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精品书籍推荐系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系列(己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firefox    时间: 07-12-18 03:57
标题: {精品书籍推荐系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系列(己更新)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9-5-22 14:48 编辑

简介:

卡尔·罗杰斯
[attach]8690[/attach]

[attach]8692[/attach]

[attach]8693[/attach]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年1月8日 - 1987年2月4日) ,心理学家 ,在非指导式心理治疗(罗杰斯学派的心理治疗,又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咨商者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案主建立关系,帮助案主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域(phenomenological field),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须而且充份的。

    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橡树公园(Oak Park)。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在严格、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罗哲斯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在20岁那年,到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趟1922年的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他决定要转业。

    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

    罗杰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对体验的开放

    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

    存在性的生命

    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

    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

    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

    体验性的自由

    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

    创造力

    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电脑科学家Joseph Weizenbaum曾在1966年设计出一套著名的程序--Eliza,尝试模拟一个人本的罗哲斯学派心理治疗者的治疗过程。它的工作方式是:让使用者的输入、应用简单的转换规则,这些规则是为了建构问题、以及能反映出使用者所陈述的内容。某些人对 Eliza 在上述情况下的展示有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相较于与其简单的程序。

    罗杰斯与其他一些学者同时也是会心团体(主要对象为年轻人、管理者等)及婚姻会心团体(ME)的奠基者。


  包括以下几楼的所有资料下载方法:


作者: firefox    时间: 07-12-18 03:58
罗杰期 《个人形成论》

On Becoming a Person ---成为一个人
[attach]8689[/attach]


作者:卡尔·罗杰斯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4.8分
  推荐理由: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重要人物,在普通民众那里,他的名气没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马斯洛大。
  但在专业人士看来,他是临床心理学界中唯一能与弗洛伊德并肩的人物。当调查“谁对心理治疗的影响最大”时,罗杰斯更是排在第一位,而弗洛伊德居第二。
  并且,与弗洛伊德不同,罗杰斯所有的学术著作,谁都能读懂,基本上不要求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这本《个人形成论》也不例外。它很厚,而且书名看上去也太学术,估计会吓走不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其实,它是最容易读懂的那种书,这一点罗杰斯也发现了,他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中的部分文章,因为不“科学”,太少学术味道,迟迟吸引不了心理治疗界的注意力。相反,美国的普通读者倒很快喜欢上这本书,迄今为止,它已在美国卖出了数百万册。
  这本书,是罗杰斯一些文章的集子,在我看来,所有文章,都是在探讨两个共同的话题:自爱,爱别人。
  所谓自爱,就是“成为你自己”,即信任自己的体验,无条件地接纳全部的自己,爱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机能自主者”,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
  自我实现者,是一个非常容易流行的词汇。不过,就我看来,马斯洛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他其实只是描绘了自我实现者是什么样子而已。但罗杰斯不同,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的那些来访者以及他自己是如何逐渐成为“机能自主者”的,他还总结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走这条路。
  所谓爱别人,其实就是如何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理想关系。关系,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实质内容。罗杰斯推翻了以前的心理治疗的模式,他不认为是心理医生的知识帮助来访者实现了改变,而是心理医生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帮助来访者实现了自我改变。
  在心理治疗中发现自爱和爱别人的真谛后,罗杰斯很快也发现,这也是一般人走向自我实现者的道路。
  如果读懂了这本书,相信你也会发现,这也是你需要走的路。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On Becoming a Person”,更直接的译法是“成为一个人”,意译是“成为你自己”。如果这本大部头直接翻译为“成为你自己”,相信在中国的销量会增加不少。
  用“不求甚解”法读大部头
  不过,这本书很厚,笔触非常细腻,并且虽然不难读懂,但因为没有一点猎奇性,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有趣,是一定要沉下心去读的那种书。
  对于这种书的读法,我有一个建议,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就是说,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读不下去的地方就跳过去,只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有一个地方触动了自己的心灵深处,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让这种被触动的感觉停留一会儿,然后再继续下去。
  这样读完一遍后,再开始读第二遍。或者,干脆放上一段时间,等个半年一年后再读。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奇怪地发现,虽然书里的很多话你已经记不起来了,但你已经有了共同的观点。
  这是因为,虽然你读的时候“不求甚解”,但种子已经种在你心里,它现在已经发芽了。
  “观其大略”,这个词语借用了《三国演义》。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读书就是“观其大略”的,而他的几个好朋友却是“务于精纯”。但“观其大略”的诸葛亮却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精髓,而“务于精纯”的那几位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我猜想,他们可能太埋首于故书堆,结果成了书本的奴隶。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上学时当作反面典型的,但在我看来,那些讲述生命体验的书,我们只能“不求甚解”。
  因为,过于理性的逻辑思考,是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别人的生命体验的,有些远超出我们自己经历的东西,我们很难靠理性而读懂,我们必须自己有了进步,也有了一些类似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特殊的生命体验。
  心灵的事情,有时不需要太着急。

