆里的“大毒草”,把一些名著推倒在地要烧掉。他比我大4岁,他想看书舍不得烧掉,看没有人就偷了一书包的书回家。我11岁的冬天是停课闹革命,我疯狂地看了一个月的书,那个感觉就和高尔基说的一样,一个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一个荒漠时代的人看到了绿洲,看到了甘泉。我读了一个月的书,从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一个月恰恰可以养成习惯。


从那个时候我就有文学梦,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作家,梦想写出一本书。那种强烈的冲动点燃了我心灵的火炬,阅读的需求使我追求真善美,我的文学梦到今天都没有醒。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冬天我就到处找书看,到15岁的时候我就写日记,一直写到今天,我写了37年日记。


现在我每次出差之前一定都要挑一本最喜欢的书带在身边,什么飞机延误了,火车晚点了,我从来不着急,看书啊。我的切身体会是坐在写字台前的时候就是拥有快乐的感觉,打开电脑,摊开书,幸福啊。到现在我女儿都奇怪,老爸,你不累啊?我写了5部长篇小说,我拿起笔写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时候。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而阅读恰恰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从11岁的冬天,到现在我52岁,我受益这么多年。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我当过红小兵、红卫兵,为什么没变成魔鬼?因为阅读,读文学的结果一定会使人走向真善美。文学是梦想,一定是真善美的东西。


孙云晓还向我们介绍了他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如果说孩子读书、读报、读纸媒介的时间超过接触电子媒介的时间,他的品德得分提高、智力水平提高,所以说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把握一个平衡点:电子媒介不能够取代传统阅读,这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智力发展是有益。


孙云晓还有一个建议:设立阅读节非常好,我希望读书节是读书月的一个高潮或者一个开端。为什么不要搞读书周要搞读书月呢?因为一个月恰恰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这一个月的读书气氛很浓厚,天天读,就会使很多人养成习惯的。所以我建议把“节”和“月”结合起来,这样做渗透性很强。大家读书会很热闹,但是必须把阅读行为变为阅读习惯,这才是真正长远见效的。正如爱因斯坦说的,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想忘都忘不掉的,那就是习以为常的,这才是习惯。阅读要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成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


在谈到一生当中必读的几本书时,孙云晓告诉我们:对我来说受益终身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居里夫人传》、《窗边的小豆豆》,我认为《窗边的小豆豆》可称得上是童年的经典,黑柳彻子对童年的发现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中国的《红楼梦》,也是必读的图书。还有《长袜子皮皮》、《爱的教育》等。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41
读书感悟人生(张刘祥)


古人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绿草之青可以养目,而书卷之香则可以养心。


一部好书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可以照亮人们灰暗的心灵,也可以照亮人们迷茫的人生。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书籍是人类漫长历史的积淀,它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更在于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


邓友梅是公认的“京味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语言嘎嘣生脆,读起来像嗑瓜子般痛快”。而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文辞的华美,首先取决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邓友梅说:“抗日战争期间,我度过了自己艰辛的少年时代,受到了党的教育和时代的磨炼,建立起基本的人生观。这就是个人生活境遇可能变,爱国爱人民之心不能变,个人命运是和国家民族发展紧紧相连的。这段艰苦的历程,也充实了我的写作资源。我的小说《据点》、《猎户星座行动》、《别了,濑户内海》、《成长》等,都带有自传的性质。”也许就是这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善于观察人世的眼和善于描摹人性的笔。在他笔下,那五、画儿韩、索七、聂小轩的遭际浓缩了人世的酸甜苦辣,小胡同里上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


12岁时参加抗日战争,被骗往日本当劳工,九死一生;经历了洛阳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直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从事文学创作,被划为“右派”,四处劳改,被迫停笔22年……直到1979年,他写的《我们的军长》发表在《上海文艺》上,并获得了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邓友梅一波三折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除了从生活磨难中感悟人生以外,邓友梅更是通过读书自省,在灵魂上“自我完善”。他当小兵时没有太多选择书的机会,战场上捡到书挑爱看的看。爱看《说岳全传》和《水浒传》,因为写的是为民战斗的故事,与他的生活有共鸣。后来有了随军新华书店,就省下津贴买书读。爱读刘白羽等写战士的小说和赵树理写农村的小说。建国后,他进入青年时代,爱看老托尔斯泰的小说。邓友梅说:“从这些书里我学会在思想道德和人格上自我解剖,自审自省,在灵魂‘自我完善’上下功夫。”


说到对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书,邓友梅告诉我们,战争时期出版的一本小书《新人生观》,使他懂得做人只有为人民献身、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不算虚度。还有就是《儒林外史》中的“楔子”,写的是贫苦少年王冕,一边放牛割草,一边自学绘画,苦学苦练,坚持不懈,终于成为著名画家。他也出身贫家,只受过四年学校教育。本来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没定较高的目标,当个合格战士就满足了。在战场上捡到一本《儒林外史》,主要内容还看不太懂,但开头这篇故事却深深打动了他的心。从此立志自学,打仗行军之余,就抓紧时间读书。渐渐又学着写战斗报道等小文章,逐步走上了文学写作道路。


读书,一直是邓友梅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今已75岁高龄的他每天都在读书,就像他每天必须吃清水煮花生和芹菜一样。他提倡:不要把读书作为硬性的任务,而要让它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邓友梅把读书分为浏览与精读两种。浏览是粗读,对书有个一般性的了解。然后选出读时有兴趣、读后有感悟的来再精读。精读是细读,反复读。有的篇章还要背诵和抄写。他说,为了加强记忆,背一次胜过读十次,抄一遍胜过读三遍。


知书以识理。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明白了正确道理,才能做好人和好事。邓友梅告诉我们,读了巴金的《真话集》,“让我理解了做一个作家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人”。好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是作者对世界探索、认识、研究、思考的成果。每一个人都要以前人的成就为阶梯,去攀登新的高度,而书就是最好的、不可缺少的阶梯。邓友梅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读书体验感悟到: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生打基础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课余时间至少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读书。“开卷有益,泛读精选,学以致用。多看有趣有用的作品,适当看有趣无害的作品,不看趣味庸俗、有害无益的作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民族。可是近年来国民读书率一路下滑,令人担忧。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去年年底开始组织进行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


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为42.2%,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为48.7%。


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读”,将书本阅读拒之门外。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网读”不能代替书本阅读,更不能取代书本阅读。在我看来,书本阅读的那份独有的沉静、优雅和深远,是“网读”根本无法比拟的,也是根本无法体味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书本阅读。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就会枯萎,人的生活就会黯淡,人的心灵就会蒙尘。


让我们在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启迪自己的智慧,打开自己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0:42
作为一名教师,读书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让教师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生存必需。把读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在读书中去体味怎样备课,怎样评课。读教相长,读写结合,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展现教师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06
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12
教师:读书应成为一种信念


文 / 张刘祥

考察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精神,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教育报刊、不读人文科技书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了解新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不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不了解科技发展的新进展、新情况,何以承担起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一代新人?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没有时间”恐怕是许多教师不学习的最充足的理由。不学习、不读书,导致有些教师本来就不怎么丰厚的人文底蕴更加单薄。事实上,据我观察,教师不读书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渴望,没有意识,没有习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使教师们懂得,读书是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走向“经师”、“能师”、“人师”的唯一途径。”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读书是教师的生命所在,读书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

读书,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如果连教师也不读书了,那么我们还指望谁会读书呢?还指望学生会喜欢书吗?还指望社会会发展、人类会进步吗?非读书不能充盈教师的思想。如果教师自己不读书,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提高,那么,不读书的教师何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又何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师不读书,不思考,教书育人就容易出偏差。

读书,是教师重要的生活状态。教师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学校里教授学生知识,还承担着构建社会精神世界的责任。所以,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需要进行公共阅读。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等领域,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有一定的造诣和学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灵之泉才不会枯竭,精神世界才不会空洞。教师以其人格魅力,熏陶着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很多教育问题并不是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问题,而是教师的人格问题。而教师高尚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书香浸泡和熏陶。

读书,是教师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提倡“人”的教育。这种“人”的教育工作显然不是靠各种技术所能解决的。“人”的教育本质上还是要靠“人”——好的教师。怎样的教师才算“好教师”?一句话: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如何成为“好教师”?读书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不读书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显然是不可能的。

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发表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的报告,提出“五项核心主张”,是评定优秀教师的基础,其中之一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要求优秀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学成员一起在教育政策、课程发展、教育方法等方面共同合作,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优秀教师认定标准所蕴含的理念:“以学习为本”。为了让教师能起更积极和创造性的作用,要让教师致力于分析和建立课程,以校为本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区,最主要的是为教师构建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组织型构建的基础,是要营造一种“人人读书”的浓厚氛围。

勤于读书,充实自我,这是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基础。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锻造途径之一,就是好好读书。

(此文发表在《山西教育》2006年第12期)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13
教育的希望在读书 (张刘祥)


我从今天(2007年1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读书周刊”2006年“十大读书人物”已经评出,他们是:

桑新华,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局长:快节奏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读书的酷爱。策划并举办了首届“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泰山教师读书论坛”,在全市实施了“教师读书成长工程”和“学校文化建设工程”,认为读书应当成为教师发展的源头活水。

王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作为我国培养的首届儿童文学博士,在网络上创办了“萤火虫教师读书会”,利用这个平台和老师们交流如何推进儿童阅读。不遗余力地向父母、图书管理员宣讲儿童阅读的理念,并给孩子讲故事,被孩子们称为“故事叔叔”。

杨荣,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自幼酷爱文学,在学校管理中她倡导“快乐读书,智慧读书”,成功地组织了“教师节里书香行”、“学生自主读书漂流角”等特色读书活动。

高峰,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领着家长参观自己的藏书,反复给家长讲家庭读书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于是,学校和家长给孩子的奖品都变成了书籍。

袁晓峰,深圳后海小学校长:倡导“绘本快乐阅读”,把绘本这一儿童文学形式带进了课堂。在后海小学,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读绘本、讲绘本、演绘本、自制绘本,校园处处弥漫着书香。

王立华,山东省临沂市八中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签合同”来促进自己读书。合同规定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每两个星期读完一本书。如果违反合同,要写1500字的自我分析书,外加打扫卫生一天。

薛瑞萍,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1984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至今。自己酷爱读书和写作,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高品位的阅读。

程红兵,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身为校长,一直兼任高中语文课教师,为的是享受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乐趣。给孩子们推荐书,要求学生每周做书摘笔记,和大师对话,写眉批感想。

闫学,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板块: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不读书。

孙汉洲,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认为应对新高考,一是应当努力使语文教学内容趣味化,让学生乐学、易学;二是应当拓宽教学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吃教材主粮的同时,多吃些课外的杂粮。为了践行自己的理论,写出了《趣味语文》一书。

杜悦编辑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今年评选出的“十大读书人物”只是众多热爱读书的老师的代表。他们处在不同的地域,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但自己酷爱读书,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推动读书活动。

与“十大读书人物”相比,我还做得很不够,要好好向他们学习。但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我也像他们一样,“不但自己酷爱读书,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推动读书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6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一年,也是我写读书笔记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我读了《朱永新文集》,读了李镇西的《心灵写诗》、《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等系列著作,读了苏霍姆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谛》,读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大夏书系》,还读了王蒙、季羡林、余秋雨、毕淑敏等的著作,写下了30多篇读书笔记,多篇读书笔记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教育信息报》《山西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还获得了浙江教育报社“读书征文”一等奖。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不管有多晚,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出,我每天在睡觉前必定要读几页书,这已经成了习惯。从2006年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现在我可以无愧地说:我没有食言,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不但自己读书,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师读书、学生读书。2006年我讲得最多的话题是教师读书、学生读书,我到各学校给教师讲为什么要读书,要读哪些书,向教师推荐朱永新教授的书、李镇西老师的书、窦桂梅老师的书,推荐《大夏书系》《现代教师读本》。在我的鼓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捧起书本,开始走进书本,开始与书为友;许多校长将我推荐的书买了送给教师。为了推动教师、学生读书,我将“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新教育的重点行动,举办阅读节,召开读书现场会,举行读书征文活动,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浙江《教育信息报》以《最是书香能致远——嘉兴市秀洲区书香校园建设侧记》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中国少年报》先后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区新塍镇中心小学(第2524期)、王江泾镇中心小学(第2526期)、王店镇中心小学(第2527期)的书香校园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人类精神成长的必由之路。朱永新教授反复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他还说:读书会改变人生,它虽然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可以使人变得视野广阔、胸怀博大。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使人活得高贵、优雅。我觉得朱永新教授的话非常有道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它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发育,一个是精神的成熟。身体的发育、健康的体魄靠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靠的是食物;而精神的成熟、健全的人格靠什么呢?大家未必清楚,这就是靠读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就意味着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在文明社会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把人类最珍贵的财富送给了一代又一代。一个人只要热爱读书,就不会失去求真、求善、求美的希望和力量。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桑新华局长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所有的好书都能摆上学校的书架,学校真正成为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所有的老师都能不断地从读书中获得教育家的智慧;所有的孩子都能不断地从读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也是我的愿望,因为我深信,孩子的希望在读书,老师的希望在读书,教育的希望在读书。

2007年,我将继续走在读书的路上,继续不但自己“酷爱读书”,而且仍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读书活动”。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21
写给教师的,更是写给自己的



——读张刘祥和他《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



任雪峰



“嘉兴市秀州区的张刘祥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个李希贵!他的秀气的外表里有一股教育的激情。”——朱永新语



最早了解张刘祥局长是去年在《山西教育》读过他为“视点”栏目所作的文章《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和《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深深被这位书生局长新锐的观点所触动。寒假时间充裕,几乎每天行走于网络论坛中汲取营养;不经意间,“教育在线”张刘祥的主题帖子“理想与行动”跃然跳入我的视线。认真读之,就像孙明霞老师所描述的那样“简直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让我欣喜若狂,喜形于色,终于找到了这样好的学习地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断的关注、回帖、交流,并进驻到了他的博客“秋水共长天一色”,深深被他的激扬文字所感动。这些精妙之言,给人以启迪,助你以行动,激起了读者对教育的热情与追求。我还注意到了张刘祥局长已有两部随笔著作《且行且思——基础教育工作收集》和《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问世初,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向张局长求取那座深藏经典的“艺术宝藏”。



本周收到张刘祥局长为我寄来的《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初读朱永新教授为该书所做的序言,更加点燃了我急切了解他的热情,一篇篇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美文,深深的吸引着我。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利用周末时间认真品味每一辑中的每一篇文章,直至午夜凌晨都无法入眠,醉心于他那秀气的文字,感悟其深刻的哲理,全书分为“教育的真义”、“教育的智慧”、“教师的精神”、“教师的素养”、“书籍的芳香”和“读书的收获”六辑60篇文章,以“读书”贯穿始终,从不同视角切入,针对教师现状娓娓到来,有理有据,精辟分析,像是与我们亲切交谈,和谐共讨,融入教师心中。一篇篇文章情真意切,真真实实的为教师所写,倾注了张局长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对教师的美好愿景。读这本书,像是聆听张局长的谆谆教诲,与张局长促膝交谈,受张局长指点迷津……让我豁然开朗。



一、从爱生入手,感悟“教育的真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终以“爱生”为主线,来诠释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自发成为播撒爱的使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造句,用爱生活,才能“奏响爱的旋律”和教育最强音。当一名好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五个方面诠释教师的的标准——就是爱,进而达到师生心灵共呼应,奏响教育主旋律。“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二、从课堂切入,挖掘“教育的智慧”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所在。德育专家王晓春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精心打磨每一课,醉心锤炼每一句语言,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教育的智慧尽情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三、从成长入手,培养“教师的精神”



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的成长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激情与理想并存,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感悟,突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成长,让教师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究,实现自我发展的成长。这样教师应做好“读书、反思、写作”三件事,坚守自己的个性,“不跪着教书”,坚持求真与求实,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在逐渐反思中成长,书写精彩的人生。学校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凸现,依靠教师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办好学校,教师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一次次用心点燃校园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渴望知识的火焰。



没有付出,哪来成功,没有积累,哪来精彩!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在反思写作中引领成长,执着的培养教师的精神。



四、从行为入手,提高“教师的素养”



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教师的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笔者理解为教师的素养包含的范畴很广泛,素质、人格、礼仪、健康和习惯等等,而这些都涉及教师的行为艺术。但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少、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修养肤浅”三大问题是困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书中提出的“读名著、拜名师、游名胜”“三名”策略,不失为好方法,从中汲取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提升教育的智慧。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耳熟能详,就在于陶老有一颗宽容的爱生之心,善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想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教师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书中学,从网络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反思中学,在写作中学,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教师,遨游书海、冲浪网络,架构教师成长的“立交桥”,让博客为教师成长“添翼”,让写作为教师成长“催化”、“助推”,让教师的一切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



五、从校园切入,散发“书籍的芳香”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六、从成果切入,展示“读书的收获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了教师读书是“金科玉律”。读书让我们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饱餐大师们的智慧,它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点亮了心中的希望,领略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的“行知合一”的教育著作,享受着千姿百态、营养丰厚的“教育大餐”,伴随着一部部追寻新理念,探求新实验的教育大作,走进一个个智慧的世界,让精神食粮滋润我们的心田。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校长、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



从张刘祥局长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张局长的成长过程,他用心书写的那些真实的、求真的、创新的激扬文字,不仅是写给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的,这不仅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他自己工作的真实写照。读着他,品着他,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位读书局长——张刘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24
“一生都从来没离开过书” (张刘祥)

12日下午,我去邮局给朋友寄书,在邮局的柜台上看到一张《中国书报刊博览》的报纸,头版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陈爱莲:不曾离开书的舞家》。寄完书,我看看周围没有人,这张报纸好像是别人丢在那里没人要了,走的时候我就拿走了。

下班的时候,我将这张报纸带回了家,晚饭以后,我拿出报纸,把《陈爱莲:不曾离开书的舞家》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地读了一遍,读完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舞蹈家一生都不曾离开过书,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生活中是不是更不应该离开书呢?

