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春风
发表于 14-4-1 10:40:18
大家帮我拿下主意,我双相了20多年,实在看不到希望,我也吃药接近1个月了,赛乐特1.5颗,德巴金先一颗。期间成天瞌睡多,3.30日医生改药,赛乐特一颗,德巴金半颗,当真瞌睡就少了。只是状况没什么改变的,不知多久 ...
会意2009 发表于 14-4-1 10:31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知道为什么您的医生同时调药,这样的话都不知道是哪一种药改善了您的瞌睡情况。您原来的是什么状况呢?很抑郁?
会意2009
发表于 14-4-1 10:45:09
大家帮我拿下主意,我双相了20多年,主要的症状就是反应慢,傻傻的,成天憨憨的。实在看不到希望,我也吃药接近1个月了,赛乐特1.5颗,德巴金先一颗。期间成天瞌睡多,3.30日医生改药,赛乐特一颗,德巴金半颗,当真瞌睡就少了。只是状况没什么改变的,不知多久药才起作用。
圆圆圆
发表于 14-4-1 11:25:07
病龄:8-9年
发作形式:轻度双向
药物组合:碳酸锂,启维
副作用:发胖,痘痘,便秘,
已服用几年:8
状态:稳定3年起码
患者:我
会意2009
发表于 14-4-1 12:44:40
91# 伊犁春风
会意2009
发表于 14-4-1 12:51:51
主要是抑郁,自认为我没什么症状,老婆也不认为我有毛病,就是反应慢,傻儿吧唧的,严重时也活不下去的,躁狂也是努力追求的结果。没法保持太长的时间,一年一般3个月左右。
93# 圆圆圆
会意2009
发表于 14-4-1 12:52:50
主要是抑郁,自认为我没什么症状,老婆也不认为我有毛病,就是反应慢,傻儿吧唧的,严重时也活不下去的,躁狂也是努力追求的结果。没法保持太长的时间,一年一般3个月左右。
91# 伊犁春风
会意2009
发表于 14-4-1 13:27:52
我跟下面的描绘相似度90%!大家对照下呢
情感的两极,一个人在挣扎 分类:4.《家庭医生》妙文选登 2008-09-04 13:10 阅读(742)评论(2)编辑删除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一段时间情绪高涨,对人很热情,做起事情来干劲十足,思维奔逸,即使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也精力充沛;而过一段时间,情绪又一落千丈,总是提不起精神。这样的人似乎是双重性格,感觉古怪。实际上,这很可能是患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病名。但事实上,这种病的发病率却不低,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
一百年前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
“患者的情感,就如同一个钟摆,不停地在抑郁与躁狂两极之间摆动。”王刚教授如是形容。
对大众而言,它太“陌生”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不仅是普通百姓,医生也是如此。
可是,医学家们发现这种病,却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当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发现有这样一种病人:情感在高涨和低落之间摆动,高涨时兴奋话多,精力充沛,言谈夸大,行为具有冒险性;低落时话少活动少,精力差,自责,有轻生观念。克雷丕林称之为躁狂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1%,70%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于欣教授指出。
一种“天才”病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接受电视访谈中提到自己身患抑郁症时,自嘲“得抑郁症的,都是天才,一般人想得还得不上”。
可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天才病”。“恰恰相反,研究显示,抑郁症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于欣教授介绍。
在于欣看来,躁郁症倒称得上是一种“天才病”。不少著名艺术家,像画家凡·高、音乐家莫扎特、作家海明威、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等,无一例外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这是由于,当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下,其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像有人研究后发现,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高峰,都是其处于轻躁狂状态时。
既然轻躁狂会给人带来这么多“好处”,带来创造力,那么让患者始终处于轻躁狂状态岂不是挺好的?为什么还要把它当成一种病,要治疗它呢?