    点此预览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51 编辑 ]
作者: firefox    时间: 07-12-18 04:06
标题: 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
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

[attach]8691[/attach]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界泰斗卡尔·罗杰斯就“团体治疗”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演讲的结集。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在各地推广会心团体的经验,推动这项“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运动”。书中主要论述“会心团体”的发展起源、范围、过程、经验及其对参与者的意义——促进个人成长、治疗心理创作、改善人际关系,并预言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趋势--对每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录信息】
前言第一章 “团体”发展的起源及范围第二章 会心团体的进行过程第三章 我能成为团体促动员吗?第四章 会心团体后的改变:个人、关系、组织第五章 个别的改变及其经验过程第六章 一个孤独的人及其会心团体经验第七章 从研究中我们了解什么?第八章 适用的领域第九章 促动团体的技术培养第十章 未来的发展索引译后

   

    点此预览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52 编辑 ]
作者: firefox    时间: 07-12-18 04:23
标题: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attach]8694[/attach]



【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写非常出色,不仅有罗杰斯心理治疗过程的完整记录(许多经典个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了解什么是罗杰斯治疗,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思想,罗杰斯的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失败的;还有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点评,每一篇点评都独具特色。 本书将使新一代心理治疗帅领悟到真正的罗杰斯治疗,以及这些治疗办法的重要意义,使罗杰斯的思想在心理治疗领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目录信息】
前言.
说明
参考文献
第1章 罗杰斯临床治疗中的基本概念
情感回应
营造相互适应氛围
明确表达关注
理解核查
复述
表示理解
消除疑虑
解释
正视问题
直接提问
根据求助问题提出反问
保持沉默和打破沉默
自我暴露
接受更正
参考文献


   
   点此预览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52 编辑 ]
作者: firefox    时间: 07-12-18 04:37
标题: 相关的资料
相关的资料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45 编辑 ]
作者: firefox    时间: 07-12-18 04:47
想进一步了解他和他的思想吗?请点击网站:

http://www.psych-studies.net/
作者: 木碗    时间: 07-12-18 11:26
谢谢火狐,收藏了
作者: goni    时间: 07-12-20 20:05
谢谢您,我需要您发的东西
作者: 5810136    时间: 07-12-22 10:08
标题: fhgf
gfjygk
作者: 天空的空    时间: 07-12-22 12:20
xiexieni
作者: wzhp    时间: 07-12-22 18:32
谢谢火狐狸 的精品资源。
作者: 克莱茵瓶    时间: 08-1-3 19:08
标题: 抑郁七年了,谢谢楼主的分享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sl0527    时间: 08-1-15 10:07
也来学习!!
作者: urosy    时间: 08-1-18 14: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luekiss    时间: 08-1-18 16:41
谢谢,学习一下哦
作者: jyl826    时间: 08-2-19 13:14
谢谢,学习一下哦
作者: fabregas    时间: 08-3-16 12: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4-6 09:27
很多的书籍哎,收藏了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4-6 09:51
标题: 以爱心为本的心理辅导——夏依莲
一  以爱心为本的心理辅导

一.爱心的诠释
     1.中国字“爱”,一目了然:“爱”是有心的,是平等的。没有心不构成爱,可惜现代简化字找不小心了,因此爱也有了缺陷。
     2.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谈到,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师能够做到:“真诚透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既是当事人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                    
     3.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爱与寂寞》中指出:“当你爱的时侯没有‘你’也没有‘我’。只有火焰,没有烟雾”。
     4.正如墨子所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5.正如当代美国精神心理学家沈娥讲到:“精神的爱将个体的爱与大我的爱相结合------”
     6.一位禅师用一个例子很形象地阐述了爱心:我用一个大盆装满了水,这盆水代表佛说的这个心,就是宇宙中大家(包括万事万物)共用的这个不生不灭的能,然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个小圈,你们把小圈都放到水里,每一个小圈在水里表示一个我,这些小圈圈的水都是相通的,我弄点墨汁做比喻,表示负面的能量,要伤害大家,我把墨汁投到你们的圈子时,大家将会发现这些墨汁将会通过盆子的水又流回到我的圈里,也流到大家的圈里,可以说整盆水都记录下我污染环境的情况。反之,我用红墨汁表示正向的,表示利益大众,同样,整盆水都记录了我的爱和温暖.   
                                                            
