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阳光 发表于 10-8-31 13:02:50

心理学的意义空间

研究主要使用隐喻分析方法,尝试揭示心理学研究中被忽略的语义和语用等问题;尝试在心理学各种迥异的措辞和文风背后,发掘关于心理现象稳定的和同一的描述;进而为理论进步的评估提供一个参考标准;此外还试图将隐喻分析作为研究心理现象的技术引入到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按照上述分析路径,研究首先分析了空间隐喻问题,表象与表征问题以及意识研究的问题。然后,应用隐喻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实体的建构与进化,论文心理学方法论的设定,以及心身关系上所谓的笛卡尔问题等进行分析。最后,尝试对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危机”问题做出解答。研究表明,心理学的危机,也可以看作是由话语系统的不同、科学语境的差异造成的研究失范。进一步讲,所谓“心理学危机”的实质,就在于忽视具体语境的前提下,将表面上的学派分裂和理论分野视为不统一的标准。总之,隐喻分析技术或者说心理学的隐喻研究对心理学研究而言有重要意义。

心灵的阳光 发表于 10-8-31 09:48:58

女性常出现的几种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自卑心理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自私心理

4、自私心理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游戏心理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

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7、成见心理

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而且极为刻薄。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别人怀恨在心,心生怨恨,从此认定对方不值得交往。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胡同,与事与人斤斤计较,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不懂得原谅,就不会长久地拥有友情。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互爱互惠的基础上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心灵的来往,不求金钱,不为谋利,而是双方期望获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动,情感上的支持,让这种滋养友谊的关系永久的延续下去。

“施比受更有幸福”,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特总结人际关系得出的结论。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圣经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你愿意人怎样待你,那你就要怎样待人!”如是,你就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春花秋实 发表于 10-8-31 21:55:47

不止是女性,是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但是对于健康的心理的人消极的心理影响会少一些。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我觉得对爱的理解应该是一样的。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活得更快乐更健康。这也是心理治疗要达到的目的。

