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精神卫生才是真卫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慎闻    时间: 14-5-15 06:47
标题: 精神卫生才是真卫生
  自杀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由于长期的心理疾病的困扰,没有及时得到心理救济和治疗,郁结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始终无法得到减轻和释放,不堪重负,最终走上自杀之路。世卫组织曾对17个国家、8.5万例成年人的自杀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国家自杀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如下:女性,年轻,受教育程度低,未婚,以及有精神障碍。
  自杀虽然是个体事件,但是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却不仅是个体事件的影响,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1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承受着因家人或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如果这样来理解,自杀也是公共不安全事件。
  自杀与生存压力以及精神疾病的不断增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社会给公众提供了太多的攫取物质的方式智慧,但是却较少提供了科学对待生活的智慧,心理卫生呵护的社会性缺失,对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若干年前,虽然我们的收入不高,但是我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那么高,因此生活的压力不大;现在,我们的收入虽然提高了,但是我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生活压力增大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的人对生活的理解更物质化了,也更片面化了。对生活的追求陷入了迷茫的态势,把生活变成了“争取生活”,把简单生活变成了复杂生活,于是,生活负担产生了,压力开始加重。
  我们总是喜欢和习惯于发问社会,而少从自我的角度来反省,很少检讨我们的金钱观、物质观、精神观、消费观、生活观等观念是否变得有些世俗和市侩,是否变得有些势利和急功近利,是否变得浮躁有余而淡泊不足,是否变得对公德和伦理有些漠然……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太忙而忽视了对生活实质精神的理性思考,导致了我们患上了焦虑等心理疾病。
  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缺乏向上流动的有序环境,社会潜规则无孔不入的挤兑,管理不善导致的机会成本增加,道德感钝化和下滑,有法不依,一切向钱看,特权横行,腐败滋生等等社会不公,也是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看不到希望,产生厌世情绪等不良社会情绪的重要原因,只有下大力气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公平、公正感和透明感,才能从社会管理的根源上减少自杀现象。
  预防和减少自杀,除过社会大气候和个人要有科学对待生活的智慧以外,来自政府和公民对有自杀倾向者的积极关注和呵护也十分重要。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一是面向社会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让人们有效识别有自杀风险的人,并给予及时的帮助;二是对公众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应对能力,鼓励受到心理折磨和精神困扰的人能够尽早寻求专业帮助;三是限制常用自杀工具的易获得性,例如:农药的销售和对高层建筑物的专人看管;四是为自杀者亲友提供心理支持;五是政府和医院开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和心理援助热线等,为有自杀风险的人提供及时的帮助。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政府的自杀干预热线建立得比较普遍,而且运行规范有序,资金有保障,工作人员责任感强,经验丰富,如果我们的政府自杀干预热线不仅停留在单纯的劝导上,而且能够灵活运用强制抢救手段,在财政支持上加大力度,逐步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完善而科学的自杀干预机制,那么,自杀干预就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普通公众,只要了解预防自杀的正确方法,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预防自杀的“守门员”。有三个步骤,可概括为“一问二应三转介”。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念头,可以这样询问“你最近是不是感到不快乐?”“你是否曾经希望睡一觉并且不要再醒来?”或者“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杀呢?”但不要这么问“你该不会想要自杀吧?”“不要跟我说你想自杀哦?!”一旦得到当事人肯定的答案,帮助者应该积极与当事人沟通,并劝导当事人接受帮助。在稳定了自杀者的情绪后,帮助者应当及时将自杀者转介到专业人士那里寻求更多的帮助。最佳的转介方式是直接带领当事人去医院或任何能提供专业协助的机构。如果做不到的话,也可以在得到当事人承诺愿意接受帮助的情况下,协助当事人安排或预约专业的帮助。
  精神卫生才是真卫生,精神内守,疾病安侵,良好的心态,淡漠的处世,少些物化的追求,多些精神的自娱自乐,就会少些精神的不安和焦虑,也就会减少负面情绪的滋生,最终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精神卫生才是预防自杀的心灵良方。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