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佳文共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6-15 12:18
标题: 佳文共欣赏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2 16:56 编辑


    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每每遇到一些经得住咀嚼而回味无穷的好文章,就想推荐给网上的朋友们,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过目不忘、获益匪浅。

    还需说明的是:有一些妙文对正遭受抑郁症折磨、情绪特别低落的朋友特别有益。

                 
                       成就感

                                        流沙

    老家置新屋,几万块砖都是人工挑的,帮我家挑砖的是位山里汉子,力气很大,每挑一块砖的价格是5分钱,他每天清晨开始挑,挑上千把块,然后收工回家。

    三层楼房建立起来了。上梁、置酒、搬新居……..我们已把这个山里汉子忘了。

    有一天,母亲一个人在家,突然发现有个汉子推着自行车站在楼前,傻乎乎地看着。见了母亲,他笑笑。

    母亲已认不出他是谁,但汉子说:“没想到这楼造得这么漂亮。”汉子走后,母亲才想起他就是那个帮我家挑砖的汉子。

    当母亲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慨万千。一个人,要是有了成就感,再微小的生命也有价值,在琐碎的梦想也会尊贵,再惨淡的人生也会变得美妙。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6-15 12:42
这篇文章我也看过,是在去年的《意林》看到的,是很不错。我也喜欢《意林》那本杂志。
作者: 风兮亦弈    时间: 07-6-15 16:16
标题: 回复 #1 半百老头 的帖子
我们应该珍惜点滴的成就,珍惜点滴的幸福。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6-23 21:21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38 编辑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破口对骂

    有一种疾病最容易被人们忽视,这就是心理疾病。历史人物因患心理疾病影响历史进程的实例不甚枚举。在20世纪的历史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1958年,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这以后的赫鲁晓夫,与先前人们熟悉的那个质朴、憨厚的“乌克兰矿工的儿子”判若两人:任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对人放肆无礼,狂暴无常。精神病学家称这种疾病叫“抑制解除”,其病因是患者在长时间精神压抑之后,突然间的压力解除。

    在赫鲁晓夫的对手中,也有位精神疾病的患者,他就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1959年,尼克松访问莫斯科。在他的日程表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主持一个美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展览会。在一间美国工人家庭厨房模型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和美国副总统破口对骂。这个被传为冷战经典的“厨房辩论”在精神病史上同样被视为经典,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燥郁型精神病人与强制性精神病人相遇的经典范例。

                                             《环球时报》

    敲完后想说,关于“厨房辩论”想必不少人知晓,此篇文章也没有描写一些对骂情节(我在一些报刊杂志看到过,不能完整记忆,故不敲这些了。),今天看了此篇短文,才知道原来赫赫有名的赫鲁晓夫和尼克松,居然在那样的场合也会病态发作,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都受其影响甚深。看来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并不因为他们是政治家,是主席总统而止步不前、退避三舍……….而是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进步的同时,也越来越上升到主流位置,与此同时对待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我们亦“有幸”成为深受其害的人,在对待此类疾病的抗争中我们亦会大有作为!



作者: 草叶青青    时间: 07-6-23 21:32
标题: 回复 #4 半百老头 的帖子
"我们亦“有幸”成为深受其害的人,在对待此类疾病的抗争中我们亦会大有作为!"
楼上实在是语出轻松啊,我好久快乐不起来都不禁莞尔了
作者: malnu    时间: 07-6-25 22:06
呵呵,半百版激情风趣如故,顶一下。
作者: starlamb    时间: 07-6-28 10:18
好文章值得一看,值得深思!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7-13 22:58

    在A城最高的国贸大厦顶楼,有个年轻人准备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大家发现,在25层的顶楼,站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看这个人的样子,不像是穷光蛋,也不像是得了什么绝症而走上这条路的。有人猜测说,一定是个失恋者。这时就听说有人上去劝说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一个警察下来了,说,没用。这时不知谁说了句,不如去请心理学家来。心理学家近年在A城颇有名气,在电台开有心理咨询热线,专门为有心理障碍的人排解心理矛盾。据说,经他劝说,有数十人本来想走轻生之路的,被挽救了生命。

    人们仰望着楼顶的年轻人和心理学家,半个小时过去了,结果没用。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结果。心理学家显得十分疲惫,而且一脸严肃,不停的抽烟。他对大家说,他的心理调解失败了。他停了一下又说,心理调解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失败也是正常的..........

    这时人们发现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干瘦老头儿往楼顶走去,他的目光有些呆滞,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头发乱七八糟,估计有很长的时间没有洗澡了。大家一看就看出了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流浪汉,或者拾荒者。警察问他,你要干什么?沉默一会儿之后,这个流浪汉才小声地说:“我上去劝劝他。”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流浪汉显得有些尴尬,手和脚都不知该怎么放,嘴唇抖动着,仿佛要说什么,又不知该怎么说,略一停顿,突然转身就往楼顶走去。

    楼下的消防官兵与警察仍然在努力向那个跳楼者喊着话,只见跳楼者动了一下,似乎换了一个站立的姿势,于是地面上又是一阵骚动。然而奇迹出现了,那个流浪汉不知对跳楼者说了什么,过了片刻,他便离开了原来的位置,翻过栏杆,甩了那老头一记耳光,飞快地下楼了。

    当自杀者从楼顶下来时,一些电视台、报社的记者纷纷围过去,想从自杀者嘴里挖点新闻素材,但自杀者一句话没说就低着头悄然离去。当那个流浪汉从楼顶下来时,人们又立刻围住了他,一个漂亮的报社女记者上前问道:“请问你刚才是怎么说服那个想寻短见的年轻人的?他为何甩了你一耳光?”

    这个流浪汉拍拍身上的灰尘,不好意思地说:“我叫他把那身好衣服脱下来给我,弄脏了可惜,让我换点钱填饱肚子,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这小子就甩了我一耳光,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敲自《心理学家的失败》

                                                    作者:马汉卿。





[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07-8-18 23:00 编辑 ]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7-25 20:42
标题: 你急什么?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41 编辑


    两年前,一架CRJ200型飞机发生空难,机上50多人遇难,还砸死地面一人。最近,有报道说调查报告出来了,是机翼上没除霜等原因造成空难。
  
  然而,飞机失事不久,我在网络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所说与这份花了两年时间的报告颇有出入。文章说,飞机上有个某大公司的总经理,当天要赶一个10点钟在上 海举行的会议。他一进机场,就要求提前起飞。无果,即打电话给航空公司的关系人,那人一个电话,飞机即决定提前起飞,造成液压系统预热时间不够。
  
  CRJ200型飞机是加拿大生产的民用支线喷气机,加拿大属寒冷地区,故它带有液压油恒温系统(防止冻结),飞机冷起动时对预热时间有严格的规定。该班机提前10分钟起飞,前一夜气温又低达零下15℃,造成预热不充分(有一个小油块没有熔化)。起飞28秒后,小油块流入升降舵控制系统中,造成油路堵塞,升降舵失灵……
  
  我无法判断哪个说法更真实。如果真是那个总经理凭借关系使飞机提前起飞,那无疑是害人又害己的自杀行为。
  
  联想起前几年一伙人去四川旅游的事。他们去的是稻城亚丁一带,在一条小路上匆匆行走的时候,为了超过前面一个慢吞吞走路的老人,不小心碰了老人一下。老人边让开边说:“年轻人,人一辈子都朝着黄泉路上走,你急什么?”
  
  第二天,他们分租了两辆吉普车,从一个景点急急地赶往下一个景点。山路很险,前一辆车还是开得很快。后一辆车想跟上,有个人想起老人的话,便跟司机说,想慢慢欣赏路上的风景,晚点到也无所谓,不要开太快。前一辆车在一个急转弯的地方,翻到下面几米深的沟里,等后面的车到时已经一死一伤。
  
  飞机早10分钟起飞,真的那么要紧吗?汽车早30分钟到达,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的社会太浮躁了。为了急着发财,假酒、黑心棉、苏丹红鸡蛋、孔雀石绿海鲜,无所不为;为了急着出名,网络上有脱光的,有对骂的,还有把自己性爱录像公开的,五花八门;为了快升官,有买选票的,行贿的,造假数据的,各出奇招;更甚者抢劫杀人,有两人为了快速发财,将几十块大石头搬到高速公路的立交桥上,终于砸中了一辆奔驰车,砸死了开车的一个房地产老总,抢到了1600元现钱,结果两人一起被判了死刑……
  
  如果他们能听听那位老人的话就好了:人一辈子都朝着黄泉路上走,你急什么?


                                     作者  臧根林

                               摘自《晚报文萃》之《包头晚报》
------------------------------------------------------------

    那老者的话很是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人一辈子都朝着黄泉路上走,你急什么?”更不要说对想自我了结生命的人来说啦!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7-28 22:11

    我曾经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 7 人。(我就是7人之一)


     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亦是大多数人之一)

     可以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

     可是,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是多么辉煌与显赫啊!他们被众星拱月,万人景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把他们捧在手心里;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呢?却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门庭冷落。
为什么?

     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呢?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 晚报文萃》07—4

    此小文够值得玩味的吧?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 00:46

    今日看了《中外文摘》里一篇董孟侯的《行要更名坐改姓》的文章,兴味颇浓。不是前天贴了一篇《两份名单》吗?好,今天我也敲两份名单给各位看看。

    第一份名单:1、成港生、2、李振藩、3、胡自雄、4、吴静怡、5、王力勇、6、何加男、7、 孙洪娟、8、温啤霞、9、萧秀霞、10、张发宗。

    欲知第二份名单都乃何许人也?卖个关子,下一个帖子揭晓吧。

    想和你说:第一份名单我一个都不认识;第二份名单---我一个都不认识---那我是太老土了。当然,也许第一份名单你没有一个不认识的,那我也不佩服你。为何?你想啊,连他(她)们好那一口,如厕用什么卫生纸你都了如指掌,更别提从前姓个甚,名个谁啦,那还不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最大不了的影视歌铁杆追星族一个,粉丝一根,这也算个什么荣誉?!

    声明:此帖子和这个主题帖立意不符合,好在生活就是这样,社会就是如此,俺也没有必要搞得一丝不苟、正经八百的。


[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07-8-1 09:41 编辑 ]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 00:57

    第二份名单:1、成龙、2、李小龙、3、胡瓜、4、伊能静、5、红豆、6、梅艳芳、7、孙悦、8、温碧霞、9、萧蔷、10、张国荣。

    怎么样?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下面把出处的原文贴出来:

    从前在江湖上闯荡的人有句话老挂在嘴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意思是什么都不怕,一人做事一人当。其实,不在江湖上闯荡的小百姓从前也不更换姓名,爹妈或者私塾老师起的名,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一直要带到棺材,甚至死后还余音袅袅。

  如今就不那样了,更换姓名的诱惑老是拂来飘去,什么签名公司,什么起名公司,什么算命先生,尤其是那些明星大腕,似乎就因为更换姓名才出了名。

  成龙原来叫“成港生”,所谓“港生”无非说明他在香港生的,这跟沪生、京生、鲁生一样,毫无特色,难道在香港生的都叫“港生”?在中国生的都叫“华生”?他的名字改为成龙就有点含义了,望子成龙嘛,更何况龙还是中国的“特产”。李小龙原来也不叫龙,而叫李振藩,他后来也归到龙的大家族来了。

  有个明星原来叫“胡自雄”,后来改成胡瓜。姓胡的可食之物只听说过胡豆、胡桃、胡椒什么的,胡瓜是何种歪瓜烂桃子?于是,人们对他特别关注起来。自我丑化也是吸引人的一招,比如有个作家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老狼!

