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打印本页]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7:58
标题: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11-14 02:50 编辑

西方心理学家对情绪问题 的选择就只有表达和压抑。森田正马挑战了这个根深蒂固的西式观点。也即森田理论提供那就是接受自己情绪。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六欲中属于快乐方面情绪只有七分之二。属于不快乐方面情绪,却占七分之五。这等于说明人生苦多于乐。森田理论是告诉我们痛苦的情绪是人类生存不可避免,不可逃避的现实。生活包含痛苦。逃避痛苦只会放大痛苦,也不能消除它,不是改变情绪,而是改变你和情绪的关系。森田疗法治疗目标并不是负面感觉和想法消除。森田疗法不将症状减轻作为唯一结果。森田疗法强调的是改变你和情绪的关系,发挥出生的欲望,用

生的欲望积极的取代对死的恐惧。用积极向上人生观取代疑病素质(HYPOCHONDRIAE)。逃避痛苦是症状长期不灭原因。什么是接受自己的情绪?体验自己情绪而不是逃避。体验自己各种情绪,任其生灭。体验痛苦,痛苦必然消失。森田疗法静卧七天,就会有深刻体验。烦闷即解脱,也就是此意。做过森田静卧7天的人,在人生之路上都会乐意体验自己痛苦情绪而不是逃避。逃避痛苦在现代心理学上叫功能缺失。也就是人类天生有承受痛苦能力,只是形成错误神经链接。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1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7 10:11 编辑

《四念住经》
第一章   导言

     有一次,世尊在一个名叫劫摩沙的俱卢聚落和俱卢族人同住。在那里,世尊向比丘们说法。

     “比丘们!”他说。“世尊!”比丘们答道。于是世尊说了以下的话: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磐。”这条路就是四念住(注一)。

     “是哪四念住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感受,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心意,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诸法,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

注一:在库兴氏手抄本巴利文长部经觉音疏dhi对摺本中有云:再说,就如同一个善于制造箩筐的人,有意制造各种粗细席、箩、篓、篮,以及其他类似制品,将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将它劈开,用以制造所需之物;完全一样的情形,世尊为了要替众生多辟途径,易于熟练,乃将其实只有一项的正念,依所念的题材分为四部而说:“有四念住。何者为四?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须观察身体……”等语。之后,又取四念住之一,将身体予以分析,而就题发挥说:“比丘们啊!怎样(观察)呢……”

第二章   身念住

第一节   念出入息

     “比丘们啊!比丘应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退居林中的时候,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注一),珈趺而坐,身躯端直,专心系念出息入息。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注二)。比丘们啊!就象一位技术高明的旋盘工,或旋盘工的学徒,将旋盘做一次长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长转,心中了了分明;将旋盘做一次短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短转,心中了了分明。比丘们啊!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注三)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对摺本dhi 中有云:“退隐至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这说明了应选择什么样的居处才最适宜于修念住。以这位比丘来说,他的心久著于色等诸尘,不能一时系于禅定的行处,犹如驾在一群悍牛身上的车子一样,不能循轨前进。因此,就象一个牧牛人想驯服一只喝了悍牛的奶长大的凶悍小牛一样,必须带它离开它的母亲,而以缰辔将它系于一根它所够不到的木桩上,那小牛东蹦西跳,终因无法脱逃,只好靠近木桩蹲或卧将下来。完全一样的情形,这比丘为了要驯服他那生长于色等诸尘的甘味之中而放纵成习的心,就必须到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于彼等处以念索将它(心)缚于念处上,犹如(将小牛)缚在木桩上一样。这样,他的心东攀西缘都找不到它所习见的对象,无法挣脱念索而脱逃,就安静下来,紧靠着禅观的对象安住,而达到近分定或根本定。因此古人有云:彼欲驯犊者,先系之木桩。人亦当如是,念索紧系心。

注二: dhi-dhu对摺本中有云:他如是训练自己,就由静观出入息而得到四禅。从禅定起,他审察他的出息或入息,或禅定的各分。

     依出入息(得定)者,先审察色,说道:“这些出息与入息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而物质就是肉身,肉身就是四大,而色是从它们(四大)衍生的。”其次:“名也是以同样的(四大)为依据,只是加上一项触。”他如是了解名后,就寻觅它的缘,从而见到无明以及缘起法则(十二因缘)的其余部分,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这就是这位比丘出发趋向圣位的情形。

      依禅定以决定名与色者,思维如次:“我禅定的各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物质就是肉身,而我禅定的各分就是肉身的色。”然后就寻觅名与色的缘,而见到无明等缘起的法则,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

注三: dhu 对摺本有云:由修念住得认知色身。(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他修习念住,他得以认知只有色身更无生物(众生)、‘我’、男人、女人、自己,以及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我、我的、人或属于人的任何东西。

第二节   念身体姿势

     “再者(注一),比丘们啊!比丘在走路时,对他走路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站立时,对站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坐下时,对坐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偃卧时,对他偃卧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无论他的身体处于任何情况,他都对那情况心中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u-dhu 有云:他既已如法修习念身法之一的数息观,更进而修习念身法中的另一法门--观察自身的种种姿势,而以‘再者’等语开始。

      兹有一事实,就是:狗、狼、以及其他兽类,在行走时也能自觉是在行走,但此处所言的了了分明,非指如彼等之觉知。因为彼等之觉知,既不能舍弃“生物”之假设,也不表现有这类信念,也没有禅观的行处,也没有任何念住。可是比丘的了了分明的自觉,则已舍弃了“生物”的假设,表现有此信念,有禅观的行处及念住。因为彻底的自觉须包含下列各点,诸如:“走路的是谁?这行走属于谁?什么使得它行走?”之类。对于站立等其他身姿的观察,亦复如是。

      如问:“走路的是谁?”应答:“走路的不是什么‘生物’或‘我’。”如问:“这行走属于谁?”应答:“不是什么‘生物’或‘我’的行走。”如问:“什么使得它行走?”应答:“行走是因心的作用而为风大所渗透的结果。”所以他所彻底了知者如下:行走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而将整个身体推动向前,就叫做行走。身体其他姿势如站等的解释亦同。如次:站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直立,就叫做站立。坐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上身端直,下身缩入,就叫做坐。卧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伸直,水平放倒,就叫做卧。

      他彻底地了知这些之后,就思维如下:

       “有谓走的是‘生物’,站的是‘生物’;但是果然有一个能站能走的‘生物’吗?没有!就象大家说车子走,虽然没有一样与车子一词相应的东西能走能停,然而车夫将它驾上了四只牛,再驱车前进的时候,我们就因语言的设施而说车子走了,或车子停了。完全是一样的情形,身体没有心的作用(心力)就同车子一样,念头的推动力犹如那牛,念头就好比是车夫。走或站的念头生起时,风大即产生而发为动作,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就发为走等动作。据此,如说:“走的是‘生物’,站立的是‘生物’,我走,我站”只是一种语言的设施。故说:

               如风移舟,如弦委矢,风大驱身,亦复如是。

               心索驱身,使立使坐,犹绳连机,绳牵机动。

               何有生物,具内在力,不依因缘,能令行止?

      因此须知,他是由于看清了行等是因缘所生,故能“在行走时,对他的行走了了分明;于站立时……于安坐时……于偃卧时,对他的偃卧了了分明。”

第三节   四明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进退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瞻视凝睇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屈伸臂倾,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穿衣持钵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饮食嚼尝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大小便利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行、住、睡、醒、语、默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四节   观身不净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比丘们啊!好比有一只两个口子的容器,里面装满了各种豆壳之类,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位聪明人打开看里面装的东西,说这是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完全相同的情形,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五节   四大种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比丘们啊!就好比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只小牛,将它支解成块,自己则立身十字街头。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注一)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e 有云:犹如屠户养牛,至壮大后,牵至屠场。既到屠场,将它绑住,放置停妥,予以屠杀,并于杀后,加以处理。但在未将它支解切割之前,始终不忘它是一条牛。但在将它支解切割,安坐待沽时,他就不再视之为牛,而只是一堆的肉。他并不想:“我在卖牛,我的主顾为牛而来找我;”而想,“我在卖肉,我的主顾是为了肉而来找我的。”完全一样的情形,凡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僧团的一员,如果无明未除,正见未得,终将以“生物”或个人自居,永无休止。须至他将自身,不论所作何事,所居何处,均能加以分析,而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既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之后,他才不再认它是一个“生物”或个人,而只视之为如许元素而已。

第六节   墟墓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七节   墟墓观二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野犬啖食,或被胡狼啖食,或被各种昆虫所食。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八节   墟墓观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剩了骸骨、血肉、筋腱。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九节   墟墓观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皮肉尽脱,血迹斑斑,但筋腱尚存。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节   墟墓观五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筋腱,无血无肉。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一节   墟墓观六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节支离,散置四处,手骨一处,脚骨一处,胫骨一处,股骨一处,臀骨一处,脊骨一处,颅骨一处,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二节   墟墓观七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骸骨惨白如海螺壳。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三节   墟墓观八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白骨四散堆积,长年雨水淋渍。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四节   墟墓观九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殖枯蚀,化为尘埃。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以上念身竟(注一)--

注一: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八章中,讨论禅观的四十行处中念身一法时,只论到观身不净的一节。他提到第一念住如上文所述,但出入息节可自成禅观的一个行处(念息),而身体姿势节,四明觉节以及四大种节,都属于“慧”,九墟墓观则既属于“慧”也属于“不净”。

第三章   受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感受应如何注意观察?

     “比丘们啊!比丘在经历一桩愉快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愉快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经历一桩不愉快的感受时……中性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感受,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感受,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感受,或观察感受的生起,或观察感受的坏灭,或兼察感受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感受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感受。”

第四章   心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他的心意?

     “比丘们啊!比丘贪欲炽盛,应了了分明其贪欲炽盛;或心离贪欲……嗔恚炽盛……心离嗔恚……愚痴炽盛……心离愚痴……心念专一……心念奔驰……心志高洁……心志卑下……心智下劣……心智优越……心力集中……心力散漫……心得解脱……心著系缚,应了了分明其心著系缚。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或对他人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观察心意的生起,或观察心意的坏灭,或兼察心意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心意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心意。”

第五章   法念住

第一节   观五盖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一)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妨碍宗教生活(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妨碍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性贪欲乐(贪欲盖),应了了分明其性贪欲乐;或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其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贪欲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贪欲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贪欲,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或者他生性刻毒(嗔恚盖)……生性怠惰而迟钝(睡眠盖)……生性傲慢而无礼(掉悔盖)……生性多疑(疑盖),应了了分明他生性多疑;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疑惑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疑惑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疑惑,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注一: 摺本dhau有云:世尊在论观身时仅涉及色蕴;在论观受与想时,仅涉及其他诸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将色蕴和其他诸蕴混合立论。再者,在观身时,他只论及色蕴,观受时只论及受蕴,观心时只论及识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兼论想蕴和行蕴。

第二节   观五蕴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了知色的性质,色如何生起,色如何坏灭;应了知受的性质,受如何生起,受如何坏灭;应了知想的性质,想如何生起,想如何坏灭; 应了知行的性质,行如何生起,行如何坏灭;应了知识的性质,识如何生起,识如何坏灭。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三节   观六根六尘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六根与六尘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眼根了了分明,应对色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耳根了了分明,应对声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鼻根了了分明,应对香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舌根了了分明,应对味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身根了了分明,应对触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意根了了分明,应对意念(法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四节   观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构成正觉的七种因素(七觉支)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七觉支中的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念觉支;或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或者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行舍觉支;或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五节   观苦圣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以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知苦谛,应知集谛(苦的根源),应知灭谛(苦的止息),应知道谛(灭苦之道)。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绝望是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苦。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生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的一名众生出生。这受生、入胎、再度获得生命,五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生。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老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衰老在他身上降临:朽弱龙钟,齿牙脱落,声音嘶哑,皮肤松皱,活力消止,机能衰退。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死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谢世:逝去、分崩、消失、弥留、丧亡、生尽命终,五蕴离析,尸首掩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死。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忧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就生起忧伤、忧愁、忧心如捣、伤心、心伤肠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忧。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悲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忍不住悲哀、悲伤、悲思、悲号、悲啼、悲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悲。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呢?

     “比丘们啊,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身体的接触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恼呢?

     “比丘们啊,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心灵上的印象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恼。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绝望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不幸的打击,生起了决死之心,绝望、决死的情态。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绝望。

     “比丘们啊!‘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比丘们啊!受生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生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所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的支配!但愿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都是苦),比丘们啊!这就是这句话的意义。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苦圣谛。”

第六节   观集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集圣谛呢?

     “它就是导致再生的欲望,它与贪欲和享乐相结合,在每一生中都能寻到欣喜。它是寻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寻求永生的欲望,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从哪里产生成长呢?它在哪里立足生根呢?

     “只要有任何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的地方,欲望就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能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可使欲望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呢?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触)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受)

     “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想)

     “思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思)

     “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爱)

     “论究色……论究声……论究香……论究味……论究触……论究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论)

     “省察色……省察声……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触……省察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省)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集圣谛。”

第七节   观灭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灭圣谛呢?

     “它就是欲望的完全消退和止息(注一),它是放弃、松手、舍离、不黏着。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衰退消失到哪里去了呢?它在哪里分裂毁灭呢?

     “任何地方有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欲望就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

     “什么东西能令人喜悦适意,(使得)欲望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呢?

     “眼……耳……鼻……舌……身……意能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衰退消失,在此分裂毁灭。其他六尘、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论、六省,亦复如是。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灭圣谛。”

注一: 对摺本 nai有云:“完全消退与止息”等都只是涅磐的同义词。因为在涅磐中爱欲完全消退与止息,因此,它就叫做欲望的完全消退与止息。在涅磐中爱欲败坏、被舍离,不再被执着,因此涅磐也叫做释放、解脱、舍离、去执。涅磐实在只有一个,但基于它的负面性质而定的名称则有许多,诸如:完全消退,完全止息,释放、解脱、舍离、去执、灭贪、灭嗔、灭痴、断爱、不生、不存、无为、无欲、业尽、不孕、不再生、不再存在、无生、不坏、不病、不死、无忧、无愁、无恼、无漏等。

第八节   观道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呢?

     “它就是那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见呢?

     “比丘们啊!知道苦,知道苦的生起,知道苦的止息,知道导致苦的止息之道。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思呢?

     “决心离绝欲乐,决心不对任何人心怀怨怼,决心不伤害任何生物。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思。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语呢?

     “不说妄语,不背地诽谤,不恶声相向,不轻率戏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语。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业呢?

     “不杀生,非与不取,不作不道德之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命呢?

     “比丘们啊!圣弟子舍弃不正当的职业,而从事正当职业以维持生计,这就叫做正命。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勤呢?

     “比丘们啊!比丘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不能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可以舍弃;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保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以臻完美。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勤。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念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念。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定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即已隔绝欲乐,隔绝恶习,但仍能运用理性,仍能观察,即进入初禅。这初禅乃由离欲而生,以喜与乐为其特色。然后理性与观察的活动也止息了,但仍保有喜受和乐受,他即进入二禅。这二禅的定境能产生内心的寂静和思想的集中。到了喜的感觉渐淡,而趋于冷静,忆念不忘,了了分明,只在身体方面仍有快乐的感受——这境界一般高人述之为‘冷静,忆念不忘,而快乐地生活着’——这时他即进入三禅。到快乐的感受也舍弃了,苦的感受也舍弃了,先前所有一切苦欣皆已消失,他即进入不苦不乐的四禅,其中只有经行舍所净化了的念支(忆念不忘)。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定。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六章   佛陀的鼓励和结语

     “比丘们啊!任何人如依法修习四念住达七年之久,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七年的问题。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法修习上述四念住六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六年的问题……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上法修习四念住七天,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因此,这就是我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的意思:‘比丘们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摈除苦恼,想得正戒,体证涅磐,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是说法完毕,众比丘皆大欢喜,都赞叹世尊所说之法。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2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11 13:39 编辑

四念住经 是现代西方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当代著名心理疗法基础。和森田疗法是有很大关联。接受实现疗法ACT就是西式森田疗法。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2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11 13:40 编辑

如果注意力连续九十九次
从正在考虑的问题游荡到其它东西上,
那么一连九十九次都要把它找回来。
一个人没有天才一半的天分,
但如果总是一心一意,
他的成就也许比天才更为突出。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3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11 13:41 编辑

我或者屈服或者抵抗,任我所愿,只要我的意志能够忍受,我会长久地集中在其中的一点,只要我的意志需要,我会把它导向若干个点。因为注意力服从于自我的绝对权威。
----------------《哲学词典》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3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7:21 编辑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念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念。   怎样来理解这段话?