二. 爱心的缺失与爱的潜能                                                        
                                                         
     1.阿德勒认为,人一出生就伴随着自卑感。他还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把个人先天的潜能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克服困难和追求目标的动力。
                        
     2.印度哲学家奥修在《智慧金块》这本书中也强调:“爱基本上是属于心的,但我们整个社会都试图绕过心,因为心是不符合逻辑的,而我们的头脑已经透过教育而被训练成说任何不合逻辑的东西都是错误的------。爱在你存在的源泉里,在这个源泉里没有对立”。

     3.作为一个人,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爱,或是家中没有爱的榜样,因此以后会缺乏接受爱或付出爱的能力。不过,《三字经》中说到:人之初,性本善。罗杰斯也提到:“个人发展或成长的动机并不是心理治疗提供的。这种动机似乎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总之,人本身具备无限的爱的潜能。

     4.学会爱和接受爱是一条艰辛的路,但也是一条希望的路,宽广的路。所以说,咨询师和当事人都是“那个大盆里的水”,你得不断地往自己的小圈注入爱,而盆里也会流动着爱的水波。咨询师能够做到当事人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是先得学会对自己“真诚透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及“共情理解”。对于这一点,我们一起学习和研究精神心理学的同学深有感触;多年前,我们曾在心灵的苦海里挣扎,如今游上岸后,在关爱自我的同时,逐渐有了能力关照自我以外的世界了。有时侯回头一看,还有很多人在心灵的苦海里煎熬和挣扎,此时我们已有能力协助他们上岸了,而先前没有一定的能力时,还会让自己又掉了进去。

三.爱心辅导案例

1.了解爱心

  一位女士因为一直找不到真爱,42岁了还未成家,加上工作压力大,最近又刚刚失恋,心力交瘁来做咨询。会谈中,她说到对男人的失望对母亲的不满,常常哀叹没有她所要的爱(温暖的和谐的宽容的满足的),第3次她说到她母亲很自私,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母亲的责骂声中渡过,从未感受到她的爱,可她对姐姐和弟弟却好得多。她恨母亲的冷酷,痛自己的可怜。当我问她:“能否说具体点儿”,她说: “前两年,我急需钱买车做生意,找老妈借一万快钱,她硬说没那么多,她只给了我五仟,我很生气,气冲冲地把钱给她送回去了”。说到这,只见她眼睛盯着我胸口,眼神里透着关怀,然后用手轻轻地抓起我身上的小蚂蚁掐掉在地上,我问她:“怎么想到帮我抓蚂蚁”。她说:“我看你一点都没查觉,我很担心它爬道你脸上,咬着你”。这时,我感到身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当我告诉她我很感动,我能感受到你的爱时,她感到茫然:“这点小事能算爱吗”?我乘机问她:“你觉得爱是什么”?“我觉得要做大事才算的上爱”。她的话坚定可眼神透着迷惘。“比如说呢”?我问;“比如我妈能借我一万,只给我伍仟,我一直这样理解。“怎样理解”?我关切地等待着,她犹豫了一下说:“能给出全部才叫爱”。                                                         
     后来她定期来心斋工作坊咨询参加团体辅导,一次伴侣辅导课中,当有学员提到:怎样提高爱的能力时,她分享到:“原来自己是一个爱的乞丐,所以到处乞讨爱,现在每来这里一次,就吸取一点营养,有时也有一闪念的爱妈妈的心,不全都是恨了,那一刻好舒服啊”!      

