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噩梦醒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打印本页]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0:49
标题: 噩梦醒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笔者几乎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翻开本书的第一章,你将看到一个在生与死边缘上徘徊的悲哀心灵的震颤......

  世界是美好的,但不属于我的;死亡可使我得到解脱,但又不忍抛弃双亲和妻儿。活着很难,但自觉得死更难。

  本书第一章向读者展示一个令人辛酸、生离死别的场景,凡是读过第一章的读者都是满含同情之泪不忍继续卒读,都会向我发问:是什么造成你那样痛苦,你为什么要逃避人生和责任?

  是抑郁,是可怕而又神秘的抑郁。由抑郁而引发的自杀,对常人来说,又是人类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的过程。

  为了不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为读者选购此书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笔者把此书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地作了摘要。

  惊人的数字

  自杀是世界各国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每年死于自杀的总人数在14万-16万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至少有400人采用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实际情况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数字,有许多自杀者选择出走后自杀或伪装成意外事件,使自己活着的亲属不至于感到窘迫。再有,活着的人也想掩盖死者自杀的真相,因此,有关专家估计实际自杀人数大大高于这个数字。专家预测,有自杀心理的人要高于实施自杀行为的人至少在8倍以上。

  双重的悲剧

  自杀是所有死亡原因中悲剧色彩最浓的、最具刺激性的双重悲剧。其他引起死亡的原因都是死亡主体无法避免的,百自杀则是死亡主体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既毫无必要又令人惋惜。自杀不仅是死者的悲剧,也是生者的悲剧,自杀给亲属留下的痛苦,大大超过其他死亡给亲属留下的痛苦,使活着的人追悔、内疚、自责、沮丧和迷惑,甚至是愤怒。

  抑郁症患者占自杀人数的52%

  在自杀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患抑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和人格障碍等精神病症的人自杀危险更高,专家统计自杀者中有一半以上是抑郁症患者。

  你知道这些知名作家都是怎样死的吗

  美国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前苏联田园诗人叶赛宁,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毁灭》作者亚·法捷耶夫,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现代作家王以仁,诗人朱湘,台湾女作家三毛和当代作家徐迟这些中外知名作家都系自杀而死,他们为什么自杀,书中将向你披露。

  你了解抑郁症吗

  抑郁症在情感上主要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言语减少和动作减少;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三自”,即自卑、自责、自杀。你如果想获得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如怎样发现和识别抑郁症?如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怎样与患抑郁症的亲友生活?请看本书。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想要自杀?

  抑郁症患者果真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吗?为什么要自寻死路呢?自杀前的心态怎样?还留恋人生吗?怎样有效地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

  怎样预防抑郁症

  抑郁症是怎样形成的?抑郁症的形成和个人性格有哪些联系?你属于何种气质的人?社会环境对抑郁症能起到哪些作用?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心理的标准是什么?您知道这些吗?

  真实是本书的生命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抑郁症患者自己写的关于抑郁症的书,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学家很难从这个角度探寻抑郁症患者患病时的内心世界的。我在这本书中真实的记录了我――一个抑郁症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它是用生命和泪水写成的。是社会和亲人的支持使我摆脱了困境,走出了抑郁这个神秘的怪圈,本书是我对社会予我以涌洋之恩的滴水回报。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0:50
标题: 第一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
——抑郁症患者在生与死边缘的心态

  古往今来,人前为了追求健康和生命,想尽办法锻炼身体,寻医问药,探索养生之道以延长寿命。一部人类医学史,就是同各种疾病斗争并逐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历史。人和寿命在不断地延长。有些人得了“不治之症”,有些人身体致残了,却仍然与死神抗争,与命运抗争,顽强地生活。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每个人只能得到一次。”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被牢牢地禁锢在病床上的情况下,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光辉著作。这部书自问世以来,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生活的海洋中,勇敢地生活、拼搏……。存在决定意识,人,一旦丧失了生命就意味着丧失了一切,尽管有些在别人看来得很艰难,但是大多数人都确认:“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啊,只要还活着,就会有希望,有幸福。人间正道,沧海桑田。可是,在这为健康和长寿而奋斗的主旋律外,不时地传来一些噪音,世界上每天几乎有上万人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于一般人来说,“自杀”确实是个不解这谜,当人们每每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时,很多人会说:“真是想不开,为什么不好好地活着,干吗去找死呢?”

  凡是自杀者,一般都有一个诱因,有些人听到某某是由于什么什么原因而自杀的,都不解地问:“怎么,因为这点上事就不想活了呢?”

  在这里我引用一例自杀的案例。沈阳市某厂的一位青年工程师,他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自学,获得了工程师的职称,自尊心、上进心极强,工作积极肯干,多次被评为该厂的先进工作者。厂里又送出国学习。回国后,他急于求成,总想搞点发明创造,不辜负厂里的期望。同时,由于组织上送他出国学习,使他自己在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深感应当拿出点成果,给全厂职工看一看。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赞成精神抑郁,一时拿不出成果,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投河自尽了。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那时我还没有患抑郁症),也认为他的自杀是个谜,并责怪他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

  高峰强、王本法的译蓍《自尽者之谜》的前言中写道:“自杀,断然也却自己的一生,往往是人在绝望时的惟一逃避方式。尽管死者一了百了,但自杀者的亲属心头却阴影重重,疑云密布,他们常常不明白死者为何要这样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自杀者面临的困难并不是走投无路,自杀者的心理状况对普通人来说是个猜不透的谜。”

  当我患抑郁症病愈后,这个谜终于让我揭开了。我病愈后,找到了刚才提到的那位自杀的青年工程师的弟弟,告诉他,你哥哥所以自杀,是因为他患了抑郁症。我把抑郁症患者患病时的心理特点向他讲了,他如梦初醒。

  凌怀本、马喜真二位先生在《从海明威之死谈起》这篇文章中指出:“有人对118名报过量药物恢复后的男女进行调查……52%是为了摆脱自己那可怕的精神抑郁。”也就是说因患抑郁症而自杀的人数占自杀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那么,是否患抑郁症的患者都想自杀呢?是的,一般较严惩的,急性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自杀意念,而且该的自杀率是比较高的。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茨伯杰所著《自尽者之谜》中指出“15%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因自杀而死亡。”重庆市第一精神病医院主任医师乐晓坡在《一例抑郁症患者的惨死》这篇文章中指出:“本病的自杀率很高,约占10%左右。”

  我就是患了抑郁症而产生自杀意念的,也曾有过自杀预演,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是亲人及同志们把我从生与死的边缘拉了回来。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产生可长达几天、几个月,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一般也要经过几个小时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前世界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容国团在自杀前,在树下徘徊了10个小时之久,树下扔满了烟头。可见他自杀前矛盾重重、犹豫不决的心理。我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也经过六七个小时的思考,此间所思所想,虽然不好说能概括所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动机,但也颇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心态。

  1991年4月8日,这一天将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准备(自杀意念的产生以后将有专章记述),终于狠下心来选择这一天结束我的生命。

  早晨起床后,认真地洗一次脸(患病期间洗脸、刷牙从不认真),然后刷牙、刮脸。把家房门的钥匙及另一把自行车钥匙(这把自行车钥匙是4月7日新配的)放到写安台的台历下面,然后和儿子一起草草地吃了早饭(妻子是零点才下班故没有和匀们一起吃早饭),饭毕,儿子背上学。这时,我望着我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儿子,望着我即将要遭到少年丧父的儿子,虽然心已麻木,也如刀绞一般疼。儿子啊,你即将要承担这人生三大不幸之一――少年丧父的不幸。让我再多看一眼我的儿子吧,天真无邪的儿子啊,此时,你可知道你的爸爸即将离你而去吗?失去了爸爸你今后怎样生活啊。尽管这样悲哀和痛苦,但我没有眼泪,我的心啊,痛苦得已近麻木了,就在儿子背起书包就要走了的时候,我又喊一声儿子的名字,然后拿起梳子给儿子最后梳理一下头发。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1:17
我的反常举动让妻子看到了,因为我平时是不给孩子梳头的,同时,自患病以来,我也不亲近孩子。妻子生气地对我说:“你想寻短见怎么的?”父亲很生气地责怪我妻子说:你怎么还提这个呢?父亲的话大意是这样,我也没听肖,也记不清了。现在,回过头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我自患病起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死”,什么时间“死”,怎样的“死”,并不在于别人是否提醒。当时我的自我感觉是无路可走,好像只有“死路”一条了。别人说不说这样的话对自己影响不大,对于“死”,早已考虑多次了。自己虽很少提到“死”,但日常的言行早已表示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了。

  穿好了风衣,拿起手提兜,我走出了家门,把装有暗锁的房门带上。我回头凝视一下房门,凝视了一下我的家。我不能再打开这个门了,因为我已经把钥匙留在屋里了;我再也不会了回到了这个生活40年的家了,因为我已下决心要离开这个一点也激不起我生活欲望的世界了。

  爸爸、妈妈啊,您们养育了40年的儿子就要和您不辞而别了,不能给您们养老送终了。妻子啊,我们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生活了13个春秋,你的丈夫就要离你而去了。儿子啊,才不满12周岁的儿子,你曾经给爸爸带来了多少欣慰,在你身上凝结了爸爸多少心血,爸爸又对你寄予多少希望啊,爸爸希望能把自己当初无比灿烂的“梦”在你身上成为现实啊!

  儿子啊,是你把爸爸和妈妈的心连接起来,你是爸爸和妈妈在生活中的第一共同点,那就是对你的爱和希望。你的降生给我们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啊,你不知道,你的名字“锐”是爸爸没结婚之前就想好了的。“锐”的含义是:意志坚强,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爸爸的怀疑有软弱的一面,爸爸多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刚强的男子汉啊。

  记得在你降生百日那天,爸爸给你拍了一张“百日留念”,是在家里屋内给你拍照的,屋内光线较暗,因怕刺你的眼睛百没有用闪光灯,曝光速度较慢,你生来就活泼好动,又特别爱笑,给你拍的照片有点虚,爸爸把你的照片放大了好几张,爷爷在你的照片背面提了一首诗:“侯家新增一代人,锐意成材贵在勤,百炼千锤功业就,岁寒松柏喜逢春。”这是一首藏头诗,字头组成了“侯锐百岁”。爸爸曾认为你是幸运的。当你降生后,爸爸看着你那甜甜的脸,看着你那一双大眼睛――这明亮的心灵之窗,何等高兴!爸爸非常喜欢大眼睛的孩子,而你恰恰长着一双大眼睛,爷爷如愿以偿了。

  爸爸非常喜欢口齿伶俐的孩子,为了锻炼你的口齿,在你呀呀学语时,爸爸教给你背的第一首歌谣是一首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你学走路早,刚满生日就会走路,你说话也早,刚满生日就能说比较完整的句子,18个月时,就能背诵几十篇唐诗宋词。两周岁时,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诗你都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至今还保存着你背这首诗时的录音带。爸爸教你背的第一散文是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爸爸希望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懂权谋而不用。爸爸教你的第二散文是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希望你将来能做一个像范仲淹那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胸怀的人啊!

