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我真的快自杀了,得到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然后到医院进行认真的治疗配合医生按时吃药我吃的博乐欣十氯硝以前我吃的是西太普兰由于这次的复反才换了药。博乐欣我已经吃了六周了在这六周里我积极段炼等但这几天还是出现不舒服譬如说胸闷,头紧,浑身无力等。我真不知道怎么回事该做的我都积极做了,在复发之前我还从2006年到今年4月复发前一直都坚持冬泳并且心态还不错像我这样热爱运动,生活抑郁还是会纠缠我。十年有余这次治疗我是特认真的放下许多事,坚持住在医院里刚开始感觉还廷好渐渐的我晚上回家早晨去。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出现反复难道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都要住在医院想到这些我真想一死了之还幸福点。求求大家这是怎么了? 一切都是假象。熬着。心病还需心药医
个人认为,运动只能做为辅助的治疗,药从根本上祛除,还是压从心开始,尝试禅修吧,我最近在读『心灵神医』,昨天首次尝试禅修,感觉真的不错,今天状态也还好的。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心灵神医』禅修的篇章,楼主或其他病友可以试试。我们必须放松和放下,
千万不要追逐忧虑和欲望。
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已经发展出关于心的广博知识。尤其是针对开始学习禅修,相关的建议和观念可以说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好是把练习尽量简化,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全力以赴。不要忧虑困难,反而要对困难所带来的利益感到高兴。即使是负面的经验或所谓缺点,只要我们能够以下面的心态去对待,都可以因祸得福。
在禅修时,我们必须放松和放下,千万不要追逐忧虑和欲望。一般通常都是坐下来修禅定,但我们所学习到的大部分禅修,都可以应用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必须借用文字来描述如何禅修,如何把正确的态度带到生命中。不过,重要的是练习的感觉,不必过分关心概念、分类或规矩。要有耐心,要开放,要以生命所带给你的一切来练习。
选 择 地 方
练习治疗性的修行,最好选择在安静、怡人的地方,才能避免干扰,让心可以静下来,身可以感觉舒服,就可以保持清醒、空灵和快乐。
以往的圣人,根据修行人的性格、法门和季节来决定各种地点。最受钟爱的地点,包括上穷碧落的山顶,或绿野万顷的大地。有些修行人发现在森林中最有效,那儿有参天古木,狂啸野兽,鸟儿唱着亘古的喜悦歌曲,自在无忧地玩耍着。其他人则建议在波涛汹涌、变化无常的海边,或在湍急、自然的河边禅修。其他人则在空谷的干燥洞穴中练习,那儿有庄严宁静的气氛。
如果无法生活在此种自然环境中,可以在我们自己家中寻找一个怡人的地方,好好利用它、享受它。
选择家中最安静的房间或角落,在不受电话、孩子、室友、配偶或朋友干扰的时间禅修。然后感觉这些美好:地点、时间、拥有这个地点和时间的机会都很美好。对能够有机会体悟生命的精神意义感到喜悦。
一般说来,初学者最好是在不受干扰的地方独修。从训练中获得力量之后,我们可以寻求需要更多耐性和纪律的进阶训练,譬如在人声吵杂或车水马龙的地方禅修,以便增强我们自己,学习如何运用我们所遭遇到的困难。最后,当我们准备妥当的时候,就可以在充满心理诱惑的情绪混乱的最恶劣情境下练习禅修。只要以这种方式努力练习,最终我们将能够面对任何情境,并将它转化为力量的泉源,同时不会丧失平静的心。不管我们住在什么地方,都会变成觉悟和清净的地方。每一个事件都将变成教训。此后,地点就不重要了;唯一需要的是选择我们最能服务他人的地方。
选择时间
一切念头或心理经验都可能在禅修中生起,但不可加以执着,必须让它们来了而后离去,虽然任何时间都可以用来练习,但初学者最好还是选择安详而宁静的时间。清晨是理想的时间,因此那时候空气新鲜,内心清明。不过,有些人觉得在晚上在才能放松,在适合禅修。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你的定时修行受到干扰。
