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分享森田理论精华和自己的共鸣--森田理论读书笔记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波波    时间: 07-8-28 17:36
标题: 分享森田理论精华和自己的共鸣--森田理论读书笔记汇总
--与大家分享书中引起我共鸣的观点及森田理论的精华,兼收集我回复战友的一些有价值的帖子

谨以此主题贴回馈施教授,感谢他为推广森田疗法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我自己也为推广森田疗法出一分力,这个主题帖是我学习森田理论的记录专题贴,欢迎大伙指正。另,我还写了另一个帖子:分享森田正马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读书笔记--经典森田理论介绍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74635-1-2.html,感兴趣的战友可以去看看。

汇总一下至今已完成的森田理论相关书籍学习笔记(还会有更新,不过就无法确定完成这一系列读书笔记的时间,如果有哪位战友还有森田理论其它书籍的电子版,恳请发给我,那样有助于我早日完成森田理论系列的读书笔记。谢谢!)

1、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中村敬、施旺红主编)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66464-1-2.html

2、
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森田正马著)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74635-1-2.html

3
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森田正马著)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74635-1-2.html

4、
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施旺红著)1-3

5、
行动转变性格--森田式精神健康法(长谷川 洋三 著)4-9

6、自觉和领悟之路(森田正马著 水谷启二编 王祖承 陆谢森 褚玉雄 蔡军 译)9-11

7、
森田理论学习要点(日本生活发现会 编著)12-16

8、
森田心理疗法实践--顺应自然的人生学(高良武久著)16-22

9、
森田式心理咨询--处理心理危机的生活智慧增野肇著)22-23

10、
森田疗法与新森田疗法(大原浩一  大原健士郎 著)26-28

11、
《心灵桑拿――森田疗法心理处方》(大原健士郎著)28-29

12、
《心病透视――心理障碍种种》(大原健士郎著)29-30

13、《心灵困境――焦虑与忧郁的解剖》(大原健士郎著)30

14、
《焦虑不安与自我调节》(青木熏久著)31-32

15、中尾弘之博士论森田疗法 [size=18.399999618530273px]33-34



希望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体验(帖子里括号部分是我自己的体会,而且有些表述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观点力求于忠实原文),加强交流。

欢迎拍砖。


作者: 波波    时间: 07-8-28 17:57
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施旺红著)读书笔记(森田理论学习笔记系列之一)

森田疗法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对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帮助。

读好书可以改变人生(因为受到良好认知的熏陶、感染)。

过度的焦虑、紧张、欲望等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产生(心身)障碍。

每个人都有烦恼,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烦恼。烦恼是不可能消失的,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幸福总是与烦恼紧紧相随,有了它,我们才有动力;撇开它(需要想方设法、付出努力),我们就会幸福。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告诉我们:与烦恼对抗,或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只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从我们纯真的心出发,做好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而且有能力做的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我们的处境、机遇与挑战)转变一下自己的视野(认知积极),就会海阔天空。

现在的社会,由于竞争的激烈,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承受种种压力,一旦超过一定的度(这个度因人而异),就会以某种情绪反应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其可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微调之前的工作、生活或者思维方式,改善认知,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但不要被症状所束缚,即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某些症状,而是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同时要注意调节和休养,古语有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森田疗法的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的,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即传统的森田疗法操作方式),而应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还应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凡是能够促进人的自然良能(即自愈力)的方法都可用,都符合森田疗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弘扬森田疗法的精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们的许多烦恼都来自于错误的认知,来自于不知足。森田正马博士曾说过:“神经质疗法的本质是人生的再教育”。(这也可说是森田疗法的本质)

作者: 波波    时间: 07-8-30 17:40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7 17:30 编辑

拼命努力工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所能承担的任务)的背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领导或者自己重视的人)的好评和尊敬,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不过是无意识中将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只想让大家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从而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徒消耗自己而已。

想将不可能的事当作可能的事去做,(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这种内心冲突,如再加上其他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心身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神经症。

要解决神经症问题,首先要解决对神经症的错误认识,向纠正错误的方向努力。不管何种症状的神经症,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和体验森田理论完全没有任何异样感,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将生活不断朝前推进,于是不管带有什么症状的人,其被束缚的机制都在不断得到克服,从而达到治愈神经症的目的。

森田理论已经证明(许多研究结果都能够很好的证明了这个观点),心理因素引起了不少的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治疗时需同时进行心理的治疗和调节,那样才会事半功倍)

森田疗法一点也不复杂,只在于唤起人本能的“生之欲望”,解放被束缚的心,使之恢复自然状态。

磨难是金。人总是这样,不吃够苦头,就不知忠言之可贵,也不会回心转意。早日学习、践行和体验森田疗法,学会“森田式的生活态度”,则终身受用,从而悠然度过自己的一生。

只知道保护自己的人,反而容易陷入精神危机;一味思考自己的不足,则一生不会感到任何幸福。幸福是属于人的主观感受范畴的。相反,遇事如能随机应变,在厄运来临时时刻准备顺应、迎接其挑战,就算不能平顺通过厄运,也可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总是夸大自己缺点的人固然糟糕,但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更加糟糕。

人存命于世,应取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它可以战胜身体某些不适和疾病。

当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努力工作时,则定能积极而灵活地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主动积极地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是对自己的投资。是否拥有能毫无顾忌地对自己的缺点提出意见的诤友,乃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大关键。

立场不同必然引起感情上的对立。

一个人当其陷入某种异常困难的境遇时,很容易视野变窄,忘记事物的两面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客观地看到这两个方面,更加努力地发扬好的方面,避免其不良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主观的自我评价与客观的评价之间往往会存在着差距,因此,我们要注意提醒自己尽可能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身处逆境时只要“再坚持一下”,做出最大的努力,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头绪。

认真地度过每一个“现在”的时刻,纵然当时得不到报答,日后定将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不顾一切地拼命工作,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极限,这种有悖于客观条件的努力,其后果必然会在某处表现出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并非易事。但是,唯有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予以改正,才能最终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要成为名人(成就出众的人),就算是天才也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则也难成事。

作者: liu999    时间: 07-8-31 20:44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们的许多烦恼都来自于错误的认知,来自于不知足。森田正马博士曾说过:“神经质疗法的本质是人生的再教育。”
这句话很本质
作者: 8849    时间: 07-9-7 18:34
波波兄弟辛苦了!
作者: 木碗    时间: 07-9-7 22:30
波波对森田疗法的领悟和体会都很深,也谢谢波波向我推荐的两本书,即使不是治疗疾病,也可以做为人生哲学来阅读的。
波波加油!
作者: 波波    时间: 07-9-11 16:14
谢谢楼上几位朋友的捧场!
作者: 波波    时间: 07-9-11 16:28
无论何事,若光提出目标固然无法实现(如果想实现设定的目标,就需要我们为实现目标作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没有行动,目标就形同空想),但若无目标,则百分之百地不可能实现。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本在于:首先承认“真实的自我”,并将它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但要有平常心,以客观为依据,而且不能够恶语伤人)

“打招呼”和“面带笑容”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能给周围人带来愉快和幸福,那就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搞好人际关系的精髓为“不即不离”,即保持既不纠缠,也不远离的状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合适距离很重要。(只有懂得与交往的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不会给他人造成麻烦和困扰,有利于保持人际交往的平衡。)

作者: 波波    时间: 07-9-11 17:53
人在遇到困难,为之十分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看不清周围的情况。(意识狭窄)

现在之所以遇到困难,其原因必定藏在以前你所走过的路途的某处。(因此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自省,并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身经困难和挫折,将有助于人的成长。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

应把困难和挫折等危机视为上天赐给自己的有利于成长的良机,并采取积极的态度逐一地加以解决。(对困难和挫折的良好认知)

(人)只有经历过各种迷惘、烦恼和困苦,才会在思想上产生转机(才有心机一转的体验)。

不被严重的状况所束缚,而是努力地从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最好同时是自己想做的事),并付诸行动,将挫折、人生的危机看作是促进自己奋发的动力。这是关键所在。

事实上,当你走投无路时,其通途自然而然地就会打开(前提是自己必须付出努力,而且要注意方法策略,要客观冷静地把握事实。)。当然,在你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时是非常痛苦的。

假如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如神经症)还是抱与过去同样的想法,一成不变地干,那必将一蹶不振。反之,在不断深入反复思考中,便会出现心的回转、流动,对眼前的新事物顿觉开朗,并涌现出正视现实、不畏艰险的勇气。关键在于:在身处痛苦的状态之中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客观冷静地把握事实真相。

越是抱有宏大理想的人,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挫折。只有遇上困难和挫折,才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能够战胜它们,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成长。是
灾祸毁灭自己,还是以此为动力,实现再飞跃,两者仅隔一层纸,(祸福相依,)需慎重地做出决断。关键在于:是将挫折和失败视为今后必将毫无前途、令人生畏的危机呢;还是认为不管现在有多么苦,都是促进自己成长的良机,从而努力去克服危机,得到成长。

我们的心绪和情感不是仅凭借意志就可以任意改变的,但意志力可以自由地支配行动,而坚持不懈的行动可以产生相应的情绪(感情)。

人,不论是谁都兼备长处和短处,(人无完人,需要的是要尽量发挥我们的长处,进行建设性的生活,而不要被我们的短处所束缚,庸人自扰。)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5 23:48
先顶起来,有时间再继续完善这个主题。
作者: 柒芷妖妖    时间: 09-5-6 00:16
说的真好,顶~森田那个书真的很好么?我是新来的,很想去看看这书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6 09:26
标题: 回复 11# 柒芷妖妖 的帖子
欢迎你加入阳光家园!!

森田理论是一门生活哲学,早接触、践行、体验,就可早收获。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6 10:51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8 11:28 编辑

神经质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由于心理作用引起的精神上或者躯体上的功能障碍。患者有强烈的克服症状、从症状中摆脱出来的欲望,(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努力的方向却是错误的,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深陷神经症之中而不能自拔。)

神经质症者所谓的神经衰弱并不是真的衰弱,而是假想的主观臆断,就算是有神经系统的疲劳,也是由于精神交互作用造成的,是由于过度的焦虑、惊恐等消极情绪体验导致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从而出现神经系统的过劳症状。

神经质症者本能上有很强的“生的欲望”,是努力主义者,但由于存在疑病性,且其“死的恐怖”也相应强烈,故在精神交互作用下,症状就出现了。出现症状之后,由于其被症状束缚,就再也无法过上建设性生活,而是出现逃避现实生活、与症状纠缠等非建设性状态了。

放弃治疗的心态,对神经质症具有治疗的作用。(因为如此一来,就可有效阻断患者的精神交互作用,从而打破了恶性循环。)

神经质症患者的性格特征:内向、理智、追求完美;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比一般人敏感,爱担心;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水平。

所谓疑病,就是疾病恐怖,担心自己患病。这是人之生的欲望的反映,存在于所有的人。但其过强时,就会形成一种异常的精神倾向(在不良体验下,把自身的精力由向外的生的欲望转为对内的死的恐怖),渐渐呈现出复杂、顽固的神经质症。

人之生的欲望表现在:不想生病、不想死、想长寿;想更好地活下去,不想被人轻视,想被人认可;想有知识,想学习,想成为伟人;想幸福;想向上发展。

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其生的欲望过强,想达到完美的状态,反而容易陷入死的恐怖之中去,再加上神经质症患者的气质属于内向型的气质,往往偏重于内省,对于自己的不快和所谓的异常特别注意,而导致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异常的)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感和敏锐起来,从而使这种感觉变得越发明显,而感觉的敏感、敏锐和明显会使注意力进一步固定于此感觉(即导致意识狭窄),从而促使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更加敏感、注意更加集中、感觉更加明显这样的一种精神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动力机制。在精神交互作用下,人的精神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森田理论认为:对神经质症的发病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疑病性基调(即精神素质),发病的诱因是由适应不安所引发的思想矛盾,或称精神冲突,而对症状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精神交互作用。因此,治疗神经质症的原则就是对疑病性基调(我认为也可称之为性格)进行陶冶,发扬其积极面而尽可能减少其对我们工作、生活的负面影响,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以目的为本位(准则)、行动为本位(而非以情绪为本位),关注周围的情景要求去行动。这样一来,就可陶冶性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打破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不阻断精神交互作用,不陶冶性格,症状就会固着。

