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惠子 发表于 05-1-31 09:06:29

善待生命 [转帖]

  人往往只关心注重自己,关怀他人的人很少,即便是在学佛的人当中,唯希图自己得证佛果,对众生疾苦漠然视之者也不乏其人。尤其近些年来,外道猖獗,邪说谬论横行,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无有正见,颠倒妄想,热衷于外在的色声等六尘的感官快乐,道德伦理观念淡薄,在声色犬马的生活中,不断地制造着生命的悲剧。
  近年来,仅在屠杀生灵以满足私欲上,早已发展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乱杀滥吃的风气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上层社会到普通百姓,无处不是疯狂地吃着鲜活的生命。纵观历史哪个朝代有过这样的疯狂,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叫卖鲜活血肉众生的比比皆是。如今的蔬菜市场,亦简直成了"动物大世界"。当今的吃法与杀法,前所未有,可谓登峰造极,实在是惨不忍睹。
  在武汉及南方一些城市,你如果想吃青蛙,随便走到哪里都可以买到剥皮、砍掉头、挖出内脏并穿成串的"活青蛙",叫卖者口里不断地嚷着"不是活的不要钱",一边叫一边敲着刚剥下皮不久,正在痛苦挣扎的青蛙。有些刚刚生下来的小生命,如幼猪、幼鸽,尚在呦呦待哺之中,还未发育成熟,就已被烹成脆皮乳猪,火熟乳鸽,还有更令人怵目惊心的菜谱如"铁板烧"、"龙虎斗"、"炸凤凰"、"炖全鸭"等等,可以说,每一道菜都是一曲充斥着血腥味的悲歌。如有一道菜叫"白玉穿龙",是将活泥鳅与豆腐一起煮,在烧煮的过程中,泥鳅痛苦难忍挣扎游窜,自然钻入豆腐之中,最后与豆腐一起煮熟。这种悲惨的景象实在是摧人泪下,正如弘一大师的一首《示众》诗:"景象太凄惨,伤心不忍睹,夫复有何言,掩卷泪如雨。"但设身处地为物类着想者寥寥。
  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杀生行业的兴旺提供了方便条件,随着饲养技术的改良,快速养殖法已出台,在饲料中加入催生激素,使动物快速生长,缩短成熟周期,在这种饲养方式下,动物的厄运提早降临了,一批批速生家禽、畜类,被送往屠宰场,然后又被贩卖到各大城市,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在南方有不少高效养殖厂,每年都有大批鳗鱼被宰杀,冷冻后运销日本。在沿海地区的许多港口,一艘艘满载着鳗鱼的轮船驶向日本,呜呜的汽笛声仿佛是为惨死的鳗鱼所凑的哀曲……
  在禽畜专业市场上,大批人工养殖的蛇、龟、狗、鸡、鹅、鸭及鸟类等被关在笼中待售,这些可怜的众生忍受着囚禁、酷热、饥渴等巨大的痛苦,在臭气薰天的恶劣环境中煎熬着,其最终的命运则是"上刀山、下火海"的悲惨结局。
  九十年代末,香港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鸡瘟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的漫延,政府下令停止销售鸡禽,仅在几天之内,就有一百多万只鸡被宰杀,鸡瘟疫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无辜的鸡却为此葬送了生命。人们是否想过,二战其间,仅在奥斯威辛一个集中营,近四百万人遭到了纳粹分子的血腥屠杀,在南京大屠杀的惨案中,短短几天内,穷凶极恶的日军凶残地杀害了三十万同胞,对此我们称之为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悲剧,可这一百万鸡的死,却无人为之鸣不平,难道是因为鸡是禽类,便可任意宰割、漠然视之,而人的生命尊贵吗?我们佛教徒把一切众生都视之为平等,是没有差别的。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虽不是佛教徒,但他的平等心肠,不禁由衷地使人赞赏。他说:"将其它的动物看作我们的兄弟;因为它们和我们一样赋有生命,因为它们有和我们同样的生命元素,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忆念,它们只缺少了人类的语言能力。如果它们有了,我们还敢杀它们、吃它们吗?我们敢犯这种杀兄弟姐妹的罪吗?"如果人人心中有了这个观念该多好啊!
  只图一时口欲,无有因果观念的人们,麻木不仁,愚痴凶残地肆意残杀生灵,制造了一个使有情不得安宁的悲惨世界,也给自己的今生来世投下可怖的阴影。恳请杀生食肉的人士对广大有情生起慈悲之心,励力戒杀,善待生命,奉行素食,这样就可以减少和断除生命悲剧的发生,如此我们人类共住的地球不就真正变成美好的安乐园吗?!

