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xlhljp    时间: 07-3-26 19:26
标题: 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作者: wzhp    时间: 07-3-26 19:46
都是关于森田理论的经典著作,看来银碗对森田颇有研究呀。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7 09:24
标题: 字好密,眼睛疼,摘一些在这里
潜藏在积极言行中的不可思议的魔力

      
  在上一节里,我以Y先生的实例谈了"顺应自然"的这一思考方法。这一点,



看去似乎很容易,若一旦付之行动,却是相当困难的。日本的文化也被人们称


为"惧耻文化"。日本人最注意面子,最嫌恶在人前蒙受耻辱。因出于怕被别


人嘲笑、看不起的心情,便无意中装着一副很懂的样子--我想,每个人都有



过这样的体验吧。我本人从前就是这样。有一次,尼齐伊的西端总经理曾问过



我一件事,而我没能坦诚地说"不知道",却装着知道的样子。后来,我的谎言被



戳穿了。这才是真正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这就是说"求教是一时之耻,不知乃



终身之羞","日后谎言一旦暴露,那才是最大的耻辱。"森田博士曾就处于这种



情况下如何贯彻"顺应自然"的思想,说过以下这番话。"为使自己过得轻松愉



快、顺心随意,幸福美满,即便自己稍稍被人认为是一个不甚完美的人,即



使被人瞧不起,看作是个痴呆,对这样的事也不必介意,坦然处之。具有如




此无畏、开阔的精神,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也将成为一个好人。也就是说,



就自己的理想而言,渴望自己当个好人,但往往与我的所谓主观愿望相违背,反



倒成了坏人;假如自己当了坏人也不介意的话,结果反倒成了好人。"博士的话



虽很简洁,但其中蕴含了深邃的真理。也可以说,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真髓之所



在吧。当然,这种"人家怎么看我,我都无所谓"的想法,同灰心丧气、自暴自



弃是截然不同的。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二者均意在回避真实的自我,"顺应自



然"的思考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审视真实的自我,换一个别的说法,即老老实



实地承认自己反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那种感到被人嘲弄,在人前蒙受耻辱



等这类事情确实令人厌恶。谁都想尽量躲过这类事情。但是既在公司里谋职,



就有许多情况是很难回避的。比如,有的公司在举行朝会时,每次轮流让职员作




简短的致词。似乎有相当多的职员不擅长在朝会上致词。特别是杞忧型的人随着



轮到自己致词日期的迫近,甚至变得毫无食欲,连该由他致词那天的早晨都不想



去公司上班。若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讨厌致词?"他们肯定这样回答:"自己只要



一站在众人面前就会怯场,紧张得连话都说不清楚。我不愿让别人看到我这个样



子,太丢人了。"面对众人讲话感到怯场,这本是谁都可能产生的心理状态。造



成这种说话紧张、不得要领的状况,是因为内心存在着"想说得好些、漂亮些"这



二愿望的缘故。在这里,重要的是承认在众人前易怯场、不擅长致词这-事



实。当然,将真实的自我主动地展示在大家的面前,的确是一件令人羞愧、



非我所愿之事。但若听凭这样的心绪和感情的驱使,则于事无补。到头来什么



也解决不了。唯有行动,根据自己意志的支配而变得自由。若因不愿蒙受耻辱而



缺勤的话,那下次再轮到自己致词时所承受的压力则将倍增。因此,纵然很不愿


意,但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再说。切记,不要奢望自己话说得多么漂亮,也不



掩盖因怯场、紧张而使手不断地发抖的现象。而是应首先向在场的听众表



明:"我拙于言辞。"这才是积极的行动。如果能采取这样的积极行动,此后的局



面将会产生令人惊讶的改观。当然,致词时自己的口才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十分





理想,但可以看到自己--虽说拙于说话,却能以现有的实际水平在人前清楚地表




述自己要说的话。这样,心情就会变得轻松,在下次轮到自己致词时只需稍动脑





筋,就会讲得很从容,很有条理。将积极的言行用于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






上,首先就需养成"打招呼"的习惯。早晨上班时,彼此见面精神饱满地说声"早





上好"--这就意味着今天人际交流的开始。但,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





中,始终会遇到诸如情绪不佳,或同夫人吵嘴而郁郁不快的事情。为此,连打招





呼致意的情绪都没有。即便在这种时候,也需暂时将心绪和感情置于一旁,主动






地向别人打招呼:"早晨好"。这只是做了这一件小事,而当天的工作却因此进展





得很顺利,来公司前就有的种种不快的情绪,也不知不觉地烟消云散了。与"打






招呼"一样虽很简单,但却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就是面带笑容。恐怕没有人因







对他示以笑脸而生气的吧。岂止如此,而且,面带笑容的招呼致意还会有相当了





不起的魔力。这还是我从前经营自己公司时的事了。那时,附近的门真市有一家




松下电器商店。每天早上,来我公司收款的一个银行职员,同时还负责松下电器




商店的收款事宜。据他说:"银行里的人都非常愿意去松下电器商店办事。"我问





他原因何在,他回答说:"松下电器商店的服务台里有一位小姐,她总是面带极



其和蔼可亲的笑容,向我们寒喧致意。其实,她也并不是什么特别出众的美人,




但只要我们一听她那面带笑容的寒喧话,总觉得那一整天的心情分外愉快,工作




起来也很有效率。"我想,这位小姐面带笑容地寒暄致意是真心实意的,而不是



装出来的吧。这比任何恭维、逢迎都更为沁人肺腑、暖人心房吧。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7 09:29
标题: 如此去做,人际关系便会改善
  人,不论是谁心中都有个"我"字,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受别人的愚弄、轻

视,也不想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特别是近来的一些家庭,

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他们大多娇生惯养,是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长大的。也许

这也是一个原因吧,现今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懂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准则的人也

就愈来愈多了。这些人到公司工作后;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如何处理好公司内部

的人际关系。若在家里,做什么事都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公司却不行。上自总经

理、管理人员、前辈,一直到周围同事,他们都是需要你煞费心机地与之相处的

对象。在这样关系极其严峻、复杂的集体中,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呢?倘从结论来说,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真实的自我"展示在大家面前


了。倘若诸如"不愿受周围人的愚弄、轻视"、"不想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这样


的情绪十分强烈的话,那必然会竭力装扮自己,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随着


这种情况的加剧,即便一无所知的事情,也要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并且还说些


假话。即便是拥有部下的那些人,一旦对其部下产生"不要受他们的愚弄、轻


视"的念头,那就会不知不觉地依仗权势,发号施令。但是,人毕竟是诚实的,

在虚张声势,竭力装扮自己,说别人坏话,背地里中伤别人之后,他必定会感到

良心的谴责。随着这种内疚感的日积月累,最终也便成为诱发精神紧张的原因。


假如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即"即使遭到他人的嫌恶和愚弄也不必在意。那么此


时,不管在家里还是公司,笑也好不笑也好,则完全听凭自己,这样,便达


到自由自在的境地,自然的人情味也会随之而生。 "上述这番话也为森田正马

博土所说。我想,唯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可能。这就

是所谓秘诀吧。我在任副经理的时候,这种心情极为强烈 --一定要尽心尽力,无


愧于副总经理这一职务。现在想来,其实这也是所谓"善意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作祟的结果吧,即一味地顾及"不要让人愚弄"、"不要受人轻视"、"不要给人留下


坏印象"等。在公司里,也曾有人委婉地向我指出:"冈本副总经理太一本正经



了,很难同他讲话"、"只讲些工作上的话,缺乏灵活性"、"非常固执"等。


在想来,这些意见确实是非常宝贵的。可是,我在当时却没有老老实实地听进


去。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抱有好感,我自始至终地奉行"理应如此"这一准则,其结


