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人间 发表于 04-1-13 09:35:56

真自然,真困难,寻求自然不如顺其自然,是吗

OCD(强迫症)另人痛苦的异常思维,光靠自己好象不行啊,我也挣扎了整6年了这期间还患了一次抑郁症,我体验了抑郁的黑色,他比强迫可怕,他让人致死,致残的几率更大,抑郁已经离我远去,我想把强迫也抛弃掉,我请求有这方面的患友的指点,同时有抑郁的朋友也可以联系我,因为我明白抑郁的颜色.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30:13

重回人间弟弟,给你看看这篇文章,这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所作的一个关于强迫症的节目《心不由己》,希望能给你启发和帮助!

《心不由己》

旁白:《实话实说》节目组收到了署名段华的一封电子邮件。这位大学生在信中说,近十年来,一种疾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种病叫做强迫症。有关专家表示,强迫症虽然人们对它了解不多,但实际上几乎所有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过具有强迫性色彩的行为。最近,在几所大学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具有强迫性人格。这是怎么回事?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它出现在你的朋友身上,你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人们没有理由回避这样一个人群,这样一个有关心理健康的话题。

主持人和晶:最近有两位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得了一种病,困扰了他们很多很多年。医生把这种病称为强迫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它会给这些人带来什么样的痛苦?我们今天请来了一位心理医生。李子勋先生,你好。

李子勋:你好。

主持人和晶:我想首先要告诉大家,就是强迫症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病?

李子勋:强迫症的患者一般就是,他有一个强烈的意向,一个冲突意向,就是他想做去一件事情,或者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但是他同时又产生另外一个意向,就是控制这个念头或者控制这个行为。这两个意向是同时产生的,它是对抗性的,一个是要做,一个是不准做。那么在这种冲突下,他常常会伴随一种强烈的内心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就把它称为强迫症。

主持人和晶:我想一下我的生活中好像也经常有自己跟自己对着的行为。比如我锁了门之后我老想回去再检查一下,这个门到底是锁了还是没锁。还有的朋友告诉我说,他兜里已经揣着钥匙了,可是他老要想一想我的钥匙带了吗,老要去摸一下。还有的朋友会说他经常在紧张,或者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事的时候,他就有一个一直很固定的动作。

李子勋:对,无意识的动作。

主持人和晶:这些动作,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算是也有强迫症吗?

李子勋:这不能算。比如说一般人发现这个门锁没锁好,他产生了疑问以后,他回去把门检查一下,这个时候他并没有一个强烈的控制行为。

主持人和晶:我们会去检查这个门到底锁了没有。

李子勋:会检查或者重复做一件事,比如说检查作业,或者检查一个煤气,检查水,或者是反复地洗手,但是如果他没有一种强烈对抗的意向,这种行为只是他的一个习惯。

主持人和晶:大家注意到了,我跟李医生说话的时候,旁边有两把椅子是空的。主要是有两位患了这个病的朋友没到我们现场来,还没有到。在没到之前,我们想和李医生做一件事,就是先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最重要的是,想通过李医生给我们做一个提醒,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跟这样的人接触,你能不能来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类的?

李子勋:我想首先要考虑到尊重,就是要尊重他们。

主持人和晶:第一,我们先要尊重他们。

李子勋:不要过度地同情他们。因为强迫症病人内心是很追求power(权利)的,但是不要过度地表现出那种同情来,因为同情会使他内心愤怒,但是你又不能非常傲慢,如果你要傲慢,他就会逃避,所以跟他交流就是要坦诚,就是实话实说。你们怎么想的,比如说你们不懂,你们说我不懂,我要问问你,你的感觉是什么?你得的病是什么?就是很坦诚地说,是比较好,而不要用一个很权威的方式,好像要教导他。

主持人和晶:李医生给了我们一些,比较简单而好记的办法。一是要尊重他;第二不要过度同情;第三要实话实说,也就是我们要坦诚相对。掌握了这三个原则之后,我们可以请出这两位朋友。先认识第一位朋友,段华。有请段华。

段华:你好,和晶。你好,李老师。

主持人和晶:段华你坐我这边儿。简单介绍一下,你现在是在工作呢?还是在读书呢?

段华:我现在是就读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现在念大三。

主持人和晶:现在怎么样?读书好吗?