美惠子 发表于 05-1-31 09:07:21

善待生命 [转帖]

  蝶衣破碎,随风飘逝。香港艺人张国荣之死,令许多青少年歌迷唏嘘不已。

  诀别红尘的人,总有其自觉充分的理由,不管他是一念之差,还是久认宿命。

  斯人已逝,而生者当思:人的一生总会有荣有辱,有成有败,就像西天取经须历九九八十一难。儿时,读《西游记》,就深为唐僧师徒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毅力所感动;尽管长大后才渐渐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机巧,但我还是认为:一个人既然来到世间,就应珍惜此生,要善待生命,让自己活得充实一点,快活一点;要敢于直面磨难,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做自暴自弃的傻事。

  艺人之死,而且是自杀,较之百姓病故,当然是新闻。但无论“哥哥”有多少隐私,活着的时候,作为一个艺人,他给我们带来过许多真情和美好。如今,当任何叹惜都唤不回脆弱的灵魂时,再连篇累牍,捕风捉影,去编排谈资,炒作卖点,这样的娱记难道不有点残忍和恶心?我想:我们的责任应是让活着的更好活着,让逝去的安静逝去。这是善待生命的另一层意思。

  忽又想到伊拉克战事。战火愈燃愈烈,平民死亡已经逾千。世界反战呼吁日盛,连联军士兵也苦盼早日回家。这正是人权最本能的反应,也是善待生命的又一种呐喊!

美惠子 发表于 05-1-31 09:07:54

善待生命 作 者 : 杨 静


那是一个柳绿草长的春天,而我的世界却是一片凛冽萧条。我开始放弃一切 , 放弃心爱的纸和笔,放弃希望和快乐,甚至优伤。我空洞的笑一如我没有内容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一位师兄让我陪他去动物园,每看到一种动物我就恶狠狠地研究把它们如何地清蒸如何地红烧,如何炖,如何切,如何炒 ''''''' 这些或美或丑的生物被我“在理论上”吃遍以后。师兄望着我,淡淡地说;“每个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所以应当善待它们。包括自己的生命,你明白吗?”一刹那间我泪流满面。

善待生命。当你的生命如花似锦,不要沾沾自喜,当你的生命之舟搁浅,也不要用贫血的头脑预演失败的过程。一花一舟也是一世界,它创造着奇迹,同时也被奇迹造就着。

生命是一曲歌。有高亢激越、行云流水处,也有晦涩沉郁的地方,你浅吟低唱也好,纵声高歌也罢,只要把世界的性质都溶人每一个音阶,就是一首好歌。

生命如同一幅水墨画,着眼点气势磅礴,凝神处也不失隽妙,我们不要反转负片似地颠倒黑白看画中景致,画儿就值得珍爱。

生命也似一篇文章,它文白相揉,精彩流畅与冗繁沉闷相并存,我们忽略句号的位置注意内容的匠心独运,就是佳作 .

“峰有干盘之险,路无半步之平”,高考落榜、爱情遗弃、事业失败、疾病人侵、人事纠葛 '''''' 我们无法选择环境,选择遭遇。但至少可以选择机会,选择努力。

善待生命。特别在日与夜边缘的盲区,如席慕容所说“有些梦想,可以重新开始盼望”。

美惠子 发表于 05-1-31 09:08:45

善待 生命[转帖]



  年轻的生命,如脆嫩的树苗,需要阳光呵护,需要雨露润泽。在它生长的环境里,

也许曾缺少什么?眼下,它蔫垂着头,弯折了手,叶片残落...

  实际上,即使处于心理冲突、精神崩溃边缘的人,也是那么地渴求理解、留恋生

活!如果他的老师或同学在发现一些迹象时,能及时给予安抚,是可以避免许多恶性

事件发生的。

  热爱郁郁葱葱绿意的人们啊,请伸出你温暖的手!

阿琴是某重点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她学习努力,成绩好,待人诚恳,有理想,

上进心强。由于学习成绩好,在对专业重新分班时,被选入新班。新班的学生都是原班的

佼佼者。谁知她却说在新班学习很吃力,真想死。认为还是原班好,并要求回原班。系里

没有同意她的要求。虽然在新班每次考试都在80分以上,她还是常常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思

想,情绪忧郁、沉默寡言。她不满意新班,觉得学习吃力,又争强好胜,考试总想保持在

90分以上。为了达到目的,她白天黑夜拼命学习。这样超负荷的学习使她心理上感到很累,

渐渐地变得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意志消沉、万念俱灰,只求一死了之。很显然,她患了

抑郁症。自杀前的一天,她还对家人说:“唉,又要考试了。”流露出极度的胆怯和恐慌。

由于家人、老师、同学都未能及时给予注意和帮助,她自己又无力自拔、自救。最终,正

处于人生最美好时光的她。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因为躯体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疲劳、绝望原因而引发的抑郁,严重时可以导致自杀,自

杀是个人的精神困扰严重到难以控制,精神彻底崩溃的表现。它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

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自杀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自杀死亡

在死亡谱中已占很突出的地位,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

  自杀行为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而言,有这几个方面:

  1)自杀行为与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

:据有关的比较研究资料揭示,墨西哥的自杀率为2人/10万;美国高其5倍,为10/10万;

奥地利高其12倍,为24人/10万;西柏林高其21倍,为42、7人/10万,日本的自杀率也较

高。这些状况可能与其国家的意识自由、政治对抗剧烈、人情淡漠、生活节奏紧张、精神

压力过大、意识形态冲突激烈等因素有关联。相对而言,中国的自杀率较低,这与中国人

传统的礼教观念的影响较深有关。正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可有之毁损”。但是,

我国近些年来自杀率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是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

  (2)自杀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关:一般来说,经济、政治、秩序稳定,人

们的心理平衡,自杀率相对就低,而经济与政治的剧变,引起社会动荡、秩序混乱,造成

了社会与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人们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

心和意志,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对未来感到焦虑、忧愁。由此出现绝望的情绪状态,

从而产生自杀。所以,在这种时代,往往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例如,中国的“文革”

期间以及90年代头几年前苏联、东欧的情况就是如此。

  (3)自杀行为与精神刺激因素相关: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剧烈、经济状况不佳、

教育方法不良、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爱情失败、家庭矛盾、升学就业不顺利、事业无成

以及别人的嘲讽打击、刁难等等外界的事物或情境阻碍了人们去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时,

这些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使人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成为自杀的诱因。

  (4)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如果说,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刺激等因素是自杀

行为产生的诱因。那么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因素则是自杀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而且是最主

要的影响因素。在同样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中有时很多人处于同样的动机冲突

、挫折情绪的精神刺激之中,但由此而产生自杀行为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显然,这与人们

的心理承受力相关。在严重的挫折面前,有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则惊慌失措,

颓废沮丧,一蹶不振。

  自杀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用自杀作为一种报复手段。为了对阻碍自己欲望实现

的人施以报复,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的责任或道义上的、良心上的遣责;有的是为了

对抗他所反对的势力,以死来示威;有的是因为外界或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太大深感绝

望,以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手段;有的用自杀作为一种献身的、进攻的、追求某种心理满

足的手段,例如有的人为了追求理想与正义事业而献身,以死唤起当权者或民众的觉醒。

虔诚的宗教信徒以死来超脱尘俗,进入“极乐世界”。

 

  自杀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情绪型和理智型。情绪型的自杀,往往是由爆发性的情

绪引起的。如委屈、悔恨、内疚、羞惭、烦躁、赌气等等。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比较迅速

、发展期短,体现出即时的冲突性或突发性。例如,有的夫妻吵架,一方赌气自杀,就属

这种类型。

  理智型的自杀与情绪型的自杀相反,它不是由于偶然的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所致,而

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体验和评价,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向

,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自杀的措施。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孤独者、

精神空虚者、厌世者、为宗教教义献身者的自杀属此类型。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女大学生

,她的自杀意向在高考之前就产生了,进入大学的两年时间里,悲观厌世的情绪和自杀念

头反复出现,后来的专业分班不如意只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导火线。

  对自杀的防治,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措施,如心理咨询、自杀者“热线电话”,自杀解

救中心等等。不管用何种方式,在对自杀者进行治疗中,首先要对紧急情境作出反应并缓

解。消除与自杀有关的因素,除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其次,了解自杀者的情况

,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使其能够将内心积郁的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尽情地发泄出来,

以便尽快度过危机。如果外界环境因素对自杀起重要作用,还要进行社会协调工作,争取

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作与帮助。再次,对自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给予疏导、劝解、

安慰、支持,使其从抑郁的、悲观的、痛苦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抗

抑郁药物协助治疗,引导他们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体育、娱乐活动,培养豁达

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

美惠子 发表于 05-7-23 10:29:33

好帖子提上来给大家看看,值得大家认真来品位。

美惠子 发表于 06-7-31 08:32:15

好贴子提!

回忆 发表于 06-8-28 16:09:18

美惠姐姐,我才23岁我要怎样才可以走出自己情绪.今天晚上同学叫我去玩我答应了但是我现在就有西紧张害怕到场的时候我的沉默会让自己很困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了,所以我也有意的回避与朋友见面.结果是越来越差.

美惠子 发表于 06-9-11 20:06:09

这里有一个病友的文章,发自腑脏

曾经
我的心化作飞絮,在春日的空气里飘浮;
没有落脚的地方,只能伴风而行,由风摆布;
一个人飘零无人呵护。

仿佛跌入海的深处,在无边的绝望里痛哭
声嘶力竭的呼救,没有人回应,没人能助
一个人挣扎独自恐惧

曾经
我不敢站起来,因惧怕那滚滚不息的海潮;
死死地扒住海岸,然而沙粒也被冲走了,连同着沙屑伴着我飘泊;
睁大了惊恐的双眼,徘徊于地狱的门前,寻求一丝微弱的光线;
我怎能走得如此绝然.......