  你出生后没有母乳,为了使你健康成长,尽量不喂你奶粉,而是尽力买鲜牛奶喂你。70年代末,市场上商品还很匮乏,爸爸就骑自行车到乡下给你买鲜牛奶。每天早晨,无论寒冬盛夏,风霜雨雪,从不间断。晚上,当你饿的时候,你的第一声啼哭就会把爸爸唤醒,妈妈哄着你,爸爸马上起床为你热牛奶,无论怎样辛苦,爸爸从不感到累,从不怕麻烦。爸爸曾深有体会地对朋友们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是在忙碌之中。”

  “养不教,父之过。”为了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爸爸买了《让你的孩子更聪明》、《家庭育儿百科全书》等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你不到4周岁时,爸爸就送你进了幼儿园,在入园开学典礼上,爸爸代表新入园的儿童家长讲几句话。当时,爸爸引用了一位诗人为一幅儿童照片的题诗,在这里,请诗人原谅,我不记得是哪位诗人写的了。诗的大意是:

  在我们过去的岁月里,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些损失;

  追回损失的惟一办法,  

  就是把希望寄托给未来, 

  未来,不是很抽象的,

  那是非常的具体,

  就是我们的兄妹、子女及所有的幼小者。

  只要我们心里有他们,

  我们就会失而复得,

  我们就会有希望,有音乐,有花朵……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1:17
在你身上寄托着爸爸的希望和几乎是全部的爱。爸爸是多么爱你啊。爸爸不止一次对你说:“我们是平等的,我是你的父亲,同时也是你的朋友。”爸爸无论工作学习怎样忙,总是尽量抽时间教你背诗歌,讲故事,做游戏。爸爸从没有打骂过你,只有一次因为你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生气地把你推倒在沙发上,但事后爸爸还向你承认了错误。你还没有长大成人,爸爸还没有尽完自己的责任啊。为什么爸爸这样地残忍地扔下你、你的妈妈、你的爷爷和奶奶,离开你们先走了呢?儿子啊,原来的爸爸是多么热爱学习、工作和生活啊!在患病的150个日日夜夜里(从患病时起到确定自杀日期这段时间),每天24小时不停地思考,我为什么一切欲望都没有了呢?为什么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激不起我的兴趣呢?原来的我是多么喜欢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爱他了呢?我收回了我那呆滞的目光,慢慢地推着自行车离开了家。

  我到了工作单位后,环顾一下办公室,先打开了办公室的抽屉,把早已准备好的300片利眠宁装到一个药瓶里,揣进上衣口袋中,然后又打开仓库,取了一条捆绑办公用纸的绳子。在我患病之初,就感到特别厌世,没有能力和兴趣在世界上生活,十分希望患脑溢血、心肌梗塞之类的病突然死去,或突然飞来外来物把我击死。那时,认为只有“死”才是最好的归宿。当时,每天都吃不下饭。有时饿了一天,晚饭有时能勉强吃上几口,然而过了一会儿,也都一口一口吐了出来。后来,发展到严重程度,连喝的水,吃的药片都往外吐。晚上,整夜睡不洋觉,尽管这样,我也不想去治病。我时时在想,为什么要活着,死了多好啊。在亲人的“逼迫”下,我才同意去治病,初诊就确诊出是抑郁症。自患病以后,我就时时想自杀,在什么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想到了“跳楼”,但万一摔不死致残怎么办?况且,凡是有高楼的地方人都多,这种死法影响太大,社会影响不好。也曾想到“撞车”,这样做也有撞不死致残的可能,况且也给司机及有关人员带来灾祸和麻烦,死了还要叫人骂,也不可取。“投河”的死亡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但衣服弄得湿漉漉的,死后还得用人捞,也会产生很不良的社会影响。也曾想到“自缢”,又有些厌恶“吊死鬼”这个词,又想到死后会有人用“上吊”和“上调”这个谐音讽刺我。也许有的读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当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会怕自己已经听不到的闲言碎语吗?是的,这就是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想自杀时的心态。笔者在后面将要详细记叙抑郁症患者“自杀”之前的心理活动,最后,我选择了服“安眠药”自杀的方法,认为这个方法是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

  为什么我选择了这种呢?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记叙一名中年男医生与一名刚从医学院毕业不久的女医生婚外恋的悲剧。这名男医生因与这名女医生“相见恨晚”和“爱而不能结合”,人而对生活推动了热望,心情抑郁,最后他在宿舍中服了300片安眠药,永远地长眠了。我想,作为一名医生,他一定会知道服多少安眠药是使人致命的“最佳量”。

  我是1990年11月初病情达到严重程度的。那时,自己时时刻刻想到死,但是,最好是主观以外的原因致死,不选择自杀这种方式,因为这是弱者的选择。当时,我认为“病”是好不了了,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患的是“心病”,没有能治疗“心病”的药,我一定会饿死或困死的。在家人的“逼迫”下,经过多方就医,吃了饭后不吐了,不服安眠药也能睡觉了。既然不能“病死”,那就自杀吧。自己要尽量把这种不幸减少到最低限度,然而,又清醒地告诫自己,即使是要死也要等到过完新年和春节,不能让家人在节日期间过于悲痛。

  方法和时间确定下来了,又确定了“死”的地点。为了不让亲人和他人看到我的悲剧,地点确定在外地,准备长眠于荒山野岭中。我缺少这方面的医学常识,不知服安眠药自杀的人真像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服了300片安眠药他永远地长眠了”,还是服安眠药后要有一番痛苦的折腾,我不了解。如果是后者,我可在荒山野岭中尽情地“折腾”,不至于有人来救,可以顺利地达到死的目的。在决定自杀的前几天,我认为没有必要留下的东西都销毁了,在单位把办公室的抽屉也整理好了。1991年4月7日是星期天,我又上街配了一把自行车钥匙,准备出走时把自行车钥匙留在家中一把。我每天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如突然不骑自行车会引起家人的怀疑。既然选择了服安眠药自杀,为什么还要准备绳子呢?对于“死”,我作了充分准备,万一服安眠药不能速死,就用绳子自缢,以增加“保险系数”。

  我静静地坐一会儿,想和科长说几句话,也想把办公桌抽屉的钥匙留下,由于屋里一直有人,再加之如果真这样做了,怕在这个非常的时间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被科长看出来而影响我的“计划”实施。稍坐一会儿,拿起提兜,环顾一下办公室,便不辞而别了。为了保证300片利眠宁顺利服下去,又到商店买了两筒易拉罐饲料和两个面包。为什么要买面包,我接受了法国著名画家高更没有自杀成功的教训,高更服毒自杀时,胃里很空,胃受不了刺激,药都吐了出来。到火车站后,买了一张13时56分到石桥子的车票。我为什么要选择石桥子这个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有山,如果“运气好”,能找到一个山洞,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服了药,也不会有人来救,便可以“顺利”地离开这个世界,不麻烦任何人。

  买完车票后,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我在生与死的边缘上一圈一圈地徘徊,思想在激烈地斗争。当时,我的心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茨伯杰著的《自尽者之谜》中说的那样,当时的我“主观的自我被一分为二。一方面有个渴望活下去的‘我’,另一方面则有一个‘嗜杀者’的我”(想自杀的我)。渴望活下去的‘我’说:“难道你就这样狠心扔下你年迈的父母,使他们随老年丧子的巨大不幸,你还没有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还没有为他们养老送终,在读西晋人李密的《陈情表》时,你不是十分钦佩他‘孝’的精神吗?李密的精神你学到哪里去了呢;你难道这样狠心扔下和你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妻子啊;你又怎么能这样狠心扔下你那未成年的儿子啊,使他承受少年丧父的巨大痛苦的三大不幸都将降落到你家,你将是你们家的千古罪人。”

  “你不是读过司马迁的《报行安书》吗?‘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和也。’在读《报任安书》时,你不是把这面话段背下来了吗?用古代先哲的事迹鼓舞你自己在生活的海洋中嬖波斩浪、扬帆远航吗?你不是曾在文稿中鼓励残疾人要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期特洛夫斯基、《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当代保尔张海迪为榜样,用他们的残疾之躯,勇敢地扬起生活的风帆,为社会作贡献吗?当你鼓励他人要具有这种精神时,为什么不能鼓励自己呢?”

  另一个想要自杀的“我”说:“你不是想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话鼓励我活下去吗?我也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鼓励我活下去吗?我也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说明我此时的心态,以求得你的理解。‘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人之常情是贪生怕死,罹父母,顾念妻子儿女。至于那结被义理激发起来的人不这样,那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现在‘活’对于我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我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哀募大于心死啊。虽然我现在还活着,但是我的心早已死了。我是一个最无能的人,不能工作,没有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对上不能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对下不能对子女尽抚养教育的责任。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他的著作《天演论》中高度概括了自杀界的发展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存的竞争中我是弱者,不适应社会生活,我本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与其活着慢慢地受罪,不如不惜阵痛离开这个世界。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1:18
美国当代作家海明威在1961年7月2日凌晨,口含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前,他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死亡只有拖延时日,痛苦之至,令人难堪这点上才是坏事。’死亡,对于死者来说是一种解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我这样地走了,是不是太自私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和女婿拉法格于1911年10月也是用自杀告别世界的。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亚曾这样说:‘他们死了,作为无神论者自杀了,因为年老失去了斗争所必需的力量。’我之所以要自杀,也是因为推动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在历史上,在现实的社会中,不同的阶段、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死’有不同的理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生与死的观点是:‘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如鸿毛,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对生与死的看法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元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他却选择了后者。变法失败后,他本来有时间、有机会逃到国外,他却没有走。他要用自己的血教育后人。他说:各国变法都是从流血开始的,中国变法尚无流血的,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在《狱中题壁》诗中反悔了他决心为变法而死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仁人志士对‘死’的观点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重如泰山’。海明威、莫泊桑,他们自杀是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劳拉、法拉格双双自杀身亡,因为他们觉得再活下去已元多大意义了。我们汉民族偏偏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我却不这样看,记得我在患病前,一镒和他人讨论安乐死的时候,我是赞成安乐死的。我说:‘等到我病入膏肓不可药救的程度时,我不着受罪,我申请安乐死。’(抑郁症患者也认为自己不可救药,但这完全是主观感觉,在以一几章里将详细叙及。)一个人有生的权利,也应有死的权利,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生,不想作人杰;死,也不准备作鬼雄。我是没有能力活下去啊。”

