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雨水
余秋雨的雨水
--------------------------------------------------------------------------------
九丹 阿伯
连载:音不准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九丹 阿伯
很多人对余秋雨的态度不够公平,这似乎能看出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
一个读书人面对权力和金钱的时候,往往能够正常些,他们的尊重、畏惧和仇恨都是有根有据,不会没有规律可循。可是面对文化就不太一样了。他们今天可以为某部作品流泪,可是当需要在人们面前发表看法的时候,他们清清嗓子,说:很差。他们也许已经为那部作品的某种含意所打动,里边的哲学意境让他们想了很多,可是,他们仍然会对别人说:太差
了。文学有时真是软弱,人们对于它所体会过的心态说变就变,因为它解决不了人们的现实境遇,它宽泛而又虚弱,可是当你感动的时候,又会感到它博大无比。因此,离开了金钱,这些东西真是无法判定,你说它伟大,它就比山还高,你说他渺小,它就连个潘金莲脚上的小指头都不如。明明已经哭过了,却忘了自己的眼泪,明明笑过了,却说笑的时候心里只是恶心。我曾经对此很奇怪,人们内心体验的时候所拥有的那份激情,怎么说变就变,最早我发现是我自己有时会这样,比如有一次与一个人在谈昆德拉,他说了昆氏的许多坏话,诸如为什么他最终得不了诺贝尔奖之类。而我很喜欢昆德拉,当时却没有为昆氏与他争论几句。多年来我想起这事,就有些恨自己,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每每读到昆氏作品时,就恨那个人,他真是没有道理。一个没有道理,一个不坚持真理,你看,那文学的地位究竟在哪里?
以后我发现,不光我这样,许多人都这样。他们可能觉得犯不上在一般场合,为别人的事,与别人争论。在这种宽容和大度中,文学的地位又一次在普通、正直的文化人之中被确立了:不过是一个被奴役的使唤的丫头而已。
余秋雨的散文曾经造成过巨大影响,当年许多人读着的时候,可能都有过激动的夜晚。在他的文章里,中国的文化变得突然很有价值了,他把历史上关于文化的许多事,用他的方式组织起来,像是故事,又像是哲学,还有激情,人们在读的时候一次次地被启蒙,从而加深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时,甚至会很久睡不着。
余秋雨在这种状态下,度过了他一生的快乐时光,那时人们对他的怀疑还没有在更广泛的场景里出现,余秋雨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是为文化被破坏而大声叹息的良心。而且他的形象也被塑造:总是穿着西装,一副儒雅风度。
可是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地开始觉得不满足,因为余秋雨对于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显得过于简单,像是个老师,当他说一样东西的时候,总是显得简单,似乎某种教义要求他这样作,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现象以及意义,在他那里似乎都有了某种结论。
但是,一个散文大家,即使是像老师,又有什么错呢?
余秋雨是老师,这算不得对他的污蔑。问题是他是什么老师?是中学?大学?还是博士后老师?
许多人认为余氏不过是一个很好的中学老师。因为,他的一些结论明晰、准确,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丝毫没有模糊之中的复杂,这让那些意识层面多元,即使读了再多的书,面对世界也总是糊涂的人感到不满足,于是怨声总是从那些人之中先起来。
中国可曾有过像余秋雨一样优秀的老师?
无论在中学,在大学,还是博士后?
本来我们的中学里应该有像余秋雨这样的老师,他们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对于中国文化热爱的火焰,让他们痛恨那些无论来自中国还是来自外国的文化破坏者。可是,没有这样的老师,他们没有观点,也没有激情。
本来,我们的大学本科里,应该有像余秋雨这样的老师,他们把那些散乱在各处的故事集中起来,形成一种正确的历史观点,使我们为自己历史上的灿烂文化自豪,也为文化的失落而叹息。可是也没有。我们没有这种大学老师,他们没有余氏的搜集整理能力,没有他的概括能力,没有他的哲学思辨能力,更没有他的激情。
有时仔细想想,说余秋雨是一个老师,真是对他最大的赞扬,因为中国少有好老师,像余秋雨这样的好老师,就更是少之又少。至今为止,我只看到了余秋雨一人。
可是,像余秋雨这样的好老师,本该很多的,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有那么多人在做文学老师,他们饱读诗书,为什么不能把同样的道理讲得像余秋雨那么中听呢?
真是为教育界而悲哀。
我们当年在中学、大学里缺的那些课,突然在几个激动的夜晚,让余秋雨给补了。
这是余氏最了不起的地方,一个人只要是能像余氏这样,他就已经可以说是生的伟大了。
余秋雨是一个好老师,不过,那只是今天的标准,也许在明天,我们的老师会更好。他们说了文化创造者的高尚时,也没忘了说他们的渺小,他们把事情的复杂对学生们说得清清楚楚,然后,他们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大澡堂,在彼此对望了几下之后,异口同声地微笑着说:瞧,我们一样。而老师这时严肃地说:不,若干年后,你们和我今天一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