无际的黑暗中摸打着,何处找寻解除魔咒的灵药?

寻觅中
敏利的目光触到了一起摇曳的水波
那是救生圈,意外地飘向我;
我奋力攀上它,顾不了满身的泥淹带着满脸的执着;
起起、落落、滑滑、跃跃
说服自己,坚强的意念,相信会脱离危难于水深火热;
一次一次一次
不气馁不妥协不退却......

终于
天亮了我看到晨曦听见号声寻见光明能看日出

这漫长的黑夜啊,我还以为它无边 无际,是永远的炼狱;
可是我想错了,这是真的。
付之于坚韧和努力,黎明就姗姗而来矣

我要感谢谁呢?
是阳光心理
让心灵有地方停歇
我的救生圈
阳光心理

天涯浪子 发表于 06-9-18 16:45:09

谢谢美惠子
阳光有你更精彩

美惠子 发表于 06-10-5 23:04:40

爱,首先从自己开始

    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06-9-21


  爱自己是浪漫人生的起点。
  --奥斯卡威尔德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长辈和老师可能曾经告诉过你,爱自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他们甚至可能还会告诉你,这种自私可能会使你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将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这是受文化局限的产物,它使你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巨大潜能。我们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虚荣、贪婪、傲慢、自命不凡,而是一种善待自己的情感,是对自己的无条件接受。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自尊心的综合体,如果你能够注意养生。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你就已经学会爱自己了。如果你拥有了这种爱,那你也就可以把它奉献给别人了。
  还有一个误区,认为爱必须作用于某个对象上。实际上。爱非常像花散出的香气.无论有没有人去闻它,香气都是存在的。那些有爱的天性的人们,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辐射出爱。而且。他们把爱撒播给别人并不是通过压制自己的欲望、牺牲个人的需要来实现的。而是由于他们十分充实地享受生活,所以非常希望别人也能分享这种快乐。他们在友善地对待他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能够获得一个愉悦的心情,这种愉悦正是他们的爱产生的源泉。
  你可以试一试:
  在你比较轻松、事情比较少的日子里,专门选择出一天时间。在这一天中,做你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满怀感情地对待自己,为自己祝福,将自己泡在充满泡沫的浴缸中,放声歌唱。为自己做一顿最爱吃的饭菜,慢慢地享用。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爱自己。
  通过友善地对待自己、你会逐渐地觉得自己的状态开始好转。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而且你还会对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产生感激之情。如果你能够时不时地用爱来滋养自己,你很自然地就会更加爱别人。

美惠子 发表于 06-10-5 23:08:44

思考生命

作者:赵泽华    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06-9-30


  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最初见到死亡,我还是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天真的小女孩。一天,正在外祖父种满花草的院子里玩"扮家家酒"的游戏。我在忙着给自己准备午餐--将呢土裹在葡萄叶子里做"饺子"。忽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我愣了一下,飞快地跑出院子。一队长长的送葬队伍正缓缓从门前经过。小驴车嘎拉拉轧过石子路,车上停放着一口黑漆棺材,还有一座精巧玲珑的纸房子和一架纺车。后面跟着一大群身穿白粗麻布孝袍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脚蹬白鞋,头戴孝帽,腰间系着宽宽的白带子,女人们用手帕蒙住脸,唱歌似的长一声短一声地哭泣。我没有像其他小孩子那样追着队伍又喊又跳,就那么呆呆地站在路边,头上还插着几束蓝紫色的喇叭花。这事过去很久,我都不能够忘记,那乐声里所诉说的生命的秘密和悲凉,是那么深那么痛地开启了我小小的心灵。以后我长大了,在许多年的生命里,先后亲眼目睹了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的死亡。他们三人是我最挚爱的亲人:母亲给了我生命,而外祖父、外祖母抚养了我。他们都曾在病痛中挣扎良久,然后默默离去,没有留下一句话。但他们今生所给予我的呵护和爱是那么久远地深植在我的生命中。十几年过去了,留在我心底的依然是一份抹不去的痛楚。

