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默默老师,我想问问你,关于心里按钮该怎么办 [打印本页]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3-29 19:03
标题: 默默老师,我想问问你,关于心里按钮该怎么办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4-11 14:11 编辑

默默老师,我是双相,事实陈述是,小时候父母说的一定做到做好,父母心里想的都做到,特乖巧,没有愤怒,情绪平和,可是我的心目中,我有个忧伤的童年,父母离异,被送到比较远的外婆家,后来他们都病死了,我被妈妈和刚结婚的继父接回来,那会我像个大人一样,很懂事,可是现在怎么了,借着病发泄?对继父不会,他是个好人,对老公也不会,不知道为啥,就对妈妈会,有时候妈妈一句话,我就会跳起来,很愤怒的情绪,然后妈妈就和我吵,一般引起这样情绪的话语多是批评我,管我,我觉得她控制我,干涉我,啥都要听她的,或许她本意不是,或许是建议,或许她真干涉太多,在我这里就觉得又是必须要听她的,一下子就控制不了情绪了,或许我们心理界限模糊,不该走得太近,也克服不了,妈妈是被抱养的,养父母都死了,我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我们有时候关系特别好,感情特别深厚,彼此啥都舍得付出,有时候就这样吵架,然后1,2天和好,其实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的剧情,有时候肝肠寸断,有时候天昏地暗,很用力的吵架,很伤心,也散不了,我觉得可能是我心理按钮,要不就是我体质肝火旺,经常口干舌燥的,要不是我情绪管理有问题,本来就是情感障碍,,要不就是小时候压抑多了,现在借着病发泄,我也不知道了,想请问问你是咋回事,我该怎么办,其实都是鸡毛小事,这样也很不好,不知道咋了,想过得更好,别这样了,貌似自己很难控制似的,谢谢
作者: 吴晓芬(默默)    时间: 16-4-15 17:38
碧水清秋你好,我在想你的双相是否已经得到了确诊,关于躁和郁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可否描述一下?
你用了一个很妙的形容词,按钮。
对妈妈的愤怒负面的情绪,就像按钮一样常常被碰到,一碰就有像洪水泛滥一样无法遏止的涌出。或者比喻为火山爆发也可以。你对这个情况很困惑,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子,更不明白为何只对妈妈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去看到情绪的背后是什么。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海浪是个孩子》,那篇文章来自曾经一位患有边缘人格的来访者单方与我结束了咨询关系之后我的感受。所有的问题的背后,是一个隐藏在深处的被抛弃的小孩。对一个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来说,被母亲抛弃的体验,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是比绝望还要恐怖的东西。
若是有确诊为双相,那么我猜想你的分离创伤发生可能在比较早的时期,婴幼儿的阶段。
“父母离异,被送到比较远的外婆家,后来他们都病死了,我被妈妈和刚结婚的继父接回来”,你经历了两次分离的体验,而年龄足够小的时候,这两次都是严重的分离创伤。还不能确定在更早的时候,比如说婴儿期的情况。
“那会我像个大人一样,很懂事”,这句话是很让人心疼的,需要经历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一个孩子像一个大人一样特别懂事,而完全失掉了孩子的天然的天性?只有在孩子体验到深深的恐惧,无法承受的恐惧感的时候。
在上一次我坐火车的时候,夜间有个二三岁的男孩哭闹不止,一直哭着要妈妈,要回家。哭得歇斯底里。本来这对于幼儿是很正常的,多数幼儿在离开家或是离开妈妈的环境会感到不安全,特别是夜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而哭闹,需要大人更多耐心的抚慰。可是事实上我看到的绝大多数大人就像这个大人所做的一样(包括父母),那个大人可能也担心影响到别人休息,比较着急,因而在哄了没有用的情况下就发出威胁:再哭就把你扔下火车。然后男孩很快就安静了。
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年前看央视心理访谈中其中一期节目,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怀疑她偷了别人五块钱,让她“把手剁下来”,然后那个女孩真的拿刀把自己的一根手指剁了下来,而且还不哭,妈妈看到的时候吓的哭了起来,但女孩反过来安慰妈妈“妈妈,我没事”。什么样的恐惧能够比剁下自己的一根手指更让人害怕更痛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是被妈妈所抛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些抛弃是有形的,比如说再也看不见妈妈了,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有些抛弃是无形的,比如说“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爱我了”“妈妈看不到我”(心理和精神上没有被满足和看到)。这些都是心理上的“被抛弃”的恐惧。而孩子无法去表达,内心的恐惧。孩子只会马上反应,为了活下去,为了不被抛弃,变得乖巧听话顺从,变得“没有自我”,负面的感受被无意识地压抑了,否认了,于是“没有感受”。
因为表达感受是不安全的,意味着可能被否定,被讨厌,意味着会被抛弃。一个孩子竭尽全力去让自己活下来,而活下来的前提是,不被父母所抛弃,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的。

而事实上,体验到不被接受不被满足的孩子真实的感受是愤怒和怨恨的。可是防御机制会启动,否认和压抑这些真实的感受,不被个体所知觉到,这样可以更好地“活下来”,不必重复地体验那种被威胁被抛弃的恐惧感和痛苦。所以,做一个温顺的乖乖听话的小孩是安全的,是让父母喜欢的。这个“乖小孩”是我们的“假自体”,“真自体”也就是代表着真实感受的自我被隐藏了,埋在我们感受不到的某一处,可是它永远不会消失,静待着某一天爆发的时机。因为真的感受,总会要出来的。它代表着“真实自我的感受”。

