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躁狂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对躁郁症现在已有许多有效的控制发作的治疗方法,但是,还没有一种治疗可以完全根除此病或杜绝复发。药物治疗可以阻断躁郁症病程,减少自杀风险,增加生活,生产和社会功能水平,使40%-75%病人达到一定就业状态并生活自立。药物和恰当的家庭心理治疗结合是目前科学研究已证明最有效的降低复发率并提高功能水平的治疗方案。
有证据显示,一个病人发作次数越多,下次发作的治疗就越困难,也越可能频繁发作。错误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治疗都可能使整个病程变得更复杂,治疗更困难。一个病人被错误地诊断为单纯抑郁症,而忽略了躁狂发作史或将发生躁狂的可能性,只接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则可能使病情走向另一个极端,诱发躁狂发作,使整个病程变得更糟。
细致的分型诊断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上述的治疗失误,它也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与药物,提高疗效提供必要的基础。躁郁症在病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混合状态,快速循环,及精神病样发作都可以作为一个阶段在病程中出现。这些因素会影响不同时期的药物选择与组合。病程的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针对性药物治疗。
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休克疗法和心理治疗。这里只能略述简要的知识。具体治疗是一个涉及面极为广泛的复杂的观察调整过程。请患者和监护人不要根据此文中的只言片语就作出有关治疗变动的决定。
躁狂抑郁症的家庭和心理治疗
近几十年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显示,恰当的家庭心理治疗与药
物治疗结合可以增加病人的遵嘱服药率,增加病人的心理社会功
能,降低病人家庭成员心理负担,推迟复发和降低复发率。目前
广泛研究应用的治疗模式是家庭教育治疗。
躁狂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及其副作用
最常用于躁郁症治疗的药物有以下几类,其中锂盐对躁郁症的多种发作有效,是最常用的治疗躁郁症的药物之一。还有许多新型药不断研制出来,有的已经得到有关药物管理机构,如美国的食品药物监察局,批准上市。这些新药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
还有待临床实践的全面观察,以得到准确的评定。
锂盐:锂盐是化学元素锂和酸化合产生的一类化合物。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无机盐碳酸锂。可以有效地治疗急性躁狂发作,也可以用于典型躁郁症双相发作的预防性维持治疗,并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虽然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报告,临床实践提示它对快速循环发作,混合发作状态,继发性双相情感障碍,及并发药物滥用,吸毒的病例效果不如对前者那么有效。
用锂盐治疗必须谨慎行事。它在一个很窄的血液浓度范围里有效:大约0.8-1.1mmols/L--临床称治疗窗。超过这个范围出现毒副作用的概率急剧上升,低于这个范围又有可能治疗无效或病情复发。由于个体对药物敏感的差异,再加上用药后7-10天才见效,掌握药物用量达到恰当的治疗浓度又不过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操作。临床医疗常规一般要求用药须在血液浓度监测下进行。锂盐有许多副作用,也很容易达到中毒剂
量出现中毒性反应。据统计30%-50%可能会因为急性毒副作用而自行停止服药。而突然停止精神系统用药可以产生很危险的神经、精神症状反应。擅自停药是临床上十分忌讳的。这需要引起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锂盐的副作用常常在治疗早期就出现,因而易于引起病人拒绝用药。常见的副作用有:认知损害,震颤(肌肉发抖〕,长粉刺,口渴多尿,肌肉无力,体重增加。慢性副作用有甲状腺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特别是要肾病家族史的病人,有必要监测肾
功能。锂盐也有导致畸胎的可能。机体水和电电解质平衡紊乱可引起中毒。服药过量锂盐可以致人死命。
许多药物可以和锂盐有交互作用。这可以导致血锂后相互作用的药物的血清浓度改变。如氨茶碱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降血锂浓度,大部分精神药物,例如,甲硫哒嗪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等,可以增加血锂浓度。还有的药物可以和锂盐交互作用产生神经毒性。用药时一定注意咨询了解你的病情的精神科医生,千万不可自行加减药物,包括种类与剂量。也不可盲信没有经过专门精神药物治疗培训的人的“好言相劝”。
一般治疗需要至少2-3月。开始用药后不应该在四个星期内停药。临床上确实需要停止应用锂盐时,停药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人和家属遵照医生的指导服用和增减用药量。
镇静剂:对急性躁狂发作,具有精神病性表现的病人临床上选用强镇静剂控制躁动症状的,以达到尽快控制症状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两大类: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动力药〕和某些抗痫类药物。前者包括有:酚塞嗪类(氯丙嗪等〕,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和
硫杂蒽类(甲硫达嗪〕等多种药物。主要用来控制急性躁动,取其见效比锂盐快的优势。在控制了急性症状后多改用锂盐或其他抗躁郁药。抗痫药中用来治疗躁郁症的主要是三环类(Carbamazepine-CBZ)和某些Benzodiazepine类药物(Lorazepam,Clonzaepam)。CBZ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和继发躁郁症。它可能对快速循环型躁郁症不那么有效。CBZ有弱抗郁作用,主要用于锂盐治疗无效的病人。Benzodiazepine本属弱镇静剂,新发展的药物具有各种临床应用。其中和发现有抗躁狂作用。
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包括电休克(ECT〕和药物休克,如低血糖休克疗法。后者是一个复杂和花费较高的治疗,应用不普遍。这里只介绍ECT治疗。休克疗法对躁狂和抑郁发作都有效。也用于其他重症精神障碍,包括严重的单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每年发作少于三次的经典躁郁症对锂盐治疗反映很好。DVPX和CBZ对它也有疗效。快速循环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躁郁症病程中的一个阶段也可以是一个类型。可以由抗抑郁药,特别是三环类,及突然中断躁郁症的药物治疗而引发。混合型发作对DVPX和CBZ反应比对锂盐相对而言更好。ECT治疗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的病例。对一些新药还需要进一步的双盲对照研究,以取得足够的临床资料进行客观评定。 治疗复发的办法是什么? 用情绪稳定剂 现在主要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双相,锂盐可能要退居二线了,建议以后查阅资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原始文献的发布时间。 平一指,