心灵的阳光 发表于 10-9-1 16:58:43

心理学课堂笔记集

一、《异常心理学》
概述
  任何人都可能经历恐惧和焦虑.惧怕是对认识到的外在威胁(如入侵者,逃跑的车)的一种情感,生理和行为反应.焦虑则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诱因不明.焦虑通常合并有生理变化和与产生恐惧相似的行为.
  适当的焦虑有助于人们准备,演习和排练,以便改进他们的表现和帮助他们恰当地警惕潜在的危险处境.不适当的焦虑导致紧张和功能障碍.Yerkes-Dodson曲线(图187-1)显示情绪唤起(焦虑)与完成操作之间的相关性.当焦虑增加时,完成操作的效能成比例地增加,但只到一个最适的水平,超过这一水平,则焦虑增加时操作效能反而下降.
  焦虑障碍比其他任何精神障碍更为常见.但是,这类障碍通常未得到认识,因而也未得到适当的治疗.
病因学
  焦虑障碍的诱因尚未完全弄清,但生理和心理因素均有可能涉及.从生理学上看,所有思维和情感都可被理解为是脑内电化学过程的结果,但这远不能说明脑内超过200种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正常和异常的焦虑间的关系.从心理学上看,焦虑被认为是对外界刺激如亲密关系的中断或暴露于危及生命的灾害中等的反应.
  人的焦虑系统通常导致不适当的和感觉不到的从睡眠到觉醒再到焦虑和恐惧的转变.当焦虑系统操作失调或有时当其被事件过度压垮时,就会发生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也可由于躯体障碍,合法或非法使用药物(见下文)所致.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可卡因者均可能产生与明确为原发性焦虑的患者有所区别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和诊断
  焦虑可被突然地激起,如在惊恐时,或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以上时间逐渐出现.焦虑可持续几秒至几年;病程较长者常与焦虑障碍有关.其严重程度可以仅仅为显而易见的-阵眩晕,也可严重到其极端形式---完全的惊恐发作.一个人的激情在另一人则可为焦虑(例如,有些人认为在人群中讲话是令人振奋的事,而另一些人则感到畏惧),并且对焦虑的耐受度也因人而异.
  焦虑障碍严重到令人苦恼和有破坏性时,还可以导致抑郁.相反,焦虑障碍和抑郁也可合并存在,或者先产生抑郁,稍后再发生焦虑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决定焦虑何时严重到成为一种疾病的程度有赖于几个因素,不同的医生作出的诊断也不一致.如果焦虑非常令人苦恼,干扰了日常功能且在几天内不能有暂时的停止,则可作出焦虑障碍的诊断,并且值得进行治疗.
  焦虑障碍的诊断主要基于其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焦虑障碍的家族史(创伤后应激障碍除外)有助于诊断,因为许多病人遗传了对其亲属所患相同焦虑障碍的易感性以及对其他焦虑障碍的广泛的敏感性.
  焦虑障碍必须与发生于许多其他精神障碍中的焦虑相区别,因为他们对相应的治疗有效.
广泛性焦虑障碍
  过度的,几乎每日发生的,持续超过6个月的对某些活动或事件的焦虑和担心.
  一种慢性的弥散的焦虑状态,表现为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的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很常见,在1年时间内影响3%~5%的人群.女性两倍于男性.此障碍通常开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
症状和体征
  焦虑和担心是如此严重,以致难以控制.即便所处的处境可能产生焦虑的话,其担心的严重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仍大大超过所处的处境中应该出现的焦虑程度.担心的焦点并不如在其他精神障碍(如惊恐发作,在公开场合窘迫,或被污染)中那样局限.常见的担心包括工作责任,钱财,健康,安全,汽车修理以及家庭杂务等.此障碍患者也必须有下列症状中的三项以上:不安,异常的疲乏,注意难以集中,易激惹,肌紧张以及睡眠障碍.病程通常波动而且呈慢性,伴有应激时加重.
治疗
  小到中等剂量的苯二氮 类(表187-2)通常就可见效,尽管持续使用可能会导致躯体依赖.所以,如果要终止治疗的话,苯二氮?类应当逐渐减量,而不应突然停药.获得缓解的效益通常要超过其所致的轻度的副作用和可能的药物依赖.行为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区分病人暴露其中的导致焦虑的因素较困难.松弛和生物反馈治疗可能有一定帮助,尽管少有研究证实这点.内省性心理治疗对于这类障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强迫障碍
