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南京王宇的一篇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图图    时间: 14-10-23 11:54
标题: 南京王宇的一篇文章
心病:与“魔鬼”的战争

      

      

      

      文:心理咨询师 王宇

      

      

      

      心理疾病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想必,这是每个处于疾患之中的人所苦苦思索的问题,一些人把这一切责怪过去的某些经历,一些人责怪自己运气不好,一些人则干脆把这一切都推到病的头上——我有抑郁(焦虑,强迫等),所以才会这样。似乎病好了,一切都好。但心理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如此简单,其实他来自于我们的“心魔”,而治疗正是与“魔鬼”的战争。

      “心魔”,一种控制我们的力量,它用荣誉,成功,价值与爱这些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求的东西作为诱饵,威逼利诱让我们成为它的奴仆。它要求我们变得卓越,它无法忍受我们的平凡;它告诉我们要超越身边所有的人;它认为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它无法接受外界的否定;它无法接受失败;它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并认为一切都可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童年的经历,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了恐惧与焦虑,而我们的力量又过于弱小,无法保护自己,这时我们就会在内心中就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欲望,所以就会延伸出自我保护的办法,也就是“解决法”,如,一个孩子的父母对他过于苛责,无论他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幻想自己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可以超越身边所有的人,这样父母应该就会对自己满意,就不会讨厌自己了把。因为我们太小了,我们无法分清这到底是自己的错,还是父母的错,而在内心中父母就是上帝,就是权威,他们说我们错了,我们不好,我们不可爱,我们是不可救药的,当然我们自己也会如此认为,就算意思层面感受不到,但内心深处就会自然产生一种恐惧感——恐惧失败,恐惧无能,恐惧被别人贬低,恐惧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之后我们就会条件反射地逼着自己做的好,以逃避内心中的无价值感,而逼迫自己把一切都做好,以博得周围人的肯定,就成了我们缓解内心焦虑与无价值感的方法,也就是解决法。有时,当我们在童年被过于溺爱,自信爆棚,成为同龄人的楷模的时候,也会倾向于一直维系此种优越感,用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当此种解决法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法则,一种内在的驱力,这种驱力已经大于我们自身的建设性力量,大于我们的喜好,大于一切,因此我们就会被这种力量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找到内心中的安全感,才能免于伤害,逃避无价值感。就这样,我们越来越远离自我,一切的努力都成了逃避这个弱小的自我,一切的努力都在塑造一个全能的自我,一个完美的自我。慢慢地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慢慢地,我们已经迷失了本来的自我,整个人会鬼迷心窍般地逼迫自己在某些自己或社会主流观点所看重的事情上努力,比如学习,工作,外貌,能力或人际。只有把这一切做到极致我们才能得以解脱,才能免于自我的苛责,才能摆脱自恨,因此我们整个人被“心魔”所牢牢地把控,成了它的囚徒。