  在等火车的两个多小时中,我的大脑一刻也不有停止过思考,想“死”,这是我患病5个月不停地、反复思考的问题,然而今天,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我还是这样的矛盾,这样的迟疑。可见,‘生’,人们对它是多么贪恋啊!“死”又是多么不容易啊“此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自杀前在树下徘徊10个小时之久的心情了。

  开往本溪方向的车检票了。我随着人流,迟疑地、缓缓地步入站台。多亏那天旅客产少。我是最后一个上的火车。那节车厢的门正对着火车站候车室,望着火车站大厅,心如刀绞。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再最后看一眼家乡吧。当乘务员即将关上车门的一瞬间,孩子失去父亲后悲伤的样子出现在我的眼前,姐夫揭露我有自杀心理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父母是大伙的,你可以不管,孩子可是你自己的,你可不能不管。”对孩子的责任感和渴望生存的动机和力量又驱使我跳下火车。

  我缓慢地走出站台。此时,想自杀的‘我’对渴望活下来的“我”说:“下了几个月的决心,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又改变了主意。现在,你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怎么能活下去呢?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失去‘希望’和‘爱’时,他就无法生存在世界上。现在,在佻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爱和希望。正如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去;有的人死去,他还活着。’你现在虽然还活着,但你的心早已经死了。‘我’还要重复刚才说话,与其这样艰难地、苟且地活着,不如早些、快些死去。正如圣经中讲的那样,人在世上客旅,是寄居的。‘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所以,基督教徒把‘死’叫做回归,回到了家乡,真正做到了视死如归,《赞美诗》是这样赞美死亡的:

  月有圆缺明暗,常显主恩,

  人有生离死别,情同古今;

  生死皆有定期,由主带领,

  寿满挽留不住,恩光指引;

  何必见物思亲,与主更进!

  何必触景伤情,幸福无垠……

  《赞美诗》还把‘死’看作睡主怀中:

  睡主怀中,何等清福!

  从未有人醒来哀哭,

  清净、安宁、和平、快乐!

  不受任何敌人束缚。

  睡主怀中,何等甘美!

  四周惟有温柔的爱,

  醒来尽可放心歌唱,

  死亡已失去旧日权威。

  睡主怀中,何等平安!

  醒来定能蒙福无边,

  救主才能彰显之日,

  再无忧愁、福患、艰难。

  睡主怀中,虽离亲族,

  醒后相逢更加欢乐,

  睡主怀中,无穷清福,

  从不有人醒来哀哭。

  “你再想一想《苏格拉底的辩护词》,这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临死之前的申辩,你就会坚定离开这个世界的决心。

  ‘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死亡,就会发觉有绝大理由相信死亡是件好事。死亡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或者完全没有知觉的虚无状态,或是人们常说的一套,灵魂经历了变化,由这个世界移居到另一个世界。倘若你认为死后并无知觉,死亡犹如无梦的安眠,那么死忘真是无可形容的得益了。如果有人要把安恬无梦的一夜跟一生中其他日子相比,看有多少日子这一夜更美妙愉快,我想他说不出有多少天。不要说平民,就是显赫的帝王也是如此。如果这就是死亡的本质,永恒不过是一夜。倘死亡一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只是迁徙到另一个世界,那里寄居了所有死去的人,那么,我的诸位朋友、法官,还有什么比这样来得更美妙呢?假若这游历者到达地下世界时,摆脱了尘世的审判官,却在这里碰到真诚淳朴正直的法官迈诺、拉法门塞斯、阿克斯、特立普托马斯,以及一生公正的诸神儿子,那么这历程就确实有意义了。如果可以跟俄耳浦斯、廖萨尤斯、赫西亚德、荷马相互交谈,我愿意不断受死……’

  ‘法官们啊,不必为死亡而感到丧气,要知道善良的人无论生前死后都不会遭恶果,他和家人不会为诸神抛弃。快要降临到我身上的结局绝非偶然。我清楚知道现在对我来说,死亡比在世更佳。我可以摆脱一切烦恼。’”

  想到这里,想要自杀的“我”决心更大了。这时两个“我”合二为一了。

  我又看了一下车表,准备乘下一趟15时零5分沈阳――丹东的火车出走去寻找我的归宿。

  下定必死的决心后,我痛苦到麻木的程度。我并没有《睡主怀中歌》描写得那样“睡主怀中,何等清福”的感觉,我也不像苏格拉底那样“相信死亡是件好事。”我之所以走这条路,诚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啊。

  我在火车站周围徘徊着,大半天了,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此时,也不知道渴,也不知道饿。我看一下手表,14时30分了,再有35分钟我就要离开这里,离开这个世界了。这时,一辆从我身后开过来在我身边停下了。科长和科里的同志把我拉上了车,从生与死的边缘上把我拉了回来。

  尽管我内心世界的“两个我”还在格斗,我还是依从了同志们的安排。

  一场悲剧避免了。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1:20
标题: 第二章 煎心日日复年年
读完第一章后,读者也许会问:“当时你主里这么明白,为什么自己还要往绝路上走呢?”

  就一般的自杀安全来分析,有的人自杀是由于走投无路,没有办法,通常情况下是罪犯,有的人自杀是为了一种追求,一种道义或,壮志未酬,不愿苟活下去,通常多是英雄或殉道者。但一般人的自杀多半则是认为活着比死难,不愿意随或忍受生存的苦难。

  而抑郁症患者自杀,则是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活在世上,或是活着对自己一点意思也没有,唤不起一点生活的乐趣,时时刻刻处于抑郁之中,是对人生或人生责任的逃避。

  在病中,一位爱好文学的朋友来看我,他对我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患的就是慢性抑郁症。”我多次读过《红楼梦》,林黛玉抒发她心境的《更香》一诗是比较熟悉的,而且还能背下来。这首诗恰切地反映了林黛玉的抑郁心境: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其中“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两句诗,十分形象地反映了林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忧郁心境。用这两句诗来概括抑郁症患者的心境,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林黛玉写此诗时,还不能说是患了抑郁症,只能说是一种抑郁心理。因为从后两句诗中还能看到她还有振奋进取的一面。“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在这两句诗中,她还告诫自己,对流逝的光阴应珍重爱惜,风雨阴晴不定任它变化更迁。这种珍惜时间,无所畏惧的生活态度是忧郁症患者所不具备的。

  然而《红楼梦》到了第八十三回时,林黛玉已由抑郁心理发展为抑顾症了。书中写道,王大夫诊完脉后说道:“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这病日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抑郁症患者几乎看不到一丝光明,人生的道路几乎是荆棘载途,仅看到困难,看到阴暗的一面,并无限夸大困难、阴暗的一面,并无限夸大困难、阴暗的一面,并任意设想困难,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真可谓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这章中,笔者谈了自杀前的心态。那么,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这条路呢?一般的自杀者多半是无路可走,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选择自杀的。抑郁症患者的逻辑思维,认为自己也是无路可走了,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抑郁症患者一般看上去是“明白”的,但是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是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所在,就是自我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重大失误。尤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严重的自卑。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发现,自卑情绪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

  《老子》三十三章有段精辟的论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已者强。”这段话的意思是,能够正确认识他人才能和缺点的人叫做有智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和缺点的人叫做聪明;能够战胜别人的人中做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叫做坚强。患抑郁症的人,既不能正确认识主观世界,也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既没有战胜客观世界的力量,也没有战胜自我的勇气。自我感觉上可谓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所以,就要选择对生活的逃避。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1:20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心理咨询》一书是这样概括抑郁症的主要表现的:“精神萎靡,无精打采,意志缺乏,心境压抑,苦闷,感受不到欢乐,甚至没有情感体验。患者悲观绝望,独居一处,回避亲人,伤心流泪,面容悲苦,憔悴,甚至呆板,严重自卑,羞于见人。严惩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有自罪自责,出现自杀意念。”

  抑郁症病症的核心是“自卑、自责”。最大的危险是“自杀”。在我患病之初,以至于到病愈的前一天,“死”的意念从始(患病之始)至终(病愈之前)在心中萦回。我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初诊时,医生给了我一张《抑郁自测量表》,量表有20道心理测试题,其中第一题是“我真希望自己哪一天突然死去。”第十题是“我想自己去死。”20道题中有两道题是自测关于对“死”的态度问题。在每个题后面有五种标准,分别表示患者对该总是思考的程度,据以测量患者抑郁的程度。这五条标准是:一、没想。二、偶尔想。三、有时想。四、经常想。五、总是想。

  当时,对以上两个总是的测定是“总是想”。我首先想的是:“我真希望自己哪一天突然死去。”非常盼望自己突然患脑溢血或心脏病之类的病突然死去。其次才是设想自杀。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在“想死”时,“希望自己突然死去”占主导地位呢?因为抑郁症患者的是非观念、思维都没有错乱。所以,有的精神病学家把抑郁症定义为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思维并不是完全不通,而只是障碍。在传统文化中,“自杀”是受到世人贬斥的,是“弱者”的行为。同时抑郁症患者认为扔下亲人自己“走了”,是一种主观故意行为。如果能“病死”或有其他“意志以外的原因去死”,则减少些心理压力,亲人及周围的人可以理解,因为“死生有命”。当然,“真希望自己哪天突然死去”完全是主观的臆想,事实上一般是不可能的。“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确知自己不能“意外”死去时,才想实施自杀。然而,抑郁症患者也认为自杀对不起自己的亲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十分挂念亲人,不忍离去。但同时,抑郁症患者有强烈的自杀愿望,已经承认自己确实是个“弱者”了,认为活着异常痛苦,并且没有能力活在世上,不能为亲人尽责,以至把整个世界都想得很坏,甚至感觉天空都是昏暗的。所以,抑郁症患者自杀前矛盾重重。有的人甚至写了遗书,然后又毁掉,毁掉了之后又写,反反复复。我当时也写下了遗书,后来又撕毁了。遗书是这样写的:

  爸爸、妈妈、妻子:

  当你们看到这封遗书时,我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你们。

  自己知道,我这样做,将成为我们家的千古罪人。作为儿子,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没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把老人养老送终自己就逃避了责任;作为丈夫,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不能和妻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把生活的重担推到一个弱女子身上,在多难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与你相扶相伴走完人生的旅途就当了可耻的逃兵;作为父亲,我不是一个好父亲。“养不教,父之过。”对于儿子,既没有尽养的责任,也没尽教的义务。