  特征性地表现为反复出现不必要的,强迫的观念,意想,或愚蠢,离奇,下流或恐怖的冲动(强迫性思维),或迫切想要做某事以缓解强迫性思维所造成的不愉快(强迫性动作).
  强迫障碍的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6个月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6%.
症状和体征
  贯穿强迫主题的核心是伤害,风险或危险,常见的强迫包括污染,怀疑,丢失以及攻击.强迫障碍患者的典型表现是感到有重复,有目的,故意的强迫行为,称为仪式,以平衡他们的强迫意向:洗涤以平衡污染;检查以平衡怀疑;储藏以平衡丢失.他们回避那些他们害怕自己可能会去攻击的人.病人能被任何事困扰,而仪式可能缓解他们的强迫症状,尽管这些仪式可能不合逻辑.例如,当担心污染的病人将手插在口袋里时,他们的不适会得到暂时的减轻.以后,他就会在出现对污染的强迫观念时将手插在口袋里.多数仪式,如洗手或检查门锁等,都是可见的,但反复计数或默默讲话以企图减轻危险则是不可见的.
  大多数强迫症病人知道其强迫观念并不是对真实危险的反应,他们为减轻焦虑所作出的行为和思想上的努力也是不现实的,甚至是荒谬的.即便有时患者的自知力有所削弱,但自知力的存在是鉴别强迫症和精神病性强迫的关键,后者与现实完全脱离.
  由于强迫症病人害怕难堪和歧视,他们常常掩饰强迫观念和行为,虽然他们可能每天在此上面花费几小时.抑郁是最常见的继发症状,在初诊病人中发生率达1/3,而2/3的强迫症患者在其病程中会出现抑郁症状.
治疗
  暴露治疗是有效的治疗,它主要是将病人暴露于能促发其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不适感觉的情境或人之中.通过暴露,强迫行为被延迟或阻断,由暴露激发的焦虑也因习惯化而减轻.病人意识到通过强迫行为减轻不适感觉是没有必要的.疗效通常保持数年,这其中也许是病人在结束正规治疗后,自己掌握了一定的诀窍并继续较为轻松地自我治疗.
  许多专家认为行为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法.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SSRI(如氟西汀,氟伏草胺,帕罗西汀,舍曲林)和氯丙咪嗪(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治疗效果.对于大多数SSRI类药物,小剂量(如氟西汀20mg/d,氟伏草胺100mg/d,舍曲林50mg/d)的疗效和大剂量相似,帕罗西汀最低有效剂量为40mg.有研究认为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也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大多数病人对SRI有效,所以临床上较少使用.对许多伴有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的强迫症病人,合并氟派啶醇以增强SRI效能往往有效,对不伴有抽动的病人,则可以合并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
  惊恐发作很常见,一年中有超过1/3的人发生过.许多人无须治疗即康复;少数发展成为惊恐障碍.惊恐障碍不常见,在6个月时间内仅有不到1%的人罹患该病.惊恐障碍通常开始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且女性比男性多2~3倍.
症状,体征和诊断
  惊恐发作表现为突然起病,出现表187-1中所列13个症状中的至少4个.症状须在10分钟之内达到高峰且通常数分钟内消散,医生能观察到的除了病人对下一次惊恐发作的恐惧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症状.惊恐发作没有危险性,只不过患者感到不愉快,在发作时尤甚.
  惊恐发作可以发生于任何焦虑障碍,通常是与这一障碍的核心特征相联系(如对蛇恐惧的人见到蛇时会产生惊恐).惊恐障碍有助于区别的特征是一些惊恐发作至少在开始时是无法预料的或自发的.患惊恐障碍者常预期并担心另一次发作(期待性焦虑),而且避开原先导致过惊恐的地方(见下文广场恐怖).病人还经常担心他们有严重的心,肺或大脑的疾病,并去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处或急诊室寻求帮助.但是,在这些地方,并不能为其作出相应的诊断.
