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到队里的知青们暂时被安排住在粮仓里,低矮的墙垛将男女一分为二。一到晚上,肥硕的老鼠在粮仓内便开始肆无忌惮地到处走动,初次见面可把这群生活在城市里的姑娘们吓坏了,而以王小波为首的男孩儿们则新奇不已。平日里,农场生活艰苦,知青们每月26元的工资加上每人2元的边疆补助让他们原本窘迫的生活又一下子丰富了起来。王小波和室友们每次交完8元的伙食费,扣下当月的青菜钱后便可以开始潇洒地抽起“绿城”了。当时的绿城香烟虽算不上最好的,但也能达到中档水平,王小波一般都是上半个月4毛钱的“绿城”,下半个月2毛钱的“钢花”,最后几天则是免费的烟叶。
王小波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他的不修边幅了。在学校的时候,王小波那“乱七八糟的头发从来不梳,白色的背心穿成黄色的,然后再穿成黑色的”,到了农场,则“总是一根裤腿长、一根裤腿短,走起路来吊着膀子、弓着腰,一晃一晃的”邋遢样。在好友赵红旗的印象里,王小波永远是脏衣服轮换着穿,那些老职工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每周帮他洗一回衣服。每天干完农活回来,从来不洗脚,直接往床上一坐,披着被子就开始看书。看完希腊史又看《毛泽东选集》,看累了书就随手一放,倒头就睡。他的褥子底下永远有锤子、钳子、书等各式各样的东西,但他竟也不觉得睡觉时膈应。
后来王小波因为身体的原因回到了北京,开始了写作。再后来,王小波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著名作家,在他著名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中,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或许从未发生,也可能早就发生。
那么,为什么人往往会愿意动情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呢?
第一: 从发展心理学来讲,每个人的青年时期,青春豆蔻,纯真岁月,虽迷茫但对未来一切充满了好奇,身体健康等因素,即使再苦的生活也是甜美的记忆。
第二: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回忆,因为记忆总是优先记录我们美好的感觉和片段,所以我们会不经意的想起。
第三:如果我们青春时光生活在集体之中,自然汲取了大量的故事和不同的生活素材。比如王小波的知青生活,又比如我们回忆战友和大学时代。
总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必过于沉浸其中。偶尔思之可以怡情。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美好,把过去美好封藏,面向未来,向前看,一切皆有机会,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