  19岁,在一场车祸中,我也经历了死亡,曾在生与死织成的暗夜里挣扎了7天7夜。当时医生告诉唯一守候在我身边的弟弟说我随时可能死去。17岁的弟弟不知如何准备后事,他只是哭只是不相信,不吃不睡一直守在我的床前。活过来以后才明白:死亡就是对这个世界毫无感知,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由此也才彻悟,那爱那欢乐,连同痛苦也都是如此珍贵,因为它标志生命的存在。后来,我做了母亲。第一次在产院的育婴室门口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小生命。那些天使一样的婴儿,有的在安详地熟睡,有的挥舞粉嫩的小拳头大哭,好像在抗议没有经过他同意就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站在那里我禁不住泪水盈盈:这些生动可爱的小生命不同于死亡带给我的,他们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一种真正圣洁美丽的感觉。我又开始问自己那个久已困扰的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我对自己说: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不同的量和质。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加,那种对于未知死亡的恐惧变得淡薄了,我已知道那是必然,死神同每一个人签约,没有人可以违约。但结局一样,过程却可以截然不同。我想要说的是,由于我对于生命的爱以及对生命越来越接近本质的认识,我的生命会变得单纯明净。在学会奋斗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美丽,而这些,多半与利欲和物欲无关,没有利欲和物欲的参与,我也照样获得许多快乐。我喜欢秋夜,静听窗外风旋落叶的声音和秋虫的低吟,似乎听一份幽怨,又听一份安然。喜欢雪后初晴洁白的路和屋顶,喜欢听屋檐下雪水融化,滴落在松软的泥土里。喜欢清晨一两声婉转悦耳的鸟鸣,好像整个世界都被唤醒并且变得清新。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同样喜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那份美丽的忧伤。喜欢骑单车从高坡上飞快地下滑,让清爽的风柔柔掠过面颊将我黑发向后高高扬起。尤其喜欢在窗外无声无息飘落细雨的时候,那细致晶莹的雨帘给我的那种可以遮避的宁静和安全感。我只开一盏台灯,让金黄的光晕暖暖地罩着面前的一切。我放下白色纱窗帘,然后拥被读一本好书,那一刻,真觉得做神仙的快乐也不过如此。我喜欢和爱人分饮一小杯红葡萄酒,喜欢把细长的手指插进他浓密的黑发,感受他的温柔和爱意,喜欢和他在寒冷的冬夜里静静相对,在卧室的书桌前,他读外文我读诗。夜深了,我会起身为自己也为爱人加衣,再端来一碟巧克力夹心饼,一杯清香的热茶。彼此相视一笑,那瞬间的美丽便是永恒了。我并不在意世俗的名利和女人的虚荣,我只把握住实实在在的生活。让我告诉你:拥有并懂得珍惜,这就是快乐美丽的人生了

美惠子 发表于 06-10-5 23:09:35

正视死恰恰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06-9-28


   (一) 正是死亡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照一般的理解,生命智慧的探讨与生命教育的进行,似乎应该直接从生命开始。但我们却是从死亡开始,这看来有点残酷,但实际上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由于死亡将每个人的生命从头到尾都做了限定,所以正是它 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假如生命会无期地延续,它还会谈得上有意义吗?
  死亡使世界的一切平凡,都显得不凡 !
  在这样的基础上,生命智慧的探讨与生命教育的进行,才有了坚定的基础。
  认识死,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活!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活”呢?
    (二)应更多地考虑过好此生的问题
  正视死亡并接受死亡是人最终的命运后,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把死亡当成一个巨大的包袱,让其长久地压迫自己,更不要让其成为一根绳索,长久地奴役自己的心灵。
  请记住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
  “自由的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表现在对死,而是在对生的研究中。”
    (三)明确创造幸福,这是此生的根本责任
  生命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换言之:你是为了什么目标来到这个世界?这是每个人应该最重视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想过,有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还用问?”于是,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对某件事的认识,给予不同的回答:“事业!”、“爱情!”、“快乐!”等等。
  这样的回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可取,但往往是片面的,因为他们都没有把握问题的根本。
  什么才是生命价值的根本呢?或者说人生的基本责任是什么呢?
  那就是——幸福!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幸福。
  必须明确:你不是为了事业或者其它什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首先,你是为了得到幸福和创造幸福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至于事业或其它什么,是否能够成为幸福的一部分,那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事业只能决定自己在生命价值中的比例,绝对决定不了生命价值的根本。
  爱情、生活及其他的一切,也同样如此。
  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他不仅使我们有一个好的根本的尺度,来确定人生哪些重要哪些次要,哪些该把握哪些该舍弃,而且更促使每个人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开拓,因而拥有更为丰盈的生命果实。
  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由于事业就舍弃生活的“事业狂”,也可能成为失去某人就要自杀的“恋爱至上者”,等等。   
  当然,特别强调的是:创造幸福的对象也应该是全面的,并不只是针对自己。因为你既是一个个体性的人,也社会性的人。所以,创造幸福,不仅要为自己,而且也要为他人。
  明确幸福这一原则,应该把它作为生命的第一原则来遵守。
  追求全面性的幸福,应该成为每个人生命的根本责任!
  一旦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看成体验和创造幸福的历程,并为此而进行多方面努力,他的人生就会成为一座绿洲。不管死亡的面孔有多可怕,那也仅仅是绿洲外的狂沙!处于绿洲中的人,却时刻能够领略鸟语花香,品味生命甜蜜的汁液!
(四)拓展创造幸福的各种积极品质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发展创造幸福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自主而智慧地把握自己、积极地看待世界、建设性地改善世界等等。
  就拿快乐来说吧。当然,醉生梦死的快乐未必构成幸福,因为一时的麻醉会带来最终的痛苦,但是,认识到自己会必有一死之后,去创造一种自觉的快乐,则是幸福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代举人陈琮,将别墅建在城北的墓地边上。有人去拜访他,皱眉说:“日日见此,定然不乐。”
  他的回答是:“日日见此,不敢不乐。”
  好一个“不敢不乐”!实际他就是以死亡作警醒,不要沉迷在那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情绪中,好好地让自己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因为要死,所以不敢不乐。
  同样的一件事物,同样的一个问题,观察它的角度变了,事物和问题的“性质”也变了。
  宋代大儒邵康节也有同样的认识。他自号安乐先生,可见其对生命的基本态度。
  邵康节有一首诗,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精辟见解:
  “前有亿万苦,后有亿万世。中间一百年,作得几多事?何况人之生,几人能百岁。如何不喜欢?将自身憔悴。”
  著名作家巴金也有句名言:“乐‘生'是人生的本份。”
  了解了人生的无常和死亡的必然,不是让人消极、悲观,放弃一切希望,而是让我们以解脱之心去观看这个世界,从而“凡事不可不乐观”。
  在电视中,有个十分逗人喜欢的聪明、快乐的角色——日本小和尚一休。他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性格正如电视中所展示的那样。但谁又能想到,在年少之时,他曾经深深沉迷于生命的哀怨与苦痛之中,无法解脱,甚至发出过这样的呐喊:“若有神明,速来救我。若无神明,沉我湖底,以葬鱼腹。”
  一个人怨愤到了这个程度,其心中的悲苦更不用说了。后来,他终于看破了生死大关,反倒从此不为苦痛所役,不仅快乐无比了。而且不为世俗行为和条条框框所束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某寺庙有个“晒经日”,每当这一天来临,庙里的和尚总要将各种佛经拿到太阳底下来晒。此时,善男信女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山庙来,因为他们相信被晒经书的山风吹一吹,便可祛病免灾。这一天,一休和尚也来了。盛夏骄阳似火,他便在一棵古树下把上衣解开,袒胸露臂,席地而睡。
  山僧气冲冲地想来教训他,一见是德高望重的名僧一休禅师,顿时呆了,但还是把不满说出来:“老禅师,香客这么多,这种举动不太适宜吧。”
  一休见他口出此言,哈哈大笑道:“纸经比人还重要吗?老僧能吃饭,能说法,到底是我这个活经重要呢,还是那堆消灾免祸的故纸重要呢?今后你们亲自读活经怎么样?我此时在晒活经,你不介意吧?!”
  这,就是一个因为正视死亡而好好活的典范!
  好好地活,绝对不仅仅意味着乐观。它意味着对生命要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以实现最大潜能和人的生最大价值。

