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认识误区 心理治疗的认识误区 发表日期:2005-01-21 作者:王点 出处:中国心理咨询网 随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开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尝试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大多数的患者对“心理治疗”的认识还处在一个懵懂的状态,甚至有一定的误解,以至于不少患者在尝试了心理治疗后认为没有效果,进而中断了治疗,如何的认识心理治疗,怎样的进行心理治疗,下面我以“认知治疗”为例,粗浅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一、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 一般的治疗首先考虑是进行药物治疗,主要因为药物治疗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个满意的疗效,尤其是病情的急性发作或是病情较重的阶段,比如重型抑郁症和严重的社恐等,此时药物治疗尤为的重要,所以心理治疗主要应用于诸如抑郁症的轻、中阶段。但在实际的治疗中,由于家人和患者本人对病情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有限,在病的初期和中期阶段没有及时的发现和疏导,以至于错过单纯依靠心理治疗就可以解决的时期,而往往到医院进行诊治的患者心理障碍已经达到了必须考虑药物治疗的程度。其实,我个人认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既可以迅速的控制病情又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一个人病症的发作,只是患者内在错误思维和感官的一个表现形式,药物可以控制其病症的发作,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患者易感因素,比如一个多响的炮仗,第一响过后你利用的其他手段和方式避免了它接着响下去,但没有真正的消除隐患,一旦有了一定的外界条件又会重新爆炸,而心理治疗则是从跟本上去解决患者真正的问题所在根源。但在一个病症非常的严重的时期,此时进行心理治疗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此时的他往往很注重也很相信自己的感受,故很难很好的接受心理治疗,这是首先的还考虑药物治疗,在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后再辅助于心理治疗,会加快病情的康复。 二、心理治疗时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心理治疗首先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只有建立稳固、良好的信任关系,患者才能把内心的、问题真正的所在告诉给医生,在没有建立信任之前,患者往往对医生仍然抱有戒心和疑虑,由于考虑到本人的自尊、隐私以及怕把自己精神方面的弱点暴露于别人,所以反馈给医生的信息往往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即使涉及到内心深处的问题时,也往往一掠而过,甚至用一些虚假的东西进行掩盖。 医生需要和患者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建立需要以一种“面谈”的形式在患者进行沟通中建立,通过一次、两次的“面谈”是不能完全达到的,而正是这种“面谈”的形式给患者造成了一种误解:心理治疗无非是“拉家常”,劝慰认,起不到什么效果。其实这种看似的“拉家常”背后却蕴涵了诸多的技术性的东西,它要求医生有一定敏锐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技巧,只是患者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感觉不到罢了,故我希望有心理障碍的朋友要相信医生,在和医生交流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内心深处坦诚的告诉医生,以便医生准确的判断问题性质,及早提出良好的建议,尽量的缩短这段时间的距离。 三、平等、积极地参与治疗 认知治疗是一个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治疗,需要患者不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病人,更要把自己看作好象同一研究小组的成员,来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大多数的患者在治疗中认为:自己进行心理治疗就和到综合性医院看其他疾病一样,任由医生进行打针、化验、做手术等一些程序化的治疗过程,自己始终的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认知治疗是一个多变、不固定的过程,认知治疗需要患者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研究,通过不断的研究自己,不断的认识自己,不断的纠正自己,进而使自己摆脱病症的困饶,医生只是一个协助你完成这一课题的认,也许有人说:既然主要依靠自己来完成医生也就无所谓了,你要知道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要受过训练的医生才会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和问题的处理方法。 四、治疗需要一个过程 认知治疗一般需要15-25次的治疗,它也需要一个过程,由一开始的一周1-2次,到接下来的一周一次、两周一次,到后来的时间间隔的延长,所以需要患者能够有耐性,系统的接受治疗,心急只会使治疗功亏一篑。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1-23 20:10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