2.需要爱又恐惧爱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案例;当事人抱怨因爱的缺失而一直感到无助,咨询师或是团体中的成员及时对其表达爱的关怀时,当事人惊讶道;一直期待的爱心到来时竟然让我不习惯甚至有些恐惧。一位36岁的女士在“性与爱”团体辅导中谈到,她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休闲在家好几年,特讨厌性生活,因为根本就感受不到丈夫的爱。当她谈到小时候从未被抱过,还常常受到责骂,结婚后,公婆的虐待让她一度活不下去,这时她多么希望丈夫体贴她关怀她时,她泣不成声。我和一位学员握住她冰凉的手时,我感觉到她身子轻微颤了一下,等她平静后问她的感受,她说:“一直渴望关怀,又一直拒绝示弱,现在都快撑不住了,你握住我手那一刻,我觉得奇妙,我第一次感觉被关怀,又觉得不自在”。她说这话时低着头,俨然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和刚参加团体辅导时的“强势”反差很大。现在,她已经开时工作了。                                                      

3.感受到被爱

     我不止一次听当事人对我说:“我感受到了你的爱”。这句话丰富了他(她)也映照了我。也就是说,多年来,我在自己的小圈注入的红墨汁(爱心)已经流如他人圈里,又开始回流到我这里。一次亲子关系团体辅导时,一位30岁的女士分享她与丈夫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一直停留在表面的状态,远又远不了近又近不得。她一直想改变,可又难以行动,当我感受到她的犹豫时,对她挑战道:“你希望丈夫亲近你,好给孩子做个榜样,可又不愿开口,这么多年了,还要等吗?如果你的丈夫就在这儿,你可不可以对他说呢”?看到她预言又止,另一位助教也激她:“你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看到她背过脸去流泪时,有一男一女两位学员替她表示担心和不满:“你们不要逼她了,她受不了了。”我当时也有些担心,于是求证:“你们可不可以问问她的感受”。她慢慢儿转过头来说:“我没觉得她们逼我,如果再冲激一下,我可能会说的”。然后看着我说:“我感觉到你是爱我的,我信任你”。我被她的真诚表达所感动,我们拥抱了对方。               

4.用心付出爱                                       

     前面提到的42岁的当事人第7次来谈时说,她很后悔那次帮我抓蚂蚁时,不该把它掐死,她说那也是一条生命啊,我很高兴她的觉察,问她:“你准备怎么做呢”?她若有所思:“得好好爱护动物”。她已经准备用心付出爱了。

    记得前年10月中旬,我们同学一行6人在从曲阜回武汉的火车上,一晚上断断续续听到隔壁床位婴儿的哭声,早餐后,只见一位年轻母亲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在车厢里走来走去,费力哄着孩子,我们了解到,婴儿没生病,不知为什么,就是睡不安神,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没办法。我和同学们商议:一起静下心来,为孩子传递关怀,传递爱的能量,3分钟后,由一位同学去帮母亲抱过孩子,结果不过5分钟,孩子就睡着了。年轻母亲惊叹:“这孩子要睡觉时,谁都不要,今天真奇了。”我们笑着问她:“你抱着孩子时,心里是不是很焦虑”?她不断点头。我指着抱孩子的同学说:“她现在心静如水,你的孩子从她眼里读到了爱,她让孩子感到安全,因为心情也能传染”。

  爱的能力在心理辅导中学习领悟,在生活中受益。更能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世界提升,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感觉到自已的小我,已经运行于一种更广阔的存在之中。

  

                                                    多爱自己一点  

《慧眼禅心》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常抱怨自己能力不足,大师说:“你的能力确实有限,可是你是否发现你今天已经能做十五年前你认为你不可能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改变了?” “我的才能改变了。”“不对,是你改变了。”“这不是一回事吗?”“不同,若你认定自己如此这般,你就是如此这般,当你的想法改变,你也就改变了。”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自己的改变。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乖,不讨人喜欢,家里穷,交不出学校的杂费,妈妈只好典当了她的戒指,我责怪自己,认为这是我的错。虽然我从小功课就好,但我会说不是我用功或聪明,而是功课简单。我向来有领导能力,但我会批评自己太好出锋头,没有大家闺秀的样子。总而言之,任何好事,不是我的功劳及努力;任何坏事,都有我一份,是我的错(虽然嘴巴不承认,但内疚或愤怒却深深的充塞心中)。在朋友中,我常批评他人,常生气,爱讲大道理。虽有许多朋友但觉得孤独。我不相信(潜意识)我能考上大学,所以我落榜了。我不相信 (潜意识)我找得到好工作,因此好的工作也与我没缘。直到我在做义工的日子中,受到了肯定,而且开始参加心理辅导的课程,并接受心理辅导,一个新的我(其实仍是我,只是对自己的认识开始改变)才慢慢浮现。