我个人认为文献的发布时间不是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发文章的人,很难找到文献时间的时候。重要的是读文章的人要有不断更新信息的意识。
你说“现在主要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双相,锂盐可能要退居二线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抗癫痫药物用以治疗双向,而且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是双向药物方面最新的进展。但是锂盐作为最传统的情绪稳定剂,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越性的,也不是类型的双向都合适用用抗癫痫药物。 情感精神障碍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原则与用药选择
作者:汪斌转贴自:厦门市仙岳医院点击数:172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原则与用药选择
治疗原则:
① 使用心境稳定剂。作为心境稳定剂有八条标准:
A能治疗躁狂;B能治疗抑郁;C能预防躁狂;D能预防抑郁。遗憾的是目前无任何一种药能达到此标准。锂盐只有一半的患者有效,至少有1/3的患者在长期服用锂盐时仍会复发
②主张联合用药。
方案有:A锂盐+抗癫痫药;B锂盐+苯二氮卓药;C锂盐+抗精神病药;D抗癫痫药联用;E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F锂盐+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
③不宜轻易选择抗抑郁药,尤其是能兴奋NE系统的药物,否则约有35%转为躁狂,25%转为快速循环型,比喻为借高利贷。
联合用药的具体方案和相互作用
1.锂盐加丙戊酸(VPA):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安全有效的联用方案。这种方案被认为是锂单一治疗无效的躁狂症的一线治疗方案。也是对VPA效差的急性躁狂症的首选治疗方案。总的说来,快速循环型和混合发作使用锂与VPA联用最有效,复发率显著降低,二药联用有体重增加、镇静、胃肠不适和震颤等反应
2.锂加卡马西平(CBZ):
由于CBZ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副作用及VPA广泛应用等因素,CBZ在双相障碍的治疗方面使用减少了,但锂加CBZ联用仍较常见。它仍是单用锂效差的躁狂症的一线治疗方案,对双相障碍(尤其是快速循环型)仍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效果优于单服二者之一,另一个优点是锂能对抗CBZ所致白细胞降低。也有报告,锂与CBZ联用可产生神经毒性,在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双相障碍者应用锂加CBZ,特别易产生不良反应。
总的说来,大多数文献认为锂与CBZ联用安全有效,但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应避免使用。
3.锂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此方案应谨慎使用。已有多例联用引起神经毒性的报告
4.锂与传统的神经阻滞剂(TN):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典型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症,中高效价TN与锂联用仍是一线的治疗方案。锂加TN联用虽广泛且有效,但应特别注意神经毒性的危险。如谵妄、抽搐、迟发性运动障碍、脑病、脑电图异常、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5.锂加氯氮平:
不管单用或与其它药联用,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氯氮平已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心境稳定剂。个案报道锂与氯氮平联用对难治性双相障碍有效,但二药联用,已有引起神经毒性的报告。锂可抵消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但不能预防粒细胞缺乏,体重增加是其主要副反应
6.锂加利培酮:
二药联用耐受性和疗效性均较佳,但也有发热、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及白细胞升高等副反应。也有引起谵妄的报告
联合用药的具体方案和相互作用
7.锂加苯二氨卓类(BZ):
单用BZ长期治疗双相障碍无效,但BZ与锂联用后,效果和耐受性均较好,锂与BZ联用是安全而有效的,又可治疗合并的焦虑症状
8.锂加卡巴喷丁:
卡巴喷丁作为一种潜在的心境稳定剂,它的优点是在细胞色素P450系统中不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及与蛋白结合少,故与锂联用似乎是安全的。锂与卡巴喷丁联用对治疗难治性病人而言,似乎是一种合理的方案
9.锂加拉莫三嗪:
二者联用治疗双相障碍是有价值的,它对双相抑郁特别有效
10. VPA加CBZ:
二者联用,总的说来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致神经毒性。尽管VPA与CBZ联用有效,但危险性也是存在的,必须经常监测血浓度,以减少危险
11.VPA加TN:
对于混合发作或快速循环型或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躁狂症,VPA与高中效价的TN联用,仍是一线治疗方案。
12.VPA加氯氮平:
在一项开放性研究中,55例用此方案者,有效率达87%。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过度镇静、遗尿、恶心、流涎、肝功能受损。氯氮平降低了抽搐阈值,加用VPA后,就能预防抽搐发作
13.CBZ加氯氮平:
应该避免二药联用。一是二者各自引起的血液系统副作用都较其它药物高得多,二是CBZ降低氯氮平的血药浓度可能要比它降低其它TN的血药浓度水平还要多。CBZ与氯氮平联用是不安全的
14.CBZ与TN:
对于典型的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急性躁狂症,CBZ联合高或中效价TN是第一线的治疗方案
15.CBZ与卡巴喷丁:
联合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是合理和安全的
16.拉莫三嗪加卡巴喷丁:
治疗8位难治性双相障碍,已取得满意疗效
1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妥泰:
安全有效,对快速拨循环型及难治性双相发作有较好的的效果,还有预防循环复发的作用,增加体重的副反应较少
~ 心境稳定剂联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有时是危险的,但也非常有用
~最有用的心境稳定境联用方案是抗癫痫药与锂的联合,尤其是丙戊酸与锂联用
~ CBZ、拉莫三嗪、卡巴喷丁、妥泰与锂联用,其安全性也较明显
~锂或抗癫痫药与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及BZ联合,也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 研究证实锂剂治疗可有效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
2004-02-12