  还有个明星原来叫“吴静怡”,后来连名带姓一起改,叫伊能静,好多人以为她是日本明星,至少是在日本长期留学过的,外国的月亮怎么也比中国的圆哪。

  我说“王力勇”你认识吗?你一定以为是哪个厂里的民工。以前的这个“王力勇”早就摇身一变成为红豆,红豆可不是民工,是明星!红豆这名字很浪漫,此物最相思。

  我问“何加男”你听说过吗?你一定摇头。我问梅艳芳你听说过吗?你一定点头。其实这两个姓名是同一个人。此女改名之后还真的艳丽无比,流芳百世。

  叫“孙洪娟”确实土气,叫孙悦就洋气多了;叫“温啤霞”多难听,啤字只能解释为啤酒啤酒花之类,莫非她的爸爸希望她长大后成为一个喝啤酒的冠军?现在改成“碧霞”就好听多了。

  不过,也有名字改得不怎么样的。比如萧秀霞为什么要改成“萧蔷”?老让人联想到祸起萧墙;比如张国荣原来叫张发宗,改成张国荣有什么好?全中国叫张国荣的少说也有10万个,我有两个朋友也叫一模一样的张国荣,一个在江南造船厂工作,一个在南非做生意。可是女人般的张国荣人家都叫他“哥哥”,我那两个男人气很重的朋友,倒没人叫他们妹妹。

  我还有个朋友叫刘德华,1948年生。如今登记填表时人家总问他:你怎么叫刘德华呢?潜台词是:你沾什么光啊?我朋友一遍一遍地解释:“我叫刘德华的时候,那个刘德华还没生出来呢!”如今,我的朋友被问得烦了,真想改名了。年纪是这个刘德华大,噱头是那个刘德华足。

  原来我们都以为姓名是再穷也不至于丢失的固定资产,是“与个人相貌毫无关系的祖传激光”,现在看来,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便于识别这个人和那个人。想改符号,只要派出所同意,随意吧。当然,改了名是未必出名的。




作者: xlhljp    时间: 07-8-1 01:01
原帖由 malnu 于 07-6-25 22:06 发表
呵呵,半百版激情风趣如故,顶一下。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7 17:52

                      仇恨入心  

                                             莫小米

    样板戏《红灯记》中那句著名的台词:仇恨入心要发芽,那是正义的仇恨。

    故事(一)

    曾经有个女子,10年前被拐卖到某个小山庄。她从来没有试图逃脱,只是寡言少语。生下一儿一女,日子仿佛过得挺安逸。她对丈夫公婆都不错,乃至让村里人都忘了她的不幸身。直到10年后的一个大年夜,她一把火烧掉了三间新盖的三间瓦房,因为门窗全被她事先封死,一家人无一逃脱。

    谁也找不到她的作案动机,唯一合理的猜测,就是是仇恨入心发了芽,疯长成一棵狰狞的树。

    故事(二)

    一个女子虽是残疾人,天分却高,曾与邻居健全小伙子相恋。女子的父母却认为这婚事不般配,将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哑巴。谁知女儿与哑巴结婚后仍然与健全小伙不离不弃,小伙仍然与女子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畸形的三人格局。

    多年后的一天,女子突发身亡,留下一个儿子,按理说这个家庭应该散伙了,但是让人想不通的是,两个男人和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依然生活在一起,依然相安无事,又是好多年。

    这个故事发生在乡下,之所以被大家知道是因为,故事发生了质变~~~~哑巴毒死了与他生活了将近半辈子的男人。

    原来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一男一女,以为哑巴天性愚钝,生性温厚,任他吃哑巴亏,结果哑巴仇恨的种子在他心里发芽长叶,终于结出了毒果。

    说了两个故事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有贫富、有强弱、有卑微和显赫、有倒霉和走运,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请记得永远不要凌辱,不要欺负,不要无视他人的存在。否则,在你的四周发芽生长的都是仇恨的种子,试想一下那会是多么的可怕........(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李末愁因爱生恨的心路历程,详情请大家阅读《神雕侠侣》)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8 11:40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国之财任其索用,一国之人任其役使。所以古往今来王位就成了人追求的目标,国王生活的样子也成了一般人追求的最高标准。

  但是不要忘了一句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尽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间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了它。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这时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者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而《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懂得小有小的好处,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去成大事。就是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王位也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明代仁宗皇帝的第六世孙朱载堉,就曾7次上疏,终于辞掉了自己的爵位,他一生潜心研究音乐和数学,他发现的十二平均律传到西方后,对欧洲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量子理论作出贡献的法国人德布罗意也是出身公爵世家,但他不要锦衣美食,终于在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下,人们的利益取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都大大多元化了。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享受山呼万岁式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社会有许许多多的“国王”在各自不同的王国里尽享着自己臣民的膜拜。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他读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内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王感。

  事物总是有两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得到一种王者的回报。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这大约是人生最低潮最无奈的吧。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然会有追随者,仍然可以反败为王。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但是在歌馆妓楼、勾栏瓦肆的王国里他成了国王——词王,“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你看他这个王国有多大。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但就是这样一个“钦犯”,沿途官民却拜迎宾馆,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在正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光,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歌迷就冲到台上要签名,要拥抱,那些不得一吻的女孩子就去吻他刚坐过的椅子,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一次爬香山,在山脚下一位年轻人用草编成蚂蚱、小鹿之类的小动物,插满一担,惹得小孩子和家长围成几层厚厚的圆圈,很有拥兵自重的威风。等到登上半山时,又见许多人挤在一起围观,一个老者在玩三节棍,两手各持一节细棍,将那第三节不停地上下翻挑,做出各种花样,人们越是喝彩他越是得意,在这个山坡上临时组建的三节棒小王国里,他就是国王。

  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已得到一样的满足。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

    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

    说的太好了,可不是吗,在我自己的王国里,我就是国王!,精神享受三方面,一特有,二更有,三嘛也有个把,王后不太追随,公主比较追随,其他,无所谓啦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0 17:36

                      人生的意思  

                                                     果果

    世界也许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1935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原子”一条只占3页,而“爱情”一条却占了11页。那个时代可以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时代!但是1966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显示破坏了这个平衡,它慷慨地给了“原子”整整13页,而“爱情”只占了1页。

    不过技术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你觉得活着没意思而且抑郁,医生可以给你开一种叫“百忧解”的药,你吃了就会快乐起来。只是,开“百忧解”是精神科医生的权力,不到万不得已你千万别吃。

    文怀沙老先生青壮年时生了一场重病。躺在病床上,他回想起以前读过的书,一遍一遍地在脑海里“放电影”,病竟然好了。书的疗效竟如此神奇!而且毫无副作用。

    一天,我感到抑郁,就看起了清少纳言的《四时的情趣》: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细微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鸟儿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落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自不必说了,有时只是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

    原来人生是这么有意思呀!但是清少纳言说的这些“情趣”,我怎么很少体会到呢?原来,春天的破晓时分我在睡觉,夏天的夜里我在看电视,秋天的傍晚和冬天的早晨我在地铁里。是病态的现代生活方式把人生的意思给剥夺了。怪不得现在连小孩都说“活着真没劲儿”呢!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0 21:05

                   说吧,你的内疚

                                      郑元绪


  1967年1月3日,正处于那场“大革命”漩涡中的清华园贴出了一张大字报,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写大字报的人是刘少奇的长女刘涛,当时她正在学校就读。在江青的唆使下,刘涛秘密会见了生母王前,大字报由其口授,通篇污言秽语。刘少奇气愤地说:国民党骂了我几十年,还没有用这种语言!

  那时我也在校。如今又忆起此事,是因为这期有一组稿件《青春的内疚》。40年来,我在报刊上未见刘涛一字。我不知她那次致命的伤害,在父亲故去多年后,是否得到了亲人们的谅解,自己心里是否已经平复。去年光美老人去世,我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见到了刘涛。她也变成一个老人了,低声回忆着光美母亲的点点滴滴,仪态雍容,语调平静。我不禁释然,知道埋在她心底的愧疚,已随着青春的成熟、岁月的逝去和亲情的交融而日渐化解。本期还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刘平平遭遇不幸后兄妹间相互照应的事。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有教养的、值得尊敬的家庭。他们有过天大的不幸,也有过锥心的内疚和悔恨;但他们没有选择大声倾诉,却经由心中的力量,让这一切在漫长的历史中归于平静。


  说吧,你的内疚!直面新中国曾有过的阴暗,能够让生命变得更加明亮和坦诚;每一次自省,都让我们远离恶念而接近良知。
   
  但我还是觉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我忽然发现,我们这些聚到一块儿深深内疚的人,不过是一群小人物,是于天下“无足轻重”的芸芸众生。而大人物呢?大人物从不内疚。他们总是正确,总是坦然,对待过去总是弹指一挥、若无其事。
  
  秦始皇焚书坑儒,内疚过吗?他仍旧是千古一帝。——这话扯得有点远了。开飞机往广岛和长崎扔原子弹的驾驶员,一辈子在痛苦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可操纵战争机器的统帅们为这几十万无辜的亡灵内疚过吗?他们只陶醉于用铁腕结束了战争,继而忙于对世界的瓜分。红卫兵为偷吃房东的鸡蛋而内疚,为“誓死捍卫”运动中冲冲杀杀的后果而悔恨;可至今没弄清在这场人类浩劫中,自己的角色是多么可怜。在《新上海滩》里,丁力的枪口对准许文强时一再声辩:“你救过我的命,我还过了!”竭力为免除日后的内疚寻找理由;冯敬尧内疚了吗?假如他整日在堂中打坐内疚,谁又去做上海滩老大!得了普利策奖的那位摄影师,拍下了一只秃鹫尾随饥饿幼童的惊心一幕。

    “为什么不去救下这孩子?”他在内疚的折磨中饮弹而亡。马加爵杀了人,他的乡下父母愧疚得至今不去儿子的骨灰;可我们的师长、要员们哪一个为校园的乱象夜不能寐?商贾大亨的不法行为被戳穿后,略施小计平息众怒,转过身又急着赚钱兴国去了。想让他们“内疚”一下?谁有那闲工夫!
  
  原来自省和内疚,都是草根们的专利。只好讲那感人的故事,自己讲给自己来听。
   
  我把疑惑说给朋友,朋友笑道:人是有分工的啊,不知道“大人物影响世界,小人物感动人生”?