什么是正念呢? 现代心理学解释 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对这些心身现象不加评判的了了分明。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当下你的心身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感觉正在发生?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4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8 编辑

我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注意力?好象从字面上看没联系。这就是只读经书不做功夫的口头禅。真的去实践马上就产生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增长的智慧。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普通人注意力很难觉察当下到自己的当下
心身状态及其变化。我们注意力惯性是24小时朝外,根本不可能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这就是问题。。。。怎麽办要知道怎么办明天写。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4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8 编辑

由此可见注意力的培养是我们来觉察当下身心状态关键,否则正念无从谈起。注意力是贯穿佛门内观禅修,现代心理学意志力,森田疗法主线。这是本质。森田正马治疗神经质是着眼人的情感,故有情感规律。内观禅定是着眼注意力的培养,我个人经验,用静卧疗法的更多是用情感规律。没有用静卧疗法,用门诊日记指导治疗成功更多是注意力的培养,这种方法注意力的培养,森田正马本人用的时候就有风险,容易被病人用来消愁解闷。这就是现代搞内观禅修批评为所当为的原因。实事求是的讲,如果不做静卧,就直接做作业疗法,如果没有人指导,很容易用为所当为来消愁解闷。这就是为什么来这个论坛有一部分人没有治愈原因。
当症状来的时候大多数病人习惯都是用转移注意力方法来消愁解闷。很难做到面对接受痛苦,这就是症状不灭主要原因。
佛门内观优势就是用特定训练方法直接训练我们心灵,以一种接受的态度来觉察痛苦。
为什么开篇要谈现代心理学意志力,就是因为佛的这个方法现在已经被当代西方最顶级心理学家成功解读。我慢慢写,精彩还在后面。。。。。。。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5 编辑

怎么又和现代心理学意志力有关系?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6 编辑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让游离注意力一次次重新回到目标对象上练习将会是杰出的教育。
心不在焉的大脑就像流星
没有轨迹,它只放射短促的光芒
上帝赋予人的大脑思维
有战无不胜的力量
用现在心理学结论就是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改变大脑。也即现在正念的脑。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7:22 编辑

什么是正念修行?为什么要做正念修行?
1要获得一定程度专注力。
2把获得的专注力用于觉察当下心身状态及其变化。这一步就是接受能力训练。
佛法里五眼六通超能力修持和专注力修持有很大关系,又叫四禅八定。由此可见,人脑的秘密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关系。

你的心灵越是专注,它就是越是活在当下,越是沉浸在它的所作所为。越能够专注,就越快与越有效率。你将会发现其他人所忽略的细节。增进专注的力量,你就能智慧地观察 事物。你将能够正确地判断所遇见的人。你的专注力量使你一瞥之下,就能看出人们的本性。看透事物本质。大多数心中与白日梦不再阻碍你的视线。
大多数人在心神纷扰的情况下,像梦游般过完一生。他们既不是看事物,也不看面前的人。他们生活在过去或未来想法里,从来不生活在当下。他们被过去和未来纠缠着,从来不生活在当下,他们心灵充满了恐惧和疯狂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6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44 编辑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教密宗把人的注意力修持详细分出不同等级定。不同等级的定,有不同等级超能力。也即不同等级专注力。
比如逆返时空超能力,枯枝返绿叶,就是极深禅定。宗喀巴大师喀巴大师说过,一入甚深定,一切疾病皆无因缘。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1 18:06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43 编辑

森田疗法的根源就是正念禅修。森田正马是靠自己聪明走了个捷径。现在问题出来了。。。。下次再写,森田是走了个什么捷径?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2 23:53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8:15 编辑

顺其自然是什么,就是不要去改变一切存在的情绪。
接受是什么,就是承认,就是不改变什么,就让它如此。
内观又是什么,就是觉知自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我只是知道它,看着它,任它,而不加任何是非好恶地评判和干扰。
顺其自然=接受=内观。
这些都不是我要写的内容。

作者: jackeyhu    时间: 14-9-24 11:27
内观禅修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内观禅修的氛围也比较好。有机会可以去西禅寺参与实修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9-24 1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9-24 1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4 17:50
moonlight9801  你慢慢看,我还没写完。月光光,我可不是纸上谈兵,我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解决,知道森田疗法,却做不到问题。你说话语气怎么象我的一个朋友。我很喜欢你说话语气,真的好像我的一朋友。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4 18:09
jackeyhu  你的问题危及到生命吗,为什么要吃药。你认为吃药就能治愈心理问题吗。。。。你对吃药或不吃药自己查询资料吗。。。。烦恼即菩提,淫性即佛性。我是强迫症,医生给我开了很多药,那时还在读书,我把开药钱买电脑了,想病死前,多收集点美女图片也活够本了,我后来在网上搜美女图片时候知道森田疗法,
我就厚颜无耻告诉老妈说,吃药不好,要到北大森田病房不吃药才行,后来我知道辛好我没吃药,我在北京大学森田体验和理论上反映一致,很快治愈。我有些病友,因为吃了很多药,治疗有点麻烦。这是我的情况,我和你分享。吃了很多药,在静卧时候很难体验烦恼即解脱。希望你找到好医生。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4 18:12
moonlight9801 发表于 14-9-24 12:24
都是纸上谈兵。

我觉得你说话是棉里藏针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4 18:17
jackeyhu 发表于 14-9-24 11:27
内观禅修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内观禅修的氛围也比较好。有机会可以去西禅寺参与实修

建议另可多花点时间找到好医生,也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我为了搜美女图片可以长时间在网上游,所以我很容易找到康老师。现我真幸福。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9-24 18: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9-24 18: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4 18:48
moonlight9801 发表于 14-9-24 18:41
遇到你,我很开心。

多来这儿涂鸦,我觉得,你叫叮当猫还好听点,月光,女气太重哦。。。我就叫你叮当猫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9-24 1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6 01:09
这儿好看的人,好看文章太多了,我以前怎么不早来。还儿很温馨。明天必须把好东西奉献给大家。
作者: jackeyhu    时间: 14-9-26 09:01
谢谢建议及分享,真的很好。我总体情况还好,每天一点米氮平也是为了对付早醒。
森田的确很好,不过也没有这么高深,大部分人都在生活中实践着森田而不自知。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就是实践深田,简单就好。。。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7 17:46
这几天都没写作灵感。这儿太好玩了。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9-28 07: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阿兰那行者    时间: 14-9-29 15:36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9-23 22:54
这论坛学习气氛太好了,就是怎没高手敢来来我这儿。我真独孤求败。

呵呵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29 18:19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38 编辑
阿兰那行者 发表于 14-9-29 15:36
呵呵


药物只能解决生理问题,心理要靠森田疗法。我会把最好给你。加强运动锻炼。把三个月不用的东西全丢掉。常清洁。爱劳动。肯定会好。真的。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30 01:2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38 编辑
阿兰那行者 发表于 14-9-29 15:36
呵呵


这儿好文章太多了,高手如云,逼得我要写点厉害才行,读小鱼鱼的文章,我很有感觉,那股生命不屈的力量,太有感染力,读得我都充满斗志。真希望月光也是这种风格,就更好了
作者: 阿兰那行者    时间: 14-9-30 08:46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9-30 01:25
这儿好文章太多了,高手如云,逼得我要写点厉害才行,读小鱼鱼的文章,我很有感觉,那股生命不屈的力量, ...

月光是谁?给个链接看看他的帖子
作者: 阿兰那行者    时间: 14-9-30 08:47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9-29 18:19
药物只能解决生理问题,心理要靠森田疗法。我会把最好给你。加强运动锻炼。把三个月不用的东西全丢掉。常 ...

嗯,很有道理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9-30 08:47
阿兰那行者 发表于 14-9-30 08:46
月光是谁?给个链接看看他的帖子

moonlight9801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 01:17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2:11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9-30 08:47
moonlight9801

我接着写,我对佛法运用到心理学上的理解。
巴利语佛典里有大量的文献显示,对感觉的持续关注以及对感觉的无常理解是佛祖开悟一种修行活动。
西方心理学以此作为原理治疗酒精成瘾和药物乱用的问题。佛认为渴求的真正根源在于感觉,通过对感觉持续关注,就可以铲除渴求感觉。这个是和森田疗法联系要点。情感的规律。
佛在开示中说,体验事物真实样子,包括感觉的潮起潮落,接受它,我们不必反抗自己的感觉,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验到痛苦是变化和无常的。这句话很少。
用现代心理学来解读他
学会体验不舒服的感觉,随后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消失,体验不舒服的感觉,不要排斥它不要逃跑,你要考虑到你的不舒服的感觉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当不舒服的感觉出现的时候,你必须等待体验它,尽管等待对你来说极其漫长,但是体验不舒服的感觉,不舒服的感觉必然消失。如果你想从身体或思想上逃脱,你的不舒服的感觉会增加,你必须去体验不舒服的感觉,你会发现你不舒服的感觉会随着时间变小。你应该学会即使有不舒服的感觉也要继续进行正常的活动,我们无法取消不舒服的感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体验他。就像我们体验任何其他感觉一样,我们不必反抗自己不舒服的感觉。
森田情感规律
要顺从感觉的自然发生,任感觉自然发展。感觉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终于消失。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5 17:11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2:12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 01:17
我接着写,我对佛法运用到心理学上的理解。
巴利语佛典里有大量的文献显示,对感觉的持续关注以及对感觉 ...

应该觉悟到一件事,就是有了苦恼感觉的事情的时候,你心里面先专心一处下来,把这件事的始终的事情全面地观察一下,应该怎么处理,就是这样决定了;然后你的心就不再同这苦恼感觉的事情连系在一起,心就没有苦恼了,心情感觉就正常了、就没有苦恼感觉。这件事如果没有专心一处经验的人不行,这个心同那苦恼的境界想要分开,分不开的,他心里总是和那个事情在一起,有忧苦。若是你有专心一处功夫的人,就容易了!
自己心的变化,命运的变化就是心的变化。你对事情的处理,处理的适当,那么你就是很平稳地过去了;你处理错误了,那么你的命运就差了一点,都是自己处理的对、不对。
什么专心一处的力量?
如果注意力连续九十九次
从正在考虑的问题游荡到其它东西上,
那么一连九十九次次都要把它找回来。
一个人没有天才一半的天分,
但如果总是一心一意,
他的成就也许比天才更为突出。
我或者屈服或者抵抗,任我所愿,只要我的意志能够忍受,我会长久地集中在其中的一点,只要我的意志需要,我会把它导向若干个点。因为注意力服从于自我的绝对权威。
----------------《哲学词典》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5 18:2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2:12 编辑

如果等待感觉好了再去工作学习,那就不是顺其自然态度。感觉的好坏是不断变化的,带着不好的感觉坚持工作。出现什么感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做到,不管出现什么感觉都坚持工作学习。有很多人说顺其自然,做不到,只要按照这句话去做必成。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做不到?因为没有耐心。
但是总而言之,就是你有耐心的按照这句话去做去用功去做久了,神经质的各种症状,它就会慢慢消失。逃避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烦恼即解脱的体验,是这个原因造成久治不愈。按照这句话去做去用功去做久了,久了这个心就会非常专注当下每一时刻,,它感觉也不紧张、感觉和想法自然回归自然,它就会很自在。所以你要有耐心,不断地用功,好境界就会来的。不要因为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不做工作,人生有痛苦有烦恼,如果因此不工作,才是真正痛苦。如果想要人生痛苦和烦恼变得舒服,认为学习森田可以消除痛苦烦恼,那就不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如果想排除痛苦和烦恼再去工作,这就构成强迫观念的最重要条件。努力工作,让症状归于自然。人生的幸福全在工作中。不工作,神经质永远都不会好。
「我感觉痛苦,我不要工作!」不要工作,永久都是不行的。你还是得工作,工作、工作,拼命工作,不为什么,我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拼命工作。终究会有一点成就。我们什么美好的梦,在拼命工作中去实现她。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5 21:4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2:12 编辑

内观禅修是怎样训练对感觉的接受能力?这是内观禅修优于森田疗法秘密。也是现今,风靡西方正念疗法秘诀
让心专注在某个境界,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能够听话为止,并在生活中自然起用。专注程度的能力越深,接受能力也越强。这也即森田描述,心头无杂念,烈火也觉凉。心头无杂念也即专注程度的能力很深。置心一处,使心不乱。

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着念头跑,就是生死;跟着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

怎样理解禅宗这句话,这就是森田疗法源自佛学原因。上面是禅宗修心要诀。
还有未完待续。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5 22:38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3-18 22:12 编辑

要默默无闻地去干某项工作。失败之后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去做。哪怕是再笨拙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的。一旦掌握住窍门,就不会落后于任何人。这就是耐心。
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带着不好的感觉坚持工作这句话,就能明白顺其自然。对于神经质的人开始肯定做不到。
那就失败之后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去做。哪怕是再笨拙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的。一旦掌握住窍门,就不会落后于任何人。这就是耐心。这是我做任何工作的秘诀和绝招。其实除了,非常努力,神经质的人很难解脱。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8 21:1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2 00:47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5 22:38
要默默无闻地去干某项工作。失败之后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去做。哪怕是再笨拙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的 ...


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大师曾说:「修大手印的人,要朝向不跟杂念为敌的目标迈进。」修禅的人和修大手印的人一样,不要跟杂念为敌。杂念生起了,不要想:「唉呀!杂念又来了!」然后又想:「最好它不要来!」这种坐禅是很痛苦的。他不能在禅定里得到喜悦轻安,因为他的打坐是挣扎、搏斗的世界,而不是「落花任凭风去扫,柴门且待月来关」的自在、任运;不是「起唯法起,灭唯法灭」随它、任它、不管它、不理它的境界。佛教是「非暴力主义」的宗教,即使对待妄念都不采取暴力,一切来随他来,去随他去。这个是把握「活在眼前一瞬」的说明。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8 21:4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2:13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8 21:10
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大师曾说:「修大手印的人,要朝向不跟杂念为敌的目标迈进。」修禅的人和修大手印 ...