  在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中,我慢慢的了解到家里穷,并不是我的错;爸妈吵架,也不是因为我不好;我做班长及干部是因为我有能力;我的成绩好是因为我用功。我开始看到并欣赏自己的优点,我做错事情的时候,也较能承认并改进。总的来说,我对事情的看法有很大的转变——从消极转入积极,悲观变成达观。很有意思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转为较正面与肯定时,我与别人的关系也改进了不少,事业也越来越顺。

  现在的生活中,我仍有不自信、自尊很低的时刻,但我意识到那是过去的一些深根蒂固的负面经验影响着我,而非我就是如此的不好。我了解到那位大师所说的“你若认定你是如此这般,你就是如此这般,这也解释了我们常说的“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一种心理现象。

  最近我应邀给一个团体演讲。我要每个人都写下十几个优点及缺点。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的人很快的就完成了十个缺点,但找出十个优点来却有困难,原因是在平常的日子中,人们很少想去看自己的优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很在意,尤其是中国人(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是要谦逊,因此常用低姿态的言词形容自己与亲人,例如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请客时煮了一大桌子菜,还要说“没菜”。我们深怕被冠上骄傲的头衔)。谦逊是一个美德,如果它被适当应用的话。反之,它就变成了虚伪。

  从精神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灵力量(Psychic Power,简称心能),我们会很惊讶我们对心能的影响。一般而言,人们很少对心能与个人的成长与幸福做深度的思考,事实上它对我们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经验有绝对关系。在我深入讨论前,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一想,在你周遭的人,哪一些是较快乐与开心?哪一些是较难相处,常常抱怨?他们的差异在哪里?

  我的经验是快乐:开心的人,常常看到事情的积极面,人生态度较肯定;而常抱怨的人,看事情常从消极的角度,人生态度较悲观。人的心灵力量的形成就是如此:输入了负面资料后,人的意志力变弱,抵抗力消减,脾气性情会变得怪异;反之,输入了正面的资料后,人就会开心、快乐,意志力变强,身体也强壮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赞美我们的时候,我们很开心,别人责怪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很生气,甚至反击。因为一个人的整体——精气神(身体、心理及精神)是在追求美好与积极的东西,所以当负面消极的东西入侵时,它会强力反抗(一种自卫的心理表现)。矛盾的是,由于我们从小到大的许多负面的经验造成了不自信的我,而我们最容易吸收到的讯息也就是负面的。而且反抗越大,吸收也越快,改变此情形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大量地吸收美好的肯定的资讯,因此人就趋向追求别人的肯定、赞美……

  我常常想,别人的赞美与鼓励,是那么的难以掌握,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多赞美与鼓励自己呢?毕竟,自己比任何人较能控制,不是吗?事实不然,在我从事心理辅导的这些年,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不论是与自己或与他人有关,基本上是缺乏自信。由于不信赖自己,人就需要靠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但这种肯定其实是一种假象,它无法让一个人真正的有信心,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肯定与否皆无所谓,他也会信赖别人,而不会常常怀疑别人。反之,常怀疑别人却是没有自信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投射作用(Projection)。所以,要建立与别人的良好人际关系,人就须要先建立与自己的良好关系;要改变别人就要先改变自己。

  同样在《慧眼禅心》这本书中,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人向大师求教:“我该如何学习爱我的邻人?”大师说:“不再恨自己。”这个人回去反复思索大师的话,而后回来禀告大师:“但是我发现我过分的爱护自己,因为我相当自私,且自我意识甚强,我该如何除去这些缺点?”大师说:“对自己友善一点,当自我感到舒畅时,你就能自由自在地爱你的邻人了。多爱自己一点吧!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近日有人问我:“张老师,看了你的专栏,了解到你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反省,我也照样做,但是觉得自己好累好累!有时真的好想不顾一切,什么都不想,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此日子还自在些。”这个问题让我很纳闷:为何自我反省会让人累呢?记得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可是“一日三省吾身”呢!如果会让人累,为什么他还每天不厌其烦反省这么多次!与他经过更进一步的交谈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他的自省是站在“为别人的行为找理由”与“自己的错处”,这也难怪他很累。然而在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发现在许多时候,我也不自觉地掉入此陷阱,此话怎讲?让我举个例子吧。

