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发表于 08-3-14 08:55:12

一颗本不该移植的“坏心”(还在执着于yy是纯思想问题的朋友进来看看)

很多病友在积极调节心理的同时,别忘了照顾好你那颗已经伤痕累累的易感的心脏,心脏功能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抑郁症是很容易复发的,很多病友认为yy病在大脑?那以下的例子又怎么解释呢,心脏功能导致脑介质失调?换心能换掉人的性格?很难说的清

一颗本不该移植的“坏心”?

一颗异常强健的心脏植入了第三名受者体内,仍然具有不可思议的收缩力。这看来是植入者的天赐福音。然而,3名受者都由“快乐天使”莫名其妙地变为厌世怪人。人们绞尽脑汁,还是一筹莫展。两名受者均自杀身亡,最后一名受者、孩子们的“快乐姐姐”也危在旦夕。负责的医生怀疑:这颗传奇般的好心“传染”了抑郁症,是颗“本不应该移植的坏心”。专家们却一致认为,这十分荒唐。然而几经周折,他的看法却更加坚定了。在山穷水尽之时,一名海明威的崇拜者帮助了他。他们运用最先进的仪器,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其中奥秘。这一成果不仅拯救了最后一名受者,而且还让人知晓了海明威家族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它还引起了有关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也为一门刚刚兴起的前沿科学——“心脑学”,写下了神奇的一页。
“金刚”离世“好心”传人
    居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法兰镇的亚德从小酷爱锻炼。到了二十多岁,他肌肉发达、体形健美,像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健美明星史泰龙,有人甚至称他为“金刚”。之后,他又十分喜爱长跑。他曾多次代表大学参加马拉松比赛,成绩优异。后来,他转为爱好冒险运动与极限运动,而且越危险越喜欢。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2年4月7日,他与朋友约翰和亨利一起攀登麦金利山时摔下了深谷。朋友立即求救,救援队将他送到了医院。医生全力抢救,但三天三夜后,他还是不省人事。
    4月11日,医生宣布,亚德已进入脑死亡状态。院方在相关网站上查到了他生前“死后志愿捐献遗体”的签名,随即联系心脏移植的受者。手术很快就进行了,其受者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心理辅导师尤琴。
    尤琴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而且难以治愈。不过他生性乐天,并不怨天尤人。读高中时,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因患抑郁症而自杀。尤琴深为震惊。后来他才明白,消除抑郁症是世界性的挑战。在当今发达国家中,抑郁症患者的人数直线上升,年龄不断下降。他下定决心,今后要当心理辅导师,帮助人们摆脱抑郁症。获得耶鲁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博士文凭后,尤琴终于如愿以偿。辅导抑郁症患者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同时,他还以自己固有的“快乐人生观”感染着人们。经他疏导,许多人的心灵消除了障碍、减少了阴影。
    没想到,他结婚后不到两年却因病情恶化而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他,要挽救生命,只有进行心脏移植。他开始“排队等待移植”。妻子对他说:“排在你前面的人很多,我非常担心。”他笑笑说:“听天由命,担心也没用。”主治医生曾私下预言,尤琴将在1年内离世。可是整整3年过去了,排在他前面的三十几个人都先后去世,但他仍活着。医生都说,这是乐观创造的奇迹。
    尤琴的移植手术非常成功。资深的主刀医生告诉尤琴:“您植入的这颗心,肌肉之发达,是我从事移植工作30多年来从没见过的。”尤琴非常欣慰。
    他出院后,人们普遍以为,这名“快乐导师”将更快乐,也将传播更多的快乐。然而,以后他的心理变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
    回家没几天,他的情绪很快变坏。以前见到妻子时他经常热烈拥抱,而现在却冷若冰霜。他见人就说:“人生下来第一声就是哭。人生就是痛苦的过程。”“欢乐是表面的、暂时的,痛苦才是本质的、永恒的。”到后来,他经常面对墙壁独自流泪,还将自己写的阐述“快乐人生”的书,一页页撕掉并扔了一地。