  人生有三大不幸,即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妻);少年丧父(母)。由于我的过错,人生这三大不幸同时落到我们家。我深知我是罪孽深重,但是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我是一个无能的人,即使活着,也是个没有用处的人。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请爸爸、妈妈、妻子原谅我吧。我是一个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这封遗书,我已记不得是写了几次又撕了几次,在我决定自杀出走前并没有留下遗书。

  为什么选择出走后自杀,其原因是不想让亲人看到痛苦的现实,雪上加霜,给亲人带来麻烦,为什么没有留下遗书,我是这样想的:如果留下遗书,亲人看到遗书后会受不了这突然打击;如果不留下遗书,亲人还存有侥幸心理,有个随痛苦的渐进过程。抑郁患者对死也是用心良苦啊。

  南京铁道医学院周达生教授在《自杀的防范》这篇文章中指出:“一般自杀经历四个阶段:即自杀意念,自杀预演,自杀行为和自杀死亡。”前文,笔者已多次谈到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经常有自杀意念或进行自杀预演。国外研究抑郁症的一篇报告表明,抑郁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然而自杀“成功率”男性却是女性的7倍。这是因为女性的自杀预演较多,男性侧重于行为,而且男性的自杀行为比女性“果断”。我自杀没有成功,也要归功于我的性格,我的性格中有接近女性柔弱的一面。再有男人的抑郁症难以被发现,不易被察觉,是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专家认为男人没有被诊断出来的或许高达65%。直到最近,人们仍认为,女性抑郁症患者是男性的两倍。笔者在患病之时,时时想自杀,并为之做了准备,但很少流露自杀意念。然而,笔者病愈后,接触两个女患者,她们的自杀欲念时时向亲人流露出来。当然,这不是概莫能外的规律,而是女性患者流露出自杀意念占比例大些而已。

  不仅“自杀”、“死亡”的阴影时时笼罩着抑郁症患者,就连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对一般人来讲极普通的小事,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也是很难的。笔者曾采访过一位曾患过此病的患者,她说:“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我当时的心理,只有和你说才能理解,那时什么事也不愿做,得了这种病的人没有七情六欲。”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6
社会·家庭》杂志1988年第二期上刊登如摘编的一篇文章叫《忧郁――什么事都不想干的恶习》,这篇文章的开头,编者写了一段引文:“为什么曾一度给你带来欢乐的事,现在却变得索然无味?为什么爽快的人,也变得离我们非常遥远?为什么我们会对什么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是抑郁――什么事都不想干的恶习。”文章的开头,高度概括了抑郁的人的特点:“忧郁的人,对生活觉得没有任何希望,对任何事都觉得无所谓,认为生活是件痛苦的事情,而又没有能够解脱的方法。”

  是的,对此我深有体会。首先拿换衣服这样的生活小事来说,我患病这初是初冬,相对于夏季来说衣服不需要更换得那样勤。然而,换衣服对于我来说,却是那样的难,不愿意换衣服,也没有心情换衣服,更不愿洗衣服。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衣着不,影响自己的形象,别人也会笑话的。当时就怕过夏天,现在不爱换衣服,到了夏天,衣服穿一天就脏那可怎么办?不用说别人烦,就连自己穿着也不舒服。道理是明白的,可就是不愿意做。经常是妻子拿来干净的衣服,嘱咐我换衣服,这时才勉强换上干净的衣服。还有一种心理,就是不愿再给他人增添麻烦。因为自己这样已给家人带来不少麻烦了,还是尽量少麻烦别人吧。

  衣着邋遢,不修边幅,几乎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共性。笔者有一位朋友,她是比较注意衣着的。但她患抑郁症后,外衣好长时间不换一次,我从没邮过她这样邋遢。一次她用电话向我诉说她痛苦的心情。我说用电话一时很难说清楚、请她到我家来,池到来后,我请她在沙发上就坐,把头巾解下来,铺到沙发上,歉意地说衣服太脏了。我对她说:“我完全理解,病好后你还会像以前那样讲究服饰的。”

  抑顾症患者没有食欲,对吃什么都不感兴趣。在患病的700多个日子里,很少主动想吃什么。尤其是患病最初的几个月,每天早晨、踵基本上吃不下饭,面对着饭菜一点食欲也没有,到了晚上,有时能吃下几口,但进食时的正常享受感一点也没有了。过一会,就会一口一口地吐出来。时常感到头昏沉沉的,耳朵以上部分麻木,就像有一个紧箍咒箍着一样。好多抑郁症患者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抑郁症患者的体感特征。

  严重的时候,吃的水果、喝的水、吃的药片都吐出来。用医生的话说,这叫神经性呕吐,是思虑过度造成神经功能失调,而无器质性病变。有的也曾这是否肝功能有问题,经肝功能化验证明肝脏是没问题的。

  笔者曾了解到这样一例病例。一名女中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一次考试,由于分数判错了,使她的名次焉了。由此患了抑郁症。尽管老师发现后把分数改了过来,也于事无补。开始,她睡眠不好,吃不下饭,进而发展到呕吐。家长也不知孩子患了抑郁症,还坚持让孩子上学。由于治疗不及时,这名学生最后因抑郁、饥饿而死。

  食欲不佳,这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特征。且多数病情严重的患都同现进食后呕吐症状。有的患者,吃饭时拿筷子还犹豫不决,是吃呢还是不吃呢?至于吃什么,更是无所谓。对饮食不挑剔,做什么吃什么,甚至越是好的饭菜越不吃,如果在桌上摆两盘菜,一盘好,一盘次的,抑郁症患者会选择次的吃。为什么呢,认为自己不配吃好的饭菜。

  抑郁症患者不但无食欲,而且睡眠也不好。我患病之初,很难入睡,并且早醒,清晨二三点钟即醒,思前想后,翻来覆去,非常闹心。有时索性坐起来,穿上衣服在屋里踱步,有时不愿在屋里,就去户外走,甚至想大喊几声,但又怕别人听见认为自己精神不好而克制自己。后来发展到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思前想后,每日几十次、上百次地思考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失误”,总想自己“走麦城”的事,而不想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患者对自己“失误”的追忆能力特强,好多“做错的事”都回忆起来了,消极记忆特强,积极记忆特弱,及超常的追忆能力是抑郁症患者的记忆特征。

  而且,自己想得十分疲倦,但还是想,经常卧床,躺得腰痛但还是愿意躺着。那时,还产生过无睡眠感,明明自己咱到你打呼噜了,怎么还没睡着呢?当时自己判定是否睡着了就以是否听到挂钟报时的声音为准。这种现象在医学心理上称之为“无睡眠感”。无睡眠感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睡眠感觉丧失的表现。他们夜里虽然睡着了,但总觉得没有睡或睡得很少。一些重病患者或正常人有时因精神过度紧张,大脑抑制过程较弱,也会产生无睡眠感。长期服用氯丙嗪药物的病人,也会产生无睡眠感。健康的人,让他在屋里呆一天,什么事也不让他做,可以说是难以忍受.而抑郁患者在屋里呆一年、两年也能做到。

  当我同一名病愈的抑郁症患者谈起此病时,她说:“我也是什么也不愿意干,整天躺在床上,家人也不理解这种病,我母亲说我是懒病”。抑郁症患者往往遭到这们的误解(连家人也不例外)。动作迟缓,什么事也不愿做,毫无主动性,说话声音低沉、缓慢,一点力量也没有,这是抑郁症患者的动态特征。

  避人怕事,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这是抑郁症患者的共同心态。抑郁症患者不愿上街,不愿意到公共场合,尤其是怕见熟人。美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弗利德里希·弗拉赫博士在他的《神秘的潜力——论抑郁》一书中指出:“伴随抑郁症而来的是疲惫不堪,精力不支,避人怕事”。《中学生心理咨询》一书介绍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语言减少,思给困难,应答迟缓,缄默不语等思维迟钝”。笔者在患病期间,拒绝了一切社会交往,甚至在街上碰到熟人也要回避,有时装作看不见。“狭路相逢”时,才不得已点个头了事。即使是很热情的人,患病以后也变得十分冷漠,把自己封闭起来,与患病前形成双重人格,这是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

  那是刚患病时,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位朋友迎头走来,想转回身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走过来。他看我脸色惨白,目光呆滞,惊呼问我:“你怎么了?”我搪塞说:“感冒了”。他说:“不对吧,晚上我看你去”。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你当时不愿见人时是什么心态?你就主动说话能怎么样?当时的心态,打个比方说碰到熟人就像做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像是借了人家的东西没有还,欠人家什么似的那种心情。“生人”也不愿见,当与“生人”交往时,总有一种怕人家认为自己有病而瞧不起自己那种心理。家中来了客人,如果不是来自自己的,基本上不见。有人来看我时,只好硬着头皮见人。

  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我。我看我谈吐都正常,就是缺少热情,话比以前少多了。他说:“我看你应当上班,在家里待下去对你的病没有什么好处”。我说:“上班我也干不了什么,也不愿意见别人”。他说:“从明天起你就开始锻炼,白天出去散步,看到熟人主动打招呼,习惯了就好了”。抑郁症患者在一般人看来,思维、理智、语言都不失常,和他人说几句话,见面打个招呼怎么做不到呢?觉得不可思议。一般人对患病的人食欲不佳,吃不下饭都理解,且多数人都有过患病时吃不下饭的经历。谁也不能说吃不下饭就往下硬吃,能怎么的。其实抑郁症患者回避熟人(“生人”也不愿意见,只不过“生人”不需要与其打招呼,故不显得突出)和人生病时有时吃不下饭是一个道理,是病症的表现。他人对这种表现需要理解,如认为其人骄傲、自大、孤僻,表现反感或远之,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6
食色者,性也,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人的所有欲望中居冠。而抑郁症患者性冲动与性功能明显降低,这也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性功能特征。

  性冲动与性功能的降低,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心理因素,忧郁的人,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其中包括对异性。其次是生理上的因素,忧郁的人,睡眠、饮食都不佳,身体明显消瘦,身体状况极差,这是导致性欲下降的重要因素。资料表明,性欲的强弱是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的晴雨表。

  写到这里,读者会理解抑郁症患者在失去一切生活欲望和享受生活快乐的条件下,而且内心又明明知道人伦之理而不去为之,他怎能不煎心日日呢?又怎能不想方设法逃避这痛苦的人生呢?