--------------------------------------------------------------------------------
一项新研究显示,锂剂可以有效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
锂剂作为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标准药物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但有证据表明该药并不象人们最初认为的那样有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停止了锂剂的使用,特别是在北美。近来几个关于双相情感障碍新药的研究也纳入了使用锂剂的患者,从而为评估此药的效果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资料。英国牛津大学Warneford医院研究者对锂剂和安慰剂用于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新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研究人员筛查了300多篇文章,确定其中5篇比较了锂剂和安慰剂的治疗效果,共涉及了770例患者。结果表明,锂剂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比安慰剂更有效,锂剂组的平均复发危险为40%,而安慰剂组为60%。研究者还评估了锂剂预防特定情绪障碍复发的效果,结果表明锂剂用于预防躁狂复发比安慰剂显著有效(RR=0.62,CI=0.40~0.95),但对预防抑郁复发的效果较小,与安慰剂组没有显著差异(RR=0.72,CI=0.49~1.07)。
研究者总结,新综述支持长期用锂剂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特别是受躁狂影响较大的患者。研究者还强调,锂剂对减少抑郁复发也存在有益作用,即使没有显著性。至少有部分患者用锂剂治疗可能既预防了躁狂,又预防了抑郁。 精神药理学当代进展与现状
精神药理学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被称为20世纪十大发现之一。精神药理学的发展的确为许多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带来了福音。
在一般人的眼里,心病还需心药治是一条公理。细论起来,如果这里所谓“心药”是指心理上的安慰,乃至采用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则起码是不全面的。“心药”还必须包括真正的“药物”才是全面的。
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种精神药物不断问世。这些药物大概可分为: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等。实际上,以改善睡眠为主要目的的镇静催眠药物并不属于精神药物。
抗精神病药起始于氯丙嗪的出现。之后,主要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的一系列传统抗精神病药(又称神经阻滞剂)相继问世。这类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等,对于控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兴奋、激越,以及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具有肯定的疗效。它的问世使精神分裂症的院外治疗成为可能,因而在其问世后,导致西方国家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天数减少,不少大型的州立精神病院相继缩小规模。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病康复成为主流。这种转变对病人恢复其社会功能具有肯定的积极意义。
但神经阻滞剂也具有明显的缺陷。这类药物的所致的锥体外系副作用会使病人出现面部表情的呆滞,运动功能障碍,一些病人在长期治疗中有可能出现一种不可逆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同时,神经阻滞剂对催乳素分泌的促进作用也会导致象女性闭经、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等影响。
精神分裂症是由上述阳性症状,以及阴性症状(情感淡漠、社会退缩等)、认知症状、情感症状等组成的一个综合征。而经典的神经阻滞剂对于除阳性症状之外的其它方面的症状疗效均较差。而这类症状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
氯氮平的问世,标志着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产生。这类药物在受体药理学上与经典药物不同。除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外,对五羟色胺5-HT2受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对与精神病性症状有关的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特性。这些特点使得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情感症状的疗效优于经典药物,同时对认知功能也有改善作用。在疗效提供的同时,氯氮平所导致的锥体外系副作用也显著低于经典药物,对催乳素分泌的促进作用也轻得多。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使氯氮平成为又一个划时代的抗精神病药。但是,正是这个具有肯定的优点的药物却也存在着另外一些严重的缺陷,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这些缺陷包括导致严重的粒细胞缺乏、降低抽搐阈值、流涎等。尤其是粒细胞缺乏症,尽管发生率只有1%左右,由于致死率高,成了限制氯氮平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和主要西方国家,氯氮平只能作为第二线药物,用于其它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病人。在我国,尽管氯氮平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公认的观点仍认为,不应当将氯氮平作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首选治疗药物。
基于对氯氮平药理学作用机理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与其作用机理类似的新型抗精神病药,这类药物统称为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它们包括属于多巴胺-五羟色胺拮抗剂(SDA)的利培酮、齐哌西酮和寿亭多(其中齐哌西酮尚未上市,寿亭多业已从市场上撤出)和属于多受体作用抗精神病药(MARTA)的奥氮平、奎太平。这类新型药物基本保留了氯氮平的一些优点,如对精神分裂症的各症状群具有广谱疗效,锥体外系副反应轻等,已逐渐成为首选的抗精神病药。
当然,这类新型抗精神病药同样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属于SDA的代表药物利培酮的抗胆碱作用轻,镇静作用小,但仍存在显著的锥体外系症状,对催乳素分泌影响大,不太适用于兴奋激越病人的控制;而奥氮平在药理作用上更接近氯氮平,其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利培酮更轻微,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更小,由于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因而对兴奋激越的控制作用较好,但体重增加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属于多受体作用的奥氮平除作用于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受体外,对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也具有一定作用,因而其作用谱可能更广,如对苯环己哌啶所致的精神分裂症药物模型具有肯定的治疗效应。
