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惠子 发表于 14-8-5 19:29
视频: 知日放送!第八集《小野妹子、织田信长及其它》_高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 ... 1-103. ...
一切随缘-广 发表于 14-8-5 21:20
美惠子姐姐,你好像对日本的问题很感兴趣啊,敏感时期,任何亲日的言行会被网友骂的
滑车。那一排大球用来缓冲 |
用织的布做的兜子 |
做游戏 |
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上有着很多相似和共通的地方,但是,晚近以来,两个国家选择的道路和面临的遭遇有了很大的差别。反映在教育问题上,这种差异也尤为明显。
大家一定还记得十几年前的那次中
其实我们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的核心功能首先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为什么受过不同教育的人在生活的各个侧面会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在他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刻下了不同的烙印。
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功利和短视,一旦人们过分重视分数和考试技能,那就必然会失去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缺少核心价值的教育活动某种程度上会走向教育的反面,因此,中国的每个家庭和受教育者都有过被教育压伤的经历,而且,长此以往,恐怕全社会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日本的情况好像和我们不一样。先从结果来做个反向推论,日本是全球第二经济强国,属发达国家,日本已经诞生了十二位诺奖得主,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都居于世界前列。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教育的功劳。可以说,日本是今天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有一个典型的事情是,中国一些学校经常为考试做弊而劳力伤神,而日本学校的考试基本不监考,甚至最后连分数都由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报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差距。
2002年,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叫作《天才是怎样炼成的》的书,作者阴山英男是一家乡村公立小学的校长,他和其他老师一道,反对日本近年时兴的所谓轻松教育的潮流,坚持重视基础教育,采用“读、写、计算”等传统方法。他从未举办任何辅导班,却将很多学生送入了著名的大学,被誉为“日本小学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在当年就加印25次,目前已经销售了数百万册,并引发了全民性的关于教育理念的大讨论。2006年10月,阴山英男被任命为安倍首相的咨询机关“教育再生会议”委员。他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在毕业若干年后回忆起在学校的生活时至少要有个美好的瞬间”。这句听上去极为普通的话也许藏着所有优秀教师成功的密码。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其实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可能是:教育孩子可以让我们重新做人。日本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尽人皆知的《窗边的小豆豆》给了我们很多温暖和安慰,也许,为了“重新做人”,我们还同样能从这本《天才是怎样炼成的》(新世界出版社)书里找到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日本人怎样跟地震打交道(日本旅华作家加藤嘉一)
日本的孩子在面临地震时训练有素非常淡定,这与平日的教育与演习分不开。
抗震救灾最终考验着的,还是国民素质的问题,包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增加忧患意识……我诚恳建议,中国有关部门认真考虑,用力推行“13亿中国人提前5分钟大运动”……
我是日本伊豆人,伊豆半岛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之一。对我来说,地震、台风、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只是平常事,我把它们视为一辈子要打交道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地震是常态,而不是非常态,在日本,没有人没经历过地震。
1、疏忽建筑质量者是全民公敌
日本政府对每一处建筑物制定了明确的抗震标准。倘若一个建筑不符合或不达到其标准,它不能存在。比如,建筑是最容易造成“政商勾结”的行业,假如平时给政治人物提供政治献金的建筑业老板,建的写字楼没达到抗震标准,政治人物又偷偷容忍了其失误,或故意装糊涂,被媒体曝光后,我100%相信,这届内阁要垮台了。
别说政治人物,在人口极端密集的东京,如果有建筑设计师把工作做得不恰当,有疏忽,就立刻会被媒体批评,他随后的生存环境就恶化到底,成为全民的敌人。天经地义,对生活在“地震大国”的日本国民来说,建筑质量是牵涉生死的大事。建筑无小事。媒体针对建筑的监督相当严格,其力度并不亚于针对政治人物丑闻或官僚腐败的批判。
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往往是天气预报,地震预报则是其中重要环节。2008年6月14日栗原发生地震前,日本地震局提前10秒做出了预警,并在公共电视台NHK中播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地震预警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定期预警地震,虽有时不准或漏报,但整体上令人满意。据专家说,大的地震相对容易预测,小的比较困难。二、有了预警,还要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比如栗原地震,从预警到播出只用6秒钟,这就要求地震部门和电视台配合非常默契。各大型公共场所都有专用的地震预报广播,比如大的商场超市,经常会播出“多少分钟后会发生×级地震,请大家迅速撤离”。所有日本人都很熟悉预警前固定的“提示音乐”。它与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此刻,人们不可能不认真。
2、抗震是“演习”出来的
“预警”不过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全民日常的安全教育。
中国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人向我咨询日本人是怎么搞预防、灾后重建和防灾教育的。我说:“其实很简单,做防震教育不要印很多教材,乱花纳税人的钱,只要各学校能坚持要求全体师生做好实际的演习训练即可,投入很少,回报很多,对师生们的帮助却很大。”
日本的学校每个学期都必须搞一次避震演习。所有教师从学生时代起,就接受过很多次避震演习。因此,实际遇到地震时,他们知道该如何做,正确的步骤是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下来,我们大概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从未接触过任何有关灌输理论的教材。通过不断的演习,让我们明白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与人的协调与配合最为重要。
演习时,首先应立刻戴上安全头套。所谓安全头套,就是平时凳子上的坐垫,但经过特殊设计,在发生晃动时,立刻将它扣到脑袋上,以保护头部。然后迅速躲藏到安全的地方,等晃动停止后,在老师的统一带领和班长的积极引导下,迅速离开教室。在那样的紧急时刻,日本人对秩序的尊重发挥到了极致,它是潜移默化而根深蒂固的,不是简单依靠理论或一次性灌输性教育获得的。
按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出口”。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这样可以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撤离后的师生,最后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学校操场或大广场等,按班级排队,班长点名确认后,迅速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陆续汇报给副校长,副校长最后汇报给校长。
家庭应对灾害的准备也极为重要。虽然父母很少告诉我遇到地震该怎么做,但从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早就了解到应该如何应对地震,真的发生时,该怎么做。
重物一般不放在高处,而放在地上或柜子里。安装电灯要非常结实,需要定期确认,有问题就赶紧维修。家家都有“防灾袋”,我家每时每刻储备着两个防灾袋,里面的东西都很轻,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拿起来就快跑。每个家庭防灾袋中的内容大同小异,其中的食物和水,都是能长时间储存的,水一般是易拉罐装,这样不容易变质。有的家庭还在防灾袋里放上肥皂等。
大地震发生后,灾民住帐篷的情况比较少,大家都是到附近学校的体育馆中避难。这样人员相对集中,容易得到救援,食物和水也比较容易发放。比如,2007年7月16日发生的新潟大地震,许多失去家的受害者在体育馆中度过了1个多月。
日本有很多关于地震的博物馆、资料馆,教育机构让中小学生参观,告诉他们生命的宝贵、地震的历史、防震知识等。
我建议,中国的每一所学校从小学开始,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防灾演习,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假如发生地震,第一怎么做,要从哪儿出去等。现在,对中国百姓来说,地震已经不是陌生而遥远的概念了。
3、“提前5分钟”行动吧!