果甚至都不可能还有什么闲余去考虑给别人带来那些麻烦。对此,我要不断地作


出反省。在克服神经症的过程中,我也不由地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从那以后,我


多少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利己主义吧)进行了反省;而


且,我以为只要这样想,即: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能给周围人带来愉快和


幸福,那就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大约一年前吧,在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


场面--夫妇二人用猜拳的方式决定:由输的一方来承担家务。对于做家务是吃亏


还是得益则要看当事人的想法了。比如让我做家务,倘若持这样的想法--怎么,


只让我一个人做,那自然就会感到是件吃亏的事,倍觉厌烦。反之,若能将对方


因自己承担家务而感到高兴一事认为是无比幸福的话,那么,家务便成了件值得


去做的事情,可谓得益,对做家务的抵触情绪也会随之烟消云散。总而言之,


要是为了别人的快乐、喜悦而高高兴兴地做下去的话,则人际关系必定会有令人


惊讶的改善,特别是将这种做法应用在夫妇之间,效果之显著简直让我大吃一


惊。其次重要的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做。这一点看去似乎很简单,真做起来



却很难。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我"字,是非常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里的。



如:一味地只谈自己的事情,而不愿听听对方的陈述;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往



往在不知不觉间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对于这些方面是很



注意的,即便与对方交谈时,也选择对方感兴趣的或喜欢的内容作为话题。对于



在商业社会,特别是在推销部门工作的人来讲,能否圆满地处理好这种人际关



系,也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关键。前面,我已举了M小姐的例子。其实,





倘若听一听被称为某生命保险公司一流推销员的那些人的话,就会懂得:无论是





谁在其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艰辛的程度足以使人感动得流泪。在



作家庭访问之前,自然他们首先调查这家的家庭成员、主人的职业、收入、兴趣




爱好、孩子所在的学校等情况。此外,还须调查这家的夫人和丈夫目前关心些什




么,然后带上利于交谈、沟通感情的资料,以备展开话题之用。同客户谈话中,



他们总是若无其事地提出一些客户眼下急需了解的信息和感兴趣的话题:诸如令




公子是否正在寻找对象、令爱是否马上就要结婚,此外还有孩子的入学、就职等




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是对方最想听的话题,所以谈话就进行得非常融洽、顺利。




其结果,客户就很自然地接受了他们的劝说,投入了保险。当然,这一方法并不





仅限于劝说投保的业务,也可适用于整个商业领域的营业和谈判工作。只要我们




仔细观察一下那些被誉为营业和谈判的能人、高人的那些职员,便可发现:他们




确实有其各自的独特的方法。即便方法各异,但他们在以下几点上是相同的,即

对客户非常关心、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十分仔细,而且在与对方谈话时沉着、耐

心,决不急躁。而且,诚实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诚实,并不是唯对方之

命是从。有的人唯恐招致对方的不快,因而无论什么事都随和地回答说"原来如

此!真如您说的那样。"上述现象多见于具有神经症性格的这些人中。当对方听


了这样的回答时,反而抱有怀疑:像是顺口答应的,并没有真正听懂我的话。我

本人在以前也常有这种情况。记得有人向我提出:"冈本先生,你总是'是、是'地


应答着,其实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听我讲话,仅仅是敷衍而已。"正确的做法


是:若对方的讲话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应不耻下问,直到自己完全领会、理


解为止。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信赖。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4-10 16:25 编辑 ]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7 09:41
标题: 向前辈们学习,“变挫折为力量的方法”
  我想你们都知道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国学家保己一①吧。他虽是盲残之身,最后却成为一个代表那个时代的学者。

下面是保己一年轻时代的一段插话,现仍流传于世。有一天,保己一在沿街的一家小店,

为更换断了的木屐带,便向店


员讨一根带子。而店员们却百般嘲笑他这个盲人,并且还围过来大肆奚落、取笑。直到最

后才扔给他一根带子。保己一


强忍着愤恨的泪水和难以克制的怒火,两手摸索着将扔在地下的那根带子拾了起来,修好


了木屐。这时,保己一在心里


暗暗地发誓:"好。纵然我是个瞎子,也一定要努力掌握学问。让这些嘲笑我的人看

看!"后来,保己一终于成为一个天下


负名的学者。据说,他曾叫来从前嘲笑过自己的那家商店的老板,托他出版自己的著作,

而且还深深地对他表示感谢,


说:"今天,我之所以能著书立说,都是因为当时店员们对我的谩骂和中伤啊。"在《菜根

谭》中有这样一节--"横逆困穷,


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意即:逆境和辛劳对于锻炼人、造就人来讲犹如一个大熔炉。

我想,这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普


遍真理吧。人生存于世本身,也是一个在不断失败和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一如前述,在继


续不断的漫长的职员生涯中,


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有时既会遭到降职,也会陷于一时不振;既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失

败,也会因人际关系而陷入走投


无路的窘境。另外,在私生活方面,有时为与夫人关系不和而烦恼,因为孩子的事而大伤脑筋吧。也许有时还为偿还贷


款而四处筹措,狼狈不堪吧。其实,这都是些可谓家常便饭的小事,谁都会遇上的。这便是生活。另一方面,这些人生


困难,同时又是锻炼人的绝好考验。"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人生怎么就这样不幸啊!"--倘若只


知这样地哀叹、回避现实,那什么也解决不了,也不会进步。应把困难和挫折等危机视为上天赐给自己的有利于成长的


良机,并采取积极的态度逐一地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做,才不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即便万一再遇到同样的困难,也完全


具有轻易地予以克服的能力。森田正马博士这样教导我们:"只有经历过各种迷惘、烦恼和困苦的人,才会在思想上产生


转机。那些对生死问题,人生问题未曾作过深入思考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心机一转的。当你深入思考到这一步,虽说与


人的素质有关,然而即便素质再好,若没有深刻地感受过痛苦,也仍然体验不到心机一转的心境。"无论学问还是事业,


以及其他的任何领域,那些最终获得成功,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决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其中的大多数各自都遇到


过巨大的困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而且主动积极地战胜了它们。当我们在评价取得成功的人的时候,却往往只看到他


们的结果。而我们必须学习的,倒是他们获得成功之前的那段艰辛的历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明治时期(1868-1912)的


大文豪森鸥外吧。鸥外的本职为陆军军医。由于努力和勤奋,他作为一个军医来讲,也算谋得相当的高位。年轻的鸥外


对本职工作自然是勤恳踏实、尽心尽力,而且晚上还尽量减少睡眠时间,把别人浪费掉的时间用于研究和撰稿一类的文


学活动。诚然,他确有文学才华,但由于他的努力,才先以文学家的地位闻名于世而不是现职的军医。但,由于他的这


一声望,招来了周围人的中伤、嫉恨。听说鸥外原居东京近卫师团军医部长的要职,后不得不将他调离,任小仓第十二


师团的军医部长。这就是所谓左迁。当时,鸥外年仅38岁。若是一般人,横遭如此屈辱定会自暴自弃,借酒发泄,或向


周围人倾吐内心的不平和不满的。退一步讲,若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人才出众的优秀分子,则越发会感到如若堕入绝


望的深渊的吧--哀叹以前为自己铺筑的这条成功、发迹之路至此被切断了,前途也被断送了。但是,鸥外一如既往,不为


俗世所左右。他一边忍受着周围人那种嘲笑的目光,一边毅然决然地更加奋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将挫折视为促使前


进的动力。他在这段境遇不佳时期的学习,竟为他日后创作出一部部确立其大文豪声望的杰作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他创


作的原动力。倘若没有境遇不佳的小仓时代,鸥外的文学恐怕不会具有如此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巨大魅力吧。也许至多落


得这样一个评价:文学之于鸥外,不过是一个优秀军医的高级业余爱好罢了。提起文豪,俄国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