  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哈姆莱特》中,借哈姆莱特之口,说出一句传诵至今的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然而,在抑郁症患者看来,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个难题。通俗点说就是既“活”不起,也“死”不起。死不起,又活不起,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压力。

  抑郁症患者面对生死难题,并不是客观上出于无奈,非死不可,而是在主观上,在想象中把自己逼到一种“无奈的境地”。自己迫害自己,这更是悲剧。

  斯·格罗夫在《死亡探秘》一书中指出:“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事情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正常人偶尔也会想到死,但不是经常想,时时想,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以说时时在想“死”的问题。认为这是解脱痛苦的惟一出路。

  心理学家认为,通常大多数人在儿童时代(八九岁时)开始萌生了死亡意识,与此相应,亦有了生存意识。一般来讲,一个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死”和什么时候“死”的问题。即使偶尔谈到,也有可能是笑谈,所以,我国有句俗话:“人不知死,车不知翻”。即是正常人生死观的明确反映。

  不管人们是否想到了“死”,人们都难免一死。但也有达观的人,对“生”抱乐观的态度,认为“死”不属于他(她)。他们自有一套逻辑:“人的生命有始有终,生前,我们不存在,不应去考虑它:死后,我们已不存在了,就不存在考虑的问题了”。看似自欺欺人的笑谈,不过认真地思考,确实有一番道理。我们能够感到“生”,却无法体验到“死”的感受。然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却时时设计对“死”的感受,也考虑到自己死后,自己的亲人如何生活。有资料介绍,日本的一位大学教授患抑郁症后准备自杀,他考虑到他死后孩子们的生活会很艰难的,于是他投保了巨额人身保险后制造了一起空难事故。也有的不放心亲人在他死后有无生活保障,于是杀掉妻小而后自戕的。诚如诚兴华等人编才的《犯罪心理学》中指出:“有些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欲念极浓,但又不忍心遗弃亲属,因而在自杀前先杀死亲属”。

  在前文中多次谈到,抑郁症患者不是真的到了“无奈境地”,而是自己把自己逼到“无奈的境地”。也可以说那些因抑郁而自杀的人是自己把自己“逼死”的。他们本来一点事也没有,有的即使有一点事,也是能够解决的,根本无须用“死”的方法去解决。

  有一位女患者,其患抑郁症的直接诱因是,其所在的公司因管理不善,曾一度放假,其主管部门为该公司招聘一名经理,新经理为使公司尽快营业,提出凡是愿意上班的职工,每人集资5000元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当时,她怕公司经营不好,集资的钱返不回来,没有集资,再有她原来是这家公司的副经理,新任经理没有聘任何人为副经理,她也产生一种失落感。由于这两个原因她就决定不上班了。当她真的没有上班后,静下心来前思后想,认为自己错了。现在不上班将来退休劳保怎么办?一旦丈夫因病不能工作这个家怎么办?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交钱,我悔得肠子都发青啊。“担心”,“自责”,折磨着她,痛不欲生,几次试图触电自杀,几次试图用绳子勒死自己,进行“自杀预演”。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笔者告诉她已患了抑郁症,她仍固执地说:“我没有病,就是把事做错了,我真后悔”。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7
我耐心地对她说:“你这是病态心理,这种事极本谈不上后悔。如果你想上班去找经理谈一谈,说自己没有考虑周到,现在又想上班了,希望给予帮助。问题是能解决的”。

  接着我又对她说:“根据你的办事能力,如果你没有病时,不用我出这个主意你也会把问题处理好,在一般人看来,你这根本不是问题,更不值得为这件事去寻死上吊的。根据你目前的状态,即使你真的上班,也很难工作,就是上班后不让你干什么,就让你吃饭,也很难坚持”。

  她在亲友的陪同下去见了公司的领导,提出了上班的要求。那位领导说:“我和其他同志再商量一下,不过我一定给你个满意的答复”。事情办得很顺利。但她从领导家回来后,还是忧心忡忡。本来事情已办妥了,可是对于心理忧郁的她来说,仅对“和其他同志再商量”这句话特别注意。我对她说:“根本没有问题,人家领导办事留有余地”。她还是不放心。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多疑呢?多疑主要来自于患者的自卑心理和对自己所依赖事物的担心心理。心理学家指出:过分注意他人对自己评价的人,是心理不成熟的反映,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十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认为自己“不行”,很怕他人瞧不起自己,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格外注意,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抑郁症患者的多疑,还来自于对所依赖事物的担心心理。因“担心”而产生多疑,这在正常人中也存在。家财万贯的人由于担心贼偷,疑心就重;位高权重的人,时常担心有人谋害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多疑的人,睡觉时枕下放一把宝剑。一位侍者为他盖被,曹操就怀疑他要谋害自己而把那个倒霉的侍者杀了。抑郁症患者由于病态心理,对所依赖事物的依赖心理特别严重,因而也越担心失去,所以抑郁症患者具有多疑的特征。

  当她接到通知上班后,仅勉强坚持一个星期。上班时,连接一个普通电话,都不愿意接,都觉得是件难事。本来心里很难受,在人前却要硬装出一副笑脸。每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都思前想后。不愿意接触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打憷。当她觉得自己确实不能工作了,才请假回家休息。

  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确实有病。但她还坚持是由于当时没有集资才使自己后悔得了病。我说:其实在你们公司没有集资前,你就有严重的抑郁心理。心情抑郁的人,办事犹豫,思前想后,而且考虑不利的一面多,有利的一面少,甚至想不到有利的一面。而且,你的事不存在后悔的问题,因为这件“错事”可以弥补,你不是和领导一说,领导就让你上班了吗?根本不存在什么错事。

  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她在家休病假是不能开资的,又觉得吃亏了。又让其爱人到公司把集资款要回来。她爱的人告诉她,你就是因为没有集资才得这个病,这回说什么我也不去要,病好你还能上班呢?

  两个月后,单位看她还不能上班,也不知什么时候能上班,领导就把集资款给她送回来了。当她收下集资款后,心情更加忧郁,认为单位又不要她了。在一般人看来,领导这样做是近情近理的。人家没有上班,就不能用人家的集资款,给她退回来也是对她的安慰。对任何事情都考虑消极的一面,对同一件事情,不论采取左右哪种处理方法,都考虑消极的一面。消极思维是抑郁症患者的思维特征。

  然而,心情忧郁的人,是进也忧,退也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只有病愈才能真正的乐起来。

  心情抑郁的人把人生看作是凭自己的能力永远解不开的“难题”,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极其自卑。如果你问她,那你没患病之前,不也活得很好吗?多数患者都强调,以前的(因病的诱因而异,不特指什么,如职务、专业、环境、伴侣等)最适合她,她就是说失去什么才觉得什么最宝贵。往往跌进悔恨的深渊,一味只想从前。

  一位女中专毕业生向我谈起她心理忧郁的一段经历。中专毕业分配工作后,她在单位住独身。这个单位住独身的只有两人,另一个恰好是她的同乡,在小学时曾同过班的男同学。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他们相恋了。经过几个月的恋爱后,她觉得他们俩的性格太相像了,性格内向又都沉默寡言,觉得没有意思,有和男友分手的想法。因为刚毕业,又身处异乡,周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十分苦闷,心情忧郁。一次回乡探亲,她把想法和姐姐谈了,姐姐说:“相处就是互相了解的过程,你认为不合适就不要勉强”。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男友提出中断关系时又受到男友的几句责难。当她真的和男友分手后,心情并没有轻松,反而更加忧郁了,新的担心又来了,和他分手了,将来我能找到比他更好的吗?她有些后悔了。从此,精神更加忧郁,嗜睡(因人而异,心情忧郁有的表现为失眠,有的表现为嗜睡),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但是能上班,没有实施自杀行为。

  心情忧郁的状态,一直持续了有三四个月,当又一批大中专生毕业分到她的单位后,改变了她尴尬的处境。丘比特之箭射开了她忧郁的心灵之窗。理想的爱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房,驱散了她心中忧郁的阴霾。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民间“冲喜”之论确有道理呢?心理学似乎还应深入探讨其中的奥秘。

  前文中谈到这两个病例,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看,她们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就是这点小事,却使她对人生失去了兴趣。那位女中专毕业生,当她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知己后(请恕我不用什么“白马王子”借代,我也反对用什么“当代西施”、“貂蝉再现”之类的词汇来形容生活中的人。因为这些都是被作家夸张了、美化了的典型形象)。她又增加了自信,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7
一个人,当他把“不是问题的问题”都当作问题了,把所有的事都往不利方面想,甚至没有问题设计问题,没有困难设计困难,没有灾难设计灾难,他又怎能不“煎心日日”呢?其实,心情抑郁的人之所以选择“死”,说穿了他就是对自己设计的人生“难题”的回避。

  有的患者也许会说,我不是自己在设计难题,我确实面临着难题,我“下岗了”,我失业了,我失学了……我没有能力。

  笔者有一个朋友,面对企业放长假开不出工资,认为自己没本事而一筹莫展。我说:“正常人都有本事,只不过大小而已,你会修自行车,这不也是本事吗?”他果然去修车了,而且每月比上班还多挣300多元呢。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或多么“平凡”,都会有人排在他的前面和后面。所以我说,抑郁症患者的“难题”都是自己给自己出的。上面我谈的两个病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活不下去的问题,可他们却偏偏愿往牛角尖里钻。

  为了逃避自己给自己设计的根本不存在的“难题”,演绎了多少人生悲剧,多少大有作为的人,英年早逝。

  前苏联田园诗人叶赛宁,高尔基称赞他:“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诗人,倒不如说是自然界诗意为诗歌,为了表达无尽的‘田野的悲哀’,对一切生物的爱和侧隐之心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器官”。“始终是一个独创的抒情诗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诗人,却于1925年12月28日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里切腕后,自尽于暖气片上。

  “叶赛宁,这样一个优秀的乡村夜莺般的‘俄罗斯文坛的唯一真正的抒情诗人’为什么会这样突然告别他所热爱的生活,而且用自杀方式毁掉这上苍赐予他的才华呢?”

  作家林妮在《啼血夜莺——苏联田园诗人叶赛宁》这篇文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是忧郁,是可怕的忧郁!夺去了这位全身都洋溢着抒情细胞的诗人的生命。

  就其性格而言,叶赛宁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他15岁时就发表了诗作,显示了他出众的才华。他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在农村度过了无拘无束的童年,在他20岁时,叶赛宁闯进了不为他熟悉的城市生活。城乡生活的不同习惯,叶赛宁的内向性格,他的憨厚朴实和不善修饰,使他较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他22岁时,与拉伊赫相识,一见钟情,三个月后即结婚。后来,叶赛宁受一些低层次的所谓“朋友”的影响,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使拉伊赫十分反感,遂与他离婚。

  当叶赛宁失去了爱妻和一双儿女之后,才意识到他们对他的宝贵。他在此后的诗作里常常会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流露出无限忧伤和深深的叹息:

  啊,在这被割光的草地的声音中,

  我听到为心灵所热爱的呼唤。

  是你在喊我,我的女友,

  在梦的岸边把我怀恋。

  多少年来,我没来过这里!

