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给自己的预防针
心理世界和外部世界一样,都是有它的自然规律的。只要掌握规律,用科学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心,就一定能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我心理比较脆弱,那我就把自己心里自我攻击的意识起源和预防的方法都给自己打个底,总是有好处的。我抑郁情绪的症结和我当时可以做的心理暗示:1. 我以前喜欢全力以赴做事情,喜欢事情做完后的完美感觉
正确心理暗示:事情是不可能做得完美的。太完美以后就没有改进的动力了。其实以前自己以为完美的作品都在每个小细节都有放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所有被称为完美的经典必定有许多有缺点的细节,正所大巧弱拙,大辩若讷。以后我每次做一份文件的时候,在结尾的地方故意做个小错误。例如可以把End写成Endd,以示自己自己的文件并不完美,自己下次可以改进。
2. 我以前拼命工作,并且认为工作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觉得需要不断证明自己自己才能存在。
正确心理暗示:房子的房梁要选最粗的不会弯折的木材。精神支柱也要选择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对我来说,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是我自己。我存在我就有意义。我自己的存在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即使面对任何人,我都能找出我自己的优点,比起刘仪伟,我比他年轻,将来能活的时间长;比起刘翔,我估计英语比他好点;比起姚明,他皮肤没我白。面对任何人,我不行动都有存在的价值。
3. 由于连续高强度工作并且对工作的负面评价没有及时化解,对工作产生厌倦,觉得工作没有意义。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正确心理暗示:对于工作,我也要认同,我需要社会给我物质的享受,我就先要给予社会。我想要社会对我好,我就先要最纯净的给予。我爱自己,所以我爱工作。
在职场上,首要的角色感。首先找准自己的职责,“这个职位需要我做什么”。然后,寻找这个位置的价值观。我是这个位置上的陀手,我就要是最认同这个职位价值观的人。其次,工作上要求一个对自己的信任。由着自己去犯错误,犯错就是成长。相信就算放开了一切自己也能保持大方向没问题。我心中有一个圣灵的自己,我永远达不到但是可以无限的接近它。再者,工作有它的科学规律,事情做好了做坏了只是因为有没有掌握,有没有运动好这件事的规律。
4. 以前总是追求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讨好任何人。
正确心理暗示:我能力有限,做不到,所有人都做不到。就像老子所说“国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失之,得者败之”。我爱自己,别人对我的作用只是某次给予我心理上的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别人,应当用技不用心。我想对方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对方,这样就足够了。除了最亲近的几个人,大多数其他人对我只是过眼云烟,一吹就散了。
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爱好,要让别人善待自己的方法不一样,这个具体就要靠修行,靠慢慢体会了。
5. 以前总是喜欢逼迫自己,给自己的休息越来越少,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正确心理暗示:你对自己越好自己对你越好。多给自己休息,多给自己时间,多听听自己的烦恼,自己也会对你悦来越好的。
我把大多事做到70分,我能把所有事都做到100分吗,不可能。所以,从现在,对每一件事,我都要求自己做到自己目标的70%就可以了。何必难为自己呢。
6. 会在小事上在突出自己和保持谦虚之间矛盾
正确的心理暗示:任何事说与不说做与不做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任何事都有自然规律,做了之后会某几件事的连锁反应,自己想接受什么结果就采取什么行动。只要自己有饭吃有水喝,任何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先想到这里了,我从小就怕写作文。相信各位朋友们会有更好的想法,期待大家的好方法。 非常不错的感悟,感谢novicetony与大家的分享。虽然个人悟道不同,但从这些中各取所需还是受益良多的。
顶下下。。。:lol 禅修后,感觉和你一样啊 学习:victory: 谢谢乌大哥,
楼上,我也喜欢老庄,只是修行还浅,以后多交流啊。 谢谢LZ:loveliness: 好多心得,楼主喜欢思考啊:) 争之和谐2006-11-09 15:52安全匮乏 产生强迫竞争,量力而行 追求和谐进取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姬雪松
本题中,“争强好胜”与“二流选手”这两个词看上去充满竞争的张力。在一般的理解中,争强好胜是一个褒义词,是受到鼓励的行为。而谁要是认为自己是“二流选手”,无疑是很痛苦的,因为在普遍的观念里,成为“一流选手”才是人生目标。