      心魔的产生正是基于我们内心中的缺失与恐惧,它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以一种想象的形式存在,诸如,如果我比别人优秀,别人就不会看不起我了;如果我成绩好,就可以博得周围人的爱;如果我没有缺点,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等,但就好似皇帝的新装,当沉浸在幻想之中的时候,如此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自欺下的“现实”,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自己真的穿着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我们好像真的就是我们所幻想中那个非同凡响的人。但正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男孩一样,总会有人识破这一切,谎言总会在现实中凋零,当我们无法维系这一切的自欺,当失败和否定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依然不是直面现实,而是依然想继续维系这个梦,这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就好像一位患者,她的父母对她的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也许仅仅是上了卫生间忘记了关灯一类的小事,父亲都会在他背后大吼大叫,所以就算在自己家里他都是惴惴不安的,但父母对他的弟弟又极其的宽容,就算弟弟偷了钱,母亲都怀疑是她干的。因此,她从小就非常自卑,为了缓解内心中的自卑与无价值感,她就非常努力地经营学习和人际,所以他的成绩非常好,而人际关系也相当和谐,她还清楚地记得高一的时候整个班级的人给他过生日,而整个高中阶段,仅有他一个人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凭空得来的,因为在这些她看重的方面确实花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不巧的是她肠胃不好,正如她的爸爸,结果就控制不住自己会放屁,结果后座的女生偶尔就会有厌恶的表情。其实这本身也不是多重要的事情,但因为博得别人肯定和赞扬是他缓解自卑与无价值感的“解决法”,所以她不能接受被别人厌恶的现实,而一个人内心中的恐惧往往会让他草木皆兵,所以她慢慢开始对身边所有人都开始敏感起来,似乎每个人表情的变化都和她有关似的,结果他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最后她精神世界崩溃了,不得不休学。因为他内心中的支撑垮掉了,所以她失去了因成绩和别人肯定而找到的自信与自尊,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不被爱,不被肯定,不被看好,不被尊重的可怜的女孩,但她又不能接受与面对这一切,所以他只能逃避一切。但她并没有放弃用荣誉缓解自卑的解决法,她也并没有直面自己内心中的脆弱,也没有认真对待内心中这个脆弱的自我,没有接纳与关爱她。就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她依然在走老路,依然通过强迫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工作与人际中的明星,有时他确实可以做到,这时他似乎又找到了当初的荣光,似乎他终于摆脱了那个无能脆弱的自我,好像成了一个“伟大”的人,甚至有时还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洋洋自得,目空一切(当然这都是她内心中的感受,绝不会让别人发觉,因为让别人发现他的自大,就会破坏她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所以表面上她依然是谦卑的,友善的)。但放屁的问题依然存在,她依然会认为别人会因此而厌烦她,所以他非常着急和努力地想要去除这个问题,在她内心中存在这样的幻想,似乎解决了放屁的问题,就可以博得所有的人的肯定,就又可以成为他幻想中那个优秀的人。但我们知道,其实根本问题不在于放屁,而在于他的“解决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完美的,被所有人接纳并认可的不平凡的女人。而放屁仅仅是破坏了她的“计划”,让她无法实现心魔的愿望,这样魔鬼也无法兑现它的承诺——我会让你成为那个你心目中的女神,而不是现实中这个可怜,无用,没人爱的失败者。

      所以真正的治疗不是去除症状如此的简单,而是透过症状发现自己的“解决法”;通过症状意识到自己想要逃避的与恐惧的自我;通过症状发现自己内心中病态的欲望,并因此醒悟到心魔的存在。摆脱心魔的控制才是自我救赎的关键,而不是继续成为他的奴仆。

      但心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当我们被“心魔”所压迫的时候,却在为它歌功颂德,认为它就是自己的希望,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是自己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标志。就好像当年文革的时候很多人饿着肚子还说社会主义好,并认为自己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并要解放全人类一样的悲催。现在看来,也许人类并不需要我们来解放,真正要解放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但在文革年代说这样的话一定会被很多人认为反动,正如在治疗中我提醒患者他一直被“心魔”左右而迷失自我的时候,患者往往会认为我太过于消极,或认为人不能没有理想一类来为自己的执迷来辩解。因为恐惧现实,因为无法接受原本弱小的自己,因为害怕伤害,所以他只能被“魔鬼”召唤,因为只有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才能把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免于伤害,才能改造这自己无力改变的现实与无能的自我。

      所以,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成了他唯一的出路,成了他不得不的选择。此时,他已经不在是自己,完全成了一个空壳,一个囚徒,一个木偶。正如魔鬼契约所描述的一样:“魔鬼交易(英语:Deal自
      with the
      Devil),又称魔鬼条约或浮士德的交易,是西方广泛流传的文化主题。与之相关人物浮士德、梅菲斯特是为人熟知的基督教民间传说人物。在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里,这个主题被放在
      AT 756B
      类:“恶魔的契约”。按照传统基督教对巫术的解读,魔鬼交易要在人类和撒旦,或其他恶魔之间签署。人类以自己的灵魂换取恶魔的恩惠。在不同的故事中,恶魔提供的诱惑各不一样,但通常包括青春、知识、财富或权力。也有些人毫无所图地签署魔鬼契约,只为了可以为恶魔服务。在故事中,魔鬼交易总含有很大的危险性,签约者往往为魔鬼的恩惠付出自己的灵魂。”