段华:应该说现在的状态跟10年前判若两人。

主持人和晶:那么10年前,你现在回忆得起来那时候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你常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段华:常做的事最典型的有几个:一个是特别注意路上的小纸条,因为当时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问题提问,把问老师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放包里。那个时候病情开始出现了以后,我就对纸条特别过敏,然后从学校到回家的路上,一路看着走,只要一看到小纸条,马上全身神经都紧张起来。

主持人和晶:就是说在地上,是吗?

段华:对,地上,随便一个纸条。因为我就会觉得那是我的,其实我也知道那不是我的,但是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条件反射。

主持人和晶:你想去捡它,是吗?

段华:对,有那种欲望。但是又觉得很脏,因为强迫症还有一点像洁癖。

主持人和晶:那时候你除了经常想看地上的纸条,想去找它之外,你还有没有别的让你很难受的?

段华:很难受的就是离开教室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们每张抽屉都要上锁,我每次离开教室的时候要盯着那锁,大概最严重的时候要盯一个多小时,一直盯着它。

主持人和晶:盯着这个锁?

段华:对,而且一边盯着一边心里数数。因为数数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快点走。我是倒计数的,就是10、9、8、7、6、5、4、3,一直数到0,然后就准备走。但是刚刚脚一迈出教室,然后又觉得还没看好,又倒回去,又开始数数。就是这样反复可能几十遍。当然是最严重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只能说要稍微好一点。

主持人和晶:那时候你才几岁?

段华:15岁。

主持人和晶:15岁的时候,你跟你的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你有这样的欲望,或者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你会告诉他们吗?

段华:不,肯定觉得这是很丢人的事。因为我一直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就是认为意志顽强的人是不会得这种病的。如果我的意志足够顽强,那么我一定可以自己战胜自己。当时有一种很幼稚的想法。

主持人和晶:你有没有给你的爸爸妈妈说你有这种难受的行为?

段华:当时没有跟爸爸妈妈交流。因为当时这也可以说是我父母在教育上的一个失策。因为从小他们就比较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反正只要成绩好就说明一切都好。

主持人和晶:所以就没有在意你其他的行为模式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地方?

段华:也没有在意。当时完全没有心理健康这种概念。

主持人和晶:你当时听到这个病的名字,你紧张吗?

段华:当时根本没概念。

主持人和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

段华:不知道。当时一听可以休学,乐坏了,可以玩了。

主持人和晶:你那时候有没有觉得你身边的朋友、同事、老师,或者是你的家庭他们怎么对你?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段华:当时消息最开始封锁得很严。

主持人和晶:谁在封锁消息?

段华:我爸妈。因为是这样,我亲戚说这件事千万不能张扬出去,这是丑事,会引起别人的歧视。然后就到医院搞了一个假证明,就是急性肾炎,拿到学校就说段华患了急性肾炎,不能参加中考了,因为那时候距离中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主持人和晶:就是怕大家叫你神经病或者对你不好?

段华:对,肯定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和晶:段华是主动写电子邮件跟我们联系的一个朋友。你想在10年前,他们的家是那样地封锁这个消息,到今天主动跟我们节目组联系,告诉我们他的经历,然后愿意在这么多朋友面前把自己的这些行为表述出来,这个差别很大,是不是也能够说你的病完全好了呢?

段华:还不能这么说,但是可以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因为我现在敢于面对去公众了,而且现在特别好的。我爸妈都特别高兴的是要到外面馆子吃饭,要走亲戚,要交朋友,要跟家人一起出去旅游。

主持人和晶:你原来这些事是从来不做的?

段华:不敢想象。在几年前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30:45

主持人和晶:李医生在你看来,今天段华在这里把他的经验告诉大家,可能有人就会觉得段华生病是个人的事,而且得强迫症是你痛苦,我们又不痛苦,我们看着,你只要不妨碍我就行了。为什么我们要来关注段华的这段经历呢?为什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怎么跟强迫症患者相处呢?环境对他们到底有多重要呢?

李子勋:是这样的,实际上有强迫性色彩的人并不少。在社会里面,我们曾经在大学做过调查,如果我们用强迫性的量表来查的话,大概在大学里面是30%多的孩子,尤其越是好的大学带有强迫性色彩的人越多。常常强迫症色彩有两种发展,一种发展是他特别仔细,学习的时间特别认真,他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所以他就容易成功,所以他能考上很好的大学。还有一类有强迫性色彩的,他把这个指向自己,他开始找自己的缺点,表面上看他是追求完美主义,但是实际上他是来源于内心的不真实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并不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只是他道德意念上的一个解释,只是一个解释,而且他好像是追求完美,但是他实际上是被内心的不真实的、不确定的感觉控制着,尤其是不安全感控制着。

主持人和晶:在我们了解段华的同时,还有一位朋友也愿意跟大家来讲述一下她的经历。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张女士。来,有请。刚才段华告诉大家他的一些经历,你跟他的有些不同吗?