这个“心理按钮”的后面连着那个伤口:曾被母亲抛弃的愤怒和怨恨的感受。那个受伤的孩子,依然在那里,时间过去了,可是伤口没有愈口。
伤口的愈口需要被自己看到,需要被自己所深深地理解,那个受伤的自己,需要被自己深深地拥抱过后,有些东西会发生变化。这个“拥抱”简单的两个字的背后有着对自己的温柔和耐心,对自己的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内在受伤的没有安全感的小孩渴望被母亲所拥抱,用愤怒和攻击对方,用一次次的推开对方,渴望去感受到对方坚定的怀抱来确认对方是否是安全的,这里面也带着报复的欲望和需求。
一般来说,选择心理咨询(即心理治疗)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自体与客体的关系的体验,个体体验到东西和在治疗过程中的分析,让个体产生的自我觉察和关系中的互动会加速个体自我疗愈的过程。
我在咨询中也发现,部分双相情感障碍的来访者,会有和边缘人格在关系中类似的体验和互动的方式。
愤怒和怨恨的那部分,是最初的被压抑的感受,背后是那个体验到被母亲抛弃的小孩。她需要在被看到和被深层的理解接纳当中渐渐地获得平息,渐渐愈合。
觉察自己的感受,可考虑借助咨询关系来更好地面对这一部分,这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越是靠近自己的感受,越是离内心的自我更近,越是有利于内在的自我整合。
作者: fendou    时间: 16-4-16 06:53
我的咨询师也在和我谈这方面,不过我认识的有点晚,我不知道我采用的心理防御只让我目前处于安全状态,实际上当人继续成长的时候,以前的防御机制严重阻碍着我。目前正在谈面对现实以及接纳。
接纳好难啊,咨询费好贵啊。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19 01:48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4-20 08:12 编辑

谢谢默默老师详细认真的解答,而且是理解我,站在我这边的,谢谢,我认可你的说法
其实我是大学那会觉得自己状态不好,在《读者》上看到广告,邮寄买了一套书叫JS,有潜意啥的,里面有心理测试,我做测试有躁郁,妈妈带着我去三甲医院心理科,其实是精神科,医生花了不到半个小时诊断我是抑郁,叫我吃药,悄悄支我出去跟妈妈说防着我自杀,我听到的,觉得不至于吧。回忆起来,那会抑郁并不重消极可是还没有到严重抑郁,不过现实中心理问题我到了需要一个缺口去逃避的地步,或许是发生了很多事情,或许是心理暗示,后来真的一步步抑郁下去,到真的可以说严重抑郁,百度最严重的抑郁,除了躯体障碍没有,其它大部分都有,嗜睡严重,上班都忍不住打瞌睡,后来也失眠,半夜2,3点睡不着,有时候4,5点甚至到天亮,中午11,12才起来,有时候下午1,2点3,4点才起得来,一天浑浑噩噩,感觉头昏脑涨,吃安眠药助眠,思维迟缓,记忆力特别差,学过的东西,复习过,考试过,笔记过,不停的看过,甚至其中过关过,都记不住,其实我怀疑那会对于所学的东西有抗拒,潜意识不想学,不过自己记忆本来也不算好,还有注意力不集中,静不下心,消极思维,自罪自责,把过往所有错误挖出来研究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价值感,失败感,什么都不感兴趣,度日如年,吃东西味同嚼蜡,觉得吃不吃都无所谓,貌似木僵一样天天躺在床上,走路都走不动,懒得洗脸洗澡,悲观失望,有一阵子整天就像强迫思维一样满脑袋想着死,不接触人。。。。。。。记不得那么多了,该有的几乎都有,恍若隔世,像个梦,重度抑郁吧,躁,那会是吃赛乐特,听说赛乐特转躁,躁其实不算严重,话多,思维奔逸,显得很聪明,那会在外面租房子住,钱不多,我会在发工资时候买好米,面条,油盐酱醋,必备东西,留足花费,再自由花钱,很少借账,借过一次50,全买了文具,后来还了,感觉还算比较克制,有时候晚上都想出去逛一圈,睡眠比较少,没有觉得自己好了不起,可以做成什么大事,不过,有点易激惹,发脾气啥的,住院过两次,记不得时间,最后一次好像是2000或者2003年,一直吃双相加抑郁药,药物很少变化,10多年一直没有复发住院,去年减抗抑郁药半年,开始不错,后来消极,胡思乱想,后来加上,因为抑郁比较重轻躁,我甚至梦想过是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滑入抑郁,吃转躁药导致的躁,不过性格真有点极端,非黑即白,阳光灿烂或消极悲观,环性性格,在吃药状态下,现在一般大部分时间还不错,少部分时间状态不行,有时候我真的有点怀疑自己在生命中制造了疾病来获得多多多多的爱,事实上我成功了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19 02:05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4-19 02:28 编辑

我的生命之伤就是被抛弃,被遗弃,不被爱
分离焦虑仔细研究有几次,再说宽泛点,我妈妈怀我时候他们关系就不好,经常生气,我有点怀疑妈妈是否欢迎我来到世界上,还有之前有一次堕胎,从家排上是否我承接了被排除的家庭成员的感受,真是最近几年,特别是我结婚后才觉得有家,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有个家,我觉得自己特别孤单,生怕被抛弃
分离焦虑可能有几次,我5岁他们离异,之前不知道多久,他们吵架打架,我很小,跑出去找人劝架,后来有一次婆婆和妈妈走了,我在后面追,不知道是不是记忆有误,我记得她们头也不回的走了,后来妈妈学校老师对我说她们会回来的,后来就没有回来,其实那会妈妈被亲生父亲打坏了眼睛,离家出走,后来做近视眼手术,后来手术失败,一只眼睛瞎了,我慢慢适应亲生父亲养我,有次,有个熟人问我你妈妈呢,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问,是不是死了,我想摇头,怕奶奶不高兴,我想点头,很不愿意,多大,记不得了5岁前,有天,爸爸去幼儿园接我,跟老师说了好久,后来去了法院,我以为他带我去玩,后来判给了妈妈,我好像忘记妈妈和外公外婆的模样了,感觉丢给了陌生人,我拼命挣扎,外公眼镜也弄坏了,钢笔也掉了,好些人围着看,妈妈新工作没有住处,她每天用八张靠背椅子拼成床住,我跟着外公外婆到了坐火车八个小时的他们家,妈妈很久去看我一回,我记不得了,妈妈不该告诉我,说我叫她阿姨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19 02:16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4-19 19:17 编辑

