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0岁老人的回忆录(2)
2、步行的人生步行与我情有独钟。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在园沟里的一座庙上,路程近二里路,但不管刮风下雨,每日4趟从不间断,并无人护送过,小学高年级转到洪林小学,有五六里路,中午就不大回来吃饭。多是在开早饭之前用勺子钩一碗泛头(粥),盛在茶缸子里,用毛巾扎好,上学时带去。
最难忘的是小学考初中。1957年7月的一天,我和松林、龙友一同步行去泰州考试,从家到泰州省泰中按现在的直路大约也有90华里,那时我才12岁,三人中我是年龄最小的,我们是约好了吃过晚饭开始跑,我们跑到省泰中校门口时天还没亮,学校未开门。我们就坐在校门口等到天亮,看门的老头知道我们的情况后既同情又赞叹,与我们同时报考省泰中的还有雨山同学,她是女生,家庭经济稍好一些,她是上一天乘汽车去的。当时姜堰到泰州的车费是3毛5分,为了节省这3毛5分,我们步行了一夜。后来每当我想要奢侈地对待生活时,我就警告自己:你曾经过着怎样拮据的日子。
一天考完,三人同行返回。
我们4人都被录取了。后来,我们4人当中龙友当了教师,雨山读了卫校,卫校停办,以后又落实政策进了工厂,松林最有出息,当了县长,如今我们都退休了。
初中三年,开学、放学都是这样跑来跑去,周末也常步行来往,一般是周六下午上完必修课就跑,第二天吃过早中饭就跑,第二天到校时就不晚了。
开始三人同行,以后是二人同行的多,再后来就有一人独行的。记得有一次我和松林同行,是冬天,吃过晚饭才跑的,从泰州到姜堰一段公路倒也好走,不知不觉地就过来了。从姜堰到家这一段就不同了,月亮没了,天上只有少许朦朦星光,乡间小路阴沉沉的,四周不见灯光,更没有行人,只听到远处的狗叫,心里真有点紧张,好在是二人同行,和松林分路后,我只能一人独行,我比他远,还有三里多路。天空中的雾气越来越大,能见度越来越小,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了,我心里害怕极了,我只好对自己说:"别害怕,就要到家了,眼睛睁大一点,快跑。"好在路熟,不久就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家,我心里就产生了一股暖流,心中荡漾起幸福与激动,霎时,我一点也 不怕了,那一次到家是夜里12点。
我用双脚一次又一次地丈量了我的求学之路。
毕业以后,无论是劳动、上班、工作。我继续履行着步行的人生,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从不畏惧。记得我在生产队当会计的时候,有一户社员房子失火了,为求助民政救济,我一日之内跑了四趟姜堰。
直到1979年,我买了自行车,以后以车代步的就多了。
过去乡下的路都是泥路,路面很窄,那是实实在在的泥泞小道,就是所谓的通行大路也不过一米来宽吧,土路遇大风,便是尘土飞扬,下雨了,泥路泡了水,路面像浆糊,于是就有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说法。行走雨天的泥路是一步三滑,行人多了,烂泥越踏越深,有时沾得腿脚不能自拔,随后路面出现了无数的脚 塘儿,像大麻子的脸,经太阳一晒,泥土变硬了,再走上去,路会刺痛你的脚,赤脚走的人往往苦不堪言。行人不多的路会长满了草,长了草的路就不滑了,因此在雨天,行人会拣长草的路走,哪怕是绕道也乐意。
过去乡里的桥都是木桥,这些横卧在大河、小沟上的木桥由几根树干用铁丝捆住当桥板,由并非笔直但很结实的树干作桥桩。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庄前河上的一座木桥。这座桥既是生产桥,又是交通桥,几十户人家居住在庄子上,种的地却与大河相隔,河有50多米宽,桥有十几搭,一搭三五米长,人在桥上走,桥就晃动起来,特别是中间几搭,为了行船,间距比较大,走上去时特别的悬,桥板常常与人的脚步产生共震,叫人心惊肉跳。种地的人不只是空身人走,更多的时候是挑着担子走,真了不起。雨天泥路上的土被走路的人带到了桥面上,木桥更滑了。帆船过桥时要小帆倒桅,行船撞桥的事总 是难免,木桥撞歪了,行人更倒霉了,尺把宽的桥面一边高一边低,这时若逢雨后过桥实在是一件艰难的事,有好心人在桥板上撒些稻草或麦壳子什么的,用以防滑。尽管如此,也常有人不敢跑而爬过桥,我的印象,我也爬过两回。
时代不同了,路桥全变了,各种代步工具对人们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公交车、豪华小轿车免去了人们不愿支付的行走之苦。如今小轿车、摩托车成为一种时尚和一种追求。
不过我以为,步行仍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和乐趣,慢步走可以获得赏心悦目的景致。慢步逛大街另有一分逍遥自在的情趣。步行由于手足的摆动使身体发生低频和适宜的振荡而增强体质,步行是老人防病、健心、强体、抗衰最安全的锻炼方法。
只要用心走路,就越走越好。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步行的人生是富有真实内涵的人生,步行能走出健康,能体现人生风采,我至今仍然把步行列为一种生活准则。
绝对原创,谢绝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