原来,躁郁症大多数的发作时间,都是处于抑郁发作,而不是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时间是躁狂发作时间的3倍),轻躁狂更加为时短暂。现在也没有办法让患者长期处于轻躁狂状态,它会自动转向,转为抑郁,或者转化为破坏力强大的强躁狂。
挣扎于两种情感之间
躁郁症患者躁狂发作时,尤其在只是“轻躁狂”下,会呈现“阳光”的一面,周围的人会觉得患者好交朋友,非常友善,也特别活跃。在饭桌上,患者的笑话不断,让人感觉很“热情”。
但与“阳光”相伴而来的,也有“黑暗”。
患者在躁狂时,有了“热情”,却往往会失去耐性,在此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容易发脾气,对看不顺眼的人有攻击倾向,充满敌意。
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变得盲目冲动:开车鲁莽,过度沉溺于一些危险刺激的活动;花钱多或乱购物;进行一些愚蠢的商业行为或投资。
处于“轻躁狂”阶段的患者,还有一些“自知之明”,会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不太合适。曾有一位患者,在“轻躁狂”时,觉得自己像毛主席一样伟大,于是来到天安门广场,要学毛主席那样挥手。但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妥,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于是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只在有车经过身旁的时候才挥手,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他与车里的人认识,只是与熟人打招呼而已。
但到了强躁狂阶段,患者就会丝毫不理会后果,做出一些突兀出格的举动。
当到了抑郁发作时,患者会像普通抑郁症患者一样,变得郁郁寡欢,毫无自信。
可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不是把自己的抑郁跟正常状态作比较,而是与自己处于躁狂时的状态相比。“患者会感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于欣教授说。由于差别太大,患者的痛苦更深刻,比一般的抑郁症要强烈得多。
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长期以来,双相情感障碍一直处于被大众忽视的状态。近年来,人们发现其发病率日趋增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往对这种病的检出率相当低,许多患者并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该国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50%未被诊断,30%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仅有20%的患者被正确诊断,也就是说,5个患者当中,只有1个被诊断出来。
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当完善,其状况尚如此,在我国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于欣教授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患者从11岁起就开始出现症状,之后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并接受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存在,直到患者50岁时,才被确诊为躁郁症。
类似的病例,在临床比比皆是。
据王刚教授介绍,有资料表明,美国躁郁症的患者,从起病开始,到其获得明确诊断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长达10年。在我国则更长。“患者不要说治疗了,就连得到正确的诊断,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王刚对此深感无奈。
双相情感障碍,最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是在抑郁阶段来就诊的,而在躁狂阶段,则鲜有上医院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躁狂。”于欣说。
相反,很多患者会认为躁狂阶段是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个阶段的自己思维活跃,创意百出,而且精力旺盛,尤其是轻躁狂状态下更是如此。
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在旁人看来,会觉得处于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很热心,乐于助人,是“大好人一个”。
即便是到了医生那儿,患者也只表现或讲述自己“抑郁”的一面,因而难以分辨。
王刚教授认为,如果患者因为“抑郁”来看病,医生都应有意识地去考虑患者是否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并通过检测予以排除。
后果严重,须及时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工作,引发酗酒,药物滥用甚至自杀。
有资料显示,多达20%的躁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多达50%的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自杀企图。而且,“躁郁症患者自杀的成功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于欣教授指出。
很多人把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看做是“脖子以上的疾病”,认为是脑子出了问题。但据王刚教授介绍,现在专家们更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为其共病率相当高。
所谓共病,是指与疾病常同时出现的问题。具体到双相情感障碍,其主要的共病包括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国外主要指吸毒,国内主要体现为酒与烟草的滥用),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这些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等等。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共病的超过70%。
治疗,得靠心境稳定剂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核心,不能仅着眼于发作的治疗,更需要治疗疾病,即着眼于躁狂、抑郁反复发作的共同基础,遏制发作。
“不能看见躁狂就治躁狂,看见抑郁就治抑郁。”王刚教授说,如果仅是治疗发作,则反而会取得相反效果。像如果仅针对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会出现“逆转相”,即由抑郁转为躁狂。
王刚教授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综合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在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一个躁狂症患者。
这是由于医生没有识别出患者实际上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以为是单纯的抑郁症,并按此进行治疗。而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还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商品名:德巴金)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心境稳定剂,应当成为治疗的基础。”王刚教授介绍。
心境稳定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躁狂和(或)抑郁,并能预防随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临床上主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缓解期。
在患者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用情绪波动表(心境图)的形式,记录下患者每天的情绪表现,比如情绪是低落还是高涨,什么原因诱发或是无任何原因,吃药情况,饮食和睡眠状况等。通过这样的表格,能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调整。(编辑:王强,本文来自《家庭医生》杂志,了解更多请点击http://jiatingys.blog.sohu.com/)
goldsun0
发表于 14-4-1 14:20:08
97# 会意2009
1.而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2.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缓解期。
3.还不行,根据原因,吃药情况,饮食和睡眠状况等。通过这样的表格,能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调整.