不管我们做什么禅修或治疗练习,都必须一心一意。千万不要梦想未来或拟定计划。不要追亿过去或执着现在。一切念头或心理经验都可能在禅修中生起,但不可加以执着,必须让它们来了而后离去。
每一天都要练习。即使只花很短的时间来进行。但规律性的禅修将使得禅观的经验保持鲜货,让我们做好准备以便踏上治疗之路。
应该禅修多久呢?你的心就是治疗者,因此答案决定于你的需要和能力。你可以禅修数分钟、二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你可以在一段长时间内,禅修许多小时,中间略作休息。不要太在意时间的长短,而要考虑怎么感觉才对。
当我们快乐、健康和没有问题的时候,练习禅修的效果最好。然后,当我们面临痛苦时——痛苦必须会来的——就会有善巧方便足以运用。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在经验痛苦之后,才会把心转向精神上寻求解决。当我们处于痛苦和混乱之中时,比较没有清明、精力和机会来练习。杜竹千仁波切说:当我们实际面对困难的情境时,练习治疗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修行的经验非常重要,以便在逆境产生时,我们有万全的准备。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经娴熟的训练,其结果将大为不同。
姿 势
禅修有各种姿势,其主要目标都是放松肌肉,打开身上的脉络,让气和呼吸可以在脉中自然流动。任何姿势只要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挺直和放松,而非僵硬,都可以产生气的自然流动,让心平静下来而有弹性。重视身体姿势的目的。可以归结到这句流行的西藏谚语:
身直则脉直,
脉直则心直。
最普遍的一个佛教禅修姿势称为莲花式,修行者双腿交叉坐在地板上,右脚放在左脚上,左脚放在右脚上。大部分西方人觉得半莲花式比较容易,也就是将一脚的脚踝放在另一脚的弯曲处。如果你是坐在小垫子上,你的躯干要提高一点点,让你觉得开放而放松。
你的手要放在小腿上,右手叠于左手上,两手的大拇指指尖相接触,掌心向上。两肘必须以自然、翅膀般的姿势稍微离开身体,而非以双肘夹住身体或往后压。下巴要放低,让脖子能够稍微弯曲,以便眼睛能够沿着鼻尖的高度注视前方一、二公尺处。舌尖轻低上颚。最重要的是要让脊椎骨挺直。
如果背部有毛病,也许会发现这个姿势很困难。你也许要坐在椅子上禅修,但注意一定要让脊椎骨挺直,不能塌下来。不管选择什么姿势,记住其目的并不是要让你不舒服。佛陀本人在经过多年的苦修实验之后,已舍弃了肉体的折磨。你必须要舒服得足以让你的心能够放松和专注。
禅修时最好采取坐姿,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觉醒,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环境下,我们的心都具有治疗能力。
放 松
为了放下内心的挣扎——放下那紧抓着我们的概念性和情绪性压力——我们在禅修时,必须放松我们的肌肉。如果紧张集中在肌肉的任何部位,就必须把觉察力带到那个区域,放松紧张。放松可以提供宁静的气氛,让我们点燃治疗能量的烛火。不过,放松绝不表示进入懒惰、散漫、半意识或昏昏欲睡的心态。有时候我们也许需要休息,觉处得睡意很浓,但最有效的禅修必须是清醒、觉照和明晰的。这是接触我们平静、喜悦本性的途径。
从禅修回到日常生活之后,仍然要维持放松。慢慢站起来,把你的心融入活动之中。透过这个方式,你可以把空灵的心带入生活之中。
创造心灵的空间
我们很少人把自己完全投入当下之中。我们把工作上的问题带回家,因此没有机会享受家庭生活。然后我们又把家里的问题带到工作上,无法全力奉献于工作。当我们在禅修时,总是抚爱着我们心理的影像和感觉,以致没有真正的机会可以专注。我们一辈子都没有生命可活,因为我们总是住在过去或未来。
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地塞满太多家具,我们就没有生活的空间。如果我们的心乱七八糟地塞满计划、关切、念头和情绪,就无法为真我留下空间。