实际上,“一流”与“二流”很难界定,谁也无权制定标准,但它可能存在于人的自我感受中。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很优秀了,但却总是抱怨各种不如意,总觉得自己不够出色。“你多棒啊,买了这么好的公寓!比我的房子大多了。”“你多自由啊,不用坐班!哪像我们这么累!”“你上了研究生多轻松啊,我还要在职场中挣扎。”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发出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并把它放大,天长日久,别人可能真的会认为:“是的,他(她)的生活的确很糟糕。”
还有的“二流”状态是由压力带来的。有些人为了达到“一流”水平,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但由于过分在意效果,反而在紧张和焦灼中消耗了能量,致使自己应有的水准在努力的过程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那么,“一流”与“二流”状态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与“竞争”是怎样的关系?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人类最早的竞争。和所有动物一样,通过竞争,人类博取更多成长的资源,最具生存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生命的演进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中绵延不绝。
然而,对人类而言,竞争不仅是生存的手段,还滋养着一种基本的心理功能。幼小的孩子在比兄弟姐妹更有力的哭声中,不仅得到更多的乳汁,还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安全感。每有饥饿袭来都能得以饱食的孩子渐渐形成了稳定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耐受挫折的基础,慢慢地,即使饥饿没有被乳汁及时驱赶,孩子的内心也会坚信:只要需要,母亲随时可以赶到。
与之相反,没有形成稳定安全感的孩子则不断哭闹或改变其他方式以期引起母亲的注意。假如母亲不能及时有效地注意到,并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的满足蒙上了不确定感。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让孩子逐渐将竞争母亲的注意作为首要的任务,而真正需要的乳汁却成为次要的东西。
成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重演着童年的经历。“吃饱的孩子”长大后常常表现出更多的适应特征:他们清楚自己男枰 耸迪帜勘暧掠诜芏罚 芄荒褪苌 钪械拇煺郏 钟谔逖槿谩白约郝 獾男腋!薄>赫 运 嵌 灾皇鞘迪帜勘甑氖侄危 运 遣唤鲇掠诰赫 钟诤献鳌M 保 堑闹腔刍固逑衷谧灾 蜕朴诜牌 榷ǖ陌踩 腥盟 悄芄涣苛Χ 校 讯 耍 蛭 堑哪康牟皇蔷赫 锹 悖 遣换岢聊缬诜羟郴虮匕艿木赫 堑闭嬲 木赫 豢杀苊獾乩戳偈保 帜芰萑幌喽裕 赫 谡庑┤松砩铣渎 撕托场?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人生充满了挫折。安全感缺乏的孩子相信:只有“到了嘴里的肉”才是自己的。这些孩子强迫性地陷于各种竞争之中,对于他们,只有在竞争中获胜才能确保得到“乳汁”,维持短暂的安全体验,所以即使“吃饱了”,他们仍然会不断追逐,因为他们并不相信:在下一个时间里,仍能得到这些。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人,在常人眼中,他们是出色的佼佼者,却似乎被一种力量驱使着,不断追逐。好像所有人都是他的榜样,他们要拥有一流的美貌、一流的道德感,成为一流学者和一流的父母,总之,他们要在所觉察到的每个方面成为一流选手。这种争强好胜耗竭了身心,疲惫已经让他们淹没在强迫的竞争之中无力品尝得来的果实,“一流的选手”无法站在领奖台上。
像文中的靳旗和徐辉,背负了长辈过重的希望和要求,却无法汲取来自自身的养分,所以,在成功的过程中仍然感到空虚和疲惫,无法充分体验让自己满意的幸福,在不断地迫使自己向成功标杆靠拢的过程中强迫性地陷入竞争。
对竞争的“强迫性痴迷”来自匮乏的安全感,安全感的匮乏又往往导致耐受挫折能力的低下,失败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创造力,却常常压榨出更多的痛苦,生活变成了只有“胜负”之分的黑白世界。木梓在她的文中有一个智慧的忠告:踮踮脚尖就够到的东西,就去够,这叫做努力进取;跳起来都够不到的东西,就别费劲了,这叫勉为其难。然而,这些人丧失了这种智慧,他们追求成功已经不是体验目标实现的满足,而成为补偿安全感的工具。
这样的竞争者完全丧失了和谐,快乐和满足在这样的竞争中成了虚幻和遥远的事情,他们或者在内心体验到无边的差距感和强迫性的催促,或者在人际间刀光剑影兵戎相见,或者两痛加于一身。
在生活的竞争中,人们无处藏身,竞争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但丧失了和谐的竞争却令人迷失。人生可谓艰辛,在充满诱惑和喧闹的世界中太容易走丢,幸运的是,生命赋予了人类矫正迷失的指南针——快乐与幸福,当你困惑于竞争的疲惫和劳碌时,也许可以问一下:通向快乐的路在哪里?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便小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