  8岁那年,我曾悄悄拿了家里3毛钱巨款,溜到朝外坛口儿,在相声、杂耍摊儿挥霍过一个下午。本打算以这件事开头儿,整理我的内疚史,一一清算,洗净灵魂。
  
  现在我改变主意了。

------------------------------

    非常喜欢和欣赏郑元绪,这位《中外文摘》的策划总监的文笔,每次都是慢慢精读,获益匪浅。


[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07-8-13 17:00 编辑 ]
作者: 渴望简单    时间: 07-8-10 21:46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2 18:08

                    穷人与富人


     认识两个人,两个同样40岁的男人,一个极富,一个极穷。富的是这个城市有名的房地产老总,开着三百万一辆的车,娇妻爱子喜欢摄影,照相器材是一百多万的经典,到清华读了MBA。事业有成不说,自己还喜欢到处跑跑,拍些片子寄给杂志社,得几百块钱就宝贝似的。

    穷的也是这个城市的人,蹬人力三轮车,天天守在超市边,拉几个零活,一天下来,好的话能挣二十块,坏的话就几块钱。住在城市的边缘一个快要拆迁的窝棚里,家里还有一个瘫女人。

    他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他们给我的感觉和人生态度却是一样的。

    富的男人虽然富有,可是却是浪漫的人,他说,钱,是用来挣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的,改变一下生活情趣,除此以外,还有多大作用?他建了好多所希望小学,带着太太去欧洲旅游,不像别的有钱人忙得四脚朝天。去清华上学时,教授说做个试验就知道大家谁更会经营自己的企业。

    所有人的手机全放到前面去,必须开机。像他们都是老总级的人物,自然生意是忙的,所以有人的手机都响个不停,只有他的手机是沉默的。教授说,这个男人才是最会生活也最会经营自己企业的人,他懂得放手,懂得让自己有私人的空间。

    他就笑了,他说,我告诉自己的副总了,只有公司发生两件大事可以给我打电话,一是公司里起了大火,二是公司出了重大事故死了人。其它的,可以自己处理,因为前十年,他已经把基础打好了。他说,我狂接电话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和他喝过一次咖啡,他告诉我,自己的退休计划是再干5年,45岁退休,然后去各地拍片子,自己花钱出版,然后送给朋友,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喜欢。因为那是年轻时的一个梦。

    他还要带着太太住到山上去。他说,小时候以为山上住着神仙,这次,就做神仙去。钱挣多少才是多?他已经知足了。

    他并不看好李嘉诚,说他是失败的,因为70多岁了还在一线冲锋陷阵,只能说是后继无人。他应该放权,那样的话,他才是更成功的李嘉诚。

    富人有这样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穷人的幸福并不比他少。

    虽然挣的钱少,回到家,老伴会问寒问暖,并且把力所能及的事做了。老伴会唱戏,他便学会了拉二胡,吃过饭,必须唱一段的:西皮二黄,从古唱到今,有多少欢乐在里面?他也是知足的,虽然穷是穷了点,甚至舍不得吃方便面,一年到头吃挂面,可有老伴的爱,有那喜欢的京剧唱,他也知足了。他看得很开,并不羡慕那些有钱人,用他的话说:有钱人也有他们的难处。

    老伴没有去过北京,他就骑三轮拉着她去,一边走一边唱。有电视台拍下他们来,说他们是浪漫的大篷车,他笑笑说,就是图个乐。

    穷人和富人的快乐有多少区别?如果用钱来衡量,区别很大,富人可以用钱买来很多看似快乐的快乐,穷人不能。如果用精神来衡量,那几乎是一样的,他们感受到的快乐,谁也不比谁少多少。

    两种生活,一样人生,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很幸福,钱多点钱少点,真的不重要。我喜欢这样活着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活出美丽的心情,那才是最美妙的人生。
                                          
                                      敲自《人生与伴侣》2005-10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2 20:22

                    乾隆能上房吗?
                                    
                                               冯骥才

    前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红极一时,大清乾隆皇帝摇身一变,成了英俊的武生;背刀仗剑,抬腿上房,飞檐走壁,横扫群恶,一边还和各样美女胡搂乱吻,纠缠不休。一时,对这部大大离谱、纯属虚构的电视剧褒贬皆有。褒者说,通俗作品不必认真,不就为了找个乐吗?贬者说,编造总要有“度”。要对历史负责,对知识负责。这样会使年轻人误以为乾隆原是个浪荡公子。争论从来不会有结果。再说,人家剧名上明明写着“戏说”嘛。就这么一部“戏说”,还会闹出乱子?

    没料到,如今已是“戏说”的天下了。

    耍刀舞棒的远非乾隆一个。历代君主,东西洋人,老僧老道,村女渔姑,骚人墨客等等——连唐伯虎和纪晓岚也身怀绝技,动辄一掀桌子,杀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正史全成野史,正剧全成闹剧,真人全成戏人儿。

    同时,这戏说一蹿,跑出了电视剧,甚至跑出荧屏。从商家广告到名家讲坛,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民俗事物到文学经典,谁想怎么搞笑谁就怎么干,张口就来,到处现挂,如果搞笑还“抓”不住人,还嫌不过瘾,干脆就恶搞。戏说对象本身的真实已经没人去关心。戏说者所关心的只是他的过程是否有吸引力。吸引力是戏说的目的。这正是商业文化的特征。

    看看如今的古装武侠题材的影视吧!不论长篇连续剧,还是大片巨片,绝大部分没有确定的历史朝代,没有确定的地域,自然也就没有特定的地域文化。只有一个抽象的粗鄙化的“历史”空间,然后就信手胡来了。一群男男女女,本领大得没边,身穿的古装像时装,发型像朋克或披头士,说话全是现代人的口气。在刻意捏造的极其弊脚的戏剧冲突中(仇杀,争权或三角恋爱等),打打杀杀,从头到尾。有趣的是,当这些影视片被一些年青人恶作剧地恶搞一番之后,影视制作人还真的动起火来。这可真怪了,你把庄重的历史都“恶搞”了,还在乎人家来恶搞你?

    进而说,为什么戏说可以随意颠倒历史,糟蹋文化经典,既没人反对,也无力反对?回答应该很清楚:市场霸权。

    如今所有文化都在努力市场化。市场是钱说了算,市场需要戏说,谁能说不?

    为什么市场需要戏说呢?这很简单,为了新奇,为了搞笑,为了卖点——有了卖点还可以继而制造流行。这就是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快餐性的。快餐才销得快,娱乐才好消费。有人谴责商业文化太浅薄。这种指责没道理。商业文化是不追求深刻的,更不能“发人深思”。“发人深思”会造成消费障碍。还有人谴责商业文化不能持久,留不下来。这话很对呀!人家商业文化从来就不追求传世,只求红极一时。因为红的时候可以大把捞钱。传世是让后人赚钱,红了可以自己捞钱。

    一次几位女学生对我直言:“我们就是想做超女。”

    我问她们:“你们知道超女是一种流行性的文化商品吗?知道商品的市场规律吗?”

    这几位可爱又天真的学生不明白我要说什么。我告诉她们:“一般流行商品的规律都是先热销。热销的原因是市场炒作的好,炒作得成功。最成功的炒作可以使商品红遍天下,无人不知。但流行的东西不会总流行。当它被另一种炒作起来的商品取而代之时,便会冷落下来,渐渐陷入低谷,成为滞销。滞销的结果是被市场甩掉,那就该被‘清仓’了。”我还说,“你们可以选择这种商品文化,但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对‘滞销’和‘清仓’要先有心理准备。”

    流行文化是一过性的。因此它们一定是好接受的、好消化的,肤浅的,又是新奇的、刺激的、眼花缭乱的。我们不该责怪这种文化,商品经济的时代一定要产生商品文化。但一个社会不能全是这种文化。就像生活不能天天是嘉年华。不能全是胡编乱造的历史和错乱的时空,全是搞笑与戏说,全是揭秘与猜秘。不能一切全是儿戏。数千年升华出来的文明经典、民族英雄、精神偶像不能任我们随意亵渎糟蹋,而只为了一时的取乐。

    有人对我说,我们有五千年文化,历史长,人物多,总不会都被戏说了。

    我摇摇头告诉他,前些天一位南方的业余作者对我说,他们县里已经花钱把能写东西的人请去,叫他们根据县里的各个旅游景点——有古代的也有新造的,编一些离奇好玩的“民间故事”,供县里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好把“旅游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

    连我们大地上的文化记忆也被戏说了,而且早被旅游市场戏说和胡说了。这不可怕吗?想一想,我们的文化在上个世纪曾经被扫荡、被腰斩,今天再被戏说、被伪造,还能“博大精深”吗?我说的“博大精深”不是在博物馆里,而是在公众自我的文化感觉中。


    冯骥才就是冯骥才,说写所言就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义正词严,看了令人拍案叫绝!棒!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3 16:58

             15部世界名著中的经典一句话


  1.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
  2.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
?
  3.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4.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童年》
?
  5.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
  6.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儿子与情人》?

  7.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
  8.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9.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10.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培根论说文集》?

  11.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
  12.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13.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督山伯爵》)

  14.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
  15.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6 23:09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47 编辑


                      洗手间的晚宴

                                    周海亮


   
    保姆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方中的一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


    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主人对保姆说;“今天你能不能辛苦一点,晚一些回家?”保姆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你把他也带过来吧。”保姆急匆匆的回家,拉了儿子就往主人家赶。保姆说:“带你参加一个晚宴。”

    保姆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她说:“你先待在这里,晚宴还没有开始,别出声。”不断有客人光临主人的书房。或许他们知道男孩是保姆的儿子,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亲切的拍拍男孩的头,然后翻看主人书架上的书。男孩安静地坐在一旁,他在急切的等待着晚宴的开始。

    保姆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保姆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他把儿字叫出书房,并将他关进主人的洗手间。主人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你的,”她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盘子是从主人家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给儿子买香肠了。

    男孩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淡淡香气,幸福极了。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唱起歌来。

    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保姆的儿子。他去厨房问保姆,保姆说:“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保姆躲闪着目光,就在房子里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快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知道,这是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问:“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给我准备最好的房间。”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主人默默走回桌前,对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着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的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独享,我们共进晚餐吧。”

    那天,他和男孩聊天,唱歌。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好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饮料和烤得金黄的鸡翅。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

    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尽管并不富有,他还是一次次的掏出钱去救助别人,而且从不让那些人知道他的名字。他说:“我始终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小心的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摘自《爱人周刊》

    我看了这篇文章,很感动,是啊,男孩的自尊,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糊弄成功的,是不可以马马虎虎就乱伤害的。富人啊,富人,这样的富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可以很肯定的说,这里面一定有他童年的影子。这样的富人多一些,我们的社会不和谐才怪!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8 09:40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4 编辑


                   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

                                                         贾平凹:

    要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要提说她的孩子——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鸡毛当令箭,不该激动的事激动,别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要说下去。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如摆砖溜儿,一块砖撞倒一块砖,不停地撞下去。我曾经问过许多人,你知道你娘的名字吗?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的名字吗?一半人点头。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吗?几乎无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怜,人过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处,世上多少夫妇为续香火费了天大周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全然地拒绝生育,当然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但除过那些一定要生儿生女,一定要生儿不生女的人外,现代社会里的夫妇要孩子纯粹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有个乐趣,如饲猫饲狗,或许为了维系家庭。一个女人曾对我说,夫妻是衣服的两片襟,没有孩子就没有纽扣啊!