年轻时代,也曾有过面临严重危机的经历。他是因为涉嫌政治运动而被宣判死刑的。临刑那天,就在他即将处决前的一


刹那,突然下令恩赦。死刑虽免了,但他在以后的数年间,被押至西伯利亚流放。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来讲,面临即将被


处死的这一亲身经历,以及其后长达数年的流放生活,这绝不是一般的挫折,在如此重大的打击下,即便精神不失常,


也要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是,他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心中不断深化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将其提至哲学的高度。其


后如众所周知,创作出许多世界一流的名作。无论森鸥外也好,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好,或许他们在文学上天赋很高,的


确是些了不起的天才,但他们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毫无差别。因此,他们当然也会遇上这样的时候吧,即面对使自己


遭受灾难的困境产生绝望,对一切心灰意冷,甚至听之任之,不图振兴。但,关键在于:他们并没有被这样严重的状况


所束缚,而是努力地从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付诸实现。即将挫折、人生的危机看作是促进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一


点也完全适用于商人世界。如前所述,松下幸之助先生每次听了前辈讲述他们那时辛劳的经历后,总是将它当作自己的


精神食粮,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多次出现的困难,改变了逆境。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04
标题: "理应如此"的误区
  在人的一生中,树立理想目标,抱有信念地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出生在大正时代(1912一1926),或昭和初期的我和这一代人总是将"精神所致、何事不成"、"必死必生"、"为男子者须当豪迈、勇敢"等这些标语视为"男子应有的理想形象"来信奉,每个人都渴望成为那样的男子,并为此而努力。倘如在心中描绘这样一个理想形象,并为此付诸努力,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伴随而来的消极面也决不会少的。在我出席上文所提及的神经症患者的自助小组,即"生活探讨会 "的集会时,也常常见到学校的老师。我以为,在校为师者无论谁都应是一个胸中燃烧着理想之火,对教育抱有热情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克尽职守的人吧。他们在开始教师生涯之初就应有实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公平对待的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距离。实际上,既有率直地认真地听老师教导的学生,也有与之相反,根本不听老师的话、尽做些恶作剧、扯老师后腿这类事情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便会因内心的纠葛而感到烦恼。即坚持"理应如此"--作为教师应公平对待所有学生--这一原则的心情和内心却不愿这样做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还不时地夹在中间--身处严酷的考试大战之中,是着眼于"做培养人的教育"呢?还是致力于"提高学习成绩"呢?真使人左右为难。由于诸多理想和现实间存在着鸿沟,有的老师为之神经受到损害,后来终于患上了神经症。现在想来,我本人在担任营业总部长期间,也曾为做一个理想的营业总部长而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其结果却犯下了许多过失。由于我总拘囿"企业应采用合理的、近代化的运营方式"这一想法,甚至对稍有过失的职员也作了左迁的处分。而当时,正是尼齐伊还处于公司内部的价值观尚未取得统一的时期。当时,我相信自己的处置是"绝对正确"的。可是现在想来,因为过于受"理应如此"这一思想方法的束缚,所以对整体状况、对方的立场和情绪都没有予以充分、全面的考虑即作出处置。对此我要做深刻的反省。关于死认"理应如此"这一思考方式,究竟错在哪里呢?森田疗法告诉我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意即说明了:不要为 "必须如此如此"这种脱离实际的观念性的理想形象所束缚,而是要根据事实,作出灵活处理的必要性。就以前面所举的教师的例子来说吧,对她来讲,在学生中既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讨厌的。这是无可否认的实际情况。论述这一事实本身是好还是坏,自然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究竟怎么办才好呢?关键在于不要听凭心绪、感情的支配和驱使。换言之,不要去消除自己感情上的种种好恶,也不必企图逃避,而是顺其自然。在自己的行动上,要注意尽量做到公平。另外,即便有这样的情况:即身处或进行"做人的教育",或"提高学习成绩"两者间所引起的矛盾之中,也不要逃避,而应加倍忍耐,继续把工作做好。这才是一个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吧。"无论怎么衡量,唯顺应自然,自我才有价值。"--这是森田博士著作中的一句话。它对我来讲可谓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人,无论怎么逞能,怎么装扮自己,最后终将被周围人一一识破。一味地勉强逞能,其地果自己必将受到它的惩罚。比如,假如拘囿于"身为科长,理应如此"这样的思考方式,那就会像A先生那样为忧郁症所折磨。人,不论是谁既有缺点也有失败。不要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架式、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逃避,而应遵循"顺应自然"这一原则,去付出最大的努力。至于结果,则唯待天命了。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3-29 17:24 编辑 ]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11
标题: 有效地发挥你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你的自卑感
  如果能做到客观地审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将注意力集中到长处,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的话,则短处也就自然地不再叫人担忧和牵挂了。但是,自卑感并不会那样轻易地就消失。甚至到了自己的长处得以施展,采取一种积极的姿态考虑事物的时候,自卑感依然存在;有的人还会一个又一个地产生新的自卑感。那么,简直让人束手无策的自卑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不言而喻,所谓自卑感就是将自己同别人相比而产生的。例如容貌、体格、头脑、学历、成绩、家庭门第等,人的所有一切,都不乏为比较的对象。自卑感强的人,换言之,就是比较意识强烈的人。若说得再确切一些,也就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意识,故而总是注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一面,并拿自己去和别人作比较。若从以上自卑感的本质来考察,它也会促使这种"只求赢,不愿输"的竞争情绪的高涨。因而,也有学者强调自卑感的积极的一面,甚至认为:"正因为存在自卑感,文明才会进步。"暂且不说这些,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具有神经质类型性格的人,或对自己的缺点作种种夸大的解释,从而为之不胜悲观;或由于疑病症所致,将不属实的事情认定为事实,独自为之烦恼不已。C君是一个 26岁的小伙子,平时总为自己的嘴小而感到烦恼。他考虑再三,想去做整容手术。在我看来,对此,人们几乎毫无察觉;我想最多对他说一句"的确小了点",仅此而已。这莫如说,反倒使人家感到可爱,决不会给人以坏的印象。可是,这位C君对自己这张小嘴却抱有很深的自卑感。在参加"生活探讨会"的人当中,从数量上讲最多的是原有这种被称作对人恐怖的神经症。他们的症状,如见人便绷着脸,给人以不愉快的感觉(他们认定是这样);或脸色变红;或紧张得口拙舌笨地连话都说不利索,等等。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人有这种症状:如在人前手抖得不能写字;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杞忧症和那种生存欲望极为强烈的性格所致。即,他想同对方不卑不亢地进行对话、生怕受到对方的轻视或嘲弄、博得异性的好感、或给上司留下好印象等--正因为他们这方面的要求非常之强烈,所以反而使他带来因种种预想的不安而感到紧张,例如:"倘若对方讨厌我,怎么办?""若遭到对方嘲弄,怎么办?""假如对方认为我是个没出息的人,怎么办?"等等,从而产生了对人恐怖症。不论是谁,多少会有这种类似的感情。不过,由于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上的矛盾"(即自己想的同实际相反)二者的恶性循环则越发加剧。而且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动辄白天竟不外出一步,整日闷坐在家里。如前所述,我本人从小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比如个子矮、身体瘦弱、胆小怯懦、记忆力差(虽见过该人,可马上就忘记他的相貌)、不辨方向等,我怎么能与人相比呢?是个多么没出息的人啊,我一直为之苦恼不已。我第一次下决心克服自卑感,是在西伯利亚当俘虏的那段时间里。下面,我讲一下当时的经历和体会。我被拘留在苏联期间,约有半年时间食品供应情况极差,总处于饥饿难忍的悲惨状态。我在军队里的军阶是二等兵,也就是最下级。即便当了俘虏,最倒霉的仍是这种最下级的二等兵。平时伙食粗劣自不待言,每天还要承担砍伐树木和铺设铁路的重体力劳动。当时,我真不知道这种俘虏生活何年何月才算是个尽头。我便左思右想:倘若这样下去,别说回国,对于我这个体力奇弱的人来讲,恐怕就连活下去都很困难。无论如何得想个办法才是,否则……当时所需的翻译人员根本不够,而且在俘虏中懂俄语的人也极少。我便注意了这个方面。心想:纵然当不上翻译,至少可以换个稍稍轻松些的事务所的工作做吧。为此就必须学习俄语。从此以后,拼命记俄语单词。当然,那时根本没有辞典这类工具书。起初让翻译就教我这一句话:"这用俄语怎么说?"以后凡不懂的,到处找俄国人请教。毋须说,当时我是利用重体力劳动的片刻余暇进行学习的。然而,无论在此之前或在此以后都没有像当时那样聚精会神地拼命学习过。从早上到晚上睡觉前,无论吃饭时候、上厕所乃至上床,嘴里都在念叨着俄语单词。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什么数数、问候语、简单的会话也都可以应付了。据说,那时正好事务所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有人举荐说冈本还多少懂点俄语,因此我才当上了事务所的职员。那时,我听到周围的人说"冈本君的脑筋真灵,所以……。"不禁大吃一惊。我在兄弟姐妹的五人中成绩最差;从小时候起母亲总这么说:"常男的脑子最笨。"我没想到,人们对我为摆脱走投无路的绝境而付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认为"冈本君的脑筋真灵"。这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感到稍稍能克服了以前一直觉得"我比别人笨"的自卑感。但是,神经质性格很强的我,在这以后的生活中,自卑感依然很强,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今天,我深切地感到:过去为了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耗费了多少不必要的精力啊。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3-29 17:24 编辑 ]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21