许多人觉得他们的心拥挤得无法禅修。即使他们在家里有空暇禅修时,也容易分心。为了把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带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上、带到禅修上,我们需要心灵的空间。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空间。我们可以决定把工作忧虑抛诸脑后。如果有帮助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些忧虑观想成纸和电脑,安全地储存在办公室里。我们实甚至可以想象各种界线,隔离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或者我们可以在心中创造能量或光的保护罩,把自己关在家中,让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得到完全的隐私。
禅修可以是温暖和空间的天堂,但我们也许会想抗拒禅修或把它看成芝麻小事。有一个方法可以创造开放而放松的感觉,那就是回到孩提时代的气氛。
自小至今,我们已经在这个开慷慨的世间学习和禁经验许多奇妙的事物。不过,我们却很容易困在今日的疯狂生活方式中。我们变得像蚕一般作茧自缚。我们已经达到以自己的观点、感觉、习惯和反应来窒息自己的地步。
回想过去,小时候我们觉得一天好象很长,有如现在我们所经验的一个月。一年是这么长,盼不到过年。渐渐地,我们的认知改变了。我们的成见、概念和执着一天一天地滋长。现在,我们心中已经没有开放的空间了。当我们长大之后,觉得时间变得越来越短,现在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就过去了。这不是因此实际上时间变短了,而是因此我们没有可以感觉开放的自由的心灵空间。我们以全速横冲直撞,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时,每一分钟都可以感觉得到;但如果我们的心追逐周遭的每一件事物,就会觉得一天还没开始却已经结束了。
接触小时候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开放。禅修时,必须回到正面的记忆,从年纪轻,少有忧虑、烦恼或压力的时候开始回忆。正确的记忆,并不像空间和自由的感觉那般重要。与其站在记忆之外思维它,不如允许感觉扩大,然后进入其中。经验感觉,停留在它里面,不要有其他思想。让你自己觉得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并且与小时候的你融合为一。过去和现在、小孩和“我”,全都在空旷的结合中变成一个。一次又一次地观想,并且安住在这种开放的感觉中。最后,把那种感觉带到你生命中的当下。
如果小时候的不良经验生起,而非安详开阔的感觉,你就可以利用下面所介绍的方法来净化、滋养和治疗受到创伤的影像,观想你内心的小孩已经变得快乐、健康并神采奕奕。
我们随时都可以接触这个开阔的感觉,譬如在我们很难坐下来禅修时,或每当我们要把自由和享受的感觉带到生命中时。为了接触心中的小孩,我们也可以享受小时候的活动——像回力球、慢跑和跳绳之类的游戏——或欣赏树木、鲜花、流水和自然之美。我们可以透过小时候惊奇的眼睛来眺望夜晚的天空和星辰,并像小时候一般地享受夜晚的新鲜空气。虽然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只要把这些感觉带到当下,它们也可以是我们的。如此做,能帮助我们暂时忘掉忧虑,让我们再度陶醉在小时候的天地中。
花点时间在大自然中独处,特别是从山顶了望无边无际的天空,能帮助我们开放我们的心灵。但打开心灵的安详空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禅修。不要让我们的心塞满负面的观点和感觉,反之,如果能够回到天空般的心性,安详和智慧的曙光将立刻升起。
呼 吸
在任何一种禅修中,呼吸都要自然而平静。观想我们的呼吸——心对于呼吸的觉察——本身就是体悟吾人真性的基础。经验老到的禅修者,利用这种法门做为体悟无我的途径。虽然在我们的治疗练习中,并不关心“超越自我的概念”这个主题,但呼吸的觉察对于其他目的仍然非常有用。譬如,它是平静我们自己、集中我们心意、建立气的流动以达成治疗效果的好办法。
一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无法完全专注在简单的呼吸动作上。看到心转动的多快,真的会吓坏人。不要忧虑思想或影像的未来。温柔地把你的意识带回呼吸上,让自己完全觉察到呼吸。只要我们的心接触并与呼吸的自然过程结合,就可以纾解痛苦,感到更加放松。
由于观呼吸在高级禅修中的重要性,我们将留待第十二章再详细讨论。现在,要把观呼吸当成任何治疗训练的预备工夫。如果被恶劣的情绪像钳子般紧紧夹住,呼吸的觉察也是纾解这种情绪非常强有力的方法。诚如我们将在治疗练习中看到的,专注在松缓的呼气,是特别有帮助的技巧。透过这种方法,执着就可以放松。
