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锥外系副反应的科普文章。在这里再补充一些: 应该说,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外系副反应,一般有三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障碍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不久,出现全身肌肉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为扭转痉挛(全身向一侧扭转)、角弓反张(全身向后反仰)、动眼危象(两眼向上翻)、和斜颈等。常见于肌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后,患者十分痛苦,家属十分紧张;只要肌注东莨菪碱,便能立即好转。 2)静坐不能akathasia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心烦意乱、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的情况,有时觉得似乎有‘蚂蚁’在身体里‘爬’那样难受,有的说是,心脏‘发痒’。有些医生还误以为是躯体幻觉。在应用奥氮平或五氟利多时,往往不会出现帕金森症表现,而有少数病例出现这种静坐不能现象。 3)类帕金森症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类似帕金森症的症状表现,或称药源性帕金森症。主要表现有三: (1)运动不能akinesia 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想动、却动不了”的情况, 往往因此呆坐一旁,什么事情也不做的局面;脸面毫无表情,似乎戴了个面具一样。一般都被家属认为‘懒’、‘抑 郁’。有些医生护士也会把他们当作‘抑郁’或‘阴性症状’而为此增加药量,结果反而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在服用利培酮时很常见。 (2)肌张力增加(在检查患者关节活动时,检查者感到阻力,可称为 肌强直)。 (3)静止性震颤等。在这里,对震颤稍作说明:震颤,一般可以分为 三类: (a)姿势性震颤 让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出现细小、快速的震颤。一般检查者让 手臂向前平伸,在手指上平铺一张纸,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震 颤。常见于甲亢。 (b)意向性震颤 在用手或手指进行有目的的动作时,出现细小的震颤,往往每 秒8-12次。常见于老年人,成为‘哆哆嗦嗦’。 (c)静止性震颤 在不做动作、不为注意时,肢体或其他部位出现慢速(每秒4 -8次)的振幅较大的震颤。一旦加以注意,便见减轻或消失。 在睡眠时也会消失。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类帕金森症的震颤,就是这种情况。 此外还有前冲样小步的步态,吞咽困难等等。 阳光工程心理互助公益网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1-23 20:46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