对陈爱莲,我以前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她是我国大型古典舞剧《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陈爱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她的艺术成就肃然起敬。

1980年举办的新中国首次个人舞蹈晚会——陈爱莲舞蹈晚会,她运用了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舞、中国民间舞、外国民间舞及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进行了表演,成功塑造了古、今、中、外十多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精巧、优美、情舞并茂,受到了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高度评价。能跳这么多种舞、能塑造如此众多的人物,除了她苦练功夫外,还在于她从不知疲倦地学习。即使是文革期间,她只要在家,就会看书,家中收藏的名著,她都反复看过。多年来,她都是在读书与教学中度过的。

通过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陈爱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舞蹈大师。她曾多次作为中国艺术团的首席舞蹈家出访,在俄罗斯、美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丹麦、芬兰、瑞典、意大利、挪威和我国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她所表演的舞蹈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舆论界极高的评价,认为陈爱莲的舞蹈“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艺术”,“天衣无缝、精彩绝伦”。是什么让一个孤儿成长为一名“东方舞蹈女神”的呢?除了视舞蹈为生命外,是对书的爱恋,用陈爱莲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这一生都从来没离开过书,书使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舞者。”

1952年,陈爱莲从孤儿院被选送进了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她在学校天天下腰、压腿,苦练舞蹈基本功。由于她家中没有任何亲人,每逢节假日,别的同学被家长接回家了,她就在学校苦练,苦练之余就是狂看图书馆里的书。由于她的刻苦,爱学习,老师认为她很有天赋,1954年,被选送进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学习。

少女时期,陈爱莲读到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所倡导的那种坚定的品质和顽强的精神,在她孤独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是这部名著激励她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难和不幸,书中的多段名言对她的一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1969~1972年她被送往河北尉县部队农场劳动,接受再教育。在乡下一起种地,有的人开始能坚持练上一段时间,但过不了多久就不再练了,唯独她坚持了下来,她一天不练功就觉得不舒服。就是这本名著鼓舞她度过了艰难岁月,也历练了她乐于挑战的性格。

林黛玉是陈爱莲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中最喜欢的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凝聚了她一生的心血。人们常常把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孩子比作林黛玉,但在舞台上仅表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她是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一位勇敢的叛逆者。为什么陈爱莲能通过形体和音乐来表现出林黛玉复杂而又多变的内心世界,将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孩子演绎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呢?这首先要得益于她对《红楼梦》的深入阅读,多次阅读,用心阅读。她从小就特别喜欢看《红楼梦》小人书,一页页的连环画上画的一个个红楼人物常常深深地吸引着她,特别是那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更是让她牵肠挂肚、唏嘘不已,想起自己的命运,更是两眼泪汪汪。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红楼梦》的多次捧读,她对名著的理解更深刻了。比如《焚稿》一场,黛玉焚帕、焚稿,并不仅仅是同宝玉在爱情上的诀别,而是同封建势力以死相拼。因此,表演这一段舞时,情绪不能消沉,要突出内心的无声的反抗,一方面要表现黛玉危在旦夕,软弱不堪,另一方面又要表现黛玉愤激的情绪,二者必须兼顾,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只有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独特的理解,才能在表演时入情入景,淋漓尽致。到现在,陈爱莲还能流畅地背出《红楼梦》中的许多诗词,一些精彩的段落,她也能非常熟练地说出来。《红楼梦》是陈爱莲一生中最爱读的书。

2006年12月20日,陈爱莲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定要读书,更要读好书。”看到这句话,这使我想起了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另一句话:“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演员和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

我一直以为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读书是人生的奠基工程。读书的力量就是人生的力量,读书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我在多篇文章、多种场合、多所学校讲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我甚至觉得,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就看他能坚持读书多久,就看他能读多少书;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更不用说教育专家或教育家了。我觉得读书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在我写下以上文字的时候,我在教育在线上看到我区一位教师写的《教师必须读书》,文章中说:“作为一名教师,读书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真正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让教师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生存必需。把读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在读书中去体味怎样备课,怎样评课。读教相长,读写结合,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展现教师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在我看来,这位教师的话无疑是非常对的,代表了大多数教师的心声。

陈爱莲说:“我的这一生都从来没离开过书,书使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舞者。”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教师也不要离开“书”,“书”能使你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教育者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25
“阅读节”和“读书会” (张刘祥)

晚上读书,读到这样一则材料:

在世界大家庭中,犹太民族是一个以高教养著称的民族。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犹太民族占世界人口不到0.2%,却包揽了15%的诺贝尔奖。以色列人口只有680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生活指数以及人均科技人才指数,却都跻身世界前列。支撑这个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以色列完善的教育与文化机制。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获得甜蜜。面积与我国北京相仿的以色列设备齐全的图书馆100多个,全国出版各类杂志1200多种。在这个人口仅680万的国家,小至几百人的基布兹,大至特拉维夫这样的时尚都市,均建有环境高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读书量居世界第一。热爱学习、崇尚读书在以色列蔚然成风。周末午后,漫步风光秀丽的特拉维夫海滩,人们不难发现,除了嬉水的泳客,更多的是躺在海滩上读书的本地人,其中既有中老年人,也不乏皮肤呈古铜色的年轻人和基尼女郎。(《为了一个民族的振兴——以色列教育概览》第15页,陈腾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4.1%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但本次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总体调查样本中有藏书的家庭比例为53.6%。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为42.2%,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为48.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以城乡户籍划分,2005年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

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在读书者总体中,有2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有56.9%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与上半年基本一样;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调查表明,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其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我国国民阅读率一路下滑,持续走低,这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忧虑。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先生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第四次建议》,他说:“2003、2004年、2006年,我连续三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2005年,又提出了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有关部门给我的答复仍然是认为‘不再设立什么节了’。但是,‘航海节’和‘文化遗产保护日’还是在此期间出台了。连续五年提交关于读书的提案,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我认为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大事情。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一定是美丽的城市。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设立‘国家阅读节’是非常必要的。”

朱永新副市长认为,“国家阅读节”可选定在9月28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诞辰日。以孔子的生日作为国家阅读节的时间,倡导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和“学而不厌”的精神,对推动全社会阅读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9月28日是新学期开学不久,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学校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现在也开始倡导书香社会,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营造书香社会,但是,就我目前的观察,我们离营建书香社会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真正让读书走进家庭,走向大众,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要经过非常艰巨的努力。因此朱永新副市长期望通过阅读节的设立,将书香校园扩展为书香社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读书的民族,用书籍来改善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摒弃日益泛滥的麻将文化、网聊文化、卡拉OK文化的影响,从而保存一个更坚实的民族灵魂,营建出一种民族文化。

我们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提倡全民读书和终身学习。尽管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多元时代,但读书这一传统的阅读方法仍具有其它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可见,读书是训练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阅读节,以推动全民读书活动。

由朱永新副市长所倡导的的阅读节,我想到了台北的读书会。

台北读书会的主题五花八门,实用性强,几乎照顾到各种层次的读者,其主题大致有:每月一书读书会、漫画家读书会、英文读书会、儿童读书会、晨思美术读书会、成人读书会、文史读书会、喜阅读书会、古典文学读书会、社区读书会、父母研习营读书会等。如果按年龄段来分的话,有儿童、成人;按职业来分,有画家、文史学家;按教育时段来分,有低、中、高、终身教育之分;按语别来分,有中、英、日;按时间来分,有每月、周末等,另外还有男女之分,不一而足。

读书会的举办地点,在台北共分东、西、南、北四个区,共有29个举办地。台北市是全台湾岛最大的一个城市,人口约有270万,基本上是每10万人就有一个读书会的举办点,由此可见读书会的地域覆盖面是非常广的。读书会举办的时间,一周几乎每天都有,有上午的,有下午的,也有晚上的。

台湾的重视教育,渗透到家庭是如此透彻。读书变成一种活动,一种普通百姓的日常活动,一种由相关部门鼎力相助的公益活动。

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介绍台湾的读书会,其目的在于希望能以此为借鉴,以台北为榜样,为努力方向,能够尽早建设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书香社会。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27
当读书成为一种孩子的习惯,孩子就有了希望;

当读书成为一种教师的习惯,教育就有了希望;

当读书成为一种大众的习惯,民族就有了希望。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28
“博学之”与“审问之”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谈读书

继《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之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第三套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因其编辑理念新颖,内容丰富新鲜,图文并茂,,受到孩子们的普遍喜爱。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对此,《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总策划、原中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有切身的体会。

徐惟诚年轻时正逢战乱造成的颠沛动荡,因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读书机会。当时尚未解放,志向高远的他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受到反动派追查,连高中文凭也没有拿到。后来,徐惟诚先后就读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明治新闻专科学校和上海大夏大学三所学校。但由于客观原因,他总共在课堂上听讲不到14个小时。解放后,徐惟诚来到上海当时的西二区,在党的青委任宣传委员。期间,尽管徐惟诚曾连续几年打报告申请上学读书,但均因革命工作繁重而最终没如愿。

此后,勤奋好学的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由于徐惟诚在就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时打下了良好的读书基础,让他喜爱博览群书。徐惟诚给自己定下书目,计划一年读一门。比如读外国文学:把世界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分别列出相应的名录,一人选读一本,无论有无兴趣都坚持读完。这样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徐惟诚很努力地将其看完,进而对这些名家有了初步了解。那时,他一周读书的时间计划达四十余小时,平均一天6小时以上。为此,徐惟诚长期每天睡觉不足6小时。毅力顽强的他要求自己必须按时早起读书,读得困急了时就用凉水洗脸,再不行就站着看书。虽然辛苦,然而徐惟诚却感到很开心。他认为读书一方面是积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要能不断地从中提出问题来。

以后的岁月里,胡适的话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读书时,你以为你到别人的花园里跑马了,其实你是让别人在你的脑子里跑马了。”徐惟诚想,自己要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徐惟诚说:“温家宝总理到学校听课,为学生题写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讲在读书方面要有广泛的兴趣,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在获取了大量知识后,又要善于思考,最后再回到实践中。这些对我很有用,遇到什么问题就看有关的书,学相应的知识,自然就会弄明白了。”

徐惟诚特别强调读书“博学”之后要有“审问”。他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到中国科技馆参观后说:“求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里的核心就是要学会提问。当年毛泽东号召学孔夫子,提出“每事问”。中国最早的教育经典是《论语》,内容多数是学生提问,孔夫子回答。我们现在的读书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只学答,不去问。而美国的老师一上来就是问Any questions?(有什么问题),他们并不会因为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尴尬。这是个很大的差别。要“博学之”、“审问之”,才能有创造力。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读书时都应如此。

徐惟诚告诉我们,编这套《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的目的,是重视、保护、发展孩子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中国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的孩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而是要让孩子问更多的“为什么”,让他们在阅读同龄人提出的大胆、有趣、奇特、少见的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事物的联系、差异和矛盾,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学会提问的方法,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徐惟诚肯定地说:“看了这套书,孩子们会变得敢问、爱问,而且会问。”

徐惟诚现任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研究院院长,著有《人生探索》、《酸甜苦辣话人生》《文明絮语》、《美需要呼唤》、《八十年寻路记》、《做有经济头脑的人》、《余心言文集》等著作70余种。他家里收藏的图书超过3万册,一生从没离开过书。“博学之”与“审问之”是他特别强调的读书体会。他认为,一个人的阅历总归有限,所以要借鉴他人的头脑。前人想了多少年才总结出的知识,你读书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得到。这样不仅能对读更多的书产生兴趣,也会将书读得更好。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44
书中的人生,人生中的书 (张刘祥)

我从7月1日的《钱江晚报》上看到,著名作家王蒙走进诸暨,为“诸暨人文大讲堂”献上了一堂关于“读书与人生”的人文讲座。虽然我未能聆听到王蒙的精彩讲座,但有幸读到了记者整理的讲座精粹,受益匪浅。

读书人要有超前意识。一个读书人,不仅仅要读你看得舒服、不费劲的书,还要读一些读起来有点吃力、不完全懂的书,越是这样的书越具有挑战性。一本书只要有一半懂,剩下的50%内容,大约有25%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到其中意思的,这样,阅读过程中你就将增加剩下的25%部分的知识。所以读书一定要给自己有挑战,不能光为了休闲、解闷、轻松愉快等去读书。

读书要做到三个平衡。一是读书与人生的平衡。有人说,读那么多书干嘛?人生就是一本大书。这话说得没错,人生的确是一本大书,但它不能取代书。人生这本书的特点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与时俱进、丰富多彩,而书的特点是把人生这本书进行梳理、归纳、通过语言符号变成一种思想。所以书是人生不能取代的。你要做到两者的平衡。

二是“精”与“博”的平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专业,但是你一定要再读些与你专业和工作无直接关系的书,这是为了扩充眼界、扩大视野,更重要的是为了训练你的思维能力。因为知识之间是有相通的地方的,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而我则喜欢把它叫作“通情”。我们还有“通智”,就是你了解了这个知识,可能对那个知识有参考价值。所以要有“精”与“博”(专业与非专业)的平衡。

三是精读与浏览的平衡。现在的资讯越来越多,但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紧张,大家都很忙,你不可能每一本书都看得很仔细。现在还有网络,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它的搜寻功能,什么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查一查,它对我们帮助很大,但我们一般都只作浏览,不会去深入细读。什么时候去精读?什么时候去浏览?就要有自己的思考。

读书要学会开动脑筋。你读一本书,不是为了知道别人,哪怕是你所最佩服的哲学家,重要的是,你从他的头脑里面,从他的叙述和思想里面,你能够得到什么。鲁迅曾经说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看别人的书等于让别人的马在你的脑子里来回乱跑,鲁迅说:你要是相信他的鬼话,就是让叔本华的马在你的脑子里乱跑。他这说法有一种道理在里面,就像你们现在听我说话,我在这滔滔不绝,你们也要把我的话进行分解,哪句话是靠不住的,哪句话是趣味无穷的……这样,读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读书需要用审美的态度。比如,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里的“善摄生”者,指善于保护自己的人。这善保护自己的人怎样呢?这里你不能钻牛角尖,你想这是练什么功,老虎见了你不灵了,犀牛见了你它锋利的角也不灵了,老虎不用它的爪子,士兵不用他的刀了,这神了——这么理解就陷入迷信了。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原因在最后一句: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就是他不使自己陷入一个失败的、不可救药的境地。这是一句千金难买的格言——你在经济上非常廉洁,你就“无死地”;你对家庭非常负责任,你就“无死地”。“死地”,即每个人都有可能自己使自己陷入麻烦或是被动,每个人都有可能欠债,欠人民的债,欠党的债,欠领导的债,欠自己良心的债,你欠了债,你就介入了“死地”。相反地,如果你能做到不欠债,不为那些私心所控制,你就无“死地”。另一方面,这也是描写一个真正有学问、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他处于一个干干净净的状态、一个问心无愧的状态、一个永远主动的状态。

再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是一个审美直觉,因为山的形象,稳定、沉默、坚强,它像仁者,所以“仁者乐山”;而水的形象灵活、运动、清凉,像智者,所以“智者乐水”。“智者乐”,因为他看得比别人远,所以他能快乐,就像下棋一样,你只看到一步,他能看三步,他肯定赢。“仁者寿”,一个人心术不正,或心胸狭隘,那么他灵魂就是黑暗的,而一个黑暗的人,他的个性、情感的质量往往比一个阳光的人差得多,这些不良因素影响了他的健康,而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是明亮的,因此就避免了许多不良心理、情绪等带给身体的危害。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毛主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矛盾论》。毛主席说: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我觉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好事。现实往往是这样: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更麻烦了,或者主要矛盾还没解决,次要矛盾又出来了。我们现在搞经济,有一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按道理,这细节不是主要矛盾,就说商品吧,包装上、商标上,哪一处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巨大损失。美国的航天飞行几次出事,起码两次付出了重大代价,都是细节问题,也就是次要矛盾的问题。这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这些说明,我们读书要处在一个非常能动的位置。我们不是光吸收、接受,我们还要消化、理解,不断地探讨、商议、选择、提问、判断。还不仅仅是判断,读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一个用你的悟性、用你的经验来发展的过程。人生有许多快乐,其中一个快乐就是从书里发现人生,从人生里发现书,其乐无穷。用我的话就是能够实现书和人生的互相证明,互相教育、互相纠正。有些人们看起来跟生活毫无关系的奇思妙想,但是能够在我们人生中找到印证。书处处都给你启发,处处都联系着实际。

读书与人生互为参证。《红楼梦》里有一个故事:茉莉粉替去蔷薇硝,伏苓霜引来玫瑰露。讲的是贾府厨房里发生的一件事:掌管厨房的柳嫂子的女儿五儿被疑偷了主子的东西,母女被押,上头就派秦显家的代替柳嫂子暂管厨房。秦显家的一到,第一件事就是查前任管事的账,同时掏私人腰包到处送礼,打点人情,想着占定了柳嫂子这个肥缺,结果王熙凤听了平儿的劝,此事不了了之,仍旧让柳嫂子回来管厨房,这秦显家的白费了力气,花了钱却什么也没捞着,顿时垂头丧气,如被轰去了魂魄。书上的或许跟人生不完全相同,但都可以找到互相参证、互相证明的核心点。

总之,古今中外,虚虚实实,戏剧、小说、历史,这中间它都可以串成一串,都可以让你的见闻越来越丰浩,让你的智力越来越发达,让你思考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多,思维越来越立体。

王蒙,作家,曾先后担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已创作了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近百部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多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大奖和国际性大奖。最近,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也已出版面市。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45
阅读使我们保持着美好的希望!