从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里氏8.0级),到前不久发生的玉树大地震(里氏7.1级),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
近年来,日本也发生了大地震,2008年6月14日早晨,位于东北地方的宫城县栗原市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2008年7月24日半夜,地点又是属于东北地方的岩手县沿海北部遭到了大地震,里氏6.8级,大约107人受伤。
中日之间地震发生的状况及后果不能相提并论,国情不同,历史不同,认知不同。我只是想跨越国界,从比较平常的角度,寻找能否推广一些实用的应对方法。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去了一趟四川。我发现,四川这个地方果然很富庶,生活很舒适。我跟成都的朋友聊天,他们平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享受生活,之前从没想过会发生地震等牵涉生死的紧急事件,什么准备也没做。我没去过青海,但去过藏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包括拉萨。我发现,藏族朋友的生活节奏特别缓慢,没那么富裕,但以自己的传统享受生活,对牵涉生死的紧急事件,也没有避险的意识。
日本的情况就不一样,我们从小到大都要在“地震随时有可能发生”的非常状况下经营生活,接受了12年的防灾教育。2008年岩手县发生两次大地震后,当地朋友相当冷静地跟我说:“天天都地震,那两次不过大一点。”从日本人的眼光上看,岩手县相当偏远,生活方式相当休闲。但与四川等地方的“休闲度”,还是没法比的。
在家庭和学校里,日本人从小接受这样一个教育:和别人约会,必须提前5分钟到,坐在那里等别人来。而在中国,不守时的情况非常多,迟到5分钟算不上失礼。我来到北京后,按原来习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北京堵车无处不在,要考虑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最近越来越觉得早到只能吃亏,因为合作伙伴不把守时当回事儿。
不要小看约会早到5分钟,这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把任何事情都做在前面,遇到问题时你才不会慌张。一个人总是迟到5分钟,你只能等着事情来了再想办法,那样自然会遇到不确定性。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很神秘,就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随意性的因素太多,不利于提高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
抗震救灾最终考验着的,还是国民素质的问题,包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增加忧患意识……国民素质教育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不过,我诚恳建议,中国有关部门认真考虑,用力推行“13亿中国人提前5分钟大运动”。在任何平常或非常的场合,倘若人人都能早到5分钟,从未发生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会避免很多伤亡。
生命无小事。任何一个公民的伤亡都是国家大事,如果早做准备,就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对抗震这样极端紧张的事态来说,平时的积累极为重要。我做专业运动员时,教练每天都告诉我:“你在训练中做不到的事情,在比赛中也绝对做不到。”抗震救灾也是如此。
栗原发生地震的那天晚上,我跟在伊豆生活的母亲通了电话,她说:“发生地震再正常不过,我们没有资格把它说成天灾。自然给人类赋予的恩惠太多,太多……重要的是尽量预防,减少灾后的损害。政府、媒体、国民都要全力配合,保持稳定。国民还是冷静的,不会引发什么混乱。东北地方的亲戚也没事,你不用担心。”
一个中国记者的日本地震教育亲历
2007年7月16日,日本西北部新泻地区发生6.8级地震。我当时正在日本东京进修,离震源比较远。从电视中,才知道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在电视播放的地震发生时的画面中,看到震源附近的房屋内部家具剧烈晃动,一些堆放在高处的纸张等杂物纷纷掉落,室内吊灯大幅摆动,但我发现那些身处震区的日本人却反应十分镇定:
有的立刻就钻到桌子底下,有的人站在屋角,有的人就站在室内比较空的地方,以免被倒塌的家具砸到。没有人慌张喊叫,也没有人到处乱跑,日本人在地震发生时的表现可以称得上镇定自若,训练有素。
第二天在与同事们的交谈中了解到,日本人在地震时的这种表现,源于他们平时的防灾训练。日本设有专门的防灾法案,在对震前的预防、震中的防护、震后的救援方面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日本各地都会定期组织人们进行防灾演练,加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演练”机会很多,防灾经验都很丰富,甚至可以说,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最正确的防护方式已经成为日本人的本能。
听了朋友的介绍,我才回想起来,到进修单位的第一天,事务员首先就交给我一袋物品,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水、饼干、哨子、毛巾等物品,原来这是公司派发给每个员工的防灾袋,人手一份,以备在受困时发挥作用。在介绍单位情况时,事务员带领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办公楼的安全梯。她反复强调,一定要记住安全梯的位置,以便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安全离开。当时,记者对于这样的介绍还感到奇怪,现在想起来,这可能就是日本防震训练的一部分吧。(来源:科技日报)
日本零距离观察:日本青少年为何少自信
2014年08月06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本政府不久前公布的《儿童青少年白皮书》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年轻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不抱希望。一项针对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网络调查显示,日本13至29岁的受访者“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仅占45.8%,“对未来抱有美好希望”的占61.6%,为7个国家最低。
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就是“宅”。网络的兴起和日本特有的动漫文化,让很多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据日本内阁府调查,有69.6万青少年平时“宅在家里”,很少外出。日本高中生有意出国留学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主要理由是“对一个人生活缺乏自信”。在选举活动中,日本青年的投票率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所谓“团块世代”虽然进入退休年龄,却仍然活跃在各个层面。无论是政坛,还是社区服务,参加者多是“银发一族”。“团块世代”还是日本最富有的一群,许多年轻人辛勤打工挣的也不见得比父辈的退休工资多。
青少年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日本年轻人缺乏自信正是日本社会“失去的20年”的真实缩影。日本年轻人缺乏自信更多是苦于无用武之地。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日本青少年,成长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代。他们进入社会后,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冰河期”,终身雇佣制被越来越多的“临时工”取代。据统计,2012年,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63.9%,25至34岁青年非正规就业者比例为26.5%。15至34岁的青少年有180万处于“既不就业也不升学”的状态,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6.6%。随着日本老龄化程度加深,日本年轻人的社会供养负担越来越重。
其实,青年不自信并不仅仅是日本独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走向社会的一代,已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他们受过比任何一代人更良好的教育,却可能“毕业就是失业”;他们拥有最富足的童年,却未必能“三十而立”。