奶奶没文化,爷爷也没多少文化,可是是个啥官,只记得爷爷要求高,有次读书我考第二名,他说为什么不考第一,可是他们说外公外婆拿我当宝
妈妈和继父接我回去,他们也是完美主义,要求很高的,自己在单位都是争当最好,我觉得自己拼命努力成绩很好,学习委员,中队长,大队长,很多奖状,三年级写的作文,有的老师拿到六年级去念,可是,我感觉始终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觉得他们始终不满意我似的,不过,现在他们不承认,说表扬我的,我甚至怀疑妈妈痛恨亲生父亲,看见我就想到亲生父亲,因为长得像所以会不会就不喜欢我,我养父人特别好,我躁郁都没有离开我我们家,全世界都说他是好人,后来和妈妈还给我买房子或许他道德要求高,做好人多了,付出太多了,情绪总抱怨,不高兴,可是那会我觉得他不爱我,似乎对其它家娃娃笑逐颜开,对我很严厉,老批评我,见不得我,嫌弃我的感觉,其实他就那样的人,妈妈看我乖,很忽视,事实上她大大咧咧,加上所有注意力在事业,人际上,她很强势,爸爸啥都听她的,我生怕他们不要我,所以很听话,所以很乖很优秀,事实上,学习好是我唯一的砝码,到最后大学,我真不想学了,因为学不到前面名次,不喜欢妈妈选的专业,砝码失效,真没有支点了,妈妈或许是控制欲强加上忽视,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自己孤僻,啥都不说,啥都一个人扛,妈妈是老师,现在辅导我娃娃学习,手把手,那会天天抓个差生在家里学习,却从来不辅导我学习,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靠自己学习,只有一次,意外辅导了我一篇作文,,很多东西,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学会的,没有问过任何人,我习惯了靠自己,不求助,我常常想,是不是会哭的娃娃有糖吃,那会我要折腾,淘气,学习不好,不乖,父母花费很多心思,我就体会到爱了,就不会生病了。如果我早些学会不孤独,是否不走上抑郁的路
       我一直在找爱,找多多多多的爱,对家里失望了就到外面找,可是我根本不相信谁会爱我,可是似乎又觉得可以找到,事实上我的异性缘还不错,可是我不相信谁会爱我,其实找的前夫恰恰是我选择的被抛弃被遗弃的体验,因为他要闯世界认识一个月前认识的我,后来,他就走了,初恋,我觉得不抓住机会就要永远失去了,要不,真没有勇气选择个要走的人,有次,有句话,他似乎想为我留下,我觉得他不由衷,他准备了很久,我觉得没有任何人会为我留下的,他以后会责怪埋怨我的,我认为事业重要,所以我支持他出去,我后来甚至怀疑自己创造了被抛弃的体验,后来,他去了上海,后去了深圳,异地恋,我真承受不起,之前通信5年的高中班长我的同桌,都没有选择,他跟我说,他也给别的同学写信,那会信寄去3,4天,回来3,4天,一定会收到信,写了5年信,没有说爱,我真不相信他爱我,或者说我不爱自己,不相信爱,或者说,前夫给我再次制造分离焦虑,强迫性重复,我得选择他,体验童年创伤,不过对我太厉害了,其实现在想想,他对我不错,赚的钱都交给我,可是我觉得他为赚钱离开热恋的我,不爱我,后来妈妈也反对 ,很多感受,把我一步步推向抑郁。这15,16年一点点复原,一步步找爱
        边缘性人格好像不像,边缘型人格障碍有4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我人际很简单,两个好朋友,是姐妹,我妈妈他们单位的夫妇,都相处还不错20 多年了,老公的朋友我都相处不错,情绪大部分比较稳定,冲动型,比较少,就是对妈妈,情绪极端,所有自杀就一次,死不成就认命了,啥得不到爱自虐啥的没有,不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因几乎都有,经历了这么多,有时候感觉好累,仿佛沧海桑田,过了几世春秋,自己内心还是那么简单,不过现在外在很真实了,不像小时候几乎不会说错什么,几乎没有情绪波动,特理智,很喜欢你的《海浪是个孩子》,那文章,和我真很像,记得,那会大学,三个室友一起在操场上,有人说她想找很多钱,有人说‘她啥都想要点,我迷茫着,沉默着,后来才发觉自己想要多多的爱,好好笑,自己不爱自己,想从外面找多多的爱,找了好多年,外面似乎找到了,父母那里找到些,自己这里找到些,其实,爱应该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怀疑,爱在冰山下面,它一直在,而我孤独的折腾探寻,花了快20年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19 02: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ab4e70102vfo1.html海浪是个孩子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19 17:20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4-20 08:02 编辑

默默老师,谢谢你耐心的倾听和回复,默默的关心支持,我现在,除了吃药,一般没有啥症状,你说我这样的情况,能自我疗愈到不吃药吗?是双相吗?还是我想的,吃转躁药引起的,你所遇见的我这类的情况最好的可以怎么样,还是放弃对啥理想的追求,在家病休一辈子,看一辈子书好了,选择简单就行了,还是可以更好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29 09:52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4-29 10:03 编辑