神经质症的形成:有疑病素质的人(这种人是内向的,容易担心、焦虑),在某种状况下使之产生了病态的体验,即引起其关注和担心的一种所谓的异常体验,其实这种体验是谁都可能会有过的,由于注意力集中于此而引发精神交互作用,导致症状发展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神经质症的症状。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是:阻断精神交互作用,陶冶和锻炼疑病性素质,扬长避短,使之充分发挥其生的欲望来从事建设性的生活。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6 13:19
森田疗法的特点:

1、(对于症状)不问过去,注重现在。(知道神经质症的实质和形成机制即可)治疗采取“现实原则”,(接纳目前的状态),不去(过多的)追究过去的经历,而是引导患者把注意力放在当下,鼓励患者从现在开始,过建设性的生活。(在生活中治疗)

2、不问症状,重视行动。患者的症状只不过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有很大的主观虚构性,),在治疗时注重引导患者积极的去行动,通过“行动转变(陶冶)性格”、“照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外表正常,内心健康”)。

3、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森田疗法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同时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行动陶冶性格和素质。)

4、陶冶性格,扬长避短。性格是有两面性的,任何一种性格,都既有其积极面,也有其消极面,神经质性格特征更是如此。我们要发扬神经质性格中反省强、做事认真、踏实、勤奋、责任感强的优势,而尽量抑制其过于细心谨慎、过于敏感、自卑、夸大自己的弱点、追求完美等不足之处。发挥其优点,而抑制其缺点。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6 13:59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8 16:00 编辑

治疗原则:

帮助患者搞清神经质症的本质对其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1、顺其自然(即接纳、不抗拒)。所谓顺其自然,就是对于那些超出自己的理智、意志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如情绪、症状等),不予理睬,不管不顾,接纳其原状。对于由不得自己的事情、即使怎样着急也无济于事的事情,就顺其自然,不必过于在乎。“对待不安应既来之则安之”。如果能够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而是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一种积极的顺其自然的态度,是“目的为本位、行动为本位”的做法,对帮助我们走出神经症的泥潭大有好处。其相反的、错误的做法是,如果出现了不安(症状),就听凭这种不安去支配我们的行动,这后一种态度和做法就是自甘落后的表现,是一种以“情绪为本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只能使患者在神经症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如果患者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令其感到厌恶的某种情感(症状),并不断压抑、或对抗、或想努力消除这种情感(症状),或与这种症状反复纠缠,这种错误的做法就会使症状不断被强化。这样,就会因精神拮抗作用、精神交互作用,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对症状越抗拒,那症状就会越固着。“欲用一浪息一浪,反而波浪迭起”)

对于神经质症来说,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凭说理是徒劳的。因为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

人的感情变化规律是:对某种感觉(情绪)的注意越集中,其情绪就越加强;顺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种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森田理论认为症状与情感的变化规律大体上是相同的。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症状存在的这种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通过坚持不懈地积极进行目的本位的行动后,就可达到不治而愈的目的)

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感觉、情绪或者症状),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根据目的本位所进行的行动上。

(思想矛盾是指“理应如此”的想法与“就是如此”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即所想的与事实不相符、不一致。我们的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知识、理解与体验之间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认为凭着理性认识上合理的、合乎逻辑的理性能够解决不合情理的情感方面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却无法如愿。)思想矛盾的特征,就是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现实,以“理应如此”来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正确的做法:要以“事实惟真”,接受和顺应客观规律。只有使人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作者: yzplq    时间: 09-5-6 14:03
如果这些理论我们都能充分内化就好了。那次聚会见波波随身带着一本有关森田的小册子,倒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也学学,让它成为“防身武器”。只是这样的小册子好象不好买到。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6 16:30
标题: 回复 16# yzplq 的帖子
我在当当网买到的两本书是袖珍版的,现在应该还有卖。

1、《心灵困境:焦虑与忧郁的解剖》作者:(日)大原健士郎 著,石碧 译

2、《心病透视:心理障碍种种》——文汇译丛   作者:(日)大原健士郎 著,李璇夏 等译
作者: 失忆    时间: 09-5-6 21:00
谢谢波波的分享,你们还聚会过了?定期的分享森田精髓吗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7 00:14
标题: 回复 18# 失忆 的帖子
我和烟云有缘相聚了一次,向她推荐了森田疗法,目前她正努力学习森田理论,希望再有机会与她交流、分享。

我们都是森田理论的爱好者,欢迎指导。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7 01:09
标题: 接 15# 波波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8 16:30 编辑

2、为所当为。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以目的为本位的行动,(最好这些行动也同时符合我们的纯真的心愿,发自于内心的欲望,也是我们自己的生的欲望驱使我们去行动)。对于可控制的事务(指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和行动能够调控、改变的事务,如我们自己的行动),就努力地去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造福于社会;而对于不可控制的事务(指个人的主观意志不能马上决定或者一时改变的事务,如我们的症状(情绪、情感)、性格和外周的环境等),就顺其自然,接纳其现状,继续努力去行动。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当我们身处症状中时,一方面要忍受痛苦,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挥生的欲望,在忍受症状带来的痛苦的同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
,着眼于每天从事最低限度的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慢慢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如,对人恐怖的人,就算是见人恐惧、害怕也不要紧,大可不必管这种糟糕的感受,顺其自然,但该见的人还是得硬着头皮去见,该参与的社交活动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参加,带着恐惧与人交往,在交往时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这样,就可在交往中慢慢积累经验,重建自信心。原来想方设法要消除症状,想等症状不存在了再与人交往、接触,这是对目的本位的行动的一种逃避,结果事与愿违,越逃避就会感觉自己越害怕、越不想与人接触,症状就会越来越重,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导致症状固着。

因此,根据我们现实生活的需要去行动是很有必要的。只要有需要,就马上去行动,尽管痛苦也要坚持行动。以前认为不能做,是因为自己老在脑子里想却什么也不做,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是我们的意志力能够控制的,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什么勇气。

面对现实,陶冶性格。要记住:人的行动可以影响其性格。行动形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神经质症患者往往在主观世界里形成精神冲突,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
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这样必定会造成糟糕的结果。这种糟糕的结果对其自信心自然会是一种打击。只有通过行动去理解、体验“不再关注症状而是按照目的本位去努力行动,不断肯定自己通过行动所取得的成绩”这样的一种建设性生活方式,才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才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学游泳的例子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通过为所当为,在实际生活中将注意力和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引向所做的事情,就可减少指向自己身心内部的精神能量。同时,通过行动也有助于患者认识到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

为所当为的过程,就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使性格的积极面得到发挥,而性格的消极面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抑制了。这样,就可达到陶冶性格的目的。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既不是对症状的消极忍受、无所作为,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使自己的行动受到症状的束缚和控制,而是要求我们要按照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积极行事,任凭症状的存在而不去人为的抗拒排斥,且带着症状积极生活。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情感,陶冶其性格。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7 01:25
3、目的本位,行动本位。要求患者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建立以“目的本位,行动本位”为准则的生活态度。唯有行动和行动的结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对情绪(症状)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不受其控制,要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去努力行动。

4、克服自卑,重建自信。神经质症患者往往有极强的追求完美的欲望,苛求理想的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败,从而失去信心。因为当事实与主观愿望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时,神经质症患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完善恐怖,夸大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并为此苦恼不堪,自卑自责,觉得低人一等,痛苦异常,且一事无成。因为他们总是思前想后,却没有行动,声称他们没有信心,想等到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动,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事情越来越糟。

因此,当我们徘徊在做与不做之间时,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应该大胆去做,即使失败也不要紧。因为就算是失败,也可以给我们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

我们的信心是来自于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而不是空想。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7 20:43
森田疗法对神经质症患者的治疗,是通过患者对森田理论的学习践行和治疗者(前辈)的指导帮助,使患者的性格得到陶冶,阻断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打破恶性循环,把患者的生的欲望引导到建设性生活的行动中去,通过行动及行动的结果,使患者获得对生活的体验和自信的重建。

住院式的森田疗法大致简介如下:

1、治疗准备期。介绍森田疗法的相关情况(神经质症的实质、森田疗法的治疗要点、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顺利展开治疗。

2、绝对卧床期。一般是一周左右时间。患者在封闭的房间静躺,只允许进食、洗漱和排便,不允许进行其它活动,如禁止会客、读书、谈话、抽烟等。不问症状。采取这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消除心身疲劳;养成对焦虑、烦恼等症状(情绪)的容忍和接纳的态度;激发患者生的欲望;体验“烦闷即解脱”的境况;作为神经质症与其它精神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

当患者感觉非常无聊、想起床做些事情时(这些表现反映了患者的精神能量已经从“向内”(关注自身的情绪和症状等)开始转为“向外”(自身外部的客观世界)了),就可转入下一期:轻作业期。

3、轻作业期。该期仍禁止交际、谈话、外出,每天卧床时间限制在7-8小时。从该期第二天开始要求并指导患者记日记,每天规律作息,激发患者自发性活动的欲望,最开始要限制患者从事最轻的作业,然后逐渐减少对工作的限制,通过活动发挥出其自发的作业欲望而感到愉快,一些人有时可以感受到症状消失。如果患者有越来越渴望参加较重的劳动时,就可以转入下一期治疗。从这一期开始指导患者每日晚饭后记日记,并对日记进行批注、引导。

4、重作业期。从该期开始不再进行隔离治疗,允许交际等。劳动内容、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均有增加。指导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对工作的持久耐力,体验对工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要教给患者工作的方法,同时要教患者怎样给他们身体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及在精神上应采取的态度。此期让患者通过行动来体验带着症状参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和成功感,学会接纳症状,并逐渐养成带着症状按目的本位去行动的习惯。

5、生活准备期。此阶段对患者进行适应外界变化的相关训练和指导,为回归现实生活做好准备。

6、出院后,要求定期回医院参加集体心理治疗,继续学习森田疗法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践行,以达到继续康复的目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9 00:08
门诊式森田疗法:强调言语指导的作用,要求患者原样接纳自己自然浮现的思想、情感和念头,原样接纳症状,体验其苦恼,排除纯理想、纯感情的生活,走向现实生活中去。每周就诊1次。

治疗原则:首先要患者了解症状的本质,明确症状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症状属于功能性障碍,并不是出现了什么器质性的病变。对于出现的症状(即不管出现什么念头、情绪、情感,也不管考虑着什么问题等),主观上不予理睬,不对抗、不排斥,再痛苦也要原样接纳,并带着症状去从事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这样,就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其次,要求患者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以目的为本位、行动为本位,注意从处理身边的事情着手,凡是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力求自己去完成。这是促使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外向的最佳途径。

再次,要引导患者不要把症状挂在口头上,也不要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症状和痛苦,周围的人也不要对患者谈病问病,以免患者把注意力固着于症状上,不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引导患者学习相关的森田理论,把它作为一门生活哲学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行动去理解、体验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记日记来反应自己的行动和学习的情况,由医生进行指导。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种应用森田疗法治疗方式外,还可以自我应用森田疗法的理论进行自疗。即通过自学相关的森田理论知识,把所学的知识作为指导自己的行动理论,通过行动去理解、体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在自己学习和践行的基础上,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印证,也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在网络的便利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阳光家园就是其中之一,希望大家善用好这个平台。