                                                   「  不安的原因和解脱的原理」    李元松老师写
  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不安的原因和解脱的原理」。我们的背后好像一直有个东西在推着我们往前冲,不管冲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都是不安的表现。人如果已经到达安心境界,是不会再有激情的。就好比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再也不会去计较一些小得小失一样。追求就是不安的表现 。
  佛陀曾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任何事物的形成和消散都有一定的原因。人之所以会生病是有原因的,人之所以爱生气也是有原因的,什么事都有其原因。今天人们之所以焦虑、自卑、不安是有原因的,这引起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心理学家马斯洛有这样的主张:「人的不安,是由于五种需求的匮乏。」第一种需求是饥渴,以及性的部分不能得到满足。第二种则是安全的需要,希望能获得保证,确定自己能够得到安全。第三则是需要爱,希望能够被人爱。深一层的又需要被别人尊重,希望从别人的眼中获得肯定与赞赏。第五项则是自我实现,往真、善、美、乐、爱、智发展的需要。当以上这五种需求碰到挫折的时候,人就会不安痛苦。
  以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的这些原因,我们都持同样肯定的立场,这些的确都是让现代人不安的原因。换句话说,现代人如果想获得快乐,他的确应该去追求及满足这些需要,并且从中获得「安心」。
  不过,事实上,不安的原因,并不只这些原因。透过佛法的修行,我们更会发现,人的痛苦跟欠缺意志力有关,人一直活在前瞻后顾的世界里面,并且无法自由运用自己的心力,也是使人痛苦的原因。例如:明明知道没有做亏心事,不须怕鬼,但还是会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起来,尤其到了晚上或无人烟的地方。明知道生气不好,却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脾气;虽知明天的痛苦让明天的我去承担,今天不须为明天的痛苦而烦恼,但就是做不到。由于薄弱的意志力,使得人们平白遭受许多痛苦。
我们有一颗残废的心
  如果我们的手只能伸不能缩,我们的脚只能跨出去而不能收回来,那么这四肢可以说是残废了。对于自己的心,没办法自作主:不想生气,偏偏要生气;不想后悔,偏偏要后悔;不想紧张,偏偏要紧张。想想看,这样的心不也等于残废了吗?不安的原因除了也因为意志力不够坚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所追求的东西是可变的、无常的。譬如,一个想藉财富使自己安心的人,注定一辈子痛苦;一个想抓着感情让自己幸褔的人,也注定一辈子不安。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都是不可控的,并不是可以由你自己决定的。事业、感情、健康还没来的时候希望它来,希望它来的心情就是一种苦、紧、罣碍的现象。其次,当想追求的健康、事业、感情,果真如愿捕捉到了,希望它不要离开,谨慎的保护它,这又是另一种负担。而且有一天这些东西注定会离开,它的离开不是你能阻止的,一旦离开的时候,对它产生种种依恋、怀念和悔恨,则又是另外一种苦。总之,只要我们追求的,是无常、可变的事物,则注定要痛苦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在他有生之年,去追求、创造一种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也能够让他安然自在的幸褔。人类由于所追求的事物是无常的,不确定的,因此产生不安。
无明是一切不安的根本原因
  不安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还有更根源性的,那就是无明。无明是不安最根本,最内在的原因。
  无明是什么呢?无明是一股盲目的冲动,这种冲动是人类很久以来就有的一种业。我们没办法知道这个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也不知道这个业到底从哪里来,佛经称之为「无始无明」——无始以来、不知所以、冥暗的冲动。这股冲动就像风一样,当它还没发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一旦发生的时候,也只能从它的作用——贪瞋和邪见反推它的存在,除非人已经彻底解脱、证入涅盘了,不然就无法确切明白无明是什么。
解脱的原理在于亲证涅盘
  以上简略列举人类不安的原因。那么解脱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人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当然根本之道是亲证涅盘——念念现观时间、空间、运动,乃至一切存在的人、事、理、物皆如梦、如幻、无常、无住、无核、无主。届时不仅得以超越人世间一切的不安和畏怖,开阔的胸襟更如太虚穹空,无限的自在、安详、宁谧。
  证入涅盘固然为远离忧怖、罣碍、不安最彻底的办法,但证入涅盘的前提是见涅盘,也就是见道。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特别提到「今天的学佛人,当务之急,唯一的目标,应该是初果。」也就是必须先要亲见涅盘。就好像牧牛者,倘要驯服野牛,必先见牛、得牛。在解脱道上,如果没办法先确定、认明何者是涅盘的话,那么修行将缺少明确的目标,工夫也将缺少汇集点,而总是在涅盘边缘游荡。为了要彻底止息不安和忧怖,必须证入涅盘;为了证入涅盘,必先亲见涅盘、破除分别戏论,证入初果。但是破除戏论,对时空万有如梦幻般的存在这一事实,具真知灼见的确认,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具备禅定是不可能获得这种称之为「般若」的智慧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我们的心太乱了,观察不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种种执念。
禅定是体验涅盘不可或缺的要门
  古人曾说:「水清鱼自现,心静思自明。」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情绪如果很浮躁,对事情的判断也就不会客观、公正。一般常人的心虽比脾气暴躁的人平静,可是常人的心却比打坐修定者浮躁。心情浮躁则不容易看清真相、认识自已。一个定力深的人,反省能力也会深,当他打电话给朋友,他会反省是不是有不甘寂寞的成分存在?当他为事业忙碌时,名义上虽是为了一家大小,但他会反省其中是否也有个己的欲望?当他批评别人是不究竟的外道时,他会反省是否心中藏有嫉妒的愤怼?定力不强的人,一般反省力也差,总会不自觉地自欺欺人(非蓄意的),既不认识自己,又把自己并不认识的「道理」告诉别人。表面上是为了破邪显正,其实内心是嫉妒他人的名利;名义上是关心朋友,其实只是自己不甘寂寞。我的意思不是说不应该去关心朋友,而是要认识自己,如果有不甘寂寞的情形,有嫉妒的心,自己要明白。人只有对自己没有武装,没有防卫,才有办法看清并净化自己的意识。而无明则是更深极甚深,我们真正的动机和企图,尚且不易察觉,何况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时空实在感?人类的执着、恐惧、不安……,到底从哪里来呢?除非自己的心经常处在禅定的状态——「如密室里的烛光,明亮、清晰、稳定、不摇、不动」,不然就无法观察到。日常生活,为了想清楚一件小事,尚得让自己先静下来,何况是观照宇宙人生的道理呢!
  第二,则是因为佛教的涅盘智慧,本质是经由反复地修正身心行为、淬炼身心行为才完成的。如果缺少禅定,则将使人根本无力去执行透过内省、观察而确认某些劣根恶习必须立即加以扬弃的这件工作。这种困难,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说明:例如想好好孝顺父母、善待妻儿、不再打小孩的人,如果对于这些已知的「真理」,都没办法有效地贯彻执行。或者明知道酗酒、赌博、吸食麻醉药品是不好的,但却改不过来。类似这种明显的恶习,如果都无法立即修正改进,那么如何能指望他扬弃微细、隐晦、深固的人性劣根呢?已知的易行的真理都做不到,对于艰苦难行的真理会做得到吗?今天学佛的人,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没有力量去实践道理。我们没办法去实践它,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业力强大,它拉住我们,让我们心有余力不足,我们想做却做不来,我们就是这样被业力牵引着。所以要顿见涅盘,一定要有禅定的训练。古代祖师都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定力强的人,反省力、意志力、忍耐力、愿力都强,只有具备强大的心力、愿力和定力才能扭转业的方向。
  古代的人,由于藏经大都贮放在宫廷支持的庙寺里面,要读经典很不容易,所以一般的修行人智慧较浅,但定力很强;当他们听到一言半句的真理,马上就能贯彻到底。原始佛教的那些人,他们虽然没读什么经典,但因为定力很强,一听到苦、空、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等道理时,就能立刻做到,所以那时证果者多。
  今天经典普及,一般学佛的人几乎都读过三五部经典;但尽管知道得多,却因为心力不强,定力不足,所以大都流于慧解,甚少有亲证道果者。诵读经典当然有必要,但必须透过定力,才能悟入空性。不然,就会像口渴的人,只在河边细数三千流水一样,是无法止渴的。反之,只要在三藏十二部里找到一、两句真理,而能真正去实践去贯彻,就能得到解脱乐。
  由上所说,我们知道解脱应先亲见涅盘;而亲见涅盘,应先锻炼禅定。那么,禅定要如何锻炼呢?
真正的禅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首先,提醒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要领:一般人修禅定,经常注重打坐的禅定;其实禅定的修习,更应该利用上班时、炒菜时、陪小孩玩时、在履行责任和义务时加以锻炼。为什么?一个人如果一天只打坐一小时,剩下的二十三小时都不修禅定,那就好比烧一壸开水,烧一分钟,剩下的二十三分钟都在休息,这样水不容易烧开。反之,如果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中修禅定,那就像烧开水烧了二十三分钟,即使没有打坐——少烧一分钟,水也容易煮开。如果进而再透过打坐加强修习禅定,那么就等于二六时中都在修定,这样很快就可以锻炼起禅定,于未到地定或于初禅得自在。这种境界的达成,花费几个星期就能达成,所以极精进的修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那么禅定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呢?有三个方法,都相当有效。第一个方法是谨记一句话:「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不管什么时候,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佛来斩佛,魔来斩魔,一切时地永远活在现量,永远活在眼前一瞬间。明日可能的困难和痛苦,让明日的我去承担,现在只管活在当下、活在眼前。不要前瞻后顾,前瞻后顾会使人心志怯弱、软弱、不果断。一个人如果能永远活在眼前一瞬间,这个人就能体会什么是「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能够活在眼前一瞬的人,一旦工夫成片,就有办法在眼前一瞬间体现涅盘的奥妙。
  我们举一个故事来补充说明。以前有一个人,扛着一壸百年的「女儿红」好酒,走啊走的,一不小心系酒的绳子断了,他听到「ㄎㄨㄤ」的一声,却继续往前走,头连回也不回——已成事实的, 毋须回顾懊悔!一般人常是回头过来看一看,自我抚慰一番之后才放下,这是人们很难解脱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对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已经过去的东西,马上放下,继续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能够这样的人,就能逐渐体验什么是「只管打坐」。
  若把这种心态融入打坐中会怎么样呢?一般人打坐之所以不能很快的在三分钟以内进入定心的状态,是因为老是前瞻后顾,不能活在当下。打坐时常想:「槽糕!我又起杂念了!」「糟糕!我又坐得不好!」人一直在追问过去和未来,其实妄念、杂念就在被你察觉时已成为过去,已经不存在了。人不须为了不存在的事忧恼,还没来到的境界是不存在的,人也不必为它忧恼。一个修禅的人是具高度理性、高度自制的人。什么是高度理性?就是超越人类前瞻后顾的习性,勇敢的面对现实,注视现实,观察它,究明它,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勇士。
  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大师曾说:「修大手印的人,要朝向不跟杂念为敌的目标迈进。」修禅的人和修大手印的人一样,不要跟杂念为敌。杂念生起了,不要想:「唉呀!杂念又来了!」然后又想:「最好它不要来!」这种坐禅是很痛苦的。他不能在禅定里得到喜悦轻安,因为他的打坐是挣扎、搏斗的世界,而不是「落花任凭风去扫,柴门且待月来关」的自在、任运;不是「起唯法起,灭唯法灭」随它、任它、不管它、不理它的境界。佛教是「非暴力主义」的宗教,即使对待妄念都不采取暴力,一切来随他来,去随他去。这个是把握「活在眼前一瞬」的说明。
  第二个方法,或许更适合一般人,它所要把握的着重点和上一个不太一样。这个方法只是记住并确实去实践一句话——「活在过程」而已。我们一般人常活在目标里,而忽略过程。例如赶搭火车,到火车站是目的,人就急急忙忙的,心里只想到火车站而已,而过程中的景致他都忽略了。口渴喝茶,就只是想喝茶,而煮茶、取杯、饮下的过程他都忽略了。到公司上班,目的是赚钱,但工作的乐趣他都忽略了。这样的人活得「很辛苦」。一个能够欣赏眼前片刻之美的人,必然是活在过程的人。虽然是要去台北搭车没错,但我活在过程里;虽然想喝茶,但是手伸出去以及动个念头,都不要放肆;炒菜时,把菜端上桌请大家品尝是目的,但是可以慢慢来。又如我站在这里,要把心情、感受讲出来是我的目的,但表达的过程也不可放逸;你的点头虽然是给我的回馈,但是点头的时候仍然要留意安详。能活在过程之中,将目的和手段、目标跟过程合为一体,浑然活在「一」的世界里面,是很美妙的。活在「一」的世界里面,才有可能去体验「零」的世界。一个没有达到「一」的世界的人,对于「零」是什么、「空」是什么,永远都是在理论上、观念上捕捉而已,不能有现量的经验。
  关于活在过程里的要领,我也说一个故事,方便大家去体会。佛陀灭后一百年,有一个修行者,他因为没有看过佛,不晓得佛的身相庄严到什么程度,就去拜访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比丘尼,请她告诉以前看到的佛陀身相是如何的庄严。那老比丘尼对他说:「好啊!明天这个时候你来找我,我告诉你。」于是他就回去了。隔天,他真的来找那位老比丘尼,当修行者敲门时,老比丘尼说:「请进来!」他门一推,进去就跟她顶礼,老比丘尼对他说:「你起来!回去吧!」他说:「可是妳还没告诉我。」老比丘尼说:「我说啊!你没有资格问我佛的身相庄严到什么程度。一百年前我用这个方法考验舍利弗,他可没弄翻我的油。你一推开门,就把我门后那满满一碟子的油泼了一地。回去吧!」那个修行者听到这番话,感到很惭愧,并且也有所体会,回去之后努力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想想看,这只是敲门请进而已,如果是我们,可能连门板也推倒了。那修行人把油泼到地上,表示他「活在过程」的工夫还没到家。
  接着,我们来谈第三种锻炼禅定的方法,那就是要经常发愿。可是如果发这样的愿效果是不好的,例如有人跪在佛前说:「我如果没有把禅定锻炼成功,没证入解脱的话,永远堕入阿鼻地狱。」像这种愿就没有多大用处。或有人跟他的朋友说:「如果我骗你的话,会遭天打雷劈。」这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人发愿要具体,并且要循序渐进。例如经常打小孩,他就可以在朋友或在佛的面前发愿说:「我某某从今天开始,如果再打小孩,我罚自己一个月不看电影。」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就发这样的愿:「如果我在背地里批评朋友,我罚自己一个星期不能看书。」这样的人,他的意志力会慢慢增强;但是注意的是,如果你违反本愿的话,要依愿而行。你不能在违背誓言之后,又不去履行你自己许诺的惩罚,这样禅定的锻炼就不会成功,你一定要切实遵守自己的诺言。人透过这样的锻炼,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身旁周围的人会越来越喜欢他,他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意志力会越来愈强,连带着禅定力也会与日俱增。
静中修定与动中修定的原理不二
  以上皆属动中定的修法,至于怎样在静中修定呢?兹利用几分钟,一并介绍:其实静中的禅定,只要运用动中的原理就可以了。换句话说,静中修定与动中修定的原理不二。如果你在动中采取「活在过程」,那么你就在观察呼吸起伏时运用「活在过程」的原理,吸是你的目的,呼也是你的目的,但是过程要放松、安详,不要急躁,这样就可以。
  如果你采取「活在眼前」的方法,以我的经验来讲,有三种所缘境可以为观想的对象:
  第一、是眼睛闭起来,双眼垂帘的境界。我们眼睛闭着以后,自然就看到眼前一片黑暗,就将眼前的黑暗作为我们观察的境界。如果起妄想杂念时,我们不要理它,因为活在眼前的人,「百年好酒坛破掉」是不回顾的,你只管继续看着「这个」。如果你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仍然把他拉回来,不要再想:「唉呀!我刚又去别的地方了!」就不要管这些,只管眼前的「这个」就好了。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方法。
  第二个所缘境是「呼吸」。我们坐下来打坐的时候,什么都不动,就只有呼吸在动而已。吸的时候知道吸,呼的时候知道呼,呼吸急的时候知道急,呼吸缓慢的时候知道缓慢,呼吸停止的时候知道停止,就是这样,知道就好。如果想到别的地方,就把它拉回来,不要回顾:「唉呀!我刚刚又去那边了!」如果能够把这个个性锻炼成功,那就不得了!一个打坐能够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相当能够活在眼前;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相当活在眼前的人,打坐时也一定能在三分钟以内就得定心。不管呼吸是急还是慢,也不管呼吸停止或是怎么样,息就是心,心就是息,心息不二,一直这样,至于以后的演变只有实际去体验的人才知道。总而言之,就是要不断地活在眼前。这是第二个所缘。
  第三个所缘是丹田。打坐熟练的人,通常已经变成丹田呼吸法了。他打坐的时候不是用胸部呼吸,也不是用喉头呼吸,而是已经变成丹田在起伏而已。丹田伏的时候他知道伏,丹田起的时候他知道起,停止时知道停止;起伏很快知道起伏很快,起伏很慢知道起伏很慢。就是这样,心跟丹田合一,化为一体,这也是我所谓的未到地定。
  事实上,打坐时,突然想到别的地方去,并不会十分障碍修定;什么最障碍入定?是「悔箭入心」,也就是对于不存在的东西产生追悔心。追悔不只是起一个念头,而是心态上有焦虑。悔箭入心,才大大障碍禅定。一个活在眼前的人,看到桌子的时候,桌子便是他的宇宙;看到墙壁时,墙壁则变成他的宇宙。其实你打坐时眼睛闭起来东想西想,也等于眼睛张开看这里又看那里,正好可以继续用功。如果你能这样,你就能掌握「不与妄念为敌」的心态。继之,再进一步把妄念捉回来,不会看东看西,飘来飘去,唯是住于所缘境而已,如此则是入定的前兆。
  谈到这里,我想各位对禅定已经稍有具体概念了。禅定的锻炼可能三天锻炼成功,也可能三年、三十年才锻炼成功,这是以「道心」强不强为决定因素。道心强的人,一听到这样的道理,他就像流水相续一般不停地修行,没有中断。又像石头丢入水中,一直往下沈,除非到底,不然就不停止地修定。因此禅定也好,般若慧也好,都不须花费很多时间就能习得。
现代人修定的基础条件
  禅定的锻炼虽然如上所说,有诸种具体的步骤,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专心一志立即去修习。而且就好像桌子有四只脚一般,学习禅定的现代人,还有更基础的条件需要培养。这当中包括要建立理性的信仰态度、学习科学的观察精神、民主平权的性格以及开放心灵、疏导情欲等等。为什么这些涵养可以做为修定的基础呢?我们不如反过来说,没有散乱就是禅定,减少散乱也等于在修定。一个人的心之所以浮躁、散乱、难得片刻平静,除了是心志本身未经训练之外,往往也因为导致浮躁、散乱的因素太多。譬如迷信、主观、成见、专断、自大、记恨、虚伪、撒谎、爱面子、好谈是非、生活圈狭隘、缺乏正当娱乐、过度压抑情绪,以及不规律的生活和过多的欲望、不切实际的理想等等,都会使人的心志更怯弱、更散乱。倘能先充实理性、人道的现代思想,并落实在生活中;对于未知的真理谨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诚实态度;对于不同见解、信仰的人,抱着尊重、包容的民主胸襟;对社会保持适度的关心和热情;已有的情欲(包括嗜好和兴趣)只要没有违背法律、没有伤害别人,尽量发挥,无论是看电视、下象棋、品茗或聊天,都应给予满足, 毋须理会种种宗教禁戒……凡此等等,都将成为道心不退的保障,和修习禅定良好的基础。
  不安的现代人经由开放心灵、充实现代思想、培养理性民主的性格,于日常生活中,摄心不放逸地活在眼前一瞬,进而打坐深入禅定,让自己于禅定之境得自在,欲入则能入、欲出则能出,至此解脱也就完成一大半了。因为一个定力深、禅定已成就的人,只要三藏还在,那么对他而言,佛陀就好像还在人间一样,他自己去诵读阿含、般若或禅典,都可以自己开悟、亲见涅盘,不需要他人引导,而他身旁的人也就快要有褔了。
【即席问答】
问:李老师,我有三个问题请教您:
第一是,您刚刚在演讲中提到加强意志力,可不可以以您自己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你如何加强意志力?
第二个问题是,你刚刚谈话中提到「只管打坐」,可不可以请您解释这个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我接触到一些学佛长辈,他们几乎十个人当中就有九个人对我说:「如果你要修行,最好是出家,因为在家有种种的牵累、罣碍。」这点我想请老师说明一下。
答:好,我举自己的例子谈一下。
三年多前的七月二十一日,我开始写修行日记那一天起我发了一个愿:「我李某某从今天开始不再发脾气,如果我再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小指头剁掉。」从我发这样的愿,到今天为止,我没有再发过脾气。另外,我也发过这样的愿:「我从今天起绝对不在背后批评任一个朋友或任一个善知识。」从我这样发愿,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不曾在背后指名道姓批评任何一个善知识、任何一个朋友。这是具体培养意志力的例子。
第二个问题关于只管打坐。什么是「只管打坐」?可以说初果以后的打坐,就是只管打坐;初果以前的打坐,是不安分、不老实的打坐。什么叫「只管打坐」?「只管」这两个字,相当于净土宗的「老实」,所以「只管打坐」就相当于净土宗的「老实念佛」。「只管打坐」的意思是什么?是没有目的、没有企图、没有所求、没有观念、没有动机、没有盼望,不管它、不理它、随它、任它、随便、不在乎、无所谓地活在眼前一瞬间,这样便是只管打坐。另外有一种人,他是打坐,不是只管打坐。「打坐」是他的手段,他偷心未死,想要开悟、想要证入涅盘,就是有一个偷心,所以他不能「我只是这样而已」,他仍然有所企求,所以不是三轮体空的只管打坐。有人问一个禅师说:「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他说:「因为我在这里啊!」这些都隐含有只管打坐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只管」的意思,就是一切不管、一切不理,老实安分,只是继续这样做而已。
第三个问题是修行是不是出家比较好。我想,我们可不可以这样问:「修行是不是换一件衣服比较好修行?」真正的出家是指禅定个性的锻炼,对物欲的淡泊,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并表现在具体的修养上。例如怎么跟同事相处?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能不能保持清醒、平静的心志?能不能体谅对方是身不由己的被业力所推动。真正的出家表现在如何孝养父母,体谅他们的困难;真正的出家表现在怎么样没有目的的去关爱别人。不然的话,出家只是搬家而已,从台北搬到乌来,从乌来搬到南部而已,他没有真正出家。佛经上说:「心离三界才是出家。」,心远离贪爱染着,而身可能是在士、农、工、商,乃至可能在七情六欲之中。当然这牵涉到对七情六欲的看法,这些都满微细的,我们暂且不谈。在此只想说,真正的出家、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里面体会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上班当中体会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会运动、关爱社会里面体会的。换句话说,我认为,人只要能够没有企图的关爱别人,能够认识自己、体谅别人,这个人不管有没有剃头发,不管穿洋装或是印度装,都是出家;如果不能的话,走到哪里都是在家。
问:关于您刚刚所谈的「只管打坐」,是不是只要抱着「只管打坐」的目的就好了,其它不要去想;这一种跟印度有一种叫「无想」的打坐方法又有何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在修行路上,如果没有一个好师父在旁指导,我们如何纠正自己修行上的错误?
第三个问题,就是您刚刚所提到的出家问题,这个问题也曾困扰着我。一般都认为,要修行的话,出家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出家是很难修到某一个程度;但是如果出不出家只是外表上的差别的话,那小乘的阿含经典就不会一直赞叹阿罗汉出家的功德?
答:第一个问题,「无想定」我没有经验,无法置评。你所说的「只管打坐」,如果是不为什么,只是这样打坐而已,那还不是只管打坐,这样已经是为了「我要这样」而打坐了。真正的「只管打坐」,是能、所、主、客分离意识瓦解,活在现量、活在默照、活在不可言说的世界里面,那个是涅盘境界,不是什么无记定。如果说「只管」等于「解脱」的话,你是为了解脱而去打坐的,还是落入有所求,不是真正的「只管」。
第二个问题是修行没有老师如何修?
其实修行不一定要有老师,我们很多人都过分的依赖善知识,其实应该以自为光。
特别是经论还存在的今天,一个真正采取实践立场的人,鲜少不能在经论上得到无限的法喜以及真知灼见的引导。
我的意思是说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确要问自己,修行走对的话,通常会跟乐、定、安、明、爱相应;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检验自己的修行对不对,可用这五件事情来衡量衡量。只要跟其中之一相应,就表示可以继续;跟二件事相应,更可以继续;跟三件事相应,更应该继续;跟五件相应的话,那绝对错不了。
第一个是乐。你自己乐不乐,你比你的师父更清楚,就好像病人比医生更了解自己痛的部位,医生替你治病还要问你哪里不舒服?你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靠医生。
凡是修行走对路的人,第一跟「乐」相应,第二跟「定」相应。「定」表现在稳重的个性上;你的个性越来越稳重,你对于自己的心、自己的意志力越来越有驾驭的能力,收发自如,这是定。
第三要跟「安」相应。「安」表现在没有自卑感上。你在善知识的面前会不会紧张?你在大众场合会不会紧张?在大修行者的面前会不会自卑?所谓自卑就是想变成他,有一短句这样写:「万物各安其位而嘲笑人类。」杯子是杯子,手表是手表,万物各安其位,人却一直不安,一直想变,这就是「渴爱」。
第四是要跟「明」相应,什么是「明」?能够体谅别人,了解别人的苦衷,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你。所以你如果能够跟「明」相应,越来越了解别人,越来越认识善知识,越来越能从别人的三言两语就感受到他的心情,这表示你修行已经走对,你要继续。
第五个要跟「爱」相应,什么是「爱」?爱跟喜欢不一样。「我喜欢喝茶」,这个是喜欢,不是爱;爱的内容是给予、给他。爱跟喜欢不一样,喜欢是把他捉来给我;爱是让我给他。如果你对人、事、物能给予,而不是支配操纵,是真正的帮助他,没有目的没有企图的给予,这就表示你修行的路走对了。
我们可以用这五项来自我衡量,何必一定靠善知识呢?
第三个问题是出家、阿罗汉果的问题。我至少可以确定,初果、二果不需要出家也有办法证到!阿罗汉果离我们太远了,就不要说;因为凡是没有亲证到的事,我们都会有疑惑的。例如,现在是九点三十二分,我手上拿一只表,当你看到的时候,你回去敢跟人家打赌:「九点三十二分李某某手上拿一只表。」你敢跟人家打赌,因为是你自己亲证的。但如果我跟你说我口袋里有一个铜板,不管你相信或不相信、了解或不了解,你的疑惑永远存在。真知灼见的智慧是建立在「证」,而不是建立在「信」之上。凡是没有亲证的事情,无论你怎么去辩解它、探讨它、研究它、信仰它,你一定会疑惑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去争辩他没有亲证的事。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9 00:28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3:07 编辑