今天又和妈妈吵架,她和我的关系不健康,靠得太近,窒息
作者: liulu118852704    时间: 16-4-29 11:56
清秋  在家休息 还是在工作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29 12:27
在家休息,病休,在家15,6年了,钱不多,可是住院可以报销大部分,单位也比较稳定比较好,给交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保等,老了有退休金,感觉出不去了,在家那么久,人很单纯,没有专业技能,有高血压,高尿酸,高度近视,躁郁,出去怕单位知道开除,也怕自己适应不了,心想飞,人却在地上,好像是命
作者: 圆圆圆    时间: 16-4-29 13:00
抱抱你,我有千头万绪和你说
我又不知道怎么说
我只能告诉你
有时候,和妈妈针锋相对
其实也是我们的病,所以你不要想太多
作者: 圆圆圆    时间: 16-4-29 13:02
本帖最后由 圆圆圆 于 16-4-29 13:05 编辑

曾经,我听我的主治医师抱怨过
她说,对病人太好没用的,病人很笨的
谁对她最好,发病了就会对针对谁
作者: 圆圆圆    时间: 16-4-29 13:15
还有你的单位真心不错
出不去,你也可以在家培养一点兴趣爱好
除了阳光论坛,你也可以去些其他论坛
我家这里私人订制的蛋糕微信里卖的可火了
你也可以学习做蛋糕,在微信里卖
可以开淘宝做微商
参加户外的群,和大家出去走走,旅游
或者信仰基督教,多去教堂,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30 09:38
圆圆圆 发表于 16-4-29 13:02
曾经,我听我的主治医师抱怨过
她说,对病人太好没用的,病人很笨的
谁对她最好,发病了就会对针对谁

可能是易激惹,貌似你说得对,但是武志红的文章: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貌似也说得对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30 09:39
圆圆圆 发表于 16-4-29 13:02
曾经,我听我的主治医师抱怨过
她说,对病人太好没用的,病人很笨的
谁对她最好,发病了就会对针对谁

可能是易激惹,貌似你说得对,但是武志红的文章: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貌似也说得对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4-30 09:40
圆圆圆 发表于 16-4-29 13:15
还有你的单位真心不错
出不去,你也可以在家培养一点兴趣爱好
除了阳光论坛,你也可以去些其他论坛

谢谢,我试试其它途径和生活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5-10 19:53
最近看毕淑敏的书,说到:分歧时不必拍案而起。争执时,义正词不可严,莫要声色俱厉,灾临头携手共赴家难,很受教育,还有微信订阅号说,和家人认真,争输赢,争赢了,伤了和气,我就是太认真了,不好,难得糊涂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5-10 19:55
还是准备和妈妈好好相处,母亲节我表态了,一定克制自己情绪,不和妈妈生气,我要让妈妈明年母亲节年轻一些,一定好好加油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5-10 20:00
有次,我问过老公,你有生气伤心时候想毁了一切的感觉吗?他说没有,结婚这么4年,经历很多,我觉得他和孩子都是接纳一切想把日子过好,这么多年,再艰苦难熬难过的日子,妈妈和爸爸都想把日子好好过好,一直在努力,只有我,我得考虑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在生气时候想毁了大家的幸福,或者做颗炸弹,给别人不开心,一定要好好爱自己,才不会把不开心影响别人,加油
作者: 吴晓芬(默默)    时间: 16-6-2 16:30
碧水清秋,谢谢你和我分享了这么多!也很抱歉没有来得及回复你。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你的外在条件是很有利的,享受病休和各种保障,有家人的关爱理解支持。同时你也在进行内在成长。能够感受到你一直都在学习如何更好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自我接纳,你能够接受现在的自己认可自己的这个状态,能够帮助你的内心体会到更多的自在放松愉悦还有价值感,即便是你没有创造任何的经济效益,可是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是好的,不论是仅仅作为母亲的女儿的或者是妻子的角色,或者剥离这些角色你仅仅是存在于这个天地中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当你接受这样的自己哪怕什么都不做的自己,你的内在在成长而且你是活的有价值的而且你可以享受这份“什么也不做可内心是自在的愉悦的”的感受。意味着你在认可真实的此时此地的自己,意味着你对自己是无条件的爱。
作者: 吴晓芬(默默)    时间: 16-6-2 16:35
跟母亲在一起,无法避免会有情绪会有冲突,因为你内在那个孩子的感受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所以你需要反反复复地面对你内在原有的感受,尝试做自己好母亲,尝试去爱自己尝试为自我承担起责任。那么你渐渐不再渴求那份爱来自于母亲,还是来自于你的自给自足。  然而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我们面对的是不够理想的自己,每一次原谅和接受现实中的这个自己,意味着你在成长你在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你在学会做自己的好妈妈。   你也可以选择不跟母亲一起生活,那你的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来避免跟母亲产生冲突。因为面对母亲的时候你很难免的就会进入一个小孩的状态。可是你的内心会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选择,看到和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可能是最重要的。内心既有成长过程中特别渴望被爱和依赖于父母的那一部分,也有与生俱来的要走向独立和自由的那一部分。看哪个占据了主导那么你会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6-15 17:33
吴晓芬(默默) 发表于 16-6-2 16:30
碧水清秋,谢谢你和我分享了这么多!也很抱歉没有来得及回复你。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你的外在条件是很 ...