愿意和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心中的未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45
从“教师每年必读50本书”说起 (张刘祥)

晚饭后没别的事情,就到办公室里翻看报纸,当翻到6月30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时,看到下面一篇报道:

教师每年必读50本书

“目前教师阅读的状况难以满足知识更新、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启动大会上,北京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颍惠不无忧虑地说。今年5月,北京海淀区教科所针对全区84所中小学的1011名教师进行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是造成教师阅读不足的主要原因。”吴颍惠分析说,当前教师阅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学校没有建立起指导教师阅读的激励评价体系,图书馆藏书量不足等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阅读的积极性。

全国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发现,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能很准确地说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修辞手法,但缺少应有的文化视野和深邃的思考。可以说,一些教师上课时不善举例、底蕴不厚、修养不足、情趣不够、反思能力不强,这是知识更新慢、阅读不足的后果。“教师要让人督促读书是很尴尬的,要认识到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窦桂梅说。

为了改变现状,为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海淀区已经将教师阅读工程列入中小学、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并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研制统一的实施方案。在今后的4年中,海淀区每年将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必读和选读书目,组织有关读书研讨活动,搭建展示教师阅读成果的交流平台。

海淀区教育工委副书记郭景玉表示,海淀区目前正在研发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以督促各校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

读了以上报道,我首先为海淀区教育部门的教师阅读工程叫好。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上海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对跟考试、分数没多大关系的书籍很少碰,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可言。当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并忧心于中小学生除了教材教辅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时,没想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把读书当成了奢侈之事。可是,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启迪他们的心智?更不用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的要求。古人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教师不读书不仅是面目可憎,而且关系到我们的未来。海淀区教育部门能如此重视教师读书,实施教师阅读工程,每年将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必读和选读书目,组织有关读书研讨活动,搭建展示教师阅读成果的交流平台,研发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以督促各校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可见站得高,看得远,为教师所想,为教师所急,为教师所谋。通过教师阅读工程来推动教师读书,为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这是教师发展之根本,也是教育希望之所在,做好了,功德无量。

其次我就想,“教师每年必读50本书”,这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这又有何意义呢?一年必读50本书,也就是说每周至少读一本;如果每本书20万字,那么每天至少读3万字。读3万字要多少时间呢?大约一个半小时。这有可能做到吗?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几个教师能做到。我听过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报告,他说,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在我看来,每天能坚持读一万字书的教师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已经是千里挑一了。与其提不切实际的要求,根本做不到的要求,还不如退后求其次,提一个让教师“跳一跳”能做到的要求,如每年读12本书(即每月读1本书,我觉得这个要求也有点高,对年轻教师可以要求高一点,对中老年教师还可放宽些)。如果我们提出的一项要求大部分教师都做不到,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不提的好。

接着我又想,教师为何不读书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被繁琐的工作缠,没有时间读书。《中国教师报》2007年4月1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昨夜,我睡着了吗?》的短文,作者列举了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所要经受的一切:“作文、周记、大楷小楷练习册,都‘要逐字逐行批改’,要有批语,要有等级分数,要有更正指导。除此之外,每周小测试,每月一考试,每单元也要有个成绩。”另外,每周还必须写一节听课记录,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还要有两周的“储备课”,字迹工整,不要漏掉“教后记”等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之情很容易消失在如此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我想,要让教师能够沉下心来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要把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取消那些不必要的、实在是没有意义的评比、考核,让教师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让老师有从容不迫的读书心境和读书时间。

由此我还想到,要求教师读书,这个“教师”是否包括校长?根据我的观察,许多校长可谓很重视教师的读书,为教师规定读书的任务,为教师的读书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但他自己却总有许多“不读书”的理由,扮演着教师读书指令者、旁观者、要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学校学习文化的建设中,校长必须是“成员”而不是“官员”,当校长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与教师一起读书时,才能真正引领和促进教师读书。因此,校长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校长角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习的责任。校长本身是学习者,校长要率先成为一个学习者,扮演“学习带头人”的角色。只有校长的带头读书,才能唤醒和感召教师的读书,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读书。如果校长不读书,那么教师少读书的状况终将不会改变。

(2007年7月4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46
让心田书香飘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春暖花开,莺歌燕舞,阳光和煦,捧书于花香之处,让心灵在书中漫漫而游,观大漠孤烟,赏二月细柳,随陶渊明到桃花源中信步闲游,与李清照一起荡舟争渡......与书相伴,让清风拂去你心灵的尘埃,希望的种子便在心田上萌芽、抽枝、开花。

炎炎夏日,邀阳光同浴,伴蝉鸣共舞,让疲惫的身心绪融入半亩方塘,让心灵在天光去影里入迤迤而行,惆怅的思绪伴着清风半夜鸣蝉,干涩的歌喉伴着蛙鼓低吟浅唱。春花里孕育着秋实——给自己留下一份痴迷的想望!

秋高气爽,任菊花的芬芳玩皮地钻入鼻孔,怀一颗明静的心境静观小桥流水,品古道西风,携书观赏秋韵,任凭思绪纵横驰骋,自己拥有了一颗诗心,于是也就成了一个“诗人”。

雪花盛开,掩卷于火炉之旁,吟咏荷马的史诗,倾听屈子的悲歌,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和诗人雪莱一起低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中的信念一如熊熊燃烧着的炉火。我又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潇洒!此刻,心中油然涌起一份感动:读书真好!

夜阑星稀,将喧嚣和浮躁置于心门之外,让一切都归于沉寂,潜心书海,穿越时间的邃道,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谛听谆谆教诲,思绪豁然开朗,困惑迎刃而解。谁能不说开卷有益?

旭日初升,斜倚窗前,清新的空气在你心底弥漫。怀揣着明媚的阳光,让书中的甘露浸润着心房,让希望的种子在心田上萌芽抽枝,闭了眼,你甚至可以嗅到果实的芬芳,你能说读书不是一件乐事?。

书,是宿营地,安置你的不安的灵魂;书,是百草园,医治你的精神的贫乏;书,是智慧岛,插上你理想的翅膀......

  读书,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枯萎的心变得丰盈;读书,使贫瘠的心变得充实......

  我愿意与你一起共捧书卷,我愿意与你一道让心田书香飘逸!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47
感谢书田心香。

让我们一起共捧书卷,

一起让心田书香飘逸!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48
倾听大师的声音 (张刘祥)

下午(8月5日)阅读教育在线上我区教师的随笔,看到张玉甫校长写的、读我的《求真与创新》的体会,很是感动,感动于他读得认真,读得细心,更感动于他耐心细致的统计。他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读着张局长的文章,我感到他大力倡导读书的时候,让我也深深地感到他自己是一个能够以身作则,勤于读书的人。从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大量运用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言,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他运用名家名言的有四五十位。有古代的孔子、杜甫,有近代的陶行知、毛泽东,更有现代的朱永新、肖川、窦桂梅、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李吉林、霍懋征、叶澜、汪潮、张大千、安文铸、韩淑芳、吴正宪、张曼凌、万玮、曹永、李庆平,姚嗣芳,金波、秦文君、顾建华、方明、吕型伟、黄行福、黄飞跃、果淑兰、赵翠娟甚至是运用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仲建忠、徐如松的话,还有运用国外名家的话,如苏霍姆林斯基、加里宁、乌申斯基、比尔·盖茨、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查尔斯·布考、保罗·韦地、阿莫纳什维利等等,这些名家名言的运用,足以说明他自己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不读书这些名家的名著这些名言哪里来?

没想到我的书中竟引用了这么多名人名言。实事求是地说,上面提高的这些人的书或文章我都认真地读过,读的最多的是朱永新、肖川、李镇西、窦桂梅、魏书生、李希贵、李吉林和苏霍姆林斯基。我有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教育文集》10卷,还有他最近出版的《写在新教育的边上》、《新教育之思》等;有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等;有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等;有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玫瑰与教育》、《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文集》等;有李希贵局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教师的谈话》、《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

我每个月都要去书店几次,每次去都不会空手而归,少则两三本,多则四五本。今天(8月5日,星期日)上午我去书店,买了4本:《我即语文》、《走进语文教育之门》、《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读书》。可以这么说,买书是我最大的消费,一年花在买书的钱少说也得四五千。我家里到处都是书,从客厅到书房,再到儿子的房间、自己的房间,随处都有我正在读或已经读过的书。书籍是我最亲近的伙伴,读书是我最幸福的生活,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了书,我的生活会怎么样?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在书上划,读到好的句子、涵义深刻的句子,我就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凡是我读过的书,上面一定划满了条条线线,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读过的书中的某句话,于是就找出这本书,找到我需要的话,因为在读的时候划过,印象比较深刻,一般很容易找到,所以在我的文章中,引用了众多名人的名言警句,像上面张校长列举的那些名家。

我不但读书,还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读了以后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书,我都会写下读书笔记,比如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新教育之思》、《享受与幸福》、《写在信教育的边上》,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李希贵局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还有高万祥校长的《我的教育苦旅》,程红兵校长的《做一个书生校长》、陈晓华老师的《怀揣着希望上路》,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等等。一年多来,我写了50多篇读书笔记,多篇读书笔记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西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报刊上,还获得了《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首届全国读书随笔征文大赛三等奖、《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首届读书征文一等奖。我觉得读书之后,写与不写,收获完全不一样。阅读是吸收,而写作就是消化,只读不写,就容易食而不化,得到的总是肤浅的,零碎的,不系统的,而写了以后,感觉就会不一样,写的过程,就是思考和消化的过程。李镇西老师说:“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读书是对文明和智慧最好的一种继承方式,通过书,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一想,古今中外那么多智慧的结晶,我们都能够通过书而得到,该是一件多么快乐而幸福的事啊!“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心中郁积的疑惑;似夏日的阳光,照亮阴霾笼罩的心灵;是成长的阶梯,铺就实现梦想的旅途;是智慧的加油站,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读书,一次通透的心灵体悟;读书,一种魅力无穷的美的享受;读书,一次次人生旅程的精神升华。

倾听大师的声音,吸吮人类的智慧,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是我永远的幸福生活。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51
朱永新教授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奇迹,就看我们是否行动,能坚持多久。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53
疯狂购书、痴心读书、静静品书

有书相伴的日子真好!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1 21:54 编辑 ]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55
阅读是智慧的源泉(张刘祥)

有不少学校将我的《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推荐给教师,作为教师暑假必读书,有的学校还要求教师阅读后写出读书笔记,发在学校教师随笔专帖上进行交流。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教育在线论坛读到教师们写的一篇篇发自肺腑、流淌真情的读书笔记,很是感动。今天(8月26日),我又读到了新塍镇桃园小学青年教师倪灵红的读书笔记《在阅读中成长》,激动和兴奋之情难以抑制,我从中窥见到,阅读正在改变着我区教师的生活状态,我区的青年教师正在阅读中悄然成长。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值得高兴的事啊!

下面是倪灵红老师的读书笔记:

读罢张刘祥副局长的《求真与创新》一书,让我对教师个人的阅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才能让头脑永远充满活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去不断充实自己。阅读能加深个人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拥有与他人所不同的气质和个性;阅读能使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引领孩子走向更宽广的文化世界和思想领域。从阅读中学习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思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从阅读中领略名师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采,从他们的教学生涯、教学实践中汲取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精华,再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把学来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提升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位新老师,提及读书觉得不足和惭愧。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在这习惯中,都比较中意那些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也会读读人生哲理,却很少去深入地阅读教学书籍。工作后,尤其是学校有读书任务后,才真正意思上地读上几本教学类图书。我现在还对刚捧起第一本教学书刊的情景记忆忧新。看惯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传奇,没看几页那本教学理论就开始犯困,就犹如初中时看历史书,高中时背英语单词,简直可以充当催眠曲。我依稀记得那本教学理论书我足足看了一个月。但随着教学实践的加深,我越来越发现在理论的指导下,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慢慢有条理和深度。先前学校优秀教师在公开教学时或教学经验交流中所提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我很少能理解,但在不断阅读中慢慢地懂得和领悟了。当我碰到在阅读中无法消化的教学观念、思想,我也不会像先前一样丢在一边,而是把它记录下来,适当的是时候去请教其他老师。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的教育书刊也不断丰富。当我翻看薛瑞萍老师著作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时,眼前更是一亮。薛老师通过一个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让我一次次进入她的课堂,津津有味地享受着她独具教学魅力,彰现人格魅力。除了学习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法,更让我学到了为人师表所要具备的素养和知识。也让我明白,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就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知道如何阅读,更会深入的思考,更会对问题进行钻研。

作为一个新教师,一位新班主任,我的一些班级管理方法、教学的变革和提升也来自阅读的不同书籍。它们就如一个个经验丰富而有乐于传授的老师,只要你愿意,它们始终在那边等待你的光临,等待着你的索取。

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不断阅读,用知识来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我也会向其他优秀老师讨教教学理念、思想、手法。在学习他们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让自己成长更快,也让自己的学生成长得更好,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阅读,是教师学习之本,立教之根,提升之道;阅读,可以为教师与大师、伟人之间搭起一座美丽的桥梁,让教师与大师对话,聆听伟人指点;阅读,可以让教师重温逝去的思想,汲取前人的经验。一句话,阅读是获取教育智慧的源泉!

英国作家汤玛斯说:“书籍超越了时间的藩篱,它可以把我们从狭窄的目前,延伸到过去和未来。”的确如此,阅读是一趟穿越时间隧道、焊接过去和未来的生命旅程,阅读积淀的是一种文化底蕴,有了这种文化底蕴,教师就不会被眼前的浮云所遮蔽,就不会被社会的浮躁所迷惑,就会心静气定,看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拨开浮云,驱散浮躁,涵养性情,完善自我,坚定地行走在教育这条幸福之路上。

带着许多美好的憧憬,2006年年初,秀洲区加入新教育实验,启动了书香校园工程,用阅读改变教师的成长方式,让教师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

当《新教育之梦》、《爱心与教育》、《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等书籍相继送到教师的手中之后;当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应邀来我区点燃教师理想之火、阅读热情之后;当北师大肖川教授那场震撼心灵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的大型精彩报告之后;当召开全区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全面倡导教师阅读之后,阅读已成为教师说得最多的词,教师读书已成为秀洲教育一道最美最靓的风景。

虽然我们的书香校园工程还刚刚起步,教师的专业阅读还刚刚开始,但已经让我欣喜地看到,书香已经飘进每一所学校,许多学校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高照中学、友谊小学磻溪小学、洪合小学、建设小学、高照小学……许多教师开始捧起书本,阅读经典,聆听大师。阅读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生活,改变着教师的成长方式,阅读积淀的不仅是教师的底气,更有灵气和大气,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蓬勃朝气。

在很多青年教师身上,我高兴地发现,当他们捧起书本,内心就疏离了浮躁,回归了宁静,就走上了幸福成长的道路,教育的幸福感也就结伴而至,正如桃园小学的倪灵红老师说的:“阅读能加深个人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拥有与他人所不同的气质和个性;阅读能使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引领孩子走向更宽广的文化世界和思想领域。从阅读中学习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思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阅读成为教师德习惯,让教师在阅读中幸福成长,让教师的生活因阅读而更加精彩,是我的美好憧憬;让教师沐浴书香味,浸润书卷气,享受书中乐,是我的中心祝愿。

我始终坚信,有书香相伴的每一天,都会洒满阳光、鸟语花香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56
暑假,你读书了吗? (张刘祥)

我在王燕老师的博客里,看到她今年暑假的阅读书目:

绘本(32本):《活了100万次的猫》、《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风到哪里去了》、《花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月亮,生日快乐》、《獾的礼物》、《世界最美的童书——我》、《青蛙佛罗格的成长故事》(3本)、《我的动物朋友》系列图画书(两套20本);

童书(14本):《小王子》、《兰心的秘密》、《小女巫》、《爱心企鹅》、《小水精》、《小幽灵》、《香草女巫》、《公猫拿破仑》、《火鞋和风鞋》、《文身狗》、《彼得•潘》、《格林童话》、《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安徒生童话全集》;

教育书籍(5本):《给教师的建议》(未读完)、《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变形计》、《袋鼠妈妈教我如何长大》、《妈妈,请你这样对我说话》;

其它书籍(3本):《阅读儿童文学》、《长恨歌》、《倾城之恋》。

看着王燕老师德这份沉甸甸的暑假读书目录,我感慨万千。暑假,是教师读书的最佳时期。可是,有多少教师好好利用了这段宝贵的时间而静心读书了呢?我不敢肯定,但情况不容乐观。

暑假,面对这个一年里属于“自由支配”最长的时间,许多教师早在心中作了种种安排:有的已与同伴约好,准备天南地北地到各地尽情地游览一番,彻底放松放松自己;有的已有打算,准备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在家好好陪伴女儿或儿子,弥补一下因平时工作繁忙而对孩子的疏忽;有的已有计划,准备和同学朋友好好聚聚,或喝酒,或打牌,享受一下没有工作压力的生活——暑期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因而安排也是丰富多样的。

然而,作为一名注定了一辈子和书籍打交道并对此充满感情的教师,我认为仅有以上安排是不够的,读书显然也应该是这个多姿多彩的暑期生活计划的重要内容。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传承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情怀,把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教给学生,使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尊的健全人格,把更多的人塑造成“知识分子”,至少能够通过教师受到“知识分子”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读书以提高自己“知识分子”的素养。但许多教师只把教师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和素养,缺乏读书的内在冲动。

有文章说,中小学教师与阅读“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集中在“分数”上,对教师的评价更是看你所教的班级、学生有几个考上重点学校,使得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有时候为了一分、两分甚至零点几分争得不可开交,整天围着分数转,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读书?即使读书,也只读与考试、练习有关的教辅资料,那些提高教育智慧、人文素养的教育图书、社科书籍,根本不会涉及。二是工作时间的实际限制。教学、班级管理繁杂琐碎使得教师自由时间太少,也是教师无暇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教师说,当一个教师每周被排上20多节课,他除了备课,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类职称评定所必须的考试,他拿什么去读书看报,去钻研思考?他们没时间看书看报,没时间去接触社会,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和知识双重贫困的人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暑假,静心地读几本书。在近两个月的暑假里,正是你总结以往、读书写作、吸收养分的最佳时期,只要你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计划,不管读多少,读什么,只要肯读,什么书都可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为暑期教师读书推荐了如下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大教育论》(夸美纽斯)、《爱弥儿》(卢梭)、《多元智能》(加德纳)、《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丛书》、《听名师讲课》、《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肖川)、《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郑杰)等。这些书都可以作为教师暑假读书的选择。

教师不读教育理论书籍、不读教育名著,要想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则是难于想象的。教师如果与教育理论、教育名著疏远,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观念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教育观念的陈旧和滞后,必将造成教育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正因为如此,教师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善于利用时间从书籍中汲取养分以滋润自己、丰富自己,那么,他就不可能有高远的志向和追求,这也是教师是“人师”还是“庸师”的关键。而暑假,正是教师静心读书、补充养分的极好时期,千万不能错过。

我认为,教师不能不读教育理论书籍,也不能仅限于读教育理论书籍,还应该读些人文、历史方面的书,尤其应该读一读学生喜欢的书,走进孩子的心灵。现在,我们提倡师生共读,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以教师的读书来带动、引导学生的读书,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读这类书而不喜欢读那些书,从而有的放矢给与指导和引导。就像王燕老师那样,读读学生喜欢的童书,实在是很有必要。王燕老师认为,阅读童书,有利于保持一颗童心,始终与孩子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从童书里,教师能找到那颗早已逝去的童心,学会理解儿童,接纳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阅读童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阅读,特别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教师有责任为孩子们挑选一些优秀的、适合他们这一年龄段阅读的书,推荐给他们阅读,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指导。因此王燕老师说:“我毫不顾忌地热爱着童书,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童书。愿童书陪伴着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我也愿一直畅游在童书的海洋中。”

暑假属于每一个教师,暑假的时间掌握在每一个教师手里,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暑假中每一个教师都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计划要完成,但不管事情再多,计划再满,也要安排出时间读书。在我看来,教师可以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在暑假里做其他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但教师没有一个理由在暑假里不读书。如果连暑假都不读书,还指望教师什么时候能读书呢?连教师都不读书了,我们还指望谁读书呢呢?