马哈希尊者:禅修时不能逃避和排斥愤怒、焦虑与各种负面念头        转贴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
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
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
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
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9 00:36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3:08 编辑

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有许多丑陋的部分:嫉妒、愤怒、暴力、没有爱。我试着去体验痛苦,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当我看到这些负面性时,我想改变它,但我发现没用……」 觉知是毫不费力的努力
    巴关说:「去了解头脑的内容一点都不重要,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如实如是地去体验。」因此,不需试图改变,改变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不去改变,问题怎么解决?其实,觉知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即可,其他没有什么你可以做或应该做的。觉知是毫不费力的努力。

    请了解觉知不会将你带到任何地方,它不会使你从嫉妒中解脱、从愤怒中解脱,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位圣人。所有的觉知只会给你与嫉妒同在的解脱、与愤怒同在的解脱、与憎恨同在的解脱。

    因此,不要试图到达任何地方,就从你所在之处开始,强烈地觉知到你没有连接、没有体验到无条件的爱,你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所有的喜悦都是有条件的、所有的感情都是有条件的,这都是事实。不要因此觉得不好,不要回避,不要试图解释,这都是事实,而跟事实共处,就是你必须做的事。

    开始是觉知,中旬是觉知,结束也是觉知;觉知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当你觉知时,你就全然觉醒了;当你觉醒时,你就能生活,而不仅是生存了。

    生活是一部你可以享受的美丽电影或美好的书,没有比这更好的电影,也没有比这更棒的书了。但你若没有觉知,就无法阅读它。觉知即是一切,是在你之内拥有临在。随着你的觉知加深,临在就加深了。而当你觉知时,经验会自动发生,你就能如实地体验实相。

   巴关说:
   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关照自己的呼吸。深呼吸,让气息进入腹部,放慢呼吸,然后开始观照身体的感觉,最后观照头脑。在这之前,你需要做一些努力;在这之后,它必须自动发生,这就是我们称为「沉思」的时刻。在这个点之后,它开始带给你喜悦,仅仅看见就可以带给你喜悦,这就是「静心」。并不是「你在静心」,而是静心开始发生。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但你往往习惯继续努力,在这种情况下,静心变得非常痛苦,因为努力就是痛苦。

    如果任何灵性活动带给你痛苦或苦难,必然有些事情出错了。它必须是喜悦的、无痛苦的,必须是自动发生的。头脑很快就会了解,这段旅程是有好处的,它非常令人喜悦、有利可图。然后,头脑就会放下。而要学会放掉努力,放下判断、谴责和评判的就习惯,通常需要21天左右。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0 17:16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9 00:36
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有许多丑陋的部分:嫉妒、愤怒、暴力、没有爱。我试着去体验痛苦,却什么也没 ...