4.再不行换医生.
晦青
发表于 14-4-1 14:47:13
97# 会意2009
1.而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可以诱发躁狂发作。
2.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缓解期。
3.还不行,根据原因,吃药情况,饮食和睡眠状况等。通过这样的表格, ...
goldsun0 发表于 14-4-1 14:20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你说的抗抑郁剂诱发躁狂貌似也感觉到了,那抗躁狂药是不是引起抑郁的呢?真要是这样就太坑爹了。
伊犁春风
发表于 14-4-1 15:13:36
你说的抗抑郁剂诱发躁狂貌似也感觉到了,那抗躁狂药是不是引起抑郁的呢?真要是这样就太坑爹了。
晦青 发表于 14-4-1 14:47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小猪宝贝不要乱拿妈妈的药来吃,让医生来系统治疗。。。切记,切记。。。。{QQ66}
http://pic5.nipic.com/20100222/3360048_115643015825_2.jpg
绿萝
发表于 14-4-1 20:52:04
本帖最后由 绿萝 于 14-4-1 21:06 编辑
“不能看见躁狂就治躁狂,看见抑郁就治抑郁。”王刚教授说,如果仅是治疗发作,则反而会取得相反效果。像如果仅针对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会出现“逆转相”,即由抑郁转为躁狂。
97# 会意2009
这个教授说得很对啊。
本人病程15年
刚开始是抑郁,每次发作医生开的药都不一样,什么赛乐特,博乐欣,盐酸氟西汀,乐友,左洛复,舍曲林......还有其他的都不记得了。至少这几种药物没有导致我发胖。(只有一个药物例外,前几年有个医生告诉我,双向的最好不要吃抗抑郁的药物,因为容易转躁狂,建议我用喹硫平。我用了半年左右吧,体重罕见地增加了20斤,不过也许是因为我那阵子在家宅,吃了太多零食的缘故,而且有个体差异,仅供参考。)
引发躁狂,是因为有一次抑郁总是不好,博乐欣每天的剂量增加到9粒/天。转躁之后医生给开了碳酸锂之类的,说是转躁了需要加这种药,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药就是治疗躁狂的,即使后来有医生跟我说,碳酸锂(或者丙戊酸钠)是双向调节的,稳定期也要吃,可我根本不相信有什么药既能治疗躁狂,又能防止抑郁。
我是以抑郁为主的,这么多年的服药习惯就是:
抑郁时开些抗抑郁的药,等有轻躁狂迹象时停服一切药物。因为是轻躁狂,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往往不用吃药也慢慢好转。
2011年,去北京顺便挂了个专家,那个医生特别地告诉我,双向的要一直吃稳定剂,我有些相信了,但也一直没有重视,因为我是个不喜欢药物的人。
从今年起,我想尝试一下一直服用情绪稳定剂了。最近都用的德巴金,因为碳酸锂需要经常化验血。
伊犁春风
发表于 14-6-23 13:39:37
红杉树 发表于 14-3-10 19:56
我双相重燥重郁
91年生病至今
服药氯丙嗪 碳酸锂
请问红杉树是一直服用氯丙嗪吗?现在是多大剂量啊?谢谢
mal
发表于 14-6-23 13:54:24
青少年躁郁症:多是从一种轻微情绪交替违常引起。简单来说,情绪违常跟躁郁症一样具有“情绪愉悦、亢奋”与“情绪低落”两种状态交替的特征,但强度不及躁郁症的标准。一定比例之拥有循环情绪病征的儿童,在青春期会转变成躁郁症。
mal
发表于 14-6-23 13:58:08
心月悠然 发表于 14-3-10 18:56
我小你两岁,如此算来,我比你还要早服上个一年半载的。看来你比我还顽固,哈哈。我算看透了,咱这些放弃 ...
这些放弃治疗的,是混得最惨的。 那些坚持吃药治疗的,普遍比不吃药的混得强。
mal
发表于 14-6-23 14:00:05
伊犁春风 发表于 14-3-11 06:40
是的,我修改一下我的说辞,这样的统计数据对个人用药参考意义不大,但让大家互相了解病史,看到通过药 ...
血压、身高、体重、各项血球指标、血清肌酸酐、电解质、甲状腺荷尔蒙水平、验尿、心电图、如果有可能,详细的肾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