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戒中心咋成了“精神病院” 2009-06-19 17:17 强制治疗、电击醒脑、药物辅助……如果不是亲历孩子披露、多家媒体深入调查报道,谁也不会想到原本治疗精神疾病的种种方式竟会被用到沉迷网络的孩子身上。近日,山东临沂网戒中心和“全国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的治疗网瘾模式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专家网友的声讨此起彼伏。电击疗法是治疗网瘾的有效方式,还是摧残孩子身心的恐怖手段?将网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以及其治疗方式是否合适、合法?网瘾少年的人身权利如何保护?这些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亲历帖”描述电疗法“生不如死” “电头的感觉就像用毛线针从太阳穴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网友腾飞在百度“杨永信吧”里讲述被电击时的痛苦,他用“非人的日子”形容自己在杨永信网戒中心的经历。 百度的“杨永信吧”是杨永信戒网中心“治愈”出来的孩子们的聚集地。从2008年7月开始,他们在吧里写下自己治疗网瘾的亲身经历,包括治疗手段、过程细节、心理感受等。这些“亲历帖”无一例外地描述了被电击的可怕体验。据“亲历帖”描述,无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治疗,电击这关每个人都得过。在网戒中心,杨永信制定了“吃巧克力”“上厕所锁门”“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等86条禁令,孩子们一旦违反就必须接受电击惩罚。这一切成为孩子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从孩子们在贴吧里披露的内容来看,“电击疗法”是杨永信的法宝,网戒中心的其他一系列制度也都围绕电击来进行,比如点评课和写日记。前者把孩子一切缺点暴露在所有盟友和家长面前进行猛烈抨击,后者则要写出自己从小到大所有的过错。“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或者自我揭露反省得不够,都要电击醒脑。”一个孩子在帖子中写到。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下,网戒中心一再出现“孩子给家长下跪”的景观。杨永信对这种“立竿见影”的疗效颇为满意:“我很熟悉那种感受,又痛又麻,但绝对神志清醒,没有任何遗留问题。3毫安左右的微量电流,我觉得是让孩子快速注意我、听我说话的最有效手段。” 为了不被电击,为了尽早离开网戒中心,孩子们故意夸大自己以前的劣迹,以求得“改变巨大”;学会做表面文章,以“演”乖孩子形象蒙混过关;甚至频繁互相举报、相互提防,因为杨永信认为:“不放过最微小的缺点和错误,才能更快地治好网瘾”。有一个女孩在《自己的故事》一文中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清楚地知道,我要离开。而只有不犯错,才有机会尽快地离开这个地方。” 曾有在网戒中心“表现出色”的孩子离开后,在网上发帖陈述自己的痛楚,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表达对杨永信的憎恨,有的甚至扬言要报复。在“杨永信吧”1万多个主题、8万多篇帖子中,有一半以上帖子恶搞、咒骂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且言辞激烈。今年4月中旬,杨永信网戒中心网站被黑客攻陷。人们开始质疑:电疗治网瘾,天使还是恶魔? “挂羊头卖狗肉”副作用让人担忧 据杨永信介绍,他所采用的行为矫正治疗,实际上是借鉴了心理精神科中针对行为紊乱和兴奋躁闹、能让病人迅速安静下来的惯常使用的“电刺激治疗”方法。与此同时,他还借助精神科中西药的治疗手段,给孩子们用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有网友质疑,2008年年底,当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瘾治疗专家陶然抛出《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时,杨永信还跳出来炮轰,表示网瘾不属于精神病范畴,而是心理问题。现在他却用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治疗方式来治疗网瘾,实在令人不解。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沈绮云表示,在网瘾评判标准不明朗的情况下,给孩子扣上“网瘾”的帽子尚且不科学,将其界定为精神疾病并用精神疾病治疗方式来治疗,更是一种不严肃、不负责任的做法。她表示,目前世界公认的网瘾评判标准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提出的七大特征。但是,这一标准是基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不适用于临床病理,且不太适用于我国国情。而国内出现的各种网瘾问卷调查大多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并不科学。 杨永信推出的“网瘾测试”印证了沈教授关于国内网瘾问卷调查的评价。在这份共20道题目的测试中,网友发现,即使都选择最低程度,最后出来的结果仍然是44分,结论是“由于因特网的存在,你正越来越频繁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应该认真考虑它们对你生活的全部影响”。 对于采用精神病治疗方式来治疗网瘾,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学教授应力也很不认同。她认为,精神病学是在各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错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网瘾与其存在明显的区别,是心理行为认知出现偏差。网瘾“病理”研究尚浅,且没有经过长时间临床科学实验,用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很不科学。 与此同时,物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的方式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令人担忧。根据维基百科上所查询到的资料显示,电击治疗方式常用来治疗严重忧郁症、双极性情感疾患和精神分裂症,会造成患者电疗后短暂意识混淆和回溯性记忆丧失,同时可产生头痛、恶心、呕吐和可逆性的记忆减退等并发症。直接电疗在大部分国家被认为是非法的。在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出版的刊物中,特别强调电痉挛疗法(电击)必须有患者同意书才能执行。与此对应的是,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不仅直接对孩子使用电击,更不会征求孩子同意。 怎么看待“网瘾”孩子 沈绮云认为,网瘾的形成有一个长期过程,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个体、家庭、学校、网络都有责任。首先,青少年群体自控能力差,网络又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而且针对青少年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场所也比较少。其次,家庭教育缺失也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孩子在家庭中与父母缺乏沟通,感受不到亲情,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没有成就感,只有逃避到虚拟化的网络世界里发泄郁闷情绪。 “每个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都不一样,治疗网瘾应具体分析,从根源上入手,方能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多元。”沈绮云表示,父母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工具,家长不应该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与时俱进,多了解网络知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应力对沈绮云的观点表示认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些病例在治疗机构表现很好,但回归家庭、社会,就容易出现反复。”她认为,治疗网瘾应该从心、智、行三个方面来进行。心,即心理疗法,与青少年成为朋友,进行心理疏导,而不是说教;智,即学业教育,尝试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行,即行为规范,在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上引导青少年,教给他们为人处世方式方法,健全人格。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1-22 18:59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