抗抑郁药的发现起源于丙米嗪之抗抑郁作用的偶然发现。此后,又发展出一系列三环抗抑郁药,包括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米嗪等。这类药物属于去甲肾上腺素(NE)和五羟色胺的再摄取抑制剂,具有肯定的抗抑郁作用。但其安全性较差,超出日剂量十数倍即有可能致死。同时,在治疗剂量范围内也具有较多的副作用,如抗胆碱,镇静催眠,体重增加等。由于抑郁症是一种自杀危险率很高的疾病,约2/3的病人具有自杀意念,1/3出现过自杀行为,而10-15%最后自杀成功,因此,安全性较差的三环抗抑郁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氟西汀(百优解)是新一代抗抑郁药,即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代表。这类药物具有与三环类药物相同的疗效,但其安全性显著提高,不良反应也显著减少。这就为抑郁症的精神科院外治疗,以及抗抑郁药在综合医院的应用提供了保障。除百优解外,SSRI类抗抑郁药还有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它们都具有上述特点,但也各自具有一定特点。
目前,苯二氮卓类药物依然是主要的抗焦虑药。它们具有抗焦虑作用起效快,同时具有肌肉松弛、抗抽搐和镇静催眠作用,不少药物也作为催眠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该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缺陷,即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停药后具有撤药反应和反跳现象,不能长期服用等。丁螺环酮属于新一代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它具有抗焦虑作用单一,不存在肌肉松弛、抗抽搐以及镇静催眠作用的特点,较少或几乎没有依赖性,作用维持时间长,可以长期服用等特点。但由于没有镇静作用,因此抗焦虑作用出现较缓慢。
最近有不少研究发现,包括氟西汀在内的新型SSRI类抗抑郁药和其它抗抑郁药在长期应用时均具有肯定的抗焦虑作用。对发作性焦虑(惊恐障碍)更具有长期治疗作用。但其疗效的出现与丁螺环酮类似,也需要一段时间(一般为2-3周)。因此,在治疗焦虑症的初期需与苯二氮卓类药物合用。在抗焦虑作用出现后再将其停掉,采用抗抑郁药维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谓心境稳定剂只有锂盐一种。对于采用锂盐治疗无效的病人只有短期采用抗精神病药加以控制。近十数年的研究发现,一些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具有肯定的心境稳定作用。这类药物不但能够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对于其抑郁发作也具有治疗作用,同时也能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
当然锂盐与抗癫痫药在使用上仍具有各自的特点。如锂盐对于典型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疗效较好;而丙戊酸钠对不典型发作、混合性发作以及快速循环型发作疗效优于锂盐。对新型抗癫痫药在治疗双相障碍中的地位的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未来有可能与现有药物完全不同的情感稳定剂。
综上所述,当前人们对于精神障碍的治疗以及完全摆脱了既往的无助状态。尽管现有药物的药理作用仍然主要属于对症处理,但它们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死亡率(自杀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负担。
精神药理学的当前研究发展十分迅猛。在上述四类精神药物领域,当前均有更新的药物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人们甚至预测,在未来十年之内有可能发展出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有效率接近100%的新一代药物。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用
hc360慧聪网医疗器械行业频道 2004-07-15 15:00:02
健康网讯:季建林(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精神科医师给病人提供最佳或合理的治疗方案应该包括药物与心理治疗。强调心身(psycho-somatic)或心与脑(mindandbrain)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精神病学将成为下一世纪最富挑战的一个学科。本文讨论这两种治疗合用的策略,以提高精神科医师对这方面的认识。
1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用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处理(psychotherapeuticmanage-ment)是指临床医师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注意应用有关一般心理治疗的技术(如倾听、解释、安慰和指导等),其中一个简单的方式是询问症状和采集病史,帮助病人认识到症状与外界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含义,以及帮助病人内省自己的疾患。治疗医师的耐心倾听和帮助病人正确地体验情绪,会使得其在与医生交流沟通中感到愉快(移情作用的产生)。美国精神病学会(APA)近年来已在《抑郁症实践指南》中将心理治疗处理作为每一项医疗方案中的基本内容。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的资料显示,65%以上的精神科医师在门诊精神科病人的处理中合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可见掌握有关心理治疗处理的技术已成为精神科医师的基本技能之一。
心理治疗中的许多精神动力学原则同样适用于药物治疗实践,如建立药物治疗联盟,让病人了解用药的原因、贯彻执行治疗方案等,就像心理治疗联盟一样,要求病人合作。病人服药依从性差等问题实际上可以追溯到移情、阻抗、反移情等原则的应用上。因此,近年来国外将精神动力学方法应用于药物治疗依从性问题的处理,又称为动力药理学(dynamicpharmacology)。
移情现象并不局限于心理治疗,在病人的印象中,临床医师常规是开药的医生,病人会因为担心精神科医师开药控制他们而拒绝合作和配合治疗。如果处理不当,医患关系会恶化,同时精神科医师的反移情(不耐烦、权威、控制性)产生,会进一步影响到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合作能力。