标题: 转祸为福
  据说,任何一个著名的体育选手、超级选手,在其运动生涯中必定有低谷时期、竞技状态不佳时期。我曾听说过:他们之所以成为著名选手、超级选手,正是因为这些人对如何走出低谷都有着独自的方法和信念。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常言道:"人间万事犹如塞翁失马。"人存命于世,不会总遇上好事,也不会总碰上坏事。还有句话说:"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缠。"意即,世上既有好事,也有坏事,二者总是不断地反复出现的。我想,在商业世界里也是这样,完全符合上述的道理。顺与不顺,二者总是交替出现,但重要的是:在顺境时已在它的某处萌生出不顺的兆头。反之,在处于到处碰壁的不顺的境遇时,已在它的什么地方潜藏着朝顺境方向转化的契机吧。关键在于:要抓住时机,尽快采取对策。不过。除周期性的顺与不顺的波动外,还有连任何征兆也没有,忽然从天而降的祸害、灾难。在这种时候,由于没有精神上的准备,往往容易不知所措,心慌意乱,致使失去判断能力。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总会有出路的。不要灰心,也毋须逃避,只要奋力坚持,令人意想不到的通途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即必能"转祸为福"。为了便于理解上述这番话的意义,举一个我本人的例子吧。前文已提到的拘留在西伯利亚的那段经历,对我来讲无疑是个莫大的灾祸和不幸。但是,若转换一下视点来看,正因为我被押送到西伯利亚才得以结识Y先生,并承他劝导,我日后终于走上了生意之道。我虽说走上生意之道,所在的批发店仅维持了一年多就破产了,这肯定也是个灾祸吧。但由此我下了独立经营的决心。要是那家公司的发展总是很顺利的话,我也许很快当上干部,薪水也得提高,在这样舒适安逸的环境中生活,那个憧憬独立经营的美梦总有一天会落空,实现不了。在我还是一个小摊贩商时,每天出摊地头要从中抽头,还受到警察的驱赶,有时甚至被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因而迫切地希望早日能有属于自己的商店,后来的结果证明了:正是这些灾祸和不利条件将自己推向更好的阶段。至此,我在战后的混乱期间与其他人一样,为了生计而拼命工作。也许这不过是天赐给我的好运吧。作为生意人,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转机是在自己拥有商店之后。一天,店对面的一家化妆品商店的老板手里拿着一件我店出售的儿童衬衣大声嚷嚷:"冈本先生,你看看在你这家店里买的这件衬衣。下水一洗就缩成这个样子了。是怎么回事!。"我接过一看,这件衬衣果真横里长了30公分,而长里正好缩短了那么多。已经完全变了形,根本不像一件衬衣。我不禁大吃一惊,连忙再三地向他低头道歉,并另换了一件。让人感到棘手的是同样的衬衣已卖出300多件。不知怎么才好,感到十分为难。于是就找店员多方商量。大家认为:做生意信誉第一,没有比商店的信誉更为重要的了。我便决定散发广告单,受理全部退回的次品。当时,店铺的规模不大,若卖出的衬衣全都退回,这笔退货款将是相当可观,对我店来讲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搞不好,连本店都有可能因此而倒闭。然而,我已下了决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那结果怎么样呢?完全出于我意料之外,退回的仅有五六件。岂止如此,有的顾客反倒这么说:"看到你们散发的广告单了。既然贵店对商品如此负责,以后还到你这里买。"没想到有那么大的反响,反而成了我店生意兴隆的转机。生产次品的并不是我店,而是生产厂家。我只是从批发商那里批回来在店里出售的。另外,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出现次品并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但是,假如当时我把销售次品的责任全都推给生产厂家和批发商的话,那会怎么样呢?那样谁也不会说是我的过错,可能连责问我的人也没有了。但是,这样一来商店便把信用丢失了,何况顾客的诸如"以后还到你这里买"的一类鼓励更是绝对听不到了吧。在这种情况下对顾客应始终以诚相待,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并做好破产的思想准备。我想这是受到赞许的原因吧。一方面也是以上的原因,商店生意兴隆,发展十分顺利。我店再次遭受危机,正是在同一条商店街上,新开了一家其规模为我店两倍以上的大型竞争商店的时候。对方凭借雄厚的资金力量,向我们频频发起猛烈的宣传攻势,四处散发广告单,因而,顾客渐渐不来我店,营业额也随之降了下来。对此,我心中感到有些发慌,也非常烦恼。于是便向当时已经结识的西瑞总经理请教对策,还向经营顾问们求助。然而,事态并未好转。因担心此事,晚上连觉都睡不好。破产这两个字总在我的眼前闪现,究竟怎么办才好呢?我甚至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现在想来,就是"隧洞现象"。那促使我重新振作起来的契机,是偶尔来访的那位朋友的谈话。他比较了我店和那家竞争商店的情况后,对我这样说:"你店里商品决不输给那家。服输的倒是你的心。"他给我讲了自己过去曾处于同样困境时的情况,也具体地谈了他是怎样摆脱困境的。几日后,我让店员制作了用于宣传的标语牌和广告单。我手持标语牌站在商店街的十字路口,向过往行人散发广告单。见此情景最感惊讶的是店员们--连总经理都亲自站在街头作宣传,我们焉能袖手旁观?于是也纷纷走上街头。这样一来,我店上下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协作和配合。那些以前一直受到竞争店重压而一度消沉的全体职员,也都情绪高涨,精神大振。没有比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投入买卖更有力的了。这家竞争店是以雄厚的资金为后盾,除店长一人外,均是由上面派来的薪俸阶层者。两年后,它就退出了商店街。我在对付上述第二次危机时,并不是什么也没考虑就去站立街头的。俗语说:"唯有舍身,才得成功。"这正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所作的最后的努力。也许是我的那种破釜沉舟的拼命精神感染了店员们的吧。是让灾祸任其毁灭自己,还是以此为动力,实现再飞跃,两者仅隔着一层薄纸,需慎重地作出决断。
作者: eutgoeru    时间: 08-3-29 14:25
宛宛辛苦!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27
标题:  出现这样的症状,便可视为"精神上的红色信号灯"
  [tr=#cceeff][td=1,1,60%]出现这样的症状,便可视为"精神上的红色信号灯"[/td]
  我想,像A君那样为诸多精神苦恼所困扰的中层管理人员决不在少数。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像A君那样患上忧郁病或神经官能症的。这些人恐怕都在以某种方法消除自己精神上的疲劳的吧。他们也许或和同事一起喝上一杯,席间发发牢骚;或到卡拉OK店里尽情高歌一曲,以排遣心中的烦恼。如前文所述,A君属于认真、努力,凡事苛求完美的那种典型性格的人。在他心灵深处,描绘了一个"身为科长理应如此如此"的理想科长的形象并不断地苛求自己,竭力使自己符合这一目标。以一个血肉之躯去做这样不切实际的努力,怎么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呢。但本人只看到这点,在所谓极度精疲力乏的情况下,还每天拼命地鞭策自己。而且,他还不善于想方设法消除精神疲劳。从体质上讲,他完全不适合饮酒,也没有特殊的兴趣,纯属于那种类型的人--即便下命令,他也不会到卡拉OK店里去娱乐一番的。也就是说,他没有赖以消除精神紧张的手段。那类认真、杞忧型的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一旦自己因某种原因而被封闭起来的话,那就失去排遣的手段,其结果如何呢?A君的经验恰好说明了这点,也可谓"前车之鉴"。但,如A君那样在患病之前,能否在某个阶段捕捉到某种异变呢?若有可能的话,周围的某人发觉到异变后,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从异变状态中摆脱出来。所谓"精神上的红色信号灯",事实上就是:即便本人并没有察觉,他的身体已发出SOS--危险信号。拿 A君的例子来说吧,他在公司上班时变得寡言少语,时而像是冥思苦想着什么似的,默不作声--这便是红色信号灯吧。也许在家属或公司同事中,对此早已有所发现,并能感到它的异变。但是这种征兆并非一天之中总是连续出现的,而且在我们这些并非医生的外行人的眼里,一般来讲,充其量也只是感到有些异状而已。因此,最重要的莫过于:在未达到严重程度的时候,也就是出现"黄色信号灯"的时候,本人应有所察觉吧。为便于自己察觉,必须了解自己的性格。上述具有易患神经症性格的人应及时意识到黄色信号灯的出现,以便对自己的行动和考虑问题的方法进行控制和调整。话虽如此,但要做到客观地注视、把握自己的性格也确非易事。在此,我想介绍一下自我诊断的实例。不知读者是否知道"A型"这个词?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位心脏学家在发表的论文中首先使用了这个词。他注意到:在患狭心症、心肌梗塞的病人中,不少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伴有强烈的焦躁不安的情绪,因而给这类人取名为"A型"("A型"人的行动模式)。"A型 "人的特征为:"富有感情、完美主义,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欲以不断竞争的手段谋取社会地位的提高。"若将这些特征移用于现实的职员社会中去,这就成了"若不工作到很晚,则怀有负罪感"、"休假也得去上班"、"只要一休息,便感到无所适从,坐卧不安",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工作狂"。"A型"人在公司里,自然得到很高的评价,但一般认为这类人日后易患心脏病。当慢性的精神疲劳持续不减,又长期得不到放松、排遣,必将形成"慢性的紧张状态"。它是疾病的导火线,极易引起心肌梗塞、猝死等危急情况的出现。而且,"A型"人还有以下的特征:有时,自己的努力若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便自认为失败,为此无精打采,感到十分懊丧,采取一种不正视现实的态度。这些人很难找到推心置腹的朋友,只同在工作上随即有助于自己的朋友来往--在我们身边,也似乎有不少这样的"A型" 人。你怎么样?自己是否属于"A型"?下面,介绍一下大致可用作分辨的几个要点。
  一,说话不和蔼、带刺儿,语气粗暴,属攻击型,句子短。
  二,很容易感到乏味,只是装着在倾听对方讲话的样子,实际上觉得很厌烦。
  三,不能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讲完,而是中间插嘴;严重的时候,甚至抢先代别人发表结论。
  四,吃饭快、说话快、走路快,连饭后也很少悠闲、放松一会儿。
  五,同一时间里干几件事:一边吃饭一边刮脸,同时还读报。
  六,以自我为中心,只对与自己有关的话题感兴趣。
  七,视闲适为罪恶。最怕"无所事事的时候"。不把日程排得满满的,心里总感到不安。  
  八,不能耐心地观察周围。记不得房间的样式和对方的衣着等。常丢眼镜、钢笔、钥匙等。
  九,总之,对属于自己的事情都非常热心;对别人的眼光、自己的面子十分在意。
  十,对其他属于"A型"人抱有强烈的竞争欲。对他人的成功也明显地表现出不愉快。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3-29 14:28 编辑 ]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31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小飞哥,如果真的能做到“顺其自然”,这点辛苦算什么?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36
标题: 关于"顺应自然"地生活
关于"顺应自然"地生活      
   