暑假已经结束,作为老师,你是否想过:这个暑假我有没有读书?我读了哪些书呢?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1:58
读书从强迫开始 (张刘祥)

昨晚几个学生请我吃饭,席间在讲到如何教育孩子时(他们的孩子正上小学),他们让我“传授经验”(因为我曾经是他们的老师,在教育自己孩子上还算成功),我就对他们说,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每多大意义,还是安排时间让孩子多读点书,从小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养成的读书的习惯,就不用担心他的考试成绩,对他今后一生的发展都有利。我进而强调说,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你们首先得读书,和孩子一起读书,效果才会更好。令我吃惊的是,他们都说自己很久不读书了,已经远离书本好多年了。我有点遗憾,不读书的父母怎么引导孩子读书,又怎么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呢?

前两天我听了一位家庭教育专家的报告,她在讲到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说:孩子的读书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越早越好,要让孩子在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前,先喜欢上看书,先入为主。她解释说,让孩子看书,并不是说让孩子看文字书,孩子不认字怎么读?先是父母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感觉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再让孩子看图画书,看图讲故事,让孩子对书发生兴趣;最后才让孩子慢慢自己读,逐步扩大阅读的范围,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另一个他人,有什么样的父母,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不读书,怎么能奢望孩子读书。有位母亲说: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位母亲说:是从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努力,希望我的孩子也能自豪地说:“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曾读到过一篇文章——《在书香中长大的美国总统》,说的是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独特的“祖传”秘诀,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进行的家庭朗读活动。巴巴拉·布什回忆,在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让她读书。她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多年坚持组织“家庭朗读”活动。文章说,布什夫人的“家庭朗读”,给这个荣耀的家族的孩子给与了良好的熏陶,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文章中还说,美国的教育家经过对幼儿园新生的测试发现,那些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水平,要远远高出那些没有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给孩子读书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孩子增加学习技巧和增长知识,家庭朗读的活动还可以教给他们分担和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父母读过的故事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懵懵懂懂中听到的一些故事和知识,往往会让人一生难忘。

现在的问题是,父母自己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从强迫自己读书开始。我从今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读到一件事,很受启发。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因此当学校把《论语》、《大学微言》定为教师必读书目,还要定期开读书交流和汇报会时,她最为反感。然而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当记者与她交谈时,发现《论语》中的许多句、段,她都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孔子大力提倡“仁”与“和”的思想,皆已内化为她自己的教学思想并践行在一言一行之中。

庆幸杨老师终于拿起了书,在读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她自己,也改变了她周围的许多人,包括她的儿子。可以想象,忙碌了一天的杨老师最初拿起那本《论语》时有多么无可奈何。但只是出于一个小小的理由,一个并不崇高且十分功利的理由,杨老师读了下去。也是在她被迫充当儿子的榜样且被迫研读古代经典的过程中,经典的意义向她敞开了,经典巨大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了她。同时,悟性颇高的杨老师又把经典的格言转化为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学生!感谢杨老师那并不崇高且十分功利的动机,因为这个非常功利的动机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读书的根本还是在具体的读的行为中。

关于读书的意义和理由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从被迫读书的杨老师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1
如果我们在静静的夜里,翻开一本薄书,让自己与行走在同一个世界上的另一个人取得沟通,足不出户就体会到那些心旷神怡的美景、匪夷所思的经历,这将是心志的升华,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真正的归宿。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3
阅读“经典中的经典” (张刘祥)
——听陶继新老师报告有感(1)

11月24日下午,我在秀洲区教师进修学校聆听了陶继新老师关于《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有很多收获和启发,其中之一就是读书要“取法乎上”,要阅读“经典中的经典”。

陶继新老师说,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6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在学者们当中,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圣经》是最值得夸耀的事。陶继新老师还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形成的《巴黎宣言》称:人类要解决21世纪面临的问题,就应当到东方孔老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可见,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卓越人士的共识。

陶继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采访济南市育贤小学学生爱读经典的情况:五年级学生高鹏、商琪、宋适蒙、朱乘骏,六年级学生曹如茵、顾婷、崔雨寒、刘苗、任一师等在接受采访时,从从容容地给记者谈《复活》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历史背景,《红字》中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与坚韧善良,《红与黑》中于连的两重性格,《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曲折而又艰难的经历,《简爱》中简爱的高尚情操与人格自守,《茶花女》中茶花女从清纯走向堕落,再由堕落走向新生,而最终悲惨逝去的情节等,甚至还有的同学读了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卡夫卡的小说等。当时很令我怀疑我是否真的面对的就是一群10多岁的孩子。

陶继新老师认为,中国经典诵读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外国经典阅读为主,“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话,我深受启发,也深有同感。

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召开研讨会,对全国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进行了部署。国家语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青少年开展德育的重要切入点,是培养青少年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支撑点,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实,我国文化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赵朴初、冰心、夏衍、张志公等9人,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早于1995年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第016号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郑重地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了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近日,我从媒体上看到,南京大学邀请校内百名教授,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成才经历为大学生推荐好书。受邀请的有中科院院士,也有人文科学的权威;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学者。其中有30位教授不仅认真完成书籍推荐,还详细开列推荐理由和出版信息。入选的“十大好书”按照票数多少依次为《论语》、《史记》、《庄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居里夫人传》、《时间简史》、《鲁迅选集》和《万历十五年》。

纵观“十大好书”,《论语》、《史记》、《庄子》、《古文观止》等书籍的入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授们强调,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不论文理科,都必须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们今后创业治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根”。《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文学名篇的入选,反映了教授们对大学生提高文学修养的期望。《居里夫人传》是一本影响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好书,它是年长学者的最爱。教授们希望大学生通过对《时间简史》等科学普及类图书的阅读,关注自然科学,提高科学素养。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他是一个伟大的斗士,一生中以笔为刀,剖析民族文化的劣根,在黑暗社会中坚持韧性斗争。多读些鲁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深刻地体悟肩头的责任,拥有批判眼光,长些“硬骨头”精神。关于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畅销书《万历十五年》的推荐理由,有教授指出,在当前学术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立新型的“大历史观”。

中国的经典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特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贤的道德文章,散发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生中开展以启蒙经典和“四书五经”为重点,配以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爱国治国名篇、劝学励志名篇、名言警句和玉环人文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教育,组织学生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少年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让师生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悠远历史,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让广大师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对经典诗文的熏陶和修养,激发师生对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在今年的首届全区中小学阅读节,我们将诵读经典诗文作为一项重要活动,要求各校在阅读节中开展好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各校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对部分优秀诵读节目进行全区展示。11月29日下午,在实验小学举行的首届中小学阅读节闭幕式上,实验小学师生合演的“走进经典”诗文诵读,展示了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丰硕成果,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还刚刚开始。听了陶继新老师关于要阅读“经典中的经典”、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外国经典“阅读为主”的观点,我想经典诵读必须作为阅读节的固定“节目”,持久地坚持做下去,对学校要提出更明确的要求,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一旦时机成熟,就组织大型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向社会展示,通过学生带动家长,通过学校带动社区。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6
人因为有思想而站立起来。 (孟歌)

站起来的人并非都有思想。

古往今来,中外思想者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史诗。每一篇章都透露出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些闪光的智慧,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边实践、边读书的感悟中来。

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思想,

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灵魂。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

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读文学,升华我们的情感;读哲学,引发我们的睿智;读历史,观照我们的现实;读天文,读地理,读科技,我们便会认识整个世界,看清脚下的位置,应该向哪里走去……

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够有效地教书,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育人。

每个教师都将成为一个阅读者。阅读书中的思想,阅读书中的精神,阅读书中的真理;阅读中国和世界文化积淀的绮丽。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认识自己的使命与机遇。

每个教师都将争做一个思想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求是”,在“求是”中走路。阅读,为教师的形象添一些厚重的质感;阅读,为教师的生活添一些文化的雅致;阅读,为教师的工作添一些巧妙与机智。

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6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倘徉乐无华!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6
每读一本好书,灵魂就会受到一次洗礼,更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与书交友,其乐融融.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 22:07
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

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 11:14
标题: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 
纵观魏书生的教学事迹,他的核心内容是站在人生的哲学高度来对待一切。魏书生的成就来源于他的人生境界。可以这样说魏书生老师是以出世的心境来做入世之事。当他超然于一切功名利禄之上时,他的心灵自然无羁绊。因此学习魏书生最难学的是其精神。如果抛开这一点,学到的只是空洞的形式,其结果只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地。他的教学事迹看起来似乎只有琐屑的具体的小事,但这些小事蕴涵了他的人生哲学的精华。如果每个人都能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出境界来,他本人也自然得到大境界,连串起来他的事业也必然得到大境界。

    古人云:“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常”字。一切从平常开始,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再把一件件平常的事做好。当你做好了若干平常的事,你已经不平常了,而你依然用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你的过去,依然用一颗平常的心来面对你的未来,你的人生境界已经不平常了,你一定会取得不平常的业绩。魏书生就是这样,他是一位平常的,始终有着一颗平常心的,一直做着平常事的伟人。我是教师,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流动的河。”的道理。因而,工作之余,便也常想到读书,渐渐感到:教师不读书,绝不可能会成为一个好教师。课堂是个大熔炉,既造就了学生,也检验了教师。听说有学生形象地把现在的课堂比作是教师实施催眠术的场所,心中便颇生感慨。这固然与课堂缺少教学手段有关,但也绝不能说与教师的知识面没有必然的联系。自那以后,我便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对于现代的中学生的课堂已显得“入不敷出”了。于是,“读书”一词便时时萦绕脑际。书海无涯,书需要有选择地读。教师读书,无疑是为了教书,不仅教学生以书本的知识,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焕发学生对书的情感。

     曾几何时,在学生中间流传的“学校里,课间十分钟最幸福;在家中,厕所里最温暖”的传言,听起来,让人总感到几分苦涩。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在这样的课堂里去接受读书的使命,则若干年后,社会将不再有读书的人。因此,唤醒社会读书群,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又一次升华。
作者: 哲人    时间: 08-1-2 20:50
美惠子一天贴一贴吧,一天贴的太多看不过来。

可惜我25才能接触到书!以前连一本书都没有!我太苦了!在这种条件下我怎么能不抑郁呢!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09:22
爱孩子,就先教孩子学会阅读
作者: 徐 鲁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2007-6-5)

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写过一本关于儿童成长与素质教育问题的散文名著《一切从童年开始》,他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强调说: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他认为,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就会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

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留下好书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
“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他还在这本书中专门谈论过书与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量。他举了自己在八岁时所记住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几行诗为例,它们出自《涅克拉索夫选集》:“在我们这块低洼的沼泽地方,/要不是总有人用网去捕,用绳索去套,/各种野兽会比现在多五倍,/兔子当然也一样,真让人心伤。”
他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些诗句仍然没有失去当年迷人的魅力,它们仍然在不断地唤醒他的良知和爱心,像童年时一样。

他小时候还读过一本文字优美的诗体小说《马扎依爷爷》,当他自己也成了一名作家后,他仍然要特地去看看当年马扎依爷爷搭救可怜的小兔子的地方。

他举这些小例子只为了说明,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

《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的作者南美英女士,出生于韩国一个小学教师家庭。由于从小就喜欢阅读,不免常常受到家长的诸如“该念的书不念,每天只会看些故事书”之类的责骂。甚至于,自从看过一本描写小精灵会答应小孩子“三个愿望”的童话故事之后,她竟异想天开地幻想着小精灵将来能够赐给她一份“只要看有趣的书,也可以生活”的工作!由此便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对阅读相当沉迷和投入的小孩。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如今已经成为韩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教育专家和文学博士,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担任韩国读书教育大学教授、韩国读书教育开发院院长等职务。

她认为,正是童年时代的酷爱阅读,成就了她的今日,是童年时的精灵满足了她的愿望,让她变成了一个快乐、幸福和精神上十分富有的人。

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反思自己的成长经验,她认为,有一点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显得非常珍贵,那就是,面对一辈子也看不完,堆积如山且不断涌出来的众多书籍,培养孩子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以及有效的阅读方法,将是父母亲给予子女们的“最好的礼物”。

而她倾尽自己的全部经验,依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所得而写出的这本《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位年轻的父母来更好地完成这样一份“最好的礼物”。

并非是危言耸听,当网络语言到处泛滥,那些被人称之为“火星文”的网络用语也蔓延到了孩子的日常语言之中,满街都是只喜欢看卡通片和玩网络游戏而对书籍的阅读越来越淡漠的孩子时,但凡还有些教育良知、责任感和成长关怀意识的家长与老师,都不能不有所忧虑和警惕了:那种纯正的文学阅读,正在离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远;曾经在人类童年记忆的长夜里,给予过一代代孩子以温暖、光明、幻想、以及智慧和力量的经典文学的神灯,它们的光芒正在被“电子时代”和“读图时代”的娱乐气氛所遮蔽,以至于变得那么遥远和朦胧;我们所面对的“童年与媒体环境”是那么纷纭嘈杂,它们正凭着一种强大的“通俗化”和“粗率化”的力量,在包围着我们的孩子。

实际上我们都已感觉到了,一方面是无所不在的媒体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道德恐慌,另一方面就是整个社会、当然包括书媒在内,对于“电子时代”的不合实际的鼓励与乐观。

因此,诸如媒体文化学者和批评家大卫·帕金翰发出的“童年之死”,尼尔·波兹曼发出的“童年的消逝”等声音,就都是相当明智和迫切的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09:23
挪威儿童文学家乔斯坦·贾德也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是给孩子们“读故事”,他说,“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如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不可缺少。牙齿卫生很重要,但父母们更应该越来越对其子女的‘精神卫生’担负起责任来。”他认为,与那些“电子毒贩子”利用孩子们天赋的好奇心和喜欢玩耍的需要,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自发的活跃性相比,父母们读给孩子们听的文学童书,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南美英女士的这本书,正是这种电子媒体环境与成长环境下的产物。这是写给那些有责任心、有爱心,并且对孩子的培养和引导有耐心和细致之心的家长的一本极其实用的阅读指导用书。作者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做示范,尽可能地从最细微的、可操作的层面入手,来解决一些儿童阅读引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她在仔细地解释了诸如为什么要阅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阅读也需要技巧等基本的问题之后,再分成若干更为细致的章节,从“认知发达阶段的阅读”、“和妈妈一起阅读”、“和老师一起阅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例如在“和妈妈一起阅读”这个小单元里,她建议,一个细心的妈妈,不仅要做到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童书念给孩子听,还要给孩子规划和建立起一个内容比较丰富的“小图书室”或小图书架,要亲自带孩子逛书店,和孩子一起去挑选图书。要学会“亲子阅读”,例如和孩子一起讨论书籍内容,一起制作阅读记录卡,甚至一起举办“阅读派对”等。

   作为一位长年研究儿童阅读的教育专家,南美英在本书中专辟一章“用阅读医治内心里的病”,给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和家长以温暖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来自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担心外表不出众时看的书,担心头脑笨拙时看的书,开始有点讨厌父母亲时看的书,与朋友吵架后想要一个人静一静时看的书,心情郁闷想生气时看的书,甚至讨厌学校想要逃课时看的书,被人取笑胆小而愤怒时看的书,等等。

   她针对孩子不同心理状态所建议和推荐的这些书,有的是世界名著名篇,有的则在她的书中引录部分段落,供细心的家长比照着去选择相应的书籍。这种母亲般的细致与周到,体现出了作者在童年阅读指引里所贯穿的周全的成长关怀意识和温暖的人文情怀。