作者: jenny1982    时间: 09-5-10 10:26
学习,再学习。

不要夸大症状,不要过于关注症状,这是我需要做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24 21:52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24 21:58
在身处神经症(或者是抑郁症)期间,在当时那样的心境下,自己不可能马上从痛苦、不安和烦闷中解脱出来,这些症状(情绪和感觉)的出现,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自我实现)时所必然产生的,对我们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提醒。走出来后,我们会更加成熟。
作者: 波波    时间: 09-5-24 22:34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9 12:15 编辑

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不管神经症多么严重,怎样恶化,都不会成为精神病(即一般人所说的疯子、精神分裂症),神经质症患者决不会出现意识反常的异常行为。(抑郁症也同样不会成为精神病)总担心自己是精神病的患者,是不容易患精神病的,只不过是被精神病恐怖所扰罢了;而实际上有可能患精神病的人,一般并不害怕精神病,因为这种人根本就没有精神病的疾病意识,他们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失常,就算是精神病患者做出了异常的行动,其本人却认为是完全正常的。

从患者有无克服症状的意识及这种意识的强弱上就可鉴别神经质症与精神病,这是两者间重要的鉴别点。


适应焦虑(适应不安)
神经症的疑病性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现状不能适应环境的焦虑,简称适应焦虑。是一种对自己生存感到不利的焦虑情绪。

主观虚构性:
神经质症的症状并非是由于器质性的损害造成的,而仅仅是患者的一种感觉(感受),可以说是属于一种“主观的虚构性”。如神经质症的失眠并非是真正的失眠,而是失眠恐怖,是基于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和失眠的不良后果过度关注、恐惧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我认为,神经质症的症状也有其生理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防御单纯化: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心身状态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或者感觉到自己的现状不能适应环境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即适应不安)。但神经症患者的强烈焦虑(恐惧)情绪指向某一确定的对象,而不像健康人那样通常将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是情感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很容易由于过度防御(急切地想消除症状或者是焦虑的情绪)而被束缚。

因此,对于焦虑等不良情绪或者是症状,要顺其自然,以事实惟真,通过“目的本位”和“行动本位”的行动,保持充实的生活,养成劳动的习惯,不要以病为借口来逃避现实,但不作完美主义者,凡事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通过行动取得成效,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会重建自信心。做到“不治而愈”。

作者: wtoly    时间: 09-5-25 19:49
辛苦了,感谢!打字很累的,谢谢波波了。
看了很有帮助,一直没有买到施老师的这本书,今天终于在淘宝发现了。要是想买的朋友抓紧买吧。没有几本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09-6-1 21:05
森田理论是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的,通过行动来自我实现,故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注意以目的为本位、以行动为本位,积极去行动。

精神能量与生的欲望、死的恐怖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其精神能量,当其精神能量指向建设性的人生目标,就发挥出来形成“生的欲望”(往往会表现为精力旺盛、上进心强),这样一来精力就自然而然地投向外界,这是健康人的状态,是一种正确的努力方向;如果因某种情况受到挫折,而将其精神能量指向自己的心身变化,就会使其精神能量局限于自己心身内部,这样就会由于精神交互作用或者心理矛盾等的心理机制,使注意(精神能量)越发固定于自己的心身变化,从而形成“死的恐怖”(往往会表现为焦虑不安、疑病性等)。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精神能量)不再指向外界,生活态度就变得非建设性,就会形成错误的努力方向。

因此,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的能量来源是相同(都是来自于精神能量),但其能量的指向就相反,从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森田疗法(我个人觉得不妨称之为“顺其自然积极体验疗法”)的具体操作就是把患者原本过度指向自己心身的、负向的精神能量转换成适度正方向的、指向外界的、形成建设性生活态度的一种操作方法。当我们的精神能量指向建设性的行动后,往往就能够获得“自我实现的喜悦”,重建自信心。

完全正常的精神活动,是通过调节内向和外向并达到平衡来实现的。如果两者存在的偏差大就会形成明显的精神性倾向,都可以说是一种不正常。过于内向(内省),就容易拘泥于自己的心身变化,从而容易引起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而被束缚;过于外向,完全不关注我们自己的心身状况,就容易出现由于过度消耗我们的精力和能量而出现过劳死的情况。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好的表现。因此,怎样才能协调、平衡好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是我们一生都要付诸努力的实践课题。

作者: 波波    时间: 09-6-1 22:18
体验“柳绿,花红”
用这以说明我们要通过行动来体验森田疗法而非仅仅是思维上来理解森田疗法的理论。意思是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理解和认知“柳绿,花红”的状况,才能够有清楚、正确的认知。这种状况如果不经过亲身体验(相当于“行动”)而是单通过别人的描述(相当于“理论、思维上的理解”)是很难准确、全面了解和掌握的。

在身患心理疾病时的所思所想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出入和不一致,即出现扭曲。因此,其现实的意义不大,就相当于“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

精神内向和外向
所谓精神内向,是指经常把活动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已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精神外向,是指精神活动趋向外界追逐现实,目的明确。有时表现轻率,这种人热情,常因事业的追求,无暇关注个人身体疾病等。弗洛伊德也说过,"精神时常向内活动,从而封闭在自我身心内部的人,易成为神经症;精神经常向外活动的人,就不容易得神经症。"

作者: jenny1982    时间: 09-6-1 23:15
体验“柳绿,花红”
用这以说明我们要通过行动来体验森田疗法而非仅仅是思维上来理解森田疗法的理论。意思是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理解和认知“柳绿,花红”的状况,才能够有清楚、正确的认知。这种状况如果 ...
波波 发表于 09-6-1 22:18

谢谢波波
作者: 波波    时间: 09-6-2 18:32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0 17:27 编辑

田代信维指出,神经症患者是由于从认知的评价到意志的过程被心理冲突(思想矛盾)所中断,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加重了焦虑不安,促使其“生的欲望”变成了“死的恐怖”。由于情绪(症状)对意志的干扰作用,使其注意自动地指向情绪(症状),从而影响了其行为和症状,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使患者被症状所束缚(即情绪本位),不得不逃避现实问题,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就可通过森田疗法(顺其自然积极体验疗法),在内外界正向力量(正确的理论和认知、良性的行动和体验)的作用下,可对患者多方面的精神功能形成良性影响,从而消除其思想矛盾、打破其精神交互作用,使之重新形成良好的认知评价、意志和行动,使精神活动不再陷于恶性循环之中,实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从而达到治疗神经症的目的。

一旦我们做到内心坦诚,富有人情味,多些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客观生活、工作的需要,不为任何事情所束缚,目的本位、行动本位,一切重在行动,通过亲身行动去体验、去理解,就有利于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尽管有私心,但如果我们同时还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这样去做事、去行动,谦虚谨慎,互相宽容,不带任何偏见去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其内在本质,从多个侧面去分析问题,以平常心去做事情,就不容易被束缚。

有了平常心,人就不会被烦恼所束缚,而是积极地去行动;而一旦有了恶智(思想矛盾),人就会焦虑不安,退缩不前和逃避,从而容易被束缚。

作者: 波波    时间: 09-6-3 19:43
一个人,需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并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一切能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不会被周围的事物所束缚而心存疙瘩,那一切都会变得令人快乐,不会为现状所烦恼,每天都过充实的日子,日日是好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日又新);能够直面挫折和危机,并理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顾全大局,看到问题的实质,能够顺其自然但却绝不盲从;与他人不易引起对立和矛盾,能够保持一种温和的姿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明是非,一切明明白白,不容易被束缚。

反之,就会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易骄傲自大;易被现状所束缚,不求上进,停滞不前;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能看清事物的实质,做事易冲动,常常做出不利的事情;容易被情绪所束缚,不能以目的为本位、行动为本位,从而容易错失良机或者遭致失败;对待事物往往只能看到其一个侧面,并容易被束缚。

不被自己的症状所束缚,能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进行创造性的行动,从而达到随遇而安的境界,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治愈神经症了。再进一步,如果具有鉴别事物本质的能力,能主动地适应事态发展,那我们就可更容易适应环境,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作者: 10号    时间: 09-6-13 22:40
强烈关注,波波理解深彻
作者: 波波    时间: 09-7-27 10:50
35# 10号

谢谢您的关注和认同!
作者: 631282552    时间: 09-8-3 11: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波波    时间: 09-8-4 12:35
深海微蓝关于森田观点的领悟

“。。。领悟了神经症人是太过于关注自己了。”

“把生活也比作球赛来讲,我想你的目标就是去生活,去关注生活,而不是你自己。”

“其实我感觉压力的对立面就是满足感和成就感。”说明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压力与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性,往往消除压力后就会让人感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深海兄上面的这些说法是对森田理论的一种很好的诠释。看来,深海兄对森田理论感悟颇深,可喜可贺!!
作者: 当当、    时间: 09-8-15 20: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深海微蓝*    时间: 09-8-15 20:48
啊哦~还有我,怎么敢和施教授相提并论呢~~呵呵~~

波波兄,加油!
作者: 微笑与阳光    时间: 09-8-23 18:05
再次拜读, 再次学习了.
我很在意这其中的,实践,思考在实践;
而我感觉自己的问题,是思考的过多, 实践的太少.
我会努力的, 也会试着符合客观现实.
作者: 波波    时间: 09-9-16 12:43
感谢战友们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 波波    时间: 09-9-16 12:43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1 12:10 编辑

关于神经症病友“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性的理解

森田理论认为:“患有神经症的人一般都过于的以自我为中心。”在此,神经症病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性并非是指利益上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指“过于关注自己”。这里的“过于关注自己”包括:1、自己过于关注自己的症状和糟糕的情绪感受,从而把症状和糟糕的情绪感受作为其大敌,一定要“灭之而后快”。
认为只有消除了症状,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才能成为正常的人。2、以为别人会关注自己,而且往往臆测别人所关注你的都是缺点,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消极的情绪感受和认知。以为“别人时时事事想到你;别人看不起你,别人在说你的坏话,无论你怎么做都是不好,不恰当的;以为别人在关注你,别人轻视你,嘲笑你,”。。。等等。其实很多时候是当事人的自作多情,说不定别人还懒得关注你,即使别人关注你,有时情况未必像你想的那么糟。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神经症病友的“以自我为中心”与“过于关注自己”的含义是相同的。


神经质症的自我中心性是属于被动性的,它是因拼命地自我防卫,在精力上没有余地去关心别人而导致的只顾保护自己的想法,并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因此,神经质症的自我中心性并不是在物质利益上的“为了利己就不惜一切的努力”,也不是内心主动地只想到“仅爱护自己的利己主义”,而仅仅是由于被症状束缚而表现出来的没有余力去关心家属及其他周围的人,它和损人利己或者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在神经质症者看来,别人无病无痛,能够轻松愉快地生活,唯独自己却办不到,自己被症状折磨而感觉痛苦万分,无法从事正常的生活,因此就更增强了其自卑感及与人的差别观,做不到“推己及人”。


如劣等感强烈或者存在差别观时,则其平等感便消失了,从而关闭了与他人共感的心扉,并唯恐别人觉察到其自卑的真面目而想方设法遮掩、逃避。当这种心理进一步发展,便认为自己处处低劣不如人,怕自己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快感,同时也会戴着自卑感和差别观的有色眼镜去观察周围人们的言行,所用的测心术看到的是别人都以卑视的眼光和不愉快的表情来对待自己,从而自己心里感觉非常痛苦和苦恼。这其实是自卑感的投影。