日本青年面临的窘境,也是全球经济转型的伴生物。“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职业结构。让青年找回自信,需要社会在促进代际公平、创造发展机会上做更多工作,也需要青年抬起头来放眼世界,完善自身。毕竟,他们比上一代人更明白技术的进步和未来的需要。
随着国际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选择和外国人交往的日本女性正逐渐增多。虽然日本女性有很多优点,但在外国人看来,也有3个关键点需要加强提高。 |
随着国际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选择和外国人交往的日本女性正逐渐增多。虽然日本女性有很多优点,但在外国人看来,也有3个关键点需要加强提高,一起来看看。
■1:精神和经济上独立的女性
我听说在日本大学毕业后,还住在妈妈家的孩子被称为良家子女,对此感到非常震惊。在美国,步入社会后,就没理由再受到家庭的照顾,不能独立生活的孩子被称为“loser”。(美国人 26岁)
■2:生活态度不幼稚的成熟女性
和真实年龄没有关系,能拥有成熟女性应有的行为举止,这样的女性非常棒。在日本,一些女性认为越嫩越好,导致部分老大不小的女性被误导,即使失败后还卖萌,真是让人担心。(澳大利亚人 36岁)
■3:善于拒绝的女性
很多日本女性认为拒绝是一种失礼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不要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有时这点非常重要。能够不给对方留下消极印象,并巧妙做出拒绝的女性非常棒。(德国人 32岁)
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大多带有标签化、政治化的倾向,同时哈日又属于非常低的层次。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国真正了解日本。 |
“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大多带有标签化、政治化的倾向,同时哈日又属于非常低的层次。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国真正了解日本。”8月2日,旅日作家李长声先生“长声闲话”系列新书在第24届全国书博会上与读者见面。李长声表示,中日两国的互相了解过程中都有正解和误解。
旅日作家李长声先生被誉为“文化知日第一人”,他的文字延续了黄遵宪、周作人以来的知日传统,不但有知识、有见识、有态度,为读者“知日”带来新意。
李长声认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渊源很深,未来的交集也许会更多。对于这个暧昧的邻居,中国人的态度是复杂的,有人爱,有人恨,也有人爱恨交加。但遗憾的是,无论哪一派,都对日本知之甚少,可谓爱不足,恨有余。哈日者,停留在表面的流行时尚;仇日者,知道太少甚至不屑一顾。总之,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会阻碍对事物的深入了解。不管你是爱也好,还是恨也罢,都不能否认其存在。
李长声称,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与解读,也常常存在时间差的问题——日本了解中国常追寻古代中国,实质在于演绎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国人因为近百多年来对日的民族情绪浓烈复杂,导致对日本之了解也常失去周作人当日所言的“平心静气之观察”的可能。
在李长声看来,中国读者天然对日本有一种关心,随着日本文化多方面传入,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需求也越来越大。
《长声闲话》是三联书店为作者首次推出的个人文集(精选集),从迄今发表的随笔作品中甄选佳作,依内容脉络全新编选而成。文集由五册构成,分别为:《美在青苔》《吃鱼歌》《系紧兜裆布》《阿Q的长凳》《太宰治的脸》。完整、立体地展示了作者的随笔成就,其中所呈现的日本文化面貌也是丰富、多元的。(中新网贵阳8月2日电 记者周娴)
日本是一个阅读大国,爱好阅读的国民习惯催生了对图书馆硬件的需求。反过来,体贴温馨的图书馆对培养国民爱好阅读的习惯又起着推动作用。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日本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文库、书库、书府、经藏、书籍馆。近代以前,可归于图书馆范畴的图书寮、艺亭、金泽文库、足利学校等较为出名。有观点认为,1831年设立在仙台医学馆内的青柳文库是日本第一家公共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都可以进去借阅图书。
将欧美的图书馆制度介绍给日本国内的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西洋事情》中,福泽渝吉介绍了大英博物馆图书室为首的欧洲国家的典籍制度。
而将福泽渝吉从西方带回的典籍制度付诸实践的则是明治初期的日本汉学家、国学家市川清流。参考《西洋事情》,明治政府在市川清流的建议下修建了日本第一家近代图书馆“书籍馆”,之后,名称也几度更改,“浅草文库”“东京书籍馆”都指的是这家图书馆。此外,明治政府又在京都设立了日本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京都集书院”。 1897年,明治政府颁布《帝国图书馆官制》,“帝国图书馆”由此诞生。
截止2008年的统计数据,包括私立图书馆在内的日本公共图书馆共有3126家,收藏约3亿7473万册的藏书;大学图书馆有1660家,收藏约3亿896万册的藏书。
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藏书在100万册以上的都道府县和政令指定城市的公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而目前日本最大的图书馆是国立国会图书馆。
本期策划,我们为大家收集一些颇具特色的日本图书馆,对于没有体验机会的我们,不妨从这些硬件设施上想象一下身临其境、沉浸书海的感受。(策划/刘戈)
(申明:出于介绍日本文化之目的,文章引用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涉及侵害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正文要点-
1831年,设立在仙台医学馆内的青柳文库是日本第一家公共图书馆
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将欧美的图书馆制度介绍到日本
日本汉学家、国学家市川清流将泽渝吉从西方带回的典籍制度付诸实践
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都
国立国会图书馆关西馆·京都府
国际儿童图书馆·东京都
国际教养大学图书馆·秋田县秋田市
大阪的新地标、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HARUKAS”大厦7日全面开业,并于当地时间上午10点举办了开业仪式,位于最高层60层的眺望台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
人民网东京3月7日电 据《每日新闻》网站报道,大阪的新地标、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HARUKAS”大厦7日全面开业,并于当地时间上午10点举办了开业仪式,位于最高层60层的眺望台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为什么建300米高?
近畿日本铁道公司于2006秋启动了建设大型综合大厦的计划,当时计划高度为270米。因为依据航空法,建筑物的限制高度不能超过290米。
但是2007年春,阿倍野地区的航空法限制被撤消。设计及施工方向近畿铁道提议“反正要建,就建成日本第一吧,打造成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
为什么不建成400米呢?近畿铁道的高层表示“大厦的较高楼层主要用于办公或酒店,太高了用途不大。300米刚好,不会浪费太多空间”。
不可思议的造型
阿倍野HARUKAS大厦的设计方竹中工务店的九嶋壮一郎表示“单纯建设高楼很简单,但是如何使300米的高楼外形更适用于当地,并且能够承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就比较困难了”。
该大厦位于可引起强烈地震的上町断层带上,并且处于大阪平原特有的强西风区域,因此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这些地理因素。
为了减少摇晃,大厦抵御西风的西侧和东侧面积比南北两侧小。北侧的阶梯状,也是为了减轻摇晃而进行了周密的计算。
在15楼等空置的楼层,为了防止地震引起变形用三种钢筋做成了交叉的结构,从大厦外部也可以看到倾斜的金属体。
超强的节能性
外部全是玻璃面的阿倍野HARUKAS大厦在夏天会不会很热?答案是不会。大厦的节能性极佳。
据介绍,大厦设计有多方向的通风结构。夏季夜间,户外的清凉空气吹入可降低室温,第二天白天就可以减少使用空调。另外,窗户是双层结构,外侧和内侧玻璃之间有通风通道,这样白天阳光直射后的热空气就很容易排到室外。
位于低层的百货店,由于一年四季使用空调,空调的废热便用于上层酒店的热水设施。另外,大厦内还装有生态发电装置,可以将餐饮店的剩饭菜收集、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
