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孔子机会,他能平天下吗?(转自搜狐网新杏坛)
孔子被奉为儒学先师,在政治上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在《论语》里我们不难找到孔子对其政治理想的阐释,也不乏对政治家的针砭和褒扬。 然而自十五岁就立下宏伟志向的孔子一生并不算“官运亨通”,一生追寻周公的政治理想却未能实现,所以在知天命之年周游列国,晚年修书立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争唱大风的春秋年代,如果给孔子机会,他能平天下吗?
台湾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博士傅佩荣先生在山东电视台《新杏坛》栏目为大家做出回答。
根据历史资料,孔子在二十岁前后在鲁国贵族季氏的手下做过两个小官——委吏和乘田。委吏负责仓库里面的柴跟货,看能不能平衡。所以孔子等于负责像是会计这样的工作。因为前面几任不是很负责,有时候东西掉了也不知道,进货也不记清楚,很难平衡。而孔子一年下来,成效斐然。接着季氏派他去担任乘田,乘田就是负责管理像牧场这样的地方。他一年下来,牛羊长得非常茁壮,并且繁殖得特别多。
鲁国的政局一直变动不安,孔子五十一岁知天命之时又出来做官。先是担任中都宰,当县长一年就变成模范县,全国没有人比他的县更好。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古代负责建设的官,等于是工程部门,小司空就是副长官,孔子做了一年之后,又因为政绩突出,立刻又升到司寇,司寇是负责治安的,他一当司寇之后,鲁国大治。大家听到孔子上来,就自动改善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可以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就是东西掉地上没人捡,男女走在路上分开的,省的嫌疑。鲁国气象一新。尤其是孔子做到司寇之后还摄行相事,等于是代理总理。孔子的政治才能让邻近的国家产生恐惧,所以才有了夹谷之会。夹谷之会是齐国和鲁国的一次政治会晤,这次会晤中,孔子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
只可惜,孔子的政绩引来别国的恐惧,齐国送给鲁定公80位美女,120匹好马,鲁定公就开始疏于朝政,也开始疏远孔子,于是,孔子在他五十五岁时辞职。
孔子做官只有五年,五年之内鲁国大治。问给孔子机会,真的能平天下吗?傅先生说不要太小看孔子,他五年之内使一个鲁国由一个分崩离析变成蒸蒸日上的强国,“如果你给他机会,天下大同也不见得是很困难的事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