  前一阵子我的一篇自觉不错的稿子被退了,内心非常不舒服,第一个闪出的念头是:“你凭什么退我的稿?我完全是按照你老编的要求而写的,你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再写了。”我觉得很受侮辱,因此立刻将老编打下地狱,也不想与此杂志有任何关联,隔了两天待气消之后,我再拿起附在退稿后的信来看,想了解被退稿的真正理由,信上提到这篇稿子写的很细致,但却与我以往所写的风格不一致,希望我能重新写一篇。这使我又很纳闷了,怎么会呢?怎么会不一样呢?因此我仔细地检视一下所有的文章,是觉得有些不一致,因此,内心对老编有些不好意思,心想:明明是自己写的不够好,前面还对老编生气,太不应该了,若是东西好,人家干嘛要退稿。如此,我开始自责,继而不安全感的声音在内心深处响起:会不会别人嫌你写的不好,只是不好意思告诉你,要你不要再写了,故而用较委婉的方式来拒绝你?越想,我越不舒服,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难过,接下来的几天都很不踏实,不安稳,我一方面不清楚“事实”是什么,却一方面在 “贬抑”自己,为了舒解我的难受,我与先生谈到了这件事情,先生建议我给老编打个电话以便了解真相。

  我接受了先生的意见,准备与老编沟通一下,以求“真相大白”!很多人以为我是一个很会“处理” 冲突或状况的人,因为一方面我从事的是心理辅导工作,另一方面我也“教导”别人如何面对类似的情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的轻而易举,为此,我直觉的倾向就是 “逃避”。我的个性就是比较息事宁人,忍耐、忍耐、再忍耐,直到我开始学习“自我了解与认识”之后,我才慢慢改变处理事情的态度与做法,但是,我毕竟还是我,无法 360度的大转变,每次碰到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找很多理由躲避,这次亦然。面对着电话机,我总是找理由不拿起电话筒。“唉呀!人家老编有权力要你重写嘛!你就重写好了!”“你就是写不好嘛,别让人家撕下你的脸,别沟通了,事情就随它过去算了。”“别那么小心眼,万一老编认为你小题大做怎么办?”……所有的理由都是站在“自己不够好”的立场上表达的,直到有一个下午,我似乎意识到(像睡醒的感觉),这些都是逃避“面对沟通”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行为,追根究底,老编不接受怎么办?万一产生冲突怎么办?我还害怕因这种沟通会使老编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张老师不是很好的吗?怎么她这么斤斤计较?为什么她为这一点小事就这么不合作?……因为害怕,我为老编的小小的一个退稿的行动不安了许久,为他的行动找理由,也尽找自己的错处,然而,始终未能了解事实的真相,直到我拿起电话接通了老编与他当面沟通之后,我才发现这些天的焦虑、不安都是“多余”的,因为事实与我所 “想象”的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是的,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别人”与“我”的位置摆在适当的、合理的位置上,我们的反省是累人的。上面的例子,是我将自己放在反省的较“重”的一边(都是我不好),而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是将“别人”放在反省的较“重”的一边(都是你不好)。无论哪一种,都会让我们内心产生忿怒、焦虑、不安……等等不舒服的情绪。所谓适当与合理的位置上没有什么奥妙,只是将一件干扰自己的事情拿出来, “客观”地了解一下,也就是放在一个“中立”的天平上,先不要进入“对”与“错”的标准下判断。“什么是事情的真相?”“我是什么感受或体会?”“为什么?”……都是可以问自己的问题,只有多问自己这些较“客观与中立”的问题,我们才不会陷入“想像”、“猜疑”、“合理化”、“自责”……等陷阱,而事情才能被“公平”、“合理”与“适当”地处理与解决。

  但,这种处理事情的“自我反省”的方式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最基本的人生包袱就是“害怕”,害怕与人面对面沟通,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没负到责任,害怕自己对不起别人,害怕……因此我们很容易踏入这种自我反省的误区,而越发不自由,而当我认清反省并非自责的时候,我们便能更为客观地处理问题了。

  佛教传说中有一位布袋和尚,他有一四言诗:“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欣赏他的这首诗,因为他看破了不自由的根本困难。

                                                    期待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本我ID”的部分,也就是当我们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得到,否则我们就会觉得不快乐。例如,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否则生气、难过就会产生。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碰到这种状况:我喜欢的人不理我,我会沮丧;考试失败,我会悔恨,痛苦,甚至走绝路;参加一个比赛,没有夺标,我也会觉得失面子、生气、挫折,我们甚至会批评、嫉妒、破坏别人的名誉,毁坏别人的身体……

  期待,它也可以是一种动力,没有自我期待,我们不会发奋图强,努力向上。我们希望博得别人的喜欢或帮助,或因为自己的孤独难耐,我们会与别人建立关系。但是一旦我们对期待“执著”,它就成了痛苦之源了,佛教的道理也是建基于此:欲望是痛苦之源,要消除痛苦,就要将欲望的根拔除,欲望其实就是指期待,如何在期待的消极与积极作用之间求得一平衡点,我认为是人一生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之一。愿与大家共勉。

                                             爱发火是有心理疾病吗?  