对许多病人而言,还存有对精神药物的一些误解和疑虑,如不能区分维持服用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与尼古丁成瘾或药物依赖之间的不同;有些病人会将服药看成为软弱的标志,常在症状稍有好转便自行停药。另外,少部分病人的服药与家庭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临床医师必须重视病人对服药的看法,了解药物对每一个病人的意义。临床医师应该将耐心的倾听、良好的会谈环境和合作性医患关系有机地融合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2正式心理治疗中合用药物
近20年来,临床实践中已广泛接受了心理治疗与药物合用。美国精神分析家学会(AAP)近年的调查中发现,90%的精神分析医师在心理治疗时也开药。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与研究中心的精神分析治疗病人的调查发现,29%的病例为药物与精神分析治疗合用。药物不再被看成影响精神分析疗效的干扰因素。
2.1精神分裂症:许多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与心理教育家庭治疗能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特别是高情感表达(EE)的家庭(特征为过分关注和指责病人)。而心理教育家庭治疗可帮助家庭减少有关情感表达的内容,给予家庭成员有关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知识教育,同时可以减少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治疗药量。
Hogarty等随访研究中发现,家庭治疗对复发的影响与抗精神病药的疗效一样,即服用抗精神病药可使复发率减少一半,如合用心理教育家庭治疗可使复发率再减少一半;若在此基础上再加用社交技巧训练,随访一年,复发率还会进一步降低。张明园等5城市的合作研究亦证实,家庭教育干预与药物合并治疗能降低一半的复发率和再入院率。近年有研究表明,集体家庭治疗不仅有相同的疗效,而且成本-效果经济学分析更佳。
2.2重性抑郁障碍:许多临床对照研究证实了人际心理治疗、认知治疗等对抑郁症有效,并且有预防复发的作用,尤其是与药物治疗合用。一项人际心理治疗与抗抑郁药合用的比较研究发现,治疗16周后,合用治疗组较单用药物组或单用人际心理治疗组的疗效好;并且发现两种方法治疗侧重的症状有所不同,即药物起效较快,主要作用于植物神经症状的改善,而心理治疗则主要改善病人的心境、兴趣和人际关系。
在复发性单相抑郁症的维持与巩固治疗阶段主张药物与心理治疗合用。已有研究表明,药物能控制症状复发,心理治疗能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同时能减少病人在维持巩固阶段的失访或脱落。即心理治疗和药物合用是作用于不同的靶症状,因此合用能从整体水平上提高疗效。药物起效迅速,能减轻病人的急性逆遇,而心理治疗虽然起效较慢,但侧重于社会功能的改善和维持病情的稳定,以及延长复发的间歇期。
2.3双相情感障碍:一项德国的研究观察了20例双相情感障碍和10例分裂情感障碍病人合用系统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前后的复发率,平均治疗时间为14.7月(0~35月),平均治疗次数6.6次(1~9次)。复发率以观察期间住院次数作为指标。结果发现,合用家庭治疗后,全部样本的复发率下降77.6%(双相障碍组为67.8%,分裂情感障碍组为89.8%)。由于合用的家庭治疗平均只有6.6次,因此显著地减少了病人住院治疗的成本,且疗效显著。另外,通过合用家庭治疗,病人及其家人不再认为是疾病的受害者和担心会失去控制,反而感到有能力控制疾病的复发。
近年来,许多学者逐步认识到,单用锂盐并不能有效预防许多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的复发,加用个别心理治疗可提高病人的职业功能和社会功能水平,提高病人使用锂盐或其他药物的依从性,有助于自知力的恢复。
2.4惊恐障碍:根据近年来所作的汇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行为治疗与丙咪嗪合用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优于两者的单用,合用的疗效主要表现在减轻恐怖性焦虑、恐怖性回避和功能的受抑。但行为治疗与苯二氮类药物合用则没有各自单用的疗效好。北欧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单用氯丙咪嗪与氯丙咪嗪合用每周一次共15次的动力学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的疗效,两组病人均在26周内症状消失,但9个月后停药,单用氯丙咪嗪组的复发率高于合用组。研究者认为,动力学心理治疗能降低病人与惊恐障碍有关的心理社会易感性。
2.5强迫障碍:近年来国外主张强迫障碍的理想治疗方案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行为治疗合用,SSRIs能显著减轻强迫症状,且没有氯丙咪嗪那样的严重副反应,但停药后症状易复发;而合用行为治疗可减少症状复发的危险性和维持长期的疗效。
2.6边缘性人格障碍:许多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人合并有严重抑郁障碍,特别是不典型抑郁,一般主张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SSRIs。如有研究表明,氟西汀能改善人格障碍病人的极度愤怒、敌对、抑郁、焦虑和人际紧张等,与心理治疗合用,病人可以更清晰地思考与判断(因为药物减轻了病人的愤怒和其他激烈的情感),并能更有效的与治疗医师合作。当然,在临床上约有一半以上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在错误地使用药物,且自杀是这些病人的常见问题之一,因此治疗医师要认识到在处理这些病人时应该预防过量服药自杀的危险。
3临床工作模式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合用在目前国内外临床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有两种模式:“一人模式”和“二人模式”。一人模式是指精神科医师既对病人作心理治疗,同时也开药;二人模式则由两人来分担此工作,即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师作心理治疗,精神药理学家或内科医师给病人开药。一般来说,国内目前主要为一人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使用何种模式。如果心理治疗医师并不感到开药有很大难处的话,可以给予精神药物的处理;反之,如果精神科医师感到没有足够能力予以心理治疗的话,则应该建议病人接受另外的心理治疗医师帮助。
4讨论
精神障碍的临床处理越来越趋于药物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即使是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病人同样也需要联合治疗,与内外各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经验提示,在多数情况下由精神科医师身兼二职(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治疗病人较为合理,不仅可以使得疗效叠加,而且治疗费用与效益比亦最佳。
近年来,卫生经济学研究已逐步引入临床治疗学工作中,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以及生命质量等概念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而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合用不仅可以减轻或缓解病人的症状,而且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适应功能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是最具成本-效果干预的方式之一,有必要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 躁狂抑郁症