  我前面,我多次使用了"神经症"这个词,乍一看很容易明白,然而却是很难把握的一个词,或许还会给人一种古旧的感觉。这种"神经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所谓神经症,是指由于心理上的构造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或身体上的,或二者兼有的功能性障碍固定下来的状态。"(东京慈惠医大名誉教授高良武久博士语)。具体地说,它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如大西先生和我所患的肠胃神经症,以及失眠、头痛、眩晕、肩酸、心悸亢进、不安发作、对人恐怖、对肮脏恐怖、乘车恐怖等。我想,无论谁都会有过以上所列举的一种或两种症状的亲身感受吧。也就是说,神经症不但没有什么古旧之感,反而是被称为"精神紧张社会"的现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症状。浜松医科大学大原健士郎教授(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也曾指出:"来内科就诊的三分之一患者,均与精神创伤性疾病有关。"有相当多的人和我过去一样,并不知道真正的病因,而去医院看病求药。森田疗法是治疗神经症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疗法。它科学地阐明了人固有的欲望和不安,以及感情方面的构造等,可以通过"顺应自然"的行动来治愈神经症(森田正马把适用于"森田疗法"的神经症称为神经质,高良武久则称其为神经质症)。"顺应自然",其实是一句涵义很深的话。以我自身为例,在为了做一个"理想的营业部长"而不辞劳苦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这样一种心情:"渴望别人称赞自己:冈本真不愧是个创业者,干得非常出色。"、"希望受到同事和部下的尊敬。"、"总想让每个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好人。"……。因而,我竭力掩饰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只将自己身上压上一副"理应如此"的自我防卫的精神重担。正是由于上述心理上的纠葛以及因担心肠胃病变而引起的疑病症、精神交互作用(指由过分的注意和病觉二者构成的恶性循环)三者的交缠,其结果必将导致心理和身体间的失衡,其症状表现为食欲急剧减退。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写在"森田疗法"中的对于性格的分析,犹如在明镜中看到自己一般。易患神经症的人的性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自我内省型(小心谨慎,性格内向)②执著心强。③感受性强,性格属相杞型。④完美主义(具有强烈的生之欲望)上述所有的特征,无一不符合我本人的实际情况。人,就是这样,即便自以为了解自己性格的人,也很难做到客观地、毫不掩饰地认识自己。我自与"森田疗法"邂逅后,完全解除了自我防卫的思想重负,这时方始得以真正地认识自己。现在,我在担任尼齐伊咨询顾问的同时,还兼任财团法人精神保健冈本纪念财团的理事长。我在长达40年的商人生涯中,虽说历尽了无数波澜和险境,但这一点是可以断言的--我冈本有今天,完全有赖于众多卓越的前辈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但,我引以为憾的是:我若能更早一些相遇"森田疗法",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话,那么也就不致于给前辈和同事们,以及朋友和家属带来如此多的麻烦了吧。在这样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高度信息化社会中,人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便是即将迎来的21世纪的当代日本。它对公司职员来讲更是一个严酷的世界。商业战场,犹如使人感到精神极度紧张的汪洋大海,若肩上背着沉重的自我防卫的精神重负,这就意味着他将随时都会溺水而亡。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39
标题: 疲惫不堪的职员值得称道吗?
  直至前不久,在一则颇为流行的电视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疲惫不堪的人才是好人。"画面上是一个忙得东跑西奔的人撞上别人后,正一味地赔礼道歉。疲惫不堪的职员,换言之,那些肩负精神重压,一边感到十分苦恼,一边又不得不四处奔跑的职员,是好人吗?不错,实际上他们是好人。上一节已经谈到易患神经症的那类人的性格,我以为这种性格不可全盘否定。首先,这些人非常认真,责任心强。而且生性耿直,不做那种虚张声势,大吹大擂之事。同时,他们也是完美主义者,所以在工作上力争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即便因此有多么劳累,依然倔强好胜,决不放弃,并愈加激励自己:不要让人察觉。我本人过去就是这样,即所谓"公司人"的典型。这样的人对公司来讲,确实是非常理想的好职员。然而,正因为持有这种理想的性格,才使其神经失去平衡,患上心病。一旦患上此病,不用说会给工作带来诸多障碍。因为自己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一点上,不仅想不出什么新的主意,而且判断力、活动能力也变得迟钝了。严重的时候甚至无法工作。若落得这样一种结局,对公司而言不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人了。当然,无论对他的家属或对他本人的人生来讲,都是个悲剧。最容易患这种神经症的人,是那些所谓的中层管理人员。虽说因公司而异,不过,中层管理人员大抵都在35岁至40多岁之间吧。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人都是通晓公司的经营方针和业务的骨干。他们需将干部会上确定下来的经营战略具体化,组织所在单位的部下予以贯彻执行,并保证收到良好的成效。一个公司职员的今后前途,是由他们本人所作出的成绩来决定的。因而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但,部下是不会完全按照你的意愿去做的。他们处在这样的地位,即夹在上下级之间,必然最易直接受到精神紧张的侵扰。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人,在家庭环境这一方面也有诸多烦恼,如购买私宅、为孩子升学准备所需的费用等。另外,也有人还需照顾病卧在床的年迈双亲。总之,他们在公私两方面可谓困难重重,不得不在这充满精神重压的情况下送走每一天。那么,处在这种环境下的身为中层管理人员的公司职员,其精神状态究竟如何呢?只要看看他们休假时的情况,便可一目了然了。近来,常有人称呼我们这一时代为"宽适的时代"。的确,日本人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业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问题;日本人自身也开始对劳动进行反省,其结果是:几乎所有企业和官厅都采纳了一周五日工作制。有的公司甚至实行一周四日工作制,还有的公司把确立全由公司支付的有偿休假作为本公司应尽的义务。众所周知,"缩短工作时间"已经成为今天全日本企业最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整个社会向追求宽适的方向演进,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也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问题在于:不少职员难以适应这一潮流。虽说公司规定了假期,让大家休息,但有些人不能好好休息,其中多为中层管理人员。就拿有偿休假来说吧,年轻的职员等假期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外出,把休假的全部时间用在什么滑雪、海外旅行等方面。可是,这些中层管理人员本人大都不想利用假期好好休息。按理说,他们是公司中最劳累的,是真想休息休息的,但他们深信:作为负责管理的一员,理应不休息,这才是管理人员应有的形象。他们认定:"管理人员理应如此" 这一信念,因而虽有些力不从心,也还要尽力做好。因他们遵奉这一信念,故而,即便休假也只休息一二天。若公司给他十天连休,前一二日总算勉强地打发过去了,尔后便坐卧不定,或动辄给公司打电话,后来他实在熬不住了,甚至托辞"已来到公司附近了……",所以才去公司看看的。这样,就失去休假的意义了,而且越发使身心两方面更感到负担,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他们深信不疑的是:自己这样做,完全出于什么"因惦念工作……"、"为了公司的利益"等的考虑。但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着这种心理,即期待着周围的人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给予肯定的评价。而本人却往往觉察不到这点,只是拼命地工作。若这样持续下去,不久就会给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带来不适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44
标题: 这样转换想法
这样转换想法   
      