  有了孩子,谁都希望孩子小时候乖,长大了有出息。结婚生育,原本是极自然的事,瓜熟蒂落,草大结籽,现在把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了,照仪器呀,吃保胎药呀,听音乐看画报胎教呀,提前去医院,羊水未破就呼天喊地,结果十个有九个难产,八个有七个产后无奶。13年前我在乡下,隔壁的女人有三个孩子,又有了第四个,是从田里回来坐在灶前烧火,觉得要生了,孩子生在灶前麦草里。待到婴儿啼哭,四邻的老太太赶去,孩子已收拾了在炕上,饭也煮熟,那女人说:“这有啥?生娃像大便一样的嘛!”孩子生多了,生一个是养,生两个三个也是养,不见得痴与呆,脑子里进了水,反倒难产的,做了剖腹产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门”,不走“人门”,上帝是不管后果的。

  我长久地生活在北方,最愤慨的是有相当多人为一个小小的官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到位上了,又腐败无能,敷衍下级,巴结上司,没有起码的谋政道德。后来去南方了几趟,接触了许多官员,他们在位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结果也都干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他们说,不怕丢官的,丢了官我就去做生意,收入比现在还强哩!这是体制和社会环境所致。如今对儿女的教育何尝有点不像北方干部对待官职的态度呢?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就业观念又十分严重,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体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从没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了有作为的人。有人省吃俭用地买钢琴呀买绘画的颜料笔纸呀,用金钱加拳头要培养个音乐家和画家,结果只能培养出一大批挣便宜钱的半通不通的“辅导”。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儿女,生下来养活了,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中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接触这样的大人们多了,就会发现,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试想,你自己都是那样,还苛刻地要求儿女,儿女会怎么看你?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不必担心没有你的设计儿女就一事无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的,教给了他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奋斗的精神,有正规的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有社会的大学校传授人生的经验,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

  如果是做小说,作家们懂得所谓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而活人,性格就是命运。曾经流行过一种测验法,即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动物来,每个动物又以最少三个词来比喻,第一个动物的比喻词便是你的自我感觉,第二个动物的比喻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第三个动物的比喻词是原本的你。我测过百余人,发觉自我感觉不管如何变化,总超不出两类,一是良好,如龙,是飞腾的龙,威严的龙,美丽的龙,一是喋喋抱怨,如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牛,一生辛勤的牛,为人耕作的牛。可以说,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这如眼睛看不见眼睛一样。但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却是人至关重要的事!天才不是三百年才出现一个两个的,天才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关键是是否发现自己身上的天才。遗憾的是很多很多的人至死没有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天才,所以,伟大的人物总是少,众生才芸芸。

  我也是一个父亲,我也为我的独生女儿焦虑过,生气过,甚至责骂过,也曾想,我的孩子如果一生下来就有我当时的思维和见解多好啊!为什么我从一学起,好容易学些文化了,我却一天天老起来,我的孩子又是从一学起?!但当我慢慢产生了我的观点后,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强调和引导她从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譬如踢沙包,你就尽情地去踢,画图画,你就随心所欲地画。我反对要去做什么家,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继承了我的秉性,孩子胆小,我的亲戚们让孩子在外要刚硬,谁敢打你你就打他。我说,社会毕竟不是整日打架的社会,学得那么刚硬还像个女孩子吗?小不忍到底要坏大谋的。

  我对待儿女的观点,是会被相当多的人反对的,或许将永远落下不称职的父亲的声名。我虽然常常看着小学生、中学生不分昼夜地在书桌前用功,心中充满了悲哀——大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消极怠工,却把恶果转嫁于孩子——但我也得让女儿去做作业,去复习,去拿回考试的高分。我现在唯一能做到的,是不能忍受着一些女人向我讲述她为孩子设想的伟大而美丽的前景,她不停地在说,使用着连续的逗号,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句号了,我得赶紧就说:“哎呀,差点忘了,××要我回个电话的!”我得逃避,我终于学会了逃避。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18 14:44

   
    再贴一个有关对儿童进行所谓的早期教育的批驳文章,此篇和上篇亦为姐妹篇。如果这两篇文章对阳光论坛里即将做母亲的准妈妈,还有已经成为正式妈妈的,或者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正严阵以待的妈妈有启发和警示作用的话,我会倍感荣幸,甚觉欣慰。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杨东平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流毒最广、危害极大的奇谈怪论,可以视为是无稽之谈。

  据央视报道,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面对做不完的作业,发出了怀念幼儿园的感慨。小小少年已知愁滋味而开始怀旧,足令大人心酸。但我也知道,在许多幼儿园,儿童们已不堪重负,被他们的父母拴在“早期教育”的战车上,学习十八般武艺,而且收费十分昂贵。更有甚者,将开发的主意打在了母亲的肚皮上,名曰“胎教”,也开始大把收钱。把望子成龙心切的独生子女家长“诓”进来,有一个十分响亮而义正词严的理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认为,这正是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流毒最广、危害极大的奇谈怪论,可以视为是无稽之谈。我们都知道,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只有对100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义;而人生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其教育的成效、成才或成功与否的评价在二三十年后,根本就不是一场速战速决,比起跑、比爆发力的竞赛。将教育喻为一场短跑,是一种根本性的误导,基本是商家的经营之道。对马拉松运动而言,起跑线上的竞争就没有什么重要性了,连前半程的成绩也不太重要。它比试的是运动员持久的体力、耐力,整体的协调、配合、掌控能力,把握现场、随机应变、危机处理的智慧和悟性,等等。那些急于求成、一马当先的领跑者,不可能是最后的优胜者;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战略和具体策略、沉稳大器的运动员,才能通往胜利的终点。

  人生正如马拉松,最初的几步没有那么重要,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事实所证明。我们不妨检查自己的教育经验,成年后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究竟是不是小学、初中时班里的那几个学习尖子?《文汇报》报道,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曾分析过毕业自该校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三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之内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

  至于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均属少年愚钝,大器晚成;鲁迅、胡适、郭沫若等,成才之路坎坷,在漫长的探索中逐渐确定自己的路向。鲁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解剖59.3分、组织72.7分、生理63.3分、伦理83分、德文60分、化学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数65.5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作家。

  显然,这并不是说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不重要,只是说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成绩没有那么重要;而且说明人的成长、成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对人的认识远远不如对物质世界、自然规律的了解。西方教育的主流,源自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的传统,认为儿童作为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是一个特定的生长阶段,有独立于成人世界的独特功能和使命。儿童不是小大人,也不应是家长为实现自己的功利目标的工具。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它被表述为这样的幼儿教育理念:游戏是儿童的天职。因而,西方国家往往以法律的方式严禁在幼儿园进行知识教育。

  这不仅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健康、心智发展和社会化远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也是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一个孩子5岁时难以掌握的运算,7岁时易如反掌。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超越他的年龄,提前去做他难以实现的事呢?这正是当下的应试教育不断下放学科教学的难度、以及开展有“数学杂技”之称的“奥数”最令人发指之处。看到那些家长为望子成龙的梦魇所驱赶、以牺牲睡眠和健康为代价、不得不从事各种高难度的学习的孩子,我经常会想起马戏团里的小熊和山羊,他们本应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却被迫战战兢兢地钻铁圈、走钢丝!

  如果说最有可能在精神上“早夭”、输在“起跑线”上,也许正是这种幼年严重透支、被应试教育所压倒的孩子。

  还要说到“早出人才”的理念。全世界通行的6-3-3学制的合理性,16岁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18岁成人这样的规定,与接受知识的速度和程度无关,主要是基于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逻辑。15岁完成高中课程并不等于15岁已经成人。而且,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当事人,15岁上大学还是18岁上大学,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对少年班成就的介绍,无非是他们比别人早几年拿到博士学位或当上教授,这可以说明他很聪明,也可以节约几年的教育开支,此外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牺牲和失去的东西倒是非常具体的。我们经常抱怨使用现代科技缩短了动植物的生长期,致使瓜果不香、鱼肉无味;那么,我们对人的培养,是否有同样的迷误?

  当然,时下家长的集体恐慌,大多并非来自对成才或成功的追求,而是小升初或中考的现实压力,他们忍痛牺牲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参与考证热和择校热,是被逼无奈。其实,义务教育均衡化、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禁止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精神已经明确,关键是地方政府要敢于作为。例如,应当明令禁止少年儿童参加成人的英语等级考试,对这样严重损害青少年成长、严重扰乱基础教育秩序的不合理现状,还要放任到何时?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22 17:20
   
    以前看过《红楼梦》,那首《好了歌》,既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还有点对世俗的嘲弄和俏皮,挺回味无穷的,印象颇深。


    今看到俺家订的《生活文摘报 》里,有两首清人石成金的《莫恼歌》和《乐志歌》也很神似,亦有韵味。于是百度了一下,贴在下面:

                        
                            莫恼歌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贵和封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晴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乐志歌

    世人各有志,惟我听自然。我也不思量为王为霸,我也不思量成佛成仙,我也不思量黄金白米仓箱满,我也不思量家舍田园阡陌连。但愿草铺一觉眠,但愿布衣常护体,但愿茅屋不穿天。有时薄酒饮几杯,有时好书读几篇,有时散步明月下,有时高歌好花前,随时皆谷旦,到处是桃源,无荣又无辱,快活似神仙。如此足矣,更何望焉......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7-8-25 08:31
确实都是些很好的文章(我都认真地看过了,获益匪浅),谢谢前辈的分享,您辛苦了!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8-28 10:38

                     心中的童话

                                                             詹蒙


    孤独的老人与身患绝症的中国女孩


  爱德华.霍克先生是加拿大新斯科省哈利法克斯市某著名大学的知名数学教授,由于工作繁忙,他忽略了家庭的存在,导致妻子离去,身患社交恐惧症的独生子自杀.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他变卖了所有财产,开始了近20年周游全北美的流浪生活.老年后他回到了故乡哈利法克斯市,在一个偏僻的公寓里安居下来,靠微薄的年金度日.

  2006年初夏的一天,爱德华.霍克先生发现他长椅的另一头又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唯一让他惊奇的是,那个影子比他看起来还要孤独.她是一个不到10岁的东方女孩儿,苍白,瘦弱,在一个并不凉爽的夏日,她却把自己裹在严实的衣服里.老人的内心忽然被一种久违的温柔所感动,在他模糊的记忆中,他的儿子也曾经这样脆弱过.他清了清嗓子:"你要不要荡秋千,我可以从后面推你……"女孩抬头看着他,有一丝羞涩从她的眼中划过.老人试图靠她近些,还没等他落稳身体,她已经逃遁而去.

  第二天,他们又在同一张长椅上相遇,女孩儿还是与昨天同样的装束.这一次老人拿出自己口袋里的手帕,自顾自的叠成香蕉,然后旁若无人,煞有介事地剥了皮"吃"了起来.女孩儿盯着看了一会儿,终于笑出声来.霍克趁机把"香蕉"送到女孩儿面前,笑道:"女士,来点儿下午的甜点怎样?"