竹中工务店的秋山哲哉很自信的表示“有自然风、有阳光,HARUKAS绝对是日本环保性最好的大厦”。(编译:张丽娅 审稿:陈建军)
经合组织(OECD)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的7日发布了一项针对成员国的调查项目报告,报告显示日本男性用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在各成员国中最少。 |
人民网东京3月7日电(赵松)经合组织(OECD)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的7日发布了一项针对成员国的调查项目报告,报告显示日本男性用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在各成员国中最少。
共同社引述路透社的报道称,日本女性用在家务和购物等“无偿劳动”上的时间平均约为1天5小时,而日本男性仅为1小时2分。
最“勤快”的是挪威男性,他们平均每天花3小时做家务,与挪威女性相当。而从事家务时间最长的是土耳其女性,他们平均每天家务时间超过6个小时。
主讲人:冯天瑜
时间:2014年7月
地点:武汉大学中国边界海洋研究院
主持词
沈壮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欢迎光明讲坛走进武汉大学。几天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在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本期讲坛邀请的演讲嘉宾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
冯天瑜以历史学家的严谨深刻,用丰富翔实的材料给我们剖析了日本对外侵略这种文化特质的成因、表现、演变和现实危害,同时也就日本缺乏对侵略历史的反省和清算问题,给予非常有力的批判。
冯先生演讲中提到了一段文献。一个名叫峰洁的日本人在他写的《清国上海见闻录》里讲到,“洁现在上海军营看到,兵卒敝衣、垢面、徒跣、露头、无力,皆乞食,没有一个有英勇气概可见。像这样的士兵,我一人可敌五名。若给我一万骑,率之征战,可纵横清国。”这些史料值得我们深思。
1894年7月爆发的甲午战争到现在已经120周年,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在战争与政治的背后,深蕴着的文化传统的特质。
近代以来,日本多次成为侵略战争的策源地,至今日本的右翼当政者与右翼文人,仍以种种说辞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并若明若暗地表示自己是这种侵略传统的招魂人,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是显在表现。日本右翼的战争观、历史观在学理上是荒谬的,在法理上是非法的,而且包藏着相当严重的现实危险性,理所当然地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和平力量的谴责。但二战后大半个世纪,坚持侵略传统的右翼却能在一个文明水平颇高的国度,长期强势占据执政地位与话语主导权。造成此种怪异现象,有复杂的国际原因与国内原因,而深刻久远的文化传统发挥历史惯性作用,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因缘。
积淀久远的“皇国史观”与“八纮一宇”说
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狭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产生强烈的领有世界的妄念,这在日本的“皇国史观”中有鲜明展现。
“皇国史观”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精神主脉。此一史观认定:日本天皇制国体高踞万国之上,“万世一系”的天皇治下的“神国”日本,应当统领世界。此一意旨,正式宣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其思想渊源则伏笔千载之古:早在公元8世纪,以汉字书写的日本古典《古事记》(公元712年成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成书)中已有呈示。至中世,伊势神道的五经典之一《倭姬命世纪》宣称:“大日本神国也,依神明之加被”。此种神化大和民族、神化天皇,认定天皇统治世界的思想自古代延传至近代,形成以明治天皇《教育敕语》的“尊皇爱国”论为主旨的皇道主义,而对外侵略扩张则是皇道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日本的“神国”论直接推衍出海外扩张论,而其中的观念联结便是“八纮一宇”说。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为宇”臆想。“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日本最初的古典《日本书纪》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意欲将世间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宸翰》(御笔信)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之安。”这正是“八纮一宇”的形象诠释。
“雄飞海外”、将八方疆域收入治下,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其掠占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整个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1903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其字面义为“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1915年3月11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国》一文,正式抛出“八纮一宇”说。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声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为其根本目标。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纮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大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纮一宇”。
践行“八纮一宇”的海外扩张
作为日本千余年的国家格言,“八纮一宇”决非徒快口耳的言辞,而是实行方针。自大和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统一日本开始,即践履“掩八纮而为宇”的扩张计划。
4世纪末,倭王侵犯朝鲜,渡海攻破百济、新罗城池,迫使朝鲜半岛人众为其臣民,并掳掠奴隶、布帛,后高句丽军击败倭军,倭王退回日本。
6世纪日本派兵介入朝鲜三国(高丽、新罗、百济)政争,被唐朝与新罗联军重创,此为中日间第一次交兵的“白村江之役”。史载:唐将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旧唐书·刘仁轨传》)惨败的日本认识到唐朝强大,遂有多次遣唐使的派出,士人、僧人学习先进的唐文化蔚然成风。这是日本学习强者、欺凌弱者的国家性格的一次完整表现。此后近千年,日本因内争频仍,国力孱弱,对外征伐有所收敛。
16世纪末,军事封建领主丰臣秀吉平定战国纷争,握有一支久经战阵的武装,立即向外扩张。先是迫使朝鲜、菲律宾、琉球前来朝贡,进而大规模出兵朝鲜,试图以朝鲜作为征服中国的跳板。1590年冬,已成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宣称:“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丰臣秀吉还狂妄地说,以日本这样的“刀箭锐利之国”可以轻取“大明长袖之国(意指文弱的士大夫之国)”。
1591年和1597年丰臣秀吉两度派遣大军渡海,于釜山登陆,占领朝鲜京城、开城、平壤三都,锋指明朝,宣示要迁都明朝京师北京,由日本天皇统治明国,将北京周围十“国”之地献为御用,并任命义子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朝鲜则交给羽柴秀保或宇喜多秀家统治。丰臣秀吉拟驻宁波,统治从东亚到印度洋的广大区间。因中朝联军在陆战和海战中击败日军,丰臣秀吉铩羽而归。这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明朝的战争,中国史称“万历朝鲜一役”。此役战败归国的丰臣秀吉一蹶不振,然其“必图朝鲜、窥视中华”的扩张侈念对近代日本产生久远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启之际,日本刊行《日清战争实记》,连载坪谷水哉的《丰公朝鲜军记》(“丰公”指丰臣秀吉),该记的序文云:“我帝国开辟以来,堂堂六师境外从事征讨,自上古神功皇帝征服三韩以后,迄于天智天皇在位,前后460余年间,凡30余次,然征讨三韩之地,即今之所谓朝鲜半岛者,更深入中国本土与之交兵,当时从未有过。天智朝以来1220余年间,我兵出国征讨,大收宣扬国威之效者,仅有两次:其一,是文禄、庆长之际丰太阁(丰臣秀吉任职太阁——引者)征韩之役;其二,是此次对清军的讨伐(指甲午战争——引者)。”