  当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焦躁不安的感情时,鳄鱼脑、马脑每次都会兴奋起来,自律神经也必然施行临战体制。这一点,我想已然很清楚了。但,若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下去,身心自然容易疲劳。其结果,免疫力衰退,身体上的有些部位的功能就会逐渐受到损伤,诱发为真正的疾病。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应采取什么方法来预防呢?松田先生建议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以"增强心和脑的功能"。①更加重视、珍惜感情。②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②寓积极的思考于潜意识中,之后则听凭潜意识支配行动。关于上述的①,简而言之,就是要努力成为鲜鱼一般的人、马一般的人。大脑是理性、智能之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即"为善于生存于世所需的脑";另一方面,鳄鱼、马的旧皮质,属"为健壮地生存于世所需的脑"。现代社会的基础是教育,它已形成一种偏重于大脑的体系。但是,若要真正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智能,则必需具有健壮的鳄鱼脑、马脑才能实现。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便可以知道:凡是精力充沛的人,大多食欲、性欲都很旺盛。因而他们很注意自己的食欲和性欲,并努力增强心和脑的功能。关于②和③,若用我的话来讲就是想法的转换。比如说有这样的情况:"明天公司内部举行晋级考试。"这只是一则极普通的信息而已,但由于接受这则来自外部的信息所持的态度不同,其反应也必然大相径庭。当他认为"也许会落榜。若真落榜,那就太丢人了。真不愿意!"的时候,这种感情立即传至自律神经,抑制了胃的活动,食欲便随之减退,夜里也难以入眠。翌日的考试则必将处于最糟的状态。若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即"我已尽了努力了。剩下的只需全力以赴应考就行了。这次倘若失败了,明年再考。"其实,选择权全在于你自己。再举一个例子吧:"部长真讨厌,简直让人受不了。"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部长走过来把厚厚一沓文件放在自己的桌上,说:"B君,这是特急。拜托你了。""我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还要来个什么特急。有那么多人没事干,凭什么就单单使唤我一个人。那个部长准恨我,否则不会这么做的。"--假如抱着这种态度,烦躁感就会加剧,遂成为精神重压。方才自己所做的工作和部长所托付的工作二者必将半途而废。假如这样转换一下自己的想法,即"肯定是那个部长很相信我,所以才单给我安排这份工作。部长虽然没有说,但我若不做,他准不满意。"其结果则迥然不同。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确,转换想法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表和里,积极面和消极面。光看到表面、积极面固然可以,但事物的另一面--里面和消极面也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的。这就是关键之所在,即看你如何来吸取它的积极面。神经质的人往往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在他还未采取任何行动的时候起就已预感到某种不安。这是一个过去常举的例子,想必许多人都已知道了。从前有两个鞋商到沙漠地方去卖鞋。生活在沙漠里的人,谁也没穿过真正像鞋这样的东西。他们看到这种情况后,一个鞋商琢磨着:"这里没人穿鞋,所以鞋肯定卖不掉。"而另一个鞋商认为:"正因为没人穿鞋,所以鞋一定能卖掉。"作为一个商人,我感到:在这则故事中,包含了做生意的奥秘和转换想法的秘诀。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3-29 14:50
标题: 三脑--"鳄鱼脑、马脑、人脑"
  假如依靠饮酒、卡拉OK都消除不了精神紧张的话,那该怎么办呢?原来就不会饮酒、不擅长卡拉oK的人又该怎么消除精神疲劳呢?倘若就此问题反复思索,又会使精神紧张的状态变得更加严重。因而,问题在于需要改变一下战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必须掌握敌人的真相。众所周知,精神紧张是指肉体、精神上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它由我们的大脑负责承受和妥善处理。若对大脑的构造、功能有所了解,也许有可能抓住契机,使精神紧张状态发生逆转。担任劳动卫生顾问的松田育一先生,立足于身心医学,在作为工作单位的产业医、特约医生的工作中有着显著的成绩。松田先生对人的大脑的构造作出过非常独特的解释,甚至连我们这些外行也能懂得,故想在此作一介绍(请参阅登在"日新报导刊"上的"驱散焦躁和烦恼"一文)。首先需知道:在人的脑子里同时存在着三个脑子,分别为鲜鱼脑、马脑,还有便是人脑。所谓鲜鱼脑,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爬虫类的鲜鱼脑子;马脑,即动物的脑子。这两者在人的脑子里也都有。从人脑的构造分布来看,鳄鱼脑(脑干)在最底层;上面的是更加进化了的哺乳动物的马脑;最后只有人才具有的人脑居于马脑之上。鲜鱼、马的动物脑称为旧皮质;人脑称为大脑新皮质。前者虽说是动物的脑子,但也不能等闲视之。人是动物,人源于生存所需的基本作业几乎都由鲜鱼脑和马脑予以完成。从呼吸起直到维持心脏跳动、保持体温、消化食物等这些所谓的自律神经作用,均由鲜鱼脑承担。还有,睡眠、排泄、自我防卫本能等一类动物生存所必备的基本功能也都是由鲜鱼脑予以实现。居于鲜鱼脑之上的马脑,其作用是赋予动物以感情。对动物而言,所谓感情是指:对周围的情况作出判断,然后采取有利于生存所需的恰当行动的一种效率极高的雷达。比如,对面有敌人。马脑必须于瞬息之间作出判断:眼前这个敌人是可怕还是并非如此?是应逃之天天呢还是应与之决一雌雄?倘若这些判断借助于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计算机来完成的话,那就太复杂了。首先,计算机须测量对方同自己之间的距离,比较计算一下对方与自己的跑速,然后再比较牙和爪这两种武器究竟孰优孰劣--还未等以上程序全部完成,自己早被对方吃掉了。真没想到,"思考"竟是一种效率极低的行为。动物是不会做这样慢慢吞吞的事情的。动物凭感情支配其活动。若感到恐惧,则拔腿就逃,犹如脱兔。勃然大怒时则露出獠牙,张口就咬。若在这方面的感情功能很健全,则说明判断大体无误。马是哺乳动物,与鲜鱼不同。说起这种哺乳类,它们是以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狩猎、养育、构成群体的,因而也就自然需要同伴意识、母爱等这些感情。起这方面作用的也是马脑。具体地说,彼此结成伙伴,协作互助。共同谋求生存的动物,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使伙伴之间亲近交融的感情。也就是说,产生渴望在集体中生活的感情;一旦脱离集体便会感到不安起来。这种感情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思慕人、寂寞等这类感情也是为了统领伙伴而从动物时代继承下来的。这也有赖于马脑所起的作用。堂堂正正地居于鳄鱼脑、马脑之上,或者说包围在它们四周的是大脑,即人的脑子。这里被称为理性、智能之座。诸如思考、计划、创造等这一类人所特有的功能,都是通过大脑来实现的。开动人的大脑,创建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的是人自身;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已不能凭借感情行事了。在人类社会中,唯有理性才受到欢迎、称赞;若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粗野的表现。因而,无论公司也好,家庭也罢,在我们的周围总听到说这样的话--你要冷静、理智、合理、抑制自我。其实,人原本就是动物。倘若过于粗暴地处理自己的感情,那么,起支配感情作用的脑子就会感到苦闷,几乎要大闹起来--"你们怎么如此对待我。不要小看我了。"这就是承受精神紧张的状态。于是,日本的薪俸阶层者们也就去小酒店,因为酒精可以使人脑,即大脑休眠。