谢谢默默老师,写得真好,都不知道说啥来表达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觉得你是懂我的无条件的爱自己真难,学了很多很多年。。。。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6-15 17:45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6-15 17:47 编辑

尝试做自己好母亲,尝试去爱自己尝试为自我承担起责任---说得真好,内心既有成长过程中特别渴望被爱和依赖于父母的那一部分,也有与生俱来的要走向独立和自由的那一部分---这句也说得好,其实,要成长的还有父母,我觉得妈妈在紧抓我,因为她除了我没有亲人,最近亲生父亲癌症,妈妈63了,状态好时候还是多陪陪她吧,人生无常,其实她也很不幸,母亲节到现在我几乎没有发火,其实,没有人不喜欢独立自由的,一个是没有锻炼出来,一个是依赖性的习惯,谢谢默默老师百忙之中的辅导,谢谢谢谢,祝你开心,生活工作顺利!!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6-23 21:54
又从头看了一遍,内心既有成长过程中特别渴望被爱和依赖于父母的那一部分,也有与生俱来的要走向独立和自由的那一部分----写得真好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6-23 21:55
学习自我的第二次诞生,学会独立,学会独立思考是我目前的首要任务,谢谢默默老师指导
作者: 吴晓芬(默默)    时间: 16-7-1 22:07
谢谢你的分享和回复!
也很感谢你的回馈,让我感到温暖!
虽然说,最好是与母亲分开,如此有利于独立自我的发展然而,不可避免地需要看到一些事情,如果共生关系已经存在许多年,要分开也不大现实,可能是两个人的内心都无法承受和接受的,如此,接受现状未必是一件坏事。纠缠地生活着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但是你尝试表达感受,也是很重要的,毕竟,你的自我也需要发出声音,否则,会被“吞没”。
你的本能会作出一些保护自己的反应。这是无奈之中的选择。既然不能分离,就需要表达真实感受。如此才有一点自我感和界线感。
同样的祝福!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20 12:55
才看到,不好意思,是的,是纠缠性共生关系,习惯很多年了,我继父依赖我妈妈,我妈妈和我纠缠性共生,我既依赖又抗拒被吞没,表达感受很多时候没有用的,可是我结婚以后妈妈确实改变很多,放手很多,真不容易,和老公情商高,游刃有余很好处理我和妈妈关系有关,和我持续抗争有关,我不喜欢太多人际交往,其实是怕了,觉得麻烦,喜欢简单,喜欢宅,其实也是不太属于普通人吧,有时候很寂寞都不爱给妈妈打电话,有时候相聚,电话又分外温暖,其实有时候跟老公出去,以前跟谁出去,我属于随和一般人比较喜欢我的,可是,还是喜欢藏着自己,自得其乐也罢,寂寞也罢,真的觉得有一天妈妈要死了,或许我就完成来世界上的使命了,或许那时会因为没有人纠缠寂寞到骨头里,痛不欲生吧
        貌似是一种宿命,改变不了的
        上辈子见过你,感觉你懂我,谢谢,玫瑰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21 11:33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8-21 11:40 编辑

因为我总怕被抛弃,不被爱,在亲密关系上也一样,其实老公对我很好很好,最近发生一些事情,我又有了病态焦虑,怕老公哪天不爱我了,昨天因为我身体老公没有陪我锻炼妈妈打电话批评老公这样那样,我觉得要我就会生气了,我就 说妈妈不该介入太多,和妈妈生气,害怕老公生气不爱我了,后来哪里知道老公大大咧咧的,压根没有生气,还很理解,我突然发觉人与人真太不一样,可能老公粗线条,加上在社会工作20年,啥都受得了,或许在和妈妈相处过程中,我太在乎,太敏感,太小气了,我也有问题,后来昨天下午今天都很开心,在亲密关系里修行,妈妈参与了我一切,也给了我很美好的一切,老公5岁就没有妈妈,爸爸不太负责,他都很珍惜我妈妈,我也要会想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26 10:14
有天看了一篇心理学文章,说妈妈不安全感很强,害怕分离焦虑,孩子于是生病,留在妈妈身边让她照顾,是一种爱和成全,我会是这样吗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1:38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8-31 11:40 编辑

怎样摆脱病态的纠缠关系?
2015年5月31日 13:07 阅读 11万+
    做妈妈的不懂怎么才是对孩子好,她已经尽力去做好了,不怪她。
    既然我们了解到亲子关系对人成长的影响,就可以选择从现在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独立。
    虽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这是值得的,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新浪网友“清风女剑客9”在我博客上的留言


    在上一期的专栏文章中,我分析了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这一事件,文章引起了无数人共鸣。在我的博客中,这篇文章目前也是回复量最多的文章。
    看来,这篇文章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大家之所以如此关注杨元元,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故事。
    一次,在我一个课上,我为一个学员解梦,梦的关键细节是,梦中,一个保姆对她的妈妈有很大怨气。我让这位学员代入保姆的角色,并问她:“想象你就是这位保姆,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说?”
    “保姆”说:“我讨厌做保姆,我再也不想做保姆了!”
    “保姆”这番话是说给梦中的妈妈的。其实,她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完美保姆,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照顾全家人,而她之所以成为这个角色,也正是她妈妈所希望的。
    当时解梦的时候,因看到她有很不安全的感觉,所以我没有将解梦完整地进行下去。然而,因为情绪没有得到纾解,不仅这位学员感觉到很难受,其他很多学员也感觉到非常难过。
    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位学员的故事,也是班中许多学员——尤其是女学员共同的故事,这位学员心中所淤积着的感受和心声,也是其他那些学员共同的感受和心声。那些非常难过的学员,她们在自己家中,也都在扮演“保姆”角色,而这一样是妈妈传递下来的希望。
    在我们这个延续了几千年重男轻女传统的社会,女性的痛苦是一个集体无意识。按照《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的说法,这也是全球绝大多数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无数女性有一个深重的“痛苦之身”。
    并且,这个传统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女性自己都认同了这个传统。具体说来就是,做妈妈的将这一传统合理化,并要求自己的女儿也延续这一传统,于是,妈妈的痛苦就传递到了女儿身上。
    传递的方式形形色色,有时,女儿会和妈妈看上去很像,有时,女儿会和妈妈成为截然相反的人。后者之所以出现,有时是女儿对命运的极力抗争,有时是妈妈意识和无意识的“培养”。
    譬如,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没有生女儿前,一个妈妈极其痛苦,但生了女儿后,痛苦减轻了,因为她将自己“内在的小女孩”的痛苦淋漓尽致地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如此以来,女儿对她就具有特殊价值——自身痛苦的承受器。所以,她会抓着这个女儿不放,一是她将女儿视为“我”的一部分,看不见女儿就会感觉到自己仿佛不存在了,一是女儿一旦离开自己,她自身的痛苦就无处投放,就会觉得痛不欲生。
    杨元元和妈妈的故事,很可能是这种情形。她与女儿厮守在一起,因为女儿具有这双重的价值。