  我见过多少喜相逢和苦别离,

  但你雾祥的双手那柔软的一握,

  却永远地镶进我的记忆。

  心的创伤不会再愈合了,

  热情消逝了,爱情逝去了。

  ……

  在他流露悲伤与叹息的同时,又深深地陷入自责当中,他在作品中无情地剖析自己,揭露自己,甚至过分地咒骂自己“我这个流氓”。

  在初婚失败后,叶赛宁又经过三次婚恋。他27岁时,又遇上了美国舞蹈家邓肯。婚后两人朝夕相处,语言不通,交流思想只能靠手势和简单的语句,再加上两个人的领悟力,交流变成了猜谜。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年龄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最后两人分道扬镳了。

  叶赛宁与邓肯分手后,搬到了过去的女友加丽娜家里居住,后来并与之结婚,且婚后幸福。

  人,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而一旦失去了才觉得宝贵。这是一种近于残酷的悲哀,曾演绎过多少人生的悲剧。叶赛宁的悲剧也是如此。

  叶赛宁在30岁的时候,新的不幸又降临了。丘比特又射出了错误的金箭。在一个晚会上,叶赛宁结识了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立刻被她娴雅的举止,深遂的智慧,妩媚动人的容貌所吸引。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位著名的诗人。

  叶赛宁离开了深爱他的加丽娜,走进了他的“理想的爱神”的怀抱。而当他们真正地生活在一起后,叶赛宁才“立刻明白了,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不同的兴趣,对生活持不同的看法”。新的不幸的生活使他愈来愈对加丽娜深感愧疚。他在作品《我在想着你》抒发愧疚的心情:

  我在想着你,想着你啊,

  头发闪闪发亮的姑娘。

  你遭到难忍的离别之苦,

  怎么不叫人烦恼,忧伤。

  这个伟大的天才诗人在痛苦的迷惘和自责中患了忧郁症。1925年11月,叶赛宁入院治疗。12月28日,年轻的诗人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30岁。

  一般认为,挫折、不幸、失业、失恋等不快的事容易给人带来忧郁,但在个别人身上,成功也可以给人带来忧郁。

  我病愈后,一位朋友问我:在青年点时,你有过那么多的坎坷和困难,几次抽调,由于种种原因,你都没能顺利回城,回来得那么晚,而且回城后你的工作又那么不理想,你都没有得病,为什么这次考上了公务员,调转完工作后竟然得病了呢?

  我说:下乡时虽然很坎坷、很困难,但我的精神没倒,我很自信。我认为那时主要是社会环境对我不利,而不是我个人的无能。人在逆境时,他有希望,有摆脱逆境的动力;而当人走出逆境,取得成功后,当他面临一种新局面时,他会重新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应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转折关头,如果存在潜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他就会过多地注意事物消极的一面,对自我的认识也评价偏低,就会抑制自信,增加紧张心理,产生心理负担,使自卑感加重,就有可能引发急性抑郁症。在我考入公务员后,由于分配工作不够理想和首次调转工作没有成功,由于我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是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使我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给自己造成了潜抑郁。这时,又一次调转工作的成功,我又开始审视自己,由于已经存在抑郁心理,使我开始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缺点,得出不胜任新单位工作的结论,既然不胜任新的工作,那么为什么还要调转呢?接着就是后悔,这就是我成功后为什么患了抑郁症的轨迹。不仅是有抑郁心理的人在取得成功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在取得成功后或接受一个新的职位时,也要审视一番自己是否称职,只不过这种审视比较接近客观标准而已。

  一般认为,挫折、不幸、失业、失恋等不快的事容易给人带来忧郁,但在个别人身上,成功也可以给人带来忧郁。

  我病愈后,一位朋友问我:在青年点时,你有过那么多的坎坷和困难,几次抽调,由于种种原因,你都没能顺利回城,回来得那么晚,而且回城后你的工作又那么不理想,你都没有得病,为什么这次考上了公务员,调转完工作后竟然得病了呢?

  我说:下乡时虽然很坎坷、很困难,但我的精神没倒,我很自信。我认为那时主要是社会环境对我不利,而不是我个人的无能。人在逆境时,他有希望,有摆脱逆境的动力;而当人走出逆境,取得成功后,当他面临一种新局面时,他会重新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应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转折关头,如果存在潜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他就会过多地注意事物消极的一面,对自我的认识也评价偏低,就会抑制自信,增加紧张心理,产生心理负担,使自卑感加重,就有可能引发急性抑郁症。在我考入公务员后,由于分配工作不够理想和首次调转工作没有成功,由于我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是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使我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给自己造成了潜抑郁。这时,又一次调转工作的成功,我又开始审视自己,由于已经存在抑郁心理,使我开始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缺点,得出不胜任新单位工作的结论,既然不胜任新的工作,那么为什么还要调转呢?接着就是后悔,这就是我成功后为什么患了抑郁症的轨迹。不仅是有抑郁心理的人在取得成功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在取得成功后或接受一个新的职位时,也要审视一番自己是否称职,只不过这种审视比较接近客观标准而已。

  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亚洲继印度泰戈尔之后获得这种殊荣的人。然而,就是这样有光辉业绩的人,却在获奖后三年多一点的时间,于1972年4月16日,口含煤气橡皮管自杀了。

  陈德文在《美的灭亡——川端康成之死》这篇文章中说:“诺贝尔文学将给了川端康成以极大的荣誉。奖状上的题词表扬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华’。荣誉和地位使他受到振奋和鼓舞,更给他增添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自从获奖以后,他的创作灵感渐次枯竭了,再也写不出激动人心的作品了,这就预示着‘川端文学’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此外,在社会生活方面又连连遇到一些挫折,使他对现实丧失了热情和勇气。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川端的情绪抑郁不振,心神不宁,只有靠安眠药打发日子。这种精神障碍反转来又加剧着他的痛苦和烦恼,最后只好把死当作一种寻常事来看待,他没有留下遗言。因为他早就说过:‘倘若自杀,以没有遗书为好,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写至此处,伏案沉思,忧郁之魔,扼杀了多少健康的、智慧的生灵,如果能尽早地认识抑郁症,预防抑郁症,治疗抑郁症,将会拯救多少宝贵的生命,帮助多少人摆脱忧郁之苦啊!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8
标题: 第三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第一章中笔者谈到有资料统计自杀者中有52%是因患抑郁症而自杀。1997年第9期《家庭医生》载原所贤先生所著〈一对新婚夫妇的奇怪坠楼〉中说:“专家统计显示患者中有65%—80%有自杀念头,45%—55%的病人有自杀行为”。重庆市第一精神病医院主任医师乐晓坡在《一例抑郁症患者的惨死》中指出:“本病自杀率很高,约占10%左右。为此,对本病应早期发现。及时送精神病医院诊断治疗,一般效果良好,可免除悲剧发生”。

  在我国,自杀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杀”持有一种偏见,甚至有人认为“自杀就是坏人”,“自杀者活该”,甚至有的“党员”自杀后还给开除了党籍,从来没有听到给因“自杀”死亡的人开追悼会的先例。这种偏见阻碍了对“自杀”的研究和干预。一般情况下自杀念头的出现及自杀行为的实施和心理障碍有关。所以,那种对“自杀”的偏见应受到社会的唾弃,无论是在医院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对自杀者都应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去全力挽救他们的生命,对有自杀意念者应予以同情,并向他们伸出友谊和爱护之手,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和苦恼,重新建立对生命的信心和适应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起步。

  弗利德里希·弗拉赫博士指出:“事实上,有人做过统计,每一片刻都将近有800万美国人迫切需要专家帮助他们解除抑郁之苦。不幸的是这些人中的一大半尚未意识到自己患了抑郁症。如此众多的人对抑郁症缺乏认识,原因在于他们常把抑郁混同于普通的心情不快”。

  据调查,工业发达国家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神经系统疾病,受神经紧张影响,时而丧失劳动能力。仅以美国为例,受此病影响,每年损失200亿美元。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抑郁症发病率比较高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落差较大,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无保障,忧患失业,忧患晚年……所以,专家们称之为与高科技发展成正比的时代病。

  在我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人们也面临着企业倒闭、破产、下岗、失业、分流等风险;高中专以上学校自费入学;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将逐步不包分配,用人机制也转向市场调节,个人价值、个人能力被愈来愈突出地强调;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人们自身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济收入的变化,忧患意识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将会导致心理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如预防不当,有可能愈演愈烈。

  精神病医生杨华渝指出:当人们遇到家庭不和、工作困难、事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失学、失业、恋爱失败、经久不愈的躯体疾病等种种社会心理紧张刺激时,往往情绪低沉,沮丧和悲伤,甚至悲观厌世,尤其是那些性格不开朗、多愁善感的人,更是如此。这就是抑郁症(或称神经症性抑郁)。抑郁性神经症的病人,属于神经官能症的范畴,而不是丧失理智的精神病。

  所以,抑郁症同普通的精神不快很难区别,因为抑郁症患者并没有丧失理智,许多人往往在人前要进行掩饰,尤其是男子患抑郁症,更难以被人发现,他们尽力压抑自己的忧郁心情,不使其表现出来。所以,尽早识别抑郁症是积极治疗抑郁症的关键一环。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抑郁症开始时,患者认为面临的世界是阴沉的,无望的。他们有一种危机感,患得患失,自卑自责,设想困难和对自己不利的事。最后,精神终于崩溃了。抑郁症迫使他们与环境、与人重新建立一种关系,但这已是基于病态心理,以另一种眼光看人、看世界、看事物。再具体点说就是用消极的心理看人(其中包括自己)、看世界、看事物。但遗憾的是抑郁症患者患病之初,并不认为自己有病,而只承认自己心情不好,无能力改变现状。

  而身在“此山外”的许多人由于不了解抑郁症,对心情抑郁的人由可怜、同情到腻烦,由腻烦到忿懑,由忿懑到敌视。这不难理解,正常人依然按过去的水准要求他们,本来是一般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在抑郁症患者看来是要命的苛求,难以承受的负荷。