  一些人经常出现惊恐发作,期待性焦虑,并且不经治疗便不会好转,尤其是如果他们持续进入发生惊恐发作的处境时,更需要进行治疗.而另一些人,特别是未经治疗者,惊恐障碍发生以后会是一个慢性,波动性的病程.
治疗
  应告诉病人其障碍是生物和心理功能障碍的结果,而药物和行为治疗通常有助于控制症状.除了告知有关这一障碍和治疗的知识外,医生还可在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基础上提供现实的希望,以改善症状和提供支持.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所有焦虑障碍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个别,集体和家庭治疗可有助于解决长期患病所致的问题.
  药物如抗抑郁药物和苯二氮 类,有助于预防或极大地减轻期待性焦虑,对恐惧事物的回避以及惊恐发作的次数和强度.许多种类的抗抑郁药物---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均有效.较新的抗抑郁剂,如米他扎品(mirtazapine),尼法唑酮(nefazodone)以及万拉法新(venlafax-ine),均可用于惊恐障碍的治疗.苯二氮 类(表187-2)较抗抑郁剂起效更快,但也更可能导致躯体依赖以及副作用,如嗜睡,运动失调以及记忆问题等.药物治疗可能需较长时间,因为惊恐发作一旦停止药物治疗就经常会复发.
  暴露疗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形式,是让病人面对其所恐惧的事物,常常有助于减少对该事物的恐惧.例如,害怕晕倒的病人被要求在椅子内旋转或过度换气直至感到眩晕,因而知道了他们并不会在惊恐发作时因为体验到症状而晕倒.慢而浅的呼吸(呼吸控制)有助于控制过度换气.认知心理治疗是用于纠正歪曲的认知和错误的信念,也对该病有效.
恐怖障碍
  涉及持续的,不现实的,也是过分的焦虑.它不像自动出现的惊恐障碍,而是与外在环境或刺激相联系.
  恐怖症患者避免这些处境或刺激或带着很大的苦恼耐受它们.但他们保持对其过分焦虑的自知和认识.
广场恐怖
  有关或避免陷入惊恐产生后无法轻易逃离的处境或地方的焦虑.
  广场恐怖较惊恐障碍更常见,6个月时间内可有3.8%的女性和1.8%的男性发生.发病高峰期是20多岁;4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少见.
症状和体征
  广场恐怖,从文字上看意思是害怕集市或空旷的地方.从专业角度看,它是指对某种处境的期待性焦虑和对那些当焦虑产生时却无法迅速逃离的处境的回避.广场恐怖的病人很难做到排在银行的等待队伍中,在超市收款机前排队,坐在剧场或教室座位中间,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如公共汽车,飞机.有些人是在上述典型的场合中发生了一次惊恐发作后,发展成广场恐怖的.有些人只是某一次在某一场合感到不适,以后遇到这样的场合,可以不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或者只是在这样的场合发生惊恐发作.广场恐怖影响各种功能,严重的病人将无法出门.
治疗和预后
  本病如不予治疗,可以变得严重或减轻,有些甚至不经治疗而自动痊愈,原因可能是患者自己给自己实施了某种形式的行为治疗.
  如果本病已影响日常功能,那治疗通常可以显著缓解痛苦和改善功能.由于广场恐怖带有回避行为,所以行为治疗中的暴露疗法常有效.在治疗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病人走出家门,面对进而停留于他们曾经恐惧和回避的场景,直至他们的焦虑逐步减轻,这一过程称作脱敏.如果病人配合治疗,暴露治疗的有效率可达90%以上.
  对伴有严重抑郁症状的病人可使用抗抑郁药.对中枢神经功能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酒精,大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可能影响行为治疗,在行为治疗可能起作用前应予以减量或停用.对那些惊恐症状严重的病人,选用抗抑郁药可能比苯二氮 类药物更好,因为它不会影响行为治疗.
单纯恐怖
  暴露于某一情境或某一客体所致的严重焦虑,常有回避行为.
  单纯恐怖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但通常没有其他焦虑障碍那样严重.在6个月时间内,有7%的女性和4.3%的男性发生此障碍.
症状和体征