  女孩儿果真接过了"香蕉",他们成了朋友.他知道她叫刘圆圆,就住在他公寓的楼上,她的妈妈在中国餐馆打工,很忙,她的爸爸因交通事故一直住在医院里.她两岁时就跟随父母从中国湖南省来到了加拿大,对中国故土几乎没有什么记忆.圆圆把自己裹在长袖衣服里是因为从她出生就患有一种叫艾里克斯综合症的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只要碰到空气中的蛋白质物质,她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叫蛋白质E的特殊抗体,这种抗体会附着在身体的细胞里,当再次遭遇过敏源的时候,这些细胞就会受到刺激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当这种化学物质通过汗液排除体外时,会产生一种极其特殊的气味."在学校有人叫我臭鱼小姐,我每天都把自己泡在浴缸里,但没有用,无论怎样我都是一条臭鱼……"

  霍克在她的眼泪里看到了一种类似的绝望,那种绝望曾经也属于他的儿子.当晚,他把电话打到了华盛顿,询问一位医学权威朋友有关圆圆的病情.他的朋友沉吟了半响才解释道:"这种疾病全世界也不到30例,而且毫无治疗方法.患这种疾病的大多是孩子,病因多是由于父母基因的染色体不合所致.更要命的是,空气中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可能成为导致患者整个免疫系统瘫痪的过敏源不知何时,不知何地,不知何物都可能会夺走患者的生命……"

  霍克先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放下电话的.一瞬间圆圆的声音又在他的耳边响起:"妈妈说我不能旅行,还说我是一个命苦的孩子.学校有男生骂我是魔鬼的女儿,因为我身上弥漫的是魔鬼的味道,所以我没有朋友……"

  霍克先生按响了圆圆家的门铃.当圆圆的笑脸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好不容易才抑制住自己眼中的泪水,颤声说道:"我的女士,我只是路过,顺便向你问声好……"

  寻找一只上帝的中国鸭做朋友

  一个星期后,霍克在自己的家里用最好的烤羊腿招待了圆圆.忽然他们都被一条电视新闻给吸引了:"近几日内将有一万只来自中国的塑料鸭漂至新斯科舍半岛.这只鸭子舰队本是于1992年从香港驶向美国时,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遭遇风暴……这是批勇敢的小鸭子,载着来自遥远东方的传奇……"

  讲述鸭子的新闻已过,但圆圆还在盯着电视看.霍克读懂了她的心:"小圆圆,你想去看这些鸭子,是不是?"圆圆郑重地点了点头.霍克先生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圆圆忽然跑出了霍克的公寓.几分钟后,她带着一只恐龙陶罐回来,气喘吁吁地说道:"这是我全部的储蓄,我因为不能做飞机所以不能回国,我已经不记得中国是什么样了.如果我找到了来自我家乡的鸭子,哪怕就只有一只,我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霍克长出了一口气:"圆圆,你真的希望有一只鸭子做朋友吗?"

  圆圆的脸扬了起来,露出了期望之光:"这些勇敢的中国鸭是穿越了魔鬼都不敢穿越的北极圈的,它们是我的骄傲和勇气.一定是上帝给了它们力量.如果我有了一只上帝的小鸭子,我就能向我的同学们证明我不是魔鬼的女儿了……"

  霍克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敲打了一下,他蹲下身,温柔地捧住圆圆的小脸说道:"我的小天使,你不是魔鬼的女儿,是上帝最宠爱的孩子.上帝是西方人的上帝,也是东方人的.因为他太宠爱你了,所以才要在你的身上做些特别的记号,免得他在一群孩子中认不出你.还有,我必须要跟你妈妈好好谈一下,有关你的健康问题……"

  第二天一早,霍克在睡梦中被圆圆的敲门声叫醒.他惊讶地看着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旅行袋.她的声音里透着从没有过的快乐:"妈妈说她认识霍克先生,知道您是一个好人......"霍克还是迟疑着:"圆圆,把你妈妈的手机号给我……"

  圆圆告诉他,她妈妈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了.霍克试着打了一次,果真不通.无奈霍克只好准备了简单的行装,就带着圆圆上路了.他们从哈利法克斯出发,坐轮渡到达了新斯科舍半岛.他们到达岛上时,不巧正赶上狂风暴雨,霍克决定先在一个海边的小旅店里安顿下来.晚饭过后,霍克发现圆圆不见了.霍克着急地四处寻找着,但大雨滂沱中他看不见任何身影.忽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他急忙赶到离旅店最近的海边,果真发现圆圆正蹲在大雨里,眼睛盯着海面.霍克赶紧脱下自己的雨衣给圆圆披上,然后把她抱在怀里,大声地说道:"你疯了,孩子!你是绝对不能感冒的.还有,这么大的雨,鸭子们也一定在大海里休息,明天才会赶路的,所以你先回
房间弄干自己,快!快!"

  晚上,圆圆忽然开始发烧,霍克急得在大雨中狂奔,寻找能够买到退烧药的药店.黎明来临时,他在一种奇异味道的刺激下睁开了双眼,他才意识到圆圆已经穿好了衣服,正坐在他面前等待他醒来.那奇异的味道就是从圆圆身上发出来的,她苍白的脸说明她还没有恢复体力.他摇了摇头:"圆圆,你可能上午又会烧起来,今天必须休息!"圆圆固执地反驳道:"可鸭子们不会休息!"

  霍克无言地看着圆圆,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霍克最后与圆圆约定:如果她的身体稍有不适,他们必须马上去医院!他按照海流的流向判断,鸭子们最有可能靠近的虽然是旅店附近的海湾,这跟媒体的推测不谋而合,但由于昨夜的狂风暴雨影响,应该有部分鸭子率先被冲进5海里外的凹型海域,那里是一片无人区,海岸周围只有稀疏的几片苹果园,霍克曾经到过那里,他知道路线.他们开车经过附近的海湾时,发现那里已经挤满了记者和闻讯而来准备淘宝寻鸭的人们.圆圆看着窗外,眼中露出了担忧.霍克安慰她道:"放心吧,圆圆,没有人可以抢在我们前头见到那些鸭子的."圆圆好奇地问为什么,霍克说道:"因为昨夜我在梦中跟上帝有个简短的谈话,他说为了满足这个小天使的愿望,他一定会留给你一只鸭子做朋友的!"

  圆圆惊讶地呼叫起来:"他真的叫我'天使'吗?他真的这样承诺吗?"霍克又点了点头.

  圆圆用了好久的时间才平静下来,然后说道:"我的上帝啊,我就知道我不是魔鬼的女儿,我真的不是!"

  寻鸭之旅的意外结局

  他们在无人的海边一直等到了黄昏,但海面上还是没有鸭子的影子.霍克试图说服圆圆先回旅店休息,但圆圆坚持道:"上帝一定会遵守承诺的,如果我不在这里,那上帝该多失望啊!"

  他们饿着肚子守到了晚上9时.虽然是夏季,但孤岛的夜晚还是又潮又凉.霍克把圆圆安顿在车里,给她披上自己的外套让她睡下,然后自己到车外守夜.早晨6点钟,圆圆来到了他的身边:"霍克先生,对不起,我睡着了;还有一件事,我好象很饿……"

  霍克笑了,他告诉圆圆在海边守着,他要开车去买早餐.如果有鸭子漂过来,一定不要擅自下去打捞,一定要等他回来,圆圆答应了.20分钟后,霍克回来了,除了早餐外他还带来了今早的报纸:"这批来自中国的小鸭子好象跟暴风雨闹了点儿情绪,至今还漂流在10海里外的海水里,迟迟不肯靠岸,而它们怎样才能扭转情绪,这就要看上帝的意图了……"小圆圆问霍克先生什么叫"扭转情绪"?霍克告诉她就是重新有了好心情的意思,圆圆感叹道:"这些中国的小鸭子还挺有个性的啊!"

  又一整天,还是没有等来鸭子.傍晚,霍克给旅店打电话确认后得知,电视上说这些小鸭子已经离开了海岸线,正准备随着大西洋暖流朝美国东海岸漂去!圆圆看到霍克脸上的异样表情,敏感地问道:"电视上怎样说?"

  霍克舔了舔嘴唇,低头不语.圆圆追问道:"它们什么时候才能见我们?"

  霍克终于抬起头,鼓起勇气说道:"圆圆,也许,它们不会靠岸了……"

  圆圆的笑容在脸上凝固了,睁大了眼睛问道:"为什么?上帝是不会食言的,一定是你听错了!"

  霍克看着圆圆眼中就要溢出的泪珠,语无伦次地说道:"哦,是的,你说得对,上帝是不会食言的……也许,是他搞错了,也许是鸭子们还没扭转情绪,也许,也许,哦……"

  霍克无法把话题进行下去.圆圆的眼泪终于如珍珠般滚落,她哀求道:"霍克先生,那就让我们耐心地等下去吧,因为鸭子们一定会扭转情绪的.都怪这场暴风雨,搅了它们的兴致.等看到明早的太阳,它们一定会上岸见我们的!"

  半夜,小圆圆的身上又散发出了强烈的气味,霍克用手一摸,她浑身都是冷汗.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圆圆又发起了高烧.霍克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他强行把圆圆带回车中,启动了油门.他们还没有走出10米,就被远处驶来的警车给拦住了,霍克被迫停下了汽车."爱德华.霍克先生吗?你因涉嫌绑架儿童被警方拘捕了……"

  霍克被押到哈利法克斯警察局后才发现,圆圆的"寻人启事"已经发往了加拿大的各个警署,同时已经于一天前上了新斯科舍省新闻频道,是旅店的老板发现后向警方报了案.原来圆圆并没有向她的母亲"请假"她向霍克撒了慌.因为她知道,如果她向妈妈请假,其结果只有一个:"绝对不行".在警察署的询问室外,圆圆的母亲王新佩透过玻璃窗看着里面的情况,霍克看不到外面,不知道圆圆的母亲就在外面看着这一切.他诚实地回答了警方的一切问题,最后说道:

  "圆圆是一个非常孤独的孩子,所以当我明白鸭子不会靠岸的时候,我还是不忍心带她回来,只好又在海边呆了一夜.我现在只在懊恼一件事,她的病情会不会出现异样,还有我该怎样再次向她证明她是上帝的女儿这个事实……"

  圆圆的母亲听了这话后,眼泪流了出来.她向警察说道:"我撤销起诉,请立刻把好心的霍克先生释放了吧!"