可见,近代日本侵略战争,以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海外为直接先导。丰臣秀吉是日本发动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
江户幕府时期“日本主义”发酵
丰臣秀吉扩张狂念遭遇重挫,继起的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因国力所限,又为了禁止“异教”(指天主教)“异学”(指西洋文化)入境,幕府两百余年间厉行“锁国体制”,对外侵略偃旗息鼓,然“掩八纮而为宇”的诉求未曾消弭,封建领主仍怀“德化宇内”之想,于内敛间,令“日本中心主义”精神发酵,并通过强化军事组织,实现军政一体的“武家统制”,武士居社会强势地位,而武士的本性充满杀伐和武力扩张倾向。
江户幕府初期,儒学家、兵学家山鹿素行著汉文历史书《中朝事实》,称日本为“中华”“中朝”,乃世界中心。山鹿追溯日本皇统起源,扬言最高政治理想早在古代已经完美实现。山鹿素行讴歌“忠节”“尚武”的《武教小学》《山鹿语类》,推尊为“武士道的宪法”,被近代日本军人奉为经典。山鹿思想对幕末明治间勤王武士影响很大,也为近代日本军人所服膺。
江户幕府中期,“国学三大人”——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以“大和心”(日本精神)取代“唐心”(中国儒家精神)和“佛心”(佛教精神),宣扬国粹主义。尤其是“集国学之大成”的本居宣长,将日本古书《古事记》描述的“天照大神”视为实有的帝王,称其“皇国之古道”为最高境界,追求以“神道”为代表的日本文化原始精神,反对儒家思想,力主清除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高倡“神国”日本统治世界。本居宣长的弟子平田笃胤反对儒学派崇拜中国,力倡“复古神道”。
江户幕府后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罗斯、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东侵中国、日本、朝鲜。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竞相探讨挽救民族危机的方略,其共同意向是:精神上推尊日本至上、天皇至尊,方法上超越岛国局限,仿效西洋列强向外侵略。
江户后期提出完整扩张计划的是“经世家”佐藤信渊。他撰《宇内混同秘策》,首句称:“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故若能经纬其根本,则全世界悉为其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安抚万国之苍生,自始便是皇国君主之要务。”宣称兼并亚洲各邻国、统治全世界是上天赋予日本的使命。
佐藤说:“以此神州(指日本)之雄威征彼蠢尔蛮夷,混同世界,统一万国,何难之有哉!”“皇国征伐支那,如节制得宜,五至七年彼国必土崩瓦解。”其计划为:征服支那应先攻略满洲。如得满洲,“则朝鲜、支那次第可图也”。他还具体拟定进攻中国的实施计划:在东京、关西、中州、筑紫、陆奥等八地域实行“富国强兵”,得雄兵20万人,然后由天皇渡海亲征,先锋直扑江南,以南京为临时皇宫之所在,录用支那人才,征服支那之后,再图东南亚、印度。
佐藤信渊先侵略满洲再征服全中国,进而侵占全亚洲的扩张路线,继承和发展了丰臣秀吉思想,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计划之先导。
幕末明治侵华战略确立
时至江户幕府末年,日本面临西方列强欺凌,各类藩士竞相提出挽救方略,主流意见为:仿效西方,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对外关系上,顺从列强,榨取朝鲜、中国等邻邦,跻身侵略弱国的列强行列。此种主张颇类似19世纪兴起于西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如同动物世界,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日本奉行丛林法则,既是固有文化传统所使然,也是对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直接仿效。这种社会学说在日本的代表性思想家,前有幕末的吉田松荫,后有幕末明治间的福泽谕吉。
吉田松荫承袭本居宣长、佐藤信渊等人的扩张主义,并有应对时势的具体谋划。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之后,幕府被迫放弃锁国政策,先后同美、俄、英、荷等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境,长州藩士吉田松荫提出“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的“海外补偿论”。吉田认为,日本没有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实力,只能通过侵略邻国补偿被列强掠夺的损失,他在《狱是帖》中说:“我与俄、美媾和,既成定局,断不可由我方决然背约,失信于夷狄。但必须严章程,厚信义,在此期间善蓄国力,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满洲之土地以为偿。”
吉田松荫的外交谋略由两方面组成:对西方列强暂为隐忍,顺从俄、美、英;对衰弱的邻邦中国和朝鲜则取侵略攻势,进而“控制南洋而袭印度”,为将来“并吞五大洲”作准备。此种战略构想,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直接前导。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奉行吉田精神,竭力跻身欧美列强行列,争取瓜分弱国的财富与领土。
吉田松荫在其创办的松下村塾培养了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领导人,高杉于幕末亡故,后三人皆成为明治维新重臣。
值得一提的是,1862年,幕府派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高杉晋作等数十名藩士随行,他们在上海目睹清朝的衰朽,其“中国观”发生重大变更:由先前对“文化母国”的景仰,衍为对一个庞大弱邻的鄙视,并生出侵凌之念。参加此行的藩士峰洁在《清国上海见闻录》中写道:“洁现在上海军营看到,兵卒敝衣、垢面、徒跣、露头、无力,皆乞食,没有一个有英勇气概可见。像这样的士兵,我一人可敌五名。若给我一万骑,率之征战,可纵横清国。”在上海看到清军的颓败之状,激发起高杉晋作等藩士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与吉田松荫类似的幕末思想家不在少数,如桥本左内力主依强凌弱,于1857年提出“日俄同盟论”,向俄国“乞求和亲”,集聚国力侵略朝鲜、中国。吉田、桥本等人的战略设计,为大久保利通等明治重臣所借鉴,木户孝允的“征韩”论,山县有朋的以中国、朝鲜为日本“利益线”论,伊藤博文逼迫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宣示的“侵华有理”论,皆师承吉田松荫和桥本左内。福泽谕吉是阐发日本侵华战略的另一重要思想家。作为启蒙学者,福泽力倡“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技术和西方制度,而仿效欧美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亦为题中之义。他力主学习欧美,与其“共进退”,同时把中国、朝鲜等亚洲邻邦视作“野蛮未开”的“恶友”,予以抛弃乃至侵凌,这便是福泽的“脱亚入欧论”。1885年福泽著文曰:“我日本国土虽位居亚细亚的东边,但其国民的精神已脱去亚细亚的痼陋而移向西洋文明。然而不幸的是近邻有两个国家,一个叫支那,一个叫朝鲜。……如今支那朝鲜对我日本没有丝毫的助益,……与其坐等邻国开明而共兴亚洲,毋宁不与他们为伍,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与支那朝鲜接触时,也不必因为他们是邻国就特别客气,而以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即可。与恶人交友就难免恶名,我们要从内心里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为着“脱亚”、“侵亚”,福泽谕吉力倡穷兵黩武。他的《通俗国权论》说:“百卷外国公法不敌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洋溢着武力崇拜。他还一反“兵者凶事”之说,鼓吹战争对日本的好处。福泽1887年撰《和外国的战争未必是凶事危事》,称“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按福泽的逻辑,打仗成为好事,其时间地点就是腐朽衰弱之际的清国。可以说,福泽此议是为7年后挑起的甲午战争预为倡言。同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清国征讨策略”,此为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之端绪,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八纮一宇”。