断言心脏传抑郁遭质疑
    根据有关法规,有关机构要对本地人体器官的接受者“终身跟踪调查”,并决定继续治疗的基本方案。林克心脏移植管理中心安排卫卡尔跟踪调查尤琴,并定期报告,由专家听证。尤琴植入心脏前后的巨大反差,让这位著名心脏病学家非常迷惑。
    在中心例行的报告会上,卫卡尔说:“文献记载,绝大多数原先困苦不堪的绝症患者,成功植入心脏并康复后,情绪都好多了。个别人情绪没好转,是因为他们又受到了新的挫折。找不到原因的情绪严重变坏,至今没有发现过。而尤琴移植前后的天壤之别,实在让人不可思议。我怀疑问题出在这颗心脏上。”
    由于担心不测,尤琴的妻子德妮丝辞了职专门陪伴丈夫。2002年10月9日,德妮丝因事外出。1个多小时后,她匆匆赶回家,一进门就看到丈夫躺在血泊中。她立即将他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割脉自杀。
    翌日,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深明大义的德妮丝在悲痛之余说:“他的心脏原本就是别人捐献的,现在应该还给社会。”于是,移植立即进行,受者是69岁的伯劳斯。
    伯劳斯也是一位乐天派。但与许多乐天者不同,他的乐观富有深厚哲学底蕴。从古希腊智者的“快乐哲学”到现代人的乐观主义,他都深有研究。他常说:“如果人生不快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是为了快乐才生存的,绝不是为了痛苦而生活的。”
    年轻时,他就患有风湿性心脏病。60岁以后病情非常严重,只能等待心脏移植。
    移植手术同样非常成功,这颗心脏的肌肉收缩力仍然非常强大。他的恢复同样非常好。可是,他也同样莫名其妙地患上了抑郁症。病情同样越来越严重,直至无法医治。
    2003年3月15日,伯劳斯突然跳楼,家人火速将他送进医院。1个小时后,医生宣布他已死亡。家人同意进行心脏移植。
    受者是23岁的幼儿园教师嘉莎。她是孩子们的“快乐姐姐”。与孩子们玩耍时,她总是比孩子们还快乐,经常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2003年3月12日,孩子们在五楼卧室睡午觉时,一名假装睡觉的孩子趁她不留意偷偷爬上阳台,躲在墙外,脚一滑,身体悬了空。他双手拉住阳台的边沿,拼命地呼叫。嘉莎赶到一看,哎呀,小手快吊不住了!她不顾一切地拉住了孩子。在这一瞬间,孩子已经脱手,他们一起坠落。在空中的一刹那,她将孩子抱在胸前。她的背重重撞上一根尖尖的树枝,摔到地下。孩子仅仅擦伤了,她却血流如注、不省人事。
    老师们立即将她送到医院。经检查发现,其心脏被刺穿。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维持着她的生命。医生说:“必须尽快进行心脏移植。”
    嘉莎的手术及术后康复同样十分令人满意。但她同样出现了抑郁症,同样越来越严重。大惑不解的父母忧心如焚。卫卡尔闻讯,非常不安。他在林克中心的报告会上再次强调:“从逻辑上推导,惟一的解释是他们的抑郁症出自这颗共同的心脏。”专家们还是不以为然。
    回家后,他觉得同行们的质疑不无道理,怎么办?他决定向社会求援。当夜,他就将事情原原本本写好,在网上求教。
    6月28日,一封电子邮件引起了卫卡尔的强烈关注。写信的人是得克萨斯州格利抑郁症研究所的杰夫。信中说: “我从少年时起就非常喜爱海明威的作品,最喜爱他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惊涛骇浪中表现出的倔强、乐观与对未来的顽强追求,曾强烈地鼓舞我战胜困难、永不言败。可是,这位最有名的‘硬汉作家’却自杀了。当时,已是医学院学生的我极为震惊。更让我震惊的是,以后他的后代中有4人先后自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他们在自杀前,均有不错的地位与收入。其中,1966年自杀的海明威孙女马尔戈·海明威甚至是当时世界上影响最大、报酬最高的模特之一。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自杀前均没有遭受多大挫折。这名伟大作家的家族竟然成了影响最大的自杀家族。成为抑郁症治疗师后,我才知道,他们的自杀均为严重的抑郁症所致。出于对海明威的崇拜,也出于深化我的业务水平的需要,我对治疗与抢救海明威家族中自杀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了条分缕析。我发现,医生在治疗与抢救时,曾在其中两名自杀者的血液中都查到一种作用不明的‘组胺’。由于其是美国玛修医生首次发现的,我姑且称它为‘玛修胺’。当时,它们由于含量极微而没有引起医生关注。我深入研究后,也没有取得成果。然而,最近在一次模拟试验中我偶然发现,玛修胺在大脑中能转化为一种强烈助长抑郁的肽类物质,我称为‘抑郁肽’。抑郁肽在人体血液中,又会还原为玛修胺。”