观 想
观想是一项最佳的的治疗工具,可以将我们的心理模式从负面转向正面。有些初学禅修者,把观想看成一种困难或不寻常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它是十分自然的,因为我们一直以影像来思考。当我们想到自己的亲戚朋友,或想像自己置身在可爱的海滩或山中的湖边时,我们会在心中十分清晰地看到这些影像。在禅修中,我们是为了某个特殊目的而观想,但其心理过程是相同的。透过练习,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虽然观想在西藏佛教修持中源远流长,但对佛教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人却发现这个技巧相当有帮助。譬如,某些职业运动选手会借用观想来改进他们的表现,充分展现他们的潜力。
正面的影像,可以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启发各式各样的人们。我认识一位波斯顿的音乐教师,她利用自己的即席演出方式克服怯场。虽然她是训练有素而且声音甜美的歌手,却十分畏惧每周一次在当地教会唱诗班的领唱角色。在一次安息日弥撒开始前,她哭得非常激烈,让她突然体悟她的恐惧已经变得多么具有杀伤力。就在那当下,她决定要自我欣赏!因此,她坐在安静的地方,想像自己成功地领导大众祷告,以她感觉愉悦的方式把歌唱出来,而不去过分忧虑练唱时觉得很难的曲调。
她想像对自己的歌唱十分有信心的样子。在她的心中,她听到自己的美妙歌声,带给大众喜悦。她想像整个弥撒的情景,并因为能够与每一个人分享音乐,而感受到一种可爱的、丰沛的喜悦和启发。
她现在觉得唱歌很快乐,即使在表演之前感到有点紧张,也不受到干扰。她在课堂上建议她的音乐课学生们,也利用他们的想像力来学习如何变得更放松,进而把喜悦带到歌唱上。
在禅修中,最好是眼睛睁开或半开,以便维持清醒的状态,并安住在这个世间。不过,对初学者而言,首先闭上眼睛可能比较有帮助。以温馨和全心全意唤起正面的影像,是观想时最重要的一点。将你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心的对象上,全然融入其中。让心和对象合而为一。如果不认真或分心地看着心中的影像,我们的专注就是有限的。这就好像我们只是以眼睛而非全部存在,空洞地凝视一个对象。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说:
耶喜地上师(Master Yeshe De)呵斥某些人禅修空洞一片,他们只是以眼睛瞠视前面的影像。“住于观想”必须在心中发展,而非仅在眼睛之类的感官上。
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关键在于感觉你正在想像的东西的现前。你的观想不必然要用力或仔细;重要的是心中影像清晰而稳固。
专 注
从事任何精神训练或心理活动,都必须专注。学习如何专注,可以让我们的心坚强、清明而平静。专注可以保护我们的内在智慧,就像蜡烛的火焰受到庇护,不被风吹熄一般。
对佛教而言,专注在具有精神意义的对象上,可产生正面的能量、加持和善业。不过,我们几乎可以用任何事物来练习心的专注,不管它是具体的东西或心理的影像,也不管它是否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加强专注的佛教训练包含两个方法:向内和向外。向内法是专注在你自己的身体上,譬如,把身体观想成佛菩萨或骷髅。我们也可以专注在诸如呼吸之类的身体成分上,或把身体观想成清静的光或喜悦。向外法是专注在佛像、佛国净土或其他观想上。
如果心不能专注,即使是的长年累月的练习,虽然有其功德,也只能产生很少的智慧。寂天菩萨提醒我们:
体悟真理的佛陀说:
一切的诵念和苦修,
即使你已长久练习,
如果只是以散乱心,
其效果将是很有限。
发展专注的第一步,就是把我们的散乱心安定下来。下面所介绍的治疗练习中,会看到某些集中散乱心的技巧,不仅能增进我们的禅修能力,也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外观。
一旦我们觉得心智阻塞时,就要加强我们的专注能力。有经验的禅修者有时候会观想一支狭长的管子,利用想象力从管子看出去,借此磨炼他们的专注力。另一种方法就是专注在单一的小点上,而非较大的影像。