洪启嵩居士:数息心要
此段数息法是2006年10月洪启嵩老师于纽约大觉寺主持禅七时,因应学人于禅七使用数息法门提出的问题之答复,为禅修者切身实用的数息心要!
数息常见的问题
问:数息是观照或是内观的法门?
答:数息就是数息,数一呼一吸算一个数字,也可以只数出息,当出息的时候就数一,第二个出息的时候数二,如此渐次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
问:一个呼吸要多长?
答:不必控制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你可以数「一」,也可以数「一…」。只要看着呼吸,不要控制呼吸。
问:拉长一点,拉细一点不是比较好吗?
答:刻意拉长或拉细,就是控制呼吸。控制呼吸的结果,有些人会产生气闷、胸闷的现象,所以自然呼吸就好。当你自然呼吸时,心越细,自然呼吸也会越细。呼吸更细,当然数会更长。但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控制的结果。
问:数息时,意念是不是放在数字上,来使意念专注?
答:没错,但是不要一面数息,一面观息,顺便再念个佛,…这样保证你心会很乱。重点是,一次只用一个方法。当你使用数息法时,心就有个东西靠着。数息是一个方法,像一根绳子,把你纷飞的妄念,先用数息这根绳子把它绑在一起,最后是要把这绳子连同整捆妄念丢掉的。用绳子去套时,要专心用一根绳子,好好绑好,不要右手拿绳子去套,左手也拿绳子去套,那样套得上吗?很难。就专心用一根绳子。
问:如果感到气闷时怎么办?
答:气闷应该是控制呼吸所致。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将身心放松,尽量不要控制呼吸。也就是一开始就不要控制呼吸,呼吸长就数长,短就数短,不要控制呼吸。
问:那先不要数,纯任自然是不是比较好?
答:如果不用方法,心思就会到处去玩。有时候你们会感觉到,不用方法好象比较好一点。就像一个久病在床的人,有一天想起来活动,于是他用拐杖支撑着站起来,但是他一站起来又摔倒了。但是你能说:那就不要用拐杖比较好吗?不是的,要多练习才能慢慢复健。所以,有些人说:「我不数息也坐得很好啊!」其实那是他的念头太粗,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
所以,开始坐禅时要用方法。当然方法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效果最好的是数息。如果一开始不用方法,不容易摄心。当然,如果有一天你们成佛时,就不必用方法了。因为佛陀是不必用方法的。
在数息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气闷时,可以先停止数息,自然呼吸,等气不闷了,再重新数。
这里要注意!大家要练习把呼吸当作生命中客观的事实,而不是我控制的事实,这样气闷的现象就会抒解。如果数息到心念很细时,到时呼吸自然会变细,不是经由控制而达到的。像我自己平常呼吸的长度,大约一分钟五次,如果是控制而形成的,那岂不气闷而死?但是我是身心专注自然呼吸入定所形成,而不是控制呼吸,就是长时任长,短时任短。
问:坐禅的境界到达什么阶段会没有呼吸呢?
答:那是四禅的境界,进入四禅的定境就没有呼吸了。但是进入四禅之前,不要强力控制呼吸,这是很危险的。
我在高二的时候,就有类似的经验,因为过度控制心跳,差点死去。当时神识都要飞出去了,因为极力忆念阿弥陀佛,神识才没脱出,又活了过来。
由于这次的经验,我在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不要控制呼吸。我们的心脏宛如一部机器,需要基本的力量运作,如果空气少过他的运作量,很可能就停摆了,那时就危险啦。
数息的七个境界
问:数呼吸数到什么时候就不用数了?
答:我来跟大家讲一下数息的境界。
数息有其阶段性。中国坐禅传统上很多是用数息,现在很多南传的法门则是强调「观呼吸」。「观呼吸」是什么?是把数息当作身念处的禅观。其实,南、北传的禅观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
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所显现的是单独一个、一个的方法,可以单独修练,而每一个方法也都可以相互摄受。现在有些人以为,南传的禅观方法很特别,但是如果是对南传、北传、密教等禅法都很清楚的人,就知道这个方法是很常见的禅观法门。
但是对其他法门体系不了解的人,常以为自己所学的法门是最特别的,只有自家有,别人都没有,这是对佛教禅观法门缺乏整体了解所致。
南传佛教的禅观法门,就是用身念处的方法,把呼吸放在里面,也是一种身念处观法的辅助。南传常用的「观呼吸」法门,其实就是阿含的「随息」,也就是「观呼吸」,随息就是观呼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所以,现在很多的禅观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但是鲜少人了解。例如有人说:内观禅法在印度失传,后来再传回印度。是的,这个法门在印度是失传了,但是在中国并没失传。也有人说,这是从来没出现过的方法,或失传久远的方法,其实不然。不但佛教经论中常见这个方法,我几年前也教授内观禅法,并著述成《内观禅法》一书。
首先和大家讲数息的七个阶段。
首先讲「数息」,也就是数呼吸。数呼吸有三个主体,一是能数的主体,二是呼吸,三是用来数息的数字。这个叫做「三轮」。在这三轮中,数字是介面,把三者联结在一起。所以佛教认为这也是三轮,三者合在一起运作。
数息、数呼吸有很多数法,有单纯数出息或入息的方法,也有很复杂的数法,譬如有一种胜进算数,十个呼吸算一个数字,到最后一百个呼吸算一个数字,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一般人很难使用。
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很多复杂的数息法,但是一般我不建议大家用那么复杂的数法。因为基本上数一到十就够了,证得禅观用这种数法就够了,不需要练到那么复杂。像密教有些修法,是数自己一天有多少呼吸。一般人能记得吗?因此,用数一到十的方法就够了。
数息,「息」和「心」有着密切的关联。很多人开始数的时候,数不到十就忘了数,有的人则是数超过了,有数到二十、三十的。数息时,从一数到十,不管少于十就忘了,或数多于十,只要一发现,就从头开始数。为什么要用「一呼一吸」算一个呼吸呢?为什么不「一呼」算一个数字,「一吸」算一个数字呢?古德说,这样数会有「息梗在喉」的现象,也就是说,气会堵在喉咙而患病,所以不采用这样的数法。数的时候,「一呼一吸」数入息,或是「一吸一呼」数出息都可以,看大家的需要。
数息的第一个阶段:妄念纷飞
数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混乱的阶段,数目、你的念头、妄念的力量都一样强,力量均等,所以心念时忘时续,数息也是时忘时续。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就会想:「老师,你不教我数息还好,我一数息之后,才发觉妄念特别多,不数息时妄念还不会这么多,用数息会扰乱我的心念。」其实,讲这种话并不公平,因为你本来就是妄念很多,只是你没办法觉察,而数息则让你发觉到自己的妄念很多,并不是数息造成你的妄念多。
就像你家门口有一条臭水沟,你每天进进出出,习惯了也就不觉得它臭。有一天,你的朋友来你家,被臭水沟熏得倒退三尺,直呼:「怎么那么臭!」这时你才察觉这水沟真的很臭。结果你却怪人家让你发觉到你家前面有一条臭水沟,这不是很莫名其妙吗?
数息的第二个阶段:正念与妄念均等
数息的第二个阶段,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慢慢的从一到十,可以数清楚了。这时代表你摄心的主体力量增长了,正念的力量跟妄念不一样了,现在这条心念的主力比较增强了,但是随着这心念主力比较增强的时候,从一到十不断的数,这在心里面有一条主力,慢慢成形了。这条主力,宛如一条绳子,你现在把心念所显现的力量,用这条绳子来绑其他的东西(绑其他的妄念)。
数息的第三个阶段:数息不断
好!心的正念慢慢成形了,你会发觉到妄念依旧纷飞,同时发觉到:起先妄念也不大清楚,很多、很乱,渐渐地这妄念也慢慢成形了,你一面从一数到十,结果你会发觉到自己,一面数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导演。
一开始数息的时候,念头是乱七八糟的,现在慢慢怎么样呢?正念和妄念都成形了。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婆跟禅师学禅坐,三个月之后,她跟师父说:「师父啊!你教我的方法太好了,为什么呢?我一坐,几个月前,张三欠我三斗米的事都记起来了!」
大家注意一下念头的发展,老太太打坐想到:「张三欠我三斗米」,这个心念起来,接着作什么?又一个念头:「我明天去跟他要。」她一面数息,妄念还是很清楚!接着又想:「明天去跟他要,他若不还怎么办?就骂他,反正就是要到为止。」然后又想:「他如果再赖怎么办?」于是开始想象各种对策,一面在数息,一面妄念成形。
大家来这里打禅,有的人可能很想去看正在上演的「达文西密码」,坐的时候想:「我要看电影,但是现在在打禅,不行,打完禅七之后再去看。」「跟谁去看好呢?啊!老王有车,找他去好了。」于是接续着想下去,连车子都准备好了,这就是一面数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导演。
数息的第四个阶段:数息成片
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你的妄念主轴清楚了,但是许多旁边的纷纷瀑流,线索这样一线、一线地连在一起。从一到十,十分清楚,你们看过鱼缸,鱼缸里面要放氧气,当氧气放得很快时,气泡就会连在一起,看起来像条状一样。我告诉大家,事实上,没有念头是连在一起的,是我们把他连在一起,所以看起来是连在一起而已,但是现在大家心念的状况是这样,是串连且会当导演。
这时该怎么办呢?当你把这气泡放小一点,气泡和气泡之间就会分开一点,也就是说,妄念虽然会生起,但是不会串连了。第三个和第三个阶段都是这样。到了第四个阶段,妄念变成个自独立,就不会续想了。就像那位老太太一样,想到:「张三欠我三斗米」,没了。你想到:「打完禅七去看达文西密码」,没了。妄念就变成单独冒泡。这代表什么?那妄念之间的间隙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你心的主体变强了。
数息的第五个阶段:心、数字、呼吸三者清楚分明
第五个阶段是你从一数到十,很清楚明白,没有妄念。那这时候入定了没有?也可以算是入定,但是这种不是深定。从一到十很清楚,这时候你想一想:能数的、所数的,还有个媒介,一个数目字的形成需要这三个。这是三个心在一起,才会形成这个数目字,而且这个数目字,有时数得很清楚,有时你感觉到呼吸很清楚,有时是感觉我在数的那种感觉很清楚。但是这个从一到十数得很清楚,但还是有三心的。
数息的第六个阶段:定心
这时候你会发觉到,慢慢的越修到最后越数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心很定,比这三个心定,最后三心合成一心。这时候你要开始转入随息,或有时候就入定了。如果入定就会定在那边。如果入定下去,没有开悟怎么办?这就叫「冷水泡石头,万年不开悟」,所以接着要讲第七个阶段—无心的境界,也就是开悟的境界,这必须将第六个境界打破。
数息的第七个阶段:无心
所以,最后要将定心的境界打破,就像打破玻璃一样,打破定心,才能超越,达到开悟的境界。
以上是数息的六个阶段,这是用数息观来看。这些阶段是让大家了解的,但这些阶段也是虚妄的。
智者大师的六妙门
数息观发展出完整的教法,数息观在印度佛教形成,中国的智者大师更把他发挥到最极致。智者大师将数息观汇整成六妙门的观法,有十种六妙门。但是现在我们只讲「次第相生六妙门」。
六妙门是六种妙门,六个门,这六个门我们叫六妙门,六妙门有十种,现在是第二种次第相生六妙门,当然每一个门都可以摄一切禅法,但是次第相生是由浅至深,将数息观分成:数息、随息、止、观、还、净等六个次第。这是一套完整的修数息的法门,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数息」是数呼吸,「随息」是观呼吸,「止」是止定,「观」是以止定的心来生起观照力,这时候的止观只破外,不破内是不行的。这时就要还观自心,也就是「还」的境界。还观自心到最后是「净」,净就是开悟。
 六个修法的每一个,都具有两个阶段,一是「修」,一是「证」,也就是修学和任运。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直接开悟,或进入另一个次第。
 先说「修」和「证」两个阶段。打个比方大家就容易了解。平常大家开车启动时会开几档?一档。遇到红灯时就三档变空档,所以平常是换换停停的。那上高速公路时要用几档?四档。在高速公路是不必换档的。所以第一种情况好象是「修」的阶段,上了高速公路之后,一路顺畅,则是「证」的阶段,也就是任运的阶段。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大家容易听懂。所以,在修息的阶段,首先要「以心摄数」,以心来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十…,让你的心完全了解呼吸,从一数到十,跟呼吸相应,完全清楚,所以「以心摄数」是用心做主体来控制,他有种种状况,因此必须开、停,开、停的,作调整。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会坐得很好,有时坐得差一点,不太稳定。但是最后你以心摄数,就像用一根绳子把「妄念」绑起来,妄念全部绑起来,到最后是什么?忽然之间感觉数不下去了。
我曾经有一种经验跟大家分享:在打坐数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忽然数不下去了,三…,就是三,这时候勉强把他改成四,四……,很辛苦,要改变数字很辛苦,感觉到你的心不愿意去数,这是心比数息还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数三要数四时,就像人睡得正熟,勉强被叫起来。好不容易换数四,要很勉强才能数五…,如人睡中被叫起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时要「弃修而行任运」,就是任运而数,现在不去用心摄数了,而是任运而数。
这时候任运而数,不去算呼吸,而是随息。随息是什么?这时数字相对于你的心念而言,是变粗了,所以现在「弃数修随」,随着呼吸,知息长短、知息出入、知息冷暖。所以呼吸一进去就知道,心息相依,心到何处,息就到何处,息到何处,心就到何处。习武的人,坐禅到这种阶段,练内功、练武术就是第一流的了。但是我们学禅观是要求开悟,不是以练内功、练武术为主。
心到那里息就到那里,息到那里心就到那里,如果你心到手指头,息就到手指头。但是大家不要玩这个游戏,这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而玩的一个游戏而已。这时候你完全弃这个数,到达任运的阶段,这个随也不要随息了,因为这时候你数息已经完全任运。
再讲一次,你数息到以心摄息,到最后心息合在一起,任运而数。任运而数到最后,要数下一个数字时,你就会感觉好象睡觉被人叫起来一样,所以这个阶段到最后,接着要「弃数修随」,也就是进入「随息」的阶段。
「随」也有「修学」与「任运」的阶段,也就是「修随」与「证随」的阶段。
六妙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修」、「证」两个阶段。所以随息也一样,弃数修随,心息相依,你的心就跟着呼吸走,气到那里,心就到那里,出进,出进,出进,到时候任运而随,不必用功,不必以心来摄这个随,是任运而随,结果到最后也会碰到这种状况,你的心比这个随息还细。这时候修随感觉很扰乱就要修「止」。
「止」是什么?就是心定下来,不再跟着呼吸走。「止」也有「修」和「证」两个阶段,你要把心定在那边,到最后变成自然的定在那边。但是自然的定在那边,只有定没有慧,也是没办法开悟的,所以这时候要用定力来产生观照的力量,也就是进入「观」的阶段。
首先用观照的力量,观察微细的呼吸出入。在这个阶段,还有呼吸出入。你观察一切的心境、外境,但是你的心是由内往外看的,不管是观照呼吸或妄念,都是看外境,也就是由内往外看,所以你会发觉呼吸的出入是无常,入无积聚,出无方所。同样的,中间出入无常,所以这时你会看到这个,因为你的心很定了。所以「七依处」或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你的心很定,啊!忽然心慧开发,这时候你看一切都是无常,看一切都是无常观。
但是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一种现象:当你的观慧生起的时候好厉害,什么事情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跟别人讲话辩才无碍,好象拿着一把金刚宝剑,这把宝剑可以破坏一切,但却没办法破坏金刚王宝剑,无法破除自己的无明。
所以很多人辩才无碍,好象空得很厉害,但是那空是破别人的。这样就没办法开悟,所以接着要「还」──还观自心,用这个观力来回观自心。
这用心观照外面,现在观照力量回来自观。就像观话头一样,看自己的心,心根本是无常、无我、是空的,什么叫「心」?根本无心可得。
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有一种现象—「一语双破」。「一语双破」就是破别人、破自己。所以,讲话如果光破别人而没破自己的话,那是有问题的。
我教大家这些方法,现在又说这些话都是废话,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老师讲半天讲废话给我听作什么?」对啊!因为我讲这些话的作用,是要大家放下执着,如果老是想着这些话,那不就完了吗?因此,这些话是要你们放下执着,而不是要你们记得我的话。所以「还」,还观自心,破掉自心,就进入开悟的境界。
你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数息?我会建议你们,从一数到十数得很清楚而数不下去时再说。数不去有几种状况,一种是烦得数不下去了,那要继续练习。
真的入定,心是很清楚的。坐禅时有两种状况要调整:一是「过明」,一是「过暗」。定力有一点太过,称为「过明」。「过暗」是心思暗钝不明,这两种的定是不好的定。
好的定是清楚得很清楚,明白得很明白,放松得很放松,快乐得恨快乐,这才是正确的禅定。如果禅定里面没涵盖能够让你身心愉悦、轻松,又清楚明白,那么这样的境界本身,这种定也只是轻昏的一种境界。
大家不要以为一柱香可以坐很久就代表定力很好。有些人很厉害,可以坐很久,但是坐很久都是近于昏沉的状况。所以定要有用,没有用的定力,坐再久都是石头。有用是什么?能有智慧才是有用。能够带来是心里轻安,让你心里明白、清楚,这才是有用的境界。所以,你们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数息?这是给大家的几个建议。
问:一开始可不可以就用随息?
答:当然可以。你也可以用止、用观,这每一个都可以摄心,也可以摄其他法门。
但是因为现在我教你们的是数息,这个方法用熟了,就先用这个方法。我自己本身是靠数息得力的。
我第一次打禅,是用数息法直接趣入而得力的。数息可以直接开悟,数息可以直接解脱成阿罗汉,不一定要参话头或其他的方法。但是以后大家也可以透过六妙门这六个阶段来修学。当然,如果要修菩萨行,可以专修一法,但要广学多闻。
第二,你们在进入数息的第四个阶段或第五个阶段,修到妄念很少很少的时候,这时候身心会产生宁静的作用,这时候会产生欲界定,会产生「有法持身」的现象,但是你们目前可能还不是很纯熟,所以力量没办法上来,偶而一次,已经很好了。其实,禅定的路径是越来越熟。
以上,基本的方法和体系都讲了,接着再讲两种坐禅的现象:「善根发相」与「恶根发相」。
「根」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你的潜意识,也就是埋藏在你潜意识中的东西,现在透过禅定,潜意识的东西会发出来,好的称为「善根发相」,不好的称为「恶根发相」。
这跟你现在的好坏无关,而是你透过禅定,可能引发善也可能引发恶。这两者其实是很中性的,它是从潜意识里面出来的,只是一般人碰到善的境界容易执着,碰到恶的境界会生起瞋心或恐惧心。
「善根发相」又有所谓的「外善根发相」与「内善根发相」。「外善根发相」是由于宿世善根,常行布施、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等所发起的善相。像有人在坐禅时,忽然发现种种衣服、饮食、珍宝…等,这是由于过去、今生布施之因所发起的善相。「内善根发相」则是指修习诸禅法门所开发证得的善根诸相。像数息、随息、不净观等各有不同的善根发相。有些人碰到善的境界,不是执着,而是吓坏了,以前又没有这种经验。所以,即使是善根发相,如果你执着这种现象,反而会让障碍你禅定的进展。
其实,无论是「善根发相」或「恶根发相」,这些境界的现起,都表示你修行的过程有进展,定力开发,如果执着了,就不好了。所以要像《金刚经》所说的:「见一切诸相非相」,这是所有禅观里面最好的一个指导。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1 23:28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0 17:16
洪启嵩居士:数息心要
此段数息法是2006年10月洪启嵩老师于纽约大觉寺主持禅七时,因应学人于禅七使用数 ...

瑜伽的精髓在于呼吸与冥想。内在的心魔不是用力量来控制的。
比如:我们无法直接控制心率,但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来有意识得让心率更平缓。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2 00:29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2 00:31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1 23:28
瑜伽的精髓在于呼吸与冥想。内在的心魔不是用力量来控制的。
比如:我们无法直接控制心率,但可以通过调 ...
转贴   道澄尊者:修习安般念,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

每天用功打坐,每支香都坐在那里,可是定力却提升得很慢,因为心真正可以持续地专注在所缘上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时间。
比如说有些禅修者,每支香都能坐在那里一个半小时,但他真正专注在息上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而已,不久被妄念打断了。他也有警觉性,随时又回到息上,继续的专注在息上,但几分钟之后,心又跑去注意到脚疼或身体上不舒适的部位,他又马上把心拉回到息上,也就是说每几分钟后,专注力就被打断,并不是一直能持续的专注在息上。
所以即使这位禅修者每支香都能坐到一个半小时,但并不表示他真正的持续专注力是有一个半小时,其实他真正持续的专注力,只有几分钟而已。
禅修者先要检查自己真正的持续专注的时间大概有多久。然后每天打坐前,要下决心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一分钟,每天都增加一分钟。
最好每天的每一支香都能持续专注在息上
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都没有妄念,这时才是真正用功专注在息上的时候。不要到这个时候就累了想休息,应该好好的把握时机来用功。
打坐与长度无关,却与专注有关,禅那的基础在于专注,若用一颗散乱的心来用功,即使坐了很长的时间,一样是无成绩的;若是用一颗宁静专注的心来用功,即使在很短时间内一样是会有成效的。

修安般念是如何产生定力的?当我们在打坐时,心专注在正确的位置的息,才会有定力产生,即是人中的位置的息,因为这样每天我们就慢慢地培养定力。当定力增加时,你会发现息也会由粗慢慢变得细微,而心也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心能够平静下来时专注力就会愈强,就愈能专注在息上,定力就会突飞猛进、定力增强,息又会变得更细微,心也会变得更平静、更能专注,定力又会变得更加强大。
现在可以了解这三者的关系了吗?
当心愈平静时,专注力也会强,息会变得细微,定力也会一直增加。
当息变得细微时,心会平静,专注力强,定力也会增加。
当定力强时,心会变平静下来,专注力也会变强,息也会变得细微。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2 13:22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2 00:29
转贴   道澄尊者:修习安般念,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

每天用功打坐,每支香都坐在那里,可是定力却提升得 ...

事实上,有觉知的人与有意识的人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也正是这个差别,让很多人误以为有意识就是有了觉知。事实上,觉知(awareness)是指一种不带任何头脑的评判、指责、分析和比较等的纯粹的观看。当头脑不掺杂进来时,觉知才真正的发生了。用合一的教导来说,“在你的行动与你的意识之间没有间隙时,那就是觉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被一个朋友蒙上眼睛,带到一座美丽的大山前,在他拿下你的眼罩,你睁开眼睛看到大山的那一刻,你不由自主的“啊”了一声,那个看见,不带任何头脑的主观判断的看见,就是觉知;而当你一开始问:“这是什么山?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你的头脑介入了,那就只是意识。
觉知就是纯粹的体验,觉知本身就是一个终结,它不是用于达到某个终点的方法。在觉知里,没有什么是需要被改变的,一切都只是经验,一切都是被接纳的,无论那个经验是仇恨、嫉妒还是悲伤、痛苦等等,在觉知里,就只是纯粹的经验。
觉知并不是可以被练习的,虽然它看起来好像是可以被练习似的。但是,真正的觉知是一个发生,它是一个礼物。在这个层次的意识状态里,觉知来了又去,它不是24小时持续不断的。巴关说,当一个事情发生时,你能够在30分钟之内就对它产生觉知,那么,你就是一个觉醒的人。对于一个觉醒的人来说,这个觉醒的过程仍然是不断的加深的,慢慢的,你会从30分钟一直下降到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甚至到1分钟。但是,只要你的转化速度不是发生在瞬间,你内在还有哪怕10秒钟的痛苦发生,你都还不能算是一个完全觉醒的人(fully awakened being)。
一个完全觉醒的人,他的痛苦是零,而痛苦从1分钟减低为零的过程也是最最艰难的过程。觉醒是一个过程。说它是一个过程,是因为外在的事情依然在不断的发生,而对于一个觉醒的人来说,在他的内在会不断的经验那个由外而内的转化,并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去转化的过程。对于一个觉醒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一直持续不断的过程,永不停歇。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意识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
只有到达了完全觉醒的状态的人,他的觉醒才是永不退转的。比如说当年的佛陀,他就是到达了完全的觉醒状态。——转自《意识的七个层次》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4 08:17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4 08:44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2 13:22
事实上,有觉知的人与有意识的人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也正是这个差别,让很多人误以为有意识就是有了 ...


巴关说:『内在诚信』是看见自己之内在正在发生什么的工具;没有判断,没有谴责,也不提供解释,就是去「看见」正在发生什么。

当你进入内在时,你会发现那里有许多糟糕的东西——有恐惧、欲望、愤怒、嫉妒、羡慕、缺乏爱与连接。你可能不喜欢它们,但你必须持续看见那里有些什么,然后你会发现,那些东西不仅存在你之内,其他人的脑子里也有,而且是人类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时,头脑就一直如此,因为那是个古老的头脑。最终你会了悟,改变是不可能的;而当你深刻明白不可能改变时,你的头脑就沉默了。你发现其实不需要努力,接纳自然就发生了,然后爱跟着出现,临在(神性)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内在诚信与临在(神性)之间的关联。如果你也遵循外在诚信的话,效果将非常强大,但这同时也很危险,因此我不建议你在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时,就去实践外在诚信。

内在有许多事物在发生:有所谓好的坏的事物、神圣与世俗的事物……一切都在发生着。你的内在也有许多对立,有爱、有恨、有恐惧、有勇气,一切都在你之内发生着。相反的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若没有相反的事物,就不可能有创造!一切事物都存在它们的对立面中,而你包含了这一切。

但你一直试图在做的,确是排除某些东西,保留其他的,这就造成了问题。你说这是好的,那是邪恶的;这是神圣的,那是世俗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你必须接纳一切,如果你接纳了最美丽的思想,也必须接纳最糟糕的思想,因为他们都在你的内在发生着,这是事实。

你无法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因为你被设计成这个样子,谨此而已,这是唯一的教导。

当你接纳了,然后说:「啊哈,我无法改变。那要做什么呢?」什么都不必做!没有什么是错的,因为你被设计成这个样子。你没有设计自己,是神设计的,而他将你设计成这样,是有目的的!