  由于在“此山中”的抑郁症患者和有些在“此山外”的患者的亲属、朋友、同事双方都不了解抑郁症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致使许多悲剧发生。

  患者A,男,高中学生。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即1978年他升入高中二年级,当时学生毕业是升大学和上山下乡并存,这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下降。二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的一次测验,数学、物理等几科主要学科考试成绩都很糟。他母亲知道他的成绩后,奚落了他一番:“不用你不好好学,考不上大学你就下乡”。连续几天孩子处于极度的忧郁之中,家人仅认为是考试没考好心情不佳,也应叫他难受几天,便不以为然。在他临自杀那天晚上,他告诉母亲:“妈,我去厕所”。这话本来就有些反常,也没有引起其母的注意,反而说:“你上厕所告诉我干什么”。孩子一夜没有回来,第二天,铁路公安人员在铁轨上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尸体,手里还握着那几张试卷卷纸。

  患者B,男,函授大专毕业,B中学毕业于“文革”期间,且幸运地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工厂,该人上进心极强,好学不倦,“文革”结束后,即参加了某函授大学的学习,且工作勤奋,钻研技术,多次被评为厂、局的劳动模范,获得了助理工程师职称。厂里为培养他,送他到国外学习。B从国外回来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认为厂里花了很多钱送他出国学习,应当尽快搞出点成绩来,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恰在这时,他妻子也患病住院,家人把他心情不快误认为是他妻子患病引起的,没有留意,更不可能想到他是患了抑郁症。令人惋惜的是这个刚过而立之年很有前途的青年工程师最终投水自尽了。

  患者C,男,某大企业车间主任,工作认真负责,且较有工作能力。企业为减员增效,剥离一部分职工另办新厂,厂领导认为他担任这个厂长较合适,并征求了他的意见。常言说万事开头难。他上任后,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很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担任这个厂长,他后悔了,想回原来的车间继续当车间主任。但这个位置却另有人选了,于是他得了抑郁症。其家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认为车间后悔了,没有卖后悔药的,医生也不能解决。这名车间主任自缢而死。

  患者D,女,高中文化,某厂化验室化验员,所在企业全员放假。她回到家里,思前想后,压力很大,认为自己除了会化验外,没有其他技术和本事,自己身体又不好,找个地方打工又很难适应那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丈夫所在企业效益也不好,勉强开资,也有减员的可能。思虑过度,患了抑郁症。企业放假不到一个月,就采取了跳楼自杀的行为,筋骨摔断了两根,送进了医院,诊断为抑郁症。这时家人才知道她患病。

  重庆市第一精神病医院主任医师乐晓坡在《一例抑郁症患者的惨死》中披露了一例自杀案例:

  自杀人李向群,女,眼科医生。文章说李是一位很好的眼科医生,平素工作认真,医求过硬,服务态度好,要求自己严格,尽管科内工作很忙,既要完成医疗、教学、科研等任务,又要担负科内的日常事务,还要当好家庭主妇,确实是一位事业和家庭兼顾的女强人。平时表现为人忠厚老实,待人少言沉静,遇事严肃认真,情感脆弱多愁善感,遇到挫折常闷闷不乐,有一种所谓“抑郁性气质”。一年前,因未被评上副教授职称而心情抑郁,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半年前,在对一位小孩施行眼睑下垂治疗中自认为手术没有做好,对不起病孩子的家长,常感到内疚,下班回家无精打采,病乏无力,家务事被动,好发脾气,饮食、睡眠减少,有时还沉思发呆,悄悄哭泣。曾多次与爱人叙述过眼睑手术不成功,对不起病孩的家长,担心后果严重,不可挽回,表现出自责自卑,羞于见人。因其爱人不是医务工作者,只能作一般性开导劝解,病孩及家长得知此情况,也极力的安慰劝导仍无济于事,故又多方找眼科同行于正面开导,证明手术很好,不能无故责怪自己……但此时已形成了病理型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了不可宽恕的大罪,结果以病态的自我惩罚的手段或一切都完了的想法,从六楼的阳台上跳下,头颅粉碎性骨折,内出血,当即送命。

  “她是患抑郁症而消极自杀的,完全可以经医治免于死亡”。医生责怪其丈夫。

  “我哪里想到她是精神病啊!她也没有说哪里不好”。她的丈夫悲叹地说。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自杀的消息几乎是海内外家喻户晓,陈斌先生在《从三毛之死谈抑郁症》这篇文章中不无遗憾地说:自三毛丈夫荷西潜水发生意外、葬身海底后,三毛受到巨大的精神打击,加上步入更年期,病疾缠身,又无子女,精神空虚,缺少寄托,她看破红尘,常将“死”挂在嘴边,多次在与人交谈中流露出消极厌世自杀之念,可惜的是,与她接触的人缺乏精神医学知识,没有及时送她到医院医治,致使这位文坛巨星过早坠落。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8
抑郁症所产生的后果是震撼人心的。那么,抑郁症有哪些主要症状呢?换句话说怎样发现和鉴别抑郁症呢?弗利德里希·弗拉赫博士指出:

  大多数人不会辩认抑郁症,因为他们不能确认它的症状是什么样的。有的重大变化跟抑郁症有关,但这些变化不见得在每个病例中都会全部出现。

  首先,抑郁症与睡眠障碍有关。大部分抑郁患者会注意到睡眠习惯被打乱,也许他们得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入睡,也可能一夜之间醒来次数增多,睡眠更浅。也许他们在起身之前就早已毫无睡意了。入睡之前和早晨醒来之后那段漫长的不眠时刻是在问题与压力的煎熬中度过的。他们往往晚上害怕上床,找出种种措口熬夜,虽然自己并未意识到这点。他们也同样害怕展示在面前的白天。因此,任何有较严重的或长期睡眠不足的人,都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其次是性冲动与性功能降低。由于我们的文化对性交的技能特别重视,这一点尤其使第三型的人伤脑筋。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与性有关。通常它反映精力的普遍下降,或者将精力花去对付情绪消沉了,因此,当性兴趣淡漠时,必须考虑与抑郁症相关的问题。

  第三是与性冲动衰退密切相关的是食欲不佳,进食时正常享受感消失了,继而导致体重大幅度减轻。

  第四是抑郁症患者的主观体验有异于常人。即患者感知自己的感情的体验往往是消极的,如:“我身体内部到处都疼”,“我非常想哭,但哭不出来”,“我不容易掉眼泪,简直控制不住”,“我就是实实在在的不快活”,“以前喜爱的事现在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怕得要命”,“我烦死了”,“我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我无法有效地集中精力,”“我只感到绝望”。

  第五是抑郁症患者严重地缺乏自信。抑郁的情绪主要来自缺乏自信,情绪与自尊心之间有密切联系。那些感到自己“没出息”、“没价值”、“无能”、“不配”等的人,事实上都有精神抑郁的成分,如不及时医治,便会跌致抑郁症的深渊,难以自拔。

  第六是心情抑郁的人有一种不愿与他人接触的情绪,即使对于平时很合群、很外向的人也不例外。这种厌恶社交活动的心情并不真正是一种要求孤独的愿望,他们往往为寂寞而感到痛苦,生怕被别人冷落。它反映的是对人际接触的恐惧,部分是由内心痛苦和自卑所造成的。此外,心情抑郁的人对别人一时大意或不怀好意的话的一种微妙的敏感心理,这也部分造成他们对人际接触的恐惧感。外向的生物能流全面减少,与他人打成一片的能力衰退,越发会引起这种恐惧感。

  弗拉赫博士还指出:

  当人们患的是急性抑郁症时,特别是当诱发事件很容易辩认时,他就能够敏锐地将这些主观变化联系起来,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但当抑郁转入慢性,甚至到与人格特征相混淆的地步(当时我就是如此消极行事的,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当情绪无法跟原因联系起来时,要发现抑郁可就困难了。因此,看一个人是否患了抑郁症,光回答下列问题是不够的,我觉得如何?我的行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还必须进一步考虑;我是否是那些容易产生抑郁的人?我所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应该问问自己,我在过去的几年中是否经历过可能引起抑郁的事件,我是否被自己所爱的人抛弃过?有什么人去世了?工作中是否发生什么事情对我的自尊心构成威胁?

  某些事件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抑郁。例如,自己生活方面的重大改变,无论变好变坏——提升或者离婚,父母或孩子的死亡,青少年离家出走,退休,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经济困难、结婚、生孩子。当人们对这类事件感到突然并反应相当强烈时,急性的抑郁是不难察觉的。但是如果抑郁缓慢地露头,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中逐渐中剧,那么灵活性一点点丧失、失眠、疲惫、退缩,感觉迟钝等症状,便很难与起因相联系,要弄清原因也加倍困难了。

  笔者是39岁时患的抑郁症。患抑郁症的直接诱因是由于调转工作引起的。

  患抑郁症的远因应从1988年参加首批录用公务员(试点)考试谈起,那次考试我本已过了报考年龄,但却有幸遇到了“贵人”,破格同意我报名考试,并有幸在全区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第一名。录取后我被分配到某街道办事处,自己感到不尽理想,暗下决心,一年试用期结束后,要凭自己的能力调出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为我后来患抑郁症埋下了隐患。

  试用期结束后,先后有两个单位与我所在单位商调我,由于种种原因,单位不同意我调走,使我产生了焦虑心理,有时谈起工作调动,就表现出特殊激动的情绪。当时一位同事就说我“精神不好”。我不以为然地笑了一下。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我把调转工作看得太重了。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9
后来,又有一个我认为十分理想的单位商调我,这次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同意了。组织部门对我进行了考核,并和我谈了话,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个单位没有去成,使我又一次受到了较大的刺激,这是我患抑郁症的近因。那段日子,觉得天几乎是阴沉沉的,做什么事都没兴趣。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总想征求别人意见,患得患失,面临自己重又选择的两个单位,反复思考,反反复复,惟恐这步棋再瞳错了。

  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自己存在潜抑郁症(也称伪装抑郁症),认为工作调转完了心情就能好了。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确实是病态心理,把调转工作看得太重了,现在权衡调转和不调转都无所谓,不把它看得太重,但遗憾的是当时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几经周折,工作终于调转成功了。只是在接到调令那天,仅高兴了一会儿。然后又陷入了忧郁之中,不知怎的,总感到有一种阴沉沉的感觉,机关同志们送我那天恰好下小雨,我告别词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心情和今天的天气一样阴郁”。晚上,要好的同事为我送行,席间总有一种我奈的感觉。席毕,同事们又到舞厅去玩,中途我就退场了。病染沉疴,木已成舟,即使追求的目标实现了,也无法调动欢快的情绪。