如果我们需要练习专注,唤醒我们的心,或让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就必须稍稍专注在心的修炼上。不过,我们的心常常过于区辨和敏感。如果你的心觉得被困住或被压抑,最好不要僵硬地强迫它进入专注。那些觉得被心理压力和忧虑所束缚的人,将发现很有纾解作用的方法是打开他们的觉察力,而非全神贯注。
开 展
情绪窒息的感觉,有一个突破的方法:走到视野广阔的高处,诸如山顶或楼顶。如果天空非常清明,就背对着太阳坐下来。不要移动你的视线,专注在开阔天空的深度上。慢慢地呼气,经验那种开放、广阔和空性。
感觉整个宇宙已经在广阔的开放合而为一。思维一切现象——树、山和河川——已经在当下消融开放的天空中。你的心和身也已经消融于天空。一切都消失了,就好象云从天空消失一般。在开放的感觉中放松,了边无界和限制。这种练习不仅可以让心安静下来,也可以产生更高的证悟。
如果你无法到此种地方,就要选择任何你可以看到天空或至少适合观想天空的地点。
融合为一
“融合为一”是指与我们所经验的一切结为一体。有时候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它,譬如:它就像游泳者与大海融合为一。但实际上,文字仍不足以表达一体性和开放性的经验。我们只是放下我们的挣扎,不再对各种经验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已。我们放下应该如何感觉或要如何感觉的期待,让自己与感觉融合为一,或进入感觉之中。借着与经验或感觉融合,可以改变经验的性质。借着让我们自己呈现在当下的时刻,我们的分别心和敏感性的围墙将立即软化,或一起褪失。我们的心意和感情将打开,我们的气将流动。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治疗。
正 念
学习活在当下是一种伟大而强有力的技巧,不管我们做什么,都对我们有帮助。活在此时此地,放松而专注于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活泼而健康的存在。在佛教中,觉察到当下所发生的一切,称为“正念”。
在日常生活中,正就是一颗警觉的心,它毫不散乱觉察到正在发生的每一个层面,以及应该做些什么。在禅修中,正念就是把我们完全专注在呼吸或任何其他法门上。
正念就是全神贯注在当下,不忧虑过去或未来。我们总是杞人忧天,不断想到明天可能会有个什么事情降临到头上,不能一次只处理一天的事等于向未来预支烦恼。
佛教所强调的就是当前这一刻。我们可以引导自己的心活在当下这一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坚定地建立一种习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上。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刻意摆脱其他的观念、感觉和活动,让自己专注在目前所做的事情上。
保持正念,并不表示要情绪紧绷或搅动一大堆概念,以便观察我们正在想或做的事。反之,心要放松而宁静,因此可以十分敏锐地觉察到每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丝毫没有概念和情绪的挣扎。不过,当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心散乱时,就必须温柔而坚定地把自己带会当下以及正在做的事。对大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需要如此反复练习。诚如寂天菩萨所言:
反复观照你的一切身心活动。
那就是保持正念的不二法门。
即使在接受禅修或精神训练的教导时,也需要正念和觉醒,否则心将像野兽般地四处乱窜,连片刻都无法保持专注或安息。如此一来,光是身体罢出禅修姿势,又有什么利益呢?正念是如此重要,因而寂天菩萨祈求:
任何人如果想保卫自己的心,
我都合掌恭敬祈求:
请务必要保持正念和觉醒,
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正念的果实,就是在一切混乱和困难中都能提供保护。寂天菩萨说:
因此,我将如法地
把握和护卫我的心。
如果不训练如何护卫我的心,
其他的训练又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我处在一群暴徒之中,
我会保持警觉不受到伤害。
当我生活在狂乱的人群之中,
我也会护卫我的心不受伤害。