张女士:我跟他,可能我自己感觉有一些不一样。症状不一样,就是说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实际上可能本质是一样的。

主持人和晶:哪些地方跟别人不一样?

张女士:上课以后,别人都上课了,我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放这儿好还是放那儿好,老师在上面讲我根本都没有听,可能半节课下来以后我的书还没有整好,就觉得自己特别怪,可能是有什么魔鬼缠我,自己就在上课的时候写诗,魔鬼不要缠我,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和晶:除了整理书包以外,你还老是要反复做什么事情?

张女士:其实刚开始是从洗手开始的。

主持人和晶:洗手?

张女士:就是洗手。12岁的时候得脚气,每天晚上就要擦药,擦药就用手去做,突然有一天就有这种感觉,脚气细菌会不会传到我的手上?然后我再去吃东西传到我嘴里边?就这样不行,我必须要把手洗干净。第一次就洗一次吧,洗了就好了,到第二天晚上觉得不行,洗一次可能还是洗不干净,要洗两次,就这样洗了两次,第三天的话完蛋了,两次也洗不干净了。

主持人和晶:你向谁求助过吗?

张女士:好像没有。我最好的同学都没有跟她们说过,但是得这个病不久以后,我喜欢看书,在一个健康杂志里面就看见有一个大学生给那个编辑写的信。我一看,好奇怪,居然跟我一样的,我说世界上有跟我一样的人。他说那是强迫症,后来我就把那个书拿回家给父母看,看了以后他们才引起注意。

主持人和晶:前面段华说他爸爸妈妈消息封锁,不希望他们生活的环境和他就读的学校的人知道他有这个病,你生活的环境里面?

张女士:也是的。

主持人和晶:你也不让他们知道?

张女士:现在这些人根本不理解这种病,大家都认为我是那种精神病、精神分裂,大家都说,疯子一样。有些人跟我接触了一段时间,就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你还是挺正常的,我还以为你要拿刀砍我”。就是这样说我。

主持人和晶:在你得病的过程中间,你最怕别人说你的是什么?

张女士:最怕别人说我是精神病人。

主持人和晶:你那么在意这个?

张女士:就是。

主持人和晶:段华也是吗?

段华:我也是。

主持人和晶:你觉得大家不太能够理解你们,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

段华:肯定是完全没有这种知识。

张女士:我也理解他们。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不怪他们。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31:18

主持人和晶:下面有愿意跟段华、张女士提问的朋友,你可以举手。你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吗?谁先来?

观众A:我是学心理学的研究生。

主持人和晶:你一定比我们这方面知识要丰富一些。

观众A:但是我不是搞临床的,可能有一些隔行的东西。我只能谈一些比较浅的观点。我觉得他们两个对强迫症有一个比较偏的认识,他们老怕别人把他们归类为神经症也好,精神病也好,这也是对精神病的一个误解,对神经症的一个误解。比如像焦虑吧,这个每个人都会有,就是焦虑的程度,还有你自身关注的问题,就是说焦虑程度有没有对你的生活构成影响,这是判断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

主持人和晶:你觉得恰恰段华和张女士对自己的病看得太重了,是吧?

观众A:对,我觉得他们首先定位是我没什么,就是我没什么与大家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和晶:接受这样的提法吗?

张女士:我现在好一点,以前特别在乎,现在不怎么在乎了。

段华:我觉得自己应该正视现实。我觉得既然是事实,为什么要遮遮掩掩的?我觉得自己有病就承认,而且还要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就是那种既接受现实,又不甘于现实的那种心理,那种心态。

李子勋:我想说两句。刚才这位男士他说得非常好,实际上疾病就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贴上去,究竟是不是useful,就是有没有意义?那我们看出来,段华和小张,当他们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是痛苦的,而且是没有意义的,他妨碍了自己。由于他认定自己是一个障碍,是一个病,这样的话,他的行为就无意识表现出强迫性的生活。当他一旦得到这个标签的时候,他的生活就被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候只是加重不会减轻。

主持人和晶:好,还有谁?