我们的焦点是如何看见、如何接纳、如何与内在发生的一切在一起,而不是试图保持某些事物,排除其它的。不要批评内在发生的一切,当你如实如是地接纳时,就是静心,就是实修,就是一切了。这很简单,请这么做,我会帮助你的。 转贴 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4 08:27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4 09:04 编辑

观照头脑贴标签的过程

了解与体验负面思想的方法,就是去观照头脑贴标签的过程。当我们停止贴标签的过程,就会立即从所有的负面思维中解脱。

问题在于贴标签。

当一个小孩看着一棵树时,他不会说这是树,不会说这是椰子树或苹果树,或进一步地评论,他只是去体验树。但成人的问题是,我们会将树命名,而不是去体验树。同样的,假设有个念头进来,我们将它命名为负面思想,那就有大麻烦了;但如果停止贴标签,它就只是一个思想,如同其他的思想一般,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你看见这个贴标签的过程,它就停止了。而当停止贴标签时,问题就不存在了。

有个念医学院的女孩对自己与周围的一切都不满意,于是朋友将她带到巴关面前。

她眼睛周围的黑眼圈、苍白的皮肤、微驼的背、狂野的眼神,在说明了她正经历内在的巨大冲突。巴关看着她,看了很久,每位坐在巴关身边十公尺内的人,都被巴关宁静的眼神中散发的慈悲所触动。

她以颤动且犹豫的声音问道:「我即不信任你,也不相信你,但我需要你的帮助。我被持续的负面思想所困扰,有忧郁症。你能使我快乐起来吗?」

巴关回答:「你无法控制你的思想,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思想就是单纯地流入你、控制住你,无论正面思想与负面思想都一样。你不断与你不喜欢的思想抗争,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它们其实不是你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主张:‘你的思想不是你的思想。’正如你从大气中吸进、呼出空气,你也接收、发送了思想进入思想层中。那些是人类过去数千年来的思想,人的恐惧、焦虑、苦难与悲伤、喜悦与欢乐都没有结束,它们透过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着。」

「很抱歉打断你,巴关。但为什么好像只有我一个人从思想层中得到负面思想,而我的朋友们似乎都得到正面思想?」

「这是一个很大的幻觉,你为此受苦。你认为你周围所有的人都有正面思想,思想的根源是恐惧与分裂的,因此很大一部分的人类思想都是负面的。哪些思想流过你取决于很多因素,每个因素都像是一根天线。它可能是你童年的创伤,你身体脉轮(能量中心)的影响,你房子的风水(Vaasthu),你个人与家庭的业力,你吃的食物,烹调食物的人,你遇到的人,太阳与​​月亮的位置……事实上,整个宇宙都是原因,一个人无法影响这所有的因素。透过觉醒的合一祝福(Mukthi Deeksha),你的脑神经连结会改变,你会成为思想的观照者。这会是个非常实际的体验。你将不再认为负面思想就是你的思想,你内在的负面思想会消失。」

巴关说:依据自然法则,你无法对负面思想做什么,只能更注意、更觉知负面思想的存在。假如你试图抗争或将它推开,他们会更强大,所以一切与负面思想的抗争都必须避免,唯一的方式就是了解并接受他们的存在。要接受事实,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你如何能否定负面思想的存在呢?当你接纳负面思想时,它们就会衰微,然后就有渐渐消失的可能。因此,请试着避免一切与负面情绪的抗争,不要挣扎。

你的负面思想并非你的思想,这是法(Dharma)的基本教导。就如同你看电视时会选择不同的频道,会吸引特定的节目,思想层中也同时有负面与正面的节目,取决于你的脉轮的排列方式,若你先吸引了负面思想,在改变频道后,就会开始吸引正面思想。实际上,你无法对此负责,而你却往往自我谴责,就如同自动控制装置的电脑一样,思想层或地球磁场一直在设定你的程式。因此,你若能做特定的静心或练习,就可以重新调准脉轮,藉此自动转到为正面思想的频道。

正面事件有必要被传播、刊载,但遗憾的是,当今大多数媒体却只报道意外、谋杀、诈欺等负面事件。当这些负面讯息输入你之后,脉轮调整、对准特定频率,因此你开始只接收思想层中的负面思想,这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你们必须多谈论正面事件,必须拥有只报导正面事件的报纸,或只播出正面新闻的电视节目,假如持续这么做,脉轮会重新调准。这就是为何你要对孩子讲正面的话,不让他们看所有类型的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因为这也是问题的一部份。转贴 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4 08:36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4 08:44 编辑

完全接纳自己

问:我的内在有很多冲突,该怎么办?

巴关:你内在有什么不重要,无论是比较、嫉妒、挫折、愤怒、憎恨……重要的是,你有看见吗?看见之后,你接纳了吗?譬如说嫉妒,首先你必须意识到嫉妒存在的事实。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嫉妒之情,因而产生许多痛苦。下一个层次则是接纳嫉妒——它在那里,这是事实,你不能对它做什么,你能做的就是观照事实。若是将它藏在地毯下,它就会开始发臭,因此,你要做的就是接纳。

当你接纳任何事物时(无论是什么都不重要),就不会浪费能量;当能量没有被浪费掉时,就会保存下来。而能量没有被浪费就是喜悦,就是快乐。比方说你得到一栋房子、一辆车或任何让你欢乐的事物,但喜悦或快乐并不取决于这些因素,它只取决于能量的保存。

当你接纳时,能量就会保存,而在接纳之前,你必须知道它的存在。因此,内在有什么完全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神不会批判你。如果它没有批判你,你为什么要批判自己?

这些内在的冲突都存在于人的脑子里,而人类头脑已经数百万岁了,是个古老的头脑。头脑存在着,但它不是你的或他的,而只是人类的头脑。一切都在那里,这些情绪、感觉都是人类头脑的一部分,这是它的基本性质。

例如,糖有特定的味道与颜色,是个结晶体,这些是糖的特征。同样的,情绪、感觉是人类头脑的特征,人类头脑的某些方面流过了你,你无法对它做什么,也不应对它做什么。你应该做的是对它说声「啊哈!」然后看见它在那里。是的,它就在那里,要接纳它,与它成为朋友。而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所有的冲突就结束了。

每当你面临恐惧、愤怒、欲望或任何事物,它们就会开始告诉你故事——故事就是发生在生命中的事情。当你面对、接纳之后,它们就会开始说故事,而你必须等到故事完成;一旦故事被诉说之后,就不再有问题,你就解脱了。 转贴 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4 08:38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4 08:45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4 08:36
完全接纳自己

问:我的内在有很多冲突,该怎么办?


恐惧是情绪之母

问:为什么人会有恐惧?该如何摆脱恐惧?

巴关:恐惧是人存在的核心,是其它情绪的刺激物。大自然或宇宙设计出恐惧以确保身体的生存,每当身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较底层次的大脑或爬虫类脑就会负责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随着文明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变得安全,生存收到的威胁减少了,于是焦点转向心理层面,有着强烈个人身份感的头脑因而出现,创造了「我」与「非我」的领域与分裂。

人的头脑是一种生存机制,以恐惧为中心发挥作用。几乎每个头脑活动都可以解释为对生存的恐惧,它是所有情绪之母。比方说,当你探寻到憎恨的源头时,发现它是害怕被支配或毁坏,而表现为对人的反感;嫉妒则是因为害怕被逐出族群;当你觉得不安全,或是心理上遭到他人或外在情况危害时,你就会变得暴戾;罪恶感则是因为你害怕失去自己的良好形象;另外,当你觉得自己在他人眼中无足轻重而受伤或痛苦时,是因为你害怕失去爱或害怕被拒绝。

逐渐觉知到恐惧之后,你会看到它不过是个投射,并非真实。头脑投射出一个不存在的身份,并且奋力去保护它。头脑就像是个瞎子,在黑暗的房间中寻找不存在的黑猫,仿佛在进行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不可能有达到绝对安全状态的时刻。当一个人觉知到恐惧不过是头脑的投射时,他的恐惧就消失了。恐惧不能被解决,它必须被化解。当一个人试图解决恐惧时,它只是从一个形式改变到另一个形式。当你变得觉知,允许身体去经历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恐惧就化解了。除非你赋予恐惧意义,否则它没有更大的作用。心智上的了解无助于面对恐惧,因为恐惧违抗所有的逻辑。当你不再努力去了解时,就可以全然经验恐惧,这就是自由、就是解脱的自在。转贴 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http://blog.sina.com.cn/timetoawaken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4 08:49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4 08:38
恐惧是情绪之母

问:为什么人会有恐惧?该如何摆脱恐惧?

巴关说:

外在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的反映。

你生命中所遭遇的事件与人际关系反映了你的内在情况,现在大多数医师都同意,人类大部分的疾病起因于身心失调,其余的人类问题也是如此。

如果你想知道你会成功还是失败,别人会不会爱你、批判你或误解你;想知道你是否接受了丰盛的恩典,或是个不被神眷顾的孤儿;想知道你的身体是健康还是多病……想了解这一切,你只须往内在看,因为你的内在世界显化为你的外在世界。

为了生命中的障碍与痛苦去怪罪他人或环境是没有用的,唯一的解决途径是向内探索与转化意识。

你不断创造外在世界,以为外在世界是独立于内在世界而存在的。比方说,你的无意识已经设定了“你会失败”的程式,它认为你永远不会成功,也不应该成功,接着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去应征一份工作,结果你的无意识与其他人的无意识接触了,它们之间有某种“网络”连结,于是,面试你的人毫无理由地决定不给你工作。你内在发生的事就这么如实地创造了外在世界,它是非常强而有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得到自己所恐惧与憎恨的事物。转贴 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 觉醒时刻:巴关的合一祝福
http://blog.sina.com.cn/timetoawaken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4 08:58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4 08:49
巴关说:

外在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的反映。

神只了解心与感觉的语言。

唱诵根本真言就像打了一通电话给神,将我们与神的恩典连结起来。根本真言能将恩典带入生活,给你极大的平静与喜悦。

未来的几年里,不仅负面能量会增加,正面能量也在增加,两种能量同时发生,当旧的能量消逝,新的能量取而代之时,我们要如何调频到正面能量,并从中受益呢?

最好的工具之一是练习“内在诚信”,内在诚信就是觉知到你内在的思想。你认为的问题通常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内在。而要触及真正的问题,你必须练习内在诚信。当你触及真正的问题时,所有的内在冲突就消失了。

一旦内在冲突消失,思想就会减慢,终至完全停止。当思想停止时,神性临在就会进入,你自然会转向正面能量,头脑与意识也会自动充满正面能量,这时你会发现自己成长了。不仅是你内在的能量,连周围的能量也会改变,一切都将开始成长,然后你会获得相当正面有益的效果。

练习觉知

你可以从觉知呼吸开始,接着觉知你身体的感觉,再觉知你内在的思想,看见内在真实发生的事情,练习内在诚信。

当你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时,必须增加觉知,去觉察身体的活动。以刷牙这个简单的动作为例,刷牙时,你的思想很容易飘走,没有专注在刷牙上,你会想着昨天发生了什么或明天将发生什么。看见自己的思想后,请再回到刷牙的动作上,之后如果又想到其他事情,必须再回来专注刷牙。思绪会不时飘走,不会停留在觉知中,你必须去发现它。当你看到自己失去了觉知,就会自动回到觉知中。

洗澡时,你不该机械地洗,必须感觉水流过身体,感觉所有的感受与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样的,吃东西时也要全然去体验食物如何通过你的嘴、你如何咀嚼它。

大多数的事情都是习惯性地进行,想要打破习性,就必须强烈觉知到正在发生的事。请每天花七的倍数时间来练习觉知:七分钟、十四分钟、二十一分钟、二十八分钟,像这样每天练习七至四十九分钟,没有中断地练习二十一天,如果中断了一天,就必须重新开始。若你能不间断地练习觉知二十一天,那么活在觉知中就会变得非常自然,因为头脑需要二十一天来放掉习性。

一开始从物质世界与身体的觉知练起,完成之后,就可以对内在世界进行相同的练习,同样需要持续二十一天,每天四十九分钟。然后你会发现,每当需要觉知时,觉知就会自然发生。

刚开始会很吃力,到第二天会有点改善,第三天又改善了一些,经过不间断的练习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自然就能维持觉知。如果你觉知到刷牙,就可以觉知到洗澡与洗脸,之后是觉知到饮食,然后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对发生在头脑内的事情保持觉知,一切都是自动的。你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开始,面对任何习惯性的事,如果习惯打破了,你就会进入觉知。这个练习在一开始是困难的,你必须持续尝试二十一天,之后就会变得非常自然。转贴 文章来源:《巴关的教导:觉醒时刻》

* 觉醒时刻:巴关的合一祝福
http://blog.sina.com.cn/timetoawaken *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9 01:46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9 02:07 编辑

转贴                                      内观禅修:静坐时观照疼痛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讨论苦受。苦受是我们无可避免的现象。它是随我们的身体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培育正念、定力及内观智慧, 而不像在一般情境下,试着去避免它。

在纯内观禅修中,痛是经常会遭遇到的。这是因为你很敏锐地觉知身体。因此, 当他们生起, 我们必须正念观照。

有人问:「你讲的正念观照是什幺意思呢?」在此,为了要正念观照, 要记得它的主要要素是:保持平静、如如不动。通常, 当痛生起,我们就开始紧张或害怕。我们极力躲开它、得免于难。不要这幺做, 你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欢迎它, 或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一个好的、慈悲但严竣的老师。很多人都需要严格的老师。因此,当老师坐下,帮你上课或讲开示,你得字字恭听,因为这对你有益。你的心要柔软, 才能受法。痛就像那样。当它出现,就要安详、放松,松的像棉花球,什幺东西都吸收,还能维持不动。小痛、小苦是较容易办到;但是,当痛的程度变强,要有强大的正念, 那稳固、安详、如如不动的心是必要的。总会有某些时候, 心起躁动,这个通常会伴随而生坏心眼、起瞋心。那你就要观「生气、生气、没耐心、没耐心」。你深呼一口气,试着放松,平抑正念,并继续观照。

学习对苦受有正念。

当你能有正念地观痛,这并不只关系到把心放在痛上。如果你只是把心放在痛上,只是专注在痛上,痛会更夸大、会飙涨。因此你会把小痛看成大痛、超痛、巨痛。如果你正念不够强,你很快会放弃观它。这里的技巧是:不要让心紧抓着痛, 而是要去观它。观痛的生起点,在把痛分出不同类型—酸痛、热痛,诸如此类。问问你自己,当你观它,你能分辨出多少型痛?你怎幺去描述它?

当你能清楚地观照这些不同类型的痛,你也将能够观它们是如何生起及灭去?它们怎幺好象从这里,移转到另一个地方去, 诸如此类。当你开始能感知这个改变, 观它起先是像抽痛的形式,接着你就能观更多变化、更清楚地观照。这个跟生病时观痛的原理是一样的。当你病时,你不得不观痛,不要只是专注在痛点,因为它会变得更痛。重点是要观看它的变化。

一般人通常不喜欢拿痛来当观照的主要目标, 因为它多半有压力的,只有少数的人能做的来。尽管如此, 当你修习止观, 你终究要面对它。你尽可能有正念的, 花点时间来观它。当它到你无法持续正念的临界点,或者是当你只是坐在那里, 咬紧牙关, 不断的想,「这个什幺时候才会消失?」那就不再有正念了。就没有意义了。这时候,就该改变姿势了—不管是伸伸腿、换换脚, 或放弃起身经行。当然, 在你那样做以前,应该先采用某些措施。

首先,你要直接观照痛。当你痛到不行了,就间接地观; 再不行, 就改观其它目标。只有在你完全不能做到以上所有列出的,你才能变换姿势。主要的是不要呆坐在那,干巴望痛赶快消失。重要的是要培育观痛的正念。那你才能开展定力及内观智慧。

观痛的要点
       禅修者在观痛时, 有几个重点要注意。第一, 确定你有正念。第二, 不要执着身体。有时,痛实际上并没那幺严重。那是怕损伤身体, 或者怕死, 才让我们停止观痛。
绝大多数状况, 痛并不会到让你到伤残的程度。多半是害怕在作祟。禅修指示并不是要坐十个小时,而是一个小时。通常如果你坐一个小时, 并不会损伤你的身体或你的脚。

关于观痛, 我也注意到,有不同的方式。最优的一种是单点式的,也就是说, 注意力放在最痛的部位, 放尽所有觉照力。这个是直接迎战, 肉搏型的。觉照像外科医师的手术刀,叉进去并观它。通常,当你的正念呈单点式,全神贯注,那它会很强。你经常可以观见那里有某些程度的变化,如果你忍的够久,那痛会消失。没办法那幺做的话,另一种观法则有较宽广的见解。这个出现在当你全脚都痛时。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其它地方更痛了。整个场面,看起来就是「这里痛、那里痛、通通痛」。那你就要专注地把正念,罩在你整条腿上。否则,你观这一点,你身体的另一处也痛。那心就开始开溜,心就散掉了。

当然,如果痛是来自身体的因素,你病了的,那种苦受会持续更久、更顽强。它不会消失,它不是一种因禅修才明显化的痛。它不是经由姿势、威仪而产生的苦受。那是身体的机能失调。这样的话,建议您在开始的时候,不要去注意它,因为它不会消失,并且会很困扰。

所以建议您不要去理会它,去观较容易的目标如腹部上、下,来增进念力及定力, 你真的可以不去理会那种痛, 借着专注,你一点也不会觉得痛。

对于痛, 当正念及定力开展起来, 你可以有内观智慧,体验三共相。当你能把同样的理解,运用在疾病上,你将能够处理它,甚至也有可能克服疾病并获痊愈。

由此看来, 观苦受的禅修是很有用。第一,当我们无法避开它的时候,我们能够以一种较平和、有尊严的方式来面对痛。譬如,当我们发生重大疾病,我们仍可以保有一颗安详、愉悦的心,直到下一阶段的现象出现。