美惠子 发表于 06-10-5 23:11:41

把死亡当作生命的导师

    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06-9-28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由于早早正视了死亡,于是我的一生就有了发展的最大动力。
  
平生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小学1年级,一个我最亲近的亲人——外婆逝世了。尽管她那样爱我,但她怕临终的情景吓坏我,因此她叮嘱别人,她去世时,怎么也不让我在她身边。她是头天晚上死的。第二天,我如往常一样去学校读书。后来,父亲到学校把我接回来,告诉我外婆死了。

  我那时对死亡根本谈不上什么认识,便和父亲到了外婆家。舅舅打开棺材,让我再次看看外婆。我看到外婆躺着,十分安祥,好像是睡着了。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叫她都不回答的模样,隐隐感觉恐惧。但又想,也许死亡大不了就是睡得长一点、沉一点吧?

  晚上与舅舅守灵,睡在棺材边上,一点也不怕,还说要睡得与外婆近一点。于是,我还把手搭到棺材盖上去。据舅舅说,梦里,我还在亲呢地喊着“外婆、外婆”呢。

  第三天,外婆下葬了。在我孩童的心中,外婆渐渐成为一种模糊的记忆。我老觉得外婆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天她会回来,会与最疼爱的外孙再次相会,甚至还会像往常一样,带来外孙喜欢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我一个人玩着玩着,不知道怎么想起外婆来,便忍不住到处寻找,一边叫着:“外婆呢?外婆呢?” 当我怎么也找不到,并意识到以后再也见不到最疼爱自己的外婆时,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于是,我慢慢懂得了“死”的真正含义:“死了,就是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
  外婆的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不管我如何思念她,她却再也没有听到我的呼唤。

  日子如流水一样流淌。当年的孩童也已步入壮年。上大学、当记者、做总裁……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外婆这位苦了一辈子的农村老太太所能想象的。每往前走一步,我都会想假如外婆活着,一定会为我很开心;更想到哪怕能给予外婆点滴的回报,也能给我的心灵带来些许的安慰。然而,这都成了此生绝对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外婆去世已经整整30年。每次回家,我都要到她坟前与她说话。多少次,我在她的坟前流泪。可是这又能如何呢?这时候,我才真正十分痛切地感到:她死去了,我再也不能与她见面。即使我死去,我也无法再见到她。人生的第一大悲,原来就是生死相隔!