    6月30日,在化验师的帮助下,卫卡尔果然从嘉莎的血液中找到了玛修胺,而且浓度很高。
心脑学前景迷人
    卫卡尔立即要求中心召开会议。与以往不同,这回他陈述后,许多与会专家都为之一振。然而,有专家说:“您与杰夫提供的方法确实新颖。可是您还是没有说明,嘉莎血液中的玛修胺为什么这样高?也没证明亚德的心脏含有玛修胺,更不能证明这颗心能遗传玛修胺。退一步讲,即使证明它能遗传,那么也不能证明它已经陪伴了3个人生,为什么玛修胺还没传完?”这一看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得到了所有专家的支持。
    卫卡尔无法反驳,他只能避其锋芒、换个话题:“我建议让嘉莎服用降低玛修胺含量的药。”有专家说:“虽然消除血液中的组胺并不难,可是这种药的副作用很大。”专家们频频点头,可最终还是同意了。
    服用药后,嘉莎连续呕吐腹泻,头发大把大把掉落。女儿越来越消瘦难看,父母真是心如刀绞,卫卡尔也忧心忡忡。然而更让他不安的是,几个疗程后,检测表明,嘉莎血液中的玛修胺并没有降低。卫卡尔大惑不解。
    嘉莎的抑郁症不断恶化,她变得异常沉默。卫卡尔知道,这种沉默是患者“坚决自杀”的前兆,极难防范。他只能建议,将她送进当地的精神病院。父母心疼女儿,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果然,嘉莎常常突然做出一些意愿强烈的自杀举动,父母只能雇人加强监护。
    卫卡尔心急火燎。他知道,如不能证明专家所说的,那么他将前功尽弃,嘉莎的生命也难保。他再次向杰夫求援。
    9月16日,杰夫带来了一套最先进的心脏生物化学检测仪器。经检测发现,嘉莎的心肌果然含有数量非常惊人的玛修胺。两人非常振奋,经过细细分析,思路终于清晰了。最后他们确信:嘉莎有救了!
    新的治疗方案越早实施越好。向中心报告时,卫卡尔说明相关情况后,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试验证明,心肌纤维对玛修胺具有吸附力。亚德这颗心脏肌肉纤维特别多,也特别粗壮,所以玛修胺的附着量特别大,成了一个巨大的玛修胺仓库。大量玛修胺随着血液进入大脑后,就转换成了抑郁肽,大大加重了忧郁情绪。抗抑郁药物只能阻击大脑中的抑郁性物质,但无法消除血液中的玛修胺,因而作用不大。抑郁肽通过血液转换成玛修胺,储存于心脏中;心脏中的玛修胺又通过血液,在大脑中转换成抑郁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抑郁症越来越严重。悲剧在所难免。亚德摔死后,心脏内的玛修胺并没有减少。尤琴植入这颗心脏后,人体原有的免疫能力在短时间内抵抗了玛修胺的侵害,所以他情绪没变坏。以后,免疫系统渐渐无法抵挡,于是他的情绪慢慢变坏。而上述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悲剧再次发生。以后两名受者的情况也一样。通常的抑郁症患者心脏内玛修胺极少,难以形成这种恶性循环,恶果不明显,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最后,卫卡尔说:“当务之急是选用合适的药物,消除嘉莎心脏内的玛修胺。”专家们立即同意。用药后,嘉莎的病情果然很快就好转了,体内的这颗心脏仍然十分强健。以前,它的收缩力越大,带来的厄运就越大;现在,它终于发挥了它强身健体的优良效益。同时,医生们还不失时机地介入药物与心理治疗。两个月后,她的身心完全康复了。“快乐姐姐”重新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迪肯博士说:“5000多年前的古代埃及人和3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人都提出过‘心脑相通’的观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应用当时的前沿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不少‘心脑相通’的事实。本世纪初,一门全新的边缘学科——‘心脑学’应运而生。这是一门综合了心脏生理学、应用心理学、大脑分子学、人体电子学等多种学科的‘前沿学科’。科学家们常说,‘21世纪是脑科学的世纪。’心脑学的前景令人神往。”
    卫卡尔说:“这是一颗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心脏。以前,它是一颗不应该被移植的心脏;现在,它是一颗富有贡献的心脏。亚德、尤琴与伯劳斯在天有灵,应当欣慰。”