          当孩子能做自己时,他们最迷人。  

小标题:
    很多时候,妈妈会给女儿窒息般的爱,这也会导致女儿和妈妈不能分离,但还有很多时候,一个妈妈之所以能特别纠缠住一个孩子,恰恰是因为这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少。
    比较病态的母女共生现象中,常会看到有这样一个轨迹:小时候,女儿获得的爱很少,妈妈疏于对她的照顾,甚至非打即骂,随着女儿逐渐长大,生存能力越来越强,妈妈开始转变态度,对女儿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最后逐渐重视到似乎离开女儿就活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故事,从妈妈的角度看,她会有很多收益,所以她会执著于这种好处而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因一旦放手,她就要去面对自己的痛苦之身。但从女儿的角度看,似乎百害而无一利,那么,为什么女儿也难以从这种纠缠中解脱出来呢?
    也许很关键的原因是,比起病态的纠缠来,我们更惧怕孤独。孤独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丝毫的价值。假如最幼小的时候,经历过孤独,那么这种惧怕会尤其严重。
    所以,假若最小的时候,一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少,他就必定经历过太多的孤独,那么他心中对孤独的恐惧感会很强烈。在这种基础上,他对关系的渴求就会非常强烈,而一旦某些时候获得关系,通常这意味着,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给了他一定的关注与认可,那么,他就会特别怀念这些时刻。结果是,他不仅怀念这些时刻所拥有的关注与认可,他也会形成一个认识——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与认可。
    更进一步看,一个孩子获得的爱越少,他能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认可的方式就越匮乏,而方式越匮乏,他就对自己能获得关注与认可时的方式越执著。最后他发展出一个认识——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系,我只能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不会孤独,我只能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不必那么恐惧……
    相反,假若一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多,那么这通常意味着,他能获得爱的方式也相对比较多,他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获得爱,他也可以使用那种方式,他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甚至,假若这个孩子真正体验到了真爱,那么他对任一方式都不会太执著,他会非常灵活,他坚信,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而他可以用无数种方式表达他的爱。
    能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一个基础,但这仍然需要一个人去独自探索,他要找到自己内在的灵性,他体验到,他与其他人、其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孤独的存在。
    据说,美国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从来没有用同一种方式治疗过两个来访者,他能如此灵活地与来访者相处,我想,那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真爱。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抵达这一理想状态。相对的是,我们假若拥有过的关注与认可比较多,那么我们就比较灵活。简而言之是,获得的爱越多,我们心中越有底气。
    如此一来,一个矛盾就形成了。假若父母给予一个孩子的爱越多,这个孩子就越有底气,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越不容易受父母控制。假若父母给予一个孩子的爱越少,这个孩子就越缺乏底气,他对自己那些可怜的方式就越发执著,于是,他们就越有可能被父母所控制。
    因此,才会有母女病态共生的模式:获得爱最少的女儿,妈妈发现她最有可能听话,最容易控制。于是,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她反而和女儿的关系逐渐有些改善,从非常疏远变得越来越密切,最终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
    爱的最高境界也是,两个人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但是,这种最高境界是融合,是我的真实存在与你的真实存在相遇,我发现,你也发现,我们的存在仿佛是一回事。
    爱的最低境界也是,两个人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只不过,是这个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将对方的存在抹去。杨元元与母亲的关系,看上去很像是母亲将女儿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女儿的真实存在她完全看不见,她以与女儿同睡大学宿舍一张床等种种夸张而荒诞的方式,将女儿的真实存在抹去。