  霍克走出警察局的时候,立即被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们围住了.面对媒体记者们的提问,霍克没有做任何回答,只是这样说道:"我现在只想乞求上帝赐我一只中国鸭.否则,我将一生无法面对圆圆……"

  晚上,霍克被敲门声打断了思绪.门外是一位陌生的东方女性,她的手中捧着一块大蛋糕.她局促地说道:"我是圆圆的妈妈,我为发生的一切向您道歉……"

  霍克请圆圆的妈妈进了家门.她没有坐下,而是直接说道:"5分钟前我接到电视台来的电话,他们说有一个来自阿拉斯加的游客3年前做海滩拾荒的义工时,拾到过一只漂流经过那里的中国鸭,他准备把它捐给圆圆……"

  霍克的喉咙哽咽了.圆圆的妈妈临别时,握住霍克的手说道:"谢谢,您让我懂得了做母亲的许多道理.也许,我对自己女儿的内心了解得不够多……"

  霍克笑道:"她真的是一个小天使,特别是她的笑容,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圆圆一个星期后出院时真的收到了来自阿拉斯加的礼物.从此,在幽静的哈利法克斯市约克街区公园的一角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个慈祥的老人和一个身着严密服装的中国少女坐在长椅上快乐地聊着,他们中间摆着一只丑陋、褪色又有些变形的塑料鸭,它总是静静地充当着忠实的听众.有人问起这个小鸭子的来历,圆圆就会自豪地回答:"它是坐着上帝的方舟从我的故乡漂流过来的,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但是,美丽的风景持续得太短暂了.当初秋的第一抹金黄洒在约克大道的枫树上时,公园的长椅上只剩下了霍克先生一个人.有人问他那个中国女孩儿和她的鸭子去哪里了,霍克先生悲伤地回答道:"走了,都走了,去上帝那里了."现在,每当霍克先生眺望夕阳的余辉时都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天使朋友.每逢此时,他的眼里总会出现泪光.他不会忘记他的小天使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谢谢你,霍克先生,我一直担心我一个人到上帝那里会孤单,现在有小鸭子陪着我,我再也不害怕了."

  霍克先生的心又充满了辛酸:"我的天使,带着你的鸭子,在上帝那里好好地等我啊.因为我孤单得太久了,我真的害怕在上帝那里还是我一个人……"
   
    附:


                   玩具鸭的奇遇


    1992年,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走了四千英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满了二万九千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鸭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从此随波漂流。
  
  在最初的三年里,一万九千只鸭子完成了六千八百英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一个围绕太平洋边缘旋转的洋流,沿途经过印尼、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七英里。
  
  但是,另一批大约一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浮冰里,随浮冰慢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了两千英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四千英里后,到达美国附近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解冻后,这些鸭子向美国东海岸漂流了两千英里。如今,这一万来只鸭子继续朝南方漂流。
  
  现在,“鸭子舰队”正向英国漂流。据预测,“鸭子舰队”很有可能于2007年某个时刻抵达英国海岸。当它们抵达英国时,总漂流行程将达二万二千英里。
  
  据报道,科学家正对这些鸭子的漂流路线进行研究,以了解海洋洋流和北极冰帽的奥秘。
  
  更有趣的是,“鸭子舰队”在全世界引发了“淘金热”,一批海洋爱好者自发组成“追鸭族”,监视“鸭子舰队”的行程。每当“鸭子舰队”即将抵达某个海岸时,他们就疯狂地涌向海滩,争抢这些著名的鸭子。日前,最初从中国进口这批鸭子的美国公司表示,愿意以每只一百美元的高价回收鸭子,却根本没人理睬——因为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鸭子的价格已被爆炒至一千英镑。
  
  鸭子还是原来的鸭子,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质地,一样的造型;可另一方面,鸭子早已不是原来的鸭子了,十四年的跨越,二万二千英里的航程,早已为原本普通的玩具鸭镀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它们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
  
  设若玩具鸭一帆风顺地到达预定的港口,它们的身价也就是几美元或者十几美元;可因了它们非凡的漂流历程,它们最终也就拥有了非凡的价格。

                                                         —— 苇笛

    此篇贴文篇幅较长,但是看了,真的很令人感动。老先生和小女孩都让我难忘,都是非常有善心的人,上帝啊,让他(她)们在天堂再欢聚吧!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9-2 01:17

               邓小平应对陈永贵时的深层考量


    “小平同志,这些日子你天天开会,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点子,我有点受不了。”

    1980年1月15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务院召开的会议行将结束时,时任副总理的陈永贵提前走出会议室,在休息室门口站着。很快,会议结束了,与会者陆续离去。当邓小平微笑着走过时,陈永贵上前招呼他进休息室,说有几个事要问问。邓小平犹豫一下,便点点头跟陈永贵进了休息室。


    陈永贵见邓小平坐下点烟时,就迫不及待地说:“小平同志,这些日子你天天开会,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点子,我有点接受不了。我想问一下,你究竟还执行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究竟还要不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还算数不算数?”


    邓小平听了,抽了口烟,朝陈永贵看看,笑了笑。后来陈永贵对人说,邓小平那天的笑,让他非常可怕。邓小平将半截烟掐灭在烟缸里,冷峻地说:“你以为现在还是‘四人帮’在台上的时候吗?提的问题这样可笑,简直像三岁的孩子那样的幼稚。在中国:)的历史上,我是最有资格讲这种话的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我最有发言权。你才加入:)有多久呢?永贵同志,我希望你还是按照一个:)员的标准,首先检查一下自己吧。”

    陈永贵不服气地说:“你不要忘记你站出来的时候的检查,你不要对:)耍两面派,你应该考虑一下现在你究竟是要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


    邓小平不等陈永贵说完,提起公文包转身就走。


    “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两年半前,也就是1977年7月14日,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陈永贵见到了好久没见的邓小平。此次会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原有职务。陈永贵会前握了一下邓小平的手,说:“想不到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小平同志,这回你可要吸取教训了。不然,还会犯错误的。你年纪已经不小了,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好好地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吧。”

    邓小平望着朴素的陈永贵笑了笑,不露声色地说:“今后还得你多指教呢,永贵同志。”


    陈永贵说:“只要都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什么样的困难都好克服,毛主席离开了我们,还有他的光辉著作嘛,还有他的接班人嘛。”

    邓小平不慌不忙地把他拉到休息室,亲自给他递上一支大中华香烟,和他坐在一条沙发上谈了起来:“永贵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可能我们这些人不如你。我想请教你一下,你说毛主席倡导的作风里,有哪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陈永贵抽了好几口烟,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邓小平说:“我认为,毛主席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最根本的东西。”


    陈永贵点点头:“我同意你的意见。”

    邓小平继续说:“恰恰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我们一些同志没有弄通毛泽东思想。比如‘四人帮’,他们口口声声喊高举,林彪都把话说绝了,你能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吗?只背诵一两句语录,只言片语地讲几句毛主席的话,那不叫听毛主席的话,你明白吗?”

    陈永贵张了张口,好半天才说了句“明白了”,其实他根本没弄清邓小平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


    两年半过去,显然陈永贵没什么变化。据中央组织部同志反映,在邓小平复出前夕,他曾多次对华国锋说:“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他要解放出来,人家会说我们是毛主席的叛徒,是背叛了毛主席事业的。再说,邓小平出来了,能把你放在眼里吗?”

    刚复出的薄一波也有反映:

    曾经在1967年初,专程赴京批斗他的陈永贵,十二年后又在北京相遇。陈永贵虎着脸对他说:“有个常识你也应该知道,要不是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不管是你还是小平同志都不会平反昭雪,也不会重新站出来,更不会有今天!”


    薄一波朝陈永贵看看,微微一笑,说:“按照有些人的本意,我们这些人根本不应该平反。只是由于全党的努力,由于:)大多数人的力争,有些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接受眼前这事实的。”

    陈永贵听了,显得有些狼狈。

    “邓小平是好人,他没有把我关起来,还给我好吃好住的”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四同志辞职后,中央收到大量山西群众愤怒揭发陈永贵的来信。

    邓小平面对山西群众的揭发材料,脸色越来越严峻。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政治局多数同志建议让陈永贵停职检查,邓小平也持相同意见。他轻叹一声说:“他本来可以成为出色的农村基层领导人,可硬要把他放在国家副总理的职位上,这不是让他活受罪吗?”


    陈永贵让秘书代他写了辞职报告后,邓小平找他谈了话。邓小平额上的两道浅眉往后一扬,将手中的烟斗一拧,说:“你作为一个党员,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是必须服从党的纪律,就像我们当年也服从党的纪律一样。如果背着组织搞阴谋,那就不是一个:)员了,那就要按照党纪国法来处理一切问题了。譬如对待‘四人帮’的处理,就不是党内矛盾的处理方法,而是用刑法来处理。”

    邓小平的话,对陈永贵有相当的震慑力。他隔了好久,才说:“我向中央保留我的意见,但我服从党的纪律和规定。”

    邓小平眯缝起眼睛,又点燃了一支香烟,说:“一个:)员应该能上能下,譬如我在建国以后就两次被打倒,两次离开了中央的领导职务,但是我并没有倒下,也没有搞任何非组织活动,依然是严格地进行自我检查。我不是要求你像我那样,但是我希望你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和纪律做。你并不是‘四人帮’,中央知道你在过去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好的。对于你的缺点和错误,你能认识多少就检查多少,中央并不要求你非要怎样。但是,你一定要严守党的机密,不要和别人搞非组织活动。”


    此次谈话后,陈永贵去向华国锋辞别。

    他的眼睛红红的,好像刚哭过不久。他头上已摘去了那条熟悉的白毛巾。就连那身白布衣服,也看上去没了往日的光彩。他说:“都过去了,好似一场梦,不过我不后悔。我这一辈子能够和毛主席连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一场了。人总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的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不怕你笑话,我这个人是有造化的,活了这么一把年纪,我在任何社会下都是能够风雨无阻的人,到了我这个地步,你想想一个农民大老粗容易吗?”


    上世纪80年代末,当陈永贵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终于恢复了自己一个农民的本来面目。他对去看望他的人说:“我梦见毛主席了,毛主席让我继续到另外一个地方给他干事。我死了以后要把骨灰埋在大寨。邓小平是好人,他没有把我给关起来,还给我好吃好住的……”

                                         
                                              (顾育豹 摘自《金秋》)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9-29 10:02

                     喜欢钱,就大胆说


                                                     王福重

    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

    据说,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还是一个读书的少年时,在课堂上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就对老师说,这句话肯定是胡说。他说,如果说金钱是粪土,朋友值千金,那千金又是什么?不过金钱耳!所以,这句话毋宁是说,朋友就是粪土!你看,这不是骂朋友么。

    问题不止于此,类似的尴尬很多。比如,当我们想褒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心地纯良、甘于牺牲、好得不能再好的女人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根据“金钱如粪土”的法则,这等于在说,她有一颗粪土一样的心,这不是侮辱天下最好的女人么!

    我们对一个好官员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他不贪污。新闻常常这样描述:某官员拒绝了巨额金钱的贿赂。问题在于,如果金钱是粪土,拒绝金钱等于拒绝粪土,又有什么了不起。不拒绝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报道,经常是这样的,他们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来拿低工资。如果金钱如粪土,他们拒绝了,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金钱能作为判断一个人品德高洁的标杆,那么金钱怎么可能是粪土呢?