      

      所以,不能意识到心魔的可怕与欺骗,就无法真正在内心中与之决裂及抗争。

      

      也许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他可以卓越,他可以不凡,他似乎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不会被伤害,不会被否定,不会被超越,所以他心满意足,他满心欢喜,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我价值感,他终于不再当年别人眼中的那个失败者或可以维系超越所有人的优越感,抑或是终于可以得到周围人的欣赏甚至是爱,他内心中的空洞终于被填补,他不在恐惧,不在自卑,终于得到了救赎。正如一位患者到目前为止依然无法忘怀当年成绩优秀,是班干部,被老师赏识被同学羡慕的经历,似乎那时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那时的生活才是应该的生活。而另一位患者当他可以把工作做的出色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自信”,内心中的空洞终于被弥补,但魔鬼契约终究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就好像“乌托邦”终究仅仅是一个梦而已,当一切的虚荣,幻想,成功,在现实面前落幕,当可怕的现实袭来的时候,这一切不得不让他意识到一点——我依然是原来的我,我依然如此的弱小,我依然是如此的平凡,不,是无能。之后他整个人又会为了找回之前的荣誉而战,依然想要找回之前的不凡与优越感,所以他整个人的梦想都在于找到一个“支撑”,可以把自己再抬回到之前的高度,但正如一位患者告诉我的:在这之后的人生之中,我一直在挣扎,但就好像落入了泥潭,再也浮不上来了。所以成功学或积极自我暗示一类的东西特别受这类人的欢迎,因为它们对患者的梦都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最后,他会陷入抑郁、恐惧、焦虑或强迫之中,抑郁的人是绝望;而强迫的人则依然在不屈服地抗争;而恐惧与焦虑的人则是对无力改变的现实的退缩。所以他终于病了,一开始他还不愿承认这一切,一开始他还试图用原有的“解决法”来拯救自己,但最后他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的时候,他终于承认自己病了,但承认自己患病还有一个唯一的好处,就是当自恨(他恨自己不能达到自己想象中的完美与出色)的时候总还可以给自己找到一线希望——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有病,如果我病好了,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因此,他来做治疗也是为了寻找“希望”和“支撑”,因为他还想达成魔鬼的心愿,毕竟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同的人,或找回之前的能力和荣光,他才能停止自恨——其实,他内心中一直痛恨自己的无能,懦弱,无趣,不可爱,无价值。唯有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不凡的人,他才能“爱”自己,才能停止自恨。这种自我憎恨有时力量极其强大,强大到足以毁灭自己,但因为毁灭了自己,心中的魔鬼也会一同消失,所以不到最后的绝望,患者往往不会轻生,但当痛苦达到一定的顶点,当他无论怎样都无法达到魔鬼对自己的要求,当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达成心愿,当他无论怎样都无法摆脱这个无能的自我,都无法摆脱自恨的时候,似乎死亡成了他唯一解脱的方式。当然死亡有两种,一种是躯体的,一种是精神的,躯体的死亡是自杀,而精神的死亡则是逃避一切,放弃一切,远离一切,只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之中,只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既然在现实中无法满足魔鬼的要求,他就活在幻想中来自我欺骗),当然两种结果都是可悲的,因为他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有的因为患者强迫性地努力,他也许会成为成功的商人,成了政界的明星,成了周围人羡慕的焦点。似乎他得到了,他得到了荣誉,得到了赞美,起码在人前他可以维系自己光辉的形象,别人也感受不到他的自卑和自恨,但他却依然是一个囚徒,依然要为虚假的荣誉而活,躲在成功和面子的背后,却永远地迷失了他自己,也迷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与自由。虽然他是成功的,但他却不爱自己,他并不爱真正的自己,只爱自己的成就;虽然他表面自由,但他却一直被禁锢,因为他必须要守卫自己的成功,他必须要不断地成功,他必须要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肯定,所以他就好像是一个演员,一个没有休息日的劳工,正如一位患者告诉我的,虽然他事业成功,经营着一家公司,但他却离不开公司,一旦离开时间长了他就焦虑,因为他必须要盯着每日的业绩和进账,只有看到业绩稳定,公司正常他才能放心,才能安心。所以他不敢休假,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没有自由……