小标题:
    从杨元元的角度看,与母亲病态共生的状态的确很痛苦,但也许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对孤独的恐惧。
    她梦想离开家走向独立,但是,在家以外的世界,她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呢?价值感,一开始总是关系中的价值感,那么,她对在其他关系中找到关注与认可,是否有信心呢?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数学天才威尔能从堕落状态中走向新生,关键原因是,他不仅在新的世界里有女友的爱和心理医生的鼓励与支持,他的旧世界中的好友也鼓励他,甚至威胁他说,如果哥们以后还活在我这样的世界里,我会杀死你,你是我的期待,请你代表我,走向新的世界吧,那里才属于你。
    也就是说,对威尔而言,他不仅确信前面有人爱他,而且也确信,过去唯一能给他支持的老友也仍然爱他,甚至还威胁说,你不改变我就不爱你了。那么,他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但杨元元呢?在家以外的广阔天地,她能否感觉到别人对她的爱呢?而在家里,又有谁鼓励她离开呢?甚至,假若她离开家,妈妈会活不下去,而弟弟也会陷入到痛苦中,而他们可能都会因此与她疏远乃至断绝关系。那么,当她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时,她能找到存在感吗?还是,她会重新体验到儿时的那种恐惧——当没有关系时,当没有人关注与认可她时,世界好黑、好冷、好寂寞,她会死去。
    我所知道的几个与妈妈纠缠得比较厉害的个案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小时候很少被妈妈抱过,而能有一个人抱着她,对她说,放心,无论怎样我都会在乎你爱你,这是她们最强烈的渴求。
    讲到这里,就必须强调一点——不能因此就恨妈妈,因为这几个个案无一例外都看到,她们的妈妈,在自己也是孩子的时候,一样没有得到妈妈的拥抱。所以,这些妈妈,既没有学会拥抱,内心中也有一种不情愿——我没有得到的,为什么给别人?这些妈妈即便年龄很大了,她们也一样渴望拥抱,只不过,她们所渴望的,不是像妈妈一样去拥抱孩子,而是渴望自己像孩子一样被拥抱。
    其实,每个男人都是一个小男孩,每个女人都是一个小女孩,他们尽管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但他们内心中,仍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所以,在夫妻关系之中,假如总是一个人扮演父母,而另一个人扮演孩子,那么扮演父母的一方最终会失去耐心,因为他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
    如果,我们能像威尔一样幸运,在家里有父母爱,假若想离开家的话,不仅父母会鼓励,而且外面的世界还有新的爱,那么事情就太棒了。
    但假如,你像杨元元一样不幸,那么,你就要主动做出许多努力,去为你的人生争取新的空间。同时,你也会教你的父母,去学习为自己的痛苦承担,为自己的命运承担。
    在我的课程“自我觉醒之路”中,有一个很简单的练习。一开始,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随便聊点什么;接着,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另一个坐着,继续聊天;接着,坐在椅子上的坐到地上,继续聊天。这样进行完一遍后,再换过来。
    这个简单的练习能发现很多很多东西。最近一次课上,练习做完后分享感受时,一个学员说:“当我站着,她坐着的时候,我觉得,我存在,她也存在。当我坐着,她站着的时候,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也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了。”
    对这一点,我早有感觉。课间,她有时会找我谈话,但总是用带一点命令的口吻说:“武老师,我有话要给你说!”
    看上去,这似乎有点不对。毕竟,我是老师,貌似很权威,一个学员怎么可以用这种口吻说话呢?但这是她的方式,这是她从小形成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在她幼小的时候,当她使用这种方式时,她反而可以获得一定的爱,而她使用别的方式时,却未必。所以,她对这种方式很执著。她这样对我,并不是对我有什么不好的看法,相反,她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在乎,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想和你建立更好的关系。

          在病态共生关系中,你会感觉自己像在糖浆里游泳,游不动。

小标题:
    问题是,她主要只使用这一种方式,一开始,她这样对我说话,我的确觉得有点亲切,但她每次都用这种口气,有时候我会有反感和愤怒产生。我相信,在她的重要关系中,别人也会有这种感受。
    所以,她需要让自己变得灵活一些,多一些方式,对这种强势的方式不再那么执著。在课上的办法比较简单,当她坐着而对方站着时,她一开始很不使用没有感觉,但她可以让自己在这种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感受产生。通常,只要静下来在自己所不适应的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那种“我不存在,她也不存在”的恐慌感就会消失,并会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链接感。
    这个练习用到生活中,就需要自己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自己本来接受不了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仔细体会这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并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所以,在咨询中,我会很关注来访者那些琐细的事情,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会花整整一小时去聆听,并不断地去问“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念头?”因为在很小的事情若能找到不同的存在感,这就意味着改变已经开始了。
    对于杨元元,的确如她所说,假若她当时能去大连海事大学读书就好了,那样她可以离开妈妈,不再做妈妈痛苦的承受器,并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独立空间。
    但是,以她的情况,她一定会爆发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因那个独立空间也势必意味着孤独与恐惧,当她发现难以在新环境中拥有关系中的价值感时,她会很难过。不过,这时就意味着自我治疗的机会,而她最后会发现,她并不非得要通过承受别人的痛苦而与别人建立关系,她可以拥有其他方式。其实,她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她仅仅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就是极具价值的。
    假若你处在类似杨元元的状态中,你想获得解脱。那么,我建议,不要通过考大学、结婚、找工作等重大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独立空间,这不仅对父母来说难以承受,对你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你可以先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很小的细节开始。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不会觉得太难过,而你遇到的挑战也小很多。
    任何行为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事实和态度。通常,你可能会认为,要通过一个很严重的事实来表达你很严重的态度。这时,其实你是非常没有底气的,你可能根本不敢表达你的态度,所以想通过一件重大的事情来表达你的态度。假若是这样,你可以先好好准备你的态度,然后通过很小的细节来传递你寸步不让的态度。
    譬如,假如父母连怎么放水杯的事情都要管,那你可以从这种小事开始。我一个朋友27岁时,一次回到家里,把水杯放到书桌一侧。他的爸爸过来说:“你怎么可以把水杯放在这儿呢,应该放在那儿!”并把水杯放到了另一侧,但我这个朋友知道,假若他先把水杯放在另一侧,那么他爸爸会说同样的话,并把水杯摆到那一侧。
    他是一种轻度的父子共生,也是从27岁开始,他试着去打破这种状态,一个关键性的举动是,他给自己房间加了一把锁。这让一直好脾气的父亲暴跳如雷,但他坚持自己的做法,而从此以后,改变开始了。
    给自己房间加一把锁这样的做法也可能太重了,其实,他完全可以就从那个水杯开始,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无论父亲怎么不高兴或强势,自己都仍然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那么,这样一件小事,就会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因为他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中传递了很强烈的态度。
    这样的小事不需要做太多,通常做上两三件,就已经非常具有价值了。
    试试看,也许你会因此开始新的人生,虽然没有威尔那样的祝福,但你仍然可以独自走上通向奇迹的里程。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1:39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8-31 11:41 编辑