  有些单纯恐怖只是引起小小的不便,如某个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害怕蛇,除非让他身处有蛇出没的地方,通常这一恐怖对他的生活是没有影响的.但是有些恐怖会严重干扰生活,例如对封闭场合的恐怖,像电梯之类,这样的病人如果在摩天大楼的高层工作,则会有很大的麻烦.
  有些单纯恐怖(如害怕动物,黑暗或陌生人)开始于早年,许多人未经治疗以后会自行消失.另一些恐怖(如害怕暴风,高空,飞行或封闭的场合)一般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人群中至少有5%的人或多或少害怕血,注射和伤口.不同于恐怖症或焦虑障碍,他们确实可以因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而致心动过缓和直立性低血压进而晕倒.许多焦虑障碍患者可能会过度换气致使血气改变而感到虚弱,但过度换气不会导致真正的晕倒.
治疗
  由于引起焦虑的只是某个情境,通常只要避开该情境即可.如果需要治疗,那可以用暴露疗法.逐步暴露于引起焦虑的情景之中对大多数病人的病情可有改善作用.治疗师一般没有必要在场,但也可以伴于一边,以确保治疗过程的正确实施.即便那些害怕鲜血,注射和伤口的病人,逐步暴露治疗也常常有效.例如,某病人每当抽血时便晕倒,对这一病人的治疗可以是将一针头靠近其静脉血管,直到他的心率减缓时才移开针头.开始治疗时让病人躺着,以避免心动过缓所致晕厥.当多次重复治疗后,过度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恢复正常,病人可以坐着或站着抽血而不会晕倒.
  药物对单纯恐怖一般没有效果,但是苯二氮 类药物由于某抗焦虑作用,可用来暂时缓解单纯恐怖,例如对于飞行恐怖,当病人不愿意作行为治疗而又必须旅行出差时,就可以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
社交恐怖
  由于暴露于特定的社交或操作处境而致的明显的焦虑,通常导致回避行为.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他们在社交场合的相对舒适将会影响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家庭,教育,工作,休闲,约会和交配等.
  社交恐怖在6个月内的发生率在女性为1.7%,男性为1.3%.但是,新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其实际上终身患病率较高,达13%.男性患严重社交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比例较女性高(参见第191节).
症状和体征
  在社交环境中有些焦虑是正常的,但社交恐怖患者的焦虑特别严重,以至于他们避免社交处境以防发生这种焦虑或使他们不得不忍受巨大苦恼的情况.他们几乎无时不处在这样的焦虑中,那就是如果他们的社交关系或表现不符合其预期的话,他们就会窘迫和羞辱.
  某些社交恐怖是专一的,只有当患者必须在公众场合表现时才产生.而这种相同的表现如果是只有患者一人时便不会产生焦虑.这种社交恐怖的处境通常包括在公共场合讲话,舞台演出活动以及演奏乐器等.甚至与别人一道吃饭,在众目睽睽下签名或使用公共浴室等,也可被看成是公共演出.社交恐怖患者担心他们的表现会过度或不足.通常他们所关心的是其焦虑会外显出来,如出汗,面红,呕吐或震颤(有时是表现为颤抖的声音),或者他们将会忘记思路或找不到词汇表达.而较普遍的社交恐怖形式则可能在许多社交场合都会导致焦虑.
  一些人的害羞是天性,他们幼时的羞怯在以后会发展为社交恐怖.另一些人则最初是在青春期前后体验到明显的社交焦虑.社交恐怖一旦开始,则通常成为慢性,除非得到治疗.许多患者回避社交活动的要求.
治疗
  暴露疗法有效,但要安排足够时间的暴露以达到适应可能是困难的.例如,如果病人社交焦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在上司面前讲话,则他难以安排足够的训练课期(每次持续超过1小时)与其上司在一起以得到适应.替代环境,如参加"宴会主持人"(一种让人练习在公众面前讲话的组织)或在护理之家读一本书,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减轻在上司面前讲话的焦虑.
  SSRI(如舍曲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以及苯二氮 类(氯硝西泮被研究得最多)均有效.酒精被有些人作为社交润滑剂,但有些人对其产生依赖,以至于酒精依赖和滥用又成为了问题.
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一种对超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的发复回忆而引起害怕,无助,恐惧感的精神障碍,伴有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的行为.