观众B:我是段华学校的老师。

主持人和晶:我先问一下,段华在进入你们学校的时候,你们知道他有病吗?

观众B:开始进校的时候不知道,因为录取过来,档案上不太明确,但是进校以后三个月以内我们就知道了。段华进校的时候,1999级进来的是地理教育,师范专业。很显然他这个症状不适合当老师,我们就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他也写了申请。申请了以后问他喜欢哪一个专业,他就选择了计算机,我们想这可以,因为计算机来讲可能更适合他今后一些。

主持人和晶:你们为什么给他这么多特殊的照顾?

观众B:因为我们感觉到段华是有困难的学生,可能我们采取的是一些特别,有一些特殊的方式和手段,但是我们达到的效果一定要是力求一般、力求平常。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到段华应该是认同了这一点。

主持人和晶:别着急,我来问问段华。我刚才听张老师说,我觉得很棒,有这个病也不错,大家都得特殊照顾我,你有这种想法吗?

段华: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说是什么特殊,我觉得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实践。

主持人和晶:你还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因材施教。李医生,您觉得学校这样的做法对他的恢复有帮助吗?

李子勋:就是我们看到有些神经症的患者,由于他有很多内心的痛苦,然后由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妨碍了他和人的交往,当我们在主流文化不太理解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看成是弱者,好像需要去照顾他们、同情他们,但这种同情和照顾在心理学界认为是一种获益,就是获得利益。在我们临床这种现象是很多的,但是心理学就是在纠正这个现象,让他们用正常的方式和人交往,用平常的心、正常人的方式,不让他不断获益,不让他通过疾病来获益,因为一旦通过疾病获益他的病就不容易好。

主持人和晶:就是一旦通过疾病获得好处?

李子勋:当然了。他个人是不会承认这是一个好处的。他认为痛苦比好处要多得多,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及时地跟当事人说,你看你得病以后你并没有失去什么,所以在和强迫症病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把他当成正常的人交往,不要去过多同情他,或者给他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或者条件。一旦这样做的话,当然我们说他病得很重的时候,比如说社会功能丧失的时候,我们知道按照他的社会能力来安排他的生活,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鼓励他回到一个社会功能完全正常的人群中去,因为在我们心里面从来不把他们看成是异常的人。我们觉得他只是用不一样的生活观念在生活而已。

主持人和晶:看样子要真正想有效地帮到别人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还有谁?

观众C:我觉得有一个感受,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或者对别人,我们对别人都把这些事情看得平静一点,不需要看得那么严重。因为刚才我体验到你们两位首先把自己看得非常严重,这是你们自己加上去的。刚才段华说得比较多了,人家认为我是精神病了,有这样的人,但是你去问问看,真正认为你有精神病的有几个?你比一下。绝大部分人不认为你是精神病,是吧?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好的。你们有很多好的地方,我们大家对别人甚至对你们这样的人,我们也看得很平淡。

李子勋:现在他们就是挺好的人。

观众C:现在他们自己理解到了我现在这个状态,因为你认识本身就对自己有很大好处,所以恢复得很好。

主持人和晶:谢谢您。

观众D:我非常赞同这位老先生。别把它当一回事,确确实实咱们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1967年,那就是36年前,我一个老同学,和我是同班同学,同在一块住,同在一块吃。那个时候如果说是强迫症的话,那还真是强迫症,他非常典型。他每次洗脸,他的毛巾最起码要涮10次,最起码是10次。

主持人和晶:你在旁边数着?

观众D:天天都在一块,有时候还不是10次,几乎每次洗都是这样,天天都这样。

张女士:那是强迫症。

观众D:我们当时也不知道什么症,反正就说,给他开玩笑,就说他这是一种爱好,特殊的爱好。那时候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强迫症,现在一晃都50岁,现在挺好,已经发生什么情况了?那毛巾洗都不洗了,发生这个情况了,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说,别把它当一回事。

段华:我觉得刚才那两位从他们的角色,我觉得应当是一个善意的旁观者,而不是真正走入这样一个世界,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理性地去看待它,去思维它。我知道他们其实挺好心的。

张女士:正常人是不能理解的。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31:47

李子勋:打个比喻吧,就像有人失恋,他非常痛苦,他甚至愿意去死,但是旁观人觉得这有什么嘛,再找一个。这就简单化了。但我们刚才说到了,我们在和强迫症病人接触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的世界,他的内心感觉,他的体验和我们有大大的不同。甚至如果告诉我们我会觉得很可怕、很陌生、很遥远。他怎么会这样想呢?他怎么会这样做呢?但是不要去害怕,其实人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他的焦虑减轻了。

主持人和晶:什么时候病算好了?