对日本的国权和被侵略国的国权,一些重要的日本近代思想家取绝对的双重标准,上述福泽谕吉如此,哲学家井上哲次郎亦如此。井上一方面号召日本人为“保全自己所属的国家的独立的体面而竭尽全力”,另一方面认为朝鲜、中国应当拱手交出国权,因为这些国家失去了作为国家的实力与资格。这是赤裸裸地鼓吹“侵朝、侵华有理”论。
从中世的丰臣秀吉,近世的佐藤信渊、吉田松荫,到近代的福泽谕吉、井上哲次郎,已为日本侵略亚洲的“大陆政策”作了思想铺垫。
如果说,佐藤信渊和吉田松荫的扩张谋划,虽影响广远,但毕竟属于学者的个人意见,为内忧外患所困的江户幕府尚无力实行,而福泽谕吉、井上哲次郎的理论则直接成为明治政府及后继之大正政府、昭和政府的国家战略。现代日本一直把井上哲次郎推为学院哲学奠基人,广受尊崇;更把福泽谕吉视作“近代文明导师”,很少对福泽、井上侵略中国、朝鲜的军国主义思想作批判性反思,这正与日本右翼统治阶层至今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互为因果。
日本对发动侵略战争缺乏文化反思
日本是近现代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犯下严重的侵略战争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对发动战争(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的罪行有所清算,但很不彻底。这与美国冷战战略相关:为了让日本充当反苏、反共防波堤,也为了压制日本左翼,美国占领当局改变对日政策,停止对天皇战争责任的追究,解除对日本的二战战犯及高官的清洗令,允许日本发展军备,曾遭“整肃”的前战犯(岸信介等),活跃在日本政界,右翼重返政治舞台中心致使日本清算侵略战争的力度远不及德国,对赞颂侵略战争的文化传统更未作深入反省。
因有波茨坦公约、东京大审判等作出的历史性结论高悬,又有“和平宪法”制约,日本右翼对二战的翻案只能隐隐绰绰、吞吞吐吐地进行,而对“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则基本保持明治时代以来的价值评判。我在日本讲学几年间,考察包括靖国神社在内的各种历史纪念地,发现到处充溢着对“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日方胜利的赞颂与狂喜。这正是日本以侵略战争为荣的文化传统未获严正清算的表现。
120年前的7月,蓄谋已久、精心备战的日本,对清朝陆海军发起突袭,清廷消极应战,经9个月交手,清方陆师一败于朝鲜、再败于辽东,旅顺军港不战而弃,清廷花费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在黄海被日本舰队或击沉或俘获,一舰无存。1895年4月,“海陆交绥,战无一胜”的清廷,由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控制朝鲜,掠占台湾,索取库平银二万万两赔款,加上“三国还辽”追加三千万两赔款,共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国库收入、日本十年的国库收入。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日本则得以在帝国主义路径上狂奔。
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非正义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创巨痛深”,而日本却将这场自己发动的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称之“义战”、“文野的战争”,百余年来,这种颠倒黑白的强盗逻辑没有在日本得到驳正。
日本1937年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适值中国工业化“黄金十年”之际,日本有打断中国第二次近代化建设进程的险恶用心。八年战争,被侵略的中国牺牲数千万军民、损失财富巨万,而二战以后,日本右翼并未认罪、服罪。春山富士首相、河野洋平官房长官对日本二战的侵略历史、对“慰安妇”问题有所反省,诚恳表达歉意,却遭到今天的右翼执政者、右翼文人的否定性质疑,此为当今世界的咄咄怪事!究其原因,与日本未能深刻清算其赞颂对外侵略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今天的日本右翼将讴歌对外侵略的文化传统推尊为“国粹”,丰臣秀吉、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外战巨擘,被尊之“军神”,视为日本史上的英雄,受到顶礼膜拜;佐藤信渊、吉田松荫、福泽谕吉、井上哲次郎则是广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华、侵朝的福泽谕吉的头像一直印在万元钞票上,十年前更换钞票图案,五千元钞和千元钞的图像都有变化,唯独万元钞图像仍保留福泽谕吉,足见朝野对福泽的高度敬仰。
当下日本右翼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昭显强化军力的诉求,并图谋构建围堵中国的包围圈,其间还潜伏着一种祸心:他们的军国主义前辈曾两度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现在中国和平崛起,气势不凡,今之日本右翼试图第三度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陷入弱国泥淖,供其凌辱。对此我们要保持警惕,勿入其彀。
现代日本右翼政治家(从岸信介到安倍晋三等)及右翼文人(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百田尚树等)强劲坚持并礼赞侵略战争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小说家百田尚樹为例,他大肆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并撰小说《永遠の0》,赞颂驾驭零式飞机作肉弹的神风突击队,近年改编为电影,受到安倍晋三首相的热捧。这类为侵略战争唱颂歌的事象层出不穷,已经引起日本人民、中国人民及世界一切维护和平人民的愤慨与警惕,而深入辨析、力加批驳日本右翼坚持的恶质文化传统,揭示其荒谬性与危险性,是时人无可旁贷的职责。
(冯天瑜 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当下,日本国内政治气候逐渐向参拜靖国神社“合理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有清醒冷静的声音。4月21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献上供品“真榊”。同日,东京270多名市民代表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违宪。 |
自日本和食被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收录之后,世界对和食的关心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令日本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但也有的外国人对日本的食文化感到难以理解。一起来看一下日本人如何回答来自外国人的疑问。 |
人民网东京7月15日电 自日本和食被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收录之后,世界对和食的关心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令日本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但也有的外国人对日本的食文化感到难以理解。一起来看一下日本人如何回答来自外国人的疑问。
Q:为什么日本人吃饭不剩饭菜?
回答1:我们内心怀抱着对为我们料理食物的厨师、为我们种植食材的人们的感激之情,剩饭菜是不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
回答2:一是觉得剩饭菜浪费可耻,二是因为如果剩饭菜,说明不满意厨师的手艺,他们很有可能因此受到责骂,这样一来我的罪过就太大了。
Q:为什么吃饭前要说“我开始吃了”(日文:いただきます)
回答:这也是对做饭的人、种植粮食的人的感谢之情。感谢他们提供给我们食物。
Q: 为什么吃饭时总要说“好美味”?真的那么美味吗?
回答1:电视上当然是为了节目效果。
回答2:当你吃饭的时候说“好美味”,你就真的会觉得它会变美味哦!不信可以试一试。
除了饮食,你对日本的风俗习惯有什么感到不能理解的地方吗?(编译:陈思 审稿:陈建军)
随着日本的节假日普遍采用公历,日本端午节也改在了公历的5月5日,只有极少的地方还在6月5日这一天过端午节,在时空上与中国的端午节保持着最短的距离。
所以严格来讲,日本端午节已早于我们过过了。不过,传到日本的中式节日仍然保留了诸多的原汁原味中式元素,比如,在门户上挂菖蒲和艾蒿、泡菖蒲澡、吃粽子等。尽管如此,日本端午节也派生出了诸多的独特性,最明显的是端午节演化成了日本的儿童节,这天在家门外高悬鲤鱼旗、在家里摆放五月人形(人偶)等以示庆祝节日。
从镰仓时代(约1185年-1333年)开始,人们发现菖蒲的日语读音与尚武的读音完全一样,菖蒲的叶子形状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剑之类的武器,日本的端午节也就渐次演变成祝愿家里男孩健康茁壮成长的节日。
