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点
转自老黄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b7370100fw1i.html
敏感点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最脆弱的部位,如果生病了,往往都是这个部位最先发病。这并不等于说,他的这个部位天生就比别人脆弱,而是相对于他自己的其它部位而言,这个部位是最脆弱的。如果他采取了某种措施,使这个部位强壮起来,那么,第二脆弱的部位就“晋级”为最脆弱的部位。所以,他的身上永远有一个最脆弱的部位。最强壮的人也有这样一个部位。
心理也是如此,总有一个最敏感、最令人自卑的“点”,当这个点被别人“触及”到时,就会无地自容,或者恼羞成怒,平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被人“触及”,害怕别人对这个点发起攻击,甚至把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与肆意攻击联系起来,社交恐惧症病人的人际敏感就是这样产生的。
敏感点因人而异。有的人的敏感点是身高、体形、容貌、肌肤或生理缺陷,有的人的敏感点是能力和智力,有的人的敏感点是性格,有的人的敏感点是道德评价。
一个人的敏感点不一定就是他的弱项。例如,一个学习成绩中上的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很讨厌别人问他的成绩,害怕别人说他学习不好;一个三围非常标准的女孩,老觉得自己太胖,最忌讳别人说“胖”这个字;一个并不自私的人,老是担心别人说他自私。
正如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最脆弱的部位,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敏感点。即使把这个敏感点去掉了,还会产生新的敏感点。所以,敏感点是无法消除的。敏感点是与生俱来的。
敏感点的产生与心理倾向有关。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态度和价值观,把事物分为好的和坏的。好的令人喜欢,坏的令人厌恶。以这样的标准评判自己,就会把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分为好的和坏的。好的令人自信,坏的令人自卑。最坏的那个特征就是敏感点。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有的人在乎身体,有的人在乎心理;有的人看重能力(才),有的人看重性格(德);有的人较“真”,有的人崇“善”,有的人爱“美”;有的人重视口碑,有的人讲求实效。
即使价值观相同,但评价标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有的人标准比较高,被评为“坏”的机会就会增加,“坏”的程度就会加重;有的人标准比较低,被评为“坏”的机会就会减少,“坏”的程度就会减轻。例如,一个人对外貌比较在乎,评价外貌的标准又比较高,那么,在他的眼里就没有几个人是漂亮的,他自己也属于不漂亮之列,甚至是丑的。相反,如果评价标准比较低,就会觉得大多数人都很漂亮,自己也长得不错。
人们的评价标准最早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父母如果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的评价标准就会高;父母如果对孩子要求不那么高,孩子的评价标准就会低。例如,父母要求孩子每门功课都要考100分,孩子就会以100分为标准,考100是“好”,考不到100分就是“坏”。
上学以后,老师的要求就是学生的评价标准。工作以后,领导的要求就是员工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同伴的评价和媒体的导向都会影响评价标准。
敏感点形成后,人们一般会采取两种应对方式:消除和回避。知道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在这一方面达到标准,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自卑与超越”,以自卑(坏的评价和敏感点)为动力,超越自我。但是,有些敏感点,特别是与身体和智力有关的,是很难改变的。这个时候,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很多人采取回避的方式,避免暴露自己的敏感点,不参与任何有可能暴露敏感点的活动。例如,对身高敏感的人不跟别人比高低,对智力敏感的人不玩脑筋急转弯。但是,不跟别人比高低,别人照样能够看出你的身高。那怎么办呢?只好闭门不出,不去人多的地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和去价值化。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这个不足之处是“现实我”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是与自己的优势相比较而产生的。十个手指也有长短,说不定你的最短的手指比别人的最长的手指还长呢。
有人认为,接纳很难;表面上接纳了,内心不一定真的接纳;接纳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或者伪装。的确,接纳本身就意味着不接纳。因为不接纳,所以才要接纳。如果已经接纳了,那就不用再接纳了。这和尊重是一样的。如果你有意让自己尊重某个人,说明你实际上并不尊重他。但是,只要努力去接纳,最后一定能够接纳。这叫内化。
所谓去价值化,就是让自己对敏感点不要那么在乎。有人说,不在乎很难。这是事实。可是,世上就有人对你在乎的东西不在乎。人家可以不在乎,你为什么不可以呢?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和去价值化。”对是很对,可是一个天性敏感的人很难做到,尽管理论上都懂。我基本上是个天性不敏感的人,总是接纳自己的,别人的话都当耳旁风,这样有时候也不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