  外婆之死,给了我对死亡这一严肃问题的最早感悟。而意识到自己早晚也有一死,则是一种遭雷击般的震撼。

  这一事件发生在大学毕业后第二年。那时的我,真正是那种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尽管书读得很多,但对生活、社会的实际认识,差不多等于零。毕业时豪情万丈。在毕业的前几天,还与另外两位同学沿着长江徒步走了三天。虽然那时大多有好的分配单位,自己却勇敢地成为新时期最早自己去找单位的人。

  但在进入社会后,却发现生活与自己所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社会的阴暗面,怀才不遇的痛苦,失恋和生病等多种不顺心,使整个心灵陷入绝境。而脑中,古今中外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翻江倒海。

  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星空下行走。在漫无边际的思考中,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死亡这一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并非第一次触及到,怕是人们都有的那种原始这种恐惧吧。以往一触及,往往就立即将它排解到九霄云外,也许在脑海中停留千分之一的时间都不到。这一次和以往一样,在开始时,只是像一根羽毛一样在眼前划过。但当我要像以往一样将它甩开时,不知何故,它像一条毒蛇一样紧紧缠住了我,怎么也无法甩脱。

  那一刻,我顿时感到自己快喘不过气来,我甚至还能猛然看到死神那近在咫尺的脸:带着狰狞的笑,它在不断地嘲弄我:“不管你如何努力,你别想躲开我!总有一天,你也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永远不再存在!”

  这一瞬间,我如同遭受电打雷击。怎么?几十年以后,太阳照样温暖、花照开、水照流,鸟儿照样歌唱,满街尽是欢声笑语的人,而我已经不再存在了吗?……
  死亡使人无法接受,不仅在于它将我们好好的生命剥夺,更重要的是它肆无忌惮的霸道,让人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你愤怒咒骂也好,伤心哀求也好,或者保证做一个十足的好人也好,都一点也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最终归宿……
  对此,我能不感到一种有如宇宙般深邃的恐惧吗?我能不感到一种面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吗?
  死亡问题给我带来的心灵痛苦,只能以“绝望的炼狱”来形容。这期间,脑中的各种奇怪的念头,心中唤起的各种情感,都无法以语言来形容。
  但是,经历过这一冲击之后,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最终,我还是慢慢接受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而耐人寻味的是,由于抱着一种最坦然接受真相和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在我不断与这一问题面对面之后,渐渐地,我的心灵有了一种积极的转变,并导致了对命运的完全改写。

  以前,我是一个忧郁、悲观的人。之后,我变得爽朗乐观。因为一个简单的理念:既然乐观是过一生,悲观也过一生,为何不选择潇洒快乐过一生呢?

  以前,我很内向,甚至曾经一个星期不与人说一句话。后来,我不仅不怕与人交往,而且主动走向人群中,终于成了一个喜欢人们,也受到人们喜欢的人。

  因为我已懂得:我并不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隔开与人们的交往,不仅意味着关上了一扇扇通往幸福的大门,而且也葬送了许多实现生命价值的机会。

  以前,我缺乏人生的紧迫感。后来,我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好更积极的规划,并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努力。

  以前,一点点成功或快乐就容易使我自满。后来,“人生很短,世界很大”成了我的座右铭,我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当必须舍弃时就勇于舍弃。

  因为一个人倘若要在生命中得到更多,得学会一次次的紧握,更得学会一次次的松手。

  以前,我往往为了追求所谓伟大的事业,而对周围的一些人和事缺乏足够的珍惜。后来,我渐渐建立了一种创造、体验、欣赏结合的新生活观。因为我已懂得,远方的星光固然美丽,但追逐星光的时候也不应忽视“路边的花朵”。