北京石景山区王小姐:我最近一段时间脾气特别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发火,我还不到三十岁,应该不是更年期综合征。请问我是心理问题吗?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徐东:发火通常是人们对身体内、外环境变化或刺激的应激反应方式。因此,发火总是有原因的,只不过是你自己没有意识或认识到而已。

  导致发火的原因有很多,生理上如女性处于更年期、经期变化阶段,由于体内女性内分泌激素的急剧变化等而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易发火等情况;某些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躁狂状态、某些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病大多伴有的人格特点都可能导致病人容易发火;心理因素或心理上的冲突、矛盾是导致人们易发火更常见的原因,工作受挫、失恋、遭人误会等都会使人产生“烦着呢,别理我”的易发火状态,有时内心的苦闷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发泄到别人身上,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称“替代或替换”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找“替罪羊”发泄自己的情感以保护自己。

  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有很大区别。生活中人们都会遇到诸如你遇到的类似的心理问题。爱发火肯定是一种心理问题,但不能单纯因为发火就说明你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建议你最好咨询一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以明确发火的真正原因。

  另外,观察一下自己发火有无规律性,是否是在月经到来前后等。如果是身体有疾患,就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闷闷不乐:有碍身心健康

闷闷不乐是轻微抑郁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如果经常处于种情绪状态中,就会形成慢性抑郁症,不仅影响学习 生活,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当你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事时,要 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改善自己不良的心境。
    
  加强活动与锻炼。当感到情绪不佳、心神不宁时,可到空气新 鲜流通的地方,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做做操,活动一下全身,使自己 投入到大自然怀抱中“散散心“。
  
  心胸开朗、思想乐观。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经历一些挫折与失意, 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不幸之事,不要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同时要 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失败后面正是自己成 功的开始。
  
  增进交流。交流是克服一切情感障碍的武器,也是消除苦闷的 良方。当人们相互交往,互述衷肠,就会减轻苦闷而获得快乐与满足, 如果因苦闷而回避交往,那么只会使不良情绪发展下去甚至不能自拔。
  
  助人为乐。闷闷不乐时,往往不愿与人相处,喜欢独处居室, 这样会使心情更糟。如果你做些与人合作的工作去帮助他人时,你不 仅受到他人的感激,考虑到他人,而且也感到了自身价值,这样你的 生活就会出现新的意义,而尽快从苦闷中解脱出来。
  
  调节环境,振奋精神。当你心情不愉快时,可人为地改变一下 环境,多接触鲜艳色彩,尽可能选择一些清洁亮光的环境,听听音乐, 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饮食上多吃一些蛋白质类食物,从而使自己振奋 起精神。

                                     为何老人热衷买治疗仪  

“我妈耳根子很软,经常相信外面人说的话。一些虚假广告宣传可是让她花了不少冤枉钱,换回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治疗仪、保健品等。每次我们告诉她些都是没用的,她就会不高兴,显得我们当子女的不太孝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是读者李小姐给编辑打来的求助电话。其实,像李小姐父母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为此,心理专家建议,子女对父母应该多劝说、多陪伴,逐步改变他们轻信他人的毛病。

用“让利”假象迷惑老人

  老年人退休以后,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朋友。由于子女平时比较忙,陪伴父母的时间不多,老伙伴之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很亲近了。一些商人便盯上了这个消费圈子。在北京朝阳区,一位刚参加完某空气净化装置销售商组织的免费旅游的老人告诉记者:出发前,工作人员拉着她“阿姨长阿姨短”叫个不停,说旅游乘车、吃饭都免费,还能游览景点;到了目的地,半天时间听健康讲座,半天时间游览景点,虽然挺累的,但长了不少知识,而且,人家还给打了很多折扣,不少同行的老伙伴最后都买了这种净化空气装置。记者在商场里看到,和这名老人说的功能差不多的一个知名品牌净化器卖700元,而老人买的1300元。

