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陷阱
心理咨询,教材上的定义够全面了,讲述的也够多了,因为这个时代正越来越需要这个东西,使用频率像新闻上的灾难事件一样节节攀升。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了这是一个美好的词,一项给人带来希望的事业,一个朝阳职业。然而我也不得不说,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也潜藏着最多的危险,“通往天堂的路上最多荆棘”,一如爱情。何况心理咨询(一般指个别咨询)本来就是俩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而人性是复杂的,潜藏了很多的欲望,那么心理咨询的陷阱可能就跟病人的问题一样多,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有时候又假装不知道罢了。以下是我自己接触咨询以来慢慢产生的怀疑,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的陷阱,而这些陷阱原本都是看上去很美的。甚至于现在依然有许多人觉得看上去很美。一、“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
这句话本身看上去规规矩矩,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一直被咨询师拿来自勉和作为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精神的首选格言,很是受用。然而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这话跟没说差不多,甚至比没说还要坏。什么叫做“助人自助”,到底是助人呢还是让他们自助。要是可以自助的话还来找咨询师做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助的方法,找到自助的力量,从而建立自信走出困境。可是,这个程度又该如何把握呢,是助人多一点还是自助多一点,助人多一点岂不是变成了价值干预了?恐怕这个即使理论上搞清楚了实践上也是极易出问题的。一个可能的陷阱就是,咨询师打着这样的旗帜去助人,结果光顾着助人了,把自助抛到一边了,尤其是遇到依赖性强的来访者。因为心理咨询有这么多的奇妙的技术,刚好这个咨询师又花了那么多的钱学习了这么多的技艺,如不在这个来访者身上使使,一来对不住这么多的努力,二来也觉得自己没有尽全力来帮助我们带着问题来的来访者啊。因此在来访者一无所知沉默的情况下一顿左右开弓,然后笑眯眯的问到是否有效果了。来访者可能会觉得奇妙也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的问题可能跟这些技术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这是一种不疼不痒的治疗,最后自己可能还会被这个咨询师鉴别成难以治愈的病人,因为咨询师自觉尽力了,可是还是没达到自助的效果。甚至与自助的目的相去甚远。一句话,这个陷阱就是助人可能阻挡了自助,来访者的自愈能力反而越来越低。这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以车代步的尴尬一样,人类长期以来练就的身体自助能力反而在这个偷工减料时代逐渐丧失,感冒药的大肆使用使得身体免疫力不断下降,心理自愈的能力也在这样的咨询初学者甚至以经验自居的老手手上慢慢消失,这是需要避免的,却也是不容易避免的。
二、“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
任何一句真理都包含着谬误,何况是这句不是真理的真理呢。前面已经说到它所导致的来访者自助能力丧失的陷阱,这里还须提到咨询师可能进入的陷阱,那就是“自以为是、道德优越、不和来访者站在一个平行线上”的陷阱。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在咨询中我们许多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高高在上道德优越的感觉,因为他们是来“求助”的“病人”,我们是给予帮助或者引导的“咨询师”、“医生”,光这个头衔就已经很让人受用了,更别说那些有特殊需要一味迎合我们的来访者了。而这个陷阱看上去根本就不像陷阱,看上去很崇高很美好,是关乎人类幸福的一项美好的事业。但是正如那样一句话所言: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民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人渡化了佛祖。“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实咨询师是没有资格在道德上藐视贬低那些来访者的,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是道德模范,也没有资格去嘲笑指责别人不助人为乐,因为道德是一个人的事,道德的事情首先是平等的事情,没有平等就无所谓道德了。通常这样的咨询师我想多数是无意识的自卑感导致出来的优越感,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的“全能感”“完美主义自恋”情结的作祟,才致使进入这样的陷阱,这是一个很诱惑的陷阱,差不多每个人都会有驾驭他人意志自由的原始愿望,甚至我猜测每个咨询师都有过或者正在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至少初学者会为了减少内心弱小无能的感觉而很可能有此行动。我即是其中一员。后果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各行其是没有交汇,咨询师关注的不是眼前的这个人和这个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优越感的需要是否被满足,最后势必导致来访者不被关注的愤怒和脱落,甚至更严重的是接受了咨询师投射出来的自卑感而变得更加自卑痛苦,他的问题被咨询师不断加固放大以满足咨询师自己不断被需要的成就感。这是很可怕的,这样的来访者无疑类似于二次受伤,甚至还要更严重。说到这我忽然想把“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这句话改成“心理咨询就是让咨询师学会自助再来助人”。这样或许会好那么一点点呢。
三、“以来访者为中心,相信他们有成长的可能”
这句话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也是咨询中最常被提起被推崇的格言之一,因此看上去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相信来访者、激发他们的潜能,这不正是咨询所需要的目的吗?然而任何一句话经常被挂在嘴边上的时候就是需要小心的时候,因为很有可能挂在嘴边上就是忘记心里面了,抑或是断章取义的不问青红皂白的固执于这一点。这句话本意是要求咨询师时时以来访者的利益和感受为中心,时刻关注眼前的这个人,还要价值中立,让他们自己成长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目的看上去很是诱人,没得话说。可是当开始执行的时候问题就滋生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始咨询就由着来访者,由着他诉说的铺天盖地,哭的稀里哗啦,问题积聚越来越多,可是你却觉得像是乱了套的野马,没有方向一个劲的狂奔,偶尔你想停下来集中某个问题探讨,可是稍微深点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干预对方,以来访者为中心这句话就会像魔咒一样在你心头响个不停,让你变得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又触犯了这个毛病,压制了来访者的潜能。这句话其实是想让咨询师尊重来访者的意愿,放下理论和技术的束缚给来访者自由发展的空间的,但是到头来却发现来访者是得到了足够的空间,却变得像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一无进展,咨询师也一直战战兢兢的首鼠两端,不知所措,这实际上是由压制来访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纵容来访者。这样的来访者会觉得自己一无所获,像是一个舞台上张牙舞爪无人关心的小丑一样,倍觉愤怒和屈辱。因为咨询师只是在一旁冷漠的或者假装感兴趣的倾听。当咨询师内心一直坚守着一句话的时候,他就没有在关注眼前这个人的真实存在和需要,哪怕那句话被称作是一贯的真理,因为他想的总是到底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符合不符合那个“真理”而已。那么可以说这个咨询师就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个性固执而刻板又武装了许多的“应该如何如何”理论知识的咨询师来说,遵从理论要求是第一要务,风雨无阻。哪怕我们在咨询室里面听到了多么难过多么愤怒多么吃惊多么接受不了的事情都要假装一本正经宠辱不惊,因为书上说“要理解、要共情来访者”,要淡定,要不惜一切给他安全感,哪怕我们自己没有安全感了,也要假装给他安全感。其实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咨询师,可是许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这前一个角色,只记得扮演后一个角色。那么刻板的扮演,最后弄了个不伦不类的以人为本的失败结果。 本帖最后由 one1 于 11-11-25 16:58 编辑
看来的文章里的:“人,始终的做为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独自承受,去独自解决。
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学会独处、学会自我表现,都是相当重要的。 ” 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的态度,我还是比较欣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全面接受,也不一棍子打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为己所用,呵呵。 你尽找菜鸟了? 心理咨询——需要心理咨询师有相当的积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就是一个不容易的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