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阳光工程心理网 心理知识 查看内容

柏晓利与心灵鸡汤

08-12-16 20:48| 发布者: sunshine| 查看: 895| 评论: 0|原作者: 阳光工程心理互助公益网|来自: 《北京青年报》

柏晓利与心灵鸡汤

WHO和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女性死亡和残疾首位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处于抑郁状态,平均每年新增成年抑郁症患者11.3%,中国平均每年5%至8%的人患抑郁症。当患者以心理症状主诉时,医生辨识抑郁状态率达77%,当以躯体症状主诉时,医生辨识率达22%。由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无数患者失去了及时、准确的诊治。

  柏晓利,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医生,1995年至今致力于抑郁症患者治疗并以一系列举措实施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人道主义关怀。“友谊之友·心灵乐园”让大家在一个“放松心情的小屋”自助自救。以“心理治疗小组”这一在中国尚属前卫的医患互动、患者互动的形式拯救患者,疗效显著。随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染上这一现代病。2000年始,柏晓利走出诊室,义务开办大众课堂,以科普干预普救众生。“使准病人及时走出阴影,避免正常人渐变成非常。”痊愈病人称柏大夫“用心灵鸡汤救治心灵感冒”。

“我这一生都毁了”

  柏晓利的诊室与常见诊室不同:有色彩和音乐。茂盛的吊兰及阔叶绿色植物。墙上悬挂静物油画、风景摄影、人生感悟字画。德德玛的《雕花的马鞍》萦绕其间。其氛围,静谧、安全、放松、温馨。另一不同,纸巾常备。

  2001年1月,L手拿厚厚一摞化验单,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走进柏晓利诊室。她主诉“胃溃疡、两手发麻,一吃就拉,一喝就尿,心慌恶心,失眠烦躁,没记性,厌食厌世,看谁都不顺眼,不愿见人,浑身拿不起个儿,丢了魂似的……”总之,“浑身难受”、“要死的心都有”。L有病史三年。“吃了一大堆药,什么事都不管。”柏晓利请她看墙上张贴的抑郁症体征。L不相信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事实。“难道我得了精神病?!”她最初吃药,一会儿工夫全吐出来。她“腻味、烦和不接受这病,自己看不起自己,嫌寒碜。”如今,痊愈的她在家安了义务热线,“我太知道那份难受劲儿了,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她说。

  一个男人也是手拿一摞化验单出现在柏晓利面前,他以哀求的声音说:“我今天就死磕您这儿为止了,请您给我来个常青指路。”住院3次的他,“偏头痛、半身发凉、舌头苦涩发麻,一路检查下来,什么毛病也没查出来,吃的药全不对路。”最后,疑难病会诊中心将他打发到柏晓利处。经药物和心理治疗,他庆幸自己头上“地富反坏右的帽子终于摘了”。

  Z一进诊室就啜泣。柏晓利递她纸巾:“你很委屈吧。”一句话使Z痛哭。柏晓利安慰:“哭就哭吧,哭出来就轻松了。”Z哭诉:“我想对天说,对地说,对人说,就是没地儿说,到您这儿,可找对门了……”事后,Z感觉自己“像个快要爆炸的气球一点点松弛了。”

  一30多岁的小伙子向柏晓利主诉:一次,坐在地铁里的他犯病了,心慌、胸闷、盗汗、眩晕,难受得要死。他“恨不得立刻逃出地铁”。此后,他再不敢乘地铁,至少不敢独乘。

  6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G老太因没医保而使晚年愈发丧失安全感,心理逐渐退化到婴孩期(吃喝拉撒睡均以哭闹得到满足)。她以无意识地折磨家人支撑脆弱的自己。

  1996年,柏晓利在北图义诊。一位65岁的老人对柏晓利抱怨:“我一生没高兴过,我倒霉一辈子。”柏晓利请她回忆是否有过片刻的愉悦。她答:“有过5分钟,组织上让我留苏的那一刻,之后又不快乐了。”不快乐的人来自破碎的家庭,母亲自杀,32岁的女儿选择独身。

  某京剧演员不到30岁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是“离不开厕所”。因为病,她年年住院并失去了舞台。医生曾怀疑她阑尾有问题,她不得不接受手术探查之苦。她对柏晓利流泪:“我这一生都毁了。”