这样,平时受到大脑抑制的马脑便恢复了精神,随即感情毫无掩饰地进发出来。具体地表现为:酒醉后时哭时笑,喜怒无常;甚至平时看去举止十分规矩、谨慎的人,突然会去抚摸在他身旁的女性的臀部。鳄鱼脑、马脑、人脑各自独立地承担起不同的功能。但,实际上三个脑子之间是相通的,互相影响的。身心医学清楚地阐明了这一点。比如说,某店规定翌日为结算销售额的最后期限,可有个营业员直至此时还未完成定额。面对摆满着极其丰盛的山珍海味的他,若在平时一定会狼吞虎咽的,而今天却丝毫不想动筷。那在他的脑海中想着什么呢?首先,在大脑中出现这样的信号:"凭这样的成绩,又得挨部长一顿训斥了。"然后,信号传到马脑,马脑旋即感到不安:"怎么办呢,太糟糕了。" 接着,信号又传至自律神经。自律神经接到信号后立即作出反应:"明白了。情况确实非常紧急!必须设法提高销售额。现在可不是从容地用饭的时候。先别吃饭了。"于是,从胃中将血液抽去,停止了消化活动。于是,作为维持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将糖放入血液之中。大脑中掌管食欲的那部分察觉到放入的糖后,误以为" 刚吃过饭,所以血液中糖分才多的",遂抑止了食欲。以上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一连串活动,就发生在烦恼不安的营业员的大脑之中。这就是最初受到的精神紧张的打击。倘若长时期受到这样的打击,就会导致胃溃疡、胃穿孔等症状。
作者: malloc    时间: 08-3-29 23:29
很实用!谢谢分享!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4-10 16:26
是啊,感觉森田真的很实用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4-10 16:35
标题: 人际关系的根本--"不即不离"
  "欲接近情人,却又不好意思接近,于是这两种对立的心理便产生抗衡作用。我将此取名为精神的拮抗作用或为调节作用。这两种相对立的心理,其双方越是激烈、强大,则精神的能动作用越为旺盛。那些一味地为神经质者的思考方法,或错误的精神修养所驱使的人,一方面竭力地否定、抑制自己恐惧心理、羞怯心理,另一方面又无情地鞭挞自己那种想接近对方的欲望其结果,精神的能动作用反而变得萎缩,失去均衡。这些人为了想使自己不感到恐惧,便极力地虚张声势,以至顽固不化。另一方面又硬想要接近对方,所以一点也察觉不到此举会给对方带来什么麻烦,最后竟变得厚颜无耻,不顾脸面。与此相反,在这两种的心理互相对立,产生抗衡作用时,即使去接近对方,也要避免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保持"不即"的状态。在对方高兴时便去接近,在对方感到麻烦、为难时则稍作回避。另一方面,因为抱有接近对方的欲望,所以即便一时回避也不要总不接近,而是应极巧妙地捕捉时机,如略微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或对方有空暇,然后随即上前接近。这样,即为保持"不离"的状态。换言之,既非纠缠不放,也非避而不见,在战略上要灵活机动,这样便能收到极为适宜的效果。即保持所谓"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那么,这两种因为互相对立而产生抗衡作用的心理,其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上进心,一心想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通向自觉和醒悟的道路》,森田正马著,水谷启二编,白扬社)。上面引用了森田先生相当长的一段原话,森田先生把搞好人际关系的真髓归结为不即不离,即为既不纠缠,也不远离的状态。我以为先生的这一准确而深刻的分析,阐明了这种心理上的构造。在与别人相处时,要做到不即不离,说到底是一个距离能否保持得当的问题。因距离择取不当而贻误人际关系的事例相当不少。若举一个最易明白的例子,则莫过于恋爱时的情况吧。假定喜欢某一女性,遂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同时希望对方也对自己表示好感。我在"积极的言行"一节里已经提及,若隐瞒自己的感情,则最终也无法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虽说如此,但纵然不顾一切地到处追寻对方,恋爱也不会取得成功的。行动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相距的尺度,反而会丧失重要的东西。犹如森田博士所分析的那样,正因为自己存在着抗衡的心理,所以才懂得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取得平衡。有关恋爱的话题姑且不论,在公司这个集体中,能否巧妙地又恰如其分地保持与人的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只是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上司,并对这位上司言听计从,无论什么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反过来,却不去自己所厌恶的那个上司的地方,甚至理应汇报的事情也置之不理。另外,有的上司凡有什么事,总是找自己喜欢的部下去办。在公司或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这两类人存在,那人际关系必定会出现裂痕,进而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派系。这最终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人都有好恶,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的确,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总让人讨厌,无法产生好感。但是,将这种感情直接发泄到对方身上固然不好,可是,一味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没有必要勉强地去喜欢对方,而是仅从一个合格的社会人①的立场出发,作为同一公司的职员恰如其分地致以最低限度的问候,那么就能自然地保持好不即不离的距离。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4-10 16:46
不论做什么事,重要的是需有信念。即便制定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也需建立在坚信现状会在某种程度上持续下去的基础上当然还要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即纵然发生变化也是在可能预测到的范围内的变化。信念固然很重要,但假如一旦成为某种固定观念就危险了。若过分地相信:这将是如此发展,将是这样的结果。那么,当事态朝着与自己预测的不同方向发展时,就很难应付得了。佛教中有"诸行无常"的说法,意谓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今天还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也许明天已成白骨。这也就是所谓"前途莫测"。倘若这样说,年轻人也许会感到太夸大其辞了吧。其实不然,只要稍稍考察一下历史,就能理解: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例如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也是如此。直至在其崩溃后才有经济评论家对其作出说明和分析,说:"那是泡沫经济。既然是泡沫,当然很快消失,毫不足怪。"其实,在日本泡沫经济繁荣时,向公众大肆宣传购买土地和股票将会带来多大利润的,也正是这些经济评论家。事实上,当时我们也相信地价一定会上涨;即便股票价格有所下跌,"稍稍损失一点点"也不在话下。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随之而来的激变竟会危及到金融机关的存在。生存在变化如此激烈的社会里,该采取怎么样的应对措施呢?--对此,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灵活的头脑"。"森罗万象,当处于变化之中。"--这一句话似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要抛弃固定观

