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强迫现象的对比心理分析
大家熟悉的强迫症现象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等,常见的是“我知道不该那样想那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要想要做”。另有一种大家熟悉但不一定认为是强迫现象的现象是“我什么都明白,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其实这也是
一种强迫现象。笔者就这两种现象做如下对比分析。
心理结构——
为便于分析时的叙述,对于“我知道不该那样想那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要想要做”,我把它称为“强迫性进行”,把
“我什么都明白,知道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称为“强迫性放弃”。从心理分析角度,前者具有欲望冲动性、活动
性,所以此现象是“进行”性的,后者具有冲动压抑性、消极性或被动性,所以此现象是“放弃”性的。
“我知道不该胡思乱想,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强迫性进行的人,潜意识在说“要想要做”很应该!他们典型的心理
结构是:强大的超我,冲动的本我,受难的自我;
“我知道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的人,潜意识在说“不想做到”更应该!
他们的心理结构是:膨胀的
理性我(超我),执拗的感性我(本我),无助的
现实我(自我)。
强迫性进行者的“我知道不该怎样怎样”,是他超我经常发出的命令,这个超我“存
盘”
内容是:不能做错事,不能
违犯规矩,不允许自己没理想、没抱负、没志气
等;
他的“就是要想要做”,是来于本我冲动,是无意识欲望或愿望的涌动;
他的“控制不住”情绪,是本我力量大于超我力量的结果,是自我拿本我和超我没辙的妥协。
强迫性放弃者的“我明白、我知道该怎样”,是他理性我的认知,理性我的“存盘”是:各种伦理、道理,家长的要
求,自我理想的东西等等,因理性我不停地在接受来自各方的理论输入,以至大脑全是“什么都晓得”,这个膨胀的理
性我,随时都在命令自己“明白该怎么做”;
他的“做不到”,是他感性的我不愿意做。因为这个“我”的需要是与理性我的需要向背。比如面对做作业,感
性我会说“玩了再做”,而理性我会说“不行,做了再玩”;
他的“就是做不到”,是斯文的理性我抗不过执拗的感性我,是感性我叛逆理性我的结果。
他因为“就是做不到应该做到的”强迫性放弃而产生的自责自恨自怨等难受,是他对现实我无助无能的自我惩罚。
强迫性进行者,是“不该”的东西知道太多的人,对“不该怎样”思考得太多太远太深,而他“该”怎样却知道甚少
,对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愿望的?他不清楚。即便他清楚,也会有“但是”之后的否定。
因此他不得不陷入强迫思维的较量。他内心结构中,超我的强大欲称霸内心世界,冲动的本我欲控制内心世界,弱小的
自我对内心世界望而生畏。如果用等角三角关系来象
征他们的心理结构图,其心理三角是变形为三点一线的关系:两边等量长,分别是超我和本我,中间一个点,是弱小的
自我。这样可以看出,他们内心活动主要是能量相当的超我和本我的角逐,但因为它们是能动性、扩张性的
“我”,也
因为它们想表现自己和满足自己的冲动都很强烈,可两者的愿望又那么对立不相容,谁都想赢,谁也不愿输给谁,只好
陷入比试能力强弱的争斗,但更多是陷入谁都赢不了的僵局。
“我什么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者,是“明白”东西太多的人,可他不明白自己也有不明白的:“为什么
你啥都明白却还那么烦恼?”“为什么你啥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也许是他该明白的不明白,不用明白的他却使劲明
白。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是存在已知,也存在未知;存在存在,也存在不存在。
强迫性放弃的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他只知道“什么都明白”而不知道人不可能什么都明白的。仍用等角三角关系象
征他们的心理结构图,其心理关系也是变了形的三点一线,跟强迫性进行的人一样。只是心理活动的主角“理性我”和
“感性我”是情绪性、回避性和拖沓性地较量。这样的人,是知性知识过于强盛,感性知识受到压迫,行动能力重度欠
缺的一类人,因此,他们有太多“明白”的思维与自恋幻想,很少有能带给他们充实和愉快的行动。
个性与心理现实——
两种强迫现象都有控制与反控制的心理冲突,尽管一个是“知道不该”而控制不住要怎样,一个是“知道应该”而控制
不住不愿那样,但有一点同病相怜:内心不自由。他们几乎不能做他们想要的决定,也不能实现他们的内心愿望。对任