    一句“金钱如粪土”,一句“金子般的心”,这两句完全矛盾、正好冲突的话,居然长期共存于我们的基本理念中,这表明,国人在价值观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混乱。也许有人会说,啊,我尊重劳动换来的金钱,但是有些人钱来得不明不白啊,这样得来的钱就是肮脏的。

    即便这样,钱本身也不能说是肮脏的,真正肮脏和应该受到鄙视的,是那些手段和那些人,金钱却是无辜的。一把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不能因为有人把它当做杀人作案工具,我们就说菜刀是坏的,刀还是那把刀,坏的是人。当然,我们强烈谴责那些靠受贿、欺骗等下作手段牟取金钱和财富的行为。

    一个人有了钱,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一切,爱情、友情,都是金钱交换不来的东西,但却是世间最宝贵的。但是,金钱与这些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关系,它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冲突。如果说有的话,也是人在那里起作用,而不是钱。

    别那么虚伪了,如果心上喜欢,就大胆说出来,我喜欢钱好了。

                                               (摘自《都市文化报》)

    说得在理,还真是这么回事情。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9-29 10:17

    特将下面贴的这篇池莉的文章献给喜欢散步的朋友,这些个朋友中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绿罗裙,我早知道她爱散步,想必深知其中三味。

   
                       快乐藏在自己的内心


                                                      池莉

    经常有记者问我:“请问你有什么个人爱好?”早年我经常被这样的提问堵在那里。后来我有经验了,接口就回答:“没什么。”其实,怎么会没有什么爱好呢?只是不愿意与记者说罢了。因为说不清。个人爱好既不是大众爱好,也并非流行时尚,这一点许多人不懂。很多记者希望你的回答是“登山”、“网球”或者“开车”、“时装”等等。其实我的个人爱好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甩手闲逛。 
 

  一般都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出门,两手空空,神态超然好似出家。每次的路线不一样,但有一个基本规律:首先在我们生活区转悠一圈,之后出大门,步伐矫健地往人烟稀少的地方行走。这一趟下来,大约两个小时左右。结果是血液循环良好,全身温暖通透,心平气和,神清气爽。
  
  一路上,比如我看见家家户户的电视都开着,有的还是大屏幕,我就很快活。因为我既没有花钱买这么大的电视机,又不花电费,还不怕静电、辐射,以及久坐不动肚腩长肉,还不用经常后悔为一些格调不高的节目浪费宝贵时间。

    我看见人家围坐客厅打麻将,心里也快活,因为我不会打麻将且不喜聚众热闹,又少了一份应酬多了一份自己的时间。

    在路边,我看见一个中年女子在拍照,背景是原野、夕阳、国道与时髦登山车。只见她乔致乔张,搔首弄姿,一再匀粉拍脸,却把灰尘扑满旅行鞋,大约这是要发到网上去的,大约主题要叫骑自行车穿越中原吧!我很快活,为自己对于当代社会状态窥一斑见全豹。也为我自己一向不爱照相也不爱以照片示人感到满意:多不矫情啊,多不虚荣啊,多省钱啊,多省表情和精力啊。

    再看大路那边,川流不息的车又出事故了,追尾、碰撞、吵架、狼烟升腾,气极败坏,交警呜呜地鸣笛赶来。我真是非常同情驾车人,尤其同情女性,刚才还洋洋得意,转眼斯文扫地,头发急白。不过抱歉的是我依然很快活,因为我没有车,也从来不曾想要车。因此我就不会遭遇有车的危险和麻烦了。少花多少钱,少操多少心,少着多少急啊!

  天渐渐黑去,我逐渐远离人烟与城市灯火,沿路遇上蟾蜍、多脚蛇和小虫虫们。我不怕。我不伤害它们,我敬畏它们,我的脚步声和气息都在传达我的心意,它们都懂。小时候也曾害怕荒野,长大了却害怕闹市。尤其现在,银行和抢银行的,打劫和被打劫的,偷盗和被偷盗的,都集中在闹市,至少也是在公园。我行走的荒野没有任何物质,是富人与穷人都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我自己也身无分文,无任何金银首饰,还不佩手机戴手表,真是一干二净心里宽啊!快活!


  原来樟树是春天换季,几乎是一夜落尽枯叶,枝头却先孕花蕾。是那种含蓄的花蕾,摸摸,一手的樟木香,拣起地上的黄叶,闻闻,依旧充满樟木香,遂拾得一捧,装进口袋,好生晒晒,岂不也是很好的天然熏香么?快活!却可怜竹子,换季是这样地难,叶片要一点点地枯黄,难怪潇湘馆的林妹妹,最难消受的正是春了。看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士生活原则,也是要因人而异的。几日不见,樱桃已经结出小果子。野苇子春风吹又生了。看大堆的建筑垃圾也有趣味,只要它们堆积得时间久一些,便有野草野藤悄然攀爬,默默地展开怀抱,大有呵护的意味,便觉得草木真是有情意的东西啊!

  就这样,我每次甩手闲逛,每次都是快活的。回到家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说:“太好了!”是什么太好?我要说:是一切!是眼睛看到的,是手摸到的,是鼻子闻到的,是心里想到的。是在学会放弃身外之物,这就是好。一个人身外之物越少,精神空间就越大;物质越少,累赘就越小。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10-6 18:01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2 编辑


                  你能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吗?

    格雷.贝克是美国《探路者》杂志的一名记者。前不久,他去意大利采访了三个特殊的人物。这三个人在疯人院里被关了28天,而他们全是精神正常的上班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名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黑人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精神患者逃掉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失去工作,他把车开到一个巴士站,许诺可以让人免费搭乘他的车去某地。最后,这名司机把其中的三人,作为精神病患者送进了指定的医院。

    为了避免院方产生怀疑,在交接的时候,他还这样告诉医生:这批病人比任何一批都难以押送,不仅容易激动,而且还胡言乱语。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这三个人一走出车门,就被强行架到床上,并绑了起来。当这三个人意识到自己被带进了精神病院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他们身上所有的物品及腰带,都被医护人员不容分说地取走了!

    格雷.贝克关心的不是这个故事,他想了解的是,这三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患者,从而成功走出精神病院的。下面是他采访的片断(为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格雷.贝克把受访者的真名全部隐去,以甲乙丙代替):

    格: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你都想了些什么?

    甲:我想尽快逃出去。

    格:为了逃出去,你想了些什么办法?

    甲:我想,要想走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格:你是怎样证明的?

    甲:我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我想讲真理的人,总不会被人当成精神病吧!

    格:最后你成功了吗?

    甲:没有。当我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在我屁股上注射了一针。他说,地球确实是圆的,但是用得着你去说14遍吗?最后,我没有办法,只得老老实实地在里面呆着,等待时机逃出去。

    下面是对乙的采访。

    格:你是怎么走出精神病院的?

    乙:我和甲是被丙救出来去的。他成功走出精神病院,接着报了警。

    格:当时,你没想办法逃出来吗?

    乙:想了,但是没有成功。

    格:你想了些什么办法?

    乙:我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我告诉他们我是社会学家。我告诉他们,我知道美国总统是克林顿,英国首相是布莱尔,德国总理施罗特,法国总统是希拉克。我还告诉他们,我知道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马绍尔群岛的总统是诺特,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是索马雷。可是当我说到图瓦卢总理是马堤亚时,他们就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针镇静剂。我就再也不敢讲下去了!

    格:你们应该感谢丙。他把你们救了出去。

    乙:是的,我非常感谢!

    格:他是怎样把你们救出去的?

    乙:他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到读书时间,他就去读书。当医护人员给他刮脸的时候,他说声谢谢。第28天的时候,他们就让他出院了。

    格雷.贝克没有报道这三人最后是否对黑人司机进行了起诉和索赔,他只在评论里发表这样的感慨: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

    后来,有许多人在该文的网络版上留言。有一个人的留言我读了感触颇深。他是这样说的:那些用某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真理在握的人,那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知识丰富的人,包括那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很有钱的人,都可能被认为是个疯子。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


                                                           刘燕敏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7-11-3 21:27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0 编辑

                     没有孤独哪来的美

    大概是我这个人比较懒,祖国的山河好大,我没心思看,平时出差,也不爱到处闲逛。我从来都是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拿出门这件事来说,一想到出门要坐车、换登机牌、排队安检、上飞机、下飞机、到酒店办理住宿,然后再重复一遍回到北京,我想着就烦。所以,平时能不出门就坚决不出门。

    我不知道这种为国家交通、旅游事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小时候我挺爱出门的,一说要出门,提前几天就进入状态,彻夜难眠。后来长大了,就忽然不爱动了,想来想去,我发现可能是自己没有耐性。比如说排队买票,我没耐性;比如说排队上飞机,我没耐性;比如说等候酒店服务人员办理各种手续,我没耐性……如果不排队,我没准儿还有兴趣。可是,在这地方,有你不排队的事情么?

    至于旅游,其实我是喜欢的,看到风景总是心旷神怡的,可是我就怕人多。恰恰中国又是人口大国,走到哪里都不缺人,旅游能看到什么风景呢?看到的都是人,要是这样,直接去趟王府井不就得了。你别劝我说远处的风景很美,但我从小发呆惯了,我曾经有过早上看着太阳东升直到看到它西落的经历。那时候的感觉是:这个世界就只有我,我怎么去感受都由我自己决定,没有别人干扰,耳边是天麓,没有杂音,说白了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感觉。

    假如,在这个境界里,突然出现一个人,并且与你无关,你就会走神;如果再出现一个人,并且与你无关,你就会加重走神的程度;如果再出现10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一万个人……这个世界就是另一个意思了,所以也就没了风景。诗人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明白诗人在这首诗里试图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可以给自然带来一种生机。所以,卞之琳比柳宗元更孤独,所以需要有人来串场,这样的自然才是真实和亲切。“独钓”之孤独,有些死寂,而“你”“我”融入风景之中,则有一种生动。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卞之琳老师有一天推开三层小阁楼的窗户,往外一看,桥上站着3000多人看风景,估计这样的风景只能装饰他老人家的噩梦。现在到处都是这样的风景,没办法,谁让咱们人多呢。

    诗人的浪漫不仅仅是发乎情,更重要的是玩味其中的境界。这个境界其实就是自然造化与人的性情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美的,它像一笔财富,让你和他去慢慢分享。反正财富就那么多,突然有个第三者插足,你就得分给他一部分,来又有了第四者、第五者、第六者……直到第N者,分到你心里的财富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趋近于0。你想想,11万人进故宫,你最后看到的可能不是红墙琉璃瓦,而是后脑勺。  
  
    有些风景,它能承受被享受的人次是有限的,在这个限度内,它是美好的;超过了,就没好了。记忆中我去过三次长城,头两次不清楚了,第三次是在一个大雪天,我和同学决定逃课,去八达岭。那天,长城上几乎没有什么人,那次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八达岭,那时候才知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记忆中我只去过三次颐和园,后两次我忘了。但记得第一次,那是个非周末,天上有雾,没有几个游客,我和同学去了西堤,整个颐和园出奇的安静,似乎能听到老佛爷眨眼的声音,那次我感到了颐和园的美。我记忆中的颐和园,不是那个标志的佛香阁,而是一片朦朦胧胧的园林。

         
                              作者:王小峰 来源:晚报文萃2007-07-10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08-10-8 09:02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1 编辑