端午节披上浓重“男性”色彩以后,模仿铠甲、盔甲、刀、武人玩偶等雄性色彩的玩偶“五月人形”等装饰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大多的面目造型系模仿日本历史上的将军等豪杰人物,现在也出现了依照动漫角色而成的模型。
而民众在庭园前挂起鲤鱼旗的习俗兴起的时间大概是在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7年),当时还只限于政治中心所在地暨日本的关东地区,而在传统政治中心京都一代并不常见。据称,悬挂鲤鱼旗的传统也起源于黄河鲤鱼跳过龙门的中国古代传说,饱含着对家里男丁有所出息的祝愿。日本鲤鱼旗由五种颜色的风幡组成,每次悬挂由三条以上构成。
此外,每逢端午节这条,日本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日本端午节为何吃粽子,与端午源自中国有关,自然也就和纪念屈原有关。而日本端午节为何要吃柏饼,据说是由于柏饼所用的槲栎叶在新芽生出前,老叶不会掉落,有“子孙繁栄荣”之意。柏饼是和果子的一种,流行于日本关东地区,外型像中国的茶果,呈圆形或半圆形,以洗净的梗米干燥后磨成的上新粉(中间粗度的粉)制成,包入甜馅料,做好后加上日语称为“柏”的槲栎(学名:Quercus dentata)叶或菝葜叶对折包在外面即成。馅的种类有红豆粒馅、豆沙、味噌馅等。
时至今日,每年的5月5日恰逢日本的五月黄金周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儿童节的节日气氛已远远超过了传统端午节的节日氛围,更多的日本民众提及5月5日首先想到的是儿童节而不是端午节,这天的主角从文化传统已经让位给茁壮成长的儿童。(策划/刘戈)(申明:出于介绍日本文化之目的,文章引用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涉及侵害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日本风物篇】鲤鱼旗
日本鲤鱼旗
日本鲤鱼旗
猫,可以说是日本民族最喜爱的动物,从享誉全球的动画形象哆啦A梦、Hello Kitty,到备受商家喜爱的招财猫,以及近来招揽众多中外游客的“猫站长”,“喵星人”的身份已经远远超越了“宠物”范畴。 |
猫,可以说是日本民族最喜爱的动物,从享誉全球的动画形象哆啦A梦、Hello Kitty,到备受商家喜爱的招财猫,以及近来招揽众多中外游客的“猫站长”,“喵星人”的身份已经远远超越了“宠物”范畴。日本人对猫即喜爱又敬畏,喜欢借助猫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日语中与“猫”有关的词语、惯用句也不胜枚举,一些研究学者将之称为“猫文化”。文化的深度只言片语难以言尽,但是它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是可感可知的。下边就让我们细数那些“攻陷”日本的“喵星人”。
猫咪“圣地”
日本爱媛县大洲市长滨町的一座名为青岛的小岛,这里只有15人居住,但是生活着超过100只猫咪。自2013年秋天有人在网上介绍了小岛之后,现在它已作为“猫岛”被大家熟知,每天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
猫咪杂货店。猫咪形状的小点心、各种小饰品以及猫咪的日常用品等,与猫有关的商品应有尽有。卖场担当也是猫咪哦~
因日本“COOL JAPAN”战略而名扬海外的日本亚文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因为“想去参加动漫活动”或是“想到原宿买东西”等理由来到日本的外国人不在少数。 |
全书从日本的历史、人文、经济、科技、企业、社会、传统、潮流和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日本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扫描,有利于国人从常识和细节中了解与认识日本。 |
天皇家一年到底有多少“零花钱”?斋藤道三如何从卖油郎成为一国之主?日本“皇民”是怎样炼成的?这些问题可以从苏静主编、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一书中找到答案。
全书从日本的历史、人文、经济、科技、企业、社会、传统、潮流和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日本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扫描,有利于国人从常识和细节中了解与认识日本。(金一驰)
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近来,日本的绿茶、豆腐等在美国极具人气,并不是因为其美味,而是因为它们对减肥具有奇效。美国一网站就从饮食的角度探究了日本女性保持身材青春永驻的秘密。 |
人民网东京8月6日电 我们总能听到日本学生抱怨“只要出国留学,准胖一大圈”。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近来,日本的绿茶、豆腐等在美国极具人气,并不是因为其美味,而是因为它们对减肥具有奇效。
日本人看来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在外国人眼中就没有那么普通了,他们会挖掘出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美国一网站就从饮食的角度探究了日本女性保持身材青春永驻的秘密。
1. 健康的食材,简单的料理
传统的日本料理,一般都由鱼、海藻、蔬菜、大豆、米、水果、绿茶等营养丰富又健康的食材做成。这些食材都有益于身体。
2. 日本人一般都在家里做饭,大酱汤、烤鱼、炖菜配上香喷喷的米饭,饭后再吃点水果、喝点绿茶。日本是个很能吃鱼的民族,虽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但是却能吃掉约占世界捕鱼量10%的鱼。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想必与通过食用鱼类获取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季节性和新鲜度
日本料理的特征之一就是使用当季食材。在日本的超市中,整齐地摆放着当天的新鲜食材,如果快到最佳品尝日期了,就会有各种大降价。
4. 精致的装盘
日本料理一般量少样多。别的国家可能一顿饭只有一个菜,且菜量非常大。而日本料理一般都会有3个菜,分别装盛在不同的食器中。日本人不会把菜全盛在一个盘子里,也不会把菜盛的满满的,而是精心地装盘,把菜品盛放在一个个不同的盘子中。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5. 快速烹饪技巧
传统的烹饪方法有煮、烧、蒸等,这些都可以保留住食材的原汁原味。另外,日本人善于使用汤汁,日语中叫做dasi,利用汤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美味的料理。 (编译:孙蕾 审稿:张丽娅)
初到日本的游客往往会对日本赞不绝口,但在日本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却似乎对这个国家抱有不少疑惑和不满。 |
人民网东京7月9日电 初到日本的游客往往会对日本赞不绝口,但在日本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却似乎对这个国家抱有不少疑惑和不满。
据日本媒体报道,早在12年前的韩日世界杯时,日本人的亲切友好、基础设施的便利让这些因足球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不惜给予日本“最棒的主办国”的评价。然而,外国人一旦在日本长期居住,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会有所改变。有些印象甚至会和初来乍到时的感受完全相反。那些曾经亲切的日本人变得“不能向自己打开心扉”,而曾经便利的基础设施也变得“如果不懂日语的话会很不方便”。
对于那些在日本居住了3个月以上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碰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交流。日本人在面对外国人时,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举动。
“本来想用日语交流,但对方看到是外国人就会很焦躁,反而无法进行对话。”(来自德国克里斯)
“日本人有时为了不伤害别人会隐藏自己的真心。答应一起去吃晚饭的朋友其实兴致并不高,后来在交谈中发现朋友其实是想和家人在一起。”(来自美国的戴夫)
随着在日时间的增长,一些外国人也表示“渐渐了解了日本人的真心和场面话”。不过,仍有不少外国人表示“当知道‘下次见’是社交辞令时还是感觉空落落的”。(编译:马潇漪 审稿:陈建军)
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在外国人看来却很神器。 下面就介绍几个让世界大为震惊的日本常识。 |
【策划背景】日本和大多西方国家一样,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向母亲致谢的节日。
每到这个节日,日本的年轻人也和我们一样,难免要为送老妈什么样的礼物伤一番脑筋。年年送花,显得有点“礼节疲劳”;直接给钱,过于世俗情感传递大打折扣......