念,保持那种能应付任何变化的灵活的头脑。即便在公司职员的生涯


中,有时那些根本无法预测的情况,不知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突然就出现了,如"某日,因公司的企业方针突然更改,新的企业将关闭";"接到人事调令,调到子公司任职";"因与外国企业合并,被派往海外工作";"发布了难以想像的削减经费的命令"; "自己信赖的上司突然去世"等,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所谓职员的生涯,也就是随时准备应付这类突如其来的事情。森田博士有一句很具代表性的话:"服从自然,顺从境遇。"意即:纵然自己以为"应如何如何"并定出计划,做好准备,若情况变化,或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则计划顷刻间成为一纸空文。当然,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作出最大的努力。若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仍未奏效时,那就不必总拘囿这一计划,而需要有一个"心的转换",即考虑新的方法。换言之,需保持灵活的头脑。这里所说的灵活的头脑,当然不仅在日常的工作上,就是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我在任尼齐伊副总经理时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顽固不化,一意孤行的人。在工作上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放心不下。如会议开始的时间、业务报告的提出时间、听取报告的时间等,即便有一分钟的差错也会坐卧不安;最后,我甚至顽固到连吃饭的时间都作了规定:午饭在中午,晚饭安排在晚上八点。在其他时间,即便总经理来约我也断然拒绝。而且,我深信自己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想来,简直是个名副其实的缺乏灵活性的样板。虽然过去的时间已无法挽回了,但,假如当时的我不论在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都能更加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的话,那么也许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吧。我就是在家中也同在公司里的做法一样,相信自己所做的"绝对正确"。所以,从没有平心静气地听取妻子的劝说,体谅孩子的心情。在妻子和孩子的心目中,我一定是个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冷冰冰的老头吧。近日,我通过神经症的折磨后才注意到保持头脑灵活的重要性,并深感自己身上存在的许多不足。总之,今天已是人生已80年为计的时代了。孩子长大、自立,结婚建立家庭后夫妇二人的生活至少还可以持续约20年以上。贝原益轩说过:"乐余生而终此身为好。"确实是这样吧。无论做工作或是在家庭,都要学会保持心胸的宽容和灵活的头脑,唯有这样才能对周围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作者: 宛小童的十二月    时间: 08-4-10 16:51
标题: 关于顺应自然的生活
我前面,我多次使用了"神经症"这个词,乍一看很容易明白,然而却是很难把握的一个词,或许还会给人一种古旧的感觉。这种"神经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神经症,是指由于心理上的构造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或身体上的,或二者兼有的功能性障碍固定下来的状态。"(东京慈惠医大名誉教授高良武久博士语)。具体地说,它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如大西先生和我所患的肠胃神经症,以及失眠、头痛、眩晕、肩酸、心悸亢进、不安发作、对人恐怖、对肮脏恐怖、乘车恐怖等。我想,无论谁都会有过以上所列举的一种或两种症状的亲身感受吧。也就是说,神经症不但没有什么古旧之感,反而是被称为"精神紧张社会"的现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症状。浜松医科大学大原健士郎教授(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也曾指出:"来内科就诊的三分之一患者,均与精神创伤性疾病有关。"有相当多的人和我过去一样,并不知道真正的病因,而去医院看病求药。森田疗法是治疗神经症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疗法。它科学地阐明了人固有的欲望和不安,以及感情方面的构造等,可以通过"顺应自然"的行动来治愈神经症(森田正马把适用于"森田疗法"的神经症称为神经质,高良武久则称其为神经质)。"顺应自然",其实是一句涵义很深的话。以我自身为例,在为了做一个"理想的营业部长"而不辞劳苦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这样一种心情:"渴望别人称赞自己:冈本真不愧是个创业者,干得非常出色。"、"希望受到同事和部下的尊敬。"、"总想让每个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好人。"……。因而,我竭力掩饰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只将自己身上压上一副"理应如此"的自我防卫的精神重担。正是由于上述心理上的纠葛以及因担心肠胃病变而引起的疑病症、精神交互作用(指由过分的注意和病觉二者构成的恶性循环)三者的交缠,其结果必将导致心理和身体间的失衡,其症状表现为食欲急剧减退。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写在"森田疗法"中的对于性格的分析,犹如在明镜中看到自己一般。易患神经症的人的性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自我内省型(小心谨慎,性格内向)②执著心强。③感受性强,性格属相杞型。④完美主义(具有强烈的生之欲望)上述所有的特征,无一不符合我本人的实际情况。人,就是这样,即便自以为了解自己性格的人,也很难做到客观地、毫不掩饰地认识自己。我自与"森田疗法"邂逅后,完全解除了自我防卫的思想重负,这时方始得以真正地认识自己。现在,我在担任尼齐伊咨询顾问的同时,还兼任财团法人精神保健冈本纪念财团的理事长。我在长达40年的商人生涯中,虽说历尽了无数波澜和险境,但这一点是可以断言的--我冈本有今天,完全有赖于众多卓越的前辈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但,我引以为憾的是:我若能更早一些相遇"森田疗法",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话,那么也就不致于给前辈和同事们,以及朋友和家属带来如此多的麻烦了吧。在这样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高度信息化社会中,人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便是即将迎来的21世纪的当代日本。它对公司职员来讲更是一个严酷的世界。商业战场,犹如使人感到精神极度紧张的汪洋大海,若肩上背着沉重的自我防卫的精神重负,这就意味着他将随时都会溺水而亡。
作者: anpuzun    时间: 08-5-10 18: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