  以前,我敏感而脆弱,一点小事就足以使我自怨自艾。后来,多次遇到人生逆境,我总能坚韧不拔,即使被打倒人生的“零点”,也能够重新再起。

  以前,我对人缺乏理解和宽容,事事总想自己对而他人错。后来,当我想到每个人和我一样,最后也会有着同样的最终结局时,我对人总是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同情与怜悯,我开始慢慢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爱人之所爱,悲人之所悲……
  尤其当我想到外婆之死,给我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痛憾时,我就经常警醒自己:尽孝要及时,爱要及时,行善要及时……
  曾经我绝望得差点走上绝路,后来,我不仅活下来,活得好,而且用多种方式,想法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
  当然,在我生活越过越好的同时,事业也蒸蒸日上。
  自从经受“人必有一死”理念震撼,已经过去了快20年。近些年来,我在国内外多次做演讲,并接受记者采访。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哪件事对你人生影响最大?”
  我总是说: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正视人终有一死,对我影响最大。
  我深深感到:真正接受这一震撼的一刻,是使我走向开悟的一刻。
  我认为:
  接触到生死问题,才是真正确定人生观的第一步——
  意识到人的局限,才可能获得局限中的“最大”;
  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死,恰恰是一个人主动人生的开始!
  于是,自那以后,我就有了 这样一种“倒过来”活的人生态度:
  年轻的时候,以一个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年老的时候,以青春来要求自己每一天的生活。
  是的,每个人要正视死亡是很难的,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庆幸:在那美好的青春时代,我就正视了这个如此严肃的问题。
  正因为我在年轻时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我才能 摆脱盲目,积极地筹划一生,学会当自己和生活的主宰。
  不错,当我承受它的打击时,感觉仿佛真如一条被打断脊梁骨的狗。 但真正挺过来之后,就惊喜地发现:“台风”过后,却长出生命的新芽。它开始并不打眼,但后来就越来越强壮,直到有一天长成大树。
  面对死亡,无疑是迎接心灵中最不愿意承受的恐惧体验。但请你相信我的亲身体会吧:尽早正视死亡并不可怕!你不仅绝对挺得过来,而且还会从此找到生命的真正源泉!

美惠子 发表于 06-10-5 23:12:31

让价值之星把生命照亮

   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06-9-28


    我有一个舅公,在双目失明中度过了大半辈子。在他临死之前不久,我送他回家路过村口桥边时,他突然发出这样一声感慨:
  “活着真好,真舍不得死啊!”
  年幼的我,听到他发出这种感慨,心灵不由感到一种震撼。在事隔多年,当我写作《生命智慧》一书时,他的形象不由浮现在眼前。
  我不由想:这世界上有不少人,拥有比舅公更好的条件。但是,他们总是说:“活着没意思!”醉生梦死,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甚至走上自杀道路。
  为何一个残疾人在感慨生命的美好,而一些健康、富有的人,却在感慨生命的虚无呢?
  这里所涉及的,是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生命的价值问题。
  生命需要意义支撑,没有意义支撑的生命,就是无根的浮萍。
  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外面存在整齐划一的客观标准,而在每个活着的人自己将其赋予。
  你可以将生命视为一堆垃圾、一块烂布、一张废纸,也可以把生命视为一束鲜花,一片阳光,一串响亮的欢笑。
  一切全在你的赋予!一切全在你的创造!

美惠子 发表于 06-10-6 05:25:57

辨证地看待生死

    文章来源:中华自杀救援网转载   

   2000多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一位君王带着大臣去登山。君主东望西看,不由感慨地说道:“眼前美不胜收,可惜几十年后我们都得死去,人生太短,真是让人难受。”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一席话,打动了更多的大臣。不只是为了迎合君主,他们也一个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位哭泣的君王叫做齐景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喜欢玩乐的君主。照理说,他这番话是很有哲理的,为此而哭泣也情有可原。然而,却有一位大臣,那位历史上有名的晏子却大笑不止。齐景公诧异地问:“我们正在为人生苦短而悲泣,你为何这么快活地笑呢?”
  晏子回答:“如果人生不是如此短促,前代的大王现在还活着呢,您就没有机会登上王位了!” 齐景公如梦初醒,立刻停止了哭泣。
  有死才有生,这是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我们之所以具有生命,正是由于有以往生命的消失。新陈代谢,自然规律。既然这样,我们对轮到自己告别世界的命运,又何怨之有呢?
  必须辩证来看待生死。西方一位哲人曾经写过这样一句名言:“上帝会嫉妒人,因为人都会死,而他想死都死不了。” 一位著名小说家写了这样一篇哲理小说:
  古代时,发生了火山爆发。一位仙人看中某人,将一瓶长生药让他吃了。这位先生十分高兴,经历过许多朝代,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生活。但后来,他对人生满足了,也厌倦了,就想死去。但是他不会自然死,而且,不管他想尽什么办法去死,还是死不了。
  最后他终于明白了,那个给他长生药的人,事实上是最大的骗子和坏蛋。
  粗看起来,这是一个笑话,但是的确也包含某种寓意。
  希望长生不老的人,不妨这样想一想:假如过了一万年,自己还是死不了,那不也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事吗?
  实际上,拥有我们这一遭的生命,就已经是很大的幸运了。把它经历足、享受足、创造足,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一个人,即使他再伟大、再有本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拥有的这一生过好。当自己必须离开这个世界时,就带着欣慰的微笑,无怨无悔地离开。
  生命就像一个大舞台,当我们登场时,就尽量将角色演好。当到了我们演出结束时,就该高高兴兴地走下舞台,让新的演员登场。
  该下场时却赖在舞台上不走,与那种在舞台上不演好角色的行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
  至于在舞台上不演好角色、该下场时却赖在舞台上不下台的人,则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不负责,而且更惹人加倍厌恶!
  不好好活,活再久也是行尸走肉。真正好好地活,一辈子就已足够!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善待生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