有日本调查机构专门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母亲节这一天老妈们最希望从儿女们那里得到的前10位礼物排名依次是一块儿外出就餐、康乃馨以外的鲜花、康乃馨、替母亲做家务、点心类、配饰、贺卡、代金券·现金、包包、旅行,有关饕餮、大快朵颐的礼物占据两席。可见,满足舌尖的贪欲也许是母亲们最原初最直接的节日诉求。
今天的策划,我们就聚焦日本网友在这一天或亲手制作、或精心挑选购买的美味与佳肴。试想,当儿女围坐在母亲身边,共同品尝这些色香味形俱全的美食,那种暖意和谢意已经超越了那一声“妈妈,我爱你”的表达力量。(策划/刘戈)(申明:出于介绍日本文化之目的,文章引用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涉及侵害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料理篇】
【和果子·日式点心篇】
樱花饼 | 三色团子 |
抹茶羊羔 | 曲奇饼 |
每年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5.1劳动节的起源要追溯到188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同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 |
日媒3日报道,每年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5.1劳动节的起源要追溯到188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同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虽然全球已经全面普及8小时工作制,但是也有不少国家的日均工作时间远在其上,比如日本就存在严重的过劳现象。
目前日本国内的企业非正式职员正逐渐增多,正式职员数的减少导致人均工作量加大,加剧了黑色企业的扩增态势。统计数据显示,日本30岁年龄段劳动者当中,平均一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了18%,平均每天有2人以上的劳动者因过劳致死。
根据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各成员国15岁至64岁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时间以及家务劳动时间比较数据显示,日本男性包含休息日在内的日均劳动时间为375分钟,为26个成员国内最长,而26国的平均值为259分钟,日本男性的劳动时间超出了平均值近2小时,而日均劳动时间最短的则是法国,仅为173分钟,日本男性的日均劳动时间为法国的2倍以上,相当于每天多工作202分钟,如果按照1年计算,就要多出202分钟×365天=7万3730分钟,约为1229小时,换算为天数多达51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男女的平均劳动时间为372分钟,同样为26个成员国之首(26国的平均值为268分钟)。
另外根据OECD公布的各成员国15岁至64岁女性的家务平均劳动时间为男性多少倍的比较数据显示,排在榜首的是韩国,达到了5.04倍,其次为日本,为4.82倍,日本男性的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仅为62分钟,低于26国平均值(139分钟)一半以下,而日本女性的日均家务劳动时间则达到了299分钟,男性家务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是挪威,达184分钟,日本男性仅为其3分之1左右。
最后是世界各国女性睡眠时间比较,根据OECD发表的各成员国15岁至64岁女性日均睡眠时间比较数据显示,日本女性的睡眠时间最少,仅456分钟(7小时36分钟),成员国的平均值为505分钟(8小时25分钟),日均睡眠最长的国家则是瑞典,达543分钟(9小时3分钟)。
综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日本男性还是女性,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十分劳累,在日本,因为过度劳累自杀的事件常有发生,这应该也是导致日本自杀率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如何缓解过劳现象,已经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结一下日本收藏的中国十大国宝。 |
如果要问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最多的,也还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然而,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宝在海外,真要数个一二三四,却知者寥寥了,所以我特此总结一下日本收藏的中国十大国宝。
一: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唐
质地:镶嵌乐器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
收藏地: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生前用过的宝物都被藏在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极品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是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的宝物。
二: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南宋
质地:陶瓷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
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我曾经见过这个宝贝,当时它被单独陈列,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两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些人的来头,都是日本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了)。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三: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
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
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质地:黄金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东汉)
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清晰的说明了倭国是汉朝的附属,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四:《潇湘卧游图》
等级:国宝
价值: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
年代:南宋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相传为南宋的云谷禅师云游四海之后,隐居于浙江吴兴的金斗山中。他不无遗憾地想到自己尚未踏足的潇湘山水,于是请一位姓李的画家替他绘出潇湘美景,将画挂于房中,躺在床榻之上,就能欣赏美景,故为潇湘卧游。这幅画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山水画,整幅长卷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大片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色空蒙,水到天际,大气磅礴,让观者一时笔法墨意尽忘,完全沉浸在画家营造出来的那片广阔的境界之中,恍惚有神游天外的感觉,完全就是个神品。当年这幅画的价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之上,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家仓库着火,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从里面把最珍贵的《潇湘卧游图》和《寒食帖》抢救出来,于是两幅长卷上都留有一点火痕,现在后者是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五:王羲之《丧乱贴》
等级:御物
价值: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
年代:唐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唐模本《丧乱帖》,这可是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模本了,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候带到日本的。要不是它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根本就会被当成是书圣唯一的传世真迹。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追惟酷甚”的心境,是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价值无可估量。
六: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禅宗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七:猛虎食人卣
等级:无
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
年代:商晚期
质地:青铜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八:《无准师范像》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人物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1238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南宋)
收藏地:京都东福寺
禅师的肖像画,在日本人称为顶相。唐宋禅宗的很多门派在中国都衰落了,但是在日本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于是宋代的禅宗艺术品大多也保存在日本。禅门的肖像画主要是师傅给弟子的,上面有题字,证明师承。无准师范是宋理宗的国师,径山寺主持,南宋佛门的领袖,这幅肖像画特别重视面部的表情细节,不经意的传达了禅师智慧风趣的风范,是宋代肖像画的代表作,而且明清以前的人物肖像画,也无一幅能出其右。
九:李迪《红白芙蓉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花鸟画第一名作
年代:南宋,1197年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举世公认的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一幅为红芙蓉,一幅为白芙蓉,线描有五代黄筌一派画风的精神,红芙蓉相对画的更好一些。两幅画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的作品。这两幅画原来是圆明园的秘藏,后来流落海外,先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支持,与对天皇的热爱之情,将日本社会引向了以信念伦理为主导的国家政治方向,在政治活动中,只遵循自己的信念,对于国家政治行为的后果,缺乏理性的考量,对责任伦理的忽视,使日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 |
这里的理,不是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或者是伦理。这里所提到的理,指的是理论日本德川时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包含了很多资产阶级启蒙精神,但是这种启蒙精神并没有被系统化,理论化,而是被感性的表达出来,这和日本重情轻理的文化特征有关。
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富永仲基用一个字“绞”来概括,真切地表达了日本人的真情性和紧迫性。看国学大师本宣居长的《物哀》和山本朝常的《叶隐》,不难体会出日本人情感在心里活动中占据主要和支配地位的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是情感。利用民众对天皇的传统感情,能够有效地聚集民众的力量,进行国家的建设,但是这种重情轻理的心理特征往往使民众轻易地信仰某种基于情感之上设立的“法则”,容易走向狂热,倾向极端,进而迷失方向。
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很重要,方向错了,或许慢和停滞才是一种进步。日本进入军国主义阶段,就是国家发展方向出现了根本的错误,日本在传统上缺乏像西方那样将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来思考的习惯,这也许是日本近世涉及到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没有上升到能够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理论高度的原因之一。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支持,与对天皇的热爱之情,将日本社会引向了以信念伦理为主导的国家政治方向,在政治活动中,只遵循自己的信念,对于国家政治行为的后果,缺乏理性的考量,对责任伦理的忽视,使日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摘自:马冰洁《日本传统文化对日本近代化的双重作用》,原载于《文学教育》2014年第2期
不否认,中国文化对日本曾产生深刻影响,但日本通过消化、吸收、改造,已将其转化为日本文化,虽然表面看相似,名目上甚至相同,但内涵已有很大不同,不正视这个差异,就会给我们认识日本带来巨大偏差和误会。 |
●历史:《儒教国家日本的实像》 作者:李卓 定价:85元 评分:9.0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长期以来,一谈起日本,中国人会不自觉地这样看,这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甚至僵化的印象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否认,中国文化对日本曾产生深刻影响,但日本通过消化、吸收、改造,已将其转化为日本文化,虽然表面看相似,名目上甚至相同,但内涵已有很大不同,不正视这个差异,就会给我们认识日本带来巨大偏差和误会。
本书认为,日本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但历史上日本人无论怎样吸收外来文化,都不曾动摇日本文化的根基,日本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但不能说日本是基督教国家,同理,我们也不能认为日本就是儒教国家。日本是既不属于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也不属于儒家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事实上,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早就表现出来了。只有客观地看待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才能去掉表象看本质,了解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作者认为,应正视古代中华制度文明在日本的落败,大化改新后在隋唐制度的影响下日本进入古代国家繁荣发展时期,但外来的制度在日本社会从一开始就“水土不服”,日本“脱亚”实际上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日本与中国明显的不同,是从未建立起中国那样的平民社会。日本自古就有贵族传统,由于贵族势力强大,科举制度在日本仅是昙花一现,离开科举制度来谈中国与日本古代社会的相同或者相似,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贵族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进入幕府时代便逐渐衰落,但掌权的武士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彻底的剥夺,这种“贵族现象”是值得探讨的日本社会特征。
本书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日本家制度的特色与功能。中日两国虽同是以家为社会组织基础的国家,但通过社会史的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中日两国的家在家的结构与家的功能、家的伦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体系与道德准则也相去甚远。日本的家与家伦理有着不平等、亲情淡漠等缺陷,但是在客观效果上看,又存在着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读家:陈稳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