--------------------------------------------------------------------------------
http://www.psych.com.cn中国心理教育网2004-7-27
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ive psychosis)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其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在间歇期精神状态可以完全正常,虽多次发病,精神活动并不发生衰退,一般预后较好。发病多在青壮年,由于躁狂病人的兴奋和抑郁病人的自杀倾向对劳动力和社会秩序影响较大,所以应积极进行防治。
【典型案例】
李女士,27岁,现职文员,未婚,独居。三年前在本科即将毕业的时候因为失恋首次发病,表现为整个学期都情绪低落,抑郁,毕业论文答辩都几乎无法顺利完成,当时非常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后经过治疗康复。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无心工作,四处逛街,购物挥霍,狂签信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她的同学一次陪她上餐厅,却因小事与侍应吵起来,非常激动,令同学非常尴尬。还常常在凌晨起床,大唱卡拉OK骚扰邻居,邻居忍受不了,最后周小姐给送往医院治理。
躁狂和忧郁正好是相反的情绪障碍。很早以前曾被认为是两种彼此无关的疾病——躁狂症和抑郁症。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医生法尔列特(Falret)观察到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反复交替出现,从而提出循环性精神病的概念。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总结了本病的特点,第一个明确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种精神病的两个不同位相,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位,命名为躁狂抑郁症。
(1)躁狂状态
这种状态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高涨。这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病人往往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洋溢着欢乐之情。由于患者的愉快情绪和他的整个行为相协调,因而具有感染力。但是,由于自制力减弱,对接触到的事物往往做出过分的情绪反应,可以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但随后很快又为原先愉快、高涨的情绪所代替:
其次是思想奔逸。病人的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见解多肤浅片面,内容重复,自以为是。较轻的病人注意力还可以集中,言语前后连贯,意义完整:病情稍重时则注意力随境转移,指导思想进程的观念可随着周围的,特别是新出现的事物而时时改变。一个话题未完,便又转到另一个话题;更严重时可出现语不成句,片断的言语之间只剩下音联、意联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偶然联系,而缺乏意思上的逻辑联系。
再次是行为活动明显增多。病人天不亮就起床,开始他那极为忙碌的一天。或者不加考虑地去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结果总是见异思迁,有头无尾。多数病人病后变得特别慷慨,甚至挥霍浪费,买一些贵重而并非必需的物品,作为摆饰或随意送人。严重患者往往日夜不停,又叫又唱又跳,甚至无法坐定进食,行为无明确目的。
病人强烈而高涨的情绪可影响其判断力,常见的有自我评价过高,有时甚至出现片断的夸大妄想。病人自认有着过人的体力、才干或学问,因而态度傲慢,盛气凌人。
临床上通常把躁狂状态分成四型:轻躁狂、急性躁狂、谵妄性躁狂和慢性躁狂。轻躁狂是躁狂症中最常见的。轻躁狂和急性躁狂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二者可以互相过渡。如果躁狂状态达到了高峰,并伴有意识障碍,称为谵妄性躁狂。慢性躁狂的病人一般年龄较大,病情可迁延多年不愈,缺少明显的间歇期,其表现与轻躁狂相似。
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的三项:
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或自觉说话的速度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不持久,或有随境转移
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睡眠需要量减少且无疲乏感;
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且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性欲明显亢进。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二版》中情感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2)抑郁状态
这种状态的显著表现,首先是情绪低落。病人起初表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等;以后逐渐出现情绪消沉,忧郁、沮丧,一筹莫展;遇事消极,以往的“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纷纷涌上心头,萦回不去。常感前途渺茫,因而悲观厌世;病人常静坐一隅,独自伤心,回避亲友和同事,别人的欢笑只是增加其痛苦,严重的自卑感可使之羞于见人。
病人感到自己思想迟钝、脑子变笨。严重的抑郁情绪使病人总是自责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废物或社会的寄生虫;甚至把过去的一般缺点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要求处理自己。病人可能因为罪恶妄想而拒绝进食,或采取其他的自我惩罚手段,甚至于用自杀来了结自己“罪恶”的一生。在自罪妄想的基础上还可能产生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认为人人都向他投以厌恶的眼光,议论他的罪恶,要判他的罪等。此外病人还会根据便秘、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而自疑生了某种不治之症。
由于运动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病人动作迟缓、卧床少动;严重时还会呈现木僵状态。一些有悲观消极观念则无抑制症状的病人自杀的危险性很大。
临床上通常也把抑郁症分为四型:轻性抑郁、急性抑郁、木僵性抑郁和慢性抑郁:轻性抑郁和急性抑郁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可以互相过渡;急性抑郁常在精神或躯体因素作用下急性起病:木僵性抑郁常由急性抑郁发展而来,以木僵状态为特征;慢性抑郁与轻性抑郁症状相仿,但病程迁延。
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二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