作者: 波波    时间: 09-9-18 09:44
复lio9043

楼主在学习森田疗法的理论时,不是用森田理论指导自己改变和转化努力的方向,用森田理论指导自己把原本向内的、仅关注自己症状和情绪的注意力转化为外向的、关注现实生活和自身感受而以目的为本位积极去从事建设性的行动,而是继续将注意力向内,继续关注消极负面的症状和情绪,导致继续深陷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增加了多一重的痛苦。可以说是自讨苦吃。

楼主如果不改变努力的方向(森田疗法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就是指导神经症病友把原本向内的、仅关注自己症状和情绪的注意力转化为外向的、关注现实生活和自身感受而以目的为本位积极去从事建设性的行动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很有实用性),就无法摆脱恶性循环,就会继续被症状所束缚。

下面是我所理解的森田疗法治疗要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启发。具体可参见我的帖子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25334-3-1.html

放弃治疗的心态,对神经质症具有治疗的作用。

治疗神经质症的原则就是对疑病性基调(我认为也可称之为性格)进行陶冶,发扬其积极面而尽可能减少其对我们工作、生活的方面影响,消除、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忍受痛苦,以目的为本位、为准则,以行动为本位,关注周围的情景要求去行动。这样一来,就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打破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不阻断精神交互作用,症状就会固着。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是:阻断精神交互作用,陶冶和锻炼疑病性素质,使神经症患者能够扬长避短,使之充分发挥其生的欲望来从事建设性的生活。

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目的本位,行动本位。面对现实,陶冶性格。外表自然,内心健康。

希望楼主能够认真学习森田理论,并在行动中理解和体验森田理论。仅仅是在大脑里理解森田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脑所理解的仅仅是知识,只有经过行动验证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感受。

祝愿楼主在学习、践行森田理论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0-11 22:39
在摆脱神经质症或者抑郁症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反复的情况,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并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但是,只要我们的努力方向正确,然后用自己的智慧、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用正确的方法”做好“正确的事情”,就会使我们自己经历的良性体验越来越多,坚持下去,我们所体验到的反复就会越来越少。如此一来,我们离摆脱困扰的日子还会有多长呢?

当然,陶冶我们的性格、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我们终身都需要进行的事情,我们不进则退。因此,需要我们保持谨慎的心态、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追求进步。

共勉!!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0-11 22:54
森田疗法的对象神经质症患者,这类人非常容易由于过于关注自身而引发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理论之所以让我们对情绪不要理睬 ,而是根据客观的要求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消除、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而“卡耐基的书里说的情商的表现是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的对象是正常人群,这类人的精神流动是正常的,不易固着于自身的变化,不易被束缚。即素质的倾向是正常的或者是外向化的,但是对于易被束缚的神经质的人群来说,就要小心。

我认为上面的两种说法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而在它们各自的对象来说,它们并没有矛盾之处。

这是我的一点理解,欢迎拍砖。
作者: 自在    时间: 09-10-11 23:17
森田疗法的对象神经质症患者,这类人非常容易由于过于关注自身而引发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理论之所以让我们对情绪不要理睬 ,而是根据客观的要求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消除、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而“ ...
波波 发表于 09-10-11 22:54

赞同
作者: 自在    时间: 09-10-11 23:17
而“卡耐基的书里说的情商的表现是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的对象是正常人群,这类人的精神流动是正常的,不易固着于自身的变化,不易被束缚。即素质的倾向是正常的或者是外向化的,但是对于易被束缚的神经质的人群来说,就要小心。

我认为上面的两种说法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而在它们各自的对象来说,它们并没有矛盾之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0-20 10:00
根据境遇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应付的措施,达到“服从自然,顺应境遇”的境界,让情绪自然的流动,就可达到对情绪进行合适的管理的目的。

森田先生所要求的主旨,是让精神和肉体对外界、内界的刺激作出自然的反应,即“服从自然,顺应境遇”,不是自己去主动勉强筹措心理活动,否则,会形成思想矛盾。

森田理论要求我们深深挖掘自己的内心,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最深层的本心,但是要丢掉自己的迷惑,朝向自己的本心,正确地作出自己的行动;并能发现他人的真心,从而从各种束缚中脱逸出来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如果能够这样,那对于神经症病友来说,考虑问题的落脚点有了改变,努力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森田先生说:“不讲策略,埋头苦干地突进,这称为“盲从”,盲从的人是不能做到有顺从适应性那样地工作的。”我们应该因情况不同而随机应变,总之以“利他”为着眼点,就可体现自我“纯真的心”。

森田先生指出:“脱离实际的理论,如“迷惑中的是与非,亦即是非相加等于非”那样,就算推论出正确与否的答案,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我们“不要以情绪而要以事实为依据判断一切事物。”

我觉得,森田理论上面的这些论述,也可说是对情绪和认知的一种管理。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0-28 11:36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1 16:59 编辑

1、疑病素质论。森田认为,神经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共同的素质倾向,称为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其表现是:

 (1)精神内向,所谓精神内向,是指经常把活动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已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精神内向倾向明显的人,容易形成疑病。

 (2)疑病症。所谓疑病症,即害怕疾病的意思,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倾向。其实这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神经质的人只不过是程度过强而已。森田认为神经质是一种先天性素质,是一种侧重于自我内省、很容易疑病的气质。(我认为,后天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经历和受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会对人的精神倾向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对他人的言行容易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解释和认知的这种倾向,也可称之为疑病性素质。你把他人咳嗽,吐唾沫之类的行为看作是针对你的挑衅行为,从而引发你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就是疑病性的表现。)

所谓由心理作用引起的。其含义是指因精神上的迷惑曲解、心理冲突、自我暗示等因素而形成症状,并使之固定化,而决不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你把他人咳嗽,吐唾沫之类的行为看作是针对你的挑衅行为,从而引发你自己的不良情绪,也是一种迷惑曲解、心理冲突、自我暗示的表现。)

我曾收治过一名患者,这位患者在听到别人说他气色很好时,也感到是在指责他的赤面,因而感到非常痛苦。患者把被别人发现自己的赤面当作最痛苦的事情,便厌烦一切与人交往的活动,事事采取回避退让的态度。这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逃避,是容易导致患者陷入恶性循环的。

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已有关的事情。特别对症状,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做出明显的失误的判断。一般说来,患者都极力夸大与已不利的事情。如总认为大家都在注意自己,对面有人在谈论什么,也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即便别人咳嗽一下,也认为是在讽刺自己。患者总把本来与已无关的事情硬拉到自己身上,并做出与已不利的解释,这种现象可称作为对人际关系过敏的“牵联观念”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判断,但患者本人却执迷不悟,无论怎么说明,总是拒不接受。这些是主观臆造的产物,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患者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束缚,看不到真相,不管怎样向他们说明,仍然听不进去。古人云:“迷于是非,是非全非”。被神经质症困扰的人,虽然当时也对自己的症状做出是与非的判断,但待患者治好症状后,即他们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时,才知道当时想的是与非的判断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患者因症状而苦恼这一事情本身确属事实(你因他人对你咳嗽,吐唾沫之类的行为所带来的苦恼也是如此),但这种苦脑是患者主观臆造出来的,与客观实际联系不大。这一点如果患者通过亲身体验能够真正认识到的话,也可以说其症状已经治好了。因此,就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积极服从。要真正客观地、正确地认识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物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主观愿望和理想,有时甚至完全事与愿违。所以我们有时会有意识地或无意地片面看待现实,特别是在面对与症状相关的事情时,更会想如果没有症状那该多好,总想能够如己所愿,但现实却是不可能因我们自己的心愿而改变的。因此,就容易引发心理冲突。我们要正确地估计可能范围,并朝着这个范围做自已的努力,这样不会引起过度的心理冲突。但神经质症患者对存在的事实并不现实地对待,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欲望扩展到完全不可能的范围,因此,他们才感到痛苦。以对人恐怖为例,我们说自己和对方都是生活中的人,人与人见面时,会引起感情的波动,这是当然的事实,特别在见到上级或异性时,会产生一种不安或不好意思的感觉,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应正视这一事实,顺应自然,即使感到难为情,甚至苦恼也不应对此抗拒,更不能逃避,这样就不会产生强迫观念,而且会保持正常的心理。相反,如果对此产生抗拒之心,或者因此而逃避,不与该交往的人交往,则无论如何也不能顺应事实,如果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就会背离事实并越来越荒唐。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4 11:18
《行动转变性格--森田式精神健康法》(长谷川 洋三 著)学习笔记--森田理论学习笔记系列之

通过学习森田理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交流各自对神经症的体验,可以自我发现致病的根源,并用森田理论指导日常的实践和行动,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就可指导我们克服神经症症状,恢复健康生活。我觉得,这一点对抑郁症病友来说也有指导意义,但抑郁症与其它神经症在应用森田理论指导实践时是有很大不同的。具体可参见我的相关帖子(
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中村敬、施旺红主编)学习笔记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66464-1-2.html)。

对神经症症状要采取积极的“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患者能够自觉(即自己认知或觉察到)其对情感及人的本性的错误认识,从而能够带着症状忍受痛苦进行有目的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生活,从切实可行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在行动上养成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其“生的欲望”,从而实现自我。这些都是正确的实践,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也有借鉴意义,只不过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要平衡好行动与休息,确保自己不处于“燃尽”状态。检验自己是否处于燃尽状态可以根据自己的厌倦感和疲劳感来判断,如果厌倦感和疲劳感很重,就要心安理得的停止行动,好好休息,这样就可在保持自己“生的欲望”和康复所需能量的同时,为所能为,慢慢重建自信,重新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这样,就可慢慢痊愈。当然,在康复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常出现症状的反复,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是需要特别给大家指出来的,以免大家在出现反复时失去信心,影响到大家与郁抑恶魔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个人生的欲望越强,当无法满足时,其不安和恐怖感(森田理论把不安和恐怖等统归为死的恐怖)也就越严重。

神经症发病的根本原因:外部的主要原因是本人在生活上或者工作上遇到了难以应付的困难环境;内因是由于疑病性素质(这种疑病性素质有的是先天性的,当然也受到婴幼儿期的经历与体验的很大影响)等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适应不安,加之对人的本性及情感的错误认识,并为之苦恼,因单纯的自我防卫而导致产生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进一步发展、固着,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情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和客观事物一样,同样是随着情景和时间不断地变化的,其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4 11:39
无论是谁,遇到困难的事情时都会感觉不安,这是一种“适应不安”,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拘泥于此,人的注意力就会面向自己的身心方面不能自拔。但是,只要不过分在意这些不安的感受,不良感受就会慢慢消退、消失。

我们要认识到:强求和硬干是过分和无理的。果真能够做到凡事不去过分强求的话,困难会慢慢解决或者适应的,身心的过度疲累状态也可以消除,而不会固着。

人的意志是无法完全支配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情感的,想用意志使不安变为心安,想单靠意志的力量就可转变性格,是不可能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4 13:36
行动转变性格

人如果对不安及情感有错误的认识,就会形成“思想矛盾”,经过精神上的激烈冲突(即精神交互作用机制),容易进一步发展成神经症。

关于性格的阐述:性格是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构成个人不同特征的总体,也是制约个人行动的条件总体。性格的特性:独立性(即个人性格的独特性)、统一性(即个人特征的总体)、主体性(即个人为能动的主体)、变化性(性格可以陶冶、变化)和间接性(性格是通过人的行动及付诸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无法直接把握,只能间接的理解)。

人在采取需要决策的行动前,往往会先利用自身的智慧来判断,选择应对方法,然后再采取行动。森田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动都是独特的、属于创造性的行动。

人的素质、个人和社会的环境共同造就人的性格。性格是可以陶冶和变化的,性格通过能动性的行动来实现变化。通过行动形成习惯,习惯的进一步积淀就会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改变程度涉及到个人多大的努力以及人生观的影响程度。