  从欢送会结束后的那天晚上开始,我就失眠,人在失眠时,极易思考问题,而愈思考问题就愈失眠,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位领导的临别赠言:“头三脚难踢,希望到新的单位把头三脚踢好,要比在我们单位工作做得更好”。这本是极一般的话,然而对精神抑郁的我则特殊敏感。到新的单位,是否能把“头三脚”踢好?是否能做好工作?然后反复的审视自己。心情抑郁的人,往往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并对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自己有“手颤”的毛病,所以字写得不好,尤其是自己是做文字工作的,字写的不好叫人笑话,形成了极大的思想压力,在到新单位报到前在家休息的几天,怀着一种压抑的病态心理在家反复的写字。妻子说:“你的字写了好几十年了,这三四天就能把字写好才怪呢”。由于经常思考自己的字不好,时时产生下意识动作,即不时地用手“划拉”字。由此又推及自己的其他能力,从而形成了“晕轮效应”,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在没到新单位报到前,我就对妻子说,我估计到这个单位我干不好工作了。当时,以病态的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怀着抑郁的心情到新单位上班了。上班后,对新单位有一种十分陌生、无所适从和阴沉压抑的心理,接着又产生了一种后悔的感觉。对失去原来的工作特别惋惜,甚至是当别人问起我的工作单位时竟不愿意说,尤其是当听到别人说我原来的工作好,不应该调转时就更加后悔了,甚至有调回原单位的打算。有一天早晨竟去了原单位领导的家,走到半路自己又回来了,自己谴责自己,想调走的是你,想回来的也是你。想回去的真实用意就是认为只有原来的工作自己能干,其他工作自己都干不了了。现在看来,即使当时能回到单位,还做原来的工作,情绪也不会好的,因为是由于有病才认为自己干不了工作,而不是干不了工作有的病。当时有这样一种感觉:“既无回头路,又不能往前走”。在和一位朋友谈及自己的处境时说:“不死也得疯”。一天晚上,做了一场噩梦,我困在大海的孤岛上,背面是陡峭的山崖,前面是滔滔的大海。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这个梦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态。

  失眠、便秘,吃不下饭,没有劲,什么也不愿做,对什么事都没兴趣,晚上睡不着觉,思前想后,就认为自己不应该调转工作,自己真傻。回忆过去,全看自己的缺点,极度自卑。一次和领导到某企业检查工作,席间既无谈话的兴趣,又不想吃什么,还要尽量掩饰自己的情绪,象征性地挟一点菜。该企业的一名领导看出我的心情不快,悄声地问我是家里有什么事,我对他说是工作调错了,他说作什么工作都无所谓,关键是胜任就行。这句话又说到了我的“疼”处,当时我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不胜任工作了。

  在我没患病之前(当时自己不认为自己有病),好多人对我的评价是“自信”,而现在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自卑”中。自己多次地对别人讲:“10亿人口站排,我是最后一个”。“从马路上任意拽一个人就比我强”。当时好几个朋友鼓励我说:“全区40万人口,考公务员你考第一,怎么能说你不行呢?”当时我回答说:“我就是记忆力好点,其他什么本事也没有”。面对心理医生也是这样说。

  在病中,我曾对父亲说过这样的话:“我活了40年,仿佛是一场梦,现在梦才醒,我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我无数次地扪心自问:“我怎么才知道自己不行?怎么别人也没有认识到我不行呢?”在前文中笔者谈到,患抑郁症的人,几乎时时在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可以说是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我是因《关于职工教育的意见》这篇文章而被领导启用担任当时所在局的综合秘书的。当时写这篇文章时参考了一篇文章和一份文件。现在回忆起来那篇文章确实写得较好。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借鉴了别人文章的技巧。写文章参考、引证一些参考资料,借鉴一些技巧那是必然的,然而病中的我,却认为那篇文章是“抄袭”来的而自责,不承认自己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类似这样的事有很多,当回忆起这些事时,总是过分地看自己做的不妥的一面,看得少甚至不看自己做对的那一面。现在看来,严于律己,也该有度,过度则狭隘。
作者: wzhp    时间: 06-5-6 12:29
客观地说,一个人做事都十分圆满几乎是办不到的,在生活中出现的事使人们都很满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将军说过“人生失意者十之八九”。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也思考失误,但不是时时思考,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就可以了。然而心情抑郁的人却是天天想,月月想,成年想,念念不忘。

  在病中,亲人、朋友、同事多次开导我。然而自己却认为,这些话不适用于我。那时就认为自己不行了。自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也不想去医院看病,甚至有一种“愿望”,“病死”才好呢,或是期盼哪一天突然死去才好。在家人的催促下,才不得不到医院看病。

  我见到大夫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夫,不怕你不高兴,你治不好我的病”。

  “为什么?”大夫反问我。

  “我是心病”。我回答说。

  “心病也得治啊,你是‘所愿不遂’,有时间我和你谈谈”。大夫又对我说。

  针对我的病情开了些药,在病历和诊断书上写的病名是“抑郁症”。

  当时看了大夫的诊断,我也不认为是病,而认为这个病名是他编的。

  那么,我什么时候才承认自己有病呢?那是我患病五个月后去精神卫生中心,面对抑郁自测答卷才承认自己有病。

  在患病期间,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我很多鼓励和关怀,然而自己却是异常的敏感和多疑。

  针对我自卑心理严重,单位领导对我说:“第五期简报写得挺好,区委书记看了很满意”。而我听到后却不相信,认为领导为鼓励我而编的,还是认为自己的稿子写得不好。

  一次一位同志讲了一个笑话:幼儿园教师给学生讲故事,说鸡蛋是鸡生的,鸭蛋是鸭子下的,那么笨蛋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个孩子马上说,老师,我知道,笨蛋是我妈生的,我妈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

  听到这个笑话,我也知道人家是随便讲的,没有什么恶意。但自己总感觉这个故事是影射我也是个“笨蛋”。

  有个电视小品,讽刺许多征婚广告中的征婚人标榜自己,“爱好文学”、“喜爱音乐”。当时就认为这个小品在讽刺我,因为我也曾说过自己“爱好文学”。

  患病之初,由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家休息几天,同事到家看我,劝我上班,在家休息反而心情不好。上班后,领导和我谈话;“你写不了稿子,想干点什么工作”。我说:“我干什么也不行,看收发室也不行”。领导误听我说想看收发室,他说哪能让你看收发室呢。那时自己曾说过:“就是这个世界给我,我也高兴不起来”。

  就这样,那假时间也没有具体安排我做什么工作,有时我帮助抄写稿子,抄搞子也是很勉强,有时抄写一页就写不下去了,不得不停下笔来出去转一转。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一旦认为自己不能工作了,也就失去了人生支柱。我在病中也渴望做些工作,有时也主动帮别人印些材料,需要很艰难地克制自己。焦虑、烦躁的情绪极浓,做什么事都很难坚持下去。那时工作、生活地于我来说真是沉重的负担,我感到生存、工作真难啊!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实施自杀。患病之初自己就想到“死”。前文已多次谈过,但自己总想把自己的死给亲人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限度,想熬过了新年,熬过了春节后再自杀。这时家人又给我联系一家医院看病,医生给我诊断仍然是“抑郁症”。但我仍然认为没有病,开的药也坚决不拿,认为没有提高能力的药。这时自己决定出走后自杀。于是,出现了第一章中的那一幕。

  根据我的情况,领导决定让我在家休息,治病,病好后再上班。

  休病假期间,家人领我,也可以说是“逼”我去了“精神卫生中心”看病。面对着医生,我的第一句话仍然是:“大夫,您别不高兴,您治不了我的病”。

  “知道治不好你为什么还来呢?”大夫反问我。

  “是家里人逼着我来的”。我回答说。

  说到这里,那位大夫点点头,然后给我一张表说:“回去后,你按这张表自测一下,你就知道是不是有病了”。

  接着他又让我的家人介绍一下病情,然后对我说:“你有病后才认为自己写不了稿子,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这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你的病好了,还能写稿子,当然和那些大作家相比,你可能不行,不信病好了你再看”。然后给开了些治疗抑郁症的药。

  下面,是那张《抑郁自评测量表》

  填表方法:这份问卷由20道题构成,每题均有0—4的数码,分别代表:0=没有,1=偶尔有,2=有时有,3=经常有,4=总是有。

  请你根据最近一周,包括今天的感觉,每个题上圈上最合适的数码。正常人16分;轻度16-35分;中度36-45分,重度>45分。

  测试题

  标准

  1.我真希望自己哪天突然死去。 01234

  2.小事我也感到非常着急。 01234

  3.遇到一点小事我就感到烦恼。 01234

  4.我感到在生活中自己是个弱者。 01234

  5.我感到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01234

  6.我感到心慌。 01234

  7.我对异性毫无兴趣。 01234

  8.我觉得太本,样样不如别人。 01234

  9.我变得做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 01234

  10.我想自己去死。 01234

  11.我全身没有一点力气。 01234

  12.我讲话的声音变得有气无力,闲话少多了。 01234

  13.我晚上睡眠时间总的说比往常少多了。 01234

  14.我什么事情都不想干。 01234

  15.我感到不高兴、愉快、不痛快。 01234

  16.我感到心里难受或心里不舒服。 01234

  17.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没意思。 01234

  18.我感到紧张不安。 01234

  19.我不想吃东西。 01234

  20.我觉得比平时瘦多了。 01234

  这张表满分是80分,自评后我是45分以上,面对着这张表,我才承认自己患了重度抑郁症。

  心理医生还向我推荐了美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弗利德里希·弗拉赫博士著的《神秘的潜力——论抑郁》一书。在病中又看了一些杂志、报刊刊载的有关抑郁症的文章,我才承认自己患了抑郁症,但是对病愈仍然不抱有希望,仍在抑郁中不能自拔。
作者: 峰峰    时间: 06-5-9 22:19
我全部看完了,为什么没有贴完?
强烈要求斑竹尽快把剩下的补上!!
作者: Israel    时间: 06-5-10 09:59
支持楼上~~!
强烈要求wZ版主继续..........
作者: wzhp    时间: 06-5-10 10:44
这本书美惠子帖过,我以前没注意,大家可以看这个帖子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 ... &extra=page%3D1
作者: lzm    时间: 06-7-18 14:39
粗粗的看了一下!发现笔者好有文笔哦
作者: 柠檬    时间: 06-8-5 14:31
我在五年前看过这本书,当时好感动,甚至激动流下眼泪.我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原来世上真的有心理的同病相怜,每一种心情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