第二,痛是很顽强的目标。对止观禅修而言, 痛是奇特的目标。如果你忍的下去的话,它可以快速提升观禅的定力。问题是它压迫感很大, 很伤元气。无论如何, 如果你能忍的话, 定力可以很快的提升,因为那种目标很强。当你能够禅观的目标来接受它, 那观智可以生起, 就更接近你所抱持的涅槃目标。
      ■ 乐受及舍受
      当然, 我们不单有苦受。我们也会有愉悦或快乐的感受。身体上快乐的感觉,意味着肉体的舒适。这对初学并不这样明显,可能的话,除非是你要上床睡觉才会有。当你躺下,你觉得很舒服,那就是为什幺你一下子就睡着了。按理而言, 你得正念行卧禅,直到你睡着。

比较重要的是,当愉悦的感受在心中生起。这会发生在当定力增强,喜乐生起时。当愉悦、平和的意识状况生起,你会觉得快乐,那你就要正念地观它。你必须建立你的精进力及敏锐力;否则的话,你会睡着,或者执着那种愉快的感受,那样的话,你就不会进步了。更惨的是,因为贪爱到来,你可能会误入邪定、起幻觉。

因此你必须起观照。当愉悦的感受生起,你要确定你观的很积极、生气勃勃的。如果你能正念观照乐受的生灭,那你就能继续观照乐受,也能够证得三共相的智慧。换句话说,当我们讲到内观观智,就是有关乐受的生灭。

但是,如果你观乐受,你见不到任何变化,只是快乐、平静就没了,那不要停留在那种心理状况较好,不管感觉有多愉悦。那是很危险的。正念会滑脱,可能会导致邪定。因此,最好把心拉出那种快乐状态, 改观上、下、坐、触或痛。

最后,在较进阶的禅修, 你要能起观照,不只乐受,连舍受也要观。你将发现,舍受是所有觉受中最微妙的。是中舍性在引导舍受,让心变得真的很平和、专注。在那种状态, 心能够很有正念。它就好象是静谧的湖水, 非常宁静、清澄。无风无浪。当浪起时,意味着情绪也变得明显起来。

观照感受称为「受念处」,它是四念处中的第二个念处。如果你能正念于感觉, 你就成为情绪管理大师。如果你要的话,你可以用它来做任何正当用途的事。有两个主要目标-身正念及觉受。你会发现,这两者,它最后都把心带到一个自然身体或心理过程。如果在身体活动方面, 它是身体过程。如果觉受的话,它是心理过程。如果你仔细观身心过程, 你会见一系列的现象。当你见到一系列的现象, 你就见无常相。当无常相变得清楚,苦相会加深。当这两个特性都清楚,无我相会清楚。这样一来,你能继续改善你的禅修,以获内观智慧。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19 02:06
转贴                         西方的森田疗法      
                                                                        引言:在美国心理学界,史蒂文.海斯是最高产的心理学家。他开创了一种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新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简称ACT疗法),成为继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后,美国兴起的第三波心理疗法。这种新疗法主张拥抱痛苦,接受“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这一现实,然后再建立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ACT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上瘾症、癫痫病等精神类疾病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美国已有1.2万名心理专业人士接受了ACT疗法的培训,海斯的理论在18个国家都有追随者。
  
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本人也曾经患有心理疾病。1978年,在北卡罗莱纳大学心理系当助理教授的他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经历了第一次惊恐发作———当他站起身开口讲话时却说不出一个字。他的心脏起伏剧烈,他以为自己突发心脏病。那一年他才29岁。
  如今已经57岁的海斯已经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惊恐发作,而且成为其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作为著名心理学机构———认知与行为治疗协会的前主席,迄今为止,他已发表约300篇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包括合撰),出版过27本学术著作(包括合写)。很少有心理学家能如此高产。最近,他跟一位心理学家合作出版了新书《摆脱思维,实践生命》,这本心理自助类书籍不仅在心理学界再次制造了争论的漩涡,而且跟一般的自助类书籍也有些背道而驰。颠覆传统
  《摆脱思维,实践生命》开篇就表示,书中的建议无法治愈读者的痛苦,其第一句话便是:“人总是会遭受痛苦”;其次,它建议那些痛苦的人不要跟负面情绪作斗争,而是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这本书宣称的理念就是:幸福并不是人生的常态。
  如果海斯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一般人对于心理学的看法就是错误的。
  从1978年海斯第一次患上恐慌症开始,一种被称作“认知疗法”的疗法开始被心理学界奉为主流,在结合或不结合药物的情况下,认知疗法能够对多种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认知疗法所坚持的长期治疗策略就是攻击你的否定性思维,最终化消极为积极。比如,当患者表达这样的想法:“我干活真是一团糟”,“每个人都在看着我的胖肚皮”时,认知疗法治疗师会质疑这样的想法:你真的总是把工作搞得一团糟吗?真的是所有人都盯着你的肚皮吗?还是你自己太在乎别人看你的方式了?认知疗法的基本理念是帮助病人建立更为现实、更为积极的新理念。

  海斯是第三波心理治疗浪潮中最有争议、最有野心的心理学家。之所以称为第三波,是因为它脱胎于第二波疗法———认知疗法,而认知疗法则脱胎于第一波疗法———行为疗法。在行为疗法出现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心理学界普遍认同的精神治疗方法。
  海斯所创立的疗法称作“接受与承诺疗法”(英文原文为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简称ACT)。目前,美国已有1.2万名心理系学生和心理治疗师接受过这种专业的精神治疗训练。
ACT疗法认为,我们应当承认否定性思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重复出现;不要试图挑战这些负面的想法,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并竭力去实现它。海斯认为,一旦人们愿意接受消极的情绪,就会更容易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并坚持向这个方向发展。
  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海斯的主要观点是:当人们竭力想控制自己的思维的时候,很难去考虑生命中真正的大事。挑战负面思维
  “日落”。
  当你读到这个词时,除了你的眼睛下移了一行,什么事都没发生。但是你的思维或许跳到了别处。或许你脑中勾画出了美丽的日落景色,或许你会感到悲伤,因为你想到了某位亲人去世那天美丽的日落。
  海斯用这些训练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人的思维有着不可预料的后果。《摆脱思维,实践生命》一书用一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思维的这种不可靠性。
  在1998年发表于《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个研究中,84名被试验者被要求握住一个钟摆,让它保持平衡。第一组被试验者被告知:要保持钟摆平衡。第二组被试验者被告知:不仅要保持平衡而且不要让钟摆倾斜。结果,第二组比第一组更容易犯错。为什么?“因为老是想着不要让它倾斜,反倒让控制这个动作的肌肉活跃起来。”海斯在书中写道。
  
认知疗法尽管没有要求人们去压制负面思维,但是的确要求人们去挑战和改变它们。这种疗法有时会像钟摆试验一样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许多人罹患严重的抑郁症,或者极为孤独,疲于应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价值所在。举一个例子,在ACT治疗师的帮助下,病人说出了钓鱼的想法。治疗师的目的不是让你用钓鱼来打发时间,而是挖掘钓鱼背后的意义,让你意识到,你喜欢钓鱼是因为钓鱼意味着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可以置身大自然……总之,找出所有有关钓鱼的一切对你的个人意义所在。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疗法
  关于ACT疗法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凡的效果。在发表于科学期刊《行为研究和行为疗法》1月号的论文中,海斯和其他四位合作者总结了1年中进行的13次关于ACT和其他疗法有效性对比的实验。有12次,ACT的效果优于其他疗法。在其中两个研究中,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派使用认知疗法或ACT疗法。两个月后,接受ACT疗法的病人在抑郁症量表上的病症表现平均下降了59%。
  ACT疗法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发现是2004年在癫痫病患者中所做的一个试验。27名来自南非的严重癫痫病患者仅仅接受了9个小时的ACT疗法,其癫痫发作的次数就明显减少,发作时间也短了。这让不知谦虚是何物的海斯本人也感到惊讶。
  在参加世界各地的研讨会时,海斯用诗般的语言阐述他的理论。正是这种华丽的语言和ACT疗法的表现使得它在18个国家都有崇拜者。在美国,大多数州都有使用ACT疗法的执业治疗师。在西班牙,一个ACT疗法心理治疗师治愈了一名30岁男子的勃起功能障碍。而英国的一名治疗师则将ACT用于治疗一名性骚扰者。争议“像个神秘主义者”
  去年举行的“行为和认知疗法协会”年度大会上,海斯颇受与会者的拥戴,但是也有些人对他表示反感。在海斯演讲时,一些心理治疗师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他,到处都有人在批评他。
  在许多心理学家眼里,海斯更“像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而不是科学家。他的教授方式也很古怪。他会要求参与的治疗师们,通常是一屋子博士一遍遍地重复某个词,比如“牛奶”,来显示如果一个词语说多了,这个词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一遍遍地重复“我感到抑郁”也会产生这种效果。
  ACT疗法的另一个问题所在是,传统的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是在对某一种心理疾病的研究中非常有效才应用到其他疾病治疗领域的。但ACT疗法一开始就像是万金油,似乎什么精神类疾病都可以治疗。
  还有批评者认为,ACT要想进入主流,就不得不摒弃其令人讨厌的狂热行为,海斯本人也要收敛他的自大倾向。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22 02:56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19 02:06
转贴                         西方的森田疗法      
                                    ...

ACT   对抑郁病人行为激活法的方法和森田疗法一样,就是不改变情绪情况下可以先改变行为。有时行动未必一定改善情绪,但去行动会对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结果会成为带着抑郁感觉去积极生活动机。森田疗法作业疗法就是这个目的。其本质就是森田正马说的,心情和行动是可以分开的。
森田疗法主张患者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而应该以行为为准则。神经质者共有的生活态度是看重情绪,常常感情用事。情绪不好时什么都不想做,一些平常的生理现象也觉得是得了病。森田疗法要求对于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绪不必予以理睬,让我们重视符合自己心愿的行动,唯有行动和行动的成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与其想,不如做”。对情绪既来之则安之,不受其控制,要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去行动。
感受毕竟只是感受,即使有负面感觉,我们依然可以去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改善生活,我们不是为治病而活着,治病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22 03:03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22 02:56
ACT   对抑郁病人行为激活法的方法和森田疗法一样,就是不改变情绪情况下可以先改变行为。有时行动未必一 ...


《大念处经》:观身念住之观呼吸(白话文)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 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世尊接着说了以下的开示:
  1.导言
  (3)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4)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5)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
  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
  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
  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入息的全过程」﹔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出息的全过程」﹔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6)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
  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 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
  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 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
  入息短时, 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
  出息短 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 息」﹔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 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
  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 出息。」
  (7)於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22 03:05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22 03:03
《大念处经》:观身念住之观呼吸(白话文)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 ...


罗伊·马丁纳:处理负面情绪的最佳办法(《改变,从心开始》)
处理负面情绪的最佳办法,就是专注在感觉,而不要把重心放在那种感觉之上的标签或是评断。你感觉到什么?你感觉到的部位在哪里?这份感觉有多么强烈?找到情绪的出处其实并不重要,只因出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出处只不过是引发情绪的诱因,它触动了昔日记忆的警铃。你应该接纳眼前的情绪,即使这份情绪让你不自在也不例外。
   如果你对自己有负面想法,而且经常感觉自己很糟,那么该怎么办呢?或许你已经将那种情绪锁定在胃部一带,有一股沉甸甸而略带恶心的感觉。我的建议是彻底接纳你的情绪,去感觉你的胃部,安住在那份感觉之上。你甚至应该感谢自己的身体是一具如此完美的机器,它警告你在身体系统中有这么一个能量的阻塞点。自我接纳的基础就是爱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解我们并不需要改变任何事,只需要和已经存在于体内的爱联结起来。如果不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将使我们排拒自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我发现,促进自我接纳最有力的激励之词就是:“我爱自己,也接纳自己拥有这份感觉。”你可以大声复诵这句话,或是在心中默念。把爱的想法传送到压力所在的部位,观想能量自由地流过你不舒服的区域。在下一章里,我们将更深入地专注于能够加速你接纳自己的种种技巧上。
   《圣经》十诫说:“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就是要我们先毫无条件地爱自己。当我们不能接纳别人的本来面目时,就是施加伤害在自己身上。潜藏的能量法则是:我们所排拒的每一个人,都反映出我们所排拒的一部分自我。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好问题是:我该如何在不损耗能量的情况下,处理这个人或这件事?毕竟就终极的层面而言,你和其他人是没有分别的。
    接纳他人并不意味同意那个人或是放弃我们自己的原则。这句话的含意是不带评断地接受他人的本来面目,即使其中有令人不愉快之处。我们制造出了时空里的这个片刻的情境,只要能量有阻塞,永远有需要学习之处。
   我认清每次的事件、创伤、意外、处境和人际关系,都是我制造出的现实的一部分,因此我能够百分之百地接纳它、爱惜它。只有在我们毫无条件地接纳他人以及每种处境时,我才算接纳了自己。一开始采取这种哲思的框架可能会消耗一些能量,但最终它将会成为最少阻力之道。最少阻力之道能导向内在的和谐,损耗较少的能量,并且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和他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尽心尽力,选不选择它就在于你了。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22 03:17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0-22 03:05
罗伊·马丁纳:处理负面情绪的最佳办法(《改变,从心开始》)
处理负面情绪的最佳办法,就是专注在感 ...