  ……

  抑郁毁掉她及无数的人。柏晓利遗憾:“是医生、患者不认识抑郁症所致。”1995年前,柏晓利也经历了因不认识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知阶段。对查不出毛病但反复就诊的病人,其医学模式一律为“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药方也一律为“谷维素”、“安定”、“安眠药”、“B1、B12”、“健脑1号、2号”等。另外,双方的无知还将医患置于尴尬地步。柏晓利想问病因,怕病人有“打探隐私”的不悦,病人也有捍卫家丑不可外扬的本能。因而,“想帮他们都没办法”的柏晓利曾将病人病史“扔进字纸篓”,本能地“躲着走进死胡同的人”。

  1995年,友谊医院开设心理门诊。作为心理医生的柏晓利,其专业支撑来自她在中科院心理所的两年函授学习,特别是受益于美国某医疗机构的培训。其机构旨在中国普及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并致力于全民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培训后的柏晓利兴奋“走进死胡同的医患双方都有救了”。1990年,国内外专家对已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例重新评估,结果,100%的病人被美国专家认定其中70%以上属抑郁症。抑郁症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之“心灵感冒”,用药八星期可得到缓解。

  1995年的柏晓利遭遇无数次“呆坐一天,门可罗雀”的尴尬。人们眼神复杂地窥视或急速走过心理门诊或绕它而行。心理门诊等同精神病门诊。柏晓利面对的不仅是病人,还有敞开的无人敢进的门--传统歧视。

思维模式是抑郁主要成因

  抑郁症是由生物学、心理、社会三种因素导致。生物因素是因大脑神经递质水平不平衡,即脑部微电流引发神经化学物质(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缺乏。因缺乏导致心理障碍:如忧虑性疾病、焦虑性疾病(强迫、恐怖性焦虑障碍)。不良情绪和恶劣心境还易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果该状态持续过长就会使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乘隙而入。柏晓利称为“心理疾病躯体化表现”。如身体某器官异常、心悸恶心、贪吃或厌食、嗜睡或失眠、持续性疲乏、处于紧张状态,有无望感、不安全感,自尊程度低、自我评价低,自卑自责、注意力分散、生活无动力等。引起抑郁的外在压力性事件多为亲人亡故、夫妻不睦、婆媳不和、离婚、人际关系恶劣、事业受挫、被人欺骗、下岗、孩子叛逆……内在却与遗传基因、童年经历、成人性格、环境影响有关。不幸一旦发生,潜伏在儿童期的不良因素便被激活。柏晓利举例:K10岁前,因父母去干校被乡下奶奶抚养。缺失父母之爱的不满足伴她成人。她下岗后抑郁,遂诱发出潜伏着的未被意识的不满足感、不安全感。思维模式是抑郁主要成因。偏执,钻牛角尖、认死理、拔尖、追求完美、心理脆弱的人易在节奏快速、高度组织化、价值观念混乱多变的情形下产生抑郁。

  抑郁突出表现--破坏人际关系。柏晓利以大量实例论证:“抑郁症患者给别人的绝对不是好球,别人反弹回来的亦是:“小心眼”、“人性次”、“神经病”、“事妈”……人们因无知而不接纳、不理解、不宽容、不尊重。恶性循环使病人病情愈发恶劣,即使痊愈也深怀恐惧。有病人因怕歧视,拒绝抑郁症出现在处方上,甚至不惜以切掉半个胃当胃溃疡示众。一天,柏晓利见一条身穿唐装腿有残疾的狗。她有感而发:“小狗是幸福的,主人是宽容的。人对狗如此,何况人对人呢。”

  柏晓利曾对患者就医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在看心理医生前平均耗时25个月往返于各医院、各科室,平均花费1.1万元。病人中的绝大部分是经亲朋劝说或经多方诊断无望后走进心理门诊。漫长求医,高额支出加剧其身心之痛。就诊时,多数人以躯体疾病主诉。据统计:当患者以心理症状主诉时,医生辨识抑郁率达77%,以躯体症状主诉时,医生辨识率达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无计其数的患者失去了及时、准确的诊治。一中年男子在父亲死于肺气肿后的两个月出现失眠、胸闷、厌食、后背疼。他拍胸片,做CT、核磁,胃镜,气管镜,结肠镜……月均急诊12次,10万元花费拖垮了其家庭。2000年,柏晓利做失眠义诊。400多失眠患者有270名是抑郁症患者。在她主张下,开设了“记忆力减退门诊”,由此兜住了“误打误撞的游击病人”。柏晓利接触过一位70多岁的母亲带着50多岁的女儿跋涉在漫漫求医路上。“只有母亲能经受这一艰难过程”,柏晓利经验:“感情特别好的夫妻也行,绝大多数在失望中放弃。”为抓住希望,在医院支持下,柏晓利给全院医生讲《综合医院病人的心理问题》。

