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何谓锥体外系反应?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和防治如何?
[打印本页]
作者:
方圆1
时间:
14-5-16 21:32
标题:
何谓锥体外系反应?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和防治如何?
http://www.yp900.com/ypbw/hlyyzs/ypbw-3079-F44EE263952E65B3610B8BA51229D1.htm
何谓锥体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由纹状体、黑质和丘脑底核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锥体外系功能有赖于其调控中枢(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
DA
)和乙酞胆碱的动态平衡。当
DA
减少或乙酞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如震颤麻痹综合征(静止性上肢震颤,口、舌或下领运动困难,反射亢进及其他
帕金森
综合征反应)、急性肌张力障碍(强迫性张口、伸舌、
斜颈
、躯干扭转或四肢强直性痉挛)、静坐不安(深部肌肉酸痛、极度不适、坐卧不安和焦虑不安)、迟发性运动障碍(运动迟缓、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和偏瘫)等,此即为锥体外系反应。
有些药物能阻断
DA
受体,抑制不同脑区
DA
神经功能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这些药物有:
( l
)抗精神病药:此类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与药物的品种、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其长期大剂量应用的发生率依次为:三氟拉嗓
( 100 %
)、氟奋乃静(
100 %
)、氯丙嗓(
95 . 3 %
)、氟呱吮醇(
92 %
)、碳酸锉
( 9o %
)、奋乃静(
82 %
)、三环类抗抑郁药(
29
肠)。氯丙嗦每日用量小于
30omg
时,其发生率为
7 . 5 %
,大于
300mg
为
80 %
;用药
2
周发生率为
22
%、用药
10
周为
95 . 3
%。本类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有
关,如急性肌张力障碍多见于青少年,震颤麻痹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静坐不安可见于任何年龄。一般而言,本类药物(长期大量应用)所致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且以震颇麻痹综合征最为常见。
( 2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本品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约占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50 . 2 % ,主要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如将剂量控制在每日30mg 以下,短期应用,发生率可显著减少。如大剂量用药,发生率可达25 %。本品所致锥体外系反应以急性肌张力障碍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少年),震颤麻痹综合征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静坐不安的发生率国内则少见(国外报道发生率约占20 % )。其致病机制是阻断多巴胺受体而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器和脑干网状结构,同时由于黑质-纹状体通路上多巴胺含量减少或多巴胺受体被阻断时,乙酞胆碱的作用相对增强,从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严重性,早期易误诊为癫痛、瘾症、
破伤风
和帕金森综合征。多潘利酮也有较多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报道。
( 3 )心血管药物: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嗓、胺碘酮、地尔硫草、氟桂利嗦和左旋多巴应用治疗剂量、利血平应用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且均以震颤麻痹综合征最为常见,其次为急性肌张力障碍和静坐不安。
( 4 )其他药物:抗组胺药、降血糖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维生素E 、奎宁、甲硝哇、乙胺丁醇和头抱呱酮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情况。
防治应了解和熟悉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应用上述药物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且不宜联用),提高对锥体外系反应的认识,注意与癫痛、中毒性
脑病
、手足抽溺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尽早确诊、立即停药。轻症一般不必治疗,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重症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治疗药物:静坐不安型可用普蔡洛尔治疗,但普蔡洛尔对震颤麻痹综合征无效,对震颤麻痹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可用苯海索(安坦)和(或)东蓖若碱治疗,但用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据有关文献报道,胞磷胆碱对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有确切疗效,尤其对震颤、肌强直、步态异常和急性肌张力障碍等效果最明显。还有文献报道,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联用胞磷胆碱能有效防止锥体外系反应,并对
精神分裂症
的阴性症状有辅助治疗作用。
外系反应?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和防治如何?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