    南美英的这本书,可与美国儿童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写的《朗读手册》相媲美。《朗读手册》的扉页上有几行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几行文字也完全可以印在南美英女士这本著作的扉页上。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9:19
读书之乐乐何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诉。心静方能细细读书,读书使人更加心静,恍如雨后的青山,自有一种澄澈、清明和舒朗。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9:20
女人读书

查鸣

   大凡女人都有两种美,一种外在美,一种内在美。外在美使人悦目,内在美令人赏心。古人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读书能使人洋溢出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 确实,读书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能增加人的思维能力,可增进人的学识视野,可净化人的心灵浮尘。经常读书能使人的性格、思想、涵养、素质、修养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一个女人经常读书,她不但有学识有修养,还有思想和深度,便会焕发出一种娴静淑然之气,雍容文雅之态。聪明的女人不仅借助化妆品和服饰装点自己,同时更注重内在美对周围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大凡知书达理的女人都懂得与人为善,因此受到众人的欣赏和欢迎。她们的生活一般也都很充实自在。尽管这些女性有的外形欠佳,但因其内在的成熟、稳重、自信、涵养、气质,仍会显现出迷人的魅力。她们成功的秘诀在于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注重与内在美的兼收并蓄,而随着红颜易逝的年龄增长,对内在美的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外在美。 世界上有许多名女人在徐娘半老时仍风韵犹存地保持着魅力,多半不是靠化妆品和服饰,而是靠气质和风度,而气质和风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靠日积月累地培养和天长地久地修炼。 天生丽质若不思进取则易流于庸俗;外形欠佳但后天勤学苦练则可能弥补生理缺陷,甚至这种知识才能的光芒能使瑕疵消失,因为人的气质和风度是一种深沉迷人的内在美。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9:21
读书的境界

查鸣

   读书使人快乐。越是会读书的人,越是体味到人生的乐趣。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健康,精神生活是否丰富,读不读书是一把尺子。读书是一种精神的美学。 读书乃是人生一大快事,读书乃是使人心灵充实、到达一定境界的捷径。读书的快乐首先表现在心之宁静,当你忧愁时,当你苦恼时,当你痛不欲生时,只要你能捧一本书坐下来,马上便会进入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纤尘不染,这个境界噪声全无,这个境界美妙异常。渐渐地,你忘却了身边的一切,你随书一起呼吸,一起喟叹,一起欢笑或流泪,你甚至为书突然点燃了自己的灵感而惊讶,而兴奋,而开心不已……读书常常使人走入迷宫,这个世界有如迪斯尼乐园,扑朔迷离,幽深奇幻。你一步步走进去,在里面发现秘密,寻找秘密,开启秘密和征服秘密。你一心要进入那迷宫和走出那迷宫,你发现全部乐趣在那寻找和征服之中。 会从书中寻找乐趣的人,不是让字句从眼前一闪而逝,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一句句一句句地品味。会读书的人决不只是让书之风从眼前飘过,而是让书之泉从心坎淌过,使之湿,使之润,使之与血液中的元素化合,使之激活创造的细胞。 读书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即是化合的过程,化合的过程即是怡乐的过程,怡乐的过程即是一种精神美学。 把读书当作精神美学的人,不仅终身受益,而且肯定会使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健全、更美丽。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3 19:27
关于教师读书的几个问题 ——兼答朱寅年老师

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 于春祥

    刚刚收到《现代教育报》编辑朱寅年老师的短消息。朱老师可能是看到了我粘在张菊荣老师《教育日知录》上的贴子才给我写信的。朱老师来信提出了关于教师读书的几个问题,现就我的理解作如下分析。

   一、关于读书时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地的学校差不多一个样。尽管搞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教学环境(主要指软环境)基本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数的压力基本上没有减轻,教师基本上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学习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素质提升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我的“四个基本估计”。教师有时候加班加点,多不是读书,而是搞教学突击,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有些学校自习都安排课,老师都要靠班。纵然是假期教师要么参加进修学习,要么参加组织的集体培训。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再读书,难!当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不乏捧书阅读者,或进修,或解乏,或自娱。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见缝插针总能有些时间读书,但是,“54号文件”、对弈、电脑游戏、聊天等的诱惑力却能使人乐此不疲。读书意识是个大问题。

    二、关于读书内容只要你到学校就会发现,教师案头摆的书,多以教学参考资料、进修教材居多。再者就是上面规定阅读的教育理论读本。这几年不少地方都在搞“每年一本书”活动,甚至还要用考试来督促,但是,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的书读得都比较糟糕。必需明确一个道理,教师需要教育理论,但是,教师如果仅仅读教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想自己读的书,一般都要放在宿舍、或者家中。这样的书如果摆上办公桌案,在不少学校会落个不务正业之嫌。假如你正在读“闲书”一旦被领导看见,你包准会体验到作小偷的感觉。

    三、关于读书方式现在教师的读书方式发展为两个极端:一是仍然死抱传统的书面阅读形式。这种人以年龄偏大的教师居多。这些人一般缺乏计算机操作能力,对网络阅读缺乏体验。他们甚至挺感兴趣收集网络阅读的弊端,极力维护书面阅读的“法定”位置。二是一群网络族,到网上一冲浪,就把书面阅读丢在“浪”里了。好多人网络阅读都缺乏必要的定位,尤其缺乏对“书”的定位。经常上网,但不一定经常读书。当然,上网不一定非要读书,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有网上读书的意识,注意知识的系统学习。

    我的操作是,自觉的注意书面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结合。书面阅读和网络阅读交叉进行,不管是对健康的调节,还是心情的调解都有好处。譬如,春节前后我读的纸书有《重读尼采》、《重读弗洛伊德》、《世界教育名著通览》等,网络阅读的站点及书目有《新浪读书》专栏刘墉的系列图书《创造超越的人生》、《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美]埃文斯著,郑春蕾等译的《不要控制我》等。人民网《读书》,新华网《读书》,也经常浏览。超星数字图书馆,3年来每年一张读书卡,50万图书任意选读,且具有ocr文字识别功能,尤其是自动读书笔记存储功能给我带来了便捷轻松的体验。

    四、关于读书的建议 1、要明确读书学习的意义,增加读书学习的紧迫感。现在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学历差距逐步缩小,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现代版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2、既要“厚古”又要“博今”,尤其以“博今”为主。首先,我要郑重的声明,我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现在的情况是,言必称圣贤,文必称经典,厚古博今已成风尚。语文教师少有人读当下的文学作品,数学教师少有人了解当代数学的发展,理化教师少有人了解时代科普。教师的脚如果站在历史的轨迹上,教学便不会有时代的气息。历史永远不会割断,前人的经验我们当然要“拿来”,但是,用昨天的思想领导今天的革命往往难以奏效。读时代是我们的使命! 3、文科教师要“理化”,理科教师要“文化”。这里的“理”和“文”都具有动词的性质。当今时代知识的综合化是大趋势。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形成了学科壁垒,阅读面也囿于学科的狭小范围之内,文理分野会形成人格的畸形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近年来就特别重视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注意学习科普知识。这样一来,在我的文章和报告中增加了许多“理”的色彩。个人知识的横向超越会提升人的思维品质。 4、有条件的教师要开发外语原著阅读。外语原著阅读是制约外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不少外语教师不读外语原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别只会读课文,读点原汁原味的外语原著给学生听听,那种感觉才叫“爽”!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5 08:02
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
----全民族阅读宣言


时代需要一声号角
催醒亿万人民的奋进 ;
民族需要一面铜鼓
擂响华夏儿女的精神

审视天下大势
纵观古往今来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兴旺发达
要繁荣富强
要昂首于世界之巅  
要自立于民族之林
必须依靠一种振奋的民族精神
这一切都在呼唤我们
呼唤我们捧起书籍
让书籍的血液流进我们的血液 ;
融进我们的灵魂深处 !
我们将歌唱一生,美化生活
我们将享用一生,荫及子孙

站在世界之巅看世界
中国啊,你是一本辉煌的巨著
有自豪也有屈辱
有崛起更有奋争

中国人应当读懂中国
读懂黄皮肤的骄傲
当代人必须读懂世界
读懂全球一体化的精神
一个学习型的民族
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
一个爱读书的中国人
才不愧是龙的传人

我们祈望
每个家庭都有一壁藏书  
与大师为友
与知识为友
与真理为友
上通天文
下知地理
让自己的心灵比天空更辽阔
比海洋更宽广   

情的萌动语的呢喃
灵的呼唤

魂的呐喊

刘向说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周恩来说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我说
鸟欲飞翔,先振翅  
人欲求知,先读书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5 08:42 编辑 ]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12
给 读 书 加 温

秦咏中   

读书对祛除社会浮躁之气,提升国民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回味一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读书古训或名言,就会发现其中所彰显的读书的巨大功能。要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必须大力倡导读书,给读书加温。

就教师而言,直面新课程,其读书情况首当其冲受到了挑战。因为,新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教育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全方位的变革……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改论著,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读书兼收博取,具备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读书不仅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提高,更是有思想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从而在课改中驾轻就熟,胜任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给读书加温,教师责无旁贷。

就学生而言,我国教育专家曾感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恐怕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与教育对象读书‘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如今,我们很有必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品味这段话。英国4年前举办的阅读年活动所点燃的读书热情至今还在继续,原本到处可见的阅读年标语“读书吧”,如今又变成了“继续读下去”;日本于2001年底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并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时代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现任总统布石的“阅读优先”方案,一致表明每位总统上任后,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大力提倡读书……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巨匠、大师,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远收获不到累累硕果的。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苦觅高考制度改革的良策,当是明智之举。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读了哪些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其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的。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建议将9月25日这天定名为“全国阅读节”,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许多作家、学者都纷纷联名附议。这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给读书加温,莘莘学子当身体力行。

就家长而言,犹太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公认的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并且在读书中使自身的素质、育人的水平得以提高。这是很值得我国的家庭仿效的。给读书加温,家长义不容辞。
为读书加温吧!通过读书愉悦精神,洗礼人格,提高素质……这样理想的“学习型”社会才会出现。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12
转《读者》文:热爱读书的民族

许多民族都认为自个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似乎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据说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惟一选民”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个世纪之后竟然被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吧?在希特勒们的辞典里,犹太人已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所以,种都是别人的坏,瓜都是自己的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事实证明,犹太人虽不是上帝惟一的选民,但也绝不是上帝的弃儿。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的数量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巨子,酷爱读书肯定是缘由之一。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六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民族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哪怕天快塌下来了,他们的书还是照读不误。苏联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够大了吧?然而就在数十辆坦克驶进红场的那一天,国际图书联合会第六十二届大会在莫斯科开幕。主持会议的苏联女馆长把文化部部长介绍给大家说,按照惯例,作为东道主,国家高层领导人应该出席今天的开幕式,因为发生了意外,只好向大家表示歉意;但书籍是永恒的,书,也会给我们带来和平。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莫斯科的地铁车站、公园、购物的队列中都有手不释卷的俄罗斯妇女。苏联解体后,图书馆与民众的生活一样陷入相当困难的境地,但民众的读书热情却丝毫未减。即使在迄今尚未通公路或电话的村庄,人们依然坚持保存农村图书馆。莫斯科现有图书馆四百多个,每天到图书馆去学习的人总是在数千以上,人们在那里读书看报、准备功课。其中,三十岁以上的妇女越来越钟情于俄罗斯古典文学,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多。有的老年妇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秋千架上、白桦林中,常常可以看到祖孙同读一本书,母亲在给襁褓中的孩子讲故事……约一亿四千万俄罗斯人,私人藏书就近两百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三百册。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并常常把自己的藏书借给邻居、同事和孩子们。中心城市是这样,边缘地带亦是如此。在海参崴,商店内没有顾客的时候,年轻貌美的女店员安静地坐在柜台内侧看书。在许多公共场合,都能看到许多俄罗斯人手不释卷的专注神情,那书多是厚厚的各种名著的精装本。无论外界如何嘈杂,他们一如既往恬静地神驰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么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战胜呢?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美国人好像有点吊儿郎当,不大爱读书。然而这儿又用得上中国那句老话了:老皇历翻不得了。据调查,如今美国人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三项活动所占时间分别为:一是与家人和孩子玩,占20%;二是看电视,占21%;三是读书,占35%,高居榜首。美国的孩子5岁就到公立学校上学前班,许多家长在此之前就开始让孩子读书。各种儿童教材层出不穷,公共图书馆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例如,在波士顿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常常看到前后左右的人在那里聚精会神地读书。近年来,洛杉矶一年一度的图书节每次都吸引约十五万人参加。2005年全美的图书节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学校的音乐厅、讲座厅都派上了用场,几乎每场演讲会门前都有人排队等候空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爱瑞克·奥特曼(即《当总统们撒谎时》一书的作者)参与的一个题为“谎言、欺骗、掩盖”的讨论会,听众络绎不绝,门外不断有人往里挤,令组织者意想不到,只好出动消防队员来维持秩序。嘉宾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女士、数位参议员、十几位普利策奖得主。共有380名作家参与了96场演讲会和讨论会,6个书朗诵或诗朗诵舞台剧参加了演出,400家出版社的图书参加了展销。美国人很忙,但忙有忙的读书办法,大量图书被录音、制成光盘和磁带,供人走路、开车、健身时听。怪不得美国人在世界上这么牛气,原来人家也是个玩命读书的民族。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13
为什么心灵的栖居地在丧失


秦咏中

毋庸讳言,时下真正自觉地、非功利性地读书的人并不在多数,甚至越来越少;即便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也未必有多少人坚持读书,读书——这一心灵的栖居地正在丧失。这似乎让人费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离?

一、悖离的原因。

读书的风气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是难以形成的。就舆论导向而言,时下,强势媒体所热衷于的往往是媚俗的商业炒作和“造星”运动,有多少时候把镜头聚焦于静心读书的人群呢?这无疑对读书风气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师是否有时间读书”这已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审视教育现状,应试之风正浓。在应试背景下,一个老师每天都要上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还要批改作业,处理学生的事务。如果是毕业班,那么花在备课、做题、测验、批阅试卷上的时间会更多。如果再担任班主任,每天增加一节晨会或思想教育课,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偶发事件等等。周六、周日有时还要忙着加班,忙活家里的众多琐事。因此,读书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缺少支持系统。有的老师说“我也想读一点儿书,但是谁会为你的读书而激赏呢?”的确,在一些管理理念短视的学校,领导甚至会把把坚持读书当成三心二意、不努力工作呢。而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又有什么时候关注了老师的读书呢?即使是倡导读书,往往也会附加上检查教师读书笔记等庸俗的繁文缛节,把诗意的读书变成了负担。一边要读书,一边还要抄写。谁还有心情去读呢!教育评价机制在消耗着老师读书的兴趣。

从书籍价格上讲,书价太高;从内容上讲,快餐的式的书籍多,内容跟风的多;从质量上讲,鱼龙混杂,品位高的少;从声誉上讲,新闻媒体鼓吹的书籍很多,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少……真正的好书并不多。这也影响了老师读书的热情。

二、匡正的思考:

应该说,教师不喜欢读书,没有阅读习惯是教育的悲哀。匡正这种失衡是很迫切的问题。

就教师而言,直面新课程,其读书情况首当其冲受到了挑战。因此,教师读书,责无旁贷。

而且引领学生读书,教师当身体力行。

其实,“愿意挤,读书时间还是有的”。教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时间读书,关键是愿不愿意去读。有人说:“有态度就有时间。”是否愿意读书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教师是否有想读书、是否有动力去读书的问题。读书,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羁绊,但是,我依然要说:书,还是要读的!读书的精彩自不必说!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14
其实,“愿意挤,读书时间还是有的”。教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时间读书,关键是愿不愿意去读。有人说:“有态度就有时间。”是否愿意读书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教师是否有想读书、是否有动力去读书的问题。读书,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羁绊,但是,我依然要说:书,还是要读的!读书的精彩自不必说!

鲁迅先生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嘛:“时间就像海绵里水,只要肯挤,总是会有的。”其实有的时候,老师们应该读些什么书,自己也不太清楚,上级部门列举了一大堆书让人有种压迫感。我想如果学校把这些书分解,并进行适当引导的话,我想还是有人,有许多人会捧起久违的书本。毕竟有点压力还是有助于人的成长!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14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是一项危险甚至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你要时刻具备新鲜的知识,智慧的大脑来"对付"有千奇百怪思想的孩子,这就需要你也要不断地汲取养分.我想读书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15
有人说忙,压力大。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写作。是的。我认同,我也深深地感到忙,六七十人一个班,不忙才怪呢!如果教小班,虽然人少,但各方面的期望值却出奇的高。可以说各有各的辛苦。于是有人就说,没时间写论文和读书。

的确,要找个理由太容易了。我们大家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恋爱中的人忙不忙?他也忙。但再忙他也要去约会,甚至提前去。所以“忙”不是个理由。你叫他去谈恋爱,他再忙也能挤出时间,而且风雨无阻。所以,我建议各位,把读书和写练笔当成谈恋爱。要把它当成一种需要。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7:50
《论语》,让人文关怀春风长驻





秦咏中   



案头是一本打开的《论语》,书页间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鼻息间漾过,一直弥漫到我的心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最先提出的这一系列教育主张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岁月的轮回中愈发彰显着人文关怀的光华。

一、“因材施教”——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落脚点

“因材施教”,这是《论语·先进》中所彰显的的教育思想,这历久弥新的理念,时下更有现实意义。

曾记得,一段时期,“哈佛女孩”的传奇风靡全国。刘亦婷父母的育女之道一下子成了无数中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宝典”,成了无数教师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仿效者甚众。

不错,刘亦婷是成功的,其父母的育女之道也是有道理的。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又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世界丰富多彩,人生的道路千变万化,人的爱好兴趣、志向目标更是千差万别,要想用同一个模式克隆出无数个“哈佛女孩”怕是和孩子们一样天真了。

审视“哈佛女孩”现象的风靡……回味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不由不感慨: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多有躁动而少有反思?是否一味追风而缺乏特色?是否工于计巧而疏于辛劳?是否漂浮于表面而少有深刻?是否耽于成绩而失却了忧患?