      所以心理治疗的任务不是去除他讨厌的症状,不是帮助他找回昔日的风采,也不是帮助他成为他理想中的自己,而是找回他本来的自己与纯真的心。因为当一个人被魔鬼所左右的事情,他就注定会迷失自我,丢失自己纯真的心,一切都是为了得到荣誉,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当然也可以说是为了逃避他人的否定),或是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一切都成了一种手段。就好像我曾经一位患者,在学生时代他成绩卓越,但她告诉我其实他根本就不喜欢学习,只是可以通过好成绩来让别人羡慕,来找到自信与自尊,并证明自己比他人聪明。似乎她把天生的聪明看的异常的重要,似乎聪明成了她的“支撑”与逃避自恨的方式,但当日后不聪明的人都超越了她,她变得越来越“平庸”后,她陷入了社交恐惧与抑郁之中,因为她不想让别人看到这样一个失败的自己,她不能接受自己落后与他人的现实。但她到最后依然不死心,依然试图通过找一个成功的男人,来证明自己的魅力,依然想通过做一番事业来捍卫自己的不凡。但最后她放弃了,因为现实又一次告诫她: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和芸芸众生并没有不同。这时,她崩溃了,她绝望了,本来绝望是痛定思过的契机,但此时的绝望却成了她放弃生命的理由。其实,一切可以不同,毕竟一个人本可以不必优秀也可以活,毕竟不被别人认可的人也可以快乐,毕竟一个人的价值不必建立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之上,毕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停止自恨的关键。但她却一味地责怪自己,痛恨自己,无法接纳她自己——她一直痛恨自己不能卓越,不能成为周围人的焦点,不能让他人刮目相看……虽然她是平凡的,但她却一直自欺,一直强调自己过去的成就,用以支撑自己的与众不同。按照她的话说:我就是比周围的人高出一大截。因此,她最终也无法接受这个在她眼中普通与平凡及不完美的自己。

      一些人宁愿活在自我编织的谎言当中,也不愿直视现实,正视自己。而治疗的意义正是在于此,它帮助患者认识到谎言,自欺,虚假,帮助其找回真实,自由和对自己的爱。但治疗也有局限性,毕竟就好像是一个赌徒,也许他来治疗的目的不是戒赌,而是学习赌术,这样就可以从振雄风,所以他特别需要在治疗中得到方法和建议,似乎只要按照治疗师的话做就可以“实现梦想”——把自欺变成可能。但治疗终究无法帮助人实现幻想,治疗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一个人与自己的心魔作战,并真正地解救自己。但这一切不容易,就好像是戒赌一样,要与魔鬼决裂必须要醒悟到这一切仅仅是一场梦,一场自欺的游戏而已——自己毕竟无法逃避自己,自己毕竟无法逃避现实。只有直面内心中的恐惧,接纳内心中这个弱小的,不完美的自我,才能抵制魔鬼的诱惑,才能真正地救赎自我。

      

      这一切并不容易,但却值得,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是脚踏实地地活,还是活在谎言之中?是真正地活过,还是一味地活在伪装面具的背后?是一味地被魔鬼控制,还是找回自由与纯真的心?这是需要在痛苦中好好反思的问题!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作者: 阿兰那行者    时间: 14-10-23 17:25
好长,先收藏了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