习以成性。一个人的习惯会最终成为其性格。我们日常的思想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人生观在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行动(包括言和行)表现出来就体现了我们各自的性格。行动不仅表现性格,而且还有培养性格的积极意义。人的行动也受到其习惯和性格的影响。为行动增加个性特色的,一是个人情感态度,二是行动习惯。人的思想(世界观)会指导人的行动,而人的情感态度、作风习惯又可以给自己的行动增加上微妙的特色。

社会上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基本礼节,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礼节,将会给周围的人以不快的感觉,从而也会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印象。人们都喜欢有教养的人,但“教养”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通过反复的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时,才会在行为(作派)中自然的表现出来。

反复的行动会养成习惯。因此,要想改变习惯,就必须持之以恒的、有目的性的改变行动,才能养成新的习惯。(对于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习惯,可以根据情感的规律任其自然消退,不必刻意去改掉。)因为消极地去改掉一种旧习惯,不如积极地去养成一种新习惯更为容易。

症状的出现,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觉察到过去的某些做法和方式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反省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做到有错必改、端正行动和努力的方向,改善思维和认知,从而达到促进个体成长的目的。

为了使新的想法(认知)习惯化,就必须认清旧想法(认知)的错误,以及在旧想法指导下所造成的各种行动上的错误,从而进行相应的纠正。但是,仅仅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新认知和想法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印证其正确性并进行强化或者调整。总之,要通过反复正确的行动才能养成新的、良好的思维方法,从而养成习惯,变成自己的性格。

因反复消极行动所导致的、不愉快的情感态度,将会由反复的、积极的行动所带来的、愉快的情感态度所替代。从而,在反复采取良好的新行动、养成新思维方法的同时,也就养成了新的情感态度,养成了新的习惯,形成了新的性格。从而,使我们的性格得到陶冶。这是陶冶性格的途径,也指出了性格能够陶冶或改变的理论依据。

人的想法没有在人体内扎根,因而容易转换和改变;但人的情感态度是与植物神经成为一体的,是扎根于人体之内的,因此,情感态度的转变不如想法那样容易转变。因此,当我们的行动受到旧的情感态度的干扰(表现出症状和对症状的关注)时,就必须坚决抵制住旧的情感态度,在理性和意志力的支撑下,去反复地采取新的行动。这是自我变革的漫长艰辛历程。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们的情感(以“症状”来替代情感来表述更合适)是我们的理智无法控制的,但我们所采取的行动(行为)是可以通过严格的自我要求来实现改变的,即我们的行动是受到我们的理智(理性和意志力)控制的。对于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如人的情感,森田理论把症状也看作是一种情感),就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但对于我们能够掌控的事物(如我们的行动),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状况积极的去“为所当为”,用良好的行动及其结果促进我们不断成长。这就是积极的“顺其自然”。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12:03
神经质的性格特征

神经质的基本性格特征有:不安性、固执性、自我内省性及强烈欲求等四大特征,此外还有慎重、认真、细致、忍耐性强等特点。神经质的这些特征,既有引发、强化神经症症状作用的方面,也有克服神经症症状的方面,具有妨碍社会生活和有益于社会生活的两面性,关键是其能否克服幼弱性(幼弱性包括观念性、依赖性和自我中心性等)

1、神经质者的性格为内向型性格。所谓内向型性格,是指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一种精神活动倾向。这种人做事细心周密、十分谨慎,但容易陷入沉思的迷宫,往往会错过难得的成功的时机;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常常处于缺乏自信的状态。所谓外向型性格,是指精神能量带有较强的向外界的客观事物积极活动的倾向。这种人一般不过分忧虑,不自寻烦恼,做事爽快、迅速,能够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但往往会轻率从事。一般认为这种类型的人,不易患神经症。但一旦由于外界的种种诱因而患上神经症的话,则其过去的外向型性格就会一变而为内向型性格。

内向性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在理性人格的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但物极必反,如果仅是过分小心的只注意保全自身,就会发生负作用,从而成为神经症的温床。神经质者除了其内向性的一面外,还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进取心和硬不服输的反抗心理,因而容易陷入精神冲突状态。

2、神经质者的性格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而且性格较为固执。其往往会逐一仔细的、有意识地分析、关注自己的心身现象。由于其内向性,就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从而经常对自己感到不满,容易固着于消极的感受。

意识性是人类的一种优越特性,但在内向性的自我防卫方面过分的话,则会阻碍行动,陷入恶性循环。

3、神经质者往往会有强烈的完善欲,对自己的心身状态和工作等要求标准很高,有夸大缺点的倾向。强烈的完善欲,具有促使人不惜一切努力更好的工作、投入社会的积极方面,但如果过分的话,则会成为完美主义者,从而引来许多没必要的烦恼。可以说其是一把双刃剑。

4、神经质者往往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更容易感受到较强的不安和痛苦从而容易被症状束缚。但只要克服了神经症症状后,其自身丰富的感受性就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作用。敏锐的感受性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对促进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

神经质者没有反社会的倾向,但易受挫折,因症状而变得消极。其不可能象正常人那样在接受某种刺激时会很快的作出反应,并同时很快地消退,而是往往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人为处理,从而极易引发神经症。


神经质者的自我内省较强,对自己的状态有反省、批判的能力;对自己的症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有一定要把它克服掉的强烈欲求;有强烈的执着性和不安性。这些性格特征,如发挥在积极正确的方面,则会出现诚实、强烈的责任感、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努力向上、办事周到、关怀别人等优良品种;但是,如陷于消极、不利的方面时,则容易产生精神冲突、自我厌恶、自卑自弃的苦恼。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13:11
关于克服幼弱性(幼稚性)

幼弱性包括观念性、依赖性和自我中心性等。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长期受注入式教育而且缺乏生活经验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幼稚性。克服幼弱性的过程,就是其精神上得到成长的过程。



所谓观念性是因神经质者在理智上追求向上的欲望很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方面的指导,故就表现出脱离实际、观念性地单纯追求理想。在观念性的作用下,企图以理想状态(或者是自己的良好状态)为基准去判断;想用“必须如此、应当这样、必须作这样的人、必须有良好的状态、一切理应如此”等脱离实际的要求自己、社会以及周围的环境。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思想。由于自己的理想状况与现实的情况差距很大,势必会引发思想矛盾(精神冲突),被自卑感所苦恼。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克服其观念性。而神经症者总认为不应该有不安,认为情感可以以意志为转移,认为性格能够用意志去改变,这些都是神经症者所具有的观念性。这种观念性就形成了“理应如此”的想法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导致思想矛盾的产生,被症状所束缚。观念性的产生,是缺乏实践的结果,是只拘泥于知识的表现。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印证知识的正确性,以“事实唯真”(以事实为真实,以事实作为判据),才能逐渐摆脱观念性。

神经质者的自我中心性并不是主动的利己主义(即不是去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属于被动性的、观念性的表现,它表现出来就是因拼命地自我防卫、在精力上没有余地去关心别人而导致的只顾保护自己的顽固想法。这种想法有明显的观念性,其症状存在明显的主观虚构性。因此,其越努力挣扎,就越是深陷于症状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克服人的自我中心性最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在实践上力所能及的、积极的“为别人做贡献”。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防卫性的倾向(姿态),体现出过度的防卫机制:神经质者对与己无关的事感觉迟钝、漫不经心;而对与己有关的事(特别是对克服症状相关的事情)就反应迅速、细致入微,这也体现出其自我中心性。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克服依赖性,掌握规律性(独立性),克服自我中心性,开始去关心别人,为别人服务。从幼儿的单一接受立场,转变为成人之间的互相接受、互相依赖的立场。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16:58
神经质性格的转化

如上面所说,神经质性格存在两面性,即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为了充分发挥神经质性格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克服其幼弱性。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需要通过学习森田理论,来认清症状或精神冲突的实质,加深自我检查和认识,从而实现自我觉察,消除症状造成的精神冲突,实现从症状或者精神冲突中解脱出来;同时,用理论指导行动,在实践上、行动中充分发挥神经质性格的积极方面的作用,持之以恒的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这样,就可摆脱束缚和固着,不断体验成功和成长,从而更好的陶冶我们的性格。

在日常的行动中,我们要把神经质性格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我们需要抛弃之前所戴的有色眼镜,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看待事物,超越善恶的判断,正视现实,以事实唯真。如此一来,人就可变得淳朴诚挚,从而能够脚踏实地的从事好日常的行动。对于还身处症状中的人来说,需要一边忍受着苦恼,一边努力的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的追求境界为:尽人事,听天命。多关注付出努力的过程,从过程中感受快乐和充实,对于结果就顺其自然,不必去苛求。

克服自我批判的完美主义:
需要我们记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百分之百的完美,所谓的完美或不完美是观念性的产物;计划在于修订,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以求不断完善;不安或担心与欲望是一体两面的,不安或担心是欲望的反面,有欲望就会有不安。

完美主义是偏重于自高自大的、自我防卫的、观念性的产物,是以“理应如此”来要求现实的一种观念性;是自以为只要肯干就一定能够办到的一种骄傲自大;是不管实现工作目标而更关心自己名誉的以自我为中心。完美主义者没有兼顾到现实的限制,而仅仅是满足于自己的完美主义观念。

要知道,人的紧张感和不安情绪,是不能一下子用意志就可驱除的,但行动却服从于人的意志。因此,我们大可不必管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消极负面的情绪(症状),顺其自然,而充分发挥自己“生的欲望”(即上进心),根据客观的需要和目的努力去行动。通过小心谨慎的恰当行动,就可减少失败。

作者: 波波    时间: 09-11-5 17:25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4 17:53 编辑

正确对待不安的方法

在面对困难时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去体验不安、弄清并关注(掌握)事态的发展和实质,在恰当的时机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是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被不安束缚,把不安和恐怖视为大敌而进行错误的斗争,搞错努力的方向。

不要把不安当作绊脚石。否则,就会由于努力方向的错误,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陷入神经症的泥潭中,过着逃避现实的生活。

努力的方向正确与否,非常重要,事关两种(良性的或者是恶性的)不同的循环。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就会不断收获成功和自信;而坚持错误的努力方向,就会使人越走离目标就越远。如果方向是正性的,那么越努力效果会越好;如果方向是负性的,那么越努力结果就会越糟糕。

心理的机制为:越是想消除不安,不安的心情就越加剧,越加剧就越想尽快消除,周而反复就会使人完全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森田理论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最常见的消除不安的错误方法就是选择逃避,或者是掩饰。