有了正念和觉醒,我们将会如何视情况需要,保持耐心或采取行动。耐心因此变成一种转化的能量。寂天菩萨说:
当你想行动或说话时,
首先检查你的心,
然后,坚定地如法行动。
当你觉得心中有贪欲或嗔恨时,
就不要行动或说话,
要像木头一般如如不动。
正念的的练习不应导致焦虑。如果真的有焦虑产生,也许表示用功太猛——执着于“正念”本身;我们需要稍微放松,不要那么在意自我。罗槃罗法师(Ven. W. Rahul)写道:
正念或觉醒并不表示你必须思维或意识到:“我正在做这个”或“我正在做那个”。绝不是!事实正好完全相反。在你思维“我正在做这个”的当下,你已经产生自我意识,你不是活在动作之中,而是活在“我是”的观念之中,因而你的用功也受到污损。你必须完全忘记你自己,把你自己遗失在你所做的事情上。
安住在放松和开阔的氛围中,可以让我们当下就活在正念和觉醒之中。我们的心将变得越来越稳定,不再像过去一般总是碎裂成散乱的思想,并疯狂地追逐过去或未来。不久之后,我们的专注将有所进步,并会发现比较容易禅修。学习如何享受在活在当下,可以导向开放和忘掉一切时间。保持正念就可以让我们发现内心的安详。
菩 提 心
在大乘佛教中,修行必须透过慈悲才能圆满。我们必须发愿:“我是为了一切众生的服务、快乐、利益和觉悟而从事这种修行。”或“我是为了让我自己更能服务和满足一切众生的需要而修行。”在经典中,这种发愿称为菩提心。
这种把我们的修行回向给别人的意愿,可以强有力地打开我们这颗闭塞、受限的心。它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加持),并在我们心中播下觉悟的种子。如果我们能够发展并维持这种菩提心,不管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当下变成一种精神的训练,和利益一切众生的工具。即使不是宗教徒,只要考虑到他和众人、朋友、社区、一切人类的关系,并非仅为了自私目标而修行,就可以获得相当大的利益。
对慈悲开放,可能不容易,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态度。不过,发愿本身是很重要的。培养慈悲心,可以让功德之流日夜流动,导引我们完全证悟真性。寂天菩萨说:
自从发菩提心的当下,
即使你在睡觉或散乱,
功德力将不断地增长。
当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必须加以认定和庆贺,以便扩大它的力量。寂天菩萨声称:
今天我的生命已经结了果,
并且完满成就人生的精义。
今天我已出生在诸佛家中。
并且目前我已是诸佛子孙。
[ 本帖最后由 hno2 于 07-7-20 09:25 编辑 ] 学习阳光战友的成功经验吧,天助自助之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与践行,我推荐认知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当然,运动、深呼吸、保证睡眠时间、生活规律、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坚持就是胜利!在实践中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handshake 适当尝试一些让自己兴奋的事情,比如,改变一下外型:把自己打扮得和以前不一样,新鲜一点;
或者买一些以前不敢买的东西,让自己快乐.....反正觉得自己都不怕死了,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哪怕想把自己整容成另外一个人,只要能让自己开心也去试一下~~
回复
谢谢大家!还是茫然
请问崔老师,怎么是一种假象呢?又该怎样熬下去呢?我的确有点心有余力不足了,我真的想早点摆脱啊,坚持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是让我看不到希望呢? 前段时间我真的快自杀了,得到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然后到医院进行认真的治疗配合医生按时吃药我吃的博乐欣十氯硝以前我吃的是西太普兰由于这次的复反才换了药。博乐欣我已经吃了六周了在这六周里我积极段炼等 ... <br />每天吃几粒博乐欣?如果剂量小的话,吃多长时间都没有用。
[ 本帖最后由 wzhp 于 07-7-21 10:02 编辑 ]
回复
我现在吃八颗博乐欣,上午四颗,下午四颗。这个计量不算少吧
页:
[1]