觉知自然呼吸(葛印卡老师讲解)
内观禅修的目的是要根除所有瞋恨、愤怒、情欲与恐惧等不净烦恼,使心完全净化。因此,必须在经验的层面上,完全了知自己的身体、心念与心中种种不净染污,而这可以藉由呼吸之助来完成。
要了解身心的本质,你需要有一个纯净的专注对象-- 自然正常的呼吸。不要试着调息或做任何呼吸运动,也不要在觉知呼吸的同时,还不断地复诵某个字句、咒语或观想任何形象。你应该只是如实地观察呼吸。
    当你开始观察呼吸,就会逐渐了解心的本质。一个真相就会变得非常清楚:这个心是如此的浮动与善变,总是不停地从一个对象跑到另一个。心到哪去了?它四处流转。即使你想要将心的所有攀缘对象全部记录下来,也办不到。但是专注的禅修者,能察觉到心其实只游移在两个领域:不是过去就是未来。当它想到过去某件事时,就开始在过去的思绪中打转,「这个发生了;而这个没有。」突然间,它又跳到未来,开始在未来的思绪中打转,「这个必须要发生;而这个不该发生。」
   禅修者要观察当下的实相:客观地觉察心的本质。心一下子跑到过去,一下子又跑到未来,却从未停留在当下。但人必须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即使用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换回过去片刻。同样地,人也无法活在未来。只有等到未来变成现在,才能活在其中。因此,人既无法活在过去,也无法活在未来,必须活在当下。但是心却一直尝试逃往不可得的过去或未来。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生活,还没有学得生活的艺术。
   生命只有在当下才真正是活的。因此,这个修行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发展对当下实相的觉知:气息从鼻孔吸进或呼出。气息可能通过左鼻孔或右鼻孔,或是同时通过两个鼻孔。你可能会发现在观察了一次或两次呼吸后,心就跑掉了。那就微笑地接受这个事实,重新专心于呼吸。心会一再地跑掉,而你就持续回来觉知呼吸。
   这并不表示你学了这个方法就要完全忘掉过去,或不为将来打算。喔!不是的。当你学会了活在当下的生活艺术后,不仅在需要时可以轻易地回想起过去,而且能更有效率地对未来做出更佳决定。
   你必须改变心不断流转于过去或未来的习性。你必须训练心活在当下。当你持续修行,就会察觉到心不断地在念头中打转。哪些念头呢?禅修者会看到只有两种念头:不论心流转到过去或是未来,所生起的念头不是愉悦的就是不愉悦的。
   要像科学家一样地探究内在的实相,在经验的层面上了知实相。你会发现每当过去或未来愉悦的念头生起时,你就会觉得很愉快。而每当过去或未来不愉悦的念头生起时,你就会觉得很不愉快。
当过去或未来愉悦的念头生起,而感觉畅快时,心的一部份就开始反应,「喔,真好,我要更多这种感受,我要更多这种感受。」然后这种「要、要」的习性就会一直持续。同样地,我们也会发现,只要过去或未来不愉悦的念头生起,那么「不要、不要」的习性就会一直持续。这种「要、要」的习性,印度古语称为raga(贪爱);而这种「不要、不要」的习性,则称为dosa(瞋恨)。人们不断地在心中生起这些贪爱与瞋恨的念头。过去或未来愉悦或不愉悦的念头,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不断造成贪爱或瞋恨。
    也许一整天之中只有片刻,你能够完全活在当下,而不是在过去或未来。心完全专注在呼吸,当下的实相。没有虚幻,也没有无明。对于吸进的气息不生贪爱,对呼出的气息不生瞋恨。只是客观地观察气息进出鼻孔,不起反应。这时候,心是完全纯净的,毫无贪瞋痴。这个意识层面的纯净时刻对于囤积在内心深层的不净染污,有强大的作用。内在所囤积的贪瞋痴之火正在闷烧,你已将厚厚的灰烬覆盖其上。佛陀说这就像盖上灰烬的炭火,虽然表面上看来火已灭了,但深处仍有不净仍在燃烧。内在炽热之火和外在片刻纯净清凉的碰触,就像正反力量的碰触,产生了爆炸,像是内在火山的爆发。这些根深蒂固的不净染污浮现到表面,并且展现为各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不舒服,像是腿痛、头痛、或是恐惧、焦躁不安。虽然看起来像是问题,但其实是禅修进步的征兆。当你切开脓?时,里头的脓一定会流出来。同样地,当你开始对心进行开刀手术,深层的污秽脓血就会从伤口流出来。虽然过程并不好受,但这却是能让脓血流出,清除内心不净染污的唯一方法。只要你不断地正确用功,所有这些困难都会渐渐减轻。
     葛印卡内观问答9:在练习观息法时,为什么你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入口处,上嘴唇以上的部位?
     答:因为同样的,这是觉悟者所给予的一个非常清楚的指示。 在《无碍解道》(《经藏》中第12本《小部》里)佛陀明确地说明,你必须觉知进来的气息,出去的气息及嘴唇以上的部位。佛陀称之为面相。在《无碍解道》和《分别论》 (《律藏》里的首两本书中), 非常清楚地解释什么是面相。意思是鼻子前端,鼻孔入口处的部位。此外佛陀也说,这必须是对于上嘴唇中间的部分的专注。在《大念住经》里,佛陀说,在这里建立你的觉知。 Sati是指觉知;parimukham是指嘴唇以上的部位。佛陀是如此明确的指示。我们不能偏离他的指示。当你在练习时,你将会很清楚为何佛陀会选择这个小部位。这个部位就是进来的气息和出去的气息都必会经过的地方。进出的气息都会触及鼻孔的入口处及上唇以上的部位。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你把注意力放在这里。对那些拥有较长鼻子的人,气息多会触及鼻孔的进口处。对那些拥有较短鼻子的人,气息通常会触及上嘴唇以上的部位。所以他选择了鼻孔的进口处,或上嘴唇以上中间的部位。
   佛陀不要我们去想像气息的进出,而是真正地去觉知它。当你在专注时,你可以在这部位感觉到气息的接触。
   对于一个很新的学员来说,我们说倘若你去感受鼻孔内的气息,那是没问题的。但最终你还是必须在这范围内觉知气息的接触。
   为什么呢?因为定,心的专注力,心一境性是非常重要的。
   对一个新学员来说,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较大的三角范围内,包括整个鼻子的部位是没什么大碍。但在一两天内,学生就得依照指示观察较小的范围。这变得越来越清楚,当你在佛陀所指引的正道上逐步前进时,专注的范围必须尽可能越小越好。
    这也将变得清楚,专注的对象必须非常微细。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的心打着太多的妄想,你可以加重你的呼吸,但过后你必须回到自然的呼吸上。当你的心变得专注时,呼吸将会变得越来越轻柔、越来越微细、越来越短。你无需费力,它会自然地发生。有时候气息会变得那么短、那么微细、有如一条细线,就好像即刻从鼻孔出来,作了个U转,又再次进入鼻孔中。因此,当专注的范围很小,专注的对象是非常细微的,当你继续不间断地练习,你的心就会变得非常敏锐。
    佛陀是智者, 他很清楚地知道一切。在这个部位有一个重要的神经中枢。当你的心很敏锐 ,而你能觉知这个范围,你的心将变得如此敏感而使你能开始在这个范围内觉知到感受。练习观息法及定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踏至下一步的内观。内观将不被称为内观,如果你没能察觉任何感受。
   因此,佛陀很有系统地教导我们:先从小范围的自然呼吸开始,然后气息会变得越来越微细,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这个范围会变得非常敏感,而你将开始觉知到感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加课程练习这个由觉悟者所教导的方法,他们在第二或第三天开始觉知这部位的感受。佛陀所教导的方法及指引的正道非常有系统。我们不要偏离他所教导的。回到为什么我们要在自然呼吸上用功的问题,其实还有其他的方法,特别是在印度,有些是教导控制呼吸的方法,比如:调息法。调息是深深地吸气,然后停止一段时间;吐气,然后停止一段时间。调息有益于身体的健康。但我们练习内观并不是要改善身体的健康而是要净化我们的心灵。
    有了这个目标,佛陀要我们以察觉自然呼吸来达到觉知感受的下一阶段。调息,这个控制呼吸的方法并不适合,因为它是非自然的呼吸。
    佛陀要我们观察自然的呼吸,因为它能带领我们到另一个阶段-内观。那些为了健康原因而想要练习调息法的人,让他们个别练习,不要把它与内观混合。当你修持内观,自然的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如实地观察。

作者: moonlight9801    时间: 14-10-25 06: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25 08:14
moonlight9801 发表于 14-10-25 06:57
好久没来了,这个帖子,怎么没人气啊!郁闷。。。

知道我是高手不敢来。被吓怕了。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0-25 08:29
moonlight9801 发表于 14-10-25 06:57
好久没来了,这个帖子,怎么没人气啊!郁闷。。。

看这个帖子的就会两样功夫,正念禅修和森田疗法都会。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1 03:4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1-1 03:48 编辑

其实,一直以来
你都很情绪化
从你的口气能清晰地看出

这其实本身就是问题
希望你能越来越好
阿童木的朋友说
阿童木的回答
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都要允许它存在,情绪不影响我,情绪不是我,人为认为情绪必须是什么,这就是强迫症。还有认为领悟有个标准,比如你这不是领悟样子,这都是想用意愿控制情绪,情绪和我无关,他爱怎么样就怎样,我的行动和注意力,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领悟有个标准,那就不是归顺自然,那就是神经质症。什么是自然,宁拙无巧。哈哈哈哈


作者: tina11    时间: 14-11-2 04:48
拜读了,太高深了,很多看不懂,看得有点累,看样子的多看几遍才行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3 05:09
tina11 发表于 14-11-2 04:48
拜读了,太高深了,很多看不懂,看得有点累,看样子的多看几遍才行

其实你好好读我的文章,就可以了。我是把佛学和当代顶级心理学资料全研究,我本人又会森田疗法。佛学为什么会被搞成迷信,那些文言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懂的。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4-11-22 21:19
挺厉害的,佛学搬出来了,现代的一些开悟者也出来了,希望楼主可以整合这些知识,然后变成自己的来帮助大家,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4-11-22 21:30
问下楼主,在北大森田住院部治疗需多少钱?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27 16:38
空瓶子 发表于 14-11-22 21:30
问下楼主,在北大森田住院部治疗需多少钱?

允许痛苦存在,痛苦必然消失.任何方法都是要你去面对你所逃避负面情绪(感觉).也就是如果不逃避负面情绪,接受负面情绪,你也就不会有神经质症.逃避,转移注意力,抗拒,排斥负面感觉和想法是症状更为严重主要原因.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4-11-27 18:55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1-27 16:38
允许痛苦存在,痛苦必然消失.任何方法都是要你去面对你所逃避负面情绪(感觉).也就是如果不逃 ...

感谢楼主回复,社交恐怖因为在别人面前压抑症状,所以在别人看来是正常的,就像王无为老师说的那样,神经症患者最会演戏。但在慢慢不压抑,在接纳的过程中,神经症者的紧张情绪或是某些表情使得旁人有些厌恶怎么办,是不是不管别人,继续接纳?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28 16:11
空瓶子 你说的旁人如果有疑病性素质,这种有疑病性素质旁人就会被影响。但这和你没什么关系。我原来有过同学是强迫观念有疑病性素质,自己看大量病人案例而发病。最后用森田疗法治愈。所以社交恐怖在没治愈前不要看太多案例。刚开始要多多做事或劳动。让自己注意力能慢慢集中到工作上。注意力恢复正常了,就要不断去面对恐怖对象,直到对恐怖对象习惯为止。现在你的注意力是被恐怖感觉控制,这种精神交互作用让你很难行动。恐怖感觉吸引了注意力,注意力又放大了恐怖感觉。通过多多做事或劳动来打断这个精神交互作用。这样做还不够,一个月后,必须不断面对恐怖对象,你恐怖什么就得面对什么,每天2小时训练。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得找人监督去做。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28 16:31
其实全世界治疗恐怖,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公认的面对你所恐怖的对象,直到习惯为止。通过说服或认知疗法,当代心理学家都以批判态度来确定它们有效性。如果想通过聊天或理论治疗恐怖症,那是肯定失败
。正念疗法是从注意力下手,成功来得慢。森田疗法是从体验情感规律下手,成功来得快,但要有人监督要有很强执行力。用森田疗法一个月就能治愈。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28 16:4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1-28 16:55 编辑

面对恐怖感觉,时间到了,恐怖感觉必然消失。这就是情感规律里面第一条,接受面对恐怖感觉,让恐怖感觉走完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恐怖感觉就必然消失。情感活动的第一条规律:“要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情感的自然发展,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消灭”。要用身心去体验情感规律,就是森田疗法,如果只用头脑来理解或没有体验,就是强迫观念。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1-28 16:48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1-28 16:45
面对恐怖感觉,时间到了,恐怖感觉必然消失。这就是情感规律里面第一条,接受面对恐怖感觉,让恐怖感觉走完 ...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你用思考用知识去理解他,必得理论强迫症。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如果你去行动去体验不用思维,这就是真正森田疗法。
佛法智慧不同于人的闻慧 思慧,这两种思考多了,都会有心理方面疾病。佛法智慧,是不能通过思考获得的,破掉思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连思维都不要,强迫思维自然消亡。
人还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产生大智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作者: 治雅的美裙    时间: 14-12-10 15:42
人还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产生大智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不需要思考,要什么?
盲目的实践和修身养性即可?
楼主很强大,理论知识面非常广,生活实践似乎也有,理解深刻到位,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是文字太多太深奥,看不过来。能简单易懂就好了。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2-10 22:26
治雅的美裙 发表于 14-12-10 15:42
人还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产生大智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不需要思考,要什么?
盲目 ...

治雅的美裙 我们早就是好朋友了。哈哈哈。。你好好想想我是谁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2-10 22:31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2-11 06:13 编辑

治雅的美裙 神经质症不是精神病。其实治疗就是改变行为习惯。神经质不属于精神病范围。没有体验就没有治疗。所以神经质症治疗难在要有新的情感体验。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4-12-11 06:06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2-11 07:45 编辑
治雅的美裙 发表于 14-12-10 15:42
人还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不需要思考也能产生大智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不需要思考,要什么?
盲目 ...

余光恐惧属于强迫观念是可以根治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监督你养成新的行为习惯,很难治愈。其实我觉得你懂得很多了,缺乏有效行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秘诀就是管身不管心,任其恐惧,正受不受。知道没用,这就我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你用思考用知识去理解他,必得理论强迫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如果你去行动去体验不用思维,这就是真正森田疗法。没有体验就没有森田疗法。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验。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4-12-31 13:32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4-12-11 06:06
余光恐惧属于强迫观念是可以根治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监督你养成新的行为习惯,很难治愈。[/ba ...

你好,楼主,还有问题向您请教,就是你所说的用森田疗法一个月治愈,还有是最好有人督导不停的做事,这样也可以加快痊愈。所以我想请教您要具体做什么工作才能比较忙,不停的做事,您能具体说下我们要做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工作都不是那么忙。还有就是您怎么看其他疗法,相对于森田,比如精神分析或认知疗法你觉得如何,还有就是您说的一个月或着说很短的时间痊愈是森田住院式疗法吗?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3 22:4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1-3 22:51 编辑
空瓶子 发表于 14-12-31 13:32
你好,楼主,还有问题向您请教,就是你所说的用森田疗法一个月治愈,还有是最好有人督导不停的做事,这样 ...

人的思维也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我看你写的所有文章,可能还要再努力努力。如果能每天写日记,有人能用森田理论,天天提醒你,365天后必有良性思维习惯养成,写日记要有人改,这是用日记治疗心理问题秘籍,重塑思维习惯,改变你的神经链接。你自己是很难改变你自己思维习惯,你现在正被思维习惯控制,如果我们每天写日记,又有人提出不同于你的想法或世界观,人自然就会恢复理智,人的潜能自然就会被开发出来,所以论坛上有很多人写了一堆日记,可惜没人改日记,也就是白白浪费时间了。
空瓶子 你来论坛写日记,我每天都用森田理论给你改一次,365天后,森田理论自然学会。学习就这样一点一滴学的,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幸福一辈子。

作者: 柠檬草    时间: 15-1-3 22:51
写的很好啊
作者: 波波    时间: 15-1-3 23:11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1-3 22:40
人的思维也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我看你写的所有文章,可能还要再努力努力。如 ...

看来太阳发光了

认同您所说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3 23:18
波波 发表于 15-1-3 23:11
看来太阳发光了

认同您所说

我本来就是天下无敌。那是我谦虚哈哈哈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5-1-5 20:26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1-3 22:40
人的思维也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我看你写的所有文章,可能还要再努力努力。如 ...

很感谢你的助人之心,感谢你的热情。现在也在做心理咨询,认知方面的。以后有什么问题,向你请教!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6 23:43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1-6 23:46 编辑
空瓶子 发表于 15-1-5 20:26
很感谢你的助人之心,感谢你的热情。现在也在做心理咨询,认知方面的。以后有什么问题,向你请教!



没体验到  也不会明白

自己没体验明白 他也讲不到位。
没体验明白的人就会随波逐流盲目崇拜

森田疗法是靠体验明白的。不是研究 想明白的。
很多人都是在纸上谈兵

自己体验过的 有经验的不需要研究。看什么一目了然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7 01:48
空瓶子 发表于 15-1-5 20:26
很感谢你的助人之心,感谢你的热情。现在也在做心理咨询,认知方面的。以后有什么问题,向你请教!

没体验到  也不会明白

自己没体验明白 他也讲不到位。
没体验明白的人就会随波逐流盲目崇拜

森田疗法是靠体验明白的。不是研究 想明白的。
很多人都是在纸上谈兵
自己体验过的 有经验的不需要研究。看什么一目了然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5-1-7 21:35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1-7 01:48
没体验到  也不会明白

自己没体验明白 他也讲不到位。

一问一答感觉没有针对性,真希望通话求教你,写日记繁复又慢,不如我说话快,脑子想到哪说到哪。既然你对森田有那么深刻的理解,那我就开始写日记,希望你的答复,指教。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7 22:44
你看是不是你的一言一行都是被习惯控制。其实痛苦或不痛苦就是你习惯不习惯。。。对于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人,是可以灭苦的。
作者: 空瓶子    时间: 15-1-7 23:16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1-7 22:44
你看是不是你的一言一行都是被习惯控制。其实痛苦或不痛苦就是你习惯不习惯。。。对于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人 ...

什么意思呀,我现在是强迫,肯定不能控制,越控制越严重。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7 23:31
空瓶子 发表于 15-1-7 23:16
什么意思呀,我现在是强迫,肯定不能控制,越控制越严重。

哈哈哈,不要急,你去找一好本书,把其中一段文字重复阅读200遍,你就知道人的注意力是可以控制的。我说的是注意力是可以被控制的。这就是正念基础。注意力集中。
作者: 波波    时间: 15-1-7 23:32
今晚才真正静下心来看太阳的这个主题帖,挺不错的,有许多地方都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谢谢分享!

今晚看完前面两页的帖子,有机会再仔细拜读全部帖子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1-7 23:37
波波 发表于 15-1-7 23:32
今晚才真正静下心来看太阳的这个主题帖,挺不错的,有许多地方都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谢谢分享!{:soso_e181: ...

波波 来我要发功。欢迎斧正。。。。。。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2-20 22:22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2-20 22:23 编辑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2-21 00:0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2-21 00:01 编辑

活动            预测难度     预测满足      实际难度      实际满足
劳动8小时        100              0                   20             100

改日记             50           0              10           100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3-9 23:19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3-9 23:20 编辑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2015.03.09.
要想彻底消除麻烦和厌倦的心情就不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应该带着麻烦和厌倦的心情继续去做应该做的事。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3-10 12:23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3-9 23:19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2015.03.09.
要想彻底消除麻烦和厌倦的心情就不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2015.03.10.
自己感到一种开朗(快乐)的心境,并不一定是真的开朗
(快乐),只有努力工作,真正尽到自己的义务,才会真正地开朗(快乐)起来。心境开朗(快乐)不是目的,只有努力工作才是最重要。
作者: 唐利剑    时间: 15-3-11 10:31
本帖最后由 唐利剑 于 15-3-11 10:34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3-9 23:19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2015.03.09.
要想彻底消除麻烦和厌倦的心情就不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


极为到位!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3-11 13:03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3-11 13:26 编辑
唐利剑 发表于 15-3-11 10:31
极为到位!

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和学习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生活态度是适合所有人。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5-3-11 13:25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3-12 22:53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3-11 13:03
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生活态度适合所有人。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2015.03.11.
在生活中追求心境开朗(快乐),事实上毫无益处。人的心情在随时变化,人只有在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时,才会忘掉一切喜悦和痛苦,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三昧境。这种心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出现的,自己主观想得到这种心境,却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做工作会感到厌烦,工作确实会使人厌倦,但工作又确实能使人愉快。对于厌倦的情绪不要管他,而应带着这种厌倦的情绪去做应该做的事。这样,就会在工作之中,不知不觉地出现愉快开朗(快乐)的情绪。但如果一开始就想得到这种情绪,却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 唐利剑    时间: 15-3-12 08:34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5-3-11 13:03
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和学习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生活态度是适合所有人。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