作者: flyer1112    时间: 09-12-8 22:26
我也打算买这本书看看,还有两个周才到,先看看你的笔记
作者: yjs2008    时间: 09-12-14 23:21
感谢波波能够提供这么多精致的帖子,让人收获颇多
作者: 惊世之情    时间: 10-1-1 17:26
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早看到的话,我就不会天天想着去看哪家医院看医生!之前跑了好多家医院的专家门诊,检查都没事,治疗效果却不大!今天看了,我才明白为什么我有段时间非常忙碌,天天到外面做兼职,边做事边读书,却能在做公交车的时候自然睡着;而没事做,天天在学校上课,在宿舍上网,反而会心烦,头也晕。
作者: 惊世之情    时间: 10-1-1 17:27
相见恨晚
作者: yjs2008    时间: 10-1-2 18:35
不过有些抑郁性神经症,单独依靠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却是不能解决的,特别是为所当为这点。有些时候还需要自己不断的去领悟,单独行动有时候效果不大。
作者: 为所当为    时间: 10-1-5 20:10
久违的好文~没有沉下去,赞叹一个!
不禁想起当年看到这篇文章时,犹如溺水人抓到绳子般,那段日子里,到处拼命的去看书看大伙都经验介绍。
虽然时过境迁,不过还是很感谢。从感受森田到入佛门,我感谢这一路。
虽然我不是个完美的人,但是我现在已经开始感激自己的苦难。
作者: yjs2008    时间: 10-1-7 12:42
64# 为所当为
呵呵,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好,追求完美的人,往往看到的专注的就是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着烦恼与忧郁,所以最后才会造成抑郁的爆发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2 12:47
好久没有继续写这个帖子了,谢谢战友们特别是yjs2008 对这个主题帖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2 13:11
对我们的心理状况不要做是非善恶的评判和评论,重要的是要观察其本来的面目。以“不安”这一心理状态为例,我们就需要知道不安虽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感受),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不安其实是欲望的另一个方面,不安(死的恐怖)与欲望(生的欲望,或称上进心)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欲望和不安都是具有推动力作用的,不安的出现是我们的心身为适应环境而发出的警戒信号。因此,当我们出现不安的感受时,首先要知道这种感受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需要去体验感觉不安时的感受,并仔细观察、研究我们在所面临的困境中出现难以适应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直面不安感觉,顺其自然的接纳虽然是令人不快的心理状态并承受它,然后再针对不安的感受顺势转化为现实的的对策,并积极付诸行动。这才是一种正确对待不安的方法。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2 13:34
不安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人们通常把不安当作绊脚石(障碍)是有其原因的,不管怎么说,不安确实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不愉快的感受。但是,不安、恐怖、担心和痛苦等之类的所谓消极心理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经常发生(出现)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感觉,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些令人不快的感觉就宛如我们的疼痛一样,虽然确实令人不快,但在我们的生存过程中却是不可缺少的警戒信号。举一个我们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众所周知,痛觉是人的一种警戒信号。一个人如果没有痛觉,那就算他的身体受伤了也不易引起其注意。因此,他就不会发现并警惕容易导致他受伤的因素,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其身体一再受到伤害。最终的结果如何,我想大家都很容易不得而知了--肯定很快就会死亡。

因此,我们要知道,不安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单凭我们的意志是不可以消除这种不安的情感的。当我们出现不安的感受时,我们不仅要暂时忍耐不安、与不安共存,还要根据引发我们不安的“生的欲望”积极去思考、行动,搞清楚引发我们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去应对和解决,困扰我们的问题一解决,不安自然就会消失无踪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4 14:54
不安是欲望的另一个方面

不安是伴随着精神活动的发展而增强的。伴随着精神活动的发展,不安也日益增加。越是知名的学者,所面临的疑难、迷惑、不解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就越多,因此忧虑就越多,需要处理的事务就越多,从而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不安和忧虑强烈者,证明他们什么都想干,因此不安与欲望是成正比的。欲望越大,当不能满足时其不安就越严重;欲望小则其不安就少,没有欲望也就没有不安了,即所谓“无欲心自安”。

有欲望就有不安:害怕生病的人有健康长寿的欲望;担心给别人印象不好、忧虑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看法的人,则有讨好别人、想讨人喜欢的欲望;因为自卑感而苦恼的人,则是希望优于他人的欲望太强烈的缘故。。。。。

尽管会有不安,但当经过努力取得成果(成功)时,便会感到莫大的喜悦。内心产生的莫大喜悦,会使欲望继续发展产生新的希望和期待,同时也会产生新的不安和忧虑,不过在成功喜悦的激励下,我们不注意这些不安罢了。因此,欲望会伴随着我们的实践而发展,不安也会随之而发展了。

欲望既可以产生希望、期待和喜悦,也可以导致不安、忧虑、灰心和悲伤,所谓祸福相依也是此理。

因此,正如上面所说,尽管不安是令人厌恶和不快的情感,但同时也是我们在生存上不可缺少的,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去积极应对不安,以让不安为我所用。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4 15:08
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

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存在着辩证关系。

我们普遍都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不愿受人轻视,希望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这些都是我们的上进心的体现,是我们的生的欲望。

我们的看法(感受)会根据周围环境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有时会强烈地感觉不安,而摆脱不安后就会感到欢欣鼓舞、满怀信心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苦乐共存”,即“夫苦之于乐兮,何异纠缠”,两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的,这是对同一事物的两面观。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14 15:34
欲望和不安的动力论

对自己要求的标准是由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决定的。人们对自身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求的标准越高,欲望和期望就相应越高,在无法达到或者满足时,则不安和忧虑也会越严重,而这种不安和忧虑往往会导致自卑感。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一旦面临困境,欲望难以实现时就会导致极度地不安。当然,对环境是否感到困难是因各人的欲望和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而异的。


不安与欲望是正相关的,而不安与欲望的内涵也是相对应的。如,总想使身体健康、害怕生病的人,很少会意识到因人际关系不良而产生严重的不安;相反,重视人际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却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当欲望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时,如果欲望越大,不安也就越强。关于这种体验,我相信大家在处于客观的困难环境之中时都会有的吧。但是,我们面对困难环境的态度也会随着我们的精神状况而有所变化的。

不安和欲望是伴随着我们精神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不安与欲望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是存在辩证关系的。

把健康或者人际关系等放在第一位的人,如果能够从工作中领略到创造性的乐趣,能够尽到社会职责,把干好工作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从中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忘却健康不佳或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带来的不安情绪。因此,就很有必要改变之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善自己的认知。如果价值观和认知改变了,就会出现“过去曾认为是特别重要的问题,现在看来并不是很重要了”的认知改变,从而觉得之前的那些令人焦虑和恐惧的问题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不值得顾虑。
作者: 错也是缘    时间: 10-1-19 14:30
ding很好
作者: 甜妹    时间: 10-1-22 16:25
波波老师对不安的理解很细,学习了。从前看到后,领悟很多,谢谢
作者: 放飞郁闷    时间: 10-1-26 10:27
求“森田疗法”电子版下载
刚才在论坛看到一个,下载不了

作者: 兰草    时间: 10-1-27 07:28
谢谢波波!
你还好吧?
慢慢学习你的总结,感悟。
作者: 波波    时间: 10-2-21 15:51
复不走出去

也许是我的欲望太强烈了,也被失眠折磨的太严重了,这种严重的恐惧情绪始终无法排除掉,说接受,可天天疲惫的身体和紧张心理如何去接受呢,他在我们的心理无时无刻的不停的袭来,尤其是晚上,累啊!
不走出去 发表于 2010-2-21 13:14
不走出去 的这种症状用森田理论的观点去解释的话,就是由于思想矛盾(“想完全没有杂念、整夜安安稳稳的大睡的这种理想状况”与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感受到“强迫性失眠,及其痛苦,一躺在床上就紧张”的痛苦感受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引致的精神交互作用。如果能够“顺其自然”:即坦然接纳自己目前的状况,对于自己主观意志和理性无法控制的想法、念头和感受不理不睬,顺其自然,原样接纳、承受,不管多么紧张、多么痛苦,都原样承受下来,同时“为所当为”:即不管自己的感受怎样,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就心平气和的上床睡觉,如果出现自己认为是紧张或者其它糟糕的状态,也默默承受或者用第三人的心态和视角去观察它,冷眼的看看它到底能够如何作恶,而把注意力放在调节自己的呼吸上,就算是睡不着也可达到休息的目的。如果在心态上再放开一些,就可预设今晚睡不着也要观察清楚症状的情况,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看看结果怎样。

如果能够消除你的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症状的消失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不过,这些单靠在脑袋里理解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体验与领悟,才能摆脱束缚,恢复心灵的自由。

祝福你!
作者: 波波    时间: 10-2-23 12:35
谢谢楼上几位朋友的关注并在本帖中表达出来!!
作者: 波波    时间: 10-2-23 15:18
不安是为适应环境发出的警戒信号

患有对人恐怖症的病友,往往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十分紧张、局促不安、动作笨拙、面红耳赤、表情呆板、不敢正面看人等症状,而且会由于这些表现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之处于经常苦恼的状态。这与其内心里希望给别人以好感,取得别人的赏识,不愿被别人轻视和轻蔑的理想状况大相庭径,内心的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差距甚远,一心想消除这些症状,但结果却是越是想除掉症状,反而越加重了其对人恐怖的症状,从而,内心的欲望和期待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的状况,导致思想矛盾和随之形成的精神交互作用。

不安与欲望是正相关的,不安是欲望的另一种体现,不安是不可能消除的。不安是为适应环境、企求实现欲望而发出的警戒信号,不安是在预感到欲望和期待不可能实现、身处困难境遇时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以纯朴、诚实的态度顺应这种不安的现实,小心谨慎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能产生抑制甚至消除不安的作用。
作者: 波波    时间: 10-2-24 11:48
感觉不安时应注意的事项

由前面的阐述可知,不安虽然是令人厌恶、使人痛苦的感觉,但又是人不可缺少的感觉。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应对自己不安的感觉。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对待我们的不安,不要只是采取无可奈何的消极承受态度(但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对于症状往往是只能采取无可奈何的消极承受态度,特别是在症状严重时更是如此,这是由于抑郁症与神经症的本质不同造成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当身处郁抑时,其根本无能力进行许多建设性的事情,只能是“为所能为”),而要去体验不安并仔细观察、研究难以适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种积极性的承受态度,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我们要针对不安,顺势转化为现实的对策,采取现实可行的措施付诸行动,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良好的行动结果可以让我们感受愉悦和快乐的感觉。

感觉不安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有什么问题?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不安是人们认知到对客观困难环境的一种反映,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分析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尽可能从事实中找出问题的实质来。

2、原因何在?对发现的问题,要找出发生的原因。研究其因果关系以及它与其它问题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心身状态,就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态度;如果把一切原因全归罪于客观环境或其他人,也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正确的归因方法是:充分考虑自己、他人和情景的客观情况,综合衡量、分析,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及其真正原因。

3、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现实可行呢?经过考虑,把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全部写出来,力求思路清晰,不断进行推敲加以充实,在此阶段不必去进行取舍选择。

4、哪一个是自己最好、最切实可行的可能解决方法?从写出的许多解决方法中,只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法。并根据这个最佳方法,制定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计划。

5、立即将制定出来的方案和计划付诸行动。如果所制定的方案或者计划不能立即着手实施,说明所制定的方案或者计划是不切合实际的,应立即进行修订,做到切实可行。

按照上面的步骤付诸行动,一步一步地前行,就会满怀希望与期待,随着行动的推进,在不远的将来,当困难或者问题解决后,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就会自然地变成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就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作者: 波波    时间: 10-2-26 11:24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6 11:15 编辑

认识情感的活动规律

人的情感不会以其意志为转移。
只靠精神力量,是无法完全主宰、控制情感的。可能会有些患有神经症的病友认为:当感到有症状不舒服的时候,是否要等这些消除、心情安定、具有信心以后,再去学习、工作或者从事建设性的行动呢?当精神涣散、学习或工作不顺利时,是否想用意志的力量使精神集中呢?上述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之所以想以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的情感,是因为我们坚信情感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决不会明知无法做到的事情,却硬是要去行动;只有认为能够做到、应该做到的事情,才会付诸行动。由于我们错误地认为情感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才导致了企图以意志支配、控制情感的愿望和行动。

但是,人的情感是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情感是人的内在的自然现象,有其出现和消退的因由和规律,是无法仅凭我们的意志就可轻易转移的。当我们企图把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想成为可能时,由于欲望、期待与现实情况的落差,就会产生、出现思想矛盾;如果因此而产生烦恼甚至执迷不悟,势必会引发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发展成神经症。可以说,这是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虽然,人的情感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是说“我”对情绪完全无法有所作为。我认为,人的情绪是受刺激事件因素、人的认知和人所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模式(防御模式)的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就可对上述三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觉知,再应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按照情感的活动规律去调节、管理我们的情绪,这就涉及到情商方面的问题了。情商就是在如何管理和调节我们的情绪方面进行研究的。
作者: 叨叨橙子    时间: 10-2-27 00:26
支持波波姐(哥) 说得很有价值
作者: vainstr    时间: 10-3-4 12:53
拜读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10 12:33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对我的这个帖子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10 12:59
情感是内在的自然现象

