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碗 发表于 07-8-5 02:25:51

广济词话

    木碗,湖南长沙人氏。生于公元一九七四年,卒于不详。主籍辽宁锦县,因立秋之时生于湖南,故其母为之取名为秋湘。其成年后,尝作杂文《木碗》一篇,此后便自号木碗。
    木碗幼时因生性顽劣,常被父母反锁家中。其家清贫,惟得书本做伴。其儿时遍览群书,工书、能文、善画,乡党邻里视为神童。稍长时合卷掷笔,浑浑噩噩;后仍无所作为,庸庸碌碌,如仲永“泯然众人矣”。
    直至近而立,人事变迁,心静如水,木碗方渐悟书中喻理,从此废寝忘食,饱读诗书,自称“惟书、茶不可缺夺”。尤喜旧文古籍,自诩“盗墓贼”,“专挖老祖宗的宝贝”,推崇孔子儒家学说,好婉约诗词。
    木碗读书不求甚解,过目即忘,书读百遍仍不知所以,故常作读书笔记以备忘。两千零五年,木碗作《广济词话》。“广济”者,乃木碗家居所在之处,《广济词话》取“独善之人居广济之处”、“独善之人也须广济善行”之意。
    《广济词话》收录木碗偏爱之诗词篇什,并予评说。其间多生冷僻邪诗词,评说乃木碗一概之念,偏颇不全,且观之,勿信之。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不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决之。则为别馆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而事不得隐,竟决之。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置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时绍兴乙亥岁也。”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写下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初读唐琬此词时,尚不知这一段沈园情梦、词之来历,只觉惟有其可与陆游之“钗头凤”相媲。其间意境扣及当日之心境,甚喜之。
    重读数十遍过后,谨将所感所言一一收录,莫失莫忘。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世间险恶,人心难测。若非陆母从中作梗,蓄意拆散,何得两人郁郁寡欢,有情人难成眷属?惟叹世情薄如纸,人情恶如狼,唐琬如黄昏娇花,被陆母,即是自己的姑姑又是自己的婆母,如暴雨摧花,直送她谢落凋零。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晓风吹过,满脸泪痕斑斑。何以整日以泪洗面?“欲笺心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满腹辛酸委屈,无从投递,只得“独语斜栏”,(“语”一作“倚”),所谓“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古诗词中,凡倚阑干,必是离愁别绪,黯然神伤。唐琬借倚斜栏,独语道出:“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何以言“难”?皆因“人成各,今非昨”,唐琬回忆与陆游新婚恩爱之时,对比今日劳燕分飞,人不成双,今时不同往日,如何不感慨万千?何况“病魂常似秋千索”,好一个“秋千索”,病情似秋千摆来荡去,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秋千不停,人不得下,吾常为疾病所困,读此句感同身受。病人最需亲人之呵护照料,而孤身只影,只得自哀自怜。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夜已阑珊,意亦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莫问伤心事,不可道也。想诉之人,不在面前;眼前之人,又无从说起。满腔之“难”,无奈只得“瞒!瞒!瞒!”
    吾最爱之词,不因其对仗、不因其韵脚,只因其字字句句道出心声。




采桑子      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 (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生查子》等,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此词不同于常见宋词,饶有民歌风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江月”之巧喻,“不似”与“却似”的对比。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堪称妙手天成的上乘之作。
    古往今来,以月为题之诗词篇什不胜枚举。皆因月之阴晴圆缺,映照人之悲欢离合。情之最恨莫过“生别离”,团圆之夜只得望月兴叹,不知何时共婵娟。西江月
    渺渺风吹月上,濛濛雾挟霜回。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阳落外。
    有梦常嫌去远,无书可恨来迟。一杯浊酒两篇诗。小槛黄花共醉。
蝶恋花
巧语娇莺春未暮。杨柳风流,恰过池塘雨。芳草满庭花满树。无情胡蝶飞来去。睡起小奁香一缕。玉篆回纹,等个人分付。桃叶不言人不语。眉尖一点君知否。

八至
【唐】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冶,字季兰,生年不详,卒于784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女道士。五六岁作《咏蔷薇》。
    《唐才子传》言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唐诗纪事》李季兰条目载,“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高仲武云: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此五言之嘉境也。上方班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陆昶《历朝名媛诗词》称其:“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此其所以为女冠欤。”;《直斋书录解题》则称之为“唐女冠”。时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诗僧皎然有《答李季兰》诗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曾被召人宫,后因上诗叛将朱某,为德宗所扑杀。 有关她的死,唐人赵元一写过一本《奉天录》,卷一载:“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曰[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泚”系在唐/德宗年间搞政变叛乱并称帝的朱泚,恐逼过李季兰给他献诗。)而乱平后,德宗因李季兰为朱泚所献之诗有悖于大唐的言论,故杀之。
    有《李季兰集》—卷,今存十余首,多赠人遣怀之作。 后人曾辑录她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其中季兰诗十八首。
    最初于何处读《八至》现已不记得,但此诗读一遍已铭记于心。此诗浅显易懂,无须任何注释,但其中意蕴深远,只可揣摩体味,无从以言语复述。诗中点睛之笔当为末句“至亲至疏夫妻”。“丈夫丈夫,一丈之夫”、“堂客堂客,堂屋里的客”,夫妻之间相隔距离最近亦最远,如东西;感情关系最深亦最浅,如清溪。
    读此诗总不禁联想泰戈尔那首《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李冶另有两首诗比较喜欢: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远离颠倒梦想 发表于 07-8-5 11:28:37

学问太大了,羡慕!

starlamb 发表于 07-8-5 19:57:06

回复 #1 木碗 的帖子

哇。。。。只看懂前面一小段。。
后面就:L 。。。。看不懂。。。
太厉害了。。。木碗姐!

malnu 发表于 07-8-5 21:58:37

木碗姐太有才了,PFPF:victory:

有个小小的意见,字体设置太小了,我总要Copy到文本文档里才看得清楚。

木碗 发表于 07-8-6 19:49:48

回复 #4 malnu 的帖子

直接从博客里复制过来的,忘了调整字体大小,改过来了。

木碗 发表于 07-8-6 19:54:25

回复 #3 dorcasliu80 的帖子

那是我自怨自艾的年代,特别沉迷古典诗词,尤其是那首《钗头凤》,几乎读一遍要哭一遍,觉得字字是我心声。
这几年没怎么读古诗词了,大概没了那种多愁善感,但回头看,竟然也亏了那几年的多愁善感,无意中长了点知识。呵呵,也不是坏事。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旦爱上,真会叫人痴迷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