回顾教育的历史,我们记忆犹新,由于漠视差异,教育的园地中曾经有不少的“盐碱地”,许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杰出人物都曾经在教育的“盐碱地”上倍受煎熬。爱迪生在学校遭受了太多的冷眼后被拒之门外,爱因斯坦八九岁还学不会识字,雕塑家罗丹被老师指责为“全校最差的学生”,丘吉尔怎么也学不好数学,作曲家帕格尼尼考试总是不及格……也许有人会说,教育这块土地不是造就了那么多的英才吗?诚然,教育造就了不少英才,但英才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教育这块“盐碱地”好,而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力”太强了。又有谁知道在这块“盐碱地”上,有多少“爱迪生”“罗丹”式的英才幼苗被“戕害”了!

看看孔子吧,他的学生当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谦虚好学,有的刚强好争,有的怯懦不进,而孔子都能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研读《论语》,我们不由不说,现代教育应该给莘莘学子更多的人文关怀,应该真正地因材施教……惟有如此,教育才会出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5
学生读书,老师该干什么?

时下全姜堰市所有学校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读书节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我却在思考一个问题,老师布置学生拼命地读书,自己该干什么呢?布置学生写几篇读书笔记?让学生出一期手抄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成果展示?……

诚然,这些活动的举行对引导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活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想这绝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生读书效果的最好体现应是学生的内在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与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文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要想达到这些目标绝非一日之功,急功近利的结果只能是与我们的希望相去遥远。因此,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积累、内化阅读内容……老师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我们要做一个扶手,做一个引路人,不能做一个看客,不能做一个什么事都不做的指挥者。

“我读书 我快乐”快乐读书的理念让人很是兴奋,可是那么多硬性的读书笔记让学生快乐得起来吗?钻洞挖眼的课外阅读考试题目让学生快乐得起来吗?老师威严的阅读命令让学生快乐得起来吗?……看看欧美社会的做法你会大受启发:欧美社会从十八九世纪以来就有一种传统:一家人在晚间灯下,彼此朗读一段书给家人听。这种习惯,不仅分享知识,也是维系家人感情的最好方式。老师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坐下来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读读《水浒传》,谈谈梁山好汉,岂不快乐?一起读读《山海经》,与孩子共游神话世界,岂不快乐?你为什么不告诉学生:胡适幼年曾因为偶然得到的一册《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鲁迅因为一册《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册书,丰富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志业。老师啊,你应该告诉家长:我们中国人,一家人往往只是“生活的共同体”,吃饭睡觉外,没有什么增进彼此心灵了解的话可讲,一起读读书的习惯正是弥补这个缺陷的最自然途径。如果你的时间容许,请跟小孩一起读读书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努力!快乐读书,我们来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5
读书,应该是如恋爱一般,从头至尾都是甜蜜的。如果志趣不投,就不要勉强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书,读自己爱读的书,品自己的口味,嚼心底的香糖,偶有一得,不如记下,雅俗不论,只图惬意。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6
主动读书是提高读书素质的关键,也是培养自己对文章理解产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要让自己主动读书,必须为自己创设一个读书情境,人为营造读书气氛,架设读书桥梁,提供思考空间,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自己。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7
朱永新先生谈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10月21日下午,朱永新先生来到泰州,以“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为题,为泰州市教育局主办、泰州中学附中承办的教师大学堂做了专题演讲。泰州市市直学校参与教师大学堂的教师,以及来自各市区的教师代表共500多人聆听了这次精彩演讲。

这里介绍的就是根据记录并参照有关网络资料整理的演讲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所谓教育现代化,我理解,是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体系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和信息化。

教育现代化问题应该包含两个主题,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是就社会发展层面,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教育效率,是就学校发展、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层面,适应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制度层面的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地方和学校管理机制等软件水平;各级各类管理者,校长及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和相关工作水平。

二、新教育实验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平台。

所谓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在近年来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新教育实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足以成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由此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了一切的人”,是说新教育实验不主张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主张走精英教育的路线,而主张所有的人在教育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为了人的一切”,是我们反对简单地要求人一个高的分数,而应该让人成为他自己,人是综合的,难以用过去的德智体美劳,也难以用现在所说的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来概括一个人,真正的教育场景中是要怎样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每一个人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窗户,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同时,我们的行动论主张新教育实验崇尚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是我们新教育人共同的信念。做起来,只有真正做起来,才能发展。

在我们很多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什么不可以提“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一切”?在传统的教育理论里面,包括在我们传统的学校管理理论里面,教师是工具,学生才是价值,教师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发展得更快更好,所以教师是蜡烛,点燃自己,燃烧自己,去照亮孩子前行,到最后“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红烛,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到最后作茧自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不能直接享受教育过程带给他的快乐和幸福,他必须通过学生的分数去体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变味!我们应该坚持有效引领,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是我们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

学生的学习,本来应该是快乐的过程;教育的本义,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快乐;所谓现代化教育,也应引进幸福指数指标。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却成为了分数与金钱的交易市场,显然有违人性;一些学校信奉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其实也有违人的本性和教育本真。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善于将分数教育转变为人的心灵的塑造。

三、关于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

关于新教育的缘起,应该追溯到1999年,当时我读过《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讲到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彼特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父子说:“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状况,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应该说熊彼特的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心灵的震撼,因为我多年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是,很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就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但是从一个学者要过渡到一个行动者,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中要找到一个中介,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转变。我用了很多心思去琢磨去思考。正在这时,常州武进的湖塘桥小学,邀请我去指导。在这所学校,我把多年来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思考与该校教师进行沟通,这是我第一次全面阐述新教育的构想。

2000年的时候,我出了一本小书,叫《我的教育理想》,阐述了我的理想,或者说心目中好的学校是什么样,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好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好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这本书出版后受到教育界的广泛的好评。很多教师跟我讲,朱老师这本书点燃了我们在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一时间,这本书得到广泛欢迎,姜堰市也曾赠送这本书给全市中小学校长。也有老师看了这本书以后很困惑,说:“朱老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看了以后很振奋很激动,但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只要一回到学校,沸腾的热血就冷却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戴着镣铐在跳舞。”我就在想,现实的考试和分数要求是无法回避的。但是,带着镣铐与其等死,不如挣扎着跳舞。何况,事实上在任何状况下,任何制度下都是有空间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怎么样有效地行动,所以我在继续思考,我们这些好的理想和理念到底怎样去变成行动。

到2002年,我找到两个很好的契机。

一是教育在线网站的开通。当时有李镇西等一帮人对我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学者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理念,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先进的思想,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教师。后来,我被他们打动了,办了一个网站,叫教育在线网站,网址是www.eduol.cn。网站从2002年6月18日开通至今,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快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教师最大的培训学院,一大批优秀老师在网络上成长起来,很多过去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教师被点燃理想后,快速地成长。例如,在我们江苏苏北盐城村小的一个数学老师,一年的时间,几乎每天在网上记录他自己的生活,结果这一年他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沉甸甸的收获,让我看到:事实上,有一个可以走近我们的教师的非常重要的管道。所以我现在经常说,我不是中国教育最有学问的人,但是我是与教师们走的最近的人,近到可以听到他们的呼吸声。每天早上当我打开教育在线网站,很多短消息就会跳出来,打开我的信箱,很多老师的信就会发过来。我知道老师们在想什么,我知道老师们他们的感受,知道他们生活的困境、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找到了这样一个走近教师生活的管道。

二是那年我在苏州的昆山市联络到一所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当时我没有选最好的学校,因为新教育实验放到最好的学校,选贵族学校,它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好的学校,它本身基础他们可能就很好,在去做锦上添花的工作,不能证明新教育理念。也没有选最差的学校,因为最差的学校也面临很大的风险,没有激情,没有想做事的校长。于是我找了一所新办的学校,即昆山的玉峰学校,开始我们的新教育之旅。应该说2002年以来,整个新教育的成长很顺利。当时我在玉峰学校,我记得很清楚,跟老师开座谈会、跟父母亲开座谈会,在全校的大会上进行动员,我讲我们的理想,讲我们想做什么事情。就由此慢慢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玉峰学校现在也发展成为昆山市各方面数一的学校。

2003年7月,我们在玉峰实验学校召开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来了将近500人。当时有一篇报道说这是一次“中国教育的丐帮会议”。所谓“丐帮会议”,是因为这是民间的,以农村的困难学校为主的,一批有激情的有理想的学校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一年的会议振奋了我们的精神。

2004年,我们在张家港召开新教育实验的第二次研讨会,同时经过我们前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课题得到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的批准。来自海内外的专家给予我们新教育实验以高度评价。当时,陶西平先生,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知名的教育家,说:“新教育实验会像一条鲇鱼,把中国教育这缸水搅起来!”应该说这几年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陶先生预言。

2004年暑期,在江苏宝应县,由翔宇教育集团主办,我们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2005年7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2005年11月,在吉林第一实验学校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五届研讨会;2006年,在北京召开新教育实验的第六届研讨会,媒体把我们这次研讨会称为“新教育实验的进京赶考”,这次会议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包括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等许多领导的很高评价和支持;今年7月,我们又在山西运城召开了第七届研讨会,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主题。其实,作为运城会议承办单位的运城新教育实验学校,本身就是很成功地理解和实践新教育理念的学校。

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倡导了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等六大行动,致力于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实施范式,引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国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些改变有着许多佐证。比如小曼老师的成长,比如吴樱花老师那位由皮大王到苏州中考状元的转变,比如湖塘桥小学面貌的根本性改变,比如众多单位和个人(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刚刚去世的马军校长所引领的沙集小学)自主参与并取得的成功的教育科研过程,都是很好的说明。

现在,整个新教育实验已经走过5年历程,现在已经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所实验学校,同时有14个实验区,有6万多名教师100多万学生参加了我们新教育共同体。新教育实验事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全国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比如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甚至很多非教育的媒体,像《南风窗》就曾经专门发表评论说,新教育有望成为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给学生以书桌,新教育则是注重精神的塑造什么样的人的工程。现任中央教科所长朱小曼也充分肯定新教育的开放性、公益性的教育实验改革特征。

四、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三个理论:专业阅读的专业引领模式,专业写作的行动反思模式,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新教育其实就是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并为此倡导六大行动。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阅读,非常非常重要,我经常说怎么样评价阅读对于一个学校的意义都不为过。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我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你们去看,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当我们离开母体的时候,我们躯体的发育靠什么?靠最初母亲的乳水的喂养,以后靠我们每天的食物,而精神呢,精神的成长不可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需要我们每一代人重新开始学习,精神是不可复制的,这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阅读的过程。学校教育就好像母亲的乳水,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期,它能给我们营养和滋润,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如果再吃母亲的乳水,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良,你需要主动进食,汲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精神的发育也是如此,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发育优良的人,他就是一个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与他们的阅读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最优秀的民族都是与他们的阅读紧密联系的,犹太人,我们经常说,犹太人应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近百年来,伟大的思想家大多是犹太人,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彻底改变了我们人类对历史、社会的认识;爱因斯坦,犹太人,他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物理、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弗洛依德,犹太人,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我们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几乎每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有犹太人。美国人说,全世界的钱在我们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这和犹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甚至于把读书作为宗教这样一种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书香校园建设是我们整个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也是六大行动的基础。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我们希望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如果前面是读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写。师生共写很重要。有人说,我们教师的负担已经够重了,你还让教师们读书写作。我说,不是,这与负担没有关系。反思本身是教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很早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发展的教育。我经常与很多老师说,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另外,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二年,就认真教了二年,他认真教了五年,他就可能就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优秀的教师。

很多事情一旦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昆山玉峰学校的吴樱花老师,用三年、十五万字的记录来跟踪一名“坏学生”,这一教育事件出现在眼下功利性较强的“应试环境”中,不能说不是一件值得惊叹的事。吴樱花说,学校里当然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是像宋小迪这样一个很出格的学生却从来没有遇到过。他的血液里有着暴躁的成分:住在宿舍里,穿着鞋踩着别人的床单爬上自己的上铺;拿别人的洗脸毛巾擦自己的鞋;爱恋班里的女生,他用刀将女生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宋小迪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他的智商很高,总有一些创造性的观点,学习上稍一努力,考试成绩就能名列前茅。初一时,宋小迪做了一件最令人不能容忍的事,这件事“奠定”了他成为同学口中“天地间第一恶人”的地位。他为了惩罚邻班的Y同学,竟在Y的牙刷上沾上大便后再洗干净,然后骗Y刷牙,在告诉他牙刷其实是沾过大便的。此事引起“公愤”,好多老师得知后都要求处分他。就是这样的学生,吴樱花老师坚持不懈的耐心教育并随时记录具体过程,一切成长细节。“对于宋小迪,我打出的唯一有效的牌就是给予他宽容,有时甚至是超乎原则的宽容。”吴樱花说。课堂40分钟,宋小迪只听15分钟左右就懂了,剩下的时间他就在下面翻看其他书籍。如果不让他看,他就在下面接话茬甚至捣蛋。吴樱花准了。吴樱花的意义还在于她的坚守有着属于她自己的方式。吴樱花说:“我要记下宋小迪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积累第一手资料,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源,也能为另类学生的教育提供可参考与研究的依据。”

一个学生,三个年头,一千多天,十五万字,数字的背后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姿态,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体察和行为的反省,更是吴樱花用真心与智慧所进行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起初,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吴樱花说:“你这样对宋小迪是不行的,你应该在初一的时候就把他压下去”,甚至有人指责她“把他给宠坏了,没有管理能力,缺乏做班主任的素质”。面对这样的情形,吴樱花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一如既往地倾注她人性化的关怀,她在心底呐喊:“宋小迪,我不相信你是破铜烂铁(有人如是说)。”教育,需要用心坚守;教育,不能轻言放弃。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受到了吴樱花对待学生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的勇气与智慧。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吴樱花来说,这“星空”就是宋小迪的美好明天,这“法则”就是教育的坚守。

2005年6月20日下午,中考结束后,宋小迪一个人留下来清理教室,“学生们都走光了,只有他一个人一直陪着我,我感觉他今天特别乖,特别留恋这里。”晚上,会餐回来的吴樱花看到,教室已经被宋小迪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还把教室里的废纸卖了,80元钱就压在吴樱花的办公桌上。看到这一切,吴樱花泪水夺眶而出。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中考成绩发榜,宋小迪,660分,位列昆山市第一。全校上下再一次瞪大了眼睛。领取成绩单那一天,在教室里,腼腆的宋小迪恭恭敬敬地站到吴樱花面前,深深一躬,久久不肯起身。

三是“聆听窗外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这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一个学生、一个教师,如果仅仅生活在校园,仅仅活在课堂,仅仅阅读教科书,仅仅做参考习题,听不到窗外的声音,看不到窗外的世界,这样的老师和孩子是难以真正成长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里面经常很无奈,怎么样让老师和学生能看看外部的世界,能把社区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到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追求,是我们学校发展很重要的动力。我们清华附小,我们的一个实验学校,我对清华附小的赵校长说,清华大学这样好的文化资源,这样好的老师资源,如果好好利用,对学校的发展作用难以估量。我们每个月请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来与学生对话,讲讲他们童年的故事,讲讲他们成长故事,或者讲讲他们自己科研进展,这对孩子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需要被激发,状态是需要被激发的。仅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往往会使得我们很多教师和学生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一种进取状态,我们把大师请进来,跟大师对对话,让我们树立人生榜样,我们会活得更加有动力,更加有激情。我们很多的学校就经常请很多的优秀教师,把很多社区的艺术家,名家名人,在苏州我们甚至把外资企业的企业家请到学校,让这些创业企业家讲讲创业的故事,往往使孩子们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一心只想着高考。比尔·盖茨不是大学没有读完就创业了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考取大学,为什么不可以创业?我们为什么都要去争抢饭碗,而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很多的饭碗?所以说,“聆听窗外声音”可以激发我们学生创造的激情和创业的冲动。对我们教师来说,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许多名师、大师的成长,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于学生形成热爱真实的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我觉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人的口才非常重要,中国人,中国的教育是不是那么重视口才的训练的。美国的基础教育,把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目标。我们所讲的“培养卓越口才”,我们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和学生,要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是终生受用的。一个学生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表明这个孩子有强烈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上,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是思想,你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否则你拿什么去说。而这种人际间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我们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孩子们被剥夺了话语权,所以教育要把发言权还给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主张在任何一节课堂上老师发言讲课不要超过一半的时间,把另一半时间留给孩子去说,让孩子去思考、去表达,这种训练会激活孩子的思维。我们很多的学校已经有了课前大舞台,用课前3分钟、5分钟、10分钟让孩子去自信自如地讲演、让他们讲故事、讲他们的研究,讲自己的思想。我觉得这对孩子终生成长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这很重要。最初我们在玉峰做的五件事中没有理想课堂,我们做的五件事情没有包括理想课堂,因为我们知道课堂是个很复杂的领域,再说新课程新基础实验已经在课堂改革上作了很多的探索,比如叶澜老师提出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新课程对课堂的设计和对课程的组织作了精心的安排。但是后来我们又注意到,课堂是我们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到底什么是好的课堂,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去实现,从有效性走向课堂的个性到底要经过哪些环节。我们正在总结从洋思到杜郎口的经验,我们在总结国内外有效课堂的模式,我们准备在课堂领域也开展一些扎扎实实的探索。