  经大量临床实践,柏晓利总结,抑郁症还与三个失调有关:爱的失调,知识的失调、意志的失调。对于心灵感冒,如果说药物是抗生素,心理治疗便是心灵鸡汤。柏晓利欲以心灵鸡汤遏制痊愈者复发感冒。

“好,别灰心,让我们来共同对付它”

  一般而言,当病人走出诊室,柏晓利的工作即已完成。但她没有,而是以“好,别灰心,让我们来共同对付它”将她与病人拴在一起。1991至1994年,柏晓利在“莫斯科东方医疗中心”进修工作。三年学习,奠定了她说这话的基础。她学到“什么是敬业”,看到“什么是文明”,感悟到“医患之间的信任尊重”。不能忽视的是,四年内蒙兵团经历,草原的博大、牧民的仁爱构成了她做人的底色。对眼下国内一些并非对症下药,而是对钱下药,自辱圣职的业内丑恶,柏晓利的道德底线是“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工资”。职业底线,“修复病人器官功能、宣泄情感、释放负罪感,重获自尊自信,适应环境,彻底回归社会。”

  2000年,她走出诊室,以干预抑郁症的系列讲座修复受伤心灵。她给病人讲《怎样走出情绪低谷》、《思维模式与健康人生》、《失眠、焦虑的应对策略》。课后组织讨论,组织病人郊游。她让病人牢记“快乐来自思维模式的改变”。新老病人视此话为偈语。一次,她在诊室与康复病人通话。室内病人试探地问“能把她的电话号码告诉我吗?”显然,该病人更相信“同是天涯抑郁人”的话,但保密是第一原则。于是,柏晓利准备一个绿皮本。她在扉页上写道:“请您记录下康复前后的感受,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患者充满希望!”绿皮本成了背对背患者互动的平台。每次讲完课,柏晓利发现听众不散,聚拢一处,言未尽之言。他们告诉她“除了这儿,我们没有说话的地儿”。国际经验:病人互动是心理治疗手段之一。柏晓利遂在“心理健康俱乐部”、“心理健康之友”中搭起面对面互动的平台。

  从疾病讲座过渡到人生讲座。柏晓利旨在给“老病人新东西”,以期巩固疗效。她请有识之士给患者开人生处方。如《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史铁生)、《压力与健康》(孙立哲)、《社会环境的人际吸引》(石林)、《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胡平)、《从生命的废墟中崛起》(周士渊)……巩固疗效的另一处方“心理治疗小组”,柏晓利借鉴这一在国际上成熟的治疗--集体互助、角色互换、重负互担、快乐互享,互助互救方式,“从根上铲除深埋病人心底垃圾,走出情感误区和抑郁黑洞。”患者称此为“阳光小组”。国际治疗标准:8至10周。

  2002年7月,“友谊之友”成立一周年,患者执意以自编节目《走过昨天,面向未来》庆祝新生。此前,柏晓利致信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

  目前,国际上治疗精神病的医学模式已从过去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结合方向转化,但我们的医疗模式仍是重病轻防并深受传统歧视干扰。病人受罪、家属受难、国家受损。我以一个接触上万名抑郁症患者的医生身份呼吁:加大精神卫生投入,提高精神疾病认识,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真诚邀请您在百忙之中观看《走过昨天,面向未来》。因为权威的认可远远高于一个普通医生。

  演出结束,柏晓利眼含泪水上台朗诵《请接受我的感谢》--

  “我感谢你的勇敢。当人们视心理疾病为洪水猛兽时,你战胜了世俗,战胜了怯懦,走进我的诊室。我感谢你的信任。不管多难,你都坚持服药、做心理治疗,并以志愿者热线校正病友们生命中的航船。你面向未来的勇敢让我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我自信让更多的人告别昨天!”

