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回延安
毛主席自从离开延安后,再也没有回过延安。这里有什么原因呢?本文试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由于此事涉及到周总理。因此,先从周总理说起。总理逝不留言、死不留灰。但他逝世时,贴身衣袋中却保存了一张照片,照片是有关陈友才烈士的。陈友才烈士曾是总理的随从副官,1937年4月,周总理一行人由延安往杭州,离开延安不久,即遭遇土匪,陈友才烈士为掩护周总理一行而壮烈牺牲。
周总理对此念念不忘,特别是解放后,更是多方打听陈友才烈士的情况。1970年,曾委托邓颖超去延安打听陈友才烈士的情况,不得详情。
在我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毛主席没办过的事,别人也不能办。由于毛主席没有回延安,所以,其他领导人也没有回延安。迟至1973年6月9日,周总理才假陪同越南外宾的机会,重回延安。此次回延安,总理非常动情。当晚,总理主持省、地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会上,不由失声痛哭。他说:“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我们进了城,把你们忘了。”当时,延安还很穷,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总理要求当地领导人争取在五年内粮食翻一番,他说:“等你们粮食翻了番,我如果第一不死,第二不犯错误,一定再来延安。”不幸而被言中,总理再也没有回延安,此后不久,1973年7月,毛主席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批评总理领导的外交部。“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动,势必搞修正。”并指出总理在一次外事活动中犯了错误。此后,“批林批孔”在全国展开,有人更是别有用心的批“周公”。至1976年1月8日,总理逝世,再也未能再回延安。至此,总理也是我党高级领导人唯一一个回过延安的人,并且也仅去了一次。
毛主席、周总理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毛主席讲“儒法斗争”。以儒、法二分法来划分,那么,毛主席更象法家,周总理更象儒家。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仁”与“兼”并非抽象的东西,是一些具体的行为。
周总理执意回延安,知恩必报,是其“仁”。毛主席没有回延安,则是其“兼”。
“其父攘羊,其子证之”是其“兼”。孔子主张“子为父隐”则是其“仁”。“仁”主张“爱有等差”。“兼”则是泛平等之爱。
墨家讲“苦行救世”,而毛主席生活朴素是有目共睹的。毛主席讲“儒法斗争”并自言自己是“法家”。可见,墨法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墨家祖大禹,以自苦为极。墨子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不足为墨。”大禹治水凡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亦有违常情,此与毛主席不回延安颇有类通之处,缺少“人情味”。西方是一元文化的天下,有人言“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而“文化大革命”恰恰是不允许文学写爱情。此点西方人怎么能理解呢?主张”文明冲突“的亨廷顿先生,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儒教文化。实是对中国的不了解。
讲“儒法斗争”,王安石被肯定为法家。其实,王安石的个人生活也是非常艰朴的,颇有墨者之风。苏洵作<<辩奸论>>,正是以此相讥。“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蠡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而这正反映了王安石生活艰朴的一面。历史上儒、墨之争非常激烈,今人却难也窥其祥。今以今度古,不难见其一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