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杰 自Dunner DL.于1974年提出情感障碍中的快速循环(rapid cycling,RC)的诊断概念以来,至今已25年,人们对这一具有频繁循环发作及治疗困难的临床现象给予很大重视,进行多领域研究,对它的认识逐渐加深。现将90年代以来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RC的诊断概念[1~5] 25年来的研究,其诊断概念比Dunner最初提出的更加全面,可概括为: 1.1 是情感障碍(AD)中一种以频繁(循环)发作的特殊形式病程为特点。其频率以每年4次发作或两个循环(躁狂M 抑郁D)以上为一端,另可有短至以48小时为一循环的极快速循环(ultro-rapid cycling)或称缩短的快速循环(truncated rapid cycling)为另一端,而中间可有不同次数和发作期的发作或循环。 1.2 在一个循环中,不论由M→D,或D→M,中间常无明显的正常间歇,只是症状很轻,易被忽略而误认为正常间歇期。 1.3 由于RC仅见于双相(BP)障碍,故一般称之为快速循环双相障碍(RC BPD),且更多见BPⅡ型中,统计说明有71.5%~83.5%RC发生于BPⅡ型中,在非RC BPD (NRCBPD)中只有37.3%为BPⅡ型。 1.4 在RC BPD中,不论是抑郁发作,轻躁狂或躁狂发作,均应符合其症状严重度标准,而不要求符合其发作的病期标准。 1.5 RC病程可以是自发性病程,也可以是抗抑郁治疗(尤以抗抑郁剂)促发,特别是促发躁狂或轻躁狂后易转为RC病程。 1.6 RC被看做是BP中的恶性病程形式,其治疗(阻断反复循环发作)甚为困难,此为RC BPD的另一特征。 2 RC BPD在情感障碍分型中的地位 尽管RC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但在国际精神病分类系统中(DSM-Ⅳ及ICD-10)中,至今并未获得一临床亚型的地位。在ICD-10的双相障碍中既无双相Ⅰ、Ⅱ型的亚型记载,更无RC的描述。在DSM-Ⅳ[3]中也只在双相Ⅰ、Ⅱ型中“注明临床特征”项下列入RC病程。另外,在情感障碍的最后有关“反复发作病程注解的描述”项中列出RC的正式定义为“适用于BPⅠ和BPⅡ中”,“在过去12个月中有4次以上情感障碍发作,且符合抑郁、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且对发作给予说明为“发作之间可为部分或完全缓解达2个月的时间所分隔,或转向另一相发作”。DSM-Ⅳ的正式定义只概括了Dunner早年提出的发作或循环次数较少的,发作时间或循环周期较长的RC,从而排除了临床上也常见的,混杂在病程中极快速循环(URC)。另外,在DSM-Ⅳ中,在多处提到由抗抑郁治疗(药物、电休克、光疗)所引起的躁狂或轻躁狂均不认为是情感障碍的表现,而列入物质或治疗引起的心境障碍。间接的否定了抗抑郁治疗促发的RC。因此,该定义未能反映RC的客观临床实际,会造成对其漏诊及延误治疗。 中国CCMD-2-R,按Dunner的原始定义将RC列为AD中一个亚型。 至于为什么ICD-10及DSM-Ⅳ未将RC BPD正式列为AD中一亚型,可能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其有肯定的生物学基础,留待继续研究。 3 对DSM-Ⅳ中RC正式定义的修正 Simpson等(1997)[4]在总结多数临床研究的发现及其自己的临床经验,除肯定RC可由抗抑郁治疗(尤其以药物)促发外,还对DSM-Ⅳ中RC定义提出修订意见,主要反对定义中规定要符合各类发作标准中的严格病期标准。他们提出修订的RC定义为:①一年内至少发作4次,发作间有至少2周的心境正常期,或由一发作转向另一相发作(即D M);②符合抑郁、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严重度标准达1天以上。 Simpson的定义虽可包括更多数的RC,但我们认为:对那些48小时一个循环周期的,每年发作可达百次以上的RC,可能因强调发作间要有2周以上的正常心境期而被排除在外。由于绝大多数RC取规律的循环式发作,强调2周正常心境间歇期只适用于那些同一发作相连续发作2次以上者。对2周间歇期的要求是否合宜,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4 RC的流行病学资料 目前为来自于专科机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统计数据,而非正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因此,免不了受“是否寻医及寻医分配率”的影响。 4.1 患病率:国内临床统计[5],RC占AD中7.9%~14.9%,占BP中28.81%。国外报道[9]RC占AD中15%,占BP中15.2%~24.2%。有学者认为,RC患病率可能言过其实,因其难处理而更多在专科或专病机构中多见。 4.2 RC发病年龄:过去认为在老年人中少见BP,儿童及青少年中见不到BP。近年临床研究发现在这两年龄组中不但可见到BP,同时也可见RC。因此,可以说R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进行严格设计的系列临床研究中(1992~1995)[6],发现26例7~18岁BP患者,其BP发病年龄为(8.5±4.4)岁,其中80.8%有极短的(病程在1天内)连续性快速循环发作(其循环中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为2~500次/年,多数在100次/年)。他们症状具复杂性,有38.5%伴精神症状,57.7%为混合性躁狂,自杀率有46.3%,伴多动(hyperactivity)有50.5%。因其有心境及认知障碍可与多动症相鉴别。因此,儿童及青少年中多动症应注意是否有双相RC的可能。在老年中RC虽相对少见,但Camus(1997)[7]报告4例年龄78~86岁女性RC患者,其中2例患BP时分别为30及49岁,分别于82岁及76岁转为RC;另2例分别于62及66岁发病时即为BPRCD。沈其杰等(1992)[5]报告连续就诊的51例RC患者,其AD初发年龄为(21.65±9.68)岁,较51例对照的非RC者的初发年龄(24.47±9.64)岁为早,但无显著差异。51例中自发频发者(发病即为RC病程)28例(55%)其发病年龄为(20.43±7.56)岁,显著早于非RC双相患者初发年龄。而其后转为RC者的初发年龄为(23.09±10.25)岁,迟于自发者,而与非RC初发年龄无显著差异。转频时年龄为14~59岁,平均(28.13±12.20)岁。平均在初发后5年转频。Bauer等(1994)[2]报道RC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2.4岁。 4.3 RC的性别分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BP的女性患者具有更高发生RC的危险性。曾有人报告女性占RC中58%~92%(平均72.6%)。Tondo等(1998)[9]综合10份研究中共2 057例BP患者中,24.02%为RC病程。在RC者中女:男=71.7%:28.3%=2.53:1。如统计RC在女性BP者中为29.6%,男性BP者中RC占16.6%,女:男=1.78:1,仍女性多于男性。Leibenluft(1996)[8]综述分析,由于女性BP者更多抑郁发作,更多的产后抑郁,故更多机会使用抗抑郁剂;以及女性患甲状腺功能低下者较多及雌激素作用,故女性更易发生RC特殊病程。 |
xxf780815 发表于 14-9-30 18:21
5 RC的促发因素[1、4~10]
研究者提出下列因素与RC病程的发生有关:
xxf780815 发表于 14-9-30 18:22
6 快速循环(RC)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下列发现,可能为RC的生物学基础,但均未肯 ...
xxf780815 发表于 14-9-30 18:22
6 快速循环(RC)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下列发现,可能为RC的生物学基础,但均未肯 ...
砚谷墨清 发表于 14-10-1 20:23
RC确实是一种恶性病程,不好治疗。我见过抑郁药诱发的,也见过自发的。而且就我平时所接触的病例,RC的病例 ...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