  在很多小区里,时不时就有人来搞义诊。林老太住在宣武区一个小区。她说自己经常参加义诊,接受器械治疗,感觉很好,用了几次后就经不住劝说掏钱买回家一台。“人家介绍得特详细,还有认证证书,不会假。而且,还给我打了折呢。为了家人健康,为啥不买?”而一名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这种号称“权威、折扣低”的推销产品猫腻不少,在河南一个机构组织的推销活动中,请来的专家都是假的,销售的保健品成本很低,如深海鱼油、鹿茸等一盒成本不过10元,标价一盒100至200元。他们利用赠送、打折等形式造成“让利”假象,激发老年人的购买欲望。

老人容易轻信“权威”

  老年人是最重视健康问题的一个群体,他们希望远离疾病困扰的心情也比较迫切。于是,一些不法商贩便乘机钻了空子。郑州市心理学会专家王海勇说,,“健康讲座”、“义诊”等自然是销售常用形式。“在活动中,组织者都有小恩小惠的赠送行为。老年人大多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他们认为已经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接受了人家的礼物,要是不买回家,就太过意不去了。”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肖震宇对记者说:“老年人一般都比较节俭,在上医院看病较贵的情况下,他们更易相信‘权威专家’上门服务。”而且,那些所谓的专家故意卖弄一些专业词语,夸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让老年人觉得问题严重,不买不行。“还有一些老年人有从众心理,看别人都信,自己也就信了。”肖震宇博士说,老年人往往对自己的人生阅历过于自信,致使思维老化、僵化,导致与社会脱节,出现新问题时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学会转移父母注意力

  如何尽量降低老年人上当几率?肖震宇博士建议,父母和子女的感情交流不容忽视。

  子女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健康,多抽时间陪伴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父母想补钙,子女可以这么说:“某知名医院的医生是我的朋友,您先别急,我找他咨询看您需要什么。”这样父母听了也安心,而子女再去正规医院咨询,购买适合父母的产品。这种“虚构权威”的做法,可以转移老年人的注意力。因为正面和父母发生争执,并不一定能说服他们改变看法,先入为主往往使老年人变得很固执,像李小姐那样激化了矛盾。而从社会层面看,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多进行生活指导、抵制不当的推销行为,也是帮助老年人的方法

作者: anpuzun    时间: 08-5-10 18: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使在笑    时间: 08-5-23 19: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阿夹.    时间: 08-5-24 08:40
谢谢了
作者: huanbinger    时间: 08-5-29 20: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6-6 10:50
标题: 回复firefox
firefox ,太客气了艾,不过,我没有参加张老师的心理课程。不好意思,张老师,你指的是???
作者: sunday    时间: 08-6-6 11:05
好同志,好好向你学习!!!
作者: 天王    时间: 08-7-6 08:27
kkkkkkkk
作者: 心流    时间: 08-11-16 20: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ladingg    时间: 09-4-30 10:27
支持呀
作者: firefox    时间: 09-5-22 14:49
存放空间已更新
作者: nzmhao    时间: 09-6-6 10:52
谢谢楼主···············
作者: 窗外的雨声    时间: 09-7-13 20:06
本帖最后由 窗外的雨声 于 09-7-13 20:10 编辑


5楼的文件不能下载
作者: laozhao191    时间: 09-7-18 14: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护心    时间: 09-7-21 11:03
需要该资料
作者: 陌路千里    时间: 09-7-25 16:47
谢谢!!!收藏了
作者: mastiff2008    时间: 09-7-25 19:15
up 学习学习
作者: cat8088    时间: 10-1-10 02: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m6239    时间: 10-1-11 20:30
haode
作者: jiuerl    时间: 10-3-8 10:07
谢谢分享
作者: taijilin    时间: 10-5-12 12: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xs425    时间: 10-5-16 2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ardinggg    时间: 10-11-1 12:19
xieixe
作者: ytzhy    时间: 10-11-5 08: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乐    时间: 11-3-24 15:34
看看
还能下么
作者: 庆伟    时间: 11-3-25 03:17
谢谢分享!
作者: wuyang1994    时间: 11-11-6 15:40
经典分享
作者: 我是白云    时间: 15-8-24 12:52
非常感谢
作者: 梵高的麦田    时间: 15-8-30 11:41
谢谢,你的分享
作者: tlbb    时间: 15-10-21 16:08
我希望看到这样的书,真的很需要。
作者: tlbb    时间: 15-10-21 16:09
我希望看到这样的书,真的很需要。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5-10-21 16:19
也来学习!!
作者: 水泊主流    时间: 15-11-13 00:05
怎么下不了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