  “谁创作的?谁导演的?”观众问柏晓利。他们不相信病人有如此创造力。柏晓利以实相告:“他们自己。”演员却指柏晓利,“真正的导演是柏大夫。”

  送走一个个面向未来的新人,迎来的却是一批批尚未告别昨天的病人。对门诊量的日益剧增,柏晓利以一则故事做比。一行走河边的人见一溺水者,他救起他,继续前行。又见一溺水者,他再次救起。待三见溺水者,他扭头往源头寻找溺水成因。2000年,当柏晓利无以应对众患者,特别是1/3的青少年多以不能与家长沟通而患抑郁时,她痛心“年纪轻轻的就吃药,吃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她开始“往回找”,以讲课预防溺水之险。“下医治已病之病,上医治未病之病。”

  2003年年底,柏晓利给一所重点中学讲《创造快乐人生》后调查,500名听讲孩子中280人直言不快乐,尤其在家不快乐。快乐源于同伴、宠物、网络和影碟。不快乐的恶果是,消极情绪伴随成长。据资料:全世界每9分钟有一个14岁至24岁的年轻人企图自杀,每90分钟有一个在此年龄段上的人自杀成功,而一个自杀者对周围6个人产生影响。柏晓利否认该数字:“一个独生子女自杀至少毁掉三个家庭,同学、亲戚、邻居都会受影响。”她忧患“不快乐的青少年会影响上下两代甚至几代人的幸福”、“这个工作一定要提前做,早干预早受益。”2004年寒假,她给中学生讲《中学生,我能为你做什么》,给家长讲《我们怎样与孩子相处》。

  近年,柏晓利的心灵鸡汤重点滋养青少年。“把国家希望调整好了,国家才真的有希望!”

资源开发出来了

  2003年,在陈锐病友捐助下,病友们终于拥有自己的家--“友谊之友”。他们称它“心灵乐园”、“放松心情的小屋”。在这里,柏晓利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小组治疗、主题征文、会员活动等。2月15日,记者参加“友谊之友”会员活动。讨论主题《用心语解读爱情》。

  Y坦白:“我得病时,凡事都要按我要求办,甚至丈夫每次理发,我都要站在一旁指导理发师如何理出我心中的发型。”丈夫烦她,她便认定丈夫伤害了她,于是积怨……“改变对方是愚蠢而徒劳的,改变自己思维模式才是明智的。”如今,Y对爱情的新解是“宽容地接受对方”。

  A曾与婆家有过太多的恩恩怨怨。经心理小组治疗,她得出“我以健康为价,与他们家较量多年,太傻了,太不值了”。走出较量天地的A回想从前“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黑暗的局”。她要大家汲取教训,“不要总指望别人给我什么,自己要主动创造有趣的生活,尽可能地享受生活”。

  转变思维模式的F这样回答丈夫对她的晚归。丈夫问“又玩去了”,她答:“对,下次有好玩的地儿,咱俩一起去。”以前遇此事,她这样回答:“你什么意思?只许你玩儿不许我玩儿……”争吵于是引发进而积怨。

  M患有癫痫,下岗后每月仅有320元。她失落、焦虑、自卑,进而抑郁。患病期间,她不敢养花,怕鲜活生命被“倒霉人”的霉运传染。如今气色红润的她又养花又养鱼,感觉轻松得“飘着走”。她的体会是:“逆境来了,就面对它,接受它,要学会顺适。别跟自己较劲儿。”年轻的R就是爱较劲儿的人。她不能忍受人们习惯的忍受--社会强加给少有话语权的百姓太多太多的不平等。长期忍受中,百姓多以“算了,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内心并不接受的结果放过不平等。R清楚自己学会改变思维,学会顺适,还需走很长一段路。

  白领Q,在超出能力的岗位上承受重压地日复一日。性格要强的她不接纳真我而以假象掩饰,掩饰愈深,冲突愈烈。正在恢复中的她做着“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努力。

  律师陈锐以三大宝典告知如何挽救轻生者:一、我理解你的艰难处境;二、分析其自杀理由是否成立,启发、诱导并释放其理性,使他最终放弃自杀;三、预测自杀后果。

  N先生的修炼是“凡事站在客观立场考虑问题。如果跟着主观走,肯定抑郁”。另外,“不要被别人牵着走。”   