何事情,他们总是在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的痛苦中挣扎,这种自由选择的剥夺,是跟他们不同的个性心理有关。
“知道不该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强迫现象者,典型的个性特征是极度认真、克制、严谨等;思维模式是绝对化(即我必
须要怎样、决不能怎样)、概念化(以一次经验结论而判断所有)等;行为反应上,显得精力充沛、急躁、迅速。而
“知道应该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现象者恰好是极不认真、懒散、惰性、依赖等;思维是简单幼稚化的(即沉溺幻想或
对什么都无所谓);行为反应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拖沓、消极等待。前者多半是在缺乏温情,严厉而控制型家庭
的教育模式下长大,后者多半是在被溺爱家庭,或是在轻情感重伦理教育的环境下长大。
强迫性进行者,正是由于他的个性结构和刻板性思维,决定了他有这样的心理现实:
执着内心安全。“知道不该但就是控制不住”本身就说明,当事者内心存在“不该”有的错误东西!不该有的东西,象征危险品。人内心有危险,自然不安。为排除这个危险,他心理必然会陷入压制“不该”之力量与反动力量之间的斗争。最后总是压制“不该”一方败下阵,出现不该出现的。但强迫症者并不知,高压导致反高压的道理,你越是急于排除某一想法或观念,这一想法或观念就变得越强烈,越不可忍受,不可排除。
消除强迫观念的恐惧,就要分析他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其实他所害怕的就是内心所隐藏的“不该或错误”。那么这些
错误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精神分析认为的:性欲、爱欲、施虐欲、乱伦欲望等,也许有社会心理学认为的:权力
欲、成功欲、金钱欲、破坏欲望等等,总之,是当事者价值观(超我)所不容许的东西。问题是,这些不该有的东西又是他心底强烈渴望的呀,那只好委屈它们,把它们给控制住!不然很危险。而是否危险、怎样的危险他并不知道。他为
何视这些东西为不该或错误的呢?因为他从小所受的“教化”和所经历的害怕体验,使他坚定认为,人有那些和
想实现那些欲望,意味着你心存野心,意味着你不好不乖,甚至不道德,甚至有受惩罚的危险。所以,在强迫
症的思维里,不该就是错误,必须消除它,他才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心里才会安稳和踏实。
强迫症的不自信和缺乏明确感的心理特征,并非仅是欲望压抑的结果,更多是源于早期的心理创伤或有缺陷的亲子关系
(如婴幼儿时,没有获得重要关系人物足够的亲密接触,或遭逢过被忽视、恐吓等经历),使人从小的内心播下了对外
界不信任的种子。这些种子像体内细胞一样,提供给他思考元素,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提供给他消化酶一样的东
西,让他能感知哪些外来东西是可以吸收,哪些是该排斥的,并时刻警示他“千万小心,别受骗上当”。从这些人的行
为风格可以看到,他几乎习惯了追求认知和抉择方面的安全性,总是在思考“认知”的正确与否和“决定”的准确与否
中谨小慎微地做决定。
强迫症的痛苦,正是在于这种认知和抉择水平上的障碍,他苦心抉择而不能,迫使他进入人为的自我审视——高度自我
关注,注意力指向刻板的“确定性”界定。不幸的是,世上并没有确定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强迫症好像有超
凡毅力,要执着追求安全,决不能出现“万一”。可怜的是,正是他对自我“思想”的高度关注,而无法维系某一行为
的执行,致使他没有行为成就的满足感。一个人若高度关注内心某种想法,他就只有这一想法的无限扩大,身心会失去
对其他事物的感觉能力。
强迫性进行者的付出与努力总不能有回报,使他经常表现得极度没耐性,焦躁不安,动辄发火,因他无法忍受现实所是
和应该所是之间的紧张。有一位先生说,他看见强迫个性妻子的着急,会激起他比妻子的着急还要着急!(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但愿人有抗感染能力!)是啊,那是一种怎么说都不该急的真的让人急啊。
令强迫症者更着急的,是那种预兆式的恐惧,比如担心自杀和杀人的冲动会付诸行动,害怕有一天自己把孩子从窗户仍
出去。他整天陷入与这些冲动的搏斗之中,他知道这些想法不对,所以极力要摆脱这些荒谬的观念。他试图在认知想法
中一再克服这些观念,但这些观念的性质而言(观念背后是恐惧失误的个性心理)是很难消除它的,因此他不断重复自
己的想法。由于不能认识到他整体生活的要求,他只能把焦虑集中于特定的生活领域,也由于认识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性
不能实现,他只好把努力放在似乎更容易到达的目标上,如不断洗东西、爱整洁、狂购物、沉溺某一活动等等。这样把
自己限定在某一方面,能够较好地缓解“万一”怎样的紧张与恐惧,能够较好地保证内心有安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