李子勋:心理学上说什么时候好了?接受自己就好了。他觉得他的痛苦没有什么,我就是痛苦,痛苦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朋友。我可以欢迎它来,它还会走。

主持人和晶:接纳已经算是治好的一个标志了?

李子勋:从心理学来说,接纳自己,不管你有什么问题,你都认为这是你生命的一个部分,它不是全部,它只是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比如说你有很多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行为、你的爱好,它都是一个部分,不是全部。那强迫性的行为也只是一个部分,他接受它成为一个部分,这是自我的一个部分,我不必要去消除它,我把它当成朋友就行了。

主持人和晶:好,我们继续。

观众E:段华、张女士,我想请问一下,所谓强迫症,平常可能给你们生活带来很多烦恼,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问一下,你们得了所谓的强迫症,有没有给你们生活中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方说你学东西比别人要快一点,我想问一下。

张女士:我做事特别认真,错特别少,犯错误会少。比如说打字的话,我打的字肯定挺仔细的,别人都能看懂,不会出错。

段华:我觉得做事情基本上是万无一失。

主持人和晶:哦,做那么好,叫万无一失。这位朋友问得问题其实挺好的,我们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很有成就的人,他恰恰有一些类似于这样的症状,那么李医生能不能从积极的意义来考虑,给他们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

李子勋:有些工作是特别需要有强迫性意味的人。因为不能出错,就是说他特别小心,比如科研,就是那种机械的、重复的科研,我在临床跟很多这样的咨询者来咨询过,我发现他们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是都到了段华和小张这样一个过程,他开始接受自己了。开始不认为强迫症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在职业上非常容易进步,他们的上司总是很信任他们,他们干任何事情上司都说,你干,没问题,你不会出错。当然,一些社交的工作,做宣传的工作是不适合的。我们刚才谈到了,有这样色彩的人和人打交道有些困难,因为他有一个自我压抑的过程。

主持人和晶:如果我是小张的领导,我可能就让她做产品检验员。

李子勋:对,很好。

主持人和晶:反复看。

李子勋:查帐的、财务,那是很仔细,一个字她都不会漏掉。

主持人和晶:我不知道小张和段华,当我们带有一点玩笑的心情,轻松地来谈这样事情的时候,你们俩心里别扭吗?

段华:完全没有。因为我现在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现实。我已经敢面对大家了,我觉得完全不存在任何顾虑。

主持人和晶:小张,你愿意大家这么跟你开玩笑吗?

张女士:现在我能够接受,因为你们是善意的,当然我能够接受。

观众F:我想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皮球在地上弹,你非要让这个皮球不弹,你去压它,你可能用的力气越大,它弹得越高,那怎么就不弹了,你不搭理它,弹着弹着就不弹了。如果那么多皮球都在弹,你非要一个一个去压制的话,它们会越弹越高,索性你不搭理,你解决你想要解决的事情,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受。

张女士:他的意思我知道。他可能就是叫我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也是很多人跟我说的,也是叫我这样做的,但是真的自己办不到。

主持人和晶:没用。

张女士:自己就是使劲地压那个皮球。

主持人和晶:你的问题是什么?

观众G:刚才段华说他已经开始尝试和别人做朋友了。我也是一名大学生,假如我们俩现在就生活在同一寝室当中,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你最想倾听的是我对你说什么?换句话说,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沟通呢?

主持人和晶:这是一个好问题。

段华:首先我是希望你能理解我那种痛苦的感觉,因为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的行为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我就需要得到你的理解。因为我在班上也有很多好朋友,比如我离开教室的时候,现在还有这种症状,就是担心书会忘拿了,然后我就会看很久的课桌,要看很久。那些同学坐在我旁边,因为是好朋友嘛,我就跟他说,我说我怕东西忘拿了,我说希望你能理解,然后我们同学也就对我说,其实没有东西,你走吧。能够与我正常地沟通,我觉得就很好了。

主持人和晶:你觉得可以跟段华交往吗?

观众G:可以了。谢谢。

观众H:我想问段华一个问题,刚才你提到你在出教学楼后反复回去再看课桌锁好没有,但必然最后你会离开这个教学楼,那么在你最后离开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就是那一点的感觉是什么?就是你在那一点是如何克服心理上还想反复回去看课桌锁好没有的这种想法?