green 发表于 08-3-14 09:02:02

后来这颗心脏的最初捐献者的一位朋友说出了个隐藏多年的秘密。这位朋友当时和他一起参加了那次攀岩,而且事发前夜,两人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到自己的生命已无意义等话,言谈中流露出抑郁的情感

第二天,他们一起去攀岩的时候,他在开始前就说,这个悬崖难度较低,不需要两个人间连条绳索保护,看过《垂直极限》朋友都知道,在专业的攀岩队伍里,每个队员间都有绳索连接,这样可互相保护。由于他是这方面能手,这位朋友就同意了。

爬到一半,这位朋友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他解开了自己与固定在石头间的钩子上的扣带,朝他朋友看了一眼,纵身往下落去。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他自杀的行为。后来了解到他对自己声誉很看重,如果以普通的方式自杀,会给自己的一世名誉抹黑,于是就用这种看似意外的自杀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

solidhx 发表于 08-3-14 17:26:10

中医也有两个学派,一个学派主张心主神明,另一个主张脑主神明,现在看来两派都有道理,人体的内脏是一个整体

抗郁将军 发表于 08-3-14 18:24:04

在国内也类似的事情报道,看来中医有许多未解之谜

建筑协会 发表于 08-3-18 11:56:14

这个问题是真实事件还是杜撰啊?

夏秋 发表于 08-3-18 14:20:06

难道真的是心主神?
难怪我很少头痛,每次难受都是感觉心如刀绞,心痛,钻心痛!

其实不管从西医和中医来说,心脏与大脑的关联都是非常大的。
中文的“思”在甲骨文和小篆中,上面不是“田”字,是“囟”字,就是头盖骨顶部,“囟门”,所以古人认识还是非常超前的,思维是由心到脑的共同运作。

是不是我的心脏里也存在过多的“玛修胺”??

夏秋 发表于 08-3-18 14:23:27

回复 5# 的帖子

你真的没听过没看过心脏移植后人的性格习惯甚至口味都会改变的事例吗?很多啊

波波 发表于 08-3-19 11:58:16

有道理。真是长见识了,谢谢绿色!!

帅得惊动党中央 发表于 08-4-6 12:44:00

这个故事令我怀疑的地方是:尤琴割脉自杀、已经抢救无效,他那颗心脏怎么还没死呢,怎么还能移植给别人呢?(血流尽了死的人,心脏还能活着移植给别人吗?)

clausen 发表于 08-4-8 23:32:11

我没有看这个故事

大概知道楼主转这个故事的目的---不确定。
这个故事所用的证据只是一个主观感受的个例,有许多漏洞和难以确证的细节,所以无论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靠不住的。
我不想花时间去证实这是一个不太真实的故事,只是提醒大家,认为心脏和其他器官具有部分意识的观点,已经被揭露是心理学上的误导,这种故事通常不是来自真正的科学论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颗本不该移植的“坏心”(还在执着于yy是纯思想问题的朋友进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