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投入地“做”一次 [打印本页]

作者: 美惠子    时间: 03-8-20 18:42
标题: 投入地“做”一次
肖峰  


    晓青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机关工作。每天她都过着从单位到家里二点一线的生活。对工作她缺乏热情,而工作之余她有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所以她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
    我“提示”她:“难道你不想改变一下你目前的人生状态,给自己树立一些追求的目标?比如通过努力和给自己不断制造机会,以后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如记者、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
    谁知她听后摇了摇头:“那又怎么样呢?当上记者、律师或者高级管理者,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像晓青一样的年轻人,他们还没有充分地体验过生活,却已厌倦了生活。他们没有生活的追求目标,意志消沉,精神空虚无聊,缺乏青年人应有的人生活力。这类人的上述精神状态往往与其生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以往年少时的生活,多是被成人刻板地规定与安排着的,并被严加保护,因而充当的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被动角色。由于缺乏从树立目标到实现目标的自主过程,他们也就很少或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所能体验到的满足好奇、愉悦、兴奋、自豪、承担责任感、自主独立、发挥潜能与创造性等各种充实有益的感受,因而当他们长大以后,也就难以有一种激发、调动、追求这些感受的强有力的动力,这又必然决定了他们总是处于难以进入过程的徘徊无为状态。因为不能从过程中获得丰富充实的体验,那么任何人生的“小目标”就显得太没意思了,目标非得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则不足以打动自己。这对行动能力本已十分脆弱的人来说,或者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沉浸于幻想,或者抑郁消沉 。
    可见,热情和积极的参与精神是任何活法的前提,你对生活投入了多少,她才能回报你多少,才不会冷落你。
    有些人,这也不愿做,那也不想干,总觉得事事都没啥意思。殊不知,“有意思”都必须是在过程中才能体验得到的,而不是靠事前去想像的。我们一般大众,往往很难理解那些登山探险的人,不顾生命危险去占个山头有啥意思。然而只有这些登山探险者本人,才能在这攀登探险的过程中,体验到我们常人所不能体验到的对目标征服的成功感,对超越自我极限的自豪感,饱览自然美丽的风光、探究神奇现象的奥秘的满足感,以及将自己的胆魄、智慧、技巧、体能充分发挥运用所带来的兴奋与刺激。因此,他们总有新的征服目标,他们并不把我们所担忧恐惧的东西看得很重。这说明,我们也需要进入我们自己的“攀登过程”,让自己不断地行动起来。先不要过多地思虑“意义的大小”,不去做过于精细的成败分析,“无限风光在险峰”,过程中将会激发出你新的充实体验,而这种体验又将把你带入一个个更为积极有益的过程之中。
    许多人之所以老进入不了过程,是因为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其实,在奋斗中所遇到的苦与累是愉悦充实的,反之在懈怠无为状态下的舒适则是空虚无聊的。前者的苦与累仅仅是一种生理疲劳,而后者却会产生一种心理疲劳,而这种心累远远甚于体累。有位军人曾告诉我,许多当兵的都十分留恋那段军旅生活。没当过兵的人可能会奇怪,当兵又苦又累,有啥好留恋的?但是那位军人告诉我,正是军营那种紧张、艰苦的生活,振奋了人的精神,强健了人的体魄,锻炼了人的意志,增加了人之间的友情,这份充实的情感也许是没当兵的人所无法体验到的。
    每每看到运动员经过顽强拼博最后获取奖牌而落下泪水时,我是很能理解他们的这种激动心情。他们一定会认定他们以前吃的种种苦与累是值得的,他们一定是无悔的。
    因此对于那些因怕吃苦怕受累而无法进入过程的人,可以先从进行体育锻炼开始。体育锻炼的一大益处就是能让你“动起来”,而你一习惯了“动起来”,你就容易有了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就容易让你在其它方面也动起来。心理学中有一个兴奋迁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能量可以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人一开始锻炼运动了,也就决定了他会以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来对待生活的其它方面。
    最后我还建议那些总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的人,对自己实施一下“日记疗法”,即每天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到晚上把一天中所遇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有启发的活动与事情记录下来,以此来唤发自己对生活的热诚。同时为了记好这本日记,你每天都应注意观察、发掘和体验生活中能给自己心灵以激荡或启迪的东西,特别是要留意一下自己在行动中所获得的感受与收获,以此来激励自己更加不断地行动起来。如此一记,有许多原来你以为“没有什么意思”的事,你会发现其实是“很有意思”。
    每一个日子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太阳一升起,便呈献给我们二十四个新奇的钟点。这一个个钟点不是让我们空虚无为地消磨的,而是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充实她!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