  2003年10月6日晨,痊愈者初白令彻悟“治病须治心,治心须自调”。遂提笔写下《自我心调》(三十六思):“名利为烟,舍弃为宝;贪执为祸,吃亏为福;识人为高,自知为明;事缓为圆,换位为上……”

  “魔鬼存在细节中”,痊愈后的J先生以过来人感悟送给大家:“药物、医生都是辅助疗法,主治医生是自己,自己要学习如何驱逐心中的魔鬼。”

  置身讨论中的柏晓利默默观察会员的脸。谁眉有疙瘩,谁喜上眉梢,谁满脸旧社会,谁阴晴参半。以她经验,“心有千千结,眉含道道愁。心头紧眉头就紧。”之后,她根据一张张喜怒哀乐悲恐惊的脸调味鸡汤。熟悉的面孔中有些是她陌生的,她知道是会员带来的新病人。她的老病人现不仅具备辨识抑郁症患者的能力,还担起“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的责任。2001年4月,痊愈的Y在家开通精神健康热线。同病相怜的经历和劝说起着医生起不到的作用。3年志愿行为,Y自信“我不怵跟他们聊复杂深奥的心理疾病了”。Y的自信来自书籍、听课和悟。下岗的她在热线中不仅找到“被别人需要”的价值认同感,自己也在热线中受益。将病视为资源的Y曾开导一位总是“痛说家史”的妇女。“你花一生中的许多时间在回忆恩恩怨怨中折磨自己,值得吗?!”几天后,该妇女回电:“你的话让我轻松多了。”Y劝人成功的经验是“以毒攻毒”、“需要共情”。与Y一样,一些会员视病为资源,“如果什么事都干不成的话,还可以接热线呢。”“友谊之友”现开通8小时义务热线,会员轮流值班。“资源开发出来了”,柏晓利收获着“爱的传递”的果实。

  会员中流传一则柏晓利讲的故事。一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在教堂里幸遇一老人。老人将他带回家,承诺他:“你没找到工作前就住在这儿。”年轻人找到工作后带礼物感谢老人,老人不接受,说:“如果你今后也像我一样,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会员心领神会。他们提议听大课之后,与新病人面对面交流,传授“我是怎么好的”。2003年8月,网站的建立使传递速而广。2003年11月29日,他们致信代理市长王岐山,望传递在更大范围内辐射--

  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抑郁影响每个人”,其影响现以不可忽视的速度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心理疾病已成世界第四大疾病。我国每年因抑郁症而自杀者达80万,特别是,年轻人已成此病高发群体。由于精神健康重视不够,医疗重心仍在身体疾病,孰不知,病由心生。治标不治本使有病不知病、得病不治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歧视又加剧了这一现象。希望您领导的市政府重视精神卫生这一拯救灵魂的事业。

  2月4日,央视做一期心理节目,6个会员自愿接受采访。临场,以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柏晓利问:“如果现在谁改变主意,可以退出。”翌日,她给每人发邮件“昨晚睡得好吗?”回信让柏晓利感动“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做,谁来做”、“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走出演播室时心里稍稍有点不安,现在没事了。”相比2001年,同样面对镜头,他们不容商量地拒绝了。

  回首十年,柏晓利感慨:“是资源的力量推我走到今天。”

  2003年12月21日,经费困难的“心灵乐园”为保住自己的家举办义卖和募捐,柏晓利捐8000元。生活困难的M捐20元。她恳求接受:“尽管微不足道,但我离不开这个修复心灵和成长的家。”家中成员共识“如果张国荣早来这个家,就不会自杀了”。曾有自杀念头的S在家获得新生后赋诗抒怀--《过程》,此诗亦是献给赋予上万人第二次生命的灵魂工程师柏晓利。

  浓浓的阴云啊/堆积成忧郁的冰山/重重地压在冻僵的心上/我好冷好冷/懊丧的思绪纠缠着孤独恐惧/我好痛好痛/我受不了啦/我不要这压抑的愁云/不要这伤感的空气/不要这恶魔般的忧郁/我要冲--出--去/阳光融化了冰山/天使驱逐了魔鬼/我冲出来了/来吧朋友/一起冲出来/外面的世界真好/我的心情真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5 08: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