  应激性事件包括本人或他人的严重受伤,濒临死亡或他人的死亡,在事件过程中,病人经历了极度害怕,无助和恐惧.
  该病终身患病率至少1%,而在高危人群,如经历战争的老兵,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中,患病率可达3%~58%.
症状和体征
  当可怕的事件发生,有些人可能会就此终身受到影响.他们以后会通常以噩梦,闪回形式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坚持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并且以对周围事物麻木的方式控制过度警觉的症状.这些病人中抑郁症状非常多见.有时本病会延迟起病,症状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则考虑为慢性.如果不予治疗,慢性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虽然在严重程度上会有所减轻,但不会消失,有些病人还会由此构成严重的功能残疾.
治疗
  治疗包括有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是让病人暴露于那些会激发其创伤性回忆进而予以回避的情境中,这些情境事实上是安全的,同时,通过想象多次暴露于创伤性回忆中的情景,在经历最初强烈不适体验后,一般痛苦会逐步缓解.暴露治疗还可以改善强迫行为,例如在遭受性攻击后通过过度洗手以获得清洁感的行为.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使用,但疗效没有治疗其他焦虑障碍那样明显.SSRI(如氟西汀,氟伏草胺,帕罗西汀,舍曲林)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效果最显著.
  由于创伤性的回忆引起强烈的焦虑,支持性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治疗师必须共感和同情于病人的心理痛苦,证实创伤性经历的真实性,同时治疗师必须鼓励病人用行为治疗中的脱敏方法和控制焦虑技术面对创伤性回忆,从而将记忆重新构筑于其更为宽广的人格结构中.
  除了创伤性焦虑外,病人还有内疚感,因为他们或许在战争中有攻击和残杀行为,或许他们的家人和亲友惨死,而自己幸免于难,这也称为生存内疚.对于这些病人可以进行精神动力分析和分析性心理治疗,它们可以改变和调整病人自责和自我惩罚的心理和态度.
急性应激性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受到创伤后的人一再重复体验创伤经历,避开令其回忆起创伤经历的刺激,并且警觉性增高.但是,在定义上,急性应激障碍开始于创伤事件后4周内,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4周.该障碍患者具有下列独立的症状中的三项到四项:感觉麻木,感觉分离,或缺乏情感反应;对环境的知觉减弱(如茫然);感到事物不真实;感到其自己不真实;以及对创伤的一个重要部分遗忘.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不详,据推测与创伤的严重性以及暴露于创伤的程度成比例.
  许多病人一旦脱离创伤性的处境,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如对其应激表示理解,同情,以及让其有机会描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们对所发生的反应等便能得到康复.许多人几次描述他们的体验就会获得好转.帮助睡眠的药物可能有所助益,但其他药物由于可能会干扰自然的康复过程而最好避免使用.
躯体障碍或成瘾物质所致的焦虑
  焦虑可以是躯体障碍所继发的,这些障碍包括神经疾病(如脑外伤,感染,内耳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紊乱等),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或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焦虑也可因使用药物而引起,这些药物包括酒精,兴奋剂,咖啡因以及许多处方药物.此外,撤药也是导致焦虑的常见原因.
  治疗应直接针对原发因素,而不是继发的焦虑症状.如果躯体障碍已经尽可能地得到治疗,或者已经停用导致焦虑的物质较长时间,已经不至于产生撤药症状后,焦虑仍然持续存在,则可用适当的药物,行为治疗或心理治疗来缓解焦虑症状.