        病态共生的关系--孩子要听话

武志红博客:blog.sina.com.cn/wuzii
武志红微博:weibo.com/wuzii
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
并且,听话哲学深入无数国人内心,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家长夸孩子时,“听话”和“乖”这两个词简直是不可避免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
4月4日,四川广元发生悲剧,一位妈妈将16岁的正读中学的儿子从酒吧中拉到附近江边,对孩子说“你上网我管不好你了,那我就去死”。随即,她跳入嘉陵江。
这位妈妈为何要自杀?会有其他原因吗?比如说太贫穷,过不下去了;或夫妻感情不好;或其他更重大理由?难道,她会仅仅因为管不了孩子上网,而自杀吗?
看了媒体的报道,她的生活还算不错,夫妻感情尚好。并且,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我的经验来看,仅仅因为孩子不听话,就足以构成一些家长活不下去的理由。
我点评过多起父母虐待孩子事件,如一位妈妈在七楼上将孩子倒挂在楼外,威胁扔下去。这种用死亡威胁孩子的事,在我看来,简直是太极端了,可看网友评论才知道,这种事在中国,竟是寻常事!并且,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多数就是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
关于这类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估计这辈子都忘不掉了,是刚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不久时遇到的。那时,收到一个女孩的来信,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很好的男人,但父母誓死反对,母亲因而患心脏病,父亲则宣称,你们要想结婚,得踩着我的尸体才能过去。
这封信震惊到我,我约他们一家三口聊天,发现,是母亲反对女儿婚姻,其实父亲无所谓,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不结婚他都可以接受。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要和妻子站在一条阵线上,或者说,妻子可怕的情绪绑架了他,让他不得不反对女儿嫁给这个男人。
那位母亲的态度无比坚定,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糟糕男人”结婚,她简直是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我问她,为什么反对?她讲了很多理由。
一,我女儿长这么漂亮,那个男人不配。但公平说,她女儿端庄,但绝对称不上很漂亮。
二,我女儿学历好,那个男人不配。的确,她女儿本科,但那个男人也是大专,并且,男人收入高她女儿很多。
这是具体理由,还有抽象理由,譬如我是为了女儿幸福,可女儿无比爱那个男人,而且他们是彼此相爱。
这样谈下去,这位母亲的理由一一呈现出来,但它们一眼可知,都不是真实的理由。
最后,她说出了真实的理由,带着狂暴的愤怒。她说:女儿原来什么都听我的,并且她向我承诺,恋爱前,一定会带那个男人给我看,我答应,她才继续发展,可是她背叛了我,她竟然是恋爱半年后我才知道!!!!!!
她说这番话时,那份痛苦,和她的愤怒一样可怕。痛苦的级别,到了生生死死的地步,而愤怒的级别,也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
可以说,女儿什么都听她的,对她而言,是无比甜蜜的事情,而女儿竟然瞒着她谈恋爱,这件事,彻底摧毁了这种甜蜜,这导致了她的痛苦与愤怒。
这位母亲,与女儿构建了病态共生的关系,女儿彻底顺妈妈的意,这让母亲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她的自我的核心感,而当女儿突然不听话时,她的这份无所不能感就被颠覆了,她的自我也破碎了,这都会让她有死亡感。
她转而控制女儿,用各种极端手段,不惜你死我活,就是为了恢复她发号施令而女儿听话的病态共生关系,好让这个共生自我重新复活。
但如此一来,女儿的自我就被摧毁了。所以,最终,这位女儿的选择是两败俱伤,她与心爱的男人分手,让妈妈的这一意愿实现,但此后她远走高飞,以这种方式,彻底脱离了与妈妈的共生关系。
有些人就没这么幸运,譬如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自杀,就是因为她的自我,被妈妈构建的共生关系而杀死了。
四川广元的这个家庭惨剧,直接逻辑是:儿子违背妈妈意志上网,让妈妈的脆弱自我崩溃了,她的自杀,并非胁迫,而是反映了她真的就是这么痛苦。可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儿子之所以违背妈妈意志上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逃离妈妈与他共生的愿望,而在网络中寻找一个他的意志说了算的空间。
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是在讲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并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但这个策略,估计只有很成熟的大孩子才能做到吧,对十几岁的少年,这要求太高。所以,若想真正消除病态共生带来的家庭悲剧,父母必须觉醒。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1:51
我小时候是特别孤独,妈妈不喜欢抱我的,她喜欢和任何人保持距离,不喜欢黏黏糊糊,我记得有次我坐上她膝盖,她一把把我推开,因为我乖,她很忽视我,因为乖就不用操心了,加上事业心重,关注他们班差生去了,带他们来家里辅导功课啥的,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我靠自己学习,只有一次意外她辅导了一次我--我妈妈是老师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1:55
现在,我也不喜欢人际,或许孤僻习惯了,喜欢自由吧,或者累了,和妈妈这样的关系,我觉得很累,又想争取独立,又摆脱不了,我的啥关系她都积极参与,感情,朋友,我做志愿者时候,因为是我组织,她都要去试试,没有我的空间她参与不了的,除了书和电脑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1:58
我像她的延伸或者附庸吧,可是我的一切都是她给的,可能是今天心情不好。。。。。。。。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7:39
我的一切都是妈妈给的,唯独没有给我两样东西,尊重和自由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8-31 17:43
所幸老公也没有说我不好,不孝顺啥的,就说,搞不清楚你们的,他那么聪明的人都搞不清楚我们的,我觉得自己和老公之间没有啥权力争夺期,和妈妈之间有,而我争夺的是我对自己命运的支配权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9-6 11:01
老公给老妈打电话,带我去妈妈家,买了米,油,妈妈隔天又叫我过去,本来有点不想去,结果,相处很好,感觉又回来了,或许,妈妈有时候有控制,可是妈妈这里有爱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9-6 17:40
或许需要一种新的相处模式,我不是小孩,我是成年人,这样的
作者: 碧水清秋    时间: 16-9-21 18:41
最近和父母相处很好,爸爸给我熬中药,头阵子下巴手术疖子切开引流,妈妈帮我洗头,最近感觉很好,天天泡妈妈家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