                           草原上的错觉
  
   去年秋天,我和家人到垻上草原去玩,辽阔的草原绿的一望无际,粉色、紫色的小花开的水鲜剔透。太阳暖得很,天空蓝得像水,海洋一样透彻。就在这时候,坡地上突然有人喊:“看,雄鹰!”所有的人都抬头仰望。果然,天空中飞翔着两只雄鹰,雄鹰在空中盘旋。
许多人拿出相机,想将雄鹰拍摄下来:蓝天、白云、雄鹰,绿色的草原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

   但很快,大多数人都放下了 照相机。有人叫了起来,那不是雄鹰,是两只风筝。还有人根本看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我们正好驱车要去湖边,于是沿着公路向天空中的这两只雄鹰驶去。

   不管它是雄鹰,还是风筝,我们离它越来越近了,他正盘旋着向下飘来……我们终于看清楚了,它既不是雄鹰,也不是风筝,而是两只黑色的塑料袋,我们全都笑了。

   其实从一开始,许多人就看出了他什么都不是,但在如此美丽的地方,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美好的一面:雄鹰,或是风筝。 人们怎么会把普通的塑料袋当做了雄鹰。这使我想到心理学家所说的:我们许多时候的看法并不真实,而是我们的感官所为。我们的感官会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强化为另一种事物或景象,这种欺骗,在人的一生中举不胜举。

   只是我们不要轻易地忽略掉,它的真正来源——是出自我们内心的某种体验。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的心情处在喜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会把不美的现象变成美的,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而当我们的内心不悦的时候,眼睛则会把美的事物变成丑的,把好的东西变为不好的。或美或丑,它们逼真得近在眼前,与我们的内心感受遥相呼应,而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

   让心情好起来,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我们的内心就会涌入大量的美。人活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往往比客观世界更为重要。

--------------

   此小文挺耐人寻味的.............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08-10-9 20:27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的心情处在喜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会把不美的现象变成美的,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而当我们的内心不悦的时候,眼睛则会把美的事物变成丑的,把好的东西变为不好的。或美或丑,它们逼真得近在眼前,与我们的内心感受遥相呼应,而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

   让心情好起来,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我们的内心就会涌入大量的美。人活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往往比客观世界更为重要。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10-1-22 17:16

              中国与世界比较,打几分?


    这里选了15个国家的六个项目来打自己的主观印象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这六个项目分别是:(一)计程车,(二)贫民窟,(三)书店,(四)军人,(五)闲人,(六)排队。

    计程车“指数”

    发展中国家计程车的一个特点是“黑车”多,你一出机场,就会有很多人拉你坐他的车,说明这些地方无序文化还占主流。美国计程车司机座位背后都贴有“乘客权利宪章”,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官司过多、律师过剩的法治国家。在印度这样的国家,计程车上倒是有计价器,但很少使用,司机张口给你个价,你说要用计价器,他就向你要空调费、行李费等等,反正怎么都要敲你一笔。非洲一些国家的计程车有点不敢坐,除了车状恐怖外,还出现过很多“黑车”抢劫的事情。在街上可以随手招到出租车的地方,一定是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国家,如中国和越南。中国的计程车总体水平在世界上大概位于中间的水平。以下是我的计程车印象分:

    瑞士、英国5分;美国、法国、希腊4分;中国、土耳其、以色列、巴西、阿根廷3分;越南、埃及、印度、俄罗斯2分;肯尼亚1分。

    贫民窟“指数”

    印度的贫民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其大城市甚至会有一半以上的居民住在贫民窟里。非洲的贫民窟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如果没有警察“护航”而贸然进去的话,一定会被洗劫一空,进得去出不来。在发达国家,贫民窟已基本绝迹。中国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贫民窟、棚户区大量减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的贫民窟印象如下:

    瑞士、英国、美国、法国、希腊5分;中国、俄罗斯、阿根廷4分;土耳其、以色列2分;越南、巴西、埃及2分;印度、肯尼亚1分。

    书店“指数”

    伦敦、巴黎和纽约的曼哈顿,除了有许多环境舒适、服务周全的大型书店外,还有大量的个性化书店、旧书店、专业书店、特色书店等。非洲国家的书店最可怜,数量少,门面小,顾客稀,里面一般只有一些中小学教材,还兼售文具用品,这些国家也有少量专门为当地白人开的书店,都是从欧洲进口的书籍,当地人消费不起。中国的书店进步很快,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有许多大型书店和特色书店,可以打4分。我们书店的人气世界最旺,说明我们国家在向上走,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总是有希望的。

    英国、美国、法国5分;瑞士、希腊、阿根廷、以色列4分;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巴西3分;越南、埃及、印度2分;肯尼亚1分。

    军人“指数”

    土耳其军人一举一动,给人感觉有模有样。希腊军人举止看上去比较松散,卷着衣袖抽烟的我也看到过。这两个历史上的夙敌如果交战的话,我估计希腊军队要败下阵来。以色列的军人个人素质相当优秀,我曾和以军一些青年军官交谈过,他们都能说一些英语,而且很懂专业技术。我也见过不少在使馆前站岗的埃及士兵,一会儿向人要香烟,一会儿向人要饮料。埃以如果发生战争,埃及要胜,恐怕不易。

    我认识的外国人中对中国军队赞扬最多的是美国已故知名作家索尔兹伯里。他多次对我说:中国军队的素质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下面是我对15国军人的印象:

    中国、英国、美国、土耳其5分;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瑞士、越南4分;希腊、印度、巴西、阿根廷3分;埃及2分;肯尼亚1分。

    闲人“指数”

    瑞士的失业率低,给人感觉人人都有事干。美国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社会竞争激烈,但黑人区明显松散,闲人较多。印度的“闲人”出奇多,说明这个国家人口政策乏力,失业率高。中国的大城市生活节奏很快,“闲人”少,好像人人都在忙着什么事儿。法国、希腊失业人数不少,无所事事者也不少,特别是巴黎郊外的北非移民居住区。以下是我的比较结果:

    瑞士5分;中国、美国、英国4分;法国、以色列、巴西、阿根廷、越南、俄罗斯、土耳其、希腊3分;埃及、印度2分;肯尼亚1分。

    排队“指数”

    西方国家中,德国人和英国人排队是最认真的,哪怕只有两个人也会排队。法国人排队也不差,只是看上去更加随意一点,但即使大家看似随便站着或坐着,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谁在自己前面,决不会抢在别人前面办事。我印象中排队较差的是印度人和我们中国人,哪怕只有三五个人,也往往争先恐后。即使排队了,人与人往往也靠得很近,生怕别人插进来,也不容易优雅起来。以下是我的排队指数:

    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希腊5分;俄罗斯、阿根廷、以色列4分;土耳其、巴西3分;中国、越南、埃及、肯尼亚2分;印度1分。

    中国以何形象立于世界之林

    归纳一下,我的六个横向比较项目中,中国得分如下:

    军人5分;贫民窟4分;闲人4分;计程车3分;书店3分;排队2分。

    我由此而产生了这么几点感想:

    第一,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强大的国防,就等于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脊梁。中国军队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军队都交过手,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如此出众,世界上极为少见。

    第二,邓小平多次说过,如果说他有什么专业,那就是军事。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领导人,他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军队能打仗,他从中国军队的崛起中看到了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也使得我们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崛起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心。

    第三,我们是个人口大国,但无所事事的人相对比较少,这说明了我们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说明我们人民有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

    第四,我们的书店处在世界的中游水平,这不太符合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定会水涨船高。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并可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文化立国”的概念,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发展。

    第五,我们的排队之差,令人汗颜。不排队不只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它也折射出了我们文化中的某种无序状况。我们的民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社会无序文化仍然较为严重这个现实出发,来进行设计和推动。

    我也希望在我们推动市民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不妨采用打分这种方法来进行一些横向比较。可以考虑建立一批比较有公信力的民调机构,对我们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表现,让公众来打打印象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这也是一种市民监督和民主建设。这样可以激励各个地方的干部和市民更多地关心本地区、本部门的集体形象,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持之以恒地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文明。


作者: 绿罗裙    时间: 10-1-23 07:27
又见半百的辛勤转载,辛苦了,谢谢!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10-3-1 09:35

   
                         “时尚女人”之死




                                                                    柯云路

  当我们追逐富有时,有没有想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呢?

  原晓娟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按照世俗的意义,她算得上成功者。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3年就任《时尚先生》编辑部主任。2006年,她参与创办了时尚集团的第15本杂志《美食与美酒》,并任编辑部主任。那一年原晓娟才34岁,风华正茂,被誉为美食界才女。然而,就在事业和生活一派光明时,她遭到重重一击。

  2006年7月,她被意外地确诊为胃癌,且已重至三期。为了确定病因,医生问她可有家族癌症史,原晓娟查遍三代也没有在家族内找到一个身患癌症的人。在深刻的反思中,她终于悟到了致病的原因,那就是错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作为美食杂志的资深编辑,原晓娟的工作就是吃遍天下美食。她必须不停地穿梭往返于大大小小的宴会,而中国筵席的丰盛天下闻名:冷的热的,甜的咸的,干的稀的,荤的素的,油炸的烧烤的,宫廷的家常的,传统的创新的……面对如此丰盛的美食,哪怕一个人再有所节制,每样东西只蜻蜓点水略尝一点,一顿饭下来的食量也相当可观,更不要说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各类酒水。长此以往,会对肠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与普通食客不同的是,原晓娟不仅要吃,还得边吃边想怎样写文章推介和宣传。于是,就餐时本该提供给肠胃消化的血液大量回流向大脑,使肠胃严重供血不足。

  此前,原晓娟一直自豪地把自己的胃称为“铁胃”。也不是不知保护,为了不加重肠胃负担,她往往会在饱餐后的第二天尽量少吃。但这样一撑一饿,反而加速了对胃的伤害。

  确知自己患上癌症后,原晓娟并没有放弃,她穷尽了能够使用的各种医疗方式,不惜花掉大量钱财,以至于将一处房产卖掉。不到一年的时间,历经数次手术,直至将胃全部切掉。这位躺在床上的“时尚女人”把病中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写成博文,激励自己,也警醒他人。她这样感慨:贫穷和富有就是一场病的距离。

  尽管进行了顽强抗争,由于癌细胞已大面积扩散,2007年4月,原晓娟终告不治。她死在最好的花季年华。

  几十年前中国流行一种说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变成“身体是成功的本钱”了。我以为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健康是人生之本”。生命是附着于身体的,身体垮了,一切所谓的“成功”、“幸福”都谈不上。

  我曾写过一句话:“自由是感觉不到的,我们通常感觉到的是不自由。”转换到这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健康是感觉不到的,他们通常感觉到的是不健康。当人们对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感觉时,常常因为它不舒服或有病,比如感觉到头的时候是因为头痛,感觉到心脏的时候是因为心脏难受,感觉到肠胃的时候是因为肠胃不适。当我们对身体的器官没有感觉时,不会对它施以关照和爱护,而且以为用不烂、拖不垮。一旦意识到不舒服,往往已成疾患,悔之晚矣。

  身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终生伙伴。对终生伙伴,要懂得足够的理解与尊重。




作者: 半百老头    时间: 10-3-1 09:37
又见半百的辛勤转载,辛苦了,谢谢!不客气
绿罗裙 发表于 10-1-23 07:27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