zangma 发表于 10-9-1 20:46:26

{QQ79}

心灵的阳光 发表于 10-9-2 09:42:22

精神分析的科学态度与非宗教化的态度

对于中国的某一类型的心理医生而言,精神分析就像修道,而且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精神分析”确实就是修道的一种,仿佛一种练气功,玩味内心体验的一种修炼,然而这种心理建构将使得精神分析渐渐地滑向宗教而不再具有精神分析原本所具有的思维内涵的特征,对于他们而言作为心理保健医生还是挺有趣的、也不能不说有其价值,但是在科学层面、在精神分析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建构的逻辑结构层面,他们的观点并不能参与进入精神分析学科的严肃科学性的学科性质建构之中,换言之他们的观点就像精神分析科学在人群中流散之后不同的人,但他们的思维气质使之他们并没有进入与精神分析学科科学建构他们并没有明白一种科学思维的分析批判的思维方式,科学性被定义为统计学之类的支持,而没有弄懂思维方法论“固定的崇拜对象、固定的道德、从而令精神分析像宗教”,这是我所否定的,实际上这种情况也不存在,虽然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精神分析,然而一百人的物理学也有一百个人的物理学,每一个物理学中学老师所传授的物理学实验、解题和应用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风格而不可能是教材书面的照搬,不同的教材编撰者,所编撰的物理学教材所传导的思维理念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团体的物理学研究的风格和气质也有差异,譬如量子力学也有哥本哈根学派、爱因斯坦学派等等许多不同的研究风格与理论演绎风格,对于将物理学用于研究对于一部分甚至全部强科学主义者而言、以及对于一些科学哲学方面的人而言,物理学也仿佛一种宗教,爱因斯坦被无意识地当做神来崇拜,在科幻小说中成了指挥宇宙纵队跟外星人作战的总指挥、教练、一个白胡子老头最高司令长官,实际上就是宗教崇拜的神仙原型经由父母原型为中介的再一次以现代科技的意识表象面目的无意识涌动而已,但是,对于物理学本身而言,却无论如何没有变成宗教也没有像宗教,只是一些物理学崇拜者、实践者自己内心的那个物理学印象向宗教靠拢,甚至在运用和思考物理学的时候丧失了科学思维气质的精髓,而物理学之所以作为一门科学,其科学思维所具有的实证、严谨分析归纳还原的内在精髓也并没有在“物理学”学科内受损,精神分析也如此,具有敏锐、洞察而深入解剖地严谨分析归纳总结地分析还原无意识,并在移情反移情中进行严谨分析归纳总结地检验,由此严谨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气质对无意识进行实证的、在此严谨分析归纳还原的洞察发现与检验中严谨分析还原地推理演绎,是为精神分析的特质、精神分析科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与气质,对无意识进行观察、实证予以严谨分析还原归纳演绎地精神分析作为科学而树立“精神分析”科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特质,其研究对象与其他心理学研究对象大同小异,只不过尤其注意到无意识,注意到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而不仅是意识与无意识共同的正常或异常、思维或情感等内容区分,敏锐、洞察而深入解剖地严谨分析归纳总结地分析还原无意识,并在移情反移情中进行严谨分析归纳总结地检验,由此严谨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气质对无意识进行实证的、在此严谨分析归纳还原的洞察发现与检验中严谨分析还原地着重对深层心理的无意识机理与根源进行严谨归纳地分析还原以及推理演绎,保持着科学的质疑、分析批判与分析还原探索的思维与勇气,这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气质与本质,这也是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科学的思维方法论科学思维的特质,也是精神分析的本质,对照科学哲学家、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库恩的科学哲学,科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用的、更准确更有效地被应用的对自然规律的诠释学,即便作为诠释学科学也有着深刻的还原分析的思维特质内涵,也许有人就会说,精神分析未必应该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宗教修行、或者像艺术像宗教又像科学但三者都不是的一种心性修炼而存在,然而我必须反驳以上意见,库恩的科学哲学有待扩充完善,其不完善之处是非常明显的,在科学“是否更好、更实用地解释自然规律”的同时并非不存在“逼近真相”,而是一旦“逼近真相”必须“基于更为完善、更为丰富多层次地容纳更多真实自然规律的不同丰富表现的辩证真实内涵”,那么就必须在“更为实用、更为扩充地更好实用地解释更多的真相”,那么这种理论就“更为逼近真实”,而“更为逼近真实”必须符合科学诠释所理解事物机理的“更为实用、更为扩充地更好实用地解释更多的真相”的真实基础,并且越是这样更为具有真实基础内涵地更为逼近真相、则越是“必须地符合最为简单的自然机理诠释所包含的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在更为复杂的真实基础中作为辩证地被表现出来的最为简单直接的真实基础”!因此精神分析作为一门分析还原解释心理的无意识底色本质、并非发挥和归纳心理认知的各种人文现象而是分析还原解释心理认知本身的自然规律机理的认知科学,如果不至于变成一门可以随意脱离被分析还原的精神心理自然规律的真实性基础、不再对精神心理认知的科学自然规律严谨深刻准确地还原归纳演绎推理而是发挥宗教修炼“心法、大法”的玄幻小说幻想,也不至于变成心理宗教师们在对精神分析进行宗教无意识的影响下根据宗教无意识的想象倾向放弃科学分析批判洞察与批判地主观想象设置人类潜在心理规律的各种浮想联翩的修炼幻想,而是具有严谨的真实基础的话必须作为一门科学起码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交界地具有科学严谨分析还原的科学性质底色的严谨、并非而是科学准确地深刻学科而存在。而且,科学理性的分析批判,也必须与丰富富饶的人文情趣情感保持调和互入地不会变得僵化和强迫。