六是“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大家知道,新教育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我们的网络社区,我们的教育在线这个网络平台,我们全国十四个地区五百多所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在网络上实现。我们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在线的平台提供给大家,特别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学习的平台,而懂得和不懂得利用网络的人是非常不同的。很多教师,很有意思,在我们苏州有两个学校,一个是吴江市的一个梅堰实验小学,一个教科室的主任,一个很优秀的语文老师,叫孙惠芳,另一个是张家港市的沙洲小学,叫陈惠芳,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记得很清楚,孙惠芳在参加新教育实验时就已经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小学教师了,发表了很多文章。而陈惠芳在参加新教育实验三年时间,但是她的成长速度快于孙惠芳,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陈惠芳懂得利用网络。孙惠芳也用网络,但是她只是在网上发她自己的帖子,发完就走了,不愿意花很多精力和别人进行交流。但陈惠芳不一样,她常常在网上开自己的专题帖,向专家请教。我们有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他开了个主题帖,网名叫冰山来客,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陈惠芳通过他的主题帖与徐斌交流,向他请教,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后来《中国教育报》要徐斌介绍他的数学教育艺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陈惠芳,陈惠芳一口气写了九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连载,她不仅与数学老师交流,她还与语文老师交流,我们清华附小的一位副校长叫窦桂梅,是个语文特级教师,她就和她交流,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后来窦桂梅要主编一套书,邀请陈惠芳参加,所以陈惠芳的一本叫《触摸教育的风景》就出版了,所以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新教育实验这六大行动,应该说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特色,反映了我们“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追求,当然还不止这些,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还会在新生命教育、新公民教育、新父母教育、新教师教育、新职业教育和新农村教育上继续努力。比如说新生命教育,我们正准备和美国的麦克劳希尔公司合作编写一套新生命教育的教材,如果我们的教育离开生命,如果我们的孩子连生命都不珍惜,那么还叫什么教育。再比如说新公民教育,实际上整个教育从大的维度上看,一个是关于个体的,那就是生命,你个体的生命,一个就是关于公民的,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怎样与他人有效地相处,你怎样成为受欢迎的人,你的权利、责任、义务是什么,你怎样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你怎样为社会和人类更走向崇高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新公民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编写了一本公民教育的教材,即《新公民读本》。再比如说新父母教育,我们觉得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父母的成长是整个新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很多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开了父母学校,让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同成长,让父母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管理当中。比如在我们最初的玉峰实验学校,我们开办了《新父母报》,这是父母与孩子与老师共同编写的一份报纸,在编报的过程中,他们成长。又比如在柏庐小学,我们有亲子共读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在阅读过程中,父母自身有成长,没有父母的成长,是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大部分生活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当他来到学校的时候,他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甚至于他的行为习惯都已经初步形成,所以如何帮助父母成长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整个新教育实验的团队这么多年来在新父母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理念到行动,这些探索为新教育实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未来发展的追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新教育实验有两个旗帜,这是我们新教育人的共同梦想。第一,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第二,我们要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第一个愿景或者目标,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素质教育依然是讲起来轰轰烈烈,应试教育依然是做起来扎扎实实。去年我们进行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教育部组织了八个专家组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调研,提出了很多对策和理论,但是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缺的不是理论,缺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尽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有不同的论述和标准,但是有三个标准是大家公认的,第一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不对,这是大家公认的,这与我们新教育实验“为了一切的人”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和我们倡导的“为了人的一切”,与我们的发展论崇高论是紧密联系的。第三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终身教育,这和新教育实验也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新教育实验它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而且我觉得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我曾经在两会期间向胡锦涛总书记当面讲了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如果没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像犹太人,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只有五百人,比我们苏州还小很多,全世界的犹太人才三千万,比我们江苏省还小很多,以色列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下还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说滴灌技术,以色列是一个农业输出国,还有很多宇航方面的产品,电脑周边产品,世界上先进技术有很多都是以色列人做的。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犹太人,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犹太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中国十三十四亿,将来还是十七亿的中华民族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向犹太人学习。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六十五本书,美国人是四十五本,而我们中国人只有五本,一个每年只读五本书的民族怎样去和读几十本书的竞争,人类的精神高峰是没有办法跨越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跨过去。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精神成长,因为上一代人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被我们这代人复制的,只有阅读,人类的智慧保留在阅读的经典当中,人的物质财富是可以保留在这个国家的,就像我们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永远的保留在那里,但是,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每一代人的对话,学习,才能不断获得,这是永无止境的精神长征,我们如果离开了阅读,那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过去我们为什么走了弯路,因为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简单的吹拉弹唱,是片面的特长教育,所以走了偏路,弯路。我认为在下一轮的素质教育发展中,我们新教育实验应当承担起探索中国素质教育的职责。当然这个新教育实验应当成为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我们欢迎在座的各位校长,在座的学员,加盟新教育实验,加入到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团队中来,我们一起努力探索素质教育,一起努力打造中国素质教育的品牌。

我们的第二个目标是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我们知道,中国教育目前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在世界教育史上我们大概能看到的教育家只有孔子、陶行知、毛泽东等少数个别的教育家,现在我们教育基本上是言必称西方,我们讲建构主义,我们讲认知主义,认知学派,我们讲多元智能,我们讲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科,我们很少讲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如果不给世界教育以惊喜,不给世界教育以贡献自己的理论,那将是我们民族的遗憾,我们新教育人希望扎根本土行动的时候也能够探索自己的理论,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品牌,为整个世界教育贡献智慧,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是写给我们全体新教育人的,文章的题目是《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我读了吴士宏女士翻译的《如何改变世界》的书写的一点体会。我觉得,与其我们抱怨教育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与其我们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戴着镣铐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每一个人的能量,利用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每一节课堂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为21世纪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



朱永新先生演讲结束后,专门安排部分时间与现场的老师进行了互动对话。

——关于理想教师的一天的生活。可以参阅本人博客——“朱永新教育随笔”(http://blog.eduol.cn/user1/zyx/index.html)介绍的“小舟成群”网友等三个老师的快乐体验。实际上,何为有时间,何为没有时间?你喜欢做的事情,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你就有时间去做。建议我们的老师,再忙也要每天抽出至少20分钟时间阅读。要注意为自己的发展留一点空间。要知道,上帝让你来到人间,你就应该思考,我为什么来到人间的问题。应该记得,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关于如何从制度层面克服职业倦怠现象。这关系到社会有关机制,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等。所有这些,我们在这里说了没有用。但是,新教育是在现有条件下解决所谓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分数存在,为考试而教而学就必然存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于此相关的现象能否改变,不取决于我们。但是,自我是否改变,则取决于我们自己。还应该看到,好的改革,与考试并不矛盾。新教育倡导的六大行动,应该也是有助于应考能力提升的。

——何谓教育不公平,何谓最大的教育不公,应该如何解决?所谓教育不公平,最大的不公,也许可以认为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所谓重点学校的建设,其实就是教育不公。但是,绝对的教育公平,其实也不可能存在,比如生源差距,区域差距,就是客观必然。当然,作为人民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应该关注公平,力求将已有差距缩小到最小限度。比如,许多发达国家,其学校建设,在全国就是一张图纸,一个标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7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目的。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取信息,而是应该让自己感到心情愉悦,活得更充实。

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籍。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青春!不仅如此,读书使我们逐步建立起和古今中外伟大作家之间的交流,依他们的指引,历史的大门为我们洞开,未来为我们展现理想的蓝图。
     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所以,热爱读书吧!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8
急待解决的“四个转变”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究其本质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时,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的确,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有了鲜活、厚实的写作材料作为基础,善于把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揉合、加工、提炼,作文时心里就踏实了。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第一次转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指的是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愿望、决心,提高到“我爱学”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乐于接触并力求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

其次,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教会学生上网阅读,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网上的文章时效性强,只要将鼠标一点,学生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罗万象。

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当然,老师对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要加以补充、归纳。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点拨,加上流畅的语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从“爱读”出发,通过阅读实践达到“会读”的境界,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准备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一般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要求。(1)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①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②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认识领会标题及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学会抓主旨语句等。(2)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老师推荐的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目的还是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根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其次,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大大提高。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48
孩子该读什么书



经常有家长询问老师该让孩子读些什么书,这是好事,最起码很多家长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正在积极地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增加阅读量。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在指导家长如何拓展学生阅读的面上做些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家校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替学生搭建起一个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平台。话又说回来,老师们在指导家长时,一定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并不是什么书都可以读,我们常告诉家长,学生书要读得杂,这样才能博取众长,“厚积才能薄发”嘛。这个道理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让家长和孩子明白什么书适合小学生读,什么书不适合小学生读,让孩子知道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性。学会阅读取舍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吧。关于此,我想向大家推荐一篇肖复兴的文章,你们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转载肖复兴原文全文

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这确实是个问题。如今的书不是少,而是多得几近泛滥且鱼龙混杂,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数时间又被繁重而无奈的学习考试所牵走(孩子一般比我们大人都忙),为孩子选择有用又有益的书来读,是每个做家长的都会重视的事情。并非开卷有益,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要将这话告诉我们的孩子听。

在我的孩子从读小学到中学12年的读书经历中,我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即我和孩子之间形成的不成文的读书五戒。

一戒时效性的书。我家的新书很多,报纸杂志也很多,一般我不会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即使有好些是专门办给孩子看的杂志,一般也不看。养成了习惯,孩子便也不对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感兴趣。并不是说这些杂志办得不好,杂志是以杂为主,对于相对清纯一点的孩子,杂便不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难以吸收消化,同时浪费时间。况且这些时效性的东西很容易让孩子的心不那么单纯,容易随风转,随着流行时髦转,破坏了孩子读书的天籁情境。孩子读书还是需要一点这样的情境的,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水至浑则不仅无鱼,而且可能连孩子都没有了。这些杂志这些书中也有相当不错的东西,一般我是替孩子找出来,经过他自己的认可,然后让孩子贴在或摘抄在本子里。

二戒礼品书。并不是所有的礼品书一律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的,但是一把剪刀加糨糊、货卖一张皮里面却是浮文弱质的礼品书大量存在。不让孩子上当受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让孩子从小养成崇尚浮华的坏毛病。读书本是一件朴素的事,不是去赴宴或去舞场,不要讲究化妆。将书弄得珠光宝气,将书变成硬壳虫,将书制作得和玩具服装一样,对于孩子是不适合的,就是拿起来读都不方便,孩子的小手拿不动,而将书只当成了书柜里的摆设。

三戒作文辅导类的书。这类书或许也有极个别不错的,但一般是害孩子的。它们最为泛滥而且随便编纂不负责任。它们东拉来一篇西扯过一篇,极尽分门别类之能事,将作文肢解成屠宰生猪般大卸八块,将活生生的生命变成机械式的批量生产,它们瞄准的是孩子和家长的钱包。大量的这类辅导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如果长期照它的模式写作文,最容易千篇一律,公式化、模式化,标准的学生腔,将孩子本来的天真天性磨蚀殆尽,将孩子的想像空间萎缩蚕食。

四戒媒体上鼓吹宣传的书。在一个商业社会之中,书作为商品,越发注重炒作,这本是自然之事,无可厚非。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一时分辨出来炒作之中的真假优劣。一定要让孩子小心,或者索性让孩子不要接触这种书评所鼓吹的书。我们大人的功夫已经不那么值钱,正在求知的孩子,时间极为宝贵,搭不起这份时间。

五戒卡通书。这种书自有其娱乐和游戏的意义,但终不入流。孩子偶尔翻翻,无妨大局,要是真的迷恋下去,不是好事。对于孩子,读书不能全是为了学习那种功利,游戏本是孩子的天性,读书中增加游戏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从国外舶来的卡通书,实在是商业社会的一种产品,是影视文化的变种,长期读它,对文字的消解,对阅读的剥离,只会让孩子随之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懂得读书。让孩子从小就要渐渐地懂得,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讲,读书的乐趣在于读书的艰苦之中。读书并不是都如夏天吃冰淇淋一样美滋滋的痛快,有时读书就是一桩苦事情。作为孩子,读书是本分,是天职,不是玩,要付出这种代价,才能将读书化为自己的知识、血液和生命。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8:50
我该读书了
   
  说到读书,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无地自容。因为我是教师,还是语文教师,竟然不能自觉读书,实在是太不该了。之所以有此种想法,还是在阅读了《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中的有关读书的文章后才萌生的。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札记中,我明白了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艰难的,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读书。还有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念和信念,只有读书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及社会的风尚。因此,所有的教师都赶快开始读书吧!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十分深刻又富有诗意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作为人师的我们岂有不带头读书的理由?

      魏书生的《边教边研究》使我明白,他——一个书记兼校长,担着两班班主任,教两班语文,同时还有23个社会兼职的魏书生,是如何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的。从他身上我了解到了他的“看多家之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坚持写日记,坚持写文章的一边教学一边研究”的教研方法。这就是他提高教学效率的至宝。我准备效仿大师,把自己的教学日记、教育日记坚持下去。

      此外,杨绛的《读书苦乐》使我明白了读书的益处和乐趣,更加坚定了我要读书的决心。蔡元培的《我的读书经验》使我明白了该如何读书。一是专心,二是动笔,三是坚持。陶继新《读教相长》中游刃有余的刘振东教授那众捧百贺、左右逢源的课堂;锐意课改的韩兴娥,一本教材,两周讲完的课程重构;大教育家于漪那诗一样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教学;年仅23岁,且只有8个月教龄的苏静,因为腹有诗书而夺取了青岛市新教师比武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难道不能说明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吗?难道不能说明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吗?看来,我们真的该读书了。请看,朱永新的《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文中讲到,“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其中谈到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5本书,可我们中国呢?每人每年不到5本书,这还包括教科书。看到这,难道还不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思吗?一个只读5本书的民族,怎能跟读65本书的民族去竞争呢?这难道还不能激起我们身为一个中国教师的读书欲望吗?

       从马南邨的《有书赶快读》中,让我明白了,就从手边书开始读起吧!不要再在苦苦寻觅书中把时间浪费了。易中天的《择书如择偶》提醒我们读书要广,要读经典,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许发金的《掀起“读”的盖头来》,让我对“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阅读教学中的“读”。

      由此,我深深认识到,也感觉到了读书的好处,读书的乐趣,乃至读书的意义。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开始我“读”的历程。即使读不出名气,也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品位、素质和气质,更有助于自己在教学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出自:好人一生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19 09:01
谈谈读书笔记(转)

一、 读书笔记的用途   
    “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器,是人的记忆能力的延伸。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读书笔记是读者自己考自己,考考到底读书有何心得。不管自己的看法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作为读书笔记就必然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日子长了,书读多了,总有体会,深入体会的过程便是思考深化的过程,思考到了精细之处,必然产生思想火花。为了及时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笔记。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学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很重视读书笔记,他说,抄录或笔记是读书极笨极麻烦而又极必要的方法,“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可见作读书笔记不单纯是为了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创新打基础。   
  二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抄录式笔记 摘录图书、报刊、教材中与自己兴趣和学习关系密切的章节、段落。有的可以抄录对问题的论证和结论,帮助自己更深刻地掌握文章的主题和重要公式的论证。有的可简明扼要地抄录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中心思想和重要的公式图表、实验方法、实例等。   
   2.摘要式笔记 在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原书或原文顺序简明扼要地摘录其要点。可以把书中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结论、重要公式、实验结果等,按照原文顺序将它的要点摘录下来。   
   3.台历式笔记 同学们可以利用台历,把阅读中看到的精辟的箴言、警句、典故、谚语、学习中的疑问和心得记录在台历上。这些台历上的只言片语经过日积月累,汇聚起来却如同珍宝。台历笔记还可用来自我督促检查学习情况,哪天记了,哪天没记,一目了然。
   4.提纲式笔记 用纲要的形式抄录和用自己的话结合的方式,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将文章中的大小标题作提纲,标题之下罗列讨论的内容,这种笔记条理清楚、内容扼要,简单易行。经常编写读书提纲可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5.批注式笔记 在书中划出精彩、生动、意义深刻、关键性的词句、段落,在正文旁注明符号,用简短的文字做扼要的提示批注,这样能起到提醒注意,指明思考重点和方向的作用;三言两语,重点突出,文字简洁,便于查找;边读边划,边写边想,理解更加深入。这方法简便易行,便于复习,比较适合于中学生使用。   
   6.质疑式笔记 阅读中的重点难点,自己不能解决或理解不深、模棱两可时,同学们不妨把这些问题先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难题”成为读书的“拦路虎”而读不下去的现象,也可以避免马虎从事,似懂非懂不求甚解地读过去,暂时把问题搁置起来。随着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再回过头来学习,或是请教老师加以解答,这种方法对于培养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非常有帮助。   
   7.心得式笔记 这是用自己的语言写下读书后的感受、认识、体会、启发以及收获的一种笔记。读完全书或文章后,经反复思考,才能使知识明记在心,确有所得,受读书的启示,联系实际,或长或短写出真情实感。特别是受阅读启发而产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构思更应写在心得式笔记中。   
   8.综述式笔记 读过几本或几篇同一主题的书籍或文章后,可写读书综述,在综述中要抓住重点和中心,综述各种观点和思想,说明问题的现状与发展,也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做笔记的方法。中学生在广泛涉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写些综述式笔记,对于培养自己分析综合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各种读书笔记都需要不断温习、补充和提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隔一些时候再重读自己的读书笔记,一方面能够巩固和加深记忆,另一方面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便会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做笔记的水平和能力。
三、 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1)要反复思考后再记   
         要记下一个问题,必须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的思考,让所学到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成为“会发酵”的知识,然后再记下来才有价值。不动脑筋,不经消化,一味抄书,抄得再多也是徒劳。
   (2)要眼看手动重点记   
         这就是说,对自己的书文,要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号、划线条、写评语、做批注等。可在最重要的关键字句上做记号,也可归纳出最重要的短句,把它写在所阅读书籍的上下左右或有关空隙中。这样在再次重读复习时,不用细读原文,只要看到这几个字或短句,就可以想到全页写的是什么。   
   (3)要用小本子记   
        实践证明,用大本子做读书笔记不方便整理和携带。因此,做读书笔记要用小本子,一文写一张,最好是用活页的卡片作笔记效果更佳,不仅便于携带和整理,而且方便存放。   
   (4)要记得少而精   
        笔记内容要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要记得精当,不要什么都记,每条笔记的字数不要太多,但笔记的条数可记得多一些,孤立的一小条,看不出学问,许多条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专题,成为一篇论文。   
   (5)要加快笔记速度
         笔记的速度,在读者的思考活动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尽管你头脑里的思考活动多么快速灵活,但如果写字速度太慢,那么很多想法就往往无法整理出来,如果笔记速度快了,读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读书笔记犹如求知者攀登知识之峰的阶梯,遨游知识之海的帆桨、能使读书者高效、深刻、全面地领会、融汇知识。读书要做笔记,这是治学的基本功。“天才在于积累,积累离不开笔记。”笔记是古今中外读书治学的经验之一。中外许多作家、学者都有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勤作读书笔记,也是古今中外知识渊博,著述甚丰的人成功的“秘诀”。就是优秀的青少年同学究其读书方法,多数也得益于作读书笔记。因此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持之以恒,必将收益非浅。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0 10:39
读书的五种境界