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的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少;
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明显减退。
(3)发病原因分析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遗传和体型因素
根据外国资料,一般居民中本病的患病率不超过0.4%,而病人的家属中这种疾病的患病人数,要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达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却只有2.5%。孪生子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可高达69—95%,而异卵双生却只有12~38%。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科统计的一组躁郁症病人,有家族精神病史者占29%。可见遗传因素是起一定作用的,但如何作用,根据现有的遗传学理论还不能确切地加以解释。
据报道,本病与某种体型也有一定关系。如抑郁症可能与矮胖体型有关。据德国学者克里奇默(Kretschmer)的原始材料表明,62例抑郁症中58例属矮胖体型。但是否有必然联系尚无定论。
②精神和躯体因素
躁狂抑郁症在首次发病之前约有半数以上患者存在精神因素,少数患者存在躯体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意义,是躁狂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③间脑功能紊乱
许多脑器质性病变,诸如外伤、血管病变和肿瘤等都可能引起类似于躁狂抑郁症的精神障碍。尽管与情绪活动有关的脑部结构范围很广,包括间脑、边缘系统、新皮质和中脑网状结构等,但大多数人仍认为间脑,特别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可能与躁狂抑郁症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因为间脑的病变可以引起周期性的、形式上相反的精神或躯体症状,例如忧郁和欣快,肥胖和消瘦,多尿和少尿等。文献还曾报道过,手术时刺激第三室附近或下丘脑可诱发情绪欣快和意念飘忽。所以尽管病理解剖还不能证明躁狂抑郁症有任何间脑的形态学改变,但一般都相信该部功能上的失调和本病的发生有关。
④单胺类物质的代谢紊乱
据研究,在哺乳动物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的已知单胺物质有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和吲哚烷基胺 (如5—羟色胺)。这两类单胺在脑内浓度高低变化与躁狂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如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过低因而不能兴奋脑内肾上腺素能受纳器时,就会出现抑郁;反之便出现躁狂。5—羟色胺据说也有同样的影响。
儿茶酚胺、5—羟色胺大致是共同分布在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在下丘脑及脑干的浓度甚高;边缘系统含有大量的5—羟色胺;多巴胺则集中在纹状体。目前已知的影响情绪的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儿茶酚胺或5—羟色胺的代谢,根据改变的性质可以帮助筛选可能的抗抑郁药。
近年有人提出另一种躁狂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即胆硷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平衡失调学说(Janowsky等,1972)动物实验表明,中枢性拟胆硷药物可引起抑制性的行为效应,而相反抗胆硷能或拟肾上腺素能药物则可引起兴奋。人体的反应也基本上一致,例如抗胆硷能药物阿托品、东茛菪硷有—定抗抑郁作用,甚至可引起躁狂状态;利他灵有兴奋作用并伴以活动的儿茶酚胺增加,拟胆硷药物毒扁豆硷可以迅速抵消其兴奋。抗忧郁药,如丙咪嗪不仅能使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亢奋,同时也有显著的中枢性抗胆硷作用。利血平则不仅能减少单胺物质,也具有拟胆硷作用。故平衡状态失调,胆硷能神经功能增加而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减低可能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反之则可能与躁狂症发病有关。这个学说和单胺代谢紊乱学说并没有矛盾,而是一个重要补充。
(4)治疗方法
由于情感和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即情感和情绪既是一种反映过程,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制约;同时又与躯体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紧密相联,并受其制约。因此,对于表现情感障碍为主的情感性精神病的治疗,必须同时从两方面人手,即一方面要通过化学治疗,服用相应的和必要的药物,尤其是对急性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病应及时采取化学治疗措施,以便使失去平衡的体内生理生化活动重新得以协调和平衡。另一方面则要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对患者已经陷于失衡和紊乱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疏导、宣泄、调整、控制和转移,只要这两个方面配合和运用得当,情感障碍或情感性精神病一般都能得以缓解或治愈。
医疗实践表明,化学治疗对情感性精神病有较好的疗效;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障碍都可以由特殊的药物或几种药物的结合使用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单纯的或单相的抑郁症可以用三环类药物,如多虑平、阿米替林和氯丙眯嗪等进行有效的治疗。使用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急性躁狂发作症状。锂盐(即碳酸锂)治疗对于躁狂症或轻躁狂都有很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治疗抑郁症。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长期服用碳酸锂不仅能治疗,而且可以预防躁狂症的复发;对预防抑郁症复发也是有效的。
对于较严重的急性躁狂症及有强烈自杀行为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如果抗抑郁、抗躁狂药物效果不明显的病人,还可适当合并使用电休克治疗。
对抑郁症或躁狂症患者,进行化学治疗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在服药过程中也必须配合进行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才能取得稳定的效果。 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种以情感病态变化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
躁狂或抑郁两者之一反复发作——单相型
躁狂和抑郁两者交替发作——双相型
病因 单胺学说 可能与脑内单胺类功能失衡有关.