“接受精神分析、接受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地参与‘精神分析’”与作为学者进行的精神分析学术性研究与根据精神分析学术进行心性“修炼”,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和应用物理学的知识,但为什么不说“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物理学、懂得苹果在半空中总会落在地上就是物理学”,每一个人也都有接受典型的心理分析、接受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以及自己了解精神分析学科及其临床实践地从精神分析中借鉴一些方法和知识去调节心理的机会与可能,这个过程或许与精神分析临床实践有一定的重合、或者扩充了精神分析临床与文化心理实践的方式,也可能因此而扩充了精神分析的学理、哲理的理解,但这些“涉及精神分析学理”的一些个人实践的各种风格气质混杂的涉及精神分析或称无意识心理学的人人皆有可能的实践参与,并不能代表抽象的精神分析学科科学不必严肃、科学,打个比喻,每个人都可以搞些生物小实验、种菜种树,但是,中国这么多农民为什么没有相应增加这么多植物学家畜禽动物学家生物学家农学家?是否我明天在阳台上种一棵花去观赏,其中包含一些植物形态的科学客观观察,是否植物学、园林学就变成了可以随随便便地种棵花随便欣赏随便观察的形式?一般心理学也好精神分析也好,作为一种领悟的实践,虽然可以人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中随时领悟与实践,但是其学科的建构、作为具有“领悟”的心理经验感觉过程与其初级总体经验感觉过程保持调和互入地分化前行地形成自我回顾梳理总结的次级心理经验感觉高端思维过程,而这些与散在所有心理生活角落与领域的心理领悟的总体心理经验感觉初级过程调和互入地分化前行自我梳理反思归纳总结回顾和演绎的次级过程的高端思维情感心理过程的文字表述的归纳总结陈述与分析推理演绎所表达指示的那种知识与思维、体验及其丰富的生机变化的潜在可能性,即形成精神分析学科的理论集合及其理论发展的活力、及其精神分析学史的史学评价。如果一开始就将“精神分析”看做只是一种行动方式而不是一门在各种心理临床与抽象化的学问、学术的集合,那么我只能非常抱歉地指出,这样的心理认知就连“心理化”的发达心理思维高端层次的层面都没有进入,仿佛从来都没有“精神分析”这门科学的概念、而只有各种三流九教的修炼法术的形式,仿佛一种非心理化的“心理”思维形式过程,与其他三流九教修炼的“心理”思维形式过程之间的类比集合那样,这样“精神分析”对于他们而言就令人难以想象地变成了和各种各样的宗教修炼形式、各种各样的练功心念调节过程,这样对精神分析予以低心理化的依赖着具体形象突出在前的初期逻辑抽象思维的理解,如果这样下去,中国的所谓“精神分析”说不定会变成十年前中国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练习气功和倾向于幻想实践并实现了各种脱离科学规律真实基础地自恋设置人是怎么一回事之类联翩宗教幻想的宗教修炼。

真空氏 发表于 10-9-2 12:28:38

人们评价西方心理学家,就是自称科学家的现代魔法师。证据是很充分的,荣格本人不仅有多项炼金术的著述,还亲自修炼了“活跃的想象力”,道家称之为元神,而且荣格还用自己的梦预言了欧洲的战争。他的弟子莱雅德著名的“野兔女士”编写实践过程中,有两年时间在研究古老的西方宗教。荣格本人提出的集体潜意识,几乎是佛教本源理论的翻版。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宗教,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否认宗教,但我们的潜意识里却记得这些文化。特别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里。拒绝了解历史文化,使人们失去了完整的记忆,这正是心理疾病泛滥的主要原因。失忆的一代人,扭曲了他们的心理,然后再强加给下一代,是心理的疾病被进化。

我们崇尚科学,反对的是迷信、玄学。但宗教本身是一种文化,迷信的是人本身。任何文化都要用形式来承载智慧,而形式本身必然有糟粕。极端主义者总是把婴儿和洗脚水一起泼掉。如果只有创新而没有继承,人类的文明永远在起点上。如果只有科学被继承,人类的文明史就像空中楼阁。这样的不安定,双向有什么奇怪。

不妨思考一个问题,有几个双向的病人了解宗教的历史?

够了够了 发表于 10-9-2 15:47:56

先收藏了

zjcczj132 发表于 10-9-2 16:28:51

楼主在学习了,呵呵加油啊

心灵的阳光 发表于 10-9-2 17:07:39

任何人都可能经历恐惧和焦虑.惧怕是对认识到的外在威胁(如入侵者,逃跑的车)的一种情感,生理和行为反应.焦虑则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诱因不明.焦虑通常合并有生理变化和与产生恐惧相似的行为.

继续研究 发表于 10-9-2 17:47:23

心理学需要和神经学科相联系,才能避免陷入对心理过程的无穷无尽的无意义分析
才能避免陷入没有实证的空想分析

shytz 发表于 10-9-2 18:47:47

确实有些原则与宗教态度类似
主要根治是个未知数,引发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期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的意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