段华:你问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曾经问过我的,有点像那个笑话,吃烧饼。你吃9个烧饼,第9个烧饼吃饱了,就说我可以不吃前面8个,我就吃最后一个,然后我就饱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就是说我看到最后的话,实际上在心理感受上有一种积累效应,就是说我不断去强化自己的心理满足感,确认了这课桌确实锁好了,然后再强化一遍,确实锁好了。当我强化到若干遍的时候,我已经非常充分地相信锁好了,这个时候当我再离开,我实际上就不存在痛苦的感觉了。

观众I:我想问的是强迫症它会不会传染?比如说我跟段华住在一个宿舍……

主持人和晶:你们俩不可能。你可能跟小张住一个宿舍,换一个人吧。

观众I:比如要是舍友吧,她如果要是老检查门锁没锁的话,我会不会慢慢也想去检查那个门?

张女士:根本不可能会传染的,除非你自己本来就有强迫人格。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32:15

主持人和晶:好,请坐。最后我们给大家预备了一个小的短片,这个小的短片就是想看一下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交流,和李医生,和段华,和小张进行了这段时间的交流,你有没有学会一些简单的和他们相处的办法。我们先来看一下,请放大屏幕。

(播放短片)

好,我们来假设一下,你愿意或者是说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会像一、二、三这三个人中哪一个人来说?选一个。阿姨,您会像第几个那样说?

观众J:我觉得我应该像第二个,就是让他以后尽量减少洗手的次数。

主持人和晶:还有谁来做选择?您会选第几个?

观众K:我也选第二个。我告诉他这样会浪费水,这样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使他少洗几次手。

主持人和晶:你呢?

观众L:我选第三个,因为第三个感觉比较善意。

主持人和晶:好,还有两个小朋友到现在还没说话呢。

观众M:我还是选择第三个吧。

主持人和晶:为什么?

观众M:这样不会太伤害他。

主持人和晶:你呢?

观众N:我跟他意见一样,觉得比较善意,比较用心跟他谈。

主持人和晶:两人的选择居然是一样的,奇怪。

观众O:我选择第三个。因为我觉得第三个的语气里稍稍有一些调侃的意思,因为强迫症需要避免的是受到关注,所以这样一来强迫症的患者可能觉得第三个人并没有对他的行为有所注意,他的心理上会比较放松。

主持人和晶:时间有限,我们最后做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同意第一个的请举手,一、二……我们两个小朋友特别诚实,三,那是大朋友。有三位朋友选择第一个。选择第二个请举手,选择第三个的?二和三,二居多一点,来听一下李医生说正确答案。

李子勋:谈不上正确答案,应该来讲,第二个实际上还是一个讲道理。实际上他也知道费水,而且知道伤皮肤,但是他控制不住,所以你告诉他等于是没有意义的。第三个相对来说是一个共情,为什么说第三个好一点,因为他说的是同事,同事就不是陌生人。他的同事看到这样在洗手的话,跟他用调侃的口气,轻松的、幽默的。第一个就显然是一个对这样的人不理解,是拒绝的,我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你们是病人,是比较不合适。

主持人和晶:今天的节目大家认识了段华和小张,认识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们平常没有机会交流的,这些特别好奇的话题,在他们俩的坦诚和勇气下,大家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所以我们在想,当你得了一个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时候,它可能不像感冒发烧一样,打针、吃药就能好,它这时间可能要很长,而且最重要的是非常需要大家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环境。今天现场大家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呢,我看效果也就是50%,但是不着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就是说我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跟他们俩进行交流和坦率地沟通。所以我们节目最后要非常感谢小张和感谢段华,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俩,今天我们的话题无法进行,谢谢两位。也要感谢很多像李医生这样的人,很有耐心,一遍遍地跟我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也谢谢现场所有的朋友,谢谢你们的宽容。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38:50

大家反复体会这个节目内容,
正视,接纳自己的强迫症
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强迫症,
努力象正常人生活
大体上按照森田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来安排日常生活
强迫症的即使存在,也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强迫症完全可以优秀!

美惠子 发表于 04-1-26 08:41:41

这是本节目的网址: 配有录像。http://www.cctv.com/program/talkshow/content/6732.shtml

黑溪 发表于 04-3-12 02:49:19

俺是OC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自然,真困难,寻求自然不如顺其自然,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