情感是人类内在的(属于精神心理方面的)自然现象之一,是我们心身功能的一种体现。与情感相关的广大领域是我们人类的意志和理性支配不到的,如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就都属于这个领域。情感同这些功能构成一体,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为适应环境(包括人体内部和外界的环境)而发挥着作用,发挥着维护我们生命的自动调节功能。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内平衡。

我们谁也不会想随心所欲地支配外界的自然现象,如不会企图用意志的力量使雨天变晴,不会企图用意志的力量让河水倒流。如果某一个人真的企图用意志的力量去支配一切,那我们肯定会说他是一个“疯子”。但是,人们往往却误认为可以凭借意志的力量去任意支配自身内在的自然现象--我们自身的情感。如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认为只要自己的意志坚强、坚定,就会万事皆成,更不必说是自己的情感了。这类人认为,自己的情感是能够由自己去支配的,不能支配是由于自己意志薄弱的缘故。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误解和偏见,如果不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必然会产生各种精神上的内部冲突。神经症的症状就会应运而生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10 15:06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6 12:00 编辑

情感在变化

就不被症状(情感)束缚的人来说,情感的变化是毫无止境的,我们平时所体验到的、一天之内的情感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其变化与情景有很大的关系。伴随着环境(情景)的变化,我们的行动、情感也在迅速的发生变化,这当中也体现着我们的自然适应作用。如,我们在困难面前会产生不安,因不安就会倍加小心谨慎、认真观察分析事态的发展,寻找问题的根源,考虑对策并慎重地付诸实施,这样就会避免大的失误,从而渡过难关。


我们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保持生理上的体内平衡密切相关,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我们躯体内状况的变化,因此可以让我们觉察到体内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来保持我们心身的健康。

我们都有过以下的体验:如果活动过度,当然就会感觉疲累、四肢无力;如果思想涣散,活动效率当然会降低。此时,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顺应此时较为糟糕状态的要求,进入休息状态,来保持我们心身的健康。

如果我们对情感的变化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就不会产生精神冲突而为之苦恼;但是,如果我们总想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情感的变化,由于无法实现而导致思想矛盾的产生,精神冲突的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如前所述,不安是会伴随着精神的发育而逐渐发展和表现得强烈的;情感也是同样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日趋丰富起来,环境(情景)和行动,特别是认知会对我们的情感给予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11 11:12
情感的活动规律

把不安和紧张感看成是异常现象而极力想排除掉,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仔细研究导致不安和紧张感出现的原因和存在的客观问题,并采取可行的实际行动去努力解决,如果尽力了都无法解决,就采取顺其自然的接纳态度,在心理上消除冲突和矛盾,让不安和紧张感自然的起伏、消失。

情感的活动规律是普遍性的真理,森田先生通过洞察情感的变化,从中发现了五条规律。具体如下:
1、如果对于情感听之任之,顺从其自然变化,便会形成山形曲线,经过一起一伏,慢慢减弱,最后消失。对此,我们通过日常的体验都可觉察到:无论多么悲伤,不管怎样烦恼,如果承受下来,任其自然演变,悲伤与烦恼便会渐渐消失。如失恋的痛苦,不久也可忘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流逝。个中的关键,是不要加强其体验和冲突,避免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2、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悲伤时哭泣,气愤时大发雷霆,心里便会觉得轻松些。我想,大家都有过这些经历、体验吧。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都是伴随着我们本能欲望的情感,越是受到压抑,则形成的冲动便会越强烈;但是,如果任其冲动并付诸行动,则往往事后会追悔莫及。因此,我们要采取合理的、尺度中庸平衡的方法和措施来处理我们的情感、欲望和冲动,最好是能够将我们的情感升华为进取心、创造欲,并与行动统一起来,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如习惯于同一感觉,情感则会变得迟钝;如进行抗拒或压制,则会刺激情感,从而变得更加强烈。如对于寒冷、暑热,习惯以后,就不觉得多么冷或热了。如果我们对心身偶尔出现的所谓“异常感觉”不予抗拒,不当作障碍对待,习惯了之后,就不容易引发精神交互作用;否则,如当作障碍对待,进行抗拒,则容易导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异常感觉”会更加的强烈。

4、情感如继续受到刺激且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更加强烈。这是心理上的冲突(思想矛盾)或烦恼发展的心理机制,也是神经症的症状的产生机制。当我们执着于某种感觉、情绪,或是想抗拒、排除某种感觉、情绪时,不仅不能形成习惯,而且其感觉、情绪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起来,这是由于注意力集中于其感觉、情绪的缘故,导致持续地对这个过程不断的注入精神能量,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

我们可以利用这条规律服务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对于容易导致争吵等的负性情绪,我们不宜持续地施加刺激,而是顺其自然,能避则避,莫发牢骚,不要互相挖对方的痛脚和弱点来攻击,否则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甚至不可收拾;相反,对于喜庆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充分表现出来(如互相祝贺)而被互相强化,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愉悦感。因此,对喜庆和吵架的情形,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目的是避免负性情绪的过度影响而充分享受正面情绪的感受。一句话,建议大家:“喜则形于色,而怒则不形于色。”这可以说是人们根据这条情感规律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生活方式吧,希望大家善用,以造福社会。

年轻人在自己心仪的异性面前心情紧张、举止笨拙;新职工十分注意老职工对自己的看法、评论而心怀不安;在上级目前胆怯发慌,该讲的话结结巴巴甚至讲不出来;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时声音发颤、手指发抖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正常的心理现象。越是在重要场合,就越是怯场慌张;越是想努力镇静下来,就越是发慌。对于上述所说的,我想无论是谁,都或多或少有所体验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情感和情绪看作是理所当然而听之任之,那就算是令我们感到难堪的情感和表现也会慢慢逐渐消失;但是,如果我们视之为一种耻辱的自卑表现而深感痛苦,极力想完全排除它,就会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使症状表现得更加强烈、明显,引发精神交互作用。

因此,对于神经症的症状或者是自己认为不满意的情绪,越是想消除它,注意力就越是集中于此,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自然彻底醒悟,从而洞察到自身的心理活动是正常的表现,这样症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当然,在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宣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情绪,或者是任由情绪所控制而胡作非为。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情绪管理问题,是情商方面需要讨论的事情了。

5、情感是依靠新的经验(行动)去体会和体验,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的。我们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对付出艰苦的努力这种状况习以为常,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正确的付出努力,必然会有所收获,必然会成功。与此相反,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这正是这条规律的写照。

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验情感,没有经历过切身体会,就不会有情感体验。仅凭知识和理性是体会不到情感的。无论是知识多么的渊博,如果缺乏经验(即缺乏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情感也就贫乏,与人的共感世界也就狭小;反之,就算是学识不渊博,但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其情感则会丰富,这种人善于体贴别人,使人倍感亲切、温暖。

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可以培养的,但需要通过反复的体验才能培养我们的情感态度:由于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这就充分肯定了行动与经验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好好体悟。


作者: edverd    时间: 10-3-17 08:08
给妈妈看了,谢谢!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2 23:07
给妈妈看了,谢谢!
edverd 发表于 2010-3-17 08:08
很高兴能够引起你的共鸣!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2 23:30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有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网络(特别是脑细胞之间的神经纤维组织)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三岁为第一阶段;4-7岁为第二阶段;至10岁前后为第三阶段;在10岁以后的时间发育就很缓慢。据说在人的第一阶段的发育特别迅速,而且完全是被动的。此时间段神经网络的发育受到环境的很大影响,并给其以后的成长发育以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如果在人生的第一阶段能够被体贴入微,就可为婴儿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在第一阶段,婴儿是被体贴入微,还是被人残酷无情或者粗鲁、刻板机械的对待,对其影响是至关重大、截然不同的。由于婴儿的生活体验不同,其神经网络的发育程度也呈现出差异。婴幼儿对周围的人是熟悉、亲近,还是疏远、敌视,取决于周围的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如何,由婴幼儿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及其生活中的体验来决定。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婴幼儿及儿童甚至是青少年时期的养育是否恰当,教养是否合适,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当然,长大之后,其成就如何?就需要看个人的取向与努力程度了。因为,我们的情感是依靠新的经验去体会,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的。性格的培养和陶冶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3 13:24
情感与行动的规律

我们知道,行动体验所形成的经验对情感是会造成影响的,而且对人类的成长也会有进一步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经验。学习也是一种行动,也是可以可以增加经验和理解的。

情感与行动的规律如下:
1、情感是不由人的意志自由支配的,但行动却是服从于人的意志的,虽然并非行动的全部领域都能够尽如人意的控制。我们已经知道,情感是人类内在的自然现象,有许多是我们的意志支配不到的领域;但是,我们的行动,却是受到意志支配的。即我们的情感不以意志为转移,但行动却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当然,并非行动的全部领域都能够处处尽如人意的控制。举一个以打球的行动为例,如是否去打球是可以由我们的意志和意愿去支配,但即使是专业的运动员,也无法百分之百的按照自己的欲望去打得非常好,非常完美。最多只能是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提高打球的技能而已。

再如,尽管心里不愿意去上班,但没办法还是不得不得去。不愿意去上班,是情感、情绪的作用,人虽然不可能马上改变这种情感而高高兴兴地去上班,但却能够满心不情愿地去。因为出勤这个行动,是可以受我们的意志去支配的,是否出勤,是自由的意志活动。我想,对此大家是容易理解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条规律的原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特别是在身处困扰时,其发挥的作用更大。如对于患有神经症的病友来说,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症状、痛苦、不安、疑惑、紧张等感受不管不顾,顺其自然,做到心态平和地接纳所有的一切,但在行动上就谨慎地进行、开展,对行动的结果也不强求,而是顺其自然,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采取上述这样的应对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与想等所谓糟糕的症状和情绪消除后再行动、否则就逃避行动所造成的结果,肯定会有天壤之别。

2、情感是伴随着行动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对此,我想大家都容易理解,也有过这种体验。(但是,对于身处郁抑的战友来说,这种体验可能会不明显。)

3、正确、积极的行动会带来愉快的情感;而错误、消极的行动会带来不愉快的情感。正确、积极的行动会带来成功,从而我们可以体验努力和成功,会培养勇气和信心而产生愉悦的感情;而错误、消极的行动会带来失败,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产生不愉快的感情。

关于行动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的判断:根据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所处的环境,凡是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必要行动,或者是自己为了上进、或从事属于自己义务范围之内的行动,就是正确的行动;反之,则为错误的行动。

4、反复采取正确、积极的行动则可培养愉快的情感态度;反复采取错误、消极的行动则会培养不愉快的情感态度。因为人的情感习性,是由于反复行动培养成的。正确、积极的行动会带来成功,我们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反复产生的愉悦感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而错误、消极的行动会带来失败,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反复产生的不愉快感情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相应的习性。

5、反复的错误行动所导致的不快情感态度,会伴随着反复的正确行动所形成的愉快情感态度的不断巩固而自行消失。因此,只要我们反复采取正确、积极的行动,培养成自己愉快的情感态度,那不快的情感态度就会自然消失。当然,不快的情感态度一旦固着,在开设采取正确行动之处,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原来的不快情感态度会由于改变的出现而变成了强烈的预期不安,起着阻碍正确行动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够经受住不安和痛苦坚持努力进行正确的行动,就会取得某些成效。获得成功就会带来了过去没有过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还可隐约体验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自信,从而给自己增添继续坚持正确行动的动力。而逃避是决不会有什么成效的。怎样取舍对自己的生活有利,我想明眼人是很容易作出判断的。