NA↑——躁狂(情绪高涨,联想敏捷,活动增多)
NA↓——抑郁(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精神运动
迟缓,常自责,甚至自杀)
药物治疗学基础 按单胺学说理论
凡能提高中枢5-HT功能,降低NA功能——抗躁狂症
凡能提高中枢5-HT功能,提高NA功能——抗抑郁症
5-HT ↓(共同基础)
抑 郁 症 药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精神病的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
其病因与发作类型尚未统一,分类和命名也不一致.
心因性或反应性抑郁症(外界因素所致)
内源性抑郁症(无明显外因)
其他:更年期抑郁症,药源性抑郁症等
发作表现:单相型 情感障碍以抑郁症为主
双相型 抑郁和躁狂间隔发作
抑郁症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是其中重要部分,但不宜单纯依靠药物,例如对心因性抑郁症在诱因消除后常可自动缓解,并非都需用药,心理治疗和环境改善常起重要作用.
目前应用抗抑郁症药都是按单胺假说建立的动物模型筛选出来的,故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大同小异.
三环类(TCAs)抗抑郁症药
丙米嗪(imipramine,米帕明)
多塞平(doxepen,多虑平)
地昔帕明(desipramine,去甲丙米嗪)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非选择性单胺( )
再摄取抑制药
选择性NA摄取抑制药
5-HT
NA
表1 三环类抗抑郁症药作用比较
NA
+++
+++
弱
弱
8~24
多塞平
+++
+++
+
+++
17~40
阿米替林
+
+
+++
0
14~76
地昔帕明
++
++
++
++
9~24
丙米嗪
5—HT
抗胆碱
作 用
镇静
作用
抑制单胺类递质再摄取
T1/2
(h)
药物
丙米嗪(imipramine,米帕明)
[药理作用与机制]
对抑郁症患者,能明显提高情绪,精神振奋,消除自责,减轻运动抑制,连续用药2~3周后疗效才显著,故不作应急治疗用药.
对正常人,不仅不表现兴奋或提高情绪 ,反而出现思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降低等现象.
作用机制:属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药,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阻断NA,5-HT在神经末梢(前膜)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不良反应及注意]
1,外周抗胆碱反应 本品可阻断M受体,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常见,可在用药过程中逐渐消失,但可致眼压升高,肠麻痹,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必须停药处理,必要时注射新斯的明.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禁用.
2,心血管反应 可见心率加快,体位性低血压,剂量过大对心脏有直接抑制作用,可致心律失常,诱发心衰,心梗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
3,精神异常反应 老年 或用药过量可出现躁狂兴奋,恐惧症发作.双相型抑郁症可转为躁狂发作.故本品只适用于单相型抑郁症治疗. 其他抗抑郁症药
马普替林(maprotiline)和米安色林(mianserin)
为近年合成的四环类抗抑郁症药,能选择性抑制NA的再摄取,对5-HT再摄取无影响,特点为广谱抗抑郁药,具有奏效快,副作用小,临床适用于各型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尤为适用.
诺米芬新(nomifensine)
能显著抑制NA,DA再摄取,对5-HT再摄取抑制作用弱.抗胆碱作用及心血管作用极弱.适用于各型抑郁症,尤其老年患者易接受.
氟西汀(fluoxetine)和文拉法辛(Venlafaxine)
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其作用与三环类药物相似,镇静作用,不良反应较少,对强迫症有效,也可用于神经性贪食症. 抗躁狂药
躁狂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另一种表现:情感活动呈病态性高涨,表现兴奋,多话,多动作,直至发生躁狂行为.
发病机制 单胺学说 5-HT↓ NA↑
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
[药理作用及机制] 本品主要以锂离子形式发挥作用.是治疗躁狂症的首选药.治疗量时对正常人精神活动几无影响,但对躁狂病人则疗效显著,控制躁狂发作,使患者言谈和行为恢复正常.对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症状亦有较好疗效.
机制:
1,抑制神经末梢Ca++依赖性NA和DA释放;促进神经细胞对突触间隙中NA的再摄取,增加其转化和灭活,从而使突触间隙中NA浓度降低.
2,增加色氨酸摄取,促进5-HT的生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5-HT浓度增加,锂能使5-HT受体敏感化.
3,抑制磷脂酶C及肌醇磷脂系统中磷酸酶的作用,阻抑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AG)的信使作用(躁狂症时此系统作用明显增加).
[不良反应]
1,常见胃肠道刺激症状,乏力,手震颤,口渴多尿,体重增加等.轻者可在用药过程中自行消失,但手震颤与多尿则不会消失.重者需减量或停药.
2,锂盐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相近,安全范围小,治疗有效浓度约为0.8~1.25mmol/L,超过2mmol/L即可出现中毒.早期表现有发音不清,震颤加重,共济失调,进而出现谵妄,意识障碍,惊厥,昏迷,可以致死.老年,肾功不良,脱水和钠摄入不足可促发中毒发生.中毒时无解毒药.只有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锂排出,必要时做血液透析,应用锂盐必须监测血药浓度. 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
在精神科领域,几乎各类精神障碍,只要诊断确定,均有可能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其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根据患者发病特点和不同类型,选择药理作用恰当,种类尽可能少的药物,使用最低有效治疗剂量,合适的给药途径,维持最短必要疗程,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并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精神疾病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治疗,工作调整,环境改善等各方面的处理,可大大减少该病的复发率.其中,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和行为异常,促使病人安静,合作,便于接受心理治疗及其它疗法.因此,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科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灵活应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