    读书是一种习惯。英国作家毛姆说他喜欢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诗,这是他读书的习惯之一。欧阳修的“三上”“三多”是他的阅读写作习惯;三国著名学者董季直的“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是他争分夺秒学习的习惯;司马光的警枕夜读是他克服瞌睡,增加时间的习惯。读书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形成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读书是一种需要。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千方百计为自己创造读书的条件,满足的是自己知识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是物质生活不能提供的。躲在书房里,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实是一种享受。一册好书在手,为情节所牵,为人物命运而挂,真可谓: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

     读书是一种享受。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不断诵读,在回味中享受,读书人一旦获得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还怕品不出书魂、书香、书韵?读书,需要反复咀嚼且品味,就像吃豆腐干,嚼过来嚼过去,临了吞下细细的香末,还有余味在口中。享受书中的情节、细节,哪怕是一句话,有时都可令读书人以为哲理无穷,视为至宝。享受,有时妙不可言。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乃享受的一种境界。

      读书是一种超越。读书,拨亮的是人的心灯。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超越的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酝酿的。九岁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已经读完了所有的百科全书。亚洲首富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天阅读5本书。书,不是五彩斑斓却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在茫茫戈壁迷失方向后抬头望见的北斗星。有书相伴,读书人必能做个明白人,沿着预定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必能“骐骥一跃”,无论艳阳高照,还是凄风苦雨。善于读书的人,不光停留在一种享受的快乐,他懂得在书中想象,在实际生活中找寻自己的踪迹,于是他需要用语言表达去创作,由读到写,就是一个实质性的伟大超越。

      读书是一种快乐。假如你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当你刚刚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你的心绪此时是那么疲惫,那么你不妨坐下来,拿起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阅。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感到是那么惬意,似有一阵柔风迎面轻拂,你的心像花蕾在轻轻绽放:书籍会让你体验到情感的一切滋味:生、死、爱、恨,欢乐和痛苦,进取和消沉,英勇的和悲壮的,它们穿越时空而来,你的心被情感紧紧抓住,不能自禁,时喜时悲时怒时哀,在书籍的情感河流中浮沉。读一部平庸的书,你是在同一个平庸的人对话;读一部高雅的书,你是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通过想像,你才能真正走进书本,去体验情感,去跟作者和人物对话,去陶醉去沉迷。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也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并学会了享受,我希望朋友们也能和我一样在书中超越自我.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0 12:55
中医辩证施治的读书妙方


       经典名著
   如鲍鱼、鱼翅、燕窝、熊掌。
   固本强身,全面滋养。

          历史传记
   若人参、桂圆、莲子,补脾、
   祛邪、扶正。

          抒情小品
   似清洌泉水、加冰糖菊花茶、
   沸雪泡龙  井和碧螺春茶。
   甘甜安神、清心养气;

          言情小说
   如梨子、萝卜、芹菜、香蕉。
   润燥化食,健胃消胀。

          哲理散文
   如清风徐秋,焯水菠菜。
   理气清肝泻火。

  讽刺、滑稽、笑话、幽默故事
若辣椒、芥末、姜汤,辛暖解表,让你在笑声中开宣肺气.

选自:王波《阅读疗法》一书
作者: 抑郁又来袭    时间: 08-2-11 12:03
标题: 回复 #66 美惠子 的帖子
惠子姐,新年好!

妙哉。。。妙哉。。。

还是您老---悠哉。。。悠哉。。。啊。。。向您学习ing。。。

[ 本帖最后由 抑郁又来袭 于 08-2-11 12:08 编辑 ]
作者: 抑郁又来袭    时间: 08-2-11 12:06
世上本无“是”,庸人自扰之!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1 19:03
[转帖]做个淡淡的书香女人做个淡淡的书香女人


红豆


女为悦己者容,如今化妆品成了女人的最爱。

粉底让脸白皙,口红使唇性感,眼影亦可秀目。漂亮的女人懂得打扮自己。时光荏苒,容

颜易衰。当厚厚的粉底再也掩盖不了岁月沧桑之时,那么,你是否还留恋镜中曾经的美

丽?你是否还会执着的用脂粉修饰憔悴的面容?

浓妆艳抹,那是穿梭在灯红酒绿中的浮躁,经不起岁月的磨砺,亦俗不可奈。

不施脂粉,那是徜徉在书海中的美丽,是高雅而恒久的,时间为其增色,岁月为其添香。

书中的养分胜过任何化妆品。咀嚼文字,汲取营养。不经意中添加的是一份内在的美

丽。

尽管时间给了你无奈,岁月给了你沧桑 ,却夺不走你眼中的睿智和善良。

爱美的你,何不试着用滋润心田的书籍去替代遮盖沧桑的化妆品,用睿智的美丽去替代肤

浅的妖冶呢?

女人是人间的精灵,而读书的女人正如天上的星星,明亮中透着深邃。

读书的女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或许貌不惊人,或许相貌平平,但有一种潜在的

高雅气质,举手投足间如脱俗的玉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

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那是动的幽雅;那是坐的端庄;那是行的洒脱。那是

质朴与含蓄的混合。


书会滋润心灵,让女人永远保持内心的那份宁静。

她们很少沉沦悲苦,因为书让她们知道天外有天,乾坤很大。

她们很少孤独惆怅,因为书是她们招之及来、永远不倦的朋友。

她们很少怨天尤人,因为书让她们懂得,人只是江河一砾,沧海一粟。

她们很少刻毒卑劣,因为书中美好的一切日积月累地浸染着节操,鞭打着心灵。

读书的女人心有见地,必将温和,善良,美好,娴静。读书的女人有品位,那是书给了

她底蕴,知识陶冶了情操,使她变得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因而就有了一般女人所没有的

味道。


“学问改变气质”

那么读书是永葆青春的源泉。女人要想有味道,不妨自己多读

书。读书的女人,永远有一份不过时的美丽。


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博彩;读书足以长才。

怡情,见于独处幽居之时的安然宁静;

博彩,见于高谈阔论之时的妙语连珠;

长才,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的果断理性。


读书可以充实;读书可以脱颖;读书可以升华。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冷静,读书使人灵秀,读书使人谦逊。


读书的女人,心有梦想,会把自己引向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读书的女人,心有琴弦,纵然自由漫步,亦有清风做陪,花鸟为伴。

读书的女人,有豁达的心胸和高尚的情趣。即使容颜逝去,心境仍然年轻,因为她们懂

得,与其沉浸在忧郁里劳神,不如释放到书中放松。


读书的女人,以聪慧的心,质朴的爱,将美丽写在心灵。

知识让她们更洒脱, 知识让她们增风韵。不施脂粉依然风姿卓越。


读书的女人,书就是她们的化妆品。即使布衣素面,在浓妆艳抹的女人中亦是别具一格,赏

心悦目。那是气质 ,是修养,是浑身流溢的书卷气,才使得她们与众不同。

“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她们是最恰当的。

书让女人 聪明,坚韧,成熟。她们永远是生命的智者。


书香伴着女人,女人伴着岁月。

书是女人唯一的美容佳品,书是女人脱俗的时装,书会让女人保持永恒的美丽。

人说: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美丽。

我说:如果没有读书的女人,美丽将失掉内蕴。


读书的女人懂得:

人生有风雨,书是遮雨的伞;

人生有险滩,书是明亮的灯;

人在山穷水尽时,书有柳暗花明处。
 
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有味道,女人可以无金钱,但不可以没有修养。

只有懂得不断完善自己的女人,才会幽雅的变老。


“茶亦醉人何需酒?书能香我何需花?”


做一个读书的女人吧,试着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写进“生活随笔”,把喜怒哀乐写进“情感阁

楼”,把彷徨迷惑写进“灵魂浴室”。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1 19:03
书让女人 聪明,坚韧,成熟。她们永远是生命的智者。受益了.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1 19:04
与其躺在美容院里美脸,不如行走在书中让美丽的文字美心……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1 19:21
只有坚持阅读的人,才能更好地享受阅读!愿我们的生活因阅读而书香飘逸、诗意盎然!

    读书使女人美丽、读书使女人更有气质,读书使女人更加精神;爱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爱写东西、爱思考的女  人更是精致而美丽的!

   读书是一种最崇高的训练,它能给人以无尽的快乐、文雅、能力与精神!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1 19:22
读书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给人以进步!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1 19:22
阅读一生,无悔一生!
作者: 抑郁又来袭    时间: 08-2-12 12:26
标题: 回复 #69 美惠子 的帖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看到一半正想说这话呢,怎么被您说去了呢?

原来惠子姐的文采也了得,真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啊!

惭愧,惭愧...
作者: 叮当mami    时间: 08-2-12 13:43
美惠子谢谢你,我记住了,那是永生的信物.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22
读书是生活,读书是支持,读书是信仰,读书是幸福。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22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择其精书,品味书香,体会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的真谛,在阅读中学会启迪,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28
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读书是快乐之本,读书是为人之本。读着书,习着做,思考着,快乐着,成长着。通过读书,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让快乐和幸福追随我们。通过读书,让我们的视野广阔,胸怀博大,让我们活的高尚,活的优雅。读书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更使我们享受着教育的快乐,追寻着教育的幸福。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28
读万卷书,开卷有益;行万里路,活动有益,带你走进快乐之门,让知识和智慧成就梦想,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终身有益。

快乐一刻,精彩你一生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0
我深深地感到:有一种友情叫支持,有一种关爱叫幸福,有一种美德叫给予,有一种快乐叫分享,有一种图片叫经典,有一种名著叫圣经……在一次次含泪的感动后,我终于明白了:有一种凝聚叫力量,有一种笑容叫自信,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选择叫坚定。心灵交换心灵,力量传递力量,生命点燃生命。我们永远众志成城。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0
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让我们热爱读书吧,让阅读与我们一路同行.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1
敢想,敢做,勤学,善思.

在读书中反思成长!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3
读书是最美的季节,同时,季节又使读书更加有韵味!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4
读书,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读书,最惬意的是侧卧床头,手捧美文,如果再来一点淡淡的音乐,那简直是人间的极品享受!

读了好书,最大的感受是马上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论一番,如同球迷论球一般。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6
如果我们每天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生活中打开一扇窗户;每时读一页好书,就如同在生活中又攀登一级阶梯.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3 15:36
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们教师一种新的行走方式.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5 07:24
说到怎样读书,闫学老师的经验是:有坡度的阅读,反复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我觉得非常实在、实用,也是我一直所倡导的。

闫学老师认为,有坡度的阅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有坡度的阅读,是指书目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即有一定难度,内容或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够引发思考,开阔思路,或导致困惑的书。在她看来,那些读起来非常“舒服”,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书,是不值得花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去读的。闫学老师告诉我们,五年前,她读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论》,完全不知所云,因为她从来不曾见过有学者可以站在如此开阔的视野下看待教育,看待课程。但是她没有放弃,以后的几年一直在反复阅读这本书。她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渐渐地读出了个中真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实践。我想,这种阅读坡度的降低,当然不是书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闫学老师的阅读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结果。

闫学老师说:“有些书不妨重读,而且是一读再读。”这实在是经验之谈。这些年,凡是她认为值得重读的书,如《泰戈尔诗选》、《小王子》、《傅雷家书》、《给教师的建议》,常常放在枕边,书桌上,电脑旁,提包里,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午后慵懒的时光,在人生嘈杂的火车站,在无所事事的飞机上,她都会拿出这些一再重读的书,捧读在手的感觉是温馨与快慰,又常有新的发现和由此而来的惊喜。叶灵凤在《重读之书》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话,也许可以作为“重读”的最好注释:“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汉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机械生产的今日,一个人即使财力和精力都胜任,恐怕也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买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喜爱的读过的书取出重读一遍,实是人生中一件愉快的事。”

我更看重的,是闫学老师将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她说:“在我看来,读书与写作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必然引发有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所以她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但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让这些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我们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这就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这些年,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闫学老师总是会首先做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为一篇篇的文字,写成一篇篇或长或短的读书笔记,《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就是她这几年读书与记录的见证。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2-15 07:24
我也非常看重写读书笔记,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其实,“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读起来。闫学老师说:“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让我们读起来吧,一起追求这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10 18:59
说到怎样读书,闫学老师的经验是:有坡度的阅读,反复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我觉得非常实在、实用,也是我一直所倡导的。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14 20:32
阅读要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成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

朱永新: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一天不读书就像每天不吃饭一样难受。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8-12-21 14:47
书香醉人我独醒——您有优势吗?

    书香醉人,书痴更醉。要想获取最佳的读书效果,必须认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如记忆优势、时间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等等。寻找自己优势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可以系统地解剖自己、设计自己;运用哲学的方法,可以从原因和结果、变化和过程、对立和统一的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宏观优势、时间优势、变化优势等等;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运用生理学的方法,可以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物钟……

我的优势在哪里,我要好好分析一下!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11-1-27 17:46
给读书找个借口
作者: 许骥 (职业撰稿人)

冬日午后暖人的阳光,配上一杯清香甘冽的清茶和一点墨香的惬意,一段足以带你暂时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实现精神穿越的文字,是否能够成为你读书的借口呢?

在一个荒诞的时代,人们难免做出一些荒诞的举动。比如,面对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当你要去做的时候,也要给自己找出一个荒诞的借口,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坦然面对。我所说的“比如”,是指读书。开卷有益,读书是件好事,这难道还需要多加解释吗?需要的。若没有人来解释,现代人不就没有“借口”去读书了么?市面上那么多“书话”,在我看来是在无所不用其极地“引诱”人们去读书,仿佛没有了这些“引诱”,大家真的会将读书遗忘了。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丛书,共四册,分别是《读书记》、《赏书记》、《买书记》和《藏书记》。汇集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大师的书话。读来虽也有趣,但我总免不了有一种悲哀的心情油然而生。——怎么,读书的好处需要这样来强调吗?
  从小我们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现实却告诉我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只知道读书的人没有黄金,没有黄金,颜如玉也不会来找你。颜如玉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坐在书呆子的自行车上笑。你跟我扯什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是进步了,书呆子却退化了。  
  难道是时代变了?两千年前,塞涅卡可以写信给晚辈,赞美道:“你没有狂奔乱跑,四处易地,也没有不断搬迁,搞得自己心绪不宁。那种烦躁焦虑正是病态心理的表现。按照我的想法,一个人能够独自度过一些时间,是他情绪稳定的最好证明。”塞氏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把自己“禁锢”起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样的人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将来一定能成为成功者。可要是换做现在,谁还会这样赞美一个人?说这番话无疑是在“骂人”,意思是说:“你将孤老终生。” 

  看来时代真的是变了。人心没变,人心依旧有悲伤、难过、敏感、脆弱。只是当人们面对这些负面的情绪时,可以选择应对的方式多了好多。过去的书呆子说:“升华就是从别的代替对象上零碎地抽干我们的不幸。而书籍能提供我们多少代替对象啊!……绝少不幸的冲动是不能用这种阅读的升华来解救的。”那时候的人没有太多娱乐,读书就成了最合适的选择。现代的人呢,去唱K呀,去购物呀,去上网呀……有那么多“轻松”的事情可做,何必要选择费脑筋的读书呢? 
 
    所以,每当我听见有人用“没时间”作为借口不读书时,总是很不服气地说:“扯淡!你说你没时间读书,但你却有时间逛街吧?有时间逛街怎么会没时间读书,你把逛街的时间挪出来读书不就行了?你之所以选择逛街而不选择读书,原因是在你心中,读书根本没有逛街重要!”我宁可有人直截了当告诉我他不喜欢读书,也不要他找各种借口来搪塞。但有什么办法呢?都说了这是个荒诞的时代,一切常识都需要借口来证明其合理性。不读书需要借口,读书也需要借口。  
    古代人富有情趣得多。即便是找不读书的借口,好歹会动笔写首打油诗。诗曰:“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好过年。”但我们看到这首诗就知道,写这诗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不读书的人。这诗写得那么轻松那么有趣那么信手拈来,必定是饱读诗书所为。在读书读累了之后,突发奇想,向往起不读书的生活来,于是便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诗。
  
    究竟要为读书找一个怎样的借口呢?叔本华说:“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那么是不是说,一个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读书上的人,不仅说明他富足,而且说明他有品位,在做“有价值的事情”。用这个标准,你倒可以看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11-1-27 17:50
叔本华说:“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那么是不是说,一个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读书上的人,不仅说明他富足,而且说明他有品位,在做“有价值的事情”。用这个标准,你倒可以看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