是否想改变、是否能够实现改变,关键在自己!!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3 15:42
神经质症不是病

神经质症并不是什么疾病,它既非器质性的疾病,也不是什么精神病,而仅是在内向的精神倾向素质的基础上由于错误的认知而引发思想矛盾、精神交互作用,并在精神交互作用和精神拮抗作用的机制下所形成的恶习。所谓的症状是由于恶习带来的,仅仅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存在着主观的虚构性,无法通过物理的检查手段检查出什么病变。

一言蔽之,所谓的神经质症就是本来没有什么疾病,却坚信是患了病,并固执己见,一心想着治疗,但由于其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无异常,所以不管怎样医治都无法治好,反而是用森田理论作为指导,往往会取得疗效。

作者: 银碗盛雪    时间: 10-3-23 23:11
施老师这样的话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按照去做。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4 16:55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31 16:03 编辑

不过分奢望则心安理得

在困难面前,单用自己的能力或健康条件不知是否能克服困难而困惑时,如缺乏外力的支援或者依靠,则会陷入强烈的不安状态,这是一种“适应不安”。这是神经质症的所谓前驱阶段。

对于具有内向性精神倾向素质的人来说,其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感觉是较为敏感的,当出现身体不适或者是精神恍惚时,因为其自身“生的欲望”强烈,故就强烈地要求有理想的心身健康状态,认为不应当出现不适等“异常现象”。因此,就会出现在观念上要求自己“必须如此”的理想状态与“就是如此”的现实情况的落差,并且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不适感和内心冲突上,从而越发感觉症状的明显。


故具有内向性精神倾向素质的人在感觉其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下,其担心和关注会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不适,病觉也就越发强烈,从而引发病觉和注意的恶性循环。这在森田理论上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这是神经质症症状的发展条件。

即在疑病性素质的基础上,由于适应不安,引发心理矛盾(也称心理冲突或精神冲突)精神交互作用,强化了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的心身不适异常感,结果使注意力固着于所谓的异常感上,从而成为神经质症的症状。

出现症状后,由于患者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就往往会担心甚至以为自己是不是病了。但去医院找非心理(精神)专业医生看并检查后,又没发现有什么器质性(生理层面)的疾病,患者就更加迷惘、不知所措了。有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折磨,并想方设法要摆脱这种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幸遇到适合自己的心理(精神)专业医生,就可指导患者少走弯路。否则,就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了。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有时避免不了会走些弯路,这是正常的现象。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5 15:45
神经质症的症状虽有多种多样,但其共通之处是都带有主观臆想性(也称主观虚构性)。如不带有主观臆想性,则不能诊断为神经质症,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受损(病),那样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和休养。

因此,我认为,是否存在症状的主观臆想性,是诊断神经质症与抑郁症的关键诊断指标。如神经质症中的心脏神经症或者是呼吸困难发作,在症状发作时,心悸(呼吸困难)非常严重,感觉有即将死亡的可能,因而特别害怕、恐惧,但当救护车到达医院时,却无缘无故地心悸症状就痊愈了,经诊断也未发现任何的器质性异常,这就是典型的主观虚构性的表现。此外,如恐高症、疑病症、不洁恐怖症。。。这些都带有主观臆想性的表现。而单纯的抑郁症是有确确实实的病症,有较为明显的生理因素出现异常,故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和休养、调节,才能更快走出郁抑。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5 15:50
有社恐表现的人,往往是由于其心理上有讨好于人的欲求。这是为了人际关系处理得圆滑而必须有的心理。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就不能体贴别人的处境和心情,从而会出现满不在乎、厚颜无耻的举止行动,那样就会惹人讨厌,不受欢迎。
作者: yzplq    时间: 10-3-26 08:34
有社恐表现的人,往往是由于其心理上有讨好于人的欲求。这是为了人际关系处理得圆滑而必须有的心理。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就不能体贴别人的处境和心情,从而会出现满不在乎、厚颜无耻的举止行动,那样就会惹人讨厌,不 ...
波波 发表于 10-3-25 15:50



前后者走了两个极端,中间状态是最好了。社恐是社会交往中的强迫症。
作者: yzplq    时间: 10-3-26 09:40
尽性
有这样一句话,叫作"要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所谓"尽已性",就是要真正明确自己的状态,怀着生的渴望去过积极的生活,为实现自我从现在做起,奋发努力。所谓"尽人性",就是要肯定别人应有的价值,发挥他的长处。所谓"尽物性",就是要看准每件事物的存在价值,尽量使用它的价值。

突然悟道 
恍然大悟。在森田疗法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某些症状,有时会因某种突然的原因,一下子从困扰中解脱出来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6 11:23
谢谢烟云关注本主题帖,希望能够引起你的一些共鸣,然后用引起你共鸣的理论知识指导你自己的日常行动,通过行动进一步体验、印证,反复践行,就可将在行动中引起你共鸣的体验和情感内化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了。

从你的发帖,我觉得你的进步是明显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6 11:47
为什么会患神经症?

造成神经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包括其个人的疑病性素质,个人的认知(认识)、目标、人生体验、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离;二是外因,就是出现了本人感觉很难适应的环境条件。引起人感觉困难的状况,会因其个人的价值观和欲望的不同而异。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引发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导致神经症的发作。

神经症既非器质性的疾病,也非精神疾病,而是由于患者对人的心理或生理现象的错误认识(认知)所造成的。把本来纯属健康范围内的、而且是心理、生理上不可缺少的现象误认为是异常现象或病态,并坚信不疑,这就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尤其错误的是:把不安、恐怖、偶尔的身体不适等不愉快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当作精神障碍而想极力排除。

由于神经质者具有的完美主义,故就不容许在自身内部有任何阻碍存在,当一旦出现自认为的异常现象时,便采取必须彻底清除的态度,便想极力排除。发现在“理应如此”的观念性及为驱除阻碍“连根稻草都想抓以作为凭籍”的依赖性的驱动下,什么都想利用来驱除阻碍但发现无济于事时,便又形成了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性,从而容易引发精神交互作用。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6 13:06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31 16:55 编辑

森田理论要求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注意以目的为本位、以行动为本位,积极去行动,而不必过多的纠缠于自己的情绪和症状,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践行森田理论,通过行动来达到自我实现,以调和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每个人都有其精神能量,当其精神能量指向建设性的人生目标,就发挥出来形成“生的欲望”,这样一来精力就自然而然地投向外界,这是健康人的状态,是一种正确的努力方向;如果因某种情况受到挫折时不会调解、协调,就会出现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在精神交互作用的机制下,其精神能量就越发集中于指向自己的心身变化,就会使其精神能量进一步局限于自己心身内部,这样就会由于精神交互作用或者心理矛盾等的心理机制,使注意(精神能量)越发固定于自己的心身变化,从而形成“死的恐怖”。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精神能量)不再指向外界,生活态度就变得非建设性,就会形成错误的努力方向。

因此,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的能量来源是相同(都是来自于精神能量),但其能量的指向就相反,从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森田疗法(我个人觉得不妨称之为“顺其自然的体验疗法”)的具体操作就是把患者原本过度指向自己心身的(内向性)、固着于症状与情绪的、负的精神能量转换成适度正方向的、指向外界的(外向性)、形成建设性生活态度的一种操作方法。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应该做而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就立即去做“这样的一种现实态度;觉悟到过去的情绪本位是多么的意气用事,多么的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由此能够培养完成任务的信心、恒心和毅力。当我们的精神能量指向建设性的行动后,往往就能够获得“自我实现的喜悦”。这个过程森田先生称之为”人生的再教育“过程。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29 13:13
生活要有目的

追求目的是人的本性,没有目的的生活是最不健康的生活。人类的行动,并不是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单纯的反应,而是进行“应对”。这种应对就是人们为了追求一定的目的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关于个体行动的创造性(或称“自我行动的独特性”更好)的理解:“我”这个人(每一个个体),在世界上只有独一无二的一个,而且“我”所度过的岁月,是不会重复的。“我”只能度过“我”的一生。在我一生的每一天中,“我”是以“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把“我”的性格渗透在“我”的行动中的。就算是习惯性的、无意中的行动,也是受“我”的习惯、“我”的历史所限定的。这样的行动,无论是谁都不能代替“我”,而且“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一去不返的。即使是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它也与前一瞬间已经过去的行动决不会完全相同,也无法消除或者替代。

因此,今天的“我”,绝非昨天的“我”,“我”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及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变化着。因为有过去的“我”,才会有现在的“的”。所以“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是具有独特性的。


目标越远大,达到目的的道路越艰险,就越需要努力;痛苦越大,那摆脱痛苦后喜悦及幸福感也越大。没有努力也就没有幸福。

人的不安情绪,当具体对策付诸行动时,会发展性地趋向消失。我们知道,情感虽不能以意志为转移,但却可伴随着行动迅速发生变化;且反复的行动,可培养我们的情感态度,陶冶我们的性格。


设定一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去努力行动、前进时,人生便有意义。设定什么样的终身目标,应该由每一个人各自确定。如果难以确定终身目标,就可根据自己的欲望,结合自身某一个阶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实的客观条件来,来确定自己各时期的目标。

恢复有目的的生活,就有真正的人生意义。
作者: 波波    时间: 10-3-30 17:24
认识欲望,确立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欲望和不安是成正比的,严重的不安是强烈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另一种表现,不安与欲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因此,根据欲望,考虑对策,谨慎从事,获得自己预期的结果就可消除不安的感受。反之,我们可以通过不安和苦恼来了解自己本来的欲望(即藏在不安后面的欲望),并为实现欲望而努力。据此,就可确立出目标来。

如,在人面前情绪紧张、怕别人非议和评论自己而感到苦恼的人,是因有讨好于人、希望博得他人好评和好感的欲望强烈;感到工作效率低下而苦恼的人,是因为想提高效率的欲望过于强烈的缘故;感觉自卑而苦恼的人,是因为有想表现出色、想超过别人的欲望强烈的缘故。

如前所述,凡是把不安和烦恼当作障碍物对待而企图待将其除掉再采取建设性行动这样应对方法的人,势必会陷于神经症中。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不安,分析、把握其背后的欲望,然后紧紧握住欲望去考虑如何使之付诸现实,并把此确定为自己当前需要付诸努力的目标,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去实现目标。如果经过实践的验证,发现所确定的目标不切合实际或者不可行,就需要及时的调整目标,使自己确定出来的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付诸实现。如果掌握住该怎样去做,那就已经确定了现实的实践目标了。

对于因神经症而苦恼的人来说,是把症状或精神冲突当成眼前的敌人,因坚信只有解除症状或者精神冲突才能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把之作为其当前的人生目标,故与之进行顽固的、不屈不挠的努力斗争,这样反而会增强症状及精神冲突。这是确立目标错误的一个典型例子。目标搞错了,那努力的方向也就肯定搞错了,因此会越努力,结果就越糟糕,陷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神经症患者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神经症?它是怎样形成的?应该怎样治疗?并要明白之前努力方向的错误,以及之前的错误认知(认识)和对人生的无知。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把之前错误的认识和朝错误方向的各种努力都暴露出来。这样,就会自然认清了自己本来的欲望,就会能够改正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容易确定自己当前的目标了。根据所确定的正确目标,就可从事建设性的行动,从而努力的方向也就自然而然正确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时时刻刻都需要自己确定目标才能行动,那也就太烦琐(繁琐)了。我认为,并不需要如此麻烦。在现实的生活中,往往会自然而然的对我们提出要求的,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完成的,因此学会如何正确选择和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就显得较为重要了。我们要学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来